志第三 历三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三 历三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四 历四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四 历四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三 历三

△授时历经上

步气朔第一

至元十八年岁次辛巳为元。上考往古,下验将来,皆距立元为算。周岁消长,百年各一。其诸应等数,随时推测,不用为元。

日周,一万。

岁实,三百六十五万二千四百二十五分。

通余,五万二千四百二十五分。

朔实,二十九万五千三百五分九十三秒。

通闰,十万八千七百五十三分八十四秒。

岁周,三百六十五日二千四百二十五分。

朔策,二十九日五千三百五分九十三秒。

气策,十五日二千一百八十四分三十七秒半。

望策,十四日七千六百五十二分九十六秒半。

弦策,七日三千八百二十六分四十八秒少。

气应,五十五万○六百分。

闰应,二十万一千八百五十分。

按《授时历》闰转交三应,后有改定之数。闰应,二十万一千八百五十分,明《大统历法通轨》作二十万二千五十分,实加二百分;是当时经朔改早二刻也。转应,一十三万一千九百四分,《通轨》作一十三万二百五分,实减一千六百九十九分,是入转改迟一十七刻弱也。交应,二十六万一百八十七分八十六秒,《通轨》作二十六万三百八十八分,实加二百分一十四秒,是正交改早二刻强也。梅文鼎谓《通轨》所述者乃《授时历》续定之数,而《历经》所存,则其未定之初稿是也。

没限,七千八百一十五分六十二秒半。

气盈,二千一百八十四分三十七秒半。

朔虚,四千六百九十四分七秒。

旬周,六十万。

纪法,六十。

推天正冬至

置所求距算,以岁实上推往古,每百年长一。下算将求,每百年消一。乘之,为中积。加气应,为通积。满旬周,去之;不尽,以日周约之为日,不满为分。其日命甲子算外,即所求天王冬至日辰及分。如上考者,以气应减中积,满旬周,去之;不尽,以减旬周。余同上。

求次气

置天正冬至日分,以气策累加之,其日满纪法,去之,外命如前,各得次气日辰及分秒。

推天正经朔

置中积,加闰应,为闰积。满朔实,去之,不昼为闰余,以减通积,为朔积。满旬周,去之,不尽,以日周约之,为日,不满为分,即所求天正经朔日及分秒。上考者,以闰应减中积,满朔实,去之不尽,以减朔实,为闰余。以日周约之为日,不满为分,以减冬至日及分,不及减者,加纪法减之,命如上。

求弦望及次朔

置天正经朔日及分秒,以弦策累加之,其日满纪法,去之,各得弦望及次朔日及分秒。

推没日

置有没之气分秒,如没限已上为有没之气。以十五乘之,用减气策,余满气盈而一,为日,并恒气日,命为没日。

推灭日

置有灭之朔分秒,在朔虚分已下为有灭之朔。以三十乘之,满朔虚而一,为日,并经朔日,命为灭日。步发敛第二

土王策,三日四百三十六分八十七秒半。

月闰,九千六十二分八十二秒。

辰法,一万。

半辰法,五千。

刻法,一千二百。

推五行用事

各以四立之节,为春木、夏火、秋金、冬水首用事日。以土王策减四季中气,各得其季土始用事日。

气候正月

立春,正月节。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

雨水,正月中。

獭祭鱼,候雁北,草木萌动。二月

惊蛰,二月节。

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二月中。

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三月

清明,三月节。

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谷雨,三月中。

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四月

立夏,四月节。

蝼蝈呜,蚯蚓出,王瓜生。

小满,四月中

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五月

芒种,五月节。

螳螂生,贝鸟始鸣,反舌无声。

夏至,五月中。

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六月

小暑,六月节。

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始挚。

大暑,六月中。

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七月

立秋,七月节。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呜。

处暑,七月中。

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八月

白露,八月节。

鸿雁来,立鸟归,群鸟养羞。

秋分,八月中。

雷始收声,蛰虫坏户,水始涸。九月

寒露,九月节。

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

霜降,九月中。

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十月

立冬,十月节。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十月中。

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而成冬。十一月

大雪,十一月节。

鹖旦鸟不鸣,虎始交,荔挺出。

冬至,十一月中。

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十二月

小寒,十二月节。

雁北乡,鹊始巢,雉句雅。

大寒,十二月中。

鸡乳,征鸟厉疾,水泽腹坚。

推中气去经朔

置天正闰余,以曰周约之,为日,命之,得冬至去经朔。以月闰累加之,各得中气去经朔日算。满朔策,去之,乃全置闰,然俟定朔无中气者裁之。

推发敛加时

置所求分秒,以十二乘之,满辰法而一,为辰数。余以刻法收之,为刻。命子正算外,即所在辰刻。如满半辰法,通作一作辰,命起子初。

步日躔第三

周天分,三百六十五万二千五百七十五分。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七十五秒。

半周天,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八十七秒半。

象限,九十一度三十一分四十三秒太。

岁差,一分五十秒。

周应,三百一十五万一千七十五分。

半岁周,一百八十二日六千二百一十二分半。

盈初缩末限,八十八日九千九十二分少。

缩初盈末限,九十三日七千一百二十分少。

推天正经朔弦望入盈缩历

置半岁周,以闰余日及分减之,即得天正经朔入盈缩历。冬至后盈,夏至后缩。以弦策累加之,各得弦望及次朔入盈缩历日及分秒。满半岁周去之,即交盈缩。

求盈缩差

视入限盈者,在盈初缩末限已下,为初限,已上,反减半岁周,余为末限;缩者,在缩初盈末限已下,为初限,已上,反减半岁周,余为末限。其盈初缩末者,置立差三十一,以初末限乘之,加平差二万四千六百,又以初末限乘之,用减定差五百一十三万三千二百,余再以初末限乘之,满亿为度,不满退除为分秒。缩初盈末者,置立差二十七,以初末限乘之,加平差二万二千一百,又以初末限乘之,用减定差四百八十七万六百,余再以初末限乘之,满亿为度,不满退限为分秒,即所求盈缩差。

又术:置入限分,以其日盈缩分乘之,万约为分,加其下盈缩积,万约为度,不满为分秒,亦得所求盈缩差。

赤过宿度

角十二一十

亢九二十

氐十六三十

房五六十

心六五十

尾十九一十

箕十四十

右东方七宿,七十九度二十分。

斗二十五二十

牛七二十

女十一三十五

虚八九十五太

危十五四十

室十七一十

壁八六十

右北方七宿,九十三度八十分太。

奎十六六十

娄十一八十

胃十五六

昴十一三十

毕十七四十

觜初五

参十一一十

右西方七宿,八十三度八十五分。

井三十三三十

鬼二二十

柳十三三十

星六三十

张十七二十五

翼十八七十五

轸十七三十

右南方七宿,一百八度四十分。

右赤道宿次,并依新制浑仪测定,用为常数,校天为密。若考往古,即用当时宿度为准。

推冬至赤道日度。

置中积,以加周应为通积,满周天分,上推往古,每百年消一。下算将来,每百年长一。去之,不尽,以日周约之为度;不满,退约为分秒。命起赤道虚宿六度外,去之,至不满宿。即所求天正冬至加时日躔赤道宿度及分秒。上考者,以周应减中积,满周天,去之,不尽,以减周天,余以日周之为度;余同上。如当时有宿度,止依当时宿度命之。

求四正赤道日度

置天正冬至加时赤道日度,累加象限,满赤道宿次,去之,各得春夏秋正日所在宿度及分秒。

求四正赤道宿积度

置四正赤道宿全度,以四正赤道日度及分减之,余为距后度。以赤道宿度累加之,各得四正后赤道宿积度及分。

黄赤道率

推黄道宿度

推黄道宿度

置四正后赤道宿积度,以其赤道积度减之,余以黄道率乘之,如赤道率而一。所得,以加黄道积度,为二十八宿黄道积度。以前宿黄道积度减之,为其宿黄道度及分。其秒就近为分。

黄道宿度

角十二八十七

亢九五十九

氐十六四十

房五四十八

心六二十七

尾十七九十五

箕九五十九

右东方七宿,七十八度一十二分。

斗二十三四十七

牛六九十

女十一一十二

虚九分空太

危十五九十五

室十八三十二

壁九三十四

右北方七宿,七十四度一十分太。

奎十七八十七

娄十二三十六

胃十五八十一

昴十一○八

毕十五六十

觜初○五

参十二十八

右西方七宿,八十三度九十五分。

井三十一○三

鬼二一十一

柳十三

星六三十一

张十七七十九

翼二十○九

轸十八七十五

右南方七宿,一百九度八分

右黄道宿度,依今历所汉赤道准冬至岁差所在算定,以凭推步。若上下考验,据岁差每移一度,依术推变,各得当时宿度。

推冬至加时黄道日度

置天正冬至加时赤道日度,以其赤道积度减之,余以黄道卒乘之,如赤道率而一。所得,以加黄道积度,即所求年天正冬至加时黄道日度及分秒。

求四正加时黄道日度

置所求年冬至日躔黄赤道差,与次年黄赤道差相减,余四而一,所得,加象限,为四正定象度。置冬至加时黄道日度,以四正定象度累加之,满黄道宿次,去之,各得四正定气加时黄道宿度及分。

求四正晨前讹夜半日度

置四正恒气日及分秒,冬夏二至,盈缩之端,以恒为宿。以盈缩差命为日分,盈减朔加之,即为四正定气日及分。置日下分,以其日行度乘之,如日周而一。所得,以减四正加时黄道日度,各得四正定晨前夜半日度及分秒。

求四正后每日晨前夜半黄道日度

以四正定气日距后正定气日为相距日,以四正定气晨前夜半日度距后正定气晨前夜半日度为相距度,累计相距日之行定度。与相距度相减,余如相距日而一,为日差。相距度多为加,相距度少为减。以加减四正每日行度率,为每日行定度。累加四正晨前夜半黄道日度,满宿次,去之,为每日晨前夜半黄道日度及分秒。

求每日午中黄道日度

置其日行定度,半之,以加其日晨前夜半黄道日度,得午中黄道日度及分秒。

求每日午中黄道积度

以二至加时黄道日度距所求日午中黄道日度,为二至后黄道积度及分秒。

求每日午中赤道日度

置所求日午中黄道积度,满象限,去之,余为分后。内减黄道积度,以赤道率乘之,如黄道率而一。所得,以加赤道积度及所去象限,为所求赤道积度及分秒。以二至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即每日午中赤道日度及分秒。

黄道十二次宿度

危,十二度六十四分九十一秒。入娶訾之次,辰在亥。

奎,一度七十三分六十三秒。入降娄之次,辰在戌。

胃,三度七十四分五十六秒。入大梁之次,辰在酉。

毕,六度八十八分五秒。入实沈之次,辰在申。

井,八度三十四分九十四秒。入鹑首之次,辰在未。

柳,三度八十六分八十秒。入鹑火之次,辰在午。

张,十五度三十六分六秒。入鹑尾之次,辰在巳。

轸,十度七分九十七秒。入寿星之次,辰在辰。

氐,一度一十四分五十二秒。入大火之次,辰在卯。

尾,三度一分一十五秒。入析木之次,辰在寅。

斗,二度七十六分八十五秒。入星纪之次,辰在丑。

女,二度六分三十八秒。入玄枵之次,辰在子。

求入十二次时刻

各置入次宿度及分秒,以其日晨前夜半日度减之,余以日周乘之,为实。以其日行定度为法,实加法而一,所得,依发敛加时求之,即入次时刻。

步月离第四

转终分,二十七万五千五百四十六分。

转终,二十七日五千五百四十六分。

转中,十三日七千七百七十三分。

初限,八十四。

中限,一百六十八。

周限,三百三十六。

月平行,十三度三十六分八十七秒半。

转差,一日九千七百五十九分九十三秒。

弦策,七日三千八百二十六分四十八秒少。

上弦,九十一度三十一分四十三秒太。

望,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八十七秒半。

下弦,二百七十三度九十四分三十一秒少。

转应,一十三万一千九百四分。

推天正经朔入转

置中积,加转应,减闰余。满转终分,去之,不尽,以日周约之为日,不满为分,即天正经朔入转日及分。上考者,中积内加所求闰余,减转应,满转终,去之,不尽,以减转终,余同上。

求弦塑及次朔入转

置天正经朔入转日及分,以弦策累加之,满转终,去之,即弦望及次朔入转日及分秒。如径求次朔,以转差加之。

求经朔弦望入迟疾历

各视入转日及分秒。在转中已下,为疾历。已上,减去转中,为迟历。

迟疾转定及积度

求迟疾差

置迟疾历日及分,以十二限二十分乘之,在初限已下为初限,已上覆减中限,余为末限。置立差三百二十五,以初末限乘之,加平差二万八千一百,又以初末限乘之,用减定差一千一百一十一万,余再以初末限乘之,满亿为度,不满退除为分秒,即迟疾差。

