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二十 河渠二-新元史

志第二十 河渠二 △通惠河阜通七坝金水河双塔河积水潭白河御河会通河衮州闸扬州运河镇江运河练湖济州河胶莱河元之运河,自通州至京师为通惠河,自通州至直沽为白河,自临清至,

志第十九 河渠一-新元史

志第十九 河渠一 △河防至正河防记至元十七年,世祖以学士都实为诏讨使,佩虎符,寻河源于万里之外。都实既受命,道河州,至州东六十里之宁河驿。驿西南有山,曰杀马关,行一

志第二十 河渠二

△通惠河阜通七坝金水河双塔河积水潭白河御河会通河衮州闸扬州运河镇江运河练湖济州河胶莱河元之运河,自通州至京师为通惠河,自通州至直沽为白河,自临清至青沽为御河,自东昌须城县至临清为会通河,自三汊口达会通河为扬州运河,自镇江至常州吕城堰为镇江运河,南逾江淮,北至京师,为振古所无云。通惠河,一名阜通河,又名坝河,上源出于白浮、瓮山诸泉。先是,中统三年,郭守敬面奏:“中都旧漕河,东至通州,引玉泉水以通舟,岁可省雇车钱六万缗。”从之。迨至元二十八年,守敬复建言:“疏凿通州至都漕河,改引浑水溉田,于旧闸河踪迹导清水,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而南合双塔、榆河、一亩、马眼、玉泉诸水,绕出瓮山后,汇为七里泺,东入西水门,贯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总长一百六十里一百四步。塞清水口二十处,闸坝十处,共二十座,节水以通漕运,诚为便益。”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以守敬领之。首事于至元二十九年春,告成于三十年秋,赐名通惠河。凡役军一万九千二百二十八,工匠五百四十二,水手三百一十九,没官囚奴一百七十二,计二百八十五万,用钞一百五十二万锭。工兴之日,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闸为之倡。置闸之处,往往于地中得旧时砖石,人皆叹服。船既通行,公私便之。其闸坝之名曰:“广源闸;西域闸二,上闸在和义门外西北一里,下闸在水门西三步;海子闸,在都城内;文明闸二,上闸在丽正门处水门东南。下闸在文明门西南一里;魏村闸二,上闸在文明门东南一里,下闸西去上闸西去上闸一里;籍东闸二,在都城东南王家庄;郊亭闸二,在都城东南二十五里银王庄;通州闸二,上闸在通州西门外,下闸在通州南门外;杨尹闸二,在都城东南三十里;朝宗闸二,上闸在万亿库南百步,下闸去上闸百步。又筑阜通七坝,潭沟坝九,王村坝二,郑村坝一,西阳坝三,郭村坝二,千斯坝一,通州石坝一。宋本《都水监厅事记》,通州新坝作常庐坝。以大都至通州地势相悬高下四丈,故多为闸坝,以资蓄泄蔫。元贞元年,工部言:“通惠河创造闸坝,所费不资,全在守者上下照看修治,今拟设提领三员,管领人员专巡护之事,其西城闸改名会川,海子闸改名澄清。魏村闸改名惠和,籍东闸改名庆丰,郊亭闸改名平津,通州闸改名通流,河门闸改名广利,杨尹闸改名溥济。”大德六年,漕司言:“岁漕百万,全藉船坝夫力。自冰开发运,至河冻时止,计二百四十日,日运粮四千六百余石。所辖船夫一千三百余人,坝夫七百二十人,占役昼夜不息。今年水涨决坝堤六十余处,虽经修毕,巩霖雨冲圮,走泄运水。点视河堤,量加修筑,计深沟坝一万五千一百五十二工,王村坝七百十三工,郑村坝一千一百二十五工,西阳坝一千二百六十二工,郭村坝一千九百八十七工,千斯坝下一处一万工,总用工三万二百四十。”议上,中书省如所请。至大四年,中书省臣言:“通州至大都运粮河闸,始务速成,故皆用木,岁久木朽,一旦俱败,然后致力,将恐不胜其劳。今为永固计,宜用砖石,以次修治。”从之。至泰定四年,工始竣。天历三年,中书省臣言:“世祖时开挑通惠河,仝籍上源白浮、一亩等泉之水以通漕运。今诸寺观及权势之家,私决堤堰,灌田安硙,致河淤浅妨漕事,乞禁之。”诏:“白浮、瓮山直抵大都运粮河堤堰,诸人毋抉势偷决。”大司农、都水监严禁之。凡通惠河之上源,曰金水河,出于宛乎玉泉山,流至义阳门南水门入京城。至元二十九年,中书右丞马忽速言:“金水河所经运石大河及高良河西河,俱有跨河跳槽,今已损坏,请新之。”从之。至大四年,敕引金水河注于光天殿西花园石山前旧池,置闸四,以节水势,工成,役夫匠二十九,工二千七百二十三。曰双塔河,出昌平县孟村一亩泉,经双塔店而东,至丰善村,合榆河,入通惠河,至元三年,巡河官言:“双塔河时将泛溢,不早为备,恐至溃决。”都水监乃差夫修治,凡合闭水口五处,用工二千一百五十五。曰白浮、瓮山。白浮泉水,在昌平县界,西折而东,经瓮山湖,自西水门入都城。大德七年,瓮山等处看闸提领言:“自闰五月,昼夜雨不止,六月九日,山水暴发,漫流堤,冲上决水口。”都水监自九月二十一日兴工,至十月工竣,实役军夫九百九十三人。十一年三月,白浮、瓮山河堤崩三十余里,编荆笆为水口,以泄水势,计笆口十一处,四月兴工。十月工竣。皇庆元年,都水监言:“白浮、瓮山提,多低薄崩陷处,宜修筑。”来春二月入役,八月工竣,总修长三十七里二百十五步,计工七万三千七百七十。延祐元年,都水监言:“自白浮、金山下至广源闸堤堰,多淤,源泉不能通流。”会计工程,差军夫千人疏瀹之。泰定四年八月,山水泛溢,冲决瓮山诸处笆口。自八月二十六日兴工修筑,九月十二日工竣。役军夫二千人,实役九万工,四十五日。其西北诸泉之水汇于都城内者,为积水潭,一名海子,以石甃其四围。延祐六年。都水监计会前后,与旧石岸相接。用石三百五,各长四尺,宽二尺六寸,厚一尺,用工三百五,役丁夫五十,石工十九。至治三年,大都河道提举司言:“海子南岸东西道路,当两城要冲,金水河浸润于上,海子冲啮于下,且道狭,多泥淖,车马难行,如以石砌之,实长久之计。”从之。金水河,又谓之隆福宫前河。至治二年,敕:金水河在世祖时濯手有禁,今则洗马者有之,比至秋疏涤,禁诸人毋得污秽。白河,源出塞外,经漷州为潮河川,南流至通州潞县,合榆、浑诸水,亦名潞河,又东南至香河县,又过武清县,达于静海县,至直沽入海。至元三十年九月,漕司言:“通州运粮河,全仰白、榆、浑三河之水合流,舟楫之行有年矣。今岁新开闸河,分引浑、榆二河上源之水。故自李二寺至通州三十余里,河道浅涩。今春夏天早,有水深二尺处,粮船不通,改用小料船搬载,淹延岁月,致亏粮数。先是,都水监相视白河,自东岸吴家庄前,就大河西南,斜开小河二里许,引榆河合流至深沟坝下,以通漕舟。今丈量,自深沟、榆河上湾,至吴家庄龙王庙前白河,西南至坝河八百余步。及巡视,知榆河上源筑闭,其水尽趋通惠河,止有白佛、灵沟子母有二小河水人榆河,水浅不能胜舟。拟自吴家庄就龙王庙前闭白河,于西南开小渠,引水自坝河上湾入河榆,庶可漕运。又深沟乐岁五仓,积贮新旧粮七十余万石,站车挽运艰缓。访视通州城北通惠河积水,至深沟村西水渠,去乐岁、广储等仓甚近。拟自积水处由旧渠北开四百步,至乐岁仓西北,以小料船载甚便。”中书省议,从之。大德五年五月,中书省言:“自杨村至河西务河堤三十五处,用苇一万九千一百四十束,军夫二千六百四十人,度三十日工毕。”都水监言:“分官自濠寨至杨村历视坏堤,督军夫修筑,以霖雨水溢,故工役倍元料,自寺洵口北至蔡村、清口、孙家务、辛庄、河西务堤,就用元料苇草,修补卑薄,创筑月堤。其杨村两岸相对出水河口四处,苇草不敷,令军夫采刈,至九月工竣。惟杨村堤岸随修随圮,盖为用力不固,徒烦工役,其未修者俟来春水涸兴工。”延祐六年十月,中书省言:“漕运粮储及南来商贾舟楫,皆由直沽达通惠河。今岸崩泥浅,不早疏浚,有碍舟行,必致物价腾贵。都水监职专水利,宜分官一员以时巡视,遇有颓圮浅涩,随宜修筑。如功力不敷,有司差夫助役,怠事者究治。“敕下都水监施行。至治元年正月,漕司言:“夏运海粮一百八十九万余石,转漕往返,全藉河道通便。今小直沽汊河口潮汐往来,淤泥壅积七十余处,漕运不能通行,宜移文都水监疏浚。”工部议:“农作方兴,兼民多艰食,若不差军助役,民力有所不逮。”枢密院言:“军人不敷。”省议:“方东作之时,若差民丁,恐妨岁事。其令大都募民夫三千人,日给佣钞一两、糙粳米一升,委正官验日文绐,令都水监及漕司督其役”从之。泰定三年三月,都水监言:“河西务菜市湾水势冲啮,与仓相近,将来为患。宜于刘二总管营相对河东岸,截河筑堤,改水道与旧河合,可杜水患。”四年正月,省臣奏准,枢府差军五千,大都路募夫五千人,日支糙粳米五升、中统钞一两,都水监工部委官与前卫董指挥同监役。三月十八日兴工,六月十一日工竣。天历二年三月,漕司言:“元开刘二总管营相对河,北旧河运粮过远,乞复浚旧河便。”四年,遣兵部员外郎邓衡、都水监丞阿里、漕使太不花等督军七千浚治。三年,又募民夫三千人助役,兵部改委辛侍郎监之。是年,浚漷州运河,至入通惠河。御河,出辉州苏门山,经新乡汲县而东,至大名路浚州淇水入之,名为御河。经凡城县东北,流入济宁路馆陶县西,与漳水合,又东北至临清县,与会通河合。从河间路交河县北入清池县界,永济河入之。又北至清州静海县,会白河入于海。至元三年七月,都水监言:“运河二千余里,漕公私物货,为利甚大。自兵兴以来,失于修治。清州之南、景州之北,颓缺岸口三十余处,河流淤塞。至癸巳年,朝廷役夫四千修筑,乃复行舟。今又三十余年,无官主领。沧州地分,水面高于平地,全藉堤防。其园圃之家掘堤作井,深至丈余或二丈,引水灌园。复有濒河居民,就堤取土,渐至缺坏,走泄水势,不惟有妨粮运,或致漂没田庐。其长芦以北、索家马头以甫,水内暗藏桩橛,尤为行舟之患。”工部议以滨河州县佐贰之官兼河防事,沿河巡视,修补堤堰,拔去桩橛,仍禁居民毋穿堤作井,七年武清县河溢,佥民夫浚之,历八十日工竣。至大元年六月。左翼屯田万户府言:“五月十八日,水决会川县孙家口岸约二十余步,南流灌本管屯田。已移河间路、武清县、清州有司,发丁夫修筑。”于是,枢密院亦檄河间路左翊屯田万户府,差军并工筑塞。十月,大名路浚州言:“七月十一日连雨至十七日,清、石二水溢李家道口。询之社长,称水源自卫辉路汲县东北,连本州淇门西旧黑荡泊、溢流出岸,漫黄河古堤,东北流入本州齐贾泊,复入御河。窃计今岁水施逆行,乃下流漳水涨溢遏绝,以致如此,实非人力可胜。