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第二十一-元史

列传第二十一 列传第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一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列传第二十二-元史

列传第二十二 列传第二十二列传第二十二列传第二十二列传第二十二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列传第二十一

列传第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一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列传第二十一-元史》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列传第二十三-元史

列传第二十三 待补 延祐间,朔漠大风雪,羊马驼畜尽死,人民流散,以子女鬻人为奴婢。拜住以兴王根本之地,其民宜加赈恤,请立宗仁卫总之,命县官赎置卫中,以遂生养。至元十

列传第十九-元史

列传第十九 ○杭忽思 杭忽思,阿速氏,主阿速国。太宗兵至其境,杭忽思率众来降,赐名拔都兒,锡以金符,命领其土民。寻奉旨选阿速军千人,及其长子阿塔赤扈驾亲征。既还,阿,

列传第二十一-元史

列传第二十一 列传第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一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列传第十九

  ○杭忽思  杭忽思,阿速氏,主阿速国。太宗兵至其境,杭忽思率众来降,赐名拔都兒,锡以金符,命领其土民。寻奉旨选阿速军千人,及其长子阿塔赤扈驾亲征。既还,阿塔赤入直宿卫。杭忽思还国,道遇敌人,战殁,敕其妻外麻思领兵守其国。外麻思躬擐甲胄,平叛乱,后以次子按法普代之。  阿塔赤从宪宗征西川军于钓鱼山,与宋兵战有功,帝亲饮以酒,赏以白金。阿里不哥叛,从也里可征之。至宁夏,与阿蓝答兒、浑都海战,率先赴敌,矢中其腹,不惧。世祖闻而嘉之,赏以白金,召入宿卫。中统二年,扈驾亲征阿里不哥,追至失木里秃之地,以功复赏白金。三年,从征李璮,平之。至元五年,奉旨同不答台领兵南征,攻破金刚台。六年,从攻安庆府,战有功。七年,从下五河口。十一年,从下沿江诸郡,戍镇巢,民不堪命,宋降将洪福以计乘醉而杀之。世祖悯其死,赐其家白金五百两、钞三千五百贯,并镇巢降民一千五百三十九户,且命其子伯答兒袭千户,佩金符。  时失烈吉叛,诏伯答兒领阿速军一千往征之,与甕吉剌只兒瓦台军战于押里,复与药木忽兒军战于秃剌及斡鲁欢之地。十五年春,至伯牙之地,与赤怜军合战。五月,驻兵呵剌牙,与外剌台、宽赤哥思等军合战。其大将塔思不花树木为栅,积石为城,以拒大军。伯答兒督勇士先登,拔之,伯答兒矢中右股,别吉里迷失以其功闻,赏白金。二十年,授虎符、定远大将军、后卫亲军都指挥使,兼领阿速军,充阿速拔都达鲁花赤。二十二年,征别失八里,军于亦里浑察罕兒之地,与秃呵、不早麻军战,有功。二十六年,征杭海,敌势甚盛,大军乏食,其母乃咬真输己帑及畜牧等给军食。世祖闻而嘉之,赐予甚厚。大德四年,伯答兒卒。  长子斡罗思,由宿卫仕至隆镇卫都指挥使。次子福定,袭职,官怀远大将军,寻改右阿速卫达鲁花赤,兼管后卫军。至大四年,兄都丹充右阿速卫都指挥使;福定复职后卫,升枢密同佥,命领军一千守迁民镇,寻授定远大将军、佥枢密院事、后卫亲军都指挥使,提调右卫阿速达鲁花赤。二年,进资善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后至元间,进知枢密院事。  ○步鲁合答  步鲁合答,蒙古弘吉剌氏。祖按主奴,太宗时率蒙古军千人从诸王察合台征河西,至山丹。攻下定、会、阶、文诸州,以功为元帅,佩金符,驻军汉阳礼店,戍守西和、阶、文南界及西蕃边境。换金虎符,真除元帅。父车里,袭职。从都元帅纽璘攻成都,宋将刘整以重兵守云顶山,车里击败之,进围其城。整遣裨校出战,败走,追至简州斩之,杀三百余人,遂拔其城。攻重庆,车里将兵千人为先锋,渡马湖江,败宋兵于马老山,俘获百余人。戊午,诸军还屯灰山,宋兵夜来劫营,车里击败之,斩首三百级。世祖即位,赐金符,为奥鲁元帅,又改征行元帅。至元二年,车里以老疾不任事,诸王阿只吉命步鲁合答代领其军。至元八年,制授管军千户,佩金符。宋将昝万寿攻成都,佥省严忠范遣步鲁合答将兵七百人御之于沙坎。  以下缺