又术:置迟疾历日及分,以迟疾历日率减之,余以其下损益分乘之。如八百二十而一,益加损减其下迟疾度,亦为所求迟疾差

求朔弦望定日

以经缩弦望盈缩差与迟疾差,同名相从,异名相消,盈迟缩疾为同名,盈疾缩迟为异名。以八百二十乘之,以所入迟疾限下行度除之,即为加减差,盈迟为加,缩疾为减。以加减经朔弦望日及分,即定朔弦塑日及分。若定弦望分在日出分已下者,退一日,其日命甲子算外,各得定朔弦望日辰。定朔干名与后朔干同者,其月大。不同者,其月小。内无中气者,为闰月。

推定朔弦望加时日月宿度

置经朔弦望入盈缩历日及分,以加减差加减之,为定朔弦望入历,在盈,便为中积,在缩,加半岁周,为中积。命日为度,以盈缩差盈加缩减之,为加时定积度。以冬至加时日躔黄道缩度加而命之,各得定朔弦望加时日度。凡合朔加时,日月同度,便为定朔加时月度。其弦望各以弦望度加定积,为定弦望月行定积度。依上加而命之,各得定弦望加时黄道月度。

推定朔弦望加时赤道月度

各置定朔弦望加时黄道月行定积度,满象限,去之,以其黄道积度减之,余以赤道率乘之,如黄道率而一,用加其下赤道积度及所去象限,各为赤道加时定积度。以冬至加时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各为定朔弦望加时赤道月度及分秒。象限以下及半周,去之,为至后。满象限以及三象,去之,为分后。

推朔后平交入转迟疾历

置交终日及分,内减经朔交日及分,为朔后平交日。以加经朔入转,为朔后平交入转。在转中已下,为疾历。已上,去之,为迟历。

求正交日辰

置经朔,加朔后平交日,以迟疾历依前求到迟疾差,迟加疾减之,为正交日及分,其日命甲子算外,即王交日辰。

推正交加时黄道月度

置朔后平交日,以月平行度乘之,为距后度。以加经朔中积,为冬至距正交定积度。以冬至日躔黄道宿度加而命之,为正交加时月离黄道宿度及分秒。

求正交在二至后初末限

置冬至距正交积度及分,在半岁周已下,为冬至后。已上,去之,为夏至后。其二至后,在象限已下,为初限。已上,减去半岁周,为末限。

求定差距差定限度

置初末限度,以十四度六十六分乘之,如象限而一,为定差。反减十四度六十六分,余为距差。以二十四乘定差,如十四度六十六分而一。所得,交在冬至后名减,夏至后名加,皆加减九十八度,为定限度及分秒。

求四正赤道宿度

置冬至加时赤道度,命为冬至正度。以象限累加之,各得春分、夏至、秋分正积度。各命赤道宿次去之,为四正赤道宿度及分秒。

求月离赤道正交宿度

以距差加减春秋二正赤道宿度,为月离赤道正交宿度及分秒。冬至后,初限加,末限减,视春正。夏至后,初限减,末限加,视秋正。

求正交后赤道宿积度入初末限

各置春秋三正赤道所当宿全度及分,以月离赤道五交宿度及分减之,余为正交后积度。以赤道宿次累加之,满象限去之,为半交后。又去之,为中交后。再去之,为半交后。视各交积度在半象已下,为初限。已上,用减象限,余为末限。

求月离赤道正交后半交日道旧名九道。出入赤道内外度及定差

置各交定差度及分,以二十五乘之,如六十一而一。所得,视月离设道下交在冬至后宿度为减,夏至后宿度为加,皆加减二十三度九十分。为月离赤道后半交白道出入赤道内外度及分。以周天六之一,六十度八十七分六十二秒半,除之,为定差。月离赤道正交后为外,中交后为内。

求月离出入赤道内外白过去极度

置每日月离赤道交后初末限,用减象限,余为白道积。用其积度减之,余以其差率乘之,所得,百约之,以加其下积差,为每日积差。用减周天六之一,余以定差乘之,为每日月离赤道内外度。内减外加象限,为每日月离白道去极度及分秒。

求每交月离白道积度及宿次

置定限度,与初末限相减相乘,退位为分,为定差。正交、中交后为加,半交后为减。以差加减正交后赤道积度,为月离白道定积度。以前宿白道定积度减之,各得月离白道宿次及分。

推定朔弦望加时月离白道宿度

各以月离赤道正交宿度距所求定期弦望加时月离赤道宿茂,为正交后积度。满象限,去之,为半交后。又去之,为中交后。再去之,为半交后。视交后积度在半象已下,为初限。已上,用减象限,为末限。以初、末限与定限度相减相乘,退位为分,分满百为度,为定差。正交、中交后为加,半交后为减。以差加减月离赤道正交后积度,为定积度。以正交宿度加之,以其所当月离白道宿次去之,各得定朔弦望加时月离白道度及分秒。

求定朔望加时及夜半晨昏入转

置经朔弦望入转日及分,以定朔弦望加减差加减之,为定朔弦望加时入转。以定朔弦望日下分减之,为夜半入转。以晨分加之,为晨转。昏分加之,为昏转。

求夜半月度

置定朔弦望日下分,以其入转日转定度乘之,万约为加时转度,以减加时定积度,余为夜半定积度,依前加而命之,各得夜半月离宿度及分秒。

求晨昏月度

置其日晨昏分,以夜半入转日转定度乘之,万约为晨昏转度。各加夜半定积度。为晨昏定积度。加命如前,各得晨昏月离宿度及分秒。

累计相距日数转定度,为转积度,与定朔弦望晨昏宿次前后相距度相减,余以相减日数除之,为日差。距度多为加,距度少为减。以加减每日转定度,以累加定朔弦望晨昏月度,加命,即每日晨昏月离白道宿次。朔后用昏,望后用晨,朔望晨昏俱用。

版权声明:

《志第三 历三》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志第五 历五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五 历五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二 历二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二 历二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三 历三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三 历三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二 历二

△仪器

西域仪象

简仪之制:四方为趺,纵一丈八尺三分,去一以为广。趺面上广六寸,下广八寸,厚如上广。中布横车光三、纵车光三。南二,北抵南车光;北一,南抵中车光。趺面四周为水渠,深一寸,广加五分。四隅为础,出趺面内外各二寸。绕础为渠,深广皆一寸,与四周渠相灌通。又为础,于卯酉位广加四维,长加广三之二。水渠赤如之。北极云架柱二,径四寸,长一丈二尺八寸。下为鳌云,植于乾民二隅。础上左右内向,其势斜准赤道合贯上规。规环径二尺四寸,广一寸五分,厚倍之,中为距,相交为斜十字,广厚如规。中心为窍,上广五分,方一寸有半,下二寸五分,方一寸,以受北极枢轴。自云架住斜上去趺面七尺二寸,为横车光。自车光心上至窍心六尺八寸。又为龙柱二,植于卯酉础。中分之北,皆饰以龙,下为山形,北向斜植,以柱北架。南极云架柱二,植于卯酉础,中分之,南广厚形制一如北架,斜向坤巽二隅,相交为十字。其上与百刻环边齐,在辰巳、未申之间。南倾之势准赤道,各长一丈一尺五寸。自趺面斜上三尺八寸为横车光,以承百刻环。下边又为龙柱二。植于坤巽二隅,础上北向斜柱,其端形制一如北柱。

四游双环,径六尺,广二寸,厚一寸。中间相离一寸,相连于子午、卯酉。当子午为圆窍,以受南北极枢轴。两面皆列周天度分,起南极。抵北极。余分附于北极。去南极枢窍两旁四寸,各为直距,广厚如环距,中心各为横关,东西与两距相连,广厚亦如之。关中心相连,厚三寸,为窍方八分,以受窥衡枢轴。窥衡长五尺九寸四分,广厚皆如环。中腰为圆窍,径五分,以受枢轴衡。两端为圭首,以取中,缩去圭首五分,各为侧立横耳,高二寸二分,广如衡面,厚三分。中为圆窍,径六分,其中心上下一线,界之以知度分。

百刻环,径六尺四寸,面广二寸,周布十二时百刻。每刻作三十六分,厚二寸,自半已上,广三寸。又为十宇距。皆所以承赤道环也。百刻环内广面卧施圆轴四,使赤道环旋转,无涩滞之患。其环陷入南极架一寸,仍钉之。赤道环径广厚皆如四游环。面细刻列舍周天度分。中为十字距,广三寸,中空一寸,厚一寸。当心为窍,窍径一寸,以受南极枢轴。界衡二,各长五尺九寸四分,广三寸。衡首斜剡五分刻度分,以对环面中腰。为窍重置赤道环南极枢轴,其上衡两端自长窍外边至衡首底厚倍之。取二衡运转,皆着环面,而无低昂之失,且易得度分也。二极枢轴,皆以钢铁为之,长六寸,半为本,半为轴。本之为分寸一如上规。距心适取,能容轴径一寸。北极轴中心为孔,孔底横穿通两旁。中出一线,曲其本,出横孔两旁,结之。孔中线留三分,亦结之。上下各穿一线,贯界衡两端。中心为孔,下洞衡底顺衡中心为渠,以受线直入内界。长窍中至衡中腰,复为孔,自衡底上出结之。

定极环,广半寸。厚倍之,皆势穹窿,中径六度,度约一寸许。极星去不动处三度,仅容转周。中为斜十字,距广厚如环,连于上规环,距中心为孔径五厘。下至北极轴心六寸五分。又置铜板,连于南极云架之十字,方二寸,厚五分,北面剡其中心存一厘以为厚。中为圜孔,径一分,孔心下至南极轴心亦六寸五分。又为环二。其一阴纬环,面刻方位,取趺面纵横车光北十字为中心,卧置之。其一曰立运环,面刻度分,施于北极云架柱下,当卧环中心上属架之横车光下,抵趺车光之十字,上下各施枢轴,令可旋转。中为置距,当心为窍,以施窥衡,令可俯仰,用窥日月星辰出地度分。右四游环,东西运转,南北低昂,凡七政,列舍中外官去极度分皆测之。赤道环旋转与列舍距星相当,即转界衡使两线相对,凡日月五星中外官入宿度分皆测之。百刻环转界衡令两线与日相对,其下直时刻则昼刻也。夜则以星定之,比旧仪测日月五星出没而无阳经阴纬云柱之映。

其浑象之制:圜如弹丸,径六尺,纵横各画周天度分,赤道居中,去二极各周天四之一。黄道出入赤道内外,各二十四度。弱月行白道出入不常,用竹蔑均分天度,考验黄道所交,随时迁徒。先用简仪测致入宿去极度数,按于上。其校验出黄赤二道远近疏密,了然易辨,仍参以算数为准,其象置于方匿之上。南北极出入匿面各四十度太强。半见半隐。机运轮牙,隐于匿中。

仰仪之制:以铜为之,形若釜,置于砖台内,画周天度,唇列十二辰位,盖俯视验天者也。

其铭辞云:“不可体形,莫天大也。无兢维人,仰釜载也。六尺为深,广自倍也。兼深广倍,絮釜兑也。环凿为沼,准以溉也。辨方正位,日子卦也。衡缩度中,平斜再也。斜起南极,平釜镦也。小大必周,入地画也。始周浸断,浸极外也。极入地深,四十太也。北九十一,赤道齘也。列刻五十,六时配也。衡竿加卦,巽坤内也。以负缩竿,子午对也。首旋玑板,曌纳芥也。上下悬直,与镦会也。视日透光,何度在也。旸谷朝宾,夕饯昧也。寒暑发敛,验进退也。薄蚀起自,鉴生杀也。以避赫曦,夺目害也。南北之偏,亦可概也。极浅十五。林邑界也。黄道夏高,人所载也。夏永冬短。犹少差也,深五十奇,铁勒塞也,黄道浸平,冬画晦也。夏则不没,永短最也。安浑宣夜,昕穹盖也。六天之书,言殊话也。一仪一揆,孰善悖也。以指为告,无烦喙也。暗资以明,疑者沛也。智者是之,胶者怪也。古今巧历,不亿辈也。非让不为,思不逮也。将窥天朕,造化爱也。其有浚明,昭圣代也。泰山砺乎,河如带也。黄金不磨,悠久赖也。鬼神禁河,勿铭坏也。”

大明殿灯漏之制:高丈有七尺,架以金为之。其曲粱之上,中设云珠,左日右月。云珠之下,复悬一珠。粱之两端,饰以龙首,张吻转目,可以审平水之级急。中梁之上,有戏珠龙二,随珠俯仰,又可察准水之均调。凡此皆非徒设也。灯球杂以金宝为之,内分四层,上环布四神,旋当日月参辰之所在,左转日一周。次为龙虎鸟龟之象,各居其方,依刻跳跃,铙鸣以应于内。又次周分百刻,上列十二神,各执时牌,至其时,四门通报。又一人当门内,常以手指其刻数。下四隅,钟鼓钲铙各一人,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初正皆如是。其机发隐于柜中,以水激之。