又七月十二日,御河水骤涨三尺,十八日复添四尺,其水逆流,明是下流壅遏,乞差官巡治。”延祐二年七月,沧州言:“往年景州吴桥县御河水溢,冲决堤岸。万户千奴恐伤淇河屯田,差军筑塞旧泄水郎儿口,故水无所泄,浸民庐及巳熟田数万顷。及七月四口,河决吴桥县柳斜口东岸三十余步,千户移僧又遣军堵塞郎儿口,水壅不泄,必致漂荡张管、许河、孟村三十余村。本州摘官相视,移文约会开放。不从。“四年五月,都水监始遣官与河间路官相视郎儿口下流故河,至沧州约三千余里,及减水故道名曰盘河。应增浚故河,决积水,由沧州城北达滹沱河以入于海。泰定元年九月,都水遣官督丁夫五千八百九十一人。是月兴工,至十月工竣。会通河,起东昌路须城县安民山之西南,由寿张西北至东昌,又西北至临清,达于御河。至元十七年,江南平,置汶泗都漕运司,控引江、淮,以供亿京师。自东阿至临清二百里,舍舟而陆车运至御河,役民一万三千二百七十六户。经荏平具,地势卑,夏秋霖潦,道路不通,公私病之。于是寿张县尹韩仲晖、太史院令史边源相继言开河置闸,引汶水达于御河,较陆运利相什佰。诏廷臣议之。二十五年,遣都漕运副使马之贞偕源按视地势,之贞等图上可开之状。丞相桑歌奏言:“安民山至临清,为渠二百六十五里。若开浚之,为工三百万,当用钞三万定,米四万石,盐五万斤。其陆运夫一万三千户复罢为民,其赋入及刍粟之估,为钞六万八千定,费略相当。然渠成,亦万世之利,请来春浚之。”从之。二十六年春正月,诏出楮币一百五十万缗,米四百石,盐五万斤以为佣直,征旁县丁夫三万,以断事官忙哥速儿、礼部尚书张孔孙、兵部郎中李处选等董其役。建闸三十有一,度高低,分远迩,以节蓄泄,以六月辛亥工竣,凡用工二百五十一万七百四十有八,赐名会通河,置提举司职河渠事。元初,遏汶入洸,以益漕,汶始与洸、泗、沂合,独未分于北。至元二十年,自济宁新开河,分汶、泗诸水西北流至须城之安民山,入济水,故渎以达于海,而犹未通于御河。至是,又自安民山西南开河直达临清,而泗、汶诸水始通于御河焉。二十七年,以霖雨岸崩,河淤浅,中书省臣奏,拨放罢输运站户三千,专供挑浚之役。是后,岁委都水监官一人,佩分监印,率令史、奏差、濠寨官巡视,且督工。易石闸,以工之缓急为先后。至泰定二年,始克毕事云。会通镇闸三、土坝二,在监清北,头闸,至元三十年建。中闸,南至隘船闸三里,元贞二年至大德二年建。隘船,南至李海务闸一百五十二里,延祐元年建。李海务,南至周家店闸十二里,元贞二年建。周家后,南至七级闸十二里,大德四年建。七级闸二:北闸,至南闸三里,大德元年建;南闸,至阿城闸十二里,元贞二年建。阿城闸二:北闸,至南闸三里,大德三年建;南闸。至荆门北闸十里,大德二年建。荆门闸二:北闸,至荆门南闸二里半,大德二年建;南闸,至寿张闸六十三里,大德六年建。寿张闸,南至安山闸八里,至元三十一年建。安山闸,南至开河闸八十五里,至元二十六年建。开河闸,南至济州闸一百二十四里。济州闸三:上闸南至中闸三里,大德元年建;中闸,南至下闸二里,至治元年建;下闸,南至赵村铺六里,大德七年建。赵村闸,南至石佛闸七里,泰定四年建。石佛闸,南至辛店十三里,延祐六年建。辛店闸,南至师家店闸二十四里,大德元年建。师家店闸,南至枣林闸十五里,大德二年建。枣林闸,南至孟阳泊闸九十五里,延祐五年建。孟阳泊闸。南至金沟闸九十里,大德八年建。金沟闸,南至隘船闸十二里,大德十年建。沽头闸二:北隘船闸,南至大闸二里,延祐二年建;南闸至徐州一百二十里,大德十一年建。徐州三汊口闸入盐河,南至上山闸十八里,泰定三年建。然惠通河以汶、泗二水为上源,故又于衮州立闸堰约泗水西流,堽城立闸堰,分汶水入河南,会于济州,以六闸撙节水势。至元二十七年,运副马之贞言:“至元十二年,丞相伯颜访问自江淮达于大都河道。之贞乃言宋、金以来汶、泗相通河道。郭都水按视,可以通漕。二十年,中书省奉委兵部李尚书等开凿拟修石闸十四。二十一年,省委之贞与尚监察等同相视,拟修石闸八、石堰二。除已修毕外,有石闸一、石堰一、堽城石堰一,至今未修。”之贞又言:“据汶河堽城二闸、一堰,泗河撙州闸堰。济州城南闸,乃会通河上源之喉襟。去岁堽城汶河土堰、衮州泗河土堰冲决,宜移文衮州、泰安州佥夫修筑。又被水冲坏梁山一带堤堰,走泄水势,通入旧河,致新河水小,粮船滞涩,乞移文断事等官转下东平路修筑,上流拔属河淮漕司,下流属之贞管领、若已后新河水小,直下济州监闸官并泰安、衮州、东平修理。据衮州石闸一、石堰一、堽城石闸一,合用材物已行措置完备,乞移文江淮漕司修筑。其泰安州、梁山一带堤岸,济州闸等处,虽拨属江淮漕司,今后如水涨冲决堤堰,仍乞照会东平、济宁、泰安,如承文字,亦仰奉行。”中书省依所议行之。延祐元年二月,中书省言:“江南行省起运诸物,皆由会通河以达于都,为其河浅涩,大船充塞于中,阻碍余船不得往来。每岁台、省差人巡视。据差官言,始开河时,止许行百五十料船,近年权势之人并富商大贾贪嗜货利,造三四五料或五百料船,以致阻滞官民舟楫。如于沽头置小石闸一,止许行百五十料船便。臣等议,宜依所言,中书及都水监差官于沽头置小闸一,又于临清相视宜置闸处,亦置小闸一,禁约二百料之上船,不许入河行运。”从之。至治三年四月,都水分监言:“会通河沛县东金沟、沽头诸处,地形高峻,旱则水浅舟涩。省部已准置二滚水坝。近延祐二年,沽头闸上增置隘闸一,以限巨舟,每经霖雨,则三闸月河、截河土堰,尽为冲决。自秋摘夫刈薪,至冬水落,或来岁春初修治,工夫浩大,动用丁夫千百,束薪十万有余,数月方完,劳费万倍。又况延祐六年雨多水溢,月河、土堰及石闸雁翘日被冲啮,土石相离,深及数丈,其工倍多,至今未完。若运金沟、沽头并隘闸三处现有之石,于沽头月河内修一所堰闸,更将隘闸移置金沟闸月河或沽头闸月河内,水大则大闸俱开,使水道动流,小则闭金沟大闸,上开隘闸,沽头则闭隘闸,而启正闸行舟。如此岁省修治之费,又可免丁夫冬寒入水之苦,诚为一劳永逸。”会验监察御史亦言:“延祐初,元省臣尝请置隘闸以限巨舟,臣等议从之。至梭板等船,乃御河、江、淮行驶之物,宜遣出任其所之,于金沟、沽头两闸中置隘闸二,各阔一丈,以限大船。若欲于通惠、会通河行运者,止许一百五十料,违者罪之,仍投其船。其大都、江南红头花船,一体不许来往。”部议从之。泰定四年,御史台臣言:“巡视河道,自通州至真、扬,会集都水分监及沿河州县官民,询考利弊,不出两端:一曰壅决,一曰经行。自世祖屈群策,济万民,疏河渠,引清、济、汶、泗,立闸节水,以通江、淮、燕蓟,实万古无穷之利也。惟水性流变不常,久废不修,旧规渐坏,虽有智者,不能善后。辄有管见,倘蒙采录,责任都水监谨守勿失,能事毕矣。不穷利病之源,频岁差人巡视,徒为烦扰,无益。于是都水监元立南北隘闸。各阔九尺,二百料下船粱头八尺五寸,可以入闸。愚民嗜利无厌,为隘闸所限,改造减舷添仓长船至八九十尺,甚至百尺,皆五六百料,入至闸内,不能回转,动辄浅搁,盖缘隘闸之法,不能限其长短。宜于隘闸下岸立石则,遇船入闸,必须验亡,长不过则,然后放入,违者罪之。”中书省下都水监,委濠寨官与济宁路、东昌路委官相视,如所议行之。扬州运河,亦名盐河,北至三汊口,达于会通河。至元二十七年,江淮行省奏加疏浚。延祐四年,两淮运司言:“盐课甚重,运河浅涩无源,请浚之。”明年,中书省移河南行省,委都事张奉政及宣忠司、运司、州县仓场官集议:“河长二千三百五十里,有司差濒河有田户佣夫修一千八百六十九里,仓场盐司协济有司修四百八十二里。运司言:“近岁课额增多,船灶户日贫,宜令有司通行修治,省减官钱。”中书省议准:诸色户内顾觅丁夫万人,日支盐粮钱二两,计用钞二万定,以盐司盐课及减驳船款下协济。练湖,在镇江,为运河之上源。运河自镇江,南至常州吕城坝。至治三年,中书省臣言:“镇江运河全藉练湖之水,官司漕运供亿京师,及商贾贩载、农民往来。其舟楫莫不由此。宋时专设人员,以时修浚。若运河浅阻,开放湖水一寸,则可添河水一尺。近年淤浅,舟楫不通,凡有官物,差民运递,甚为不便。镇江至吕城坝,长百三十里,计役民万五百十三人,六十日可毕。又用三千人浚练湖,九十日可毕。一夫日支粮三升、中统钞一两。行省、行台分官监督。合行事宜,依江浙行省所拟。”敕从之。于是江浙行省委参政董中奉董其役。重中奉言:“练湖、运河非一事也。宜仿假山诸湖农民取泥之法,用船千艘,船三人,以竹{艹南}捞泥,日可三载,月计九万载,三月计通取二十七万载。就用其泥增筑湖堤。自镇江城外程公坝至常州武进县吕城坝,河长一百三十一里一百四十六步,河面阔五丈,底阔三丈,深四尺,与见有水二尺,共积深六尺。于镇江、常州、江阴州、溧阳州田多上户内均差夫役。若浚湖与开河二役并兴,卒难办集。宜先开运河,工毕就浚练湖。”中书省议从之。泰定元年正月,各监工官沿湖相视,上湖沙冈黄土,下湖茭根丛杂,泥坚硬不可{艹南}取,又两役并兴,相去三百余里,往来监督劳技,甚愿先开运河,期四十七日工毕,次浚练湖,期二十日工毕。是年二月,省臣奏:“开浚运河、练湖、重役也,应依行省议,仍许便宜从事。”其后各滥工官言:“分运河作三坝,依元料深阔丈尺开浚,已于三月七日积水行舟。”又任奉议指划元料,增筑湖坝,共增阔一丈二尺,平面至高底滩脚,共量斜高二丈五尺。依中堰西石石达东旧堤卧羊滩修筑,如旧堤已及所料之上。中堰西石石达至五百婆堤西上增高土一尺,有缺补之。五百婆堤至马林桥堤水势稍缓,不须修治。归勘任水监元料,开运河夫万五百十三人,六十日毕,浚练湖夫三千人,九十日毕,人日支钞一两、米三升,共该钞万八千十四定二十两,米二万七千二十一石六斗,实征夫万三千五百十二人,共役三十二日,支钞八千六百七十九定三十六两,米万三千十九石五斗八升,视原料省半焉。运河开未久,旋废不用者,曰济州河,曰胶莱河。济州河,至元十二年,姚演建议开济州河入大清河,至利津入海。阿合马等议从之,命阿八赤董其役。十八年十二月,遣奥鲁赤、刘都水及通算学者一人,给宣差印。往济州,定开河夫役。令大名、卫州新军助其工。然海口沙淤,船入入不便。既而右丞麦术丁奏:“阿八赤所开河,益少损多,敕候漕司忙古□至议之。海道便,则阿八赤河可废。”未几,忙古□自海道运粮至,济州河遂度。胶莱河,亦名胶东河,在胶州东北,分南北流,南流自胶州麻湾口入海,北流至掖县海仓口入海。至元十七年,姚演建议开新河,凿地三百余里,起胶西县陈村海口西北,至掖县海仓口,以达直沽。然海沙易壅,又水潦积淤,功讫不就。二十二年,以劳费不赀,罢之。