【版权声明】

《列传第十九-元史》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列传第二十二-元史

列传第二十二 列传第二十二列传第二十二列传第二十二列传第二十二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列传第二十-元史

列传第二十 列传第二十列传第二十列传第二十列传第二十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列传第十九-元史

列传第十九 ○杭忽思 杭忽思,阿速氏,主阿速国。太宗兵至其境,杭忽思率众来降,赐名拔都兒,锡以金符,命领其土民。寻奉旨选阿速军千人,及其长子阿塔赤扈驾亲征。既还,阿

列传第二十

列传第二十列传第二十列传第二十列传第二十

版权声明:

《列传第二十-元史》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列传第二十一-元史

列传第二十一 列传第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一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志第二十一 礼乐四-元史

志第二十一 礼乐四 ○郊祀乐舞 降神文舞,崇德之舞。《乾宁之曲》六成。 圜钟宫三成。始听三鼓,一声钟,一声鼓,凡三作,后仿此。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元史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 礼之有祭祀,其来远矣。天子者,天地宗庙社稷之主,于郊社禘尝有事守焉,以其义存乎报本庸俗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庸俗化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想。,非有所为而为

志第二十一 礼乐四

  ○郊祀乐舞  降神文舞,崇德之舞。《乾宁之曲》六成。  圜钟宫三成。始听三鼓,一声钟,一声鼓,凡三作,后仿此。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二声钟,一声鼓。一鼓稍前,舞蹈;二鼓举左手,收,左揖;三鼓举右手,收,右揖;四鼓高呈手;五鼓两两相向蹲;六鼓稍前,开手立;七鼓退后,俯伏;八鼓举左手,收,左揖;九鼓举右手,收,右揖;十鼓稍前,开手立;十一鼓合手,退后,躬身;十二鼓伏,兴,仰视;十三鼓舞蹈,相向立;十四鼓复位,交籥,正蹲;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黄钟角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舞蹈;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高呈手;三鼓两两相向蹲;四鼓举左手,收,左揖;五鼓举右手,收,右揖;六鼓稍前,开手;七鼓复位,正揖;八鼓两两相向,交籥,正蹲;九鼓复位立;十鼓稍前,开手立;十一鼓合手,退后,躬身;十二鼓伏,兴,仰视;十三鼓举左手,收,开手,正蹲;十四鼓举右手,收,开手,正蹲;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太簇徵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复位,躬身;三鼓高呈手;四鼓举左手,收,左揖;五鼓举右手,收,右揖;六鼓两两相向,交籥,正蹲;七鼓复位,躬身;八鼓舞蹈,相向立;九鼓复位,俯伏;十鼓举左手,收,左揖;十一鼓举右手,收,右揖;十二鼓伏,兴,仰视;十三鼓舞蹈,相向立;十四鼓复位,交籥,正蹲;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姑洗羽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复位,正揖;三鼓高呈手;四鼓推左手,收,左揖;五鼓推右手,收,右揖;六鼓两两相向,交籥,正蹲;七鼓复位,俯伏;八鼓舞蹈,相向立;九鼓复位,躬身;十鼓伏,兴,仰视;十一鼓举左手,收,左揖;十二鼓举右手,收,右揖;十三鼓舞蹈,相向立;十四鼓复位,交籥,正蹲;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昊天上帝位酌献文舞,崇德之舞。《明成之曲》,黄钟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相向立;二鼓复位,相顾蹲;三鼓复位,开手立;四鼓合手,正揖;五鼓举左手,收,左揖;六鼓举右手,收,右揖;七鼓两两相向,交籥,正蹲;八鼓复位,正揖;九鼓稍前,开手立;十鼓退后,俯伏;十一鼓稍前,开手立;十二鼓推左手,收;十三鼓推右手,收;十四鼓三叩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皇地祇酌献,大吕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相向立;二鼓复位,正揖;三鼓举左手,收,左揖;四鼓举右手,收,右揖;五鼓高呈手;六鼓两两相向,交籥,正蹲;七鼓复位,俯伏;八鼓舞蹈,相向立;九鼓复位,躬身;十鼓交籥,正蹲;十一鼓两两相向,开手,正蹲;十二鼓伏,兴,仰视;十三鼓舞蹈,相向立;十四鼓三叩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太祖位酌献,黄钟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复位,正揖;三鼓举左手,收,左揖;四鼓举右手,收,右揖;五鼓高呈手;六鼓两两相向,交籥,正蹲;七鼓复位,俯伏;八鼓舞蹈,相向立;九鼓复位,躬身;十鼓交籥,正蹲;十一鼓两两相向,开手,正蹲;十二鼓伏,兴,仰视;十三鼓合手,正揖;十四鼓叩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亚献、酌献武舞,定功之舞。