正方案:方四尺。厚一寸。四周去边五分为水渠。先定中心,画为十字,外抵水渠。去心一寸。画为圆规,自外寸规之,凡十九规。外规内三分,画为重规。遍布周天度。中为圆径二寸,高亦如之。中心洞底植臬,高一尺五寸,南至则减五寸,北至则倍之。

凡欲正四方,置案平地,注水于渠,眂平,乃植臬于中。自臬景西入外规,即识以墨影,少移辄识之,每规皆然,至东出外规而止。凡出入一规之交,皆度以线,屈其半以为中,即所识与共相当,且其景最短,则南北正矣。复遍阅每规之识,以审定南北。南北既正,则东西从而正。然二至前后,日轨东西行,南北差少,即外规出入之景以为东西,允得其正。当二分前后,日轨东西行,南北差多,朝夕有不同者,外规出入之景或未可凭,必取近内规景为定,仍校以累日则愈真。

又测用之法,先测定所在北极出地度,即自案地平以上度,如其数下对南极入地度,以墨斜经中心界之,又横截中心斜界为十字,即天腹赤道斜势也。乃以案侧立,悬绳取工。凡置仪象皆以此为准。

圭表:以石为之,长一百二十八尺,广四尺五寸,厚一尺四寸。座高二尺六寸。南北两端为池,圆径一尺五寸,深二寸。自表北一尺,与表粱中心上下相直。外一百二十尺,中心广四寸,两旁各一寸,画为尺寸分,以达北端。两旁相去一寸为水渠,深广各一寸,与南北两池相灌通以取平。表长五十尺,广二尺四寸,厚减广之半,植于圭之南端圭石座中,入地及座中一丈四尺,上高三十六尺。其端两旁为二龙,半身附表上擎横梁,自梁心至表颠四尺,下属圭面,共为四十尺。梁长六尺,径三寸,上为水渠以取平。两端及中腰各为横窍,径二分,横贯以铁,长五寸,系线合于中,悬锤取正,且防倾垫。

按表短则分寸短促。尺寸之下所谓分秒太半少之数,未易分别。表长,则分寸稍长。所不便者景虚而淡,难得实影。前人欲就虚景之中考求真实,或设望筒,或置小表,或以木为规,皆取端日光下彻表面。今以铜为表,高三十六尺,端挟以二龙。举一横梁,下至圭面,共四十尺。是为八尺之表五,圭表刻为尺寸,旧一寸,今申而为五厘,毫差易分别。

景符之制:以铜叶博二寸加长博之二,中穿一窍,若针芥然。以方框为趺,一端设为机轴,令可开阖。搘其一端,使其势斜倚,北高南下,往来迁就于虚梁之中。窍达日光仅如米许,隐然见横梁于其中。旧法:一表端测晷,所得者日体上边之景。今以横梁取之,实得中景,不容有毫末之差。至元十六年己卯夏至晷景,四月十九日乙未景一丈二尺三寸六分九厘五毫。至元十六年己卯冬至晷景,十月二十四日戊戌景七丈六尺七寸四分。

窥几之制:长六尺,广二尺,高倍之。下为趺,广三寸,厚二寸。上框广四寸。厚如趺。以板为面,厚及寸,四隅为足,撑以斜木,务取正方。面中开明窍,长四尺,广二寸。近窍两旁一寸分画为尺,内三寸刻为细分,下应圭面。几面上至梁心二十六尺,取以为准。窥限各长二尺四寸,广二寸,脊厚五分,两刃斜禾闪,取其于几面相符,著限两端,厚广各存二寸,衔入几框。俟星月正中,从几下仰望,视表梁南北以为识,折取分寸中数,用为直景。又于远方同日窥测取景数,以推星高下也。

世祖至元四年,扎马鲁丁造西域仪象:

咱秃哈剌吉,汉言浑天仪也。其制:以铜为之。平设单环,刻周天度。画十二辰位以准地面。侧立双环,而结于平环之子午,半入地下,以分天度。内第二双环,亦刻周天度,而参差相交,以结于侧双环。去地平三十六度,以为南北极。可以旋转,以象天运,为日行之道。内第三、第四环,皆结于第二环,又去南北极二十四度。亦可以运转。凡可运三环,各对缀铜方钉,皆有窍,以代衡箫之仰窥焉。

咱秃朔八台,汉言测验周天星曜之器也。外周圆墙,而东面启门。中有小台,立铜表高七尺五寸。上设机轴,悬铜尺,长五尺五寸,复如窥测之箫二,其长如之。下置横尺,刻度如数。其上以准挂尺。下本开图之远近。可以左右转而周窥,可以高低举而遍测。

鲁哈麻亦渺凹只,汉言春秋分晷影堂也。屋二间,脊开东西横罅,以斜通日晷。中有台,随晷影南高北下,上仰置铜半环,刻天度一百八十,以准地上之半天。斜倚锐首铜尺,长六尺,阔一寸六分,上结半环之中,下加半环之上,可以往来窥运,侧望漏屋晷影,验度数,以定春秋二分。

鲁哈嘛亦木思塔余,汉言冬夏至晷影堂也。屋五间,其屋下为坎,深二丈二尺,脊开南北一罅,以直通日晷。随罅立壁,附壁悬铜尺,长一尺六寸。壁仰画天度半规,其尺亦可往来规运,直望漏屋晷影,以定冬夏二至。

若来亦撒麻,汉言浑天图也。其制:以铜为丸,斜刻日道交环度数于其腹,刻二十八宿形于其上。外平置铜单环,刻周天度数,列于十二辰位在准地。而侧立单环二。一结于平环之子午,以铜丁象南北极。一结于平环之卯酉。皆刻天度。即浑天仪而不可运转窥测者也。

若来亦阿儿子,汉言地理志也。其制:以木为圆球,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串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员之广袤,道里之远近。

兀速都儿剌不定,汉言昼夜时刻之器也。其制:以铜如圆镜而可挂,面刻十二辰位,昼夜时刻。上加铜条缀中,可以圆转。铜条两端,各屈其首为二窍,以对望。昼则视日影,夜则窥星辰,以定时刻,以测休咎。背嵌镜片,三面刻其图凡七,以辨东西南北日影长短之不同、星辰向背之有异。故各异其图。以尽天地之变焉。

【版权声明】

《志第二 历二》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四字成语大全网小编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志第四 历四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四 历四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一 历一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一 历一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二 历二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二 历二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一 历一

△治历本末

自《三统术》以后七十余家,至郭守敬之《授时》,测验愈精,析理愈微,立数俞简信,可谓度越前古者矣。然曰月星辰之高远,而以一人之智力穷之,欲其事事物合,永无差忒,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明之《大统》,实本《授时》,至成化以后,交食已往往不验。

皇朝宣城梅文鼎、婺源江水,皆深通数理。其生时《授时》疏舛凡数事:一曰增损岁余、岁差。一岁小余,古强今弱,一由日轮径差,一由最卑动移。《授时》考古,则增岁余而损岁差;推来,则增岁差而损岁余。乃末得其根,而以法迁就之。似密实疏,不足为法。一曰岁实消长。天行盈缩,进退以渐,无骤增、骤减之理。《授时》百年消长一分,是百年之内皆无所差,逾一年则骤增减一分,又积百年则平差一分,逾一年又骤增减一分,无此推算之法。一曰二十四气用恒气。当时高冲与冬至同度,最高与夏至同度,冬至为盈初,夏至为缩初,以为盈缩之常限如此。故以两冬至相距之日,均为二十四气,谓合于天之平分数也。设如五十余年之后,高卑两点各东移一度,则平冬至与定冬至不相值,及其极也,平冬至与定冬至相差两日,犹能以两定冬至相距之日,均为二十四气乎?且其求冬至也,自丙子年立冬后。依每日测景取对冬至前后日差同者为准,得丁丑年冬至在戊戌日夜半后八刻,又定戊寅冬至在癸卯日夜半后三十三刻,己卯冬至在戊申日夜半后五十七刻,庚辰冬至在癸丑日夜半后八十一刻,辛已冬至在己末日夜半后六刻。其求岁余也,自宋大明以来得冬至时刻真数者有六,用以相距,各得其时,合用岁余,考验四年相符不差,仍自大明壬寅年距今八百一十九年,每岁合得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五分,减大明术一十二秒,其二十五分为今律岁余合用之数。以此二事考之,则《授时》当年所定之岁实,已有微差。稽之于史,又多牴牾。夫一岁小余二十四刻二十五分,积之四岁王得九十七刻。丁丑冬至在戊戌日夜半后八刻,则辛巳冬至宜在己未夜半后五刻,不应有六刻也。如以辛巳之六刻为是,则丁丑之冬至宜在九刻,不应为八刻半也。此四年既皆实测所得,则已多半刻矣。而云相符不差,何也?又考大明五年十一月三日乙酉夜半后三十二刻七十分辰初三刻冬至。大明壬寅下距至元辛巳八百一十九年,以《授时》岁实积之,凡二十九万九千一百三十三日六十刻七十五分,以乙酉辰初三刻距己未丑初二刻,凡二十九万九千一百三十三日九十二刻,较多三十三刻。而云自大明壬寅距今每岁合得此数,何也?又云减大明术一十一秒。考大明术纪法与周天一岁小余二十四刻二十八分一十四秒。《授时》减去三分一十四秒,非一十一秒也。又古时太阳本轮、均轮半径之差,大于今日,则加减均数亦大。而冬至岁实宜更增矣。至元辛巳间高冲约与冬至同度,则岁实尤大,其小余刻下之分约有三十分。而《授时》定为二十五分,宜其自丁丑至于辛巳四年之间,即有年刻之差,而守敬未之觉也。

凡此数事,皆足订《授时》之误。今撮大要著于篇,以备治历者之参考焉。

至《授时》用平方、立方以求盈缩迟疾差,犹开方之旧术,用天元一御弧矢起数于围三径一,亦失之疏。若以弦矢求弧背,前后失均,象限以内差而多,象限以外差而少,此又不能为前人讳者也。

《历经》、《历议》,皆守敬所撰。世祖招李谦为《历议》,润色其书而已,谦不能作也。札马鲁丁之《万年历》,实即明人所用之回回历,《明史》详矣,不具论。

蒙古初无历法。太祖十五年,驻跸撒马尔干城,回鹘人奏五月望月蚀。中书令耶律楚材以《大明历》推之,太阴当亏二分,食甚在子正,乃未尽初更而月已蚀。是年二月、五月朔,微月见于西南。楚材以旧历不验,遂别造《庚午元历》。据《大明历》减周天七十三秒,岁差亦减七十三秒。以中元庚午岁,国兵南伐,天下略定,推上元庚午岁天正十一月壬戌朔子王冬至,为太祖受命之符。又以西域、中原地逾万里,依唐僧一行里差之说,以增损之。东西测侯,不复差式。乃表上于行在曰:“汉、唐以来,经元创法不啻百家,其气候之早晏,朔望之疾徐,二曜之盈衰,五星之起伏,疏密无定,先后不同。盖都邑之各殊,或历年之渐远,不得不差也。唐历八徒,宋历九更,金《大明历》百年才经一改。此去中原万里,以昔程今,昔密今疏,东微西著。今二月、五月朔,微月见于西南,较之于历,悉为先天。”自汉、唐以来历算之书备矣。俱无此说。是年正月、四月虽皆为小尽,然亦未有朔日见月者也。是时,太祖方用兵西域,其书不果颁用。

楚材尝言,西域历五星密于中国,又作《麻荅历》,今不传。楚材父履在金末作《乙未元历》,楚才益本其文之书,更名为《庚午元历》云。

至世祖至元四年,西域人札马鲁丁用回回法撰《万年历》,帝稍采用之。其法为默特纳国王马哈麻所造历,元起西域阿刺必年,即随开皇己未,不置闰月,以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岁。岁十二宫,宫有闰日,凡百二十八年宫闰三十一日,以三百五十四日为一周,周十二月,月有闰日,凡三十年月闰十一日。历千九百四十一年,宫月日辰再会。此其立法之大概也。

十三年,世祖平宋,诏前中书左丞许衡、太子赞善王恂、工部郎中郭守敬,立局改治新历。先是,太保刘秉忠以《大明历》辽、金承用岁久,浸以后天,议修正之。已而秉忠卒,事遂寝。至是,世祖思用其言,遂命询与守敬率南北日官陈鼎臣、邓元麟、毛鹏翼、刘巨源、王素、岳铉、高敬等,分掌测验、推步,以衡能推明历理,俾参预之。

守敬首言:“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今司天浑仪,宋皇佑中汴京所造,不与此处天度相符,比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表百年深,亦复欹侧不可用。”乃尽考其失,而移置之。既又别图爽垲,以木为重棚,创作简仪、高表,用相比覆。又以为天枢附极而动,昔人尝展管望之,末得其的,作候极仪。极辰既位,天体斯正,作浑天象。象虽形似,莫适所用,作玲珑仪。以表之测天之正圆,莫若以圆求圆,作仰仪。古有经纬,结而不动,守敬则易之,作立运仪。日有中道,月有九行,守敬则一之,作证理仪。表高景虚,罔象非真,作景符。月虽有明,察景则难,作窥几。历法之验,在于交会,作日月食仪。天有赤道,轮以当之,两极低昂,标以指之,作星晷定时仪。以上凡十三等。又作正方案、九表、悬正仪、座正仪,凡四等,为四方行测者所用。又作仰规、覆矩图、异方、浑盖图、日出入永短图,凡五等,与上诸仪互相参考。