版权声明:

含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未对《志第二十 河渠二-新元史》内容的版权进行可靠性核实,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如出现版权争议,请与站方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邓寇列传第六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邓寇列传第六之后汉书,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八 地理六-新元史

志第十八 地理六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领路三十二、府二、州十三、安抚司十五、军三、属州十五、属县一百四十二。蛮夷土官府州县等,不在此数。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武昌路。,

志第二十 河渠二-新元史

志第二十 河渠二 △通惠河阜通七坝金水河双塔河积水潭白河御河会通河衮州闸扬州运河镇江运河练湖济州河胶莱河元之运河,自通州至京师为通惠河,自通州至直沽为白河,自临清至

志第十八 地理六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领路三十二、府二、州十三、安抚司十五、军三、属州十五、属县一百四十二。蛮夷土官府州县等,不在此数。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武昌路。上。宋鄂州,属荆州北路。至元十一年,归附,置安抚司。十四年,置湖北宣慰司,改安抚司为鄂州路总管府。十八年,移宣慰司于潭州。十九年,本路直隶行省。大德五年,以鄂州为世祖亲征之地,改武昌路。户一十一万四千六百三十二,口六十一万七千一百一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抄籍数。领司一:录事司。至元十三年置。县七:江夏,中。倚郭。咸宁,下。嘉鱼,下。蒲圻,中。崇阳,中。通城,中。武昌。下。宋武昌县,升为寿昌军,后复为县,又再为军。至元十四年,升散府。大德五年,裁府,仍改县为武昌。岳州路。上。宋岳州,属荆湖北路。至元十三年,升岳州路总管府。旧领巴陵、华容、平江、临湘四县。元贞元年,升平江为州。户一十三万七千五百八,口七十八万七千七百四十三。领司一:录事司。县三:巴陵,上。倚郭。临湘,中。华容。中。州一:平江州。下。宋平江县。元贞元年。升平江县。常德路。上。宋常德府,属荆湖北路。至元十二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常德路总管府。十五年。置荆湖北道宣慰司于本路。未几罢。旧领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元贞元年,升桃源、龙阳为州,又析沅江县隶龙阳。户二十万六千四百二十五,口一百二万六千四百二。领司一:录事司。县一:武陵,上。州二:桃源州。中。宋桃源县。元贞元年,升为州。龙阳州。下。宋龙阳县,改辰阳,又复旧。元贞元年,升为州。领县一:沅江。下。澧州路。上。宋澧州,属荆湖北路。至元十四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澧州路总管府。延祐三年,又改为安定军民府。旧领澧阳、安乡、石门、慈利四县。元贞元年,升慈利为州。户一十万九千九百八十九,口一百一十一万一千五百四十三。领司一:录事司。县三:澧阳,上。倚郭。至正十六年,倪文俊陷澧阳,元帅孙毅迁县治于新城。石门,上。安乡。下。州一:慈利州。中。宋慈利县。元贞元年,升为州。土州二:安定州。柿溪州。辰州路。下。宋辰州,属荆湖北路。至元十四年。升辰州路总管府。户八万三千二百二十三,口十一万五千九百四十五。领县四:沅陵,中。辰溪,下。卢溪,下。叙浦。下。土州二:上奚州。施容州。二州皆溪洞地,元初置。沅州路。下。宋沅州,属荆湖北路。至元十二年,置沅州安抚司。元贞元年,升沅州路总管府。户四万八千六百三十二,口七万九千五百四十五。领县三:卢阳,下。黔阳,下,麻阳。下。兴国路。下。宋兴国军,属江南西路。至元十四年,升为兴国路总管府。旧隶江西行省。至元三十年,改隶湖广。户五万九百五十二,口四十万七千六百一十六。领司一:录事司。至元十七年置。县三:永兴,下。倚郭。大冶,下。通山。下。汉阳府。下。宋汉阳军,属荆湖北路。至元十年,宋守将王仪以城降。十四年,升为府。至元二十九年,割湖广省之汉阳隶河南省。其还隶本省年分阙。户一万四千四百九十二,口四万八百六十六。领县二:汉汨。至元二十年。升中县。有阳罗堡。至元十六年,改隶鄂州路。寻复旧。汉川。下。旧治大赤,至正二十二年,移治长城乡。《翰墨全书》:“汉阳、汉川二县,俱隶岳州路。”至元十二年,取岳州。十四年,已置汉阳府,不容隶岳州为县。今不取。归州。下。宋故州,属荆湖北路。至元十二年,置安抚事。十四年。升归州路总管府。十六年,降为州。至正十五年,改隶四川行省。户七千四百九十二,口一万九百六十四。领县三:秭归,下。倚郭。巴东,下。兴山。下。靖州路。下。宋靖州,属荆湖北路。至元十二年。置安抚司。元贞元年,沅州升为路,以靖州隶之。延祐四年,升靖州路总管府。后至元四年,以湖广行省元领新化洞,古州潭溪、龙里,洪州诸洞来属。九年,罢总管府,改立靖州军民安抚司。户二万六千五百九十四,口六万五千九百五十五。领县三:永平,下。会同,下。通道。下。湖南道宣慰司都元帅府。至元十五年,置治衡州。十八年,移治潭州。至正十年,以宣慰使司兼都元帅府。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司。天临路。下。宋潭州,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潭州路总管府。十六年,迁行省于鄂州,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天历二年,以潜邸所幸,改天临路。旧领长沙、湘潭、益阳、湘阴、醴陵、浏阳、攸、衡山、安化、湘乡、宁乡、善化十二县。元贞元年,升醴陵、浏阳、攸、湘乡、湘潭、益阳、湘阴并为州。户六十万三千五百一,口一百八万一千一十。领司一:录事司。宋置兵马司。至元十四年改。县五:长沙,上。倚郭。善化,上。倚郭。衡山,上。宋改属衡州,后又属潭州。元初因之。后又改属衡州。宁乡,上。安化。下。州七:醴陵州。中。宋醴陵县。元贞元年,升为州。浏阳州。中。宋浏阳县。元贞元年,升为州。元初迁州治于居仁镇。攸州。中。宋攸县。元贞元年,升为州。湘潭州。下。宋湘潭县。元贞元年,升为州。益阳州。中。宋益阳县。元贞元年,升为州。湘阴州。下。宋湘阴县。元贞元年,升为州。衡州路。上。宋衡州,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衡州路总管府。旧领衡阳、茶陵、耒阳、常宁、安化、酃六县。至元十九年,升茶陵、常宁、耒阳为州。后至元二年,分衡阳界置新城县。户一十万三千三百七十三,口二十万七千五百二十三。领司一:录事司。宋立兵马司,分城中民户为五厢。至元十三年改置。县四:衡阳,上。倚郭。安仁,下。酃县,下。宋隶茶陵军。元初改隶本路。新城。下。旧为衡阳东乡,后析置。道州路。下。宋道州,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道州路总管府。户七万八千一十八,口一十万九百八十九。领司一:录事司。县四:营道,中。倚郭。宁远,中。江华,中。元统二年,立涛墟巡检司。永明。下。旧治在潇水南。元初移今治。元统二年,立白面墟巡检司。永州路。下。宋永州,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永州路总管府。户五万六千六百六十六,口一十万五千八百六十四。领司一:录事司。县三:零陵,上。倚郭。东安,上。祁阳。中。郴州路。下。宋郴州,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郴州路总管府。户六万一千二百五十九,口九万五千一百一十九。领司一:录事司。宋置兵马司。至元四年改。县六:郴阳。中。倚郭。宋郴县。至元十三年,改郴阳县。宜章,中。永兴,中。兴宁,下。宋资兴县,后改兴宁。桂阳,下。桂东。下。宋析桂阳置桂东县,治上犹寨。全州路。下。宋全州,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全州路总管府。户四万一千六百四十五,口二十四万五百一十九。领司一:录事司。宋置兵马司。至元十五年改。县二:清湘,上。倚郭,灌阳。下。宝庆路。下。宋邵州,升宝庆府,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二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宝庆路总管府。至正十一年,置湖南元帅府,分府宝庆。户七万二千三百九,口一十二万六千一百五。领司一:录事司。县二:邵阳,上。倚郭。新化。中。武冈路。下,宋武冈军,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武冈路总管府。户七万七千二百七,口三十五万六千八百六十三。领司一:录事司。宋置兵马司。至元十五年改。县三:武冈,上。倚郭。宋旧县,后废。元复置。新宁,下。宋废武冈县,置新宁于水头江北。元因之。绥宁。下。宋莳竹县,属邵州。后改隶本路。桂阳路。下。宋桂阳军,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二年,置安抚使。十四年,改桂阳路总管府。户六万五千五十七,口一十一万二千二百四。领司一:录事司。县三:平阳,上。临武,中。蓝山。下。茶陵州。下。宋茶陵县,属衡州,后升县为军,复为县。至元十九年,升为州。户三万六千六百四十二,口一十七万七千三百二。耒阳州。下。宋耒阳县,属衡州。至元十九年,升为州。户二万五千三百一十一。口一十一万一千。常宁州。下。宋常宁县,属衡州。至元十九年,升为州。户一万八千四百三十一,口六万九千四百二。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至元十四年,置广西道宣抚司。是年,改宣慰司。元贞元年,并左右两江宣慰司为广西两江道宣慰司,仍分司邕州。至正二十三年,改广西等处行中书省。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静江路。上。宋静江府,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升静江路总管府。至正二十三年,置广西等处行中书省。户二十一万八百五十二,口一百三十五万二千六百七十八。领司一:录事司。县十:临桂,上。倚郭。兴安,下。灵川,下。理定,下。宋迁治上津驲。元初又迁治上权塘。义宁,下。修仁,下。荔浦,下。阳朔,下。宋旧县。《宋史?地理志》漏之。永福,下。古县,下。南宁路,下。宋邕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邕州路总管府,兼左右两江溪洞镇抚。泰定元年,改南宁路。旧领丹行等处长官司,后废。户一万五百四十二,口二万四千五百二十。领司一:录事司。县二:宣化,下。武缘。下。梧州路。下。宋捂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四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梧州路总管府。户五千二百,一万九百一十。领县一:苍梧。下。浔州路。下。宋浔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浔州路总管府。户九千二百四十八,口三万八十九。领县二:桂平,下。平南。下。宋属龚州,绍兴中州废,以县隶本州。柳州路。下。宋柳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柳州路总管府。户一万九千一百四十三,口三万六百九十四。领县三:柳城,下。倚郭。旧治龙江。元初移治龙江东。马平,下。宋柳州,治马平。元初徙治柳城。洛容。下。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宋为庆远府,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庆远路总管府。大德元年,并南丹州安抚司为庆远南丹汉洞等处军民安抚司。户二万六千五百三十七,口五万二百五十三。领县六:宜山,下。忻城,下。天河,下。思恩,下。河池,下。荔波。下。宋荔波州。元初,降为县。土州四:南丹州。宋元丰三年置,管辖诸洞蛮酋。元初置安抚司,后并入庆远。旧领丹平等处蛮夷长官司,后废。东兰州。宋兰州,命土人韦氏为知州。元初,改东兰州。那州。蛮徭所居,旧名那地。宋置那州。元初因之。地州。宋故州,又析置孚州,后省。元初因之。平乐府。宋昭州,属广南西路。大德五年,升为平乐府。户七千六十七,口三万三千八百二十。领县四:平乐,下。倚郭。恭城,下。立山,下。龙平。下。郁林州。下。宋故州,旧治兴业县,后徙治南流,属广南西路。至元十四年,仍行州事。户九千五十三,口五万一千五百二十八。领县三:南流,下。倚郭。兴业,下。博白。下。容州。下。宋故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八年,改容州路总管府。大德五年,降散州。户二千八百九,口七千八百五十四。领县三:普宁,下。北流,下。陆川。下。象州。下。宋故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五年,改象州路总管府。大德五年,降散州。户一万九千五百五十八,口九万二千一百二十六。领县三:阳寿,下。来宾,下。武仙。下。宾州。下。宋故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宾州路总管府。大德五年,降散州。户六千一百四十八,口三万八千八百七十九。领县三:岭方,下。倚郭。上林,下。宋旧属邕州,后来属。迁江。下。横州。下。宋故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横州路总管府。大德五年,降散州。户四千九百四十八。口三万一千四百七十六。领县二:宁浦,下。倚郭。永淳。下。宋永安县,后改永淳。融州。下。宋故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四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融州路总管府。