黄钟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按腰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左右扬干戚;二鼓退后,相顾蹲;三鼓举左手,收;四鼓举右手,收;五鼓左右扬干戚,相向立;六鼓复位,相顾蹲;七鼓呈干戚;八鼓复位,按腰立;九鼓刺干戚;十鼓复位,推左手,收;十一鼓推右手,收;十二鼓稍前,开手立;十三鼓左右扬干戚;十四鼓复位,按腰,相顾蹲;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终献武舞,黄钟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按腰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左右扬干戚;二鼓退后,高呈手;三鼓复位,相顾蹲;四鼓左右扬干戚,相向立;五鼓复位,举左手,收;六鼓举右手,收;七鼓面向西,开手,正蹲;八鼓呈干戚;九鼓复位,按腰立;十鼓刺干戚;十一鼓两两相向立;十二鼓复位,左右扬干戚;十三鼓退后,相顾蹲;十四鼓三叩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宗庙乐舞  世祖至元三年,八室时享,文舞武定文绥之舞。降神,《来成之曲》九成。黄钟宫三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退后,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次合手而立;二鼓正面高呈手,住;三鼓退后,收手蹲;四鼓正面躬身,兴身立;五鼓推左手,右相顾,左揖;六鼓皆推右手,左相顾;七鼓稍前,正面开手立;八鼓举左手,右相顾,左揖;九鼓举右手,左相顾,右揖;十鼓稍退后,俯身而立;十一鼓稍前,开手立;十二鼓合手,退后,相顾蹲;十三鼓稍前,舞蹈;十四鼓退后,合手,相顾蹲;十五鼓正面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大吕角二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退后,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进前,舞蹈,合手立;二鼓举左手,住,收右足;三鼓举右手,住,收左足;四鼓两两相向而立;五鼓稍前,高呈手,住;六鼓舞蹈,退后立;七鼓稍前,开手立;八鼓合手,退后蹲;九鼓正面归佾立;十鼓推左手,收右足,推右手,收左足;十一鼓举左手,收右足,举右手,收左足;十二鼓稍进前,正面仰视;十三鼓稍退后,相顾蹲;十四鼓合手,俯身立;十五鼓正面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太簇徵二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退后,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进前,舞蹈,次合手立;二鼓俯身而正面揖;三鼓稍进前,高呈手立;四鼓收手,正面蹲;五鼓举左手,住,收右足;六鼓举右手,收左足,收手;七鼓两两相向而立;八鼓稍前,高仰视;九鼓稍退,收手蹲;十鼓举左手,住而蹲;十一鼓举右手,收手而蹲;十二鼓正面归佾,舞蹈;十三鼓俯身,正揖;十四鼓交籥翟,相顾蹲;十五鼓正面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应钟羽二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退后,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进前,舞蹈,次合手立;二鼓两两相向立;三鼓举左手,收右足,左揖;四鼓举右手,收左足,右揖;五鼓归佾,正面立;六鼓稍进前,高呈手,住;七鼓收手,稍退,相顾蹲;八鼓两两相向立;九鼓稍前,开手蹲;十鼓退后,合手对揖;十一鼓正面归佾立;十二鼓稍进前,舞蹈,次合手立;十三鼓垂左手而右足应;十四鼓垂右手而左足应;十五鼓正面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烈祖第一室文舞,《开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稍退,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进