十六年,改局为太史院,以赞善王恂为太史令,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给印章,立官府。是年,奏进仪表式样,守敬对御指陈理致,一一周悉。自朝至于日晏,上不为倦。

守敬奏:唐一行开元间令天下测景,书中见者凡十三处。今疆宇比唐尤大,苦不远方测验,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测景。上可其奏。遂设监候官一十四员,分道相继而出。

先测得:南海:北极出地一十五度。夏至景在表南长一尺一寸六分,昼五十四刻,夜四十六刻。衡岳:北极出地二十五度。夏至日在表端无景,昼五十六刻,夜四十四刻。岳台:北极出地三十五度,夏至景长一尺四寸八分,昼六十刻,夜四十刻。和林:北极出地四十五度,夏至景长三尺二寸四分,昼六十四刻,夜三十六刻。铁勒:北极出地五十五度,夏至景长五尺一分,昼七十刻,夜三十刻。北海:北极出地六十五度,二至景长六尺七寸八分,昼八十二刻,夜一十八刻。继又测得:上都:北极出地四十三度少。大部:北极出地四十二度强,夏至晷景长一丈二尺三寸六分,昼六十二刻,夜三十二刻。益部:北极出地三十七度少。登州:北极出地三十八度少。高丽:北极出地三十八度少。西京:北极出地四十度少。太原:北极出地三十八度少。安西府: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半强。兴元:北极出地三十三度半强。成都:北极出地三十一度半强。西凉州:北极出地四十度强。东平:北极出地三十五度太强。大名: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南京: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强。阳城: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扬州:北极出地三十三度。鄂州:北极出地三十一度半。吉州:北极出地二十六度半。雷州:北极出地二十度太。琼州:北极出地十九度太。

十七年,新历告成。守敬上奏曰:

臣等窃闻帝王之事,莫重于历。自黄帝迎日推策,帝尧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爰及三代,历无定法,周秦之间,闰余乖次。西汉造《三统历》,百三十年而后是非始定。东汉造《四分历》,七十余年而仪式备。叉百二十一年,刘洪造《乾象历》,始悟月行有迟速。又百八十年,姜岌造《三纪甲子历》,始悟以月食冲检日宿度所在。又五十七年,何承天造《元嘉历》,始悟以朔望及弦定大小余。又六十五年,祖冲之造《大明历》,始悟太阳有岁差之数,极星去不动处一度余。又五十二年,张子信始悟日月交道有表里,五星有迟疾留逆。又三十三年,刘焯造《皇极历》,始悟日行有盈缩。又三十五年,傅仁均造《戊寅元历》,颇采旧仪,始用定朔。又四十六年,李淳风造《麟德历》,以古历章?元首分度不齐,始为总法,用迸朔以避晦晨月见。又六十三年,僧一行造《大衍历》,始以朔有四大三小,定九服交食之异。又九十四年,徐昂造《宣明历》,始悟日食有气刻时三差。又二百三十六年,姚舜辅造《纪元历》,始悟食甚泛余差数。以上计千一百八十二年,历经七十,改其创法者十有三家。

自是又百七十四年,钦惟圣朝统一六合,肇造区夏,专命臣等改治新历。臣等用创造简仪、高表,凭其测到实数所考正者凡七事:一曰冬至。自丙子年立冬后,依每日测到晷景,逐日取对,冬至前后日差同者为准,得丁丑年冬至在戌日夜半后八刻半。又定丁丑夏至,得在庚子日夜半后七十刻。又定戊寅冬至,在癸卯日夜半后三十三刻;己卯冬至、在戊申日夜半后五十七刻半;庚辰冬至,在癸丑日夜半后八十一刻半。各减大明历十八刻,远近阳符,前后应准。二曰岁余。自刘宋《大明历》以来,凡测景验气得冬至时刻真数者有六,用以阳距,各得其时合用岁余。今考验四年,相符不差。仍自宋大明壬寅年距至今日八百一十年,每岁合得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五分。其二十五分为今历岁余合用之数。三曰日躔。用至元丁丑四月癸酉望月食既推求日躔,得冬至日躔赤道箕宿十度,黄道箕九度有畸。仍凭每日测到太阳躔度,或凭星测月,或凭月测日,或径凭星度测日,立术推算。起自丁丑正月,至己卯十二月,凡三年,共得一百三十四事,皆躔于箕,与月食相符。四曰月离。自丁丑以来至今,凭每日测得逐时太阴行度推算变,从黄道求入转极疾并平行处,前后凡十三转。计五十一事,内除去不真的外,有三十事。得大明历入转后天,又因考验交食加大明历三十刻,与天道合。五曰入交。自丁丑五月以来,凭每日测到太阴去极度数,比拟黄道去极度,得月道交于黄道,共得八事。仍依日食法度推求,皆有食分得入时刻,与大明所差不多。六曰二十八宿距度。自汉代初历以来,距度不同,互有损益。大明历则于度下余分附以太半少,皆私意牵就,未尝实测其数,今新仪皆细刻周天度分,每度为三十六分,以距线代管窥宿度余分,并依实测,不以私意牵就。七曰日出入昼夜刻。《大明历》日出入昼夜刻,皆据汁京为准,其刻数与大都不同。今更以本方北极出地高下、黄道出入内外度,立术推求每日日出入昼夜刻,得夏至极长,日出寅正二刻,日入戌初二刻,昼六十二刻,夜三十八刻,冬至极短,日出辰初二刻,日入申正二刻,昼三十八刻,夜六十二刻;永为定式。

所创法凡五事:一曰太阳盈缩。用四正定气立为升降艰,立招差求得每日行分初末极差积度,比古为密。二曰月行迟疾。古历皆用二十八限,今以万分日之八百二十分为一限,凡析为三百三十六限,依垛叠招差,求得转分进退,其迟疾度数逐时不用,盖前所未有。三曰黄赤道差。旧法以一百一度相减相乘。今依算术勾股弧矢方圆斜直所容,求到度率积差差率,与天道实为吻合。四曰黄赤道内外度。据累年实测内外极度二十三度九十分,以圆容方直矢接勾股为法求每日去极,与所测相符。五曰白道交周。旧法黄道变推白道,以斜求斜。今用立浑比量,得用与赤道正交,距春秋二正黄赤道正交一十四度六十六分,拟以为法。推逐月每交二十八宿度分,于理为尽。

诏赐名曰授时历。十八年,颁新历于天下。

十九年,守敬以推步之式与立成之数皆无定稿,乃著《推步》七卷、《立成》二卷、《历议拟稿》三卷、《转神选择》二卷、《上中下三历注式》十二卷,表上之。二十年,又诏太子谕德李谦就守敬之《历议稿》重加修订,以阐新历顺天求合之理。

大德三年八月朔,时加巳依新历日食二分有奇,至其时不应,台官皆惧。保章正齐履谦曰:“日当食不食,古有之。况时近午,阳盛阴微,宜当食不食。”遂考唐开元以来当食不食者凡十事以闻。六年六月朔,时加戌依新历日食五十七秒,众以涉交既浅,且近浊,欲匿不报。履谦曰:“吾所掌者常数也。其食与否,则系于天。”独以状闻。及其时,果食。盖高远难穷之事,必积时累验,乃见端倪。《授时历》推日食之法,较前之十三家最密矣,然尚不能无数刻之差。故元之一代,日食四十有五,推食而不食者一,食而失推者一,夜食而误昼者一。履谦谓:食与否系于天,足犹泥前人当食不食,不当食而食之谬说,诬莫甚矣。

泰定间,履谦为太史院使,以《授时历》行五十年未尝推考,乃日测晷景并晨昏五星宿度,自至治三年冬至、泰定二年夏至天道加时真数,各减见行历书二刻,撰《二至晷景考》二卷。《授时》虽有经串,而经以著定法,串以纪成数;求共法之所以然,数之所从出,则略而不详;作《经串演说》八卷,以发明其蕴焉。

时鄱阳人赵友钦推演《授时》之理,著《革象新书》五卷,号为新历之学。

其《历法改革篇》曰:“历法由古及今,六十余术矣。汉太初粗为可取,然犹疏略未密。唐一行作大衍术,当时以为密矣,以今观之,犹自甚疏。盖岁浅则差少未觉,久而积差渐多,不容不改,要当随时测验,以求真数。

其《日道岁差篇》曰:“统天术谓周天赤道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七十五秒,周岁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二十五秒,百年差一度半,然又谓周岁渐渐不同,上古岁策多,后世岁策少,如此则上古岁差少,后世岁差多。当今术法謜之,立减加岁策之法,上考往古,百年加一秒,下验将来,百年减一秒。”

其《黄道损益篇》曰:“二至之日,黄道平其度,敛狭每度约得十之九二分,斜行赤道之交。今之授时术步得冬至日躔箕宿。以此知寅申度数最少,己亥度数最多,其余则多寡稍近。

其《积年日法篇》曰:“前代造术者,逆求往古门上元,求其积年总会,是以必立日法。然有所谓截元术,但将推步定数为顺算逆考,不求其齐。当今授时术采旧术截元之术,凡积年日法皆所不取。

其《日月盈缩筒》曰:“月行十三度余十九之七,然或先期,或后期,有差至四五度者,后汉刘洪始考究之,知月有盈缩。隋之刘焯始觉太阳亦有盈缩,最多之时在于春秋二分,均差两度有余。李淳风有推步月孛法,谓六十二日行七度,六十二年七周天。所谓孛者,乃彗星之一种光芒,偏槊者则谓之彗,光芒四出如浑圆者乃谓之孛。然孛以月为名者,孛之所在,太阴所行最迟,太阴在孛星对冲处则所行最疾。孛星不常见,止以太阴所行最迟处测之。

其《月有九道篇》曰:“月行出入黄道之内外,远于黄道处六度二分。月道与黄道相交处在二交之始,名曰罗喉,交之中,名曰计都。自交初至于交中,月在黄道外,名曰阳限。自交中至于交出,月在黄道内,名曰阴限。所谓九行者,当以画图比之。四图各两黄道,似一圆环,俱于环南定为夏至。环北定为冬至,环西定为春分,环东定为秋分。将一图画为青追,与黄道交于南北,南交为罗,北交为计。其青道二边入在黄道西之东,是内青道;一边出在黄道东之东,是外青道。又将一图画白道,亦与黄道交于南北,南交为计,北交为罗。其白道一边入在黄道东之西,是内白道;一边出在黄道西之西,是外白道。又将一图画朱道,与黄道交于东西,东交为计,西交为罗。其朱道一边入黄道之南,是内朱道,一边出在黄道南之南,是外朱道。又将一图画黑道,亦与黄道交于东西,东交为罗,西交为计。其黑道一边入在黄道南之北,是内黑道;一边出在黄道北之北,是外黑道。此虽画四图,然四图之八道止是一道也。本八道而曰九行者,以北道之行,交于黄道,故道以九言也。八道常变易,不可置于浑仪上,亦不得画于星图。所可具者黄、赤二道耳。欲别于黄,故涂以赤。赤道近八道皆相交远近。朱道止十八度远,黑道至三十度远,青白二道约二十四度远。”

其《地域远近篇》曰:“古者立八尺之表,以验四时日景。地中夏至,景在表北一尺六寸,冬至,景在表北一丈三尺。南至交广,北至铁勒等处验之,俱各不同。表高八尺,似失之短。至元以来,表长四丈,诚万古之定法也。所谓土圭者,自古有之。然地上天多早晚,太阳与人相近,则景移必疾;日午与人相远,则景移必迟。世间土圭均画而已,岂免午侵己未,而早晚时刻俱差。地中差已如是,若以八方偏地验之,土圭之不可准尤为显。然偏东者,早景疾,而晚景迟,午景先至;偏西者,早景迟,而晚景疾,午景后期;偏北者,少其画,而景迟;偏南者,多其画,而景疾。若南越短,景南指,而子午反复,则又讹逆甚矣。”其《日月薄食篇》曰:“日之圆,体大,月之圆,体小。日道之周围亦大,月道之周围亦小。日道距天较近,月道距天较远。日月之体与所行之道,虽有少广之差,然月与人相近,日与人相远。故月体因近视而可比日道之广,日食、月食当以天度经纬而推。同经不同纬,止曰合朔。同经同纬合朔,而有食矣。人望日体,见为月之黑体所障,故云日食。然日体未尝有损,所谓食者,强名而已。日月对躔,而望若不当二交前后,则不食。望在二交前后,则必食。或既或不既,当以距交远近而推。日月之圆径相倍。日径一度,月径止得日径之半,然在于近视,亦准一度。是犹省秤出于复秤,斤两虽同,其实则有轻重之异。日之圆径倍于月,则暗虚之圆径亦倍于月。月既准一度,则暗虚广二度矣。月食分数止以距交近远而论,别无四时加试。八方所见食分并同。日食则不然,旧历云:假令中国食既戴,日之下所亏才半,化外反观,则交而不食。何以言之?日月如大小二球,共悬一索。日上、月下,相去稍远,人在其下正望之,黑球遮尽赤球,比若食既。若傍视,则分远近之差,即食数有多寡也。”