二十三年,降散州。户二万一千三百九十三,口三万九千三百三十四。领县二:融水,下。怀远。下。藤州。下。宋故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仍行州事。户四千二百九十二,口一万一千二百一十八。领县二:镡津,下。倚郭。岑溪。下。贺州。下。宋故州,属广南东路,后改属西路。至元十三年,仍行州事。户八千六百七十六,口三万九千二百三十五。领县四:临贺,下。倚郭。富川,下。桂岭,下。怀集。下。宋属广州。至元十五年,改隶本州。贵州。下。宋故州,属广南西路。元初因之。旧领郁林县,大德九年废县,止行州事。户八千八百九十一,口二万八百一十一。田州上思等处宣抚使司都元帅府。左右两江溪洞。至元二十八年,置左右两江宣慰司都元帅府。元贞元年罢。思明路。宋思明州,属邕州永平寨。至元二十三年,置思明路。户四千二百二十九,口一万八千五百一十。领土州七:上思州。宋故州,属邕州,迁隆寨。元初,改隶本路。泰定元年,黄胜许致仕,其子志熟袭为上思州知州。志明州。宋故州,属迁隆寨。元初,改隶本路。禄州。宋故州,属邕州永平寨。元初,改隶本路。领县一:武黎。西平州。宋故州,属永平寨。元初,改隶本路。思明州。宋故州,属永平寨。元初,改隶本路。天历二年,思明州土官黄思永贡方物。上石西州。宋故州,属永平寨。元初,改隶本路。下石西州。宋分石西州为上、下二州。元初,改隶本路。江州。宋故州,属古万寨。元初,改隶本路。领县一:罗自。《翰墨全书》思明路有忠州,领县一:宁福,又有遇隆州。当为大德后所省并。太平路。宋平岭南,于左右二江溪洞立五寨。其一曰太平寨,与古万、迁隆、永平、横山四寨各领洞溪州县,属邕州。元初,仍为五寨。后废,置太平路于丽江,以控制左江溪洞州县。户五千三百一十九,口二万二千一百八十六。领县四:陀陵,宋旧名骆陀县,后改名。隶古万寨。崇善,宋旧县,隶古万寨。永康,宋旧县,隶迁隆寨,后升为州。罗阳。宋名福川县,后改隶迁隆寨。土州十六:太平州。旧名瓠阳,为西原农峒地。唐波州。宋为太平州,隶太平寨。元初,改隶本路。思诚州。本西原地。宋分上思诚、下思诚二州。至元中,并为一,隶太平寨。元初,改隶本路。安平州。旧名安山,亦唐波州地。宋置安平州,隶太平寨。至元十四年,知州李惟屏以所属溪洞来附。养利州。宋故州,隶太平寨。万承州。旧名万阳。唐置万阳、万杉二州。宋省为一州,隶太平寨。左州。旧名左阳。宋故州,隶古万寨。全茗州。旧名连冈谷,西原地。宋置州,隶邕州。镇远州。旧名古陇,宋置州。思同州。旧名永宁,为西原地,宋置州。茗盈州。宋故州。泰定三年,全茗州土官许文寇茗盈州。龙英州。宋龙英洞,隶太平寨。元初,升为州,省上怀思州入之。结安州。旧名营周,亦西原地。宋置结安洞,隶太平寨。元初,升为州。结伦州。宋结伦洞,隶太平寨。元初,升为州。都结州。宋都结洞,隶太平寨。元初,升为州。上、下冻州。旧名冻江,宋置冻州,隶太平寨。元初,分上冻、下冻二州,隶本路。寻合为一,改隶龙州。田州路军民总管府。宋田州,隶邕州横山寨。元初,升田州路。户一千九百九十一,口一万六千九百一。领县一:上林。土州七:上隆州。宋故州,隶横山寨。元初,改隶本路。恩诚州。宋故州,隶横山寨。元初,改隶本路。归德州。宋故州,隶横山寨。元初,改隶本路。果化州。宋故州,隶横山寨。元初,改隶本路。泗城州。宋故州,隶横山寨。元初,改隶本路。向武州。宋故州,录梭山寨。元初。改隶本路。领县一:富劳。都康州。宋故州,隶横山寨。元初,改隶本路。军民府一:思恩军民府。宋隶邕州迁隆镇。元初,改隶木路。利州,宋故州,隶邕州横山寨。元初,改隶本路。奉议州。宋故州,隶广西行省安抚司。元初,录广西两江道宣慰司。龙州。宋故州,隶太平寨。元初,改太平路。大德中,升为龙州万户府。王圻《续通考》田州路下有思恩府,功饶、怀德、婪凤、兼下、隆武、龙归、朝归、辰等州,罗波、船带、唐兴、强山、咸德、永宁、都阳、古带、南海、武林、顺阳、华阳等县。与《翰墨全书》合,疑亦大德后所裁并。来安路军民总管府。宋来安军。至元十三年,知来安军李维屏、知来安军兼知冻州事岑从义降,升为来安路。《续通考》来安路有程县、上林长官司、安隆长官司、罗博州、俟州、龙川州、安德州、归仁州、乐归州、顺隆州、昭假州、训州、路城州。《翰墨全书》又有七源州、唐火洲、回城州。延祐六年,来安路总管岑世兴叛,据唐火州。镇安路军民总管府。宋镇安洞,置右江军民宣抚司。元初,改为镇安路。至元十八年,召镇安州岭从毅入觐。二十九年,从毅始降,以老疾,诏其子斗荣袭佩虎符,为本路军民总管。海北海南道宣慰司都元帅府。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至元三十年,置。后罢。大德三年,复置。雷州路。下。宋雷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归附,置安抚司。十七年,为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治所,改安抚司为雷州路总管府,隶宣慰司。户八万九千五百三十,口一十二万五千三百一十。领县三:海康,中。徐闻,下。遂溪。下。化州路,下。宋化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置安抚司。十七年,改化州路总管府。户一万九千七百四十九,口五万二千三百一十七。领县三:石龙,下。吴川,下。石城。下。高州路。宋高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置安抚司。十七年,改高州路总管府。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五,口四万三干四百九十三。领县三:电白,下。茂名,下。信宜。下。钦州路。下。宋钦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置安抚司。十七年,改钦州路总管府。户一万三千五百五十九,口六万一千三百九十三。领县二:安远,下。倚郭。灵山。下。宋钦州治此。元初,徙治安远。廉州路。下。宋廉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七年,升廉州路总管府。户五千九百九十八,口一万一千六百八十六。领县二:合浦,下。倚郭。石康。下。乾宁军民安抚司。宋琼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隶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元统二年,以潜邸所幸,改乾宁军民安抚司。户七万五千八百三十七,口一十二万八千一百八十四。领县七:琼山,下,倚郭。澄迈,下。临高,下。文昌,下。乐舍。下。会同。下。至元二十九年,敕以海南新附四州洞寨五百一十九,民二万余户置会同、定安二县,隶琼州。按王圻《续通考》,至元三十年析乐含县置会同,二十九析琼山置定安。疑误也。定安。下。天历二年,升为南康州。南宁军。宋昌化军,又改南宁军,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隶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户九千六百二十七,口二万三千六百五十二。领县三:宜信,下。昌化,下。感恩。下。万安军。下。宋万安州,改为军,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隶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户五千三百四十一,口八千六百八十六。领县二:万安:下。倚郭。陵水。下。吉阳军。下。宋朱厓军。后废为县,又复为吉阳军,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隶海北海南宣慰司。户一千四百三十九,口五千七百三十五。领县一:宁远。下。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经世大典》:顺元诸蛮,又名亦奚卜薛。至元十五年,罗殿国主罗阿察、河中府方蕃主韦昌盛皆纳土。十六年,西南八番等同卧龙番主龙昌顺、大龙番主龙延三、小龙番主龙延万、武盛军番主程延随、遏蛮军番主龙罗笃、太平番主石延贤、永顺军番主洪延畅、静海军番主卢延陵皆来降。其部曲有龙文貌、龙文求等,朝廷立八番宣慰司以统之。至元十六年,潭州行省招降西南诸番洞寨一千六百二十有六、户十万一千一百六十有八,西南五番千一百八十六寨、户八万九千四百。又西南番三百一十五寨、大龙番三百六十赛。二十二年,改隶西川行省。二十六年,置八番、罗甸二宣慰司,隶四川行省。是年,改隶湖广行省。二十八年,复隶四川。是年,析八番洞蛮隶湖广。二十九年。又以罗甸宣慰司隶云南。是年,合八番、罗甸二宣慰司都元帅府为一,改八番颀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三十年,复改隶湖广行省。至治二年,置八番军民安抚司,改长官所二十有八为州县。罗番遏蛮军安抚司。唐番酋龙应召之后,世据罗番。至元十六年,归附。程番武胜军安抚司。唐末程元龙平溪洞,世据程番。至元十六年,归附。金石番太平军安抚司。唐番酋石宝之后。至元十六年,归附。卧龙番南宁州安抚司。唐番酋龙德寿之后。至元十六年,归附。小龙番静蛮军安抚司。盾番酋龙方灵之后。至元十六年,归附。大龙番应天府安抚司。唐番酋龙昌宗之后。至元十六年,归附。洪番永盛军安抚司。至元十六年,归附。方番河中府安抚司。唐番酋方德恒之后,以征讨九蛮授土官。至元十六年,归附。卢番静海军安抚司。唐番酋卢君聘之后。至元十六年,归附。以上二十一年并授安抚使怀远大将军,佩虎符。韦番蛮军民长官,唐番酋辛四海之后。按大小龙番合为一部,故曰八番方番之长。韦氏又析其族,分设长官与卢番同。木爪犵狫蛮军民长官。元初,番酋石朝玺归附,设长官司。木爪犵狫,亦作水东犵狫。此金石番之分族。卢番蛮军民长官。又作签卢番。安远府。至元二十九年,析卢番安抚司西北境,置八番宣慰司;抚定光兰诸州洞蛮,置定远府,领桑州。至元二十七年,桑州总管黄布蓬,那州长罗光寨安,郡州长闭光过内附。章龙州。必化州。宋宝化州,讹必化。小罗州。思同州。《翰墨全书》有安庆州、东滦州、曾州、知山州,那州、郡州、洪池州、龙里州。朝宗县。上桥县。又作上马桥。唐番酋方定远授土官,历宋,至元初因之。新安县。麻峡县。小罗县。章龙县。岛山县。华山县。都云县。罗博县。《翰墨全书》又有会朝县、必际县、鸭水县、高县、伯汭县、龙里县。疑大德后所裁并。管番民总管府。至元二十一年,罢西南番安抚司,置总管府。二十五年,改隶四川行省。按番族甚多,八番设安抚司,又别立定远府及管民总管府以统之。领:小程番。以下各设蛮夷长官。独塔等处。客当客地。又作各营各迪。天台等处。梯下。党兀等处。勇都、朱砂、古筑等处。《翰墨全书》:“金竹府所稽蛮夷长官曰:勇都宋砂古筑等处,大小化等处,浴甲洛屯等处,低当低界等处,百眼佐等处,独石寨,重州,阿孟州,上龙州,峡江州,罗赖州,乘州,向州,阿岛州,罗邦州。”多为管番民官总管府辖地,附著以备参考。大小化等处。洛甲洛屯等处。低当低界等处。独石寨。百眼佐等处。至治二年,百眼等处蛮夷长官司言:康佐寨王等杀巡检王忠以叛,宣慰司讨平之。罗来州。那历州。重州。宋勋州,废为重州长官司。阿孟州。上龙州。本桑州上隆寨,元初置上龙州,后降为长官司。峡江州。罗赖州。木爪犵狫地。桑州。至元二十九年,斡罗斯招抚桑州生苗,诣关贡献。白州。北岛州。罗那州。龙里等寨。六寨等处。帖犵狫等处。木当三寨等处。山斋等处。即山寨之讹。羡塘带灾等处。都云桑林独立等处。六洞柔远等处。竹古弄等处。至元二十七年,金竹府土官言:招降竹古弄、古鲁花等处三十余寨。中都云板水等处。金竹府。唐蛮酋金密定,授金竹寨土官。至元二十六年,改四川金竹寨为金竹府。二十七年,置金竹府大隘等处四十二寨蛮夷长官。二十九年,金竹知府臊驴言:“招谕平岱山斋寨主,今有百眼佐阿冒谷各营各迪等久欲内附。”招从之。都云军民府。至元二十八年,洞蛮烂土立定云府。后至元元年,平伐都去定云酋长等来降,即其地复立宣抚司。《翰墨全书》都云定云安抚司所辖军民官,曰万朝平坝焦溪江水望城等处,吴黎当溪等处,中都云板水等处,大洞干真等处,李殿李稍等处,上都云等处,八千寨楼等处,丹竹杨西等处,上官溪厓斗厓尾铜鼓等处,黎波重端等处,周色竹明等处,上水洞等处,平珠平驼等处,所辖蛮夷长,日安化洞长官,安化中州等处,卯雄中团等处,曰安化下州只隆思丹归仁各丹五寨长官,曰铜人大小江等处古州八万等处,容江八黄等处,十利合水等处,新化等处,宝安等处,湖耳洞提溪等处,省溪等处,务溪等处,黄寨等处,万灰等处,平岳溪等处,施溪等处,武龙潭溪皮林铜左五开赖寨地西七洞邦厓等处。其中都云板水、李殿李稍等地名,已见上下文。附著以备参考。万平等处。南宁丹州。至元二十九年,谕平伐等部诏书:南顺丹州北怀金竹。旧志州误竹。陈蒙烂士等处。至元二十六年,中下烂士等处洞长忽带等,以洞三百寨一百一十来降。二十八年,改陈蒙洞为陈蒙州。二十九年,置陈蒙烂士军民安抚司。李稍李殿等处。阳安等处。八千蛮。恭焦溪等处。都镇。又作都镇马乃等处。平溪等处。平月。李璮。阳并。卢山等处。乖西军民府。皇庆元年置。二年,又隶播州宣抚司。上都云等处。《明一统志》:上都云等处、中都云板水等处,并元置。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至元二十年,讨平四川九溪十八洞,大处为州,小为县,分立总管府,听顺元路宣慰司节制。宣慰司改安抚司年分阙。二十八年,改隶湖广行省。雍真乖西葛蛮等处。唐蛮酋杨立信之后。皇庆元年,改乖西等处军民府,隶播州宣慰司。葛蛮雍真等处。大德五年,葛蛮雍真土官宋隆济叛。七年,讨平之。曾竹等处。大德七年,顺元同知宣抚事宋阿重,尝为曾竹蛮夷长官,以其叔宋隆济叛,上言宜深入乌撒、乌蒙。至水东,招木楼苗,擒隆济以献。龙平寨。王圻《续文献通考》作把平塞,《明一统志》同。骨龙等处。《经世大典》作龙骨长官。蛮酋宋国,以征南功。授士官。底寨等处。属蛮酋蔡氏,以讨黑羊功授底寨土官,子孙世据其地,宋隆济反,达鲁花赤也思干避于底窝扬若寨,即底寨。茶山百纳等处。纳坝紫江等处。唐紫姜县,后讹江。至元二十九年,安抚使宋子贤招谕平伐大瓮眼、紫江、皮陵、潭溪、九堡等处蛮夷,皆降。磨波雷波等处。漕尼等处。青山远地等处。至元二十六年,青山苗以不莫台卑包等三十三寨内附。木窝普冲普泥等处。武当等处。养龙坑宿征等处。唐番酋蔡崇隆,以征九洞革老,授养龙土官。骨董龙里清江木楼瓮眼等处。高挢青塘鸭水等处。落邦札佐等处。大德五年,犵狫阿□寨,去落邦札佐长官司十里。平迟安得等处。六广等处。贵州等处。施溪样头朵泥等处。宋丹川县。水东寨。市北洞。平月。中曹百纳等处。又作中嶆。旧志管番民总管府下。复出中嶆百纳及底窝紫江瓮眼纳八二处,今删。龙里寨。《明一统志》:“龙里长官司与湖耳洞、亮寨、欧阳、新化、中林验洞、示溪湳洞六长官司,均元置,隶思州宣抚司。”湖耳等四寨,均见思州安抚司下,惟中林验洞不见旧志。思州军民安抚司。宋思州。元置安抚思,原辖:乐敦洞、上黎平、水从、潭溪、八丹、洪州、曹滴、古州、新化、湖耳、亮寨、欧阳十二长官司。