其《五纬距合篇》曰:“古者止知五纬距度,未知有变数之加减。北齐张子信仰观岁久,始知五纬又有盈缩之变,当加减常数以求其逐日之躔。所以然者,盖五纬不由黄道,亦不由月之九道。乃出入黄道内外,各自有其道。视太阳远近而迟疾者,如足力之勤倦又有变数之加减者。比如道里之径直斜曲。其《勾股测天篇》曰:“古人测景,千里一寸之差,犹未亲切。今别定表之制度,并述元有算法。就地中各去南北数百里,仍不偏于东西,俱立一表,约高四丈。于表首下数寸作一方窍,外广而内狭,当中薄如连边,两旁如侧置漏底之碗,形圆而窍方。以南北表景之数相减余,名景差。两表相距里路,各乘南北表景,各如景差而一即得。二表各与戴日之地相距数日,平远各以表景加之,所得各以表高乘之,各如表景而一即得。日轮顶与戴日地相距数,以南北表景各加平远所得自乘,名勾幂。日高自乘,名股幂。两幂相并,名弦幂。开为平方,名曰日远。乃南北表窍之景距日斜远也。

其《乾象周髀篇》曰:“古人谓圆径一尺,周围三尺。后世考究则不然。圆一而周三,则尚有余;围三而径一,则为不足。盖围三径一,是六角之用也。或谓圆径一尺,周围三尺一寸四分;或谓圆径七尺,周围二十二尺;或谓圆径一百一十三,周围三百五十五。径一而周三一四,犹自径多围少;径七而周二十二,却是径少周多;径一百一十三,周三百五十五,最为精密。其考究之术,两百眼茶盘一,眼广一寸,方图之内,画为圆图,径十寸,圆内又画小方图。小方以算术展为圆象,自四角之方,添为八角曲圆为第一次。若第二次,则为曲十六。第三次为,则曲三十二。第四次则为曲六十四。凡多一交,其曲必倍。至十二次,则其为曲一万六千三百八十四。其初之小方,渐加渐展,渐满渐实,角放愈多,而其为方者不复方,而变为圆矣。今先以第一次言之,内方之弦十寸,名大弦,自乘得一百寸,名大弦幂,内方之勾幂五十寸,名第一次大勾幂。以第一次大勾幂,减其大弦幂,余五十寸,名大股幂,开方得七寸七厘一毫有奇,名第一次大股。以第一次大股减其大弦,余二寸九分二厘八毫有奇,名第一较,折半得一寸四分六厘四毫有奇,名第一次小勾。此小勾之数。乃内方之四边与圆围最相远处也。以第一次小勾自乘,得二寸一分四厘四毫有奇,名第一次小勾幂。以第一次大勾幂,折半得二十五寸。又折半得十二寸五分,名第一次小股幂,并第一次小勾幂,得一十四寸六分四百四毫有奇,名第一次小弦幂,开方得三寸八分二厘六毫有奇,名第一次小弦,即是八曲之一。八乘第一次小弦,行三十寸六分一厘有奇,即是八曲之周围也。此以小数求之,不若改为大数,将大弦改为一千寸,然后依法而求。若求第二次者,以第一次小弦幂,就名第二次大勾幂。以第一次大股幂减其大弦幂余,为第二次大股幂。开方为第二次大股,以减其大弦余为第二较,折半名二次小勾。此小勾之数,即是八曲之边,与圆围最相远处也。以第二次小勾自乘,名第二次小勾幂。以第二次大勾幂两折,名第二次小股幂。以第二次小股幂并第二次小勾幂,名第二次小弦幂,开方为第二次小弦,即是十六曲之一。以十六乘第二小弦即是十六曲之周围也。以第二次仿第一次,若至十二次,亦递次相仿。置第十二次之小弦,以第十二次之曲数一万六千三百八十四乘之,得三千一百四十一寸五分九厘二毫有奇,即是千寸径之周围也。以一百一十三乘之,果得三百五十五。故言其法精密。要之方为数之始,圆为数之终。圆始于方,方终于圆。周髀之术,无出于此矣。

友钦阐明历理,于授时术尤为深得,传其学于龙游人朱晖。有元一代,不为历官,而知历者,友钦一人而已。

版权声明:

含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未对《志第一 历一》内容的版权进行可靠性核实,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如出现版权争议,请与站方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志第三 历三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三 历三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七 历七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七 历七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一 历一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一 历一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七 历七

△立成

至元十九年,郭守敬以《授时历》虽颁行,然立成之数尚无定稿,乃比类编次,整齐分秒,裁为二卷。《明志》据监本题:太史令臣王恂奉敕撰,谓恂之稿本,守敬卒成之。监本久轶,然《明志》所载《大统通轨》之立成,则出于守敬原书无疑也。今采附《历经》之后,以备步七政盈缩迟疾者之用焉。

太阳盈初缩未限立成(冬至前后二象限同用)

(表略)

【版权声明】

《志第七 历七》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四字成语大全网小编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志第二 历二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二 历二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六 历六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六 历六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七 历七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七 历七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六 历六

△授时历议下交食

历法疏密,验在交食,然推步之术难得其密,加时有早晚,食分有浅深,取其密合,不容偶然。推演加时,必本于躔离月兆月肉;考求食分。必本于距交远近;苟入气盈缩、入转迟疾未得其正,则合朔不失之先,则失之后。合朔失之先后,则亏食时刻,其能密乎?日月俱东行,而日迟月疾,月追及日,是为一会。交值之道,有阳历、阴历;交会之期,有中前、中后;加以地形南北东西之不同,人目高下邪直之各异,此食分多寡,理不得一者也。今合朔既正,则加时无早晚之差;气刻适中,则食分无旨弱之失;推而上之,自《诗》、《书》、《春秋》及三国以来所载亏食,无不合焉者。合于既往,则行之悠久,自可无弊矣。

《诗》、《书》所载日食二事《书?胤征》:“惟仲康肇位四海。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今按:《大衍历》作仲康即位之五年癸巳,距辛巳三千四百八年,九月庚戌朔,泛交二十六日五千四百二十一分入食限。《诗?小雅?十月之交》,大夫剌幽王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醜。”今按粱太史令虞邝云,十月辛卯朔,在幽王六年乙丑朔。《太衍》亦以为然。以《授时历》推之,是岁十月辛卯朔,泛交十四日五千七百九分入食限。

《春秋》日食三十六事

隐公三年辛酉岁,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杜预云:“不书日,史官失之。”《公羊》云:“日食或言朔或不言朔,或日或不日,或失之前或失之后,失之前者朔在前也,失之后者朔在后也。”《谷粱》云:“言日不言朔,食晦日也。”姜岌校《春秋》日食云:“是岁二月己亥期,无己巳,似失一闰。三月己巳朔,去交分入食限。”《大衍》与姜岌合。今《授时历》推之,是岁三月己巳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六千六百三十一入食限。桓公三年壬申岁,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姜炭以为是岁七月癸亥朔,无壬辰,亦失闰。其八月壬辰朔,去交分入食限。《大衍》与姜岌合。以今历推之,是岁八月壬辰朔,加时在昼,食六分一十四秒。桓公十七年丙戌岁,冬十月朔,日有食之。左氏云:“不书日,史官失之。”《大衍》推得在十一月交分入食限,失闰也。以今历推之,是岁十一月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八千五百六十入食限。

庄公十八年乙巳岁,春王三月,日有食之。《谷梁》云:“不言日,不言朔,夜食也。”《大衍》推是岁五月朔,交分入食限,三月不应食。以今历推之,是岁三月朔,不入食限。五月壬子朔,加时在昼,交分入食限,盖误五为三。

庄公二十五年壬子岁,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大衍》推之,七月辛未朔,交分入食限。以今历推之,是岁七月辛未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七日四百八十九入食限,失闰也。

庄公二十六年癸丑岁,冬十有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今历推之,是岁十二月癸亥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三千五百五十一入食限。

庄公三十年丁巳岁,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今历推之,是岁十月庚午朔,加时在昼,去交分十四日四千六百九十六入食限,失闰也。《大衍》同。僖公十二年癸酉岁,春王三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三月朔,交不应食,在误条;其五月庚午朔,去文分入食限。”《大衍》同。今历推之,是岁五月夷午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五千一百九十二入食限,益五误为三。僖公十五年丙子岁,夏五月,日有食之。

左氏云:“不书朔与日,史官失之也。”《大衍》推四月癸丑朔,去交分入食限,差一闰。今历推之,是岁四月癸丑朔,去交分一日一千三百一十六入食限。文公元年乙未岁,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二月甲午朔,无癸亥。三月癸亥朔,入食限。“《大衍》亦以为然。今历推之,是岁三月癸亥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五千九百十七分入食限,失闰也。文公十五年己酉岁,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岁六月辛丑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四千四百七十三分入食限。宣公八年庚申岁,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

杜预以七月甲子晦食。姜氏云:“十月甲子朔,食。”《大衍》同。今历推之,是岁十月甲子朔,加时在昼,食九分八十一秒,盖十误的七。宣公十年壬戍岁。夏四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丙辰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九百六十八分入食限。宣公十七年己巳岁,六月癸卯,日有食之。

姜氏云:“六月甲辰朔,不应食。”《大衍》云:“是年五月在交限,六月甲辰朔,交分已过食限,益误。”今历推之,是岁五月乙亥朔,入食限,六月甲辰朔,泛交二日已过食限,《大衍》为是。成公十六年丙戌岁,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岁六月丙寅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九千八百三十五分入食限。成公十七年丁亥岁,十有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十二月戊子朔,无丁巳,似失闰。《大衍》推十一月丁巳朔,交分入食限。今历推之,是岁十一月丁巳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二千八百九十七分入食限,与《大衍》同。襄公十四年壬寅岁,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岁二月乙未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一千三百九十三分入食限。襄公十五年癸卯岁,秋八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七月丁巳朔,食,失闰也。”《大衍》同。今历推之,是岁七月丁巳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三千三百九十四分入食限。襄公二十年戊申岁,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岁十月丙辰朔,加时在昼,交分十三日七千六百分入食限。襄公二十一年己酉岁,秋七月庚戌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庚戌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三千六百八十二分入食限。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比月而食,宜在误条。”《大衍》亦以为然。今历推之,十月已过交限,不应频食,姜说为是。襄公二十三年辛亥岁,春王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癸酉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五千七百三分入食限。襄公二十四年壬子岁,秋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既。

今历推之,是月甲子朔,加时在昼,日食九分六秒。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

《汉志》:“董仲舒以为比食又既。”大衍云:“不应频食,在误条。”今历推之,交分不叶,不应食,《大衍》说是。襄公二十七年乙卯岁,冬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姜氏云:“十一月乙亥朔,交分入恨,应食。”《大衍》同。今历推之,是岁十一月乙亥朔,加时在昼,交分初日八百二十五分入食限。昭公七年丙寅岁,反四月申辰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甲辰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七日二百九十八分入食限。昭公十五年甲戌岁,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大衍》推五月丁巳朔,食,失一闰。今历推之,是岁五月丁巳朔,加时在昼,交分十三日九千五百六十七分入食限。昭公十七年丙子岁,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六月乙巳朔,交分不叶,不应食,当误。”《大衍》云:“当在九月朔,六月不应食,姜氏是也。”今历推之,是岁九月甲戌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七千六百五十分入食限。昭公二十一年庚辰岁秋,七月壬年朔,日有食之。今历推之,是月壬午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八千七百九十四分入食限。昭公二十二年辛巳岁,冬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癸酉朔,交分十四日一千八百入食限。杜预以长历推之,当为癸卯,非是。按郭知杜误者,法以下距至元辛巳一千八百年。于岁实内长一十九分用以相乘,得六十五亿七千四百三十九万九千二百分,为中积。内减闰应余六十五亿七千四百一十九万七千一百五十分,满朔实,去之,余九万六千五百三十七分三十四秒,反减朔实,余一十九万八千七百六十八分五十九秒,为闰余,以日周之,即一十九日八十七刻六寸八分五十九秒也。再依前法,求得本年冬至日分为三十五日一十四刻,内减闰余,存一十五日二十六刻三十一分四十三秒,算外即乙卯日二十六刻,是为是年正月经朔。再加十一朔实,即十二月经朔。因闰余分满一十八万六十五朔五十二分○九秒者,其年有闰,故须加十二朔实,依法加十二朔实,并十五日二十六刻三十一分四十一秒,共三百六十九日六十三刻○二分五十七秒,满纪法,去之,余九日六十三刻○二分五十七秒,算外即癸酉日也。杜言癸卯,盖少置一闰月耳。昭公二十四年癸未岁,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乙未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三千八百三十九分入食限。昭公三十一年庚寅岁,十有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辛亥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六千一百二十八入食限。定公五年丙申岁,春王三月辛亥期,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三月辛卯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三百三十四分入食限。定公十二年癸卯岁,十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岁十月丙寅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二千六百二十二分入食限,盖失一闰。定公十五年丙午岁,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庚辰朔,加时在昼,交分十三日七千六百八十五分入食限。哀公十四年庚申岁,五月庚申朔,日有食之。今历推之,是月庚申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九千二百一分入食限。右《诗》、《书》所载日食二事,《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凡三十有六事。以《授时历》推之,惟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辰朔及二十四年八月癸巳朔不入食限。盖自有历以来,无比月而食之理。其三十四食,食皆在朔,经或不书日,不书朔,《公羊》、《谷粱》以为食晦,二者非。左氏以为史官失之者,行之,其间或差一日、二日者,盖由古历疏阔,置闰失当之弊,姜岌、一行已有定说。孔子作书。但因时历以书,非大义所关。故不必致详也。三国以来日食蜀章武元年辛丑,六月戊辰晦,时加未。