至元十八年,改安抚司为宣慰司,兼管内安抚使,自龙泉坪徙司治于清江。二十一年,省宣慰司,以思、播二州隶顺元路宣慰司。后复置。二十九年,改思州宣慰司为军民安抚司,领婺川县。宋务川县,所属蛮夷洞官曰:明溪甘细瓮甸古州八万龙团横坡得明地野新坑欧阳镇远府婺州楠木洞。至元二十一年,白厓洞、楠木洞蛮侵辰州,讨平之,立为一府、九州。镇远府当置于此时。厓白为施溶州,亦此时。古州八万洞。宋镇远州。至元十八年,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司。二十年。立总管府,以五开洞属之。至治二年,府废,五开洞改为上黎平长官司。偏桥中寨。宋蛮酋安崇诚,以功授偏桥长官司。至元二十年,来附。野鸡坪德胜寨。偏桥四甲等处。思印江等处。元初,蛮酋张恢以功授印江长官司。石千等处。晓爱泸洞赤溪等处。又作亦溪湳洞。卑带洞大小田等处。黄过溪。宋丹阳县。元为鸡坪黄道溪地。省溪坝场等处。金容金远等处。镇远府附郭。元初。置镇安县。寻又改安夷县。后改金容金远及杨溪公俄两长官司。台蓬若洞住溪等处。思州附郭。洪安等处。葛章葛商等处。平头著可通达等处。溶江芝子坪等处。亮寨。沿河。龙泉平。思州旧治龙泉平,及火,其城移治清江。至元十七年,敕安抚事还旧治。蛮酋张坤元,以功授龙泉坪长官司。祐溪。水特姜。杨溪公俄等处。镇远府附郭。麻勇洞。恩勒洞。大万山苏葛办等处。元初,蛮酋田谷以功授大万山长官司。五寨铜人等处。铜人大小江等处。初隶都云都安抚司,后改隶思州。德明洞。乌罗龙干等处。唐蛮酋杨通禄,以功授乌罗长官司。西山大洞等处。秃罗。浦口。高丹。宋蛮酋何永寿,以功授高丹洞长官司。福州。永州。迺州。銮州。程州。三旺州。地州。忠州。天州。文州。合凤州。芝山州。安习州。茆■〈艹难〉等团。苏枝安化上中下蛮。曹滴等洞。洛卜寨。麦著土村。亦日麦著黄洞。衙迪洞。会溪施容等处。感化州等处。契锄洞。腊惹洞。劳岩洞。驴迟洞。来化州。客团等处。中古州。乐墩洞。后至元四年,古潭溪龙里洪州诸洞三百余处洞民六万余户,分隶清州、中古州、洪州。均隶思州安抚司。龙里则隶管民总管府。至治二年,置中古州乐墩洞长官司。上里坪。即上黎平。至元二十年,立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至治二年,改总管府为上黎平长官司。洪州泊李等洞。《明一统志》:洪州泊里与潭溪蛮夷长官司、八丹蛮夷长官司,俱宋置市民长官司,元因之。张家洞。朗溪洞。旋秉前江等处。至元二年置。提溪等处。石阡等处。元初,蛮酋杨九龙,以功授百阡副长官司。欧阳寨。新化。湖耳洞。溶江芝子平茶。溶汉芝麻子平。《翰墨全书》又有晓隘坡德明上甲寨德牙松明洞小江西庄寨毛栅等处,金容金洞等处,葛安葛齐等处。沿边溪洞宣慰使司。宋蛮酋田二凤,以功授沿边溪洞军民宣抚司,子孙世袭其职。元初改宣慰司。播州军民安抚司。宋播州安抚司,本隶四川省。至元十六年,改播州为播南路。二十八年,从播州万户杨汉英之请,以播州等处管军万户杨汉英为绍庆、珍州、南平等处宣慰使,行播州军民宣抚使,播州等处管军万户。二十九,改隶湖广行省,领播州军民都镇抚司。播州宣慰使杨鉴降明,所领安抚司二:曰草塘,日黄平。是黄平、草塘一处俱设安抚司。旧志略。所领长官民事六。曰真州,即珍州,曰播州,曰余庆,曰白泥,曰容山,曰重安。惟重安不见旧志。播川县。附郭。宋鼎山县。至元十五年,以鼎山仍隶播州。十六年改鼎山为播川县。黄平府。至元二十八年置。至治三年,罢播州长官所,徙其民隶黄平府。平溪上塘罗骆家等处。水车等处。石粉罗家永安等处。锡乐平等处。白泥等处。元初,蛮酋杨正宝,以功授泊泥司副长官。南平綦江等处。宋以南川县铜佛顶地,置南平军。珍州思宁等处。唐之播川镇。后改镇为珍州。至正未,改为真州。水烟等处。溱洞涪洞等处。宋废溱州溱溪寨。洞天观等处。葛浪洞等处。赛坝垭黎焦溪等处。小孤单张倒柞等处。乌江等处。旧州草塘等处。恭溪杳洞水囤等处。平伐月石等处。下坝。寨章。横坡。平地寨。寨劳。寨勇。上塘。寨坦。口岑奔。平模。林种密秀。洞河祐溪等处。元初,蛮酋张坤义以功授沿河祐溪长官司。余庆州。唐蛮酋毛巴,以功授余庆州刺史,子孙世有其地。容山等处。《翰墨全书》:洪溪马峡等处,清江、中平、三都、望浦、仁怀、古磁、俱隶播州军民安抚司。新添葛蛮军民安抚司。唐蛮酋宋景阳以功授太万谷落总管,子孙世有其地。至元二十八年来降,置安抚司。大德元年,授葛蛮驿券一。南宋时,蛮酋宋永高攻麦新城蛮,克之,改日新添城,别号新添,为遏蛮军。后又讹为葛蛮。南渭州。宋羁縻州,属荆湖路。元初后新添葛蛮安抚司。落葛谷鸱桥等处。自落葛谷鹅等处至麦傲,《翰墨全书》皆为八番顺元宣慰司所属。昔不粱骆拓密约等处。又作骆杯密约。有洛白河,骆拓即洛白。乾溪吴地等处。哝耸古平等处。宋隆济作乱,自贵州至新添界哝耸波瓮城都朵等处,都朵又作都桑。都镇马乃等处。坪普乐重?奥等处。又作落重顿。落同当等处。又作落重同。独禄。三陂地蓬等处。小葛龙洛邦到骆豆虎等处。罗月和。麦敖。大小田陂带等处。都云洞洪安面剂等处。谷霞寨。至大三年,谷霞寨主洛卜傍来降。刺客寨。吾狂寨。至大三年,吾狂寨主的鸱来降。必郎寨。必郎寨。谷底寨。都谷部寨。至大三年,都谷部寨主只验来降。犵狫寨。《明一统志》:犵狫寨,亦元置,并隶平越指挥司。平伐等处军民安抚司。大德元年,平伐九寨来降,立长官司。至大三年,升军民安抚司。后至元元年,复改宣慰司。三年,又为安抚司。安刺远。思楼寨。元贞初。宣慰使呼鲁国图招降思楼、浴暮、梅求诸蛮。浴暮寨。梅求望怀寨。甘长。桑州郎寨。永县寨。平里县寨。锁州寨。双隆寨。思母寮。归仁寨。各丹洞。自各丹至光州,《翰墨全书》为永顺、保静、南渭三州安抚司所属蛮夫军民长官。木当寨。雍郎、客都等处。雍门犵狫等处。栖求等处。伴客蛮娄水等处。又作仲家娄水。乐赖、寨囊、吉利等处。华山谷津等处。青塘、望怀、甘长、不列、独良等处。光州。宋功州,声转为光州。至元三十年,光州蛮光龙等入贡,授蛮吏长官。者者察。安化思云等洞。北遐洞。茅难、思风、北郡、都变等处。《翰墨全书》属永顺等三州安抚司。必证县清乐盈等处。诚州富盈等处。赤畲洞。罗章特团等处。福水州。允州等处。钦村。硬头三寨等处。颜村。水历吾洞等处。顺东六龙图。推寨。橘叩寨。格慢等处。客卢寨。地省等处。平魏。白厓。唐以宋沱洞、乌引洞、芦荻洞、村望洞、白厓洞五寨,命田氏世官其地。宋因之。至元二十一年,升为施溶州。后仍为白厓长官司。雍门、客当、乐赖、蒙囊、大化、木瓜等处。嘉州。分州。平石朱。大德元年,平石朱六洞蛮及十部洞蛮皆来降。二年立平石朱石洞三蛮夷长官司,设士官二十四员。洛河洛脑等处。宁溪。瓮除。麦穰。孤顶得同等处。邑瓮。陂控州。南平。独山州。至大三年,独山州土官蒙天童款附,置独山州窖洞木洞都谷部等处诸军民司。木洞。瓢洞。窖洞。大青山骨计等处。百佐等处。九十九寨蛮。当桥山齐朱谷列等处。虎列谷当等处。真除杜珂等处。杨坪杨安等处。棣甫都城等处。畅友阆。百也客等处。阿落传等寨。蒙楚。公洞龙木。三寨猫厓刺等处。黑土石。洛滨洛咸。益输沿边蛮。割和寨。王都谷浪寨。王大寨。只蛙寨。黄平下寨。林拱章秀拱江等处。密秀丹张。丹张即前单张,各郎酉即前葛浪洞,草堂即前草塘,恭溪、焦溪、林种俱见前。疑诸地前属播州,后属平伐,遂重复如此。林种拱帮。西罗剖盆。杉木筲。各郎西。恭溪、望城、崖岭等处。孤把。又名孤把当。焦溪笃住等处。草堂等处。上桑置。下桑直。元初置桑直县安抚司,至正末废。米坪。今其平尾等处。保靖州。宋羁縻州,元因之。待团等处。西北地附录。太祖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及太祖孙旭烈兀分封之地,为西北三藩。称笃来帖木儿、月祖佰、不赛因位下者,文宗至顺三年《经世大典》成书,据当时藩王位下载其封地,故不称术赤诸王。旧志采自《经世大典》,今因之。其地名与《经世大典图》互有出入,则纂修《大典》者之疏也。笃来帖木儿位下。察合台大王五世孙。途鲁吉。《经世大典图》在可失哈耳北,阿力麻里西南。本西突厥之地,后属西辽。太祖灭西辽,以其地封察合台。柯耳鲁。《大典图》在阿力麻里西北,本突厥三姓叶护葛逻曾之地。太祖六年,其酋阿尔思兰来降。后帖木耳附马对其子沙哈普于其地。畏兀儿地。本高昌地,唐置交河郡,又为回鹘所椐,后自号畏兀儿。太祖六年,其亦都护来朝,置达鲁花赤监之。哥疾宁。城名。《大典图》作嘎自尼。唐漕国之鹤悉那城。后为货勒自弥属城。太祖十六年,取之。可不里。城名。《大典图》在哥疾宁城东,货勒自弥属地。巴达哈伤。城名,亦部落名。本西辽地。哲别克西辽,其酋将近入巴达克山,即此地。忒耳迷。城名。本唐之喝密。《图》货勒自弥属地。太祖十五年,自将大军攻下之。不花刺。城名。唐安国地。本西辽属部,后为货勒自弥所并。太祖十五年,取之。那黑沙不。城名。唐那色波国地。太祖十七年,驻兵此地。英宗以后元人称其地曰咳而什。葛葛儿克汁建宫殿于其地。国语称宫殿曰咳尔什。的里安。城名。《大典图》作的安里,在不花剌、柯提之间。撒麻耳干。城名。本唐康国地,后为回纥所据,货勒自弥复取之。太祖十六年,攻拔其城。宪宗置阿梅河等处行尚书省。治此。后为附马帖木儿都城,东有养夷沙鹿梅牙、塞蓝、塔什干、西有渴石、迭里迷诸城,皆隶焉。忽毡。地名。《大典图》在察赤南。撤麻耳干东。本唐俱战提国地。太祖十五年,征货勒自弥,使别将攻克忽毡。马耳亦囊。城名。可失哈耳。城名。本西辽属地,太祖十三年取之。忽炭。城名。《图》在倭赤之西。可失哈耳之东南。本兀丹部,又曰斡端。至元中,置宣慰司都元帅府。未几罢。柯提。城名。《大典图》在货勒自弥东南,为货勒自弥旧部。兀提刺耳。《图》在撒麻耳干之北。城名。蒙古人称为卯危巴里克。译言恶城,以攻城多伤士卒。巴补。城名。《大典图》在忽毡东。讹迹邗《大典图》作讹迹,即旧史本纪之养吉干。倭赤。城名。苦叉。亦作曲先。元初置曲先答林元帅府。柯散。城名。《大典图》在察赤西,本宁远国之渴寨城。唐置休循州都督府。阿忒八失。《大典图》在亦剌八里西南,又曰浑八升。八里茫。《大典图》在倭赤北,屠寄说茫为沙之误字,八里沙即八剌沙衮。西辽都城。察赤。唐石国地,又名塔什干。太祖十五年,征西域,攻拔其城。也云赤。城名。《大典图》在亦刺八里西。亦刺八里。城名。《大典图》在阿力麻力西南。普刺。城名。也迷里。城名。《大典图》在普刺东北。定宗潜邸在此。阿力麻里。城名。《大典图》在苦叉北。至元八年,北平王南木合建幕庭之地。合剌火者。本火州治。至治间,地入察合台后王。至顺元年,复立总管府。鲁古尘。《图》在合剌火者之东。他古新之西。唐柳中县,又曰柳陈城。别失八里。《图》在鲁古尘之北,本回鹘五城,为畏兀儿地。宪宗置行尚书省。至元二十年,改立宣慰司元帅。后为察合台后王属地。他古新。城名。《大典图》在鲁古东北。仰吉八里。古塔巴。彰八里。《大典图》在别失八里之西,由此而西为古塔巴,又西仰吉八里。月祖伯大王位下。术赤五世孙。撒耳柯思。部族名。太祖十六年,命速不台征其部落,取之。《大典图》在阿兰、阿思之南。阿兰、阿思。部族名。亦名阿速。太祖十六年,速不台取其地。钦察。部族名。斡罗斯。部族名。详外国列传。不里阿耳。部族名,亦城名,又作布尔嘎尔。《大典图》在钦察东北。唐波腊国。太祖十六年,速不台征其部族。后拔都西戎,始城之。撒吉剌。部族名,亦城名。斡罗斯之属地。花剌子模。部族名。又作货勒自弥。详外国列传。赛蓝。城名。本西突厥地。先为海都分地,又属拔都后王。后为附马帖木儿所取。巴耳赤邗。城名。一曰八儿真。太祖十五年,术赤攻拔其地。毡的。城名。一名郑成。太祖征西域,术赤分兵取毡的、养吉干。不赛因大王位下。旭烈兀四世孙。八哈剌因。地名,沈曾植说:当作哈剌八因。怯失。地名。《大典图》:与八哈剌因,隔海东西相对。八吉打。即报达。详列传。孙丹尼牙。哈儿班答大王所筑都城。忽里模子。地名。大德中,合赞大王遣使来朝,浮海归,其登陆处为忽普谟斯,即此地。可咱隆。城名。《大典图》在失罗子西。先为法而斯部属地。设剌子。法而斯之都城。一名石罗子。泄剌失。城名。《大典图》在设刺子东。苦法。瓦夕的。城名。与苦法均为报达属城。兀乞八剌。城名。《大典图》在毛夕里东南。报达属城。毛夕里。本一小国。中统三年旭烈兀大王灭之。设里汪。地名。《大典图》在兀乞八剌东,一名失儿湾。太祖十六年,者别攻拔其城。按《大典图》误,当作兀乞八剌东北,当次于巴耳打阿、打耳班之下,不当介于毛夕里、罗耳之间。罗耳。国名。旭烈兀灭之。乞里茫沙杭。城名。报达属城。宪宗七年,旭烈兀克之。兰巴撒耳。城名。《大典图》在乞里茫沙东,又曰伦白塞耳,本木刺夷堡。宪宗六年,降于旭烈兀。那哈完的。城名。又曰你诃温多。唐阿昧国城都。亦思法杭。城名。本货勒自弥属城,为波斯旧都。撒瓦。柯伤。低兼。地名。又曰低楞。木剌夷堡。旭烈兀平木例夷,其部众负崄自守,至哈而班答始取之。胡瓦耳。西模娘。城名。《图》在塔米设之南,撒里牙之东,即辽之仙门国。阿刺模忒。城名。本木剌夷属堡,旭烈兀攻降之。可疾云。城名。又曰憨颜。货勒自弥属地。太祖十五年,大将哲别攻拔之。阿模里。《大典图》直里海正南,为马三德兰部之会城。撒马牙。本马三德兰部属城。塔米设。达拔里斯单部属城。赞章。城名。《大典图》在可斯费音西北。阿八哈耳。城名。撒里茫。本毛夕耳部属城。旭烈兀征报达过,破此城。朱里章。本货勒自弥属城。的希思丹。地名。巴耳打阿。本阿而俺部都城。打耳班。地名。译言门。波斯筑城乞儿吉思山之要隘,打耳班其通行之门。者别、速不台讨钦察等部,即取道于此。巴某。城名。《大典图》失载。又曰八米俺。太祖追札剌动哀丁道,攻此城,皇孙阿秃干中流矢卒。城破,夷为平地。塔八辛。城名。《大典图》失载。不思忒。本昔义斯单部之会城。法因。本木剌文之属城。乃沙不因。太祖十六年,皇子拖雷攻拔其城。撒刺哈西。城名。太祖十六年,拖雷克之。途思。本货勒自弥属城。本祖十二年,拖雷克之。巴瓦儿的。城名。麻里兀。又曰马鲁。为呼拉商属部四大城之一。其三曰弥沙不儿,曰巴里黑,曰哈烈。塔里干。城名。本唐之咀刺健国。又曰塔思寒。太祖十六年,亲征攻拔其城。巴黑里。城名。唐之缚喝国地。吉利吉思、撼合纳、谦州、益兰州等处。吉利吉思者,初以汉地女四十人与乌思之男结婚此地。乞利译言四十,吉思译言女子也。相传乃蛮部始居此。元初,析其民为九千户。其地长一千四百里,广半之。昂可剌为吉利吉思之附庸,因水名其地。昼长夜短,日没炙羊胛熟,东方己曙。乌斯亦以水为名。撼合纳,译言布囊也,地形似之。至元中,徙兀连、撼合结、吉利吉思三部人于肇州。谦州,又曰欠欠祝,或日汪汗始属此地。益兰州。益兰者,译言蛇。初其地见一巨蛇穴中出,饮河水,故名之。至元七年,刘好礼为吉利吉思、撼合纳、谦州、益兰州等处断事官,以益兰州为治所。征东行中书省,领招讨司二、劝课使五。至元二十年,置征东行中书省。大德三年,改镇东行中书省。五年,复为征东行中书省。未几罢。至大元年,复置。皇庆元年,又罢。《方舆胜览》:镇东行中书省,领安抚高丽总管府、渖州高丽总管府、躭罗国军民安抚司。按高丽总管府并于渖州高丽总管府,改属辽阳行省。旧志征东行省下,复列渖阳等路高丽军民总管府,一路隶于两省。误甚矣。躭罗安抚司,后改总管府,大德五年,与五道税课使皆罢。征东招讨司。庆尚州道劝课使。东界交州道劝课使。全罗州道劝课使。忠清道劝课使。西海道劝课。躭罗国招讨司。其贡试,每岁进毛施布百匹。后改为军民都达鲁花赤总管府。二十一年,又改为军民安抚司。三十一年,还隶高丽国。大德四年,复置躭罗总管府。五年,改军民万户府。是年,高丽王日臣请罢耽罗总管府,隶本国,置万户府如合浦镇边事例。从之。

【版权声明】

《志第十八 地理六-新元史》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志第十九 河渠一-新元史

志第十九 河渠一 △河防至正河防记至元十七年,世祖以学士都实为诏讨使,佩虎符,寻河源于万里之外。都实既受命,道河州,至州东六十里之宁河驿。驿西南有山,曰杀马关,行一

志第十七 地理五-新元史

志第十七 地理五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领路二十二、府一、州二。属州二十四,县九十六。陆站一百八十处,水站八十二处。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杭州路。上。宋杭州,属浙西路。,

志第十八 地理六-新元史

志第十八 地理六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领路三十二、府二、州十三、安抚司十五、军三、属州十五、属县一百四十二。蛮夷土官府州县等,不在此数。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武昌路。

志第十七 地理五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领路二十二、府一、州二。属州二十四,县九十六。陆站一百八十处,水站八十二处。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杭州路。上。宋杭州,属浙西路。宋高宗南波都之,为临安府。至元十三年,平宋,置两浙大都督府,又置浙西宣慰司于临安。未几,罢大都督府,立行尚书省。十五年,改杭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徙江淮行省于杭州,改江浙行省。二十三年,复徙行省于杨州。二十六年,仍徙杭州。本路旧领钱塘、仁和、余抗、临安、新城、富阳、盐官、于潜、昌化九县。后升盐官县为州。户三十六万八百五十,口一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至元二十七年钞籍。领司二:左、右录事司。宋迁都杭州,设九厢。元至元十四年,分为四隅录事司。泰定二年,并为左、右二司。元统二年,复立杭州四隅录事司。县八:钱塘,上。仁和,上。与铙塘分治城内。余杭,中。临安,中。有青山务。新城,中。富阳,中。于潜,中。昌化。中。有{穴手}口巡检司。州一:海宁州。中有硖石务。宋盐官县。元贞元年,升为州。天历二年改海宁州。湖州路。上。宋湖州,属浙西路。至元十三年,升湖州路总管府。旧领乌程、武康、归安、安吉、长兴、德清六县。后升长兴县为州。户二十五万四千三百四十五。钞籍阙,用至顺钱粮数。领司一:录事司。旧设东西南北四厢。至元十三年,立总督四厢。十四年,改录事司。县五:乌程,上。归安,上。与乌程皆为倚郭。安吉,中。德清,中。武康。中。州一:长兴州。中。宋故县。元贞元年,升为州。嘉兴路。上。宋嘉兴府,属浙西路。至元十四年,升嘉兴路总管府。旧领嘉兴、海盐、华亭、崇德四县。后升华亭县为府,升海盐、崇德县为州。户四十二万六千六百五十六,口二百二十四万五千七百四十二。领司一:录事司。旧置厢官。至元十四年,改录事司。县一:嘉兴。上。倚郭。有风泾白牛务、魏塘务。州二:海盐州。中。有澉浦务。宋海盐县。元贞元年,升为州。崇德州。中。宋崇德县。元贞元年,升为州。平江路。上。宋平江府,属浙西路。至元十三年,升平江路总管府。二十一年,徙浙西宣慰司于本路。旧领吴、长洲、昆山、常熟、吴江、嘉定六县。后升昆山、常熟、吴江、嘉定俱为州。户四十六万六千一百五十八,口二百四十三万三千七百。领司一:录事司。县二:吴县。上。倚郭。长洲。上。倚郭。州四:昆山州。中。宋昆山县。元贞元年,升为州。皇庆二年,徙州治于太仓。常熟州。中。宋常熟县。元贞元年,升为州。吴江州。中。宋吴江县。元贞元年,升为州。嘉定州。中。宋嘉定县。元贞元年,升为州。常州辂。上。宋常州,属浙西路。至元十四年,升常州路总管府。旧领晋凌、武进、无锡、宜兴四县。后升宜兴县为府,无锡县为州。户二十万九千七百三十,口一百二万一十一。领司一:录事司。县二:晋陵,中。倚郭。武进。中。倚郭。州二:宜兴州。中。宋宜兴县。至元十五年,升宜兴府。二十年,仍为县。二十一年,复升为府,仍置宜兴县隶之。元贞元年。降为州,省宜兴县入木州。无锡州。中。宋无锡县。元贞元年,升为州。镇江路。下。宋镇江府,属浙西路。至元十三年,升镇江路总管府。户十万三千三百一十五,口六十二万三千六百四十四。领司一:录事司。县三:丹徒,中。倚郭。丹阳,中。金坛。中。建德路。上。宋建德府,属浙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建德府安抚司。十四年。改建德路总管府。户十万三千四百八十一,口五十万四千二百六十四。领司一:录事司。县六:建德,中。倚郭。有神泉监,宋置以铸铜钱,后废。元复置,后又废。淳安,中。遂安,下。桐庐,中。分水,中。寿昌。中。有西坞寨。松江府。宋华亭县,为嘉兴府属县。至元十四年,升为华亭府,仍隶嘉兴路。十五年,改松江府,直隶行省。户十六万三千九百三十一。至顺钱粮数。领县二:华亭,上。倚郭。至元十五年置。上海。上。本华亭县地,名华亭海,宋时商贩云集,又曰上海市,至元二十八年,置上海县。江阴州。上。宋江阴军,属浙西路。至元十二年,依旧置军,行安抚司事。十四年,升为江阴路总管府。二十八年,降为州,隶常州路。后直隶行省。旧领江阴一县,省入本州。户五万三千八百二十,口三十万一百七十七。浙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府。旧治婺州。大德六年,移治庆元。庆元路。上。宋庆元府,属浙东路。至元十三年,置宣慰司。明年,改为庆元路总管府。至治三年,复庆元路,未知何时省罢。旧领鄞、慈溪、奉化、象山、定海、昌国六县。后奉化、昌国二县俱升为州。户二十四万一千四百五十七,口五十一万一千一百五十三。领司一:录事司。县四:鄞县,上。倚郭。有小溪镇巡检司,本唐之光溪镇。象山,中。慈溪,中。定海。中。州二:奉化州。下。宋奉化县。元贞元年,升为奉化州。昌国州。下。宋改唐翁山县为昌国县。至元十四年,升为州,仍置昌国县隶之,后省县入本州。衢州路。上。宋衢州,属浙东路。至元十三年,升衢州路总管府。户十万八千五百六十七,口五十四万三千六百六十。领司一:录事司。县五:西安,中。倚郭。龙游,上。有陈村营。至元中立。江山,下。宋改礼贤县。元初,复旧名。有任山营,在仙霞关。常山,下。宋改唐常山县为信安。元仍复旧名。有草萍营,至元二十一年立。开化。中。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婺州路。上。宋婺州。属浙东路。至元十三年,升婺州路总管府。旧领金华、东阳、义乌、兰溪、永康、武义、浦江七县。后升兰溪县为州。户二十二万一千一百一十八,口一百七万七千五百四十。领司一:录事司。县六:金华,上。倚郭。东阳,上。义乌。上。永康,中。武义,中。浦江。中。州一:兰溪州。宋兰溪县。元贞元年,升为州。绍兴路。上。宋绍兴府,属浙东路。至元十三年,改绍兴路总臂府。至正十六年,称江南行御史台治绍兴。旧领会稽、山阴、嵊、诸暨、上虞、余姚、萧山、新昌八县。后升余姚、诸暨二县为州。户一十五万一千二百三十四,口五十二万一千五百八十八。领司一:录事司。县六:山阴,上。倚郭。会稽,中。倚郭。上虞,上。萧山,中。嵊县,上。宋改剡县为嵊县,取四山为嵊之义。新昌。中。宋以枫桥镇置义安县,又改新昌。州二:余姚州。下。宋余姚县。元贞元年,升为州。诸暨州。下。宋诸暨县。元贞元年,升为州。温州路。上。宋温州,又升瑞安府,属浙东路。至元十三年,置温州路总管府。旧领永嘉、瑞安、乐清、平阳四县。后升瑞安、平阳二县为州。户十八万七千四百三,口四十九万七千八百四十八。领司一:录事司。县二:永嘉,上。倚郭。乐清。下。州二:瑞安州,下。宋瑞安县。元贞元年。升为州。平阳州。下。宋平阳县。元贞元年,升为州。台州路。上。宋台州,属浙东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台州路总管府。旧领临海、黄岩、天台、仙居、宁海五县。后升黄岩县为州。户十九万六千四飞一十三,口一百万三千八百三十三。领司一:录事司县四:临海,上。倚郭。仙居,上。宁海,上。天台。中。州一:黄岩州。下。宋黄岩县。元贞元年,升为州。处州路。上。宋处州,属浙东路。至元十三年,升处州路总管府。户十三万二千七百五十四,口四十九万三千二百九十二。领司一:录事司。县七:丽水,中。倚郭。龙泉,中。有亻开山寨。松阳,中。遂昌,中。青田,中。缙云,中。庆元。中。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大德八年,徙治宁国。宁国路。上。宋宁国府,属江南东路。至元十四年,升宁国路总管府。户二十三万二千五百三十八,口一百一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领司一:录事司。旧立四厢。至元十四年,改录事司。县六:宣城,上。倚郭。南陵,中。泾县,中。宁国,中。旌德。中。太平。中。徽州路。上。宋徽州,属江南东路。至元十四年,升徽州路总管府。旧领歙、休宁、绩溪、夥、祁门、婺源六县。后升婺源县为州。户一十五万七千四百七十一,口八十二万四千三百四。领司一:录事司。旧设四厢。至元十四年,改置录事司。二十九年,罢。县五:歙县,上。倚郭。休宁,中。有五城务。祁门,中。黟县,下。绩溪。下。有西坑寨,置镇守营。州一:婺源州。下。宋婺源县。元贞元年,升为州。惠洽乡有巡检司。饶州路。上。宋饶州,属江南东路。至元十四年,升饶州路总管府。十九年,改隶隆兴行省。旧领鄱阳、余干、浮梁、乐平、德兴、安仁六县。后升乐平、浮梁、余千三县俱为州。户六十八万二百三十五,口四百三万六竿千五百七十。领司一:录事司。旧设三厢,至元四年改置。县三:鄱阳,上。倚郭。德兴,上。安仁。中。州三:余干州。中。宋余干县。元贞元年,长为州。浮梁州。中。宋浮梁县。元贞元年,升为州。乐平州。中。宋乐平县。元贞元年,升为州。江南诸道行御史台。集庆路。上。宋江宁府,又改建康府,属江南东路。至元十四年,改建康路。十五年,立江淮行中书省,后徙于杭州,改江浙行省。二十三年,徙江南行御史于建康。天历二年,以文宗潜邸,改建康路为集庆路。旧领上元、江宁、溧阳、溧水、句容,后升溧水、溧阳二县俱为州。户二十一万四千五百三十八,口一百七万二千六百九十。领司一:录事司。县三:上元,中。倚郭。江宁,中。倚郭。句容。中。州二:溧水州。中。宋溧水县。元贞元年,升为州。溧阳州。中。宋溧阳县。至元十四年,改为溧州。十五年,升为溧州府。十六年,改溧阳路,领录事司并溧阳县。二十八年,罢路。止存溧阳县。元贞元年,升为州。太平路。下。宋太平府,属江南东路。至元十四年,升为太平路总管府。户七万六千二百二,口四十四万六千三百七十一。领司一:录事司。旧设四厢。至元十四年,改置。县三:当涂,中。倚郭。芜湖,中。繁昌。下。池州路。下。宋池州,属江南东路。至元十四年,升池州路总管府。户六万八千五百四十七,口三十六万六千五百六十七。领司一:录事司。县六:贵池,下。倚郭。青阳,下。建德,下。铜陵,下。石埭。中。东流。下。信州路。上。宋信州,属江南东路。至元十四年,升为信州路总管府。旧领上饶、玉山、弋阳、贵溪、铅山、永丰六县。后升铅山县为州,直隶行省。户四十三万二千二百九十,口六十六万二千二百一十八。领司一:录事司。上饶,中。倚郭。玉山,中。弋阳,中。有宝丰场,宋之旧县,后裁。元置榷场。贵溪,中。永丰。中。广德路。下。宋广德军,属江南东路。至元十四年,升为广德路总管府。五万六千五百一十三,口三十三万九千七百八十。领司一:录事司。至元二十八年罢。县二:广德,中。倚郭。建平。中。铅山州。宋铅山县,属信州。至元二十九年,升为州,直隶行省。割上饶县之乾元、永乐二乡,弋阳之新政、善政二乡来属。户二万六千三十五,口阙。福建等处行中书省,领路八、属州二。属县四十六。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福州路。上。宋福州,属福建路。至元十五年,为福州路总管府。十七年,置福建行省于本路。是年,徙于泉州。十八年,复徙于本路。十九年,又回泉州。二十二年,罢行省,置福建道宣慰司。后罢宣慰司,复立行省于本州。大德二年,又置宣慰司都元帅府,罢行省,隶江浙行省。至正十六年,复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本路旧领闽、侯官、福清、连江、古田、永泰、长溪、永正、闽清、宁德、怀安、长乐、福安十三县。后升长溪县为福宁州,析宁德、福安隶之,又升福清县为州。户七十九万九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八十七万五千一百二十七。领司一:录事司。