《授时历》,食甚未五刻。

《大明历》,食甚未五刻。

右皆亲。二历推戊辰皆七月朔。魏黄初三年壬寅,十一月庚申晦食,时加西南维。

《授时历》,食甚申二刻。

《大明历》,食甚申三刻。

右《授时》亲,《大明》次亲。二历推庚申皆十二月朔。粱中大通五年癸丑,四月己未朔食,在丙。

《授时历》,亏初午四刻。

《大明历》,亏初午四刻。右皆亲。太清元年丁卯,正月己亥朔食,时加申。

《授时历》,食甚中一刻。

《大明历》,食甚申三刻。右《授时》次亲,《大明》亲。陈太建八年丙申,六月戊申朔食,于卯甲间。《授时历》,食甚卯二刻。

《大明历》,食甚卯四刻。

右《授时》次亲,《大明》疏远。唐永隆元年庚辰,十一月壬申朔食,巳四刻甚。《授时历》,食甚巳七刻。

《大明历》,食甚巳五刻。

右《授时》疏,《大明》亲。开耀元年辛巳,十月丙寅朔食。巳初甚。《授时历》食甚辰正三刻。《大明历》食甚辰正一刻。

右《授时》亲,《大明》疏。嗣圣八年辛卯,四月壬寅朔食,卯二刻甚。

《授时历》。食甚寅八刻。《大明历》。食甚卯初刻。

右皆次亲。十七年庚子,五月己酉朔食,申初甚。《授时历》,食甚申初二刻。《大明历》,食甚申正初刻。

右《授时》次亲,《大明》疏远。十九年壬寅,九月乙丑朔食,申三刻甚。

《授时历》,食甚申一刻。

《大明历》,食甚申四刻。

右《授时》次亲,《大明》亲。景龙元年丁未,六月丁卯朔食,午正甚。

《授时历》,食甚午正二刻。

《大明历》,食甚未初初刻。

右《授时》次亲,《大明历》疏远。开元九年辛酉,九月己巳朔食,午正后三刻甚。

《授时历》,食甚午正一刻。

《大明历》,食甚午正二刻。

右《授时》次亲,《大明》亲。宋庆历六年丙戌,三月辛巳朔食,申正三刻复满。

《授时历》,复满申正三刻。

《大明历》,复满申正一刻。

右《授时》密合,《大明》次亲。皇祐元年己丑,正月甲午朔食,午正甚。

《授时历》,食甚午初二刻。

《大明历》,食甚午正初刻。

右《授时》亲,《大明》密合。五年癸巳,十月丙申朔食,未一刻甚。

《授时历》,食甚未三刻。

《大明历》,食甚未刻初。

右《授时》次亲。《大明》亲。至和元年甲午,四月甲午朔食,申正一刻甚。

《授时历》,食甚申正一刻。

《大明历》,食甚申正二刻。

右《授时》密合,《大明》亲。嘉祐四年己亥,正月丙申朔食,未三刻复满。

《授时历》,复满未初二刻。

《大明历》,复满未初二刻。右皆亲。六年辛丑,六月壬子朔食,未初亏初。

《授时历》,亏初未初刻。

《大明历》,亏初未一刻。

右《授时》亲,《大明》次亲。治平三年丙午,九月壬子朔食,未二刻甚。

《授时历》,食甚未三刻。

《大明历》,食甚未四刻。

右《授时》亲,《大明》次亲。熙宁二年己酉,七月乙丑朔食,辰三刻甚。

《授时历》,食甚辰五刻。

《大明历》,食甚辰四刻。

右《授时》次亲,《大明》亲。元丰三年庚申,十一月己丑朔食,巳六刻甚。

《授时历》,食甚巳五刻。

《大明历》,食甚巳二刻。

右《授时》亲,《大明》疏远。绍圣元年甲戌,三月壬申朔食,未六刻甚。

《授时历》,食甚未五刻。

《大明历》,食甚未五刻。

右皆亲。大观元年丁亥,十一月壬子朔食,未二刻亏初,未八刻甚,申六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未三刻,食甚申初刻,复满申六刻。《大明历》,亏初未初刻,食甚未七刻,复满申五刻。

右《授时历》亏初、食甚皆亲,复满密合。《大明》亏初。

次亲,食甚、复满皆亲。绍兴三十二年壬午,正月戊辰朔食,申亏初。

《授时历》,亏初申一刻。

《大明历》,亏初未七刻。

右皆亲。淳熙十年癸卯,十一月壬戌朔食,巳正二刻甚。

《授时历》,食甚巳正二刻。

《大明历》,食甚巳正一刻。

右《授时》密合,《大明》亲。庆元元年乙卯,三月丙戌朔食,年初二刻亏初。

《授时历》,亏初年初一刻。

《大明历》,亏初午初二刻。

右《授时》亏初亲,《大明》亏初密合。嘉泰二年壬戌,五月甲辰朔食,午初一刻亏初。

《授时历》,亏初巳正三刻。

《大明历》,亏初午初三刻。

右皆亲。嘉定九年丙子,二月甲申朔食,申正四刻甚。

《授时历》,食甚申正三刻。

《大明历》,食甚申正二刻。

右《授时》亲,《大明》次亲。淳祐三年癸卯,三月丁丑朔食,巳初二刻甚。

《授时历》,食甚巳初一刻。

《大明历》,食甚巳初初刻。

右《授时》亲,《大明》次亲。本朝中统元年庚申,三月戊辰朔食,申正二刻甚。

《授时历》,食甚申正一刻。

《大明历》,食甚申初三刻。

右《授时》亲,《大明》疏。至元十四年丁丑,十月丙辰朔食,午正初刻亏初,未初一刻食甚,未初一刻食甚。未正二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午正初刻,食甚未初一刻,复满未正一刻。

《大明历》,亏初午正三刻,食甚未正一刻,复满申初二刻。

右《授时》亏初、食甚皆密合,复满亲。《大明》亏初疏,食甚、复满皆疏远。前代考古交食,同刻者为密合,相较一刻为亲,二刻为次亲,三刻为疏,四刻为疏远。今《授时》、《大明》枝古日食,上自后汉章武元年,下讫本朝,计五十五事。密合者,《授时》七,《大明》二。亲者,《授时》十有七,《大明》十有六。次亲者,《授时》十,《大明》八。疏者,《授时》一,《大明》三。疏远者,《授时》无,《大明》六。前代月食。

宋元嘉十一年甲戌,七月丙子望食,四更二唱亏初,四更四唱食既。

《授时历》,亏初在四更三点,食既在四更四点。

《大明历》,亏初在四更二点,食既在四更五点。

右《授时》亏初亲,食既密合。《大明》亏初密合,食既亲。十三年丙子,十二月己巳望食,一更三唱食既。

《授时历》,食既在一更三点。

《大明历》,食既在一更四点。

右《授时》密合,《大明》亲。十四年丁丑,十一月丁丑望食,二更四唱亏初,三更一唱食既。

《授时历》,亏初在二更五点,食既在三更二点。

《大明历》亏初在二更四点,食既在三更二点。右《授时》亏初、食既皆亲。《大明》亏初密合,食既亲。粱中大通二年庚戌,五月庚寅望月食,在子。

《授时历》,食甚在子正初刻。

《大明历》,食甚在子正初刻。右皆密合。大同九年癸亥,三月乙已望食,三更三唱亏初。

《授时历》,亏初三更一点。

《大明历》,亏初三更三点。

右《授时》次亲,《大明》密合。隋开皇十二年壬子,七月己未望食,一更三唱亏初。

《授时历》,亏初在一更四点。

《大明历》亏初在一更五点。

右《投时》亲,《大明》次亲。十五年乙卯,十一月庚午望食,一更四点亏初,二更三点食甚,三更一点复满。

《授时历》,亏初在一更三点,食甚在二更二点,复满在二更五点。

《大明历》,亏初在一更五点。食甚在二更二点,复满在二更五点。

右《授时》亏初、食甚、复满皆亲,《大明》亏初、复满皆亲,食甚密合。十六年丙辰,十一月甲子望食,四更三筹复满。

《授时历》,复满在四更四点。

《大明历》复满在四更五点。

右《授时》亲,《大明》次亲。后汉天福十二年丁未,十二月乙未望食,四更四点亏初。

《授时历》,亏初在四更五点。

《大明历》,亏初在四更一点。

右《授时》亲,《大明》次亲。朱皇祐四年壬辰,十一月丙辰望食,寅四刻亏初。

《授时历》,亏初在寅二刻。

《大明历》,亏初在寅一刻。

右《授时》次亲,《大明》疏。

嘉祐八年癸卯,十月癸未望食,卯七刻甚。

《授时历》,食甚在辰初刻,

《大明历》,食甚在辰初刻。

右皆亲。熙宁二年己酉,闰十一月丁未望食,亥六刻亏初,子五刻食甚,丑四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在亥六刻,食甚在子五刻,复满在丑三刻。

《大明历》,亏初在子初刻,食甚在子六刻,复满在丑四刻。

右《授时》亏初、食甚密合,复满亲。《大明》亏初次亲,食甚亲,复满密合。四年辛亥,十一月丙申望食,卯二刻亏初,卯六刻甚。

《授时历》,亏初在卯初刻,食甚在卯五刻。

《大明历》,亏初在卯四刻。食甚在卯七刻。

右亏初皆次亲,食甚皆亲。六年癸丑,三月戊午望食,亥一刻亏初,亥六刻甚,子四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在戌七刻,食甚在亥五刻,复满在子三刻。

《大明历》,亏初在亥二刻,食甚在亥七刻,复满在子四刻。

右《授时》亏初次亲,食甚、复清皆亲。《大明》亏初、食甚皆亲,复满密合。七年甲寅,九月己酉望食,四更五点亏初,五更三点食既。

《授时历》,亏初在四更五点,食既在五更三点。《大明历》,亏初在四更三点,食既在五更二点。

右《授时》亏初、食既皆密合。《大明》亏初次亲,食既亲。崇宁四年乙酉,十二月戊寅望食,酉三刻甚,戌初刻复满。

《授时历》,食甚在酉一刻,复满在酉七刻。

《大明历》,食甚在酉三刻,复满在戊二刻。

右《授时》食甚、复满皆次亲。《大明》食甚、密合、复满次亲。本朝至元七年庚午,三月甲寅望食,丑三刻亏初,寅初刻食甚,寅六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在丑二刻,食甚在寅初刻,复满在寅六刻。

《大明历》,亏初在丑四刻,食甚在寅一刻,复满在寅七刻。

右《授时》亏初亲,食甚、复满密合。《大明》亏初、食甚、复满皆亲。九年壬申,七月辛未望食,丑初刻亏初,丑六刻食甚,寅三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在子七刻,食甚在丑四刻,复满在寅一刻。

《大明历》,亏初在丑二刻,食甚在丑六刻,复满在寅二刻。

右《授时》亏初亲,食甚、复满皆次亲。《大明》亏初次亲,食甚密合,复满亲。十四年丁丑,四月癸酉望食,子六刻亏初,丑三刻食既,丑五刻甚,丑七刻生光,寅四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在子六刻,食既在丑四刻,食甚在丑五刻,生光丑六刻,复满寅四刻。

《大明历》,亏初在丑初刻,食既丑七刻,食甚在丑七刻,生光在丑八刻,复满寅六刻。

右《授时》亏初、食甚、复满皆密合,食既、生光皆亲。

《大明》亏初、食甚、复满皆次亲,食既疏远,生光亲。十六年己卯。二月壬辰望食,子五刻亏初,丑二刻其,丑七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在子五刻,食甚大丑二刻,复满在丑七刻。

《大明历》,亏初在子七刻,食甚在丑三刻,复满在丑七刻。

右《授时》亏初、食甚、复满皆密合。《大明》亏初次亲,食甚亲,复满密合。八月己丑望食,丑五刻亏初,寅初刻甚。寅四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在丑三刻,食甚在寅初刻,复满在寅四刻。

《大明历》,亏初在丑七刻,食甚在寅二刻,复满在寅四刻。

右《授时》亏初次亲,食甚、复满皆密合。《大明》亏初、食甚皆次亲,复满密合。十七年庚辰,八月甲申望食,在昼戌一刻复满。

《授时历》,复满在戌一刻。

《大明历》,复满在戌四刻。

右《授时》密合,《大明》疏。

已上四十五事密合者,《授时》十有八,《大明》十有一;亲者,《授时》十有八,《大明》十有七;次亲者,《授时》九,《大明》十有四;疏者,《授时》无,《大明》二;疏远者,《授时》无,《大明》一。

定朔

日平行一度,月平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一昼夜之间,月先日十二度有奇,历二十九日五十三刻,复追及日,与之同度,是谓经朔。经朔云者,谓合朔大量不出此也。日有盈缩,月有迟疾,以盈缩迟疾之数损益之,始为定朔。

古人立法,简而未密,初用平朔,一大一小,故日食有在朔二,月食有在望前后者。汉张衡以月行迟疾,分为九道;宋何承天以日盈缩,推定小余;故月有三大二小。隋刘孝孙、刘焯欲遵用其法,时议排抵,以为迂怪,率不能行。唐傅仁均始采用之,至贞观十九年九月后,四月频大。复用平朔。讫麟德元年,始用李淳风《甲子元历》,定朔之法遂行。淳风又以晦月频见,故立进朔之法,谓朔日小余在日法四分之三已上,虚进一日,后代皆循用之。然虞广刂尝曰:“朔在会同,苟躔次既合,何疑于频大;日月相离,何拘于间小。”一行亦曰:“天事诚密,虽四大三小,庸何伤。”今但取辰集时刻所在之日以为定朔,朔虽小余在进限,亦不之进。甚矣,人之安于故习也。初历法用平朔,止知一大一小,为法之不可易,初闻三大二小之说,皆不以为然。自有历以来,下讫麟德,而定朔始行,四大三小,理数自然,唐人弗克若天。而止用平朔。迨本朝至元,而常议方革。至如进朔之意,止欲避晦日月见,殊不思合朔在酉戌亥,距前日之卯十八九辰矣,若进一日,则晦不见月,此论诚然。苟合朔在辰申之间,法不当进,距前日之卯巳逾十四五度,则月见于晦,庸得免乎?且月之隐见,本天道之自然,朔之进退,出入为之牵强,孰若废人用天,不复虚进,为得其实哉。至理所在,奚恤乎人言,可为知者道也。

不用积年日法

历法之作,所以步日月之躔离,候气朔之盈虚,不揆其端,无以测知天道,而与之吻合。然日月之行迟速不同,气朔之运参差不一,昔人立法,必推求往古生数之始,谓之演纪上元。当斯之际,日月五星同度,如合璧连珠然。惟其世代绵远,驯积其数至逾亿万,后人厌其布算繁多,互相推考,断截其数而增损日法,以为得改宪之术,此历代积年日法所以不能相同者也。然行之未远,浸复差失,盖天道自然,岂人为附会所能苟合哉。夫七政运行于天,进退自有常度,苟原始要终,候验周匝,则象数昭著,有不容隐者,又何必舍目前简易之法,而求亿万年宏阔之术哉。

今《授时历》以至元辛巳为元,所用之数,一本诸天,秒而分,分而刻,刻而日,皆以百为率,比之他历积年日法,推演附会,出于人为者,为得自然。或曰:“昔人谓建历之本,必先立元,元正然后定日法,法定然后度周天以定分至,然则历之有积年日法尚矣。自黄帝以来。诸历转相祖述,殆七八十家,末闻舍此而能成者。今一切削去,无乃昧于本原,而考求未得其方欤”?是殆不然。晋杜预有云:“治历者,当顺天以求合,非为合以验天。”前代演积之法,不过为合验天耳。今以旧历颇疏,乃命厘正,法之不密,在所必更,奚暇踵故习哉。遂取汉以来诸历积年日法及行用年数,具列于后,仍附演积数法,以释或者之疑。

《三统历》西汉太初元年丁丑邓平造,行一百八十八年,至东汉元和乙酉,后天七十八刻。

积年,一十四万四千五百一十一。

日法,八十一。

《四分历》东汉元和二年乙酉编?造,行一百二十一年。至建安丙戌,后天七刻。

积年,一万五百六十一。

日法,四。

《乾象历》建安十一年丙戌刘洪造,行三十一年,至魏景初丁巳,后天七刻。

积年,八千四百五十二。

日法,一千四百五十七。

《景初历》魏景初元年丁巳杨伟造,行二百六年,至宋元嘉癸未,先天五十刻。

积年,五千八十九。

日法,四千五百五十九。

《元嘉历》宋元嘉二十年癸未何承天造,行二十年,至大明七年癸卯,先天五十刻。

积年,六千五百四十一。

日法,七百五十二。

《大明历》宋大明七年癸卯宋祖冲之造,行五十八年,至魏正光辛丑,后天二十九刻。

积年,五万二千七百五十七。

日法,三千九百三十九。

《正光历》后魏正光二年辛丑李业兴造,行一十九年,至兴和庚申,先天十三刻。

积年,一十六万八千五百九。

日法,七万四千九百五十二。

《兴和历》兴和二年庚申李业兴造,行一十年。至齐天保庚午,先天九十九刻。

积年,二十万四千七百三十七。

日法,二十万八千五百三十。

《天保历》北齐天保元年庚午宋景业造,行一十七年,至周天和丙戌,后天一日八十七刻。

积年,一十一万一千二百五十七。

日法,二万三千六百六十。

《天和历》后周天和元年丙戌甄鸾造,行一十三年,至大象己亥,先天四十刻。

积年,八十七万六千五百七。

日法,二万三千四百六十

《大象历》大象元年己亥冯显造,行五年,至隋开皇甲辰,后天十刻。

积年,四万二千二百五十五。

日法,一万二千九百九十二。

《开皇历》隋开皇四年甲辰张宾造,行二十四年,至大业戊辰,后天七刻。

积年,四百一十二万九千六百九十七。

日法,一十万二千九百六十。

《大业历》大业四年戊辰张胄元造,行一十一年,至唐武德己卯,后天七刻。

积年,一百四十二万八千三百一十七。

日法,一千一百四十四。

《戊寅历》唐武德二年己卯道士傅仁均造,行四十六年,至麟德乙丑,后天四十七刻。

积年,一十六万五千三。

日法一万三千六百。

《麟德历》麟德二年乙丑李淳风造,行六十三年,至开元戊辰,后天一十二刻。

积年,二十七万四百九十七。

日法,一千三百四十。

《大衍历》开元十六年戊辰僧一行造,行三十四年,至宝应壬寅,先天一十四刻。

积年,九千六百九十六万二千二百九十七。

日法,三千四十。

《五纪历》宝应元年壬寅郭献之造,行二十三年,至贞元乙丑,后天二十四刻。

积年,二十七万四百九十七。

日法,一千三百四十。

《贞元历》贞元元年乙丑徐承嗣造,行二十七年,至长庆壬寅,先天十五刻。

积年,四十万三千三百九十七。

日法,一千九十五。

《宣明历》长庆二年壬寅徐昂造;行七十一年,至景福癸丑,先天四刻。按:宣明术不著撰人姓名,徐昂所著观象术,则已失传,且造于元和初,非长庆也。其误始于周琮,而守敬因之。

积年,七百七万五百九十七。

日法,八千四百。

《崇元历》景福二年癸丑边冈造,行十四年,后六十三年,至周显德丙辰,先天四刻。

积年,五千三百九十四万七千六百九十七。

日法,一万三千五百。

《钦天历》五代周显德三年丙辰王朴造,行五年。至宋建隆庚申,先天二刻。

积年,七千二百六十九万八千七百七十七。

日法,七千二百。

《应天历》宋建隆元年庚申王处讷造,行二十一年,至太平兴国辛巳,后天二刻。

积年,四百八十二万五千八百七十七。

日法。一万单二。

《乾元历》太平兴国六年辛巳吴昭素造,行二十年,至咸平辛丑,合。

积年,三千五十四万四千二百七十七。

日法,二千九百四十。

《仪天历》咸平四年辛丑史序造,行二十三年。至天圣甲子,合。

积年,七十一万六千七百七十七。

日法,一万一千。

《崇天历》天圣二年甲子宋行古造,行四十年,至治平甲辰,后天五十四刻。

积年,九千七百五十五万六千五百九十七。

日法,一万五百九十。

《明天历》治平元年甲辰周琮造,行一十年,至熙宁甲寅,合。

积年,七十一万一千九百七十七。

日法,三万九十。

《奉元历》熙宁十七年甲寅卫朴造,行十八年,至元祐壬申。后天七刻。

积年,八千三百一十八万五千二百七十七。

日法,二万三千七百。

《观天历》元祐七年壬申皇居卿造。行三十一年,至崇宁癸未,先天六刻。

积年,五百九十四万四千九百九十七。

日法。一万二千三十。

《占天历》崇宁二年癸未姚舜辅造,行三年,至丙戍,后天四刻。

积年,二千五百五十万一千九百三十七。

日法,二万八千八十。

《纪元历》崇宁五年丙戌姚舜辅造,行二十一年,至金天会丁未,合。

积年,二千八百六十一万三千四百六十七。

日法,七千二百九十。

《大明历》金天会五年丁未杨级造,行五十三年,至大定庚子,合。

积年,三亿八千三百七十六万八千六百五十七。

日法,五千二百三十。

《重修大明历》大定二十年庚子赵知微重修,行一百一年,至元朝至元辛巳,后天一十九刻。

积年,八千八百六十三万九千七百五十七。

日法,五千二百三十。

《统元历》后宋绍兴五年乙卯陈德一造,行三十二年,至乾道丁亥,合。

积年,九千四百二十五万一千七百三十七。

日法,六千九百三十。

《乾道历》乾道三年丁亥刘孝荣造,行九年,至淳熙丙申,后天一刻。

积年,九千一百六十四万五千九百三十七。

日法,三万。

《淳熙历》淳熙三年丙申刘孝荣造,行一十五年,至绍熙辛亥,合。

积年,五千二百四十二万二千七十七。

日法,五千六百四十。

《会元历》绍熙二年辛亥刘孝荣造,行八年,至庆元己未,后天一十刻。

积年,二千五百四十九万四千八百五十七。

日法,三万八千七百。

《统天历》庆元五年己未杨忠辅造,行八年,至开僖丁卯,先天六刻。

积年,三千九百一十七。

日法,一万二千。

《开禧历》开禧三年丁卯鲍浣潮之造,行四十四年,至淳祐辛亥,后天七刻。

积年,七百八十四万八千二百五十七。

日法,一万六千九百。

《淳历》淳祐十年庚戌李德卿造,行二年,至壬子,合。

积年,一亿二千二十六万七千六百七十七。

日法,三千五百三十。

《会天历》宝祐元年癸丑谭玉造,行十八年,至咸淳辛未,后天一刻。

积年,一千一百三十五万六千一百五十七。

日法,九千七百四十。

《成天历》咸淳七年辛未陈鼎造,行四年,至至元辛巳,后天一刻。

积年,七千一百七十五万八百五十九。

日法,七千四百二十。

此下不曾行用,见于典籍经进者二历。

《皇极历》大业间刘焯造。阻难不行,至唐武德三年己卯,先天四十三刻。

积年,一百万九千五百一十七。

日法,一千二百四十二。

《乙未历》大定二十年庚子耶律履造,不见行用,至辛巳,后天一十九刻。

积年,四千四十三万二千一百二十六。

日法,二千六百九十。

《授时历》至元十八年辛巳为元。

积年、日法不用。

实测到至元十八年辛巳岁。

气应,五十五日六百分。

闰应,二十日一千八百五十分。

经朔,三十四日八千七百五十分。

日法,二千一百九十,演纪上元己亥,距至元辛巳九千八百二十五万一千四百二十二算。

气应,五十五日六百二分。

闰应,二十日一千八百五十三分。

经朔,二十四日八千七百四十九分。

日法,八千二百七十,演纪上元甲子,距辛巳五百六十七万五百五十七算,日命甲子

气应,五十五日五百三十三分。

闰应,二十日一千八百八分。

经朔,三十四日八千七百二十五分。

日法,六千五百七十,演纪上元甲子,距辛巳三千九百七十五万二千五百三十七算。

气应,五十五日六百三十一分。

闰应,二十日一千九百一十九分。

经朔,三十四日八千七百一十二分。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志第六 历六》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志第一 历一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一 历一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热爱生命格言

热爱学习名言警句

热爱学习名言警句_  热爱学习名言警句  1、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2、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3、读了懂不了,用处也不大。  4、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5、没有艰苦