至元十五年,行中书省于府城十二厢,分四隅,置录事司。十六年,并其二,置东西二司。二十年,复并为一。县九:闽县,中。倚郭。侯官,中。倚郭。怀安,中。古田,上。闽清,中。长乐,中。连江中。罗源,中。永福。中。州二福清州。下。宋福清县。元贞元年,升为州。福宁州。上。宋长溪县。至元二十三年,升为州。领县二:宁德,中。福安。中。建宁路。下。宋建宁府,属福建路。至元十六年,改建宁路总管府。户一十二万七千二百五十四,口五十万六千九百二十六。领司一:录事司。县七建安,中。倚郭。瓯宁,中。倚郭。浦城。中。建阳,中。宋建阳县,又改嘉禾。元复旧名。崇安,中。松溪,下。政和。下。泉州路。上。宋泉州,属福建路。至元十四年,置行宣慰司,兼行征南元帅府事。十七年,改为行中书省,置泉州路总管府。是年。又徙泉州行省于隆兴。大德元年,以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治泉州,后罢。户八万九千六十,口四十五万五千五百四十五。领司一:录事司。至元十五年。置南北二司。十六年,并为一。县七:晋江,中。倚郭。南安,中。惠安,下。同安,下。永春,下。安溪,下。德化。下。兴化路。下。宋太平军,寻改兴化军,属福建路。至元十四年,升兴化路总管府。户六万七千七百三十九,口三十五万二千五百三十四。领司一:录事司。县三:莆田,中。倚郭。至元十一年,割左右两厢属录事司。仙游,下。兴化,下。宋析莆田县地置兴化,移军治于此县。后复徙治莆田。邵武路。下。宋邵武军,属福建路。至元十三年,升为邵武路总管府。户六万四千一百二十七,口二十四万八千七百六十一。领司一:录事司。县四:邵武,中。倚郭。光泽,中。泰宁,中。建宁。中。延平路。下。宋南剑州,属福建路。至元十五年,升为南剑路总管府。延祐元年,改南剑路为延平路。户八万九千八百二十五,口四十三万五千八百六十九。领司一:录事司。县五:南平,中。倚郭。宋剑浦县。延祐元年,改为南平。尤溪,中。沙县。中。顺昌,中。将乐。中。汀州路。下。宋汀州,属福建路。至元十五年,升为汀州路总管府。户四万一千四百二十三,口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二十七。领司一:录事司。县六:长汀,中。倚郭。宁化,中。清流,下。宋旧县。绍定中废。至元中,复置。连城,下。宋莲城。至元中,改为连城。上杭,下。武平。下。漳州路。下。宋漳州,属福建路。至元十八年,升为漳州路总管府。旧领龙溪、漳浦、龙岩、长泰四县。至治间,以龙溪、漳浦、龙岩三县地僻远难治,析其地置南胜县,后改南靖。户二万一千六百九十五,口十万一千三百六。屯田一百五十顷。领司一:录事司。县五:龙溪,下。倚郭。漳浦。下。龙岩,下。长泰。下。南靖。下。江西等处行中书省,领路十、州,属州十三,属县七十六。江西湖东追市政廉访司。龙兴路。上。宋隆兴府,属江南西路。至元十二年,置行都元帅府及安抚司。十四年,改元帅府为江西道宣慰司,本路为总管府,置行中书省。十五年六月,并隆兴省于福建,其宣慰司,除额设员数外,余并罢去。七月,复以塔出等行中书省于赣州。十六年,移赣州行省还隆兴。十七年,又并泉州行省于隆兴。十九年,并江西、福建行省为一,罢宣慰司,隶皇太子位。十一月,以袁州、饶州、兴国军复隶隆兴省。二十一年,改隆兴路为龙兴路。二十七年,移行省于吉州。后复还本路。旧领南昌、新建、奉新、丰城、分宁、靖安、武宁、进贤八县。后升丰城县为富州,析武宁、分宁二县隶宁州,又以武宁还隶本路。户三十七万一千四百三十六,口一百四十八万五千七百四十四。至元二十七年钞数。领司一:录事司。宋分置九厢。至元十三年废城内六厢,置录事司。县六:南昌,上。倚郭。至元二十年,割录事司所领城外二厢、东西两关来属。新建,上。倚郭。进贤,中。奉新,中。靖州,中。武宁。中。至元二十三年,置宁州,领武宁、分宁二县。大德五年,改武宁县隶本路。州二:富州。上。宋丰城县,隶隆兴府。至元二十三年,升为州。宁州。中。至元二十三年,于武宁县置宁州,武宁为倚郭县。大德八年,析武宁,直隶本路。徒州治于分宁。领县一:分宁。宋属隆兴府。至元二十三年,改隶宁州。吉安路。上。宋吉州,属江南西路。至元十四年,升吉州路总管府。皇庆元年,改为吉安路。旧领庐隆、吉水、安福、太和、龙泉、永新、永丰八县。后升吉水、安福、太和、永新四县俱为州。至顺间,又析永新州地置永宁县。户四十四万四千八十三,口二百二十二万四百一十五。领司一:录事司。县五:庐陵,上。倚郭。永丰,上。万安,中。龙泉,中。永宁,下。本永新县地。至顺间,分置永宁县。州四:吉水州。中。宋吉水县。元贞元年,升为州。安福州。中。宋安福县。元贞元年,升为州。太和州。下。宋太和县。元贞元年,升为州。永新州。下。宋永新县。元贞元年,升为州。瑞州路。上。宋瑞州,属江南西路。至元十四年,升瑞州路。旧领高安、上高、新昌三县。后升新昌县为州。户十四万四千五百七十二,口七十二万二千三百二。领司一:录事司。至元十四年置。县二:高安,上。倚郭。上高。中。至正九年,罢本县长官司。州一:新昌州。下。宋太平兴国六年,析高安县地置新昌县。元贞元年,升为州。袁州路。上。宋袁州,属江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总管府,隶湖南行省。十九年,改隶江西行省。旧领宜春、分宜、萍乡、万载四县。后升萍乡县为州。户十九万八千五百六十三,口九十九万二千八百一十五。领司一:录事司。至元十三年,置兵马司。十四年,改录事司。县三:宜春,上。倚郭。分宜,上。万载。中。州一:萍乡州。中。宋萍乡县。元贞元年,升为州。临江路。上。宋临江军,属江南西路。至元十三年,隶江西行都元帅府。十四年,升临江路总管府。旧领清江、新淦、新喻三县。后升新淦、新喻二县为州。户十五万八千三百四十八,口七十九万一千七百四十。领司一:录事司。宋隶都监司。至元十三年,置兵马司。十五年改。县一:清江。上。倚郭。州二:新淦州。中。宋新淦县。元贞元年,升为州。新喻州。中。宋新喻县。元贞元年,升为州。抚州路。上。宋抚州,属江南西路。至元十四年,升抚州路总锊府。户二十一万八千四百五十五,口一百九万二千二百七十五。领司一:录事司。至元十四年,废宋三厢立。县五:临川,上。崇仁,上。金溪,上。宜黄,中。乐安。中。江州路。下。宋江州,厂江南西路。至元十二年,置江东西宣抚司,治江州。十三年。改为江西大都督府,隶扬州行省。十四年,罢都督府,置江州路总管府,隶龙兴行都元帅府。后置行中书省,本路直隶焉。十六年,改隶黄蕲等路宣抚司。二十二年,复隶行省。至正十六年,又改为宣慰司都元帅府。户八万三千九百七十七,口五十万三千八百五十二。领司一:录事司。宋都监司。至元十二年,立兵马司。十四年改。县五:德化,中。瑞昌,中。彭泽,中。湖口,中。德安。中。南康路。下。宋南康军,属江南东路。至元十四年,升南康总管,隶江淮行省。二十二年,改隶江西行省。旧领星子、都昌、建昌三县。后升建昌县为州。户九万五千六百七十八,口四十七万八千三百九十。领司一:录事司。县二:星子,下。本路治所。都昌。下。州一:建昌州。下。宋建昌县。元贞元年,升为州。赣州路。上。宋赣州,属江南西路。至元十四年。升赣州路总管府。旧领赣、安远、雩都、虔化、信丰、龙南、瑞金、兴国、会昌、石城十县。后升虔化县为宁都州,析龙南、安远二县隶之。升会昌县为州,析瑞金县隶之。户七万一千二百八十七,口二十八万五千一百四十八。领司一:录事司。至元十五年立。县五:赣县,上。州治所。兴国,中。信丰,下。雩都,下。石城。下。元贞元年,以石天隶宁都。其复隶赣州年分阙。州二:宁都州。下。宋虔化县。后改宁都县。元贞元年,升为州。领县二:龙南,下。以县在龙滩之南,故名。至元二十四年,并入信丰县。至大二年,复置。安远。下。至元二十四年,并入会昌县。至大二年,复置。会昌州。下。宋会昌县。元贞元年,升为州。旧志:大德元年升宁都、会昌为州,并隶赣州路。大德乃元贞之误。建昌路。下。宋建昌军,属江南西路。至元十四年,升为建昌路总管府。旧领南城、南丰、新城、广昌四县。后升南丰县为州,直隶行省。户九万二千二百二十三,口五十万三千三十八。领司一:录事司。至元十四年,割南城置录事司。县三:南城,中,新城,中。广昌。中。南安路。下。宋南安军,属江南西路。至元十四年,升南安总管府。十五年,析大庾县城之四坊,置录事司。十六年,废。户五万六百一十二,口三十万三千六百六十六。领县三:大庚,中。倚郭。南康,中。上犹。下。宋上犹县,又改南安。至元十六年,改永清。后复为上犹。南丰州。下。宋南丰县,隶建昌军。至元十九年,升为州,直隶江西行省。户二万五千七十八,口一十二万八千九百。广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至元十五年置。海北广东肃政廉访司。至元三十年,治广州。广州路。上。宋广州,属广南东路。至元十三,内附。十五年,置广州路总管府。三十年,升为上路。旧领南海、番禺、增城、怀集、清远、东莞、新会、香山八县,后杯集析属贺州。户十七万二百一十六。口一百二万一千二百九十六。领司一:录事司。至元十六年置,以州之东城、西城、子城并番禺、南海二海县在城民户隶之。县七:南海,中。倚郭。番禺,下倚郭。东莞,中。增城,中。香山,下。新会,下。清远。下。宋清县。元改清远。韶州路。下。宋韶州,属广南东路。至元十三年,内附。十五年,置韶州路总管府。分曲江县城西厢地及城外三厢置录事司。二十九年,罢录事司。三十年,分赣州行院官一员。旧领曲江、乐昌、翁源、仁化、乳源五县。翁源析属英德州。户一万九千五百八十四,口一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六。领县四:曲江。中。延祐五年,并翁源县入之。乐昌,下。仁化,下。乳源。下。惠州路。下,宋惠州,属广南东路。至元十六年,升惠州路总管府,置录事司,至元二十九年,罢录事司。户一万九千八百三,口九万九千一十五。领县四:南雄路。下。宋南雄州,属广南东路。至元十五年,升南雄路总管府,置隶事司。二十九年,罢录事司。户一万七百九十二,口五万三千九百六十。领县二:保昌,下。倚郭。至元二十七年,降南雄州为保昌县。按保昌宋旧县,非因降改,殆省本州入保昌也。其复为南雄州,未知何时。始兴。下。湖州路。下。宋潮州,属广南东路。至元十六年,升湖州路总管府。二十三年,复以江西等处行院副使兼广东道宣慰使司,镇潮州。旧领梅州。延祐四年,以梅州隶广东宣慰司。户六万三千六百五十,口四十四万五千五百五十。领司一:录事司。至元二十一年置。县三:海阳,下。倚郭。潮阳,下。揭阳。下。德庆路。下。宋德庆府,属广南东路。至元十四年,广西宣慰司以兵收附,改隶广西道。十七年,置德庆路总管府。二十九年,仍改隶广东道。户一万二千七百五,口三万二千九百九十七。领县二:端溪,下。倚郭。龙水。下。肇庆路。下。宋肇庆府,属广南东路。至元十六年,广西宣司收附,改隶广西道。十七年,置为下路总管府。二十九年,改隶广东道。户三万三千三百三十八,口五万五于四百二十九。领县二:高要,中。倚郭。四会。中。英德州。下。宋英德府,属广南东路。至元十三年,收附。十五年,置英德路总管府。二十七年,罢总管府,并所属真阳、浛光二县为英德州。《翰墨全书》:元管真阳、浛光二县,今为新民员州。大德四年,复升为路,置真阳、涵光、翁源三县。延祐元年,复降为州,并真阳、含光入之。领县一:翁源。大德五年置。延祐元年,并入曲江。其复立年分阙。梅州。下。宋故州,属广南东道。至元十六年,升梅州路总管府。二十三年,降为州,属潮州路。延祐四年,改为散州,直隶宣慰司。户二千四百七十八,口一万四千八百六十五。领县一:程乡。下。南恩州。下。宋故州。至元十三年,升南恩总管府。十九年,降为散州。户一万九千三百七十三,口九万六千八百六十五。领县二:阳江,下。阳春。下。封州。下。宋故州。至元十三年收附。明年复叛,广西宣慰司定其乱,遂隶广西道。十七年,置封州路总管府。二十九年,降为散州。仍属东道,户二千七十七,口一万七百四十二。领县二:封州,下。开建。下。新州。下。宋故州,属广南东路。至元十六年,升新州路。十九年,降为散州。户一万一千三百一十六,口六万七千八百九十六。领县一:新兴。下。桂阳州。下。宋桂阳县,属连州。至元十九年,升为散州,析连州阳山县来属。为蒙古□忽都忽郡王分地。旧隶湖南道宣慰司,后复隶广东道。户六千三百五十六,口二万五千六百五十五。领县一:阳山下。连州。下。宋故州,属广南东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直隶行中书省。十七年,罢安抚司,升为连州路,隶湖南道。二十九年,改隶广东道。元贞元年,降散州。户四千一百五十四,口七千一百四十一。领县一:连山。下。循州。下。宋故州,属广南东路。至元十三年,升为循州路。二十三年,降散州。户一千六百五十八,口八千二百九十。领县三:龙川,下。兴宁,下。长乐。下。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志第十七 地理五-新元史》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志第二十 河渠二-新元史