  热爱生命格言
  1、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晋。——陶渊明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周
  3、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白日何短短,百年若易海。——李白
  4、我总觉得,生命本身应该有一种意义,我们绝不是白白来一场的。
  5、尊重生命,完全尊重生命。
  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潜
  7、世间之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8、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张闻天
  9、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伏契克
  10、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11、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
  12、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
  13、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巴金
  14、动则生,静则乐。——杨万里
  15、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
  16、为了在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罗丹
  17、喜爱人生的人绝不是失败者。
  18、我们将永远得不到更多的时间,我们拥有,事实上我们老早就有了所有存在的二十四小时。——卡内基
  19、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鲁迅
  20、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万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门捷列夫
  21、孟德斯鸠: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在不下于天赋的生命。
  22、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23、我们全都是短命人,回忆者和被回忆者全都一样。——马可·奥勒留
  24、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督促的生命延长。
  25、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26、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瞿秋白
  27、过去的错误的学说不宜忘掉不谈,因为各种真理都要在和错误斗争之中,才能维持他们的生命。——克罗齐
  28、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赫伯特
  29、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
  30、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
  31、只要有勇气,生活就会变得美好。
  32、人只能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33、对人说不,生命是一切宝物中最高的东西。——费尔巴哈
  34、倍珍惜每刻青春,使它在有限的生命线段内尽可能发出最大的光和热。
  35、真理的发见,或道德责任的完成,都引起我们的欢欣,使我们整个生命震颤。——克罗齐
  36、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
  37、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罗曼·罗兰
  38、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意大利
  39、我们不能坐等令逸乐盗取我们的生命!——林肯
  40、世间之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罗丹
  41、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
  42、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长久的。——塞内加
  43、我的生命属于整个社会;在我有生之年,尽我力所能及为整个社会工作,这就是我的特殊的荣幸。——萧伯纳
  44、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烛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艾青
  45、为了保存一个人的生命,而背叛了千万人的解放事业,遭到千万人唾弃,那活着还有什麽意思?——王若飞
  46、最先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生活的人,他们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马克思
  47、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爱因斯坦
  48、生命是一支箭——因此,你必须知道瞄准什么目标和如何运弓然后把弓弦拉足,让箭飞射出去!——范戴克
  49、我只有一次生命,而且它又相当短,我为什么在自己最不想做的事情上浪费我的生命。
  50、没有人永远活着,没有东西可以经久。——泰戈尔
  51、今天就是生命——是惟一你能确知的生命。
  52、我以为人们在每一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们已经作了我能作的事”,人们只能要求我们如此,而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点快乐。——居里夫人
  53、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叔本华
  54、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
  55、生命就是一切。生命就是上帝。一切都在变化、都在运动,这种运动就是上帝。在有生命的时候,就有那种感知神灵的快乐。爱生命就是爱上帝。最困难而又最幸福的事,就是在自己遭受痛苦时,在遭受无辜的痛苦时,爱这个生命。——列夫·托尔斯泰
  56、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蒙田
  57、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但是,假使他的生命溶化在大众的里面,假使他天天在为这世界干些什么,那么,他总在生长,虽然衰老病死仍旧是逃避不了,然而他的事业——大众的事业是不死的,他会领略到“永久的青年”。——瞿秋白
  58、每天都愉快地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到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居里夫人
  59、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它们工作一天!——方志敏
  60、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惠特曼
  61、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62、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胡宏
  63、奥斯特洛夫斯基: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64、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轲
  65、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曹植
  66、有生命,那里便有希望。
  67、把每一个黎明看作是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是你生命的小结。
  68、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吴运铎
  69、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塞涅卡
  70、人生决非是缥渺的梦幻,在人生的原野里洒多少汗珠,就会有多少收获。对辛勤的耕耘者来说,人生永远是可爱的。
  71、不要以感伤的眼光去看过去,因为过去再也不会回来了,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好好的把握现在。
  72、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庄周
  73、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
  74、生活就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郭小川
  75、我们既到世上走了一道,就得珍惜生命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生要比死更难。
  76、生命短暂,切不可猬琐偏狭。——狄斯累利
  77、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小塞涅卡
  78、长命也许不够好,但是美好的生命却够长。——富兰克林

【版权声明】

《热爱生命格言》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爱祖国格言

热爱祖国格言_  热爱祖国格言  1、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2、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阿·托尔斯泰  3、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

热爱家乡的名言警句

热爱生命格言

热爱生命格言_  热爱生命格言  1、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晋。——陶渊明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周  3、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白日何短短,百年若易海。——李白  4、我总觉得,生命本身应该有一种意义,我们绝不

  热爱家乡的名言警句
  1、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
  2、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3、悲莫悲兮生别离。
  4、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5、金窝银窝,比不上家乡的穷窝窝。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7、脚下良田千万亩,只爱家乡一寸土。
  8、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9、骏马怀念草原,勇士怀念故乡。
  10、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1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12、不到异乡看看,不知故乡的美丽。
  1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
  14、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1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6、出门一里,不如家里。
  17、每逢佳节倍思亲。
  18、金窝银窝,不及家里狗窝。
  19、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20、宁要家乡一培土,莫恋他乡万两金。团结就是力量。
  2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2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3、好家难舍,熟地难离。
  24、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25、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6、贫穷时不忘家乡,富有时故土难舍。
  27、物离乡贵,人离乡贱。
  28、不想爷娘想地方。
  29、家乡的水是仙水,家乡的土是金子。
  3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32、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到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彭德怀

含有然的成语

版权声明:

含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未对《热爱家乡的名言警句》内容的版权进行可靠性核实,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如出现版权争议,请与站方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热爱学习名言警句

热爱学习名言警句_  热爱学习名言警句  1、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2、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3、读了懂不了,用处也不大。  4、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5、没有艰苦

缺陷名言警句

热爱家乡的名言警句

热爱家乡的名言警句_  热爱家乡的名言警句  1、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  2、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3、悲莫悲兮生别离。  4、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5、金窝银窝,比不上家乡的穷窝窝。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

  缺陷名言警句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3、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5、你老虎口大,我野牛颈粗。
  6、唯一没有瑕疵的作家是那些从不写作的人。——赫兹里特
  7、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1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11、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12、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13、人有所犹,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
  14、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1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6、对瑕疵眼开眼闭吧,因为你还有大错。——托马斯·富勒
  17、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氏春秋》
  1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9、我的生活经验使我深信,没有缺点的人往往优点也很少。——林肯
  20、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资治通鉴》
  21、没有十全十美,也没有人不可或缺,每个人都有这种或那种弱点。当他失败时,这种弱点将会缓解他的沉痛之情。——拉布吕耳尔
  22、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23、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24、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刘勰
  25、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26、荆岫之玉,必含纤瑕,骊龙之珠,亦有微隙。——刘昼
  2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2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29、即使完人也有七个缺点。
  3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1、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32、毫无的缺点的人显然是不存在的,因为他无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个朋友,他似乎属于完全不同的物种。——赫兹里特
  3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由于自身的缺点而不是优点才招人喜欢。——拉罗什富科
  34、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3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36、一个人的完美之处,在于找出自身的缺点。
  37、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38、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39、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4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41、梅花优于香,桃花优于色。
  4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4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44、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4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4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47、我们因误信表面上的正确而失望;我努力写得简洁,写出来却很晦涩。追求平易,但在筋骨、魄力方面又有欠缺。想要写得宏伟,而结果却变成臃肿。——贺拉斯
  48、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49、尺之木必有节,寸之玉必有瑕疵。——《吕氏春秋》
  50、论珍则不可以细疵弃巨美。——葛洪
  51、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5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53、能从别人的过错中看出他的优点,那才是最聪明的人呢?——德伦西
  54、张飞粗中有细,诸葛细中有粗。
  55、《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5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57、美玉微瑕,未为至宝。——方东树
  5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5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60、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61、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6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6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64、眼睛亮的人白天找不到的,瞎了眼的人晚上摸着找到。
  65、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6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67、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68、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黄金无足赤,白璧有微瑕。
  6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70、瓜无滚圆,人无十全。
  71、我们并不要求别人完美无缺;我们只要求他们的缺点不要妨碍我们。——德·米拉博
  7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7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7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75、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76、当缺点放弃我们时,我们还自以为是我们抛弃了缺点。——拉罗什富科
  77、皇帝身上也有三个御虱。
  78、瑕瑜互见,长短并存。
  79、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80、小疵不足以损大器,短疾不足以累长才。——葛洪
  8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8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83、月亮上的黑斑比月光更醒目。
  84、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8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86、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87、人各有能有不能。
  88、每个美人都能挑出瑕疵来。
  8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90、学无止境。——荀子
  91、竹子榨不出粮水,可是筑篱笆却不能没有它。
  92、随和可能伴随着自卑,好胜可能伴随着骄傲,谦虚可能伴随着平庸,坚定可能伴随着武断。
  93、有些人的缺点与他们很相称,另一些人的优点却与他们不甚相符。——拉罗什富科
  94、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95、我能坚持我的不完美,它是我生命的本质。——法朗士
  96、车夫的脚,律师的嘴。
  97、你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9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99、清越而瑕不自掩,洁白而物莫能污。——刘禹锡
  100、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101、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刘向
  102、你消灭的每一种缺点都存在着与它对应的长处,两者相辅相成,生死与共。——阿纳托尔·法朗士
  103、保留某种不完善会使事物显得有趣,并使人感觉到还有一点发展的空间。——吉田兼好
  10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105、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106、闪闪发光的金子,代替不了生铁的用途。
  107、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108、长棍抵不了短石头。
  109、有些缺点比美德更能清楚地证明一个人的优秀品格。
  110、我们的美德和缺点是一对亲密的夫妻,生下的孩子既像父亲也像母亲。
  111、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112、缺点并非全然是缺点,只要它不憎恨美德。——尚福尔
  11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114、在最洁白的布上,污点最显而易见。
  115、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见死不救的意思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缺陷名言警句》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热爱生命格言

热爱生命格言_  热爱生命格言  1、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晋。——陶渊明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周  3、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白日何短短,百年若易海。——李白  4、我总觉得,生命本身应该有一种意义,我们绝不

劝学名言警句

缺陷名言警句

缺陷名言警句_  缺陷名言警句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3、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劝学名言警句
  1、细线常锯木必断,檐水久滴石必穿。
  2、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6、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7、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8、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9、读书千遍,其意自见。
  10、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千日造船,一日过江。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12、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3、策马前途学努力,莫学龙钟需叹息。
  14、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1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1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7、务于远者,或失于近;治其外者,或患生乎内。
  1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9、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20、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是吾忧也。
  21、白日无定影,清江无定波。
  22、流水之之为也,不盈科不行。
  23、人之知识,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
  24、任何成功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25、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6、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27、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28、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29、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30、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31、人之不学,犹谷未粟,米未饭也。
  32、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33、勿为寸阴短,既过难再获。
  3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35、心者,栖神之舍;神者,知识之本;思者,神识之妙用也。
  36、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3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38、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金。
  39、勿为今日不学有来日,勿为今年不学有来年。
  40、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4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42、欲得真学问,须下苦工夫。
  4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44、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4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46、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47、为学患无疑,以则进也。
  48、去者如弊帷,来者如新衣。鲜华非久长,色落还弃遗。
  4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0、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5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52、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曦。今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53、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54、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5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5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隔岸观火的意思

版权声明:

含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未对《劝学名言警句》内容的版权进行可靠性核实,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如出现版权争议,请与站方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热爱家乡的名言警句

热爱家乡的名言警句_  热爱家乡的名言警句  1、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  2、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3、悲莫悲兮生别离。  4、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5、金窝银窝,比不上家乡的穷窝窝。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

劝人读书的格言警句

劝学名言警句

劝学名言警句_  劝学名言警句  1、细线常锯木必断,檐水久滴石必穿。  2、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6、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劝人读书的格言警句
  1、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
  2、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3、书是逆境中的慰藉。
  4、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6、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9、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0、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
  1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2、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别林斯基
  13、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伊萨克·巴罗
  1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5、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高士其
  16、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1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杜工部集》
  20、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2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2、不信书不能提高境界,光信书不如无书。
  23、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24、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25、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7、勤动笔墨勤看书。
  28、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2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30、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
  31、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菲尔丁
  3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3、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高尔基论青年》
  34、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是人类获得智慧的表现。
  3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36、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3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3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9、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的情人。
  40、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42、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
  43、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
  44、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45、高尚的语言包含着真诚的动机。
  46、……科学是到处为家的,枣不过任何不播种的地方,它是不会使其丰收的。——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
  47、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48、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49、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50、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51、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
  5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53、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考尔德
  54、努力耕耘,少问收获。
  5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56、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57、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58、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59、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60、青年同志们必须记住,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要知道,在这条路上克服困难,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兴奋剂。——《奥斯特洛夫斯基》
  61、精神能补物质的不足。
  62、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63、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
  6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6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66、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67、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68、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69、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70、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
  71、知识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满足。
  7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73、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亚里斯提卜
  74、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
  7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见死不救的意思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劝人读书的格言警句》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缺陷名言警句

缺陷名言警句_  缺陷名言警句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3、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