志第二十 河渠二 △通惠河阜通七坝金水河双塔河积水潭白河御河会通河衮州闸扬州运河镇江运河练湖济州河胶莱河元之运河,自通州至京师为通惠河,自通州至直沽为白河,自临清至

柳腰轻(中吕宫)

昼夜乐(二之二·中吕宫)

秀香家住桃花径。算神仙、才堪并。层波细翦明眸,腻玉圆搓素颈。爱把歌喉当筵逞。遏天边,乱云愁凝。言语似娇

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锦衣冠盖,绮堂筵会,是处千金争选。顾香砌、丝管初调,倚轻风、珮环微颤。
乍入霓裳促遍。逞盈盈、渐催檀板。慢垂霞袖,急趋莲步,进退奇容千变。算何止、倾国倾城,暂回眸、万人肠断。

版权声明:

《柳腰轻(中吕宫)》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

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况值阑珊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直恐好风

天上星河转

柳腰轻(中吕宫)

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锦衣冠盖,绮堂筵会,是处千金争选。顾香砌、丝管初调,倚轻风、珮环微颤。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宋代: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天上星河转

译文

天空中银河不断转动、星移斗转,人世间的帘幕却一动不动的低低下垂。枕席变凉,泪水更多的流淌,一片湿滋滋。和衣而睡,醒来脱去绸缎外衣,随即问道:“夜已到何时?”

这件穿了多年的罗衣,用青绿色的丝线绣成的莲蓬已经变小;用金线绣制的荷叶颜色减退、变得单薄而稀疏。每逢秋凉,还总是还上这件罗衣。唯独人的心情不像从前舒畅适时。

注释

南歌子:又名《断肠声》等。一说张衡《南都赋》的“坐南歌兮起郑舞”,当系此调名之来源。而李清照此词之立意,则与又名《肠断声》相合。

星河:银河,到秋天转向东南。

枕簟(diàn):枕头和竹席。滋:增益,加多。

夜何其:《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夜已经到了什么时候了?”“其”,语助词。

翠贴、金销:即贴翠、销金,均为服饰工艺。

情怀:心情。旧家:从前。《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旧家犹言从前,家为估量之辞。”其所引例中即有此句。

版权声明:

含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未对《天上星河转》内容的版权进行可靠性核实,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如出现版权争议,请与站方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昼夜乐(二之二·中吕宫)

秀香家住桃花径。算神仙、才堪并。层波细翦明眸,腻玉圆搓素颈。爱把歌喉当筵逞。遏天边,乱云愁凝。言语似娇

京口瓜洲一水间下一句是什么

天上星河转

天上星河转_天上星河转 我命已定盘,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宋代:李清照,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京口瓜洲一水间

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注释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绿:吹绿。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

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版权声明】

《京口瓜洲一水间下一句是什么》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柳腰轻(中吕宫)

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锦衣冠盖,绮堂筵会,是处千金争选。顾香砌、丝管初调,倚轻风、珮环微颤。

水调歌头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间下一句是什么

京口瓜洲一水间_京口瓜洲一水间下一句是什么.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一作:偏向)

水调歌头原文

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屋里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注释

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但:只。

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版权声明:

本站《水调歌头原文》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成语对对子网,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天上星河转

天上星河转_天上星河转 我命已定盘,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宋代:李清照,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

杏花村馆酒旗风

水调歌头原文

水调歌头原文_水调歌头全诗翻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谢逸(1068-1113,一说1010-1113)字无逸,号溪堂。宋代临川城南(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文学家,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与其从弟谢薖并称“临川二谢”。与饶节、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 曾写过300首咏蝶诗,人称“谢蝴蝶”。生于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与汪革、谢薖同学于吕希哲,刻苦磨砺,诗文俱佳。两次应科举,均不第。宋徽宗赵佶政和三年以布衣终老于故土,年四十五。

杏花村馆酒旗风。

出自宋代谢逸的《江神子·杏花村馆酒旗风》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扬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杏花村馆酒旗风

译文

杏花村馆酒旗迎风。江水溶溶,落红轻扬。野渡无人舟自横,两岸杨柳绿荫浓。遥望江南山色远,人影不见。

惟有芳草连碧空。楼外夕阳晚烟笼。粉香四溢淡眉峰。记得去年,与你相见画屏中。今夜关山万千重,千里外,素光明月与君共。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也有称《江神子》。

“杏花村馆”:即杏花村驿馆。据说位于湖北麻城岐亭镇。“酒旗风”──使酒旗摆动的和风。

“溶溶”:指河水荡漾、缓缓流动的样子。飏:意为飞扬,此指飘散的样子。“残红”:喻指凋残的花。

“野渡”:村野渡口。

“望断”:指一直望到看不见。

“人不见,草连空”:意为不见所怀念的故人,唯见草色接连到天际。

“晚烟笼”:指黄昏时烟气笼罩的景象。

“融”:融合,匀融,匀合。此句另有解释为:粉香融,是描写景物中空气之美;淡眉峰,是描写烟气笼罩远山之美。愚不以为然,倒倾向理解为写人。因为此句亦宾属于后面的“记得”“相见”语句;其中既有倒置,又有省略,却会意浅明。炼句精湛如此,不逊神来之笔。

“年时”:此指“当年那时”。“画屏中”,应指“如诗画一般的景象中”,而非指楼上摆放的有画图题诗的屏风或屏障。

“关山”:据《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复斋漫录》所云,应指黄州关山。

“素光”:此指皎洁清素的月光。

【版权声明】

《杏花村馆酒旗风》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四字成语大全网小编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京口瓜洲一水间下一句是什么

京口瓜洲一水间_京口瓜洲一水间下一句是什么.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

游褒禅山记翻译

杏花村馆酒旗风

杏花村馆酒旗风_杏花村馆酒旗风 翻译,杏花村馆酒旗风。出自宋代谢逸的《江神子·杏花村馆酒旗风》杏花村馆酒旗风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游褒禅山记

宋代: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翻译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探究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也就更加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版权声明:

《游褒禅山记翻译》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水调歌头原文

水调歌头原文_水调歌头全诗翻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家住苍烟落照间

游褒禅山记翻译

游褒禅山记翻译_游褒禅山记译文及注释,游褒禅山记,宋代: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

宋代: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家住苍烟落照间

译文

我家住在有着苍茫如烟的云气和夕阳晚照的乡间,

与世上的事情毫不相关。

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了竹林;

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

贪图的是任意放纵,蔑视世俗的生活,任凭自己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中衰老,

别妨碍自己的处处开心,

本来就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

就是使英雄无所作为地衰老就像是对待平常是一样。

注释

玉瀣(xiè):美酒。

《黄庭》:道家经典著作,论养生之道。

啸傲:放歌长啸,傲然自得。

元:通假字,同“原”,本来。

版权声明:

《家住苍烟落照间》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杏花村馆酒旗风

杏花村馆酒旗风_杏花村馆酒旗风 翻译,杏花村馆酒旗风。出自宋代谢逸的《江神子·杏花村馆酒旗风》杏花村馆酒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