前,舞蹈,合手立;二鼓稍退,俯身,开手立;三鼓垂左手,住,收右足;四鼓垂右手,住,收左足;五鼓左侧身相顾,左揖;六鼓右侧身相顾,右揖;七鼓正面躬身,兴身立;八鼓两两相向,合手立;九鼓相顾高呈手,住;十鼓收手,舞蹈;十一鼓舞左而收手立;十二鼓舞右而收手立;十三鼓扬左手,相顾蹲;十四鼓扬右手,相顾蹲;十五鼓稍前,正面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太祖第二室文舞,《武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退后,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次合手立;二鼓正面高呈手,住;三鼓两两相向而对揖;四鼓正面归佾,舞蹈,次合手立;五鼓稍前,开手蹲,收手立;六鼓稍退,合手蹲,收手立;七鼓举左手而左揖;八鼓举右手而右揖;九鼓推左手住而正蹲;十鼓推右手正蹲;十一鼓开手执籥翟,正面俯视;十二鼓垂左手,收右足;十三鼓垂右手,收左足;十四鼓稍前,正面仰视而立;十五鼓稍前,正面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太宗第三室文舞,《文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退后,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进前,舞蹈;二鼓两相向而高呈手立;三鼓稍前,开手立,相顾蹲;四鼓退后,合手立,相顾蹲;五鼓垂左手而右足应;六鼓垂右手而左足应;七鼓推左手,住,左揖;八鼓推右手,住,右揖;九鼓稍前,仰视,正揖;十鼓举左手,住,收右足;十一鼓举右手,住,收左足;十二鼓稍前,舞蹈;十三鼓稍前,开手而相顾立;十四鼓退后,合手立;十五鼓稍前,正面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皇伯考术赤第四室文舞,《弼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退后,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进前,舞蹈;二鼓合手,俯身相顾蹲;三鼓正面高呈手,住;四鼓稍前,舞蹈,次合手立;五鼓垂左手,右相顾,收手立;六鼓垂右手,左相顾,收手立;七鼓稍前,高仰视,收手,正面立;八鼓再退,高执籥翟,相顾蹲;九鼓舞蹈,次合手而立;十鼓举左手,住,收右足;十一鼓举右手,住,收左足;十二鼓稍前,开手立,收手蹲;十三鼓稍前,退后,合手立;十四鼓俯身,合手而立;十五鼓稍前,正面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皇伯考察合带第五室文舞,《协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退后,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进前,舞蹈,次合手立;二鼓开手,相顾蹲;三鼓合手,相顾蹲;四鼓稍前,高呈手,住;五鼓举左手,右相顾,左揖;六鼓举右手,左相顾,右揖;七鼓推左手,住,收右足;八鼓推右手,住,收左足;九鼓稍前,舞蹈,次合手立;十鼓开手,正蹲,收,合手立;十一鼓稍前,正面仰视立;十二鼓交籥翟,相顾蹲;十三鼓各尽举左手而住;十四鼓各尽举右手,收手立;十五鼓稍前,正面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睿宗第六室文舞,《明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退后,合手;二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稍前,开手立;三鼓退后,合手立;四鼓垂左手,相顾蹲;五鼓垂右手,相顾蹲;六鼓稍前,正面仰视立;七鼓舞左手,住,收右足,收手;八鼓舞右手,住,收左足,收手;九鼓两相向,合手而立;十鼓推左手,推右手;十一鼓皆举左右手;十二鼓正面高呈手,立;十三鼓退后,合手,俯身;十四鼓开手,高呈籥翟,相顾蹲;十五鼓正面稍前,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定宗第七室文舞,《熙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退后,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两相向,高呈手立;三鼓垂左手而右足应;四鼓垂右手而左足应;五鼓稍前,开手立,相顾蹲;六鼓退后,合手立,相顾蹲;七鼓举左手,住,收右足;八鼓举右手,住,收左足;九鼓推左手,左揖;十鼓推右手,右揖;十一鼓稍前,舞蹈;十二鼓退后,正揖;十三鼓稍前,开手相顾立;十四鼓退后,合手立;十五鼓稍前,正面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宪宗第八室文舞,《威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二鼓退后,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进前,舞蹈,次合手立;二鼓高呈手,住;三鼓举左手,右顾;四鼓举右手,左顾;五鼓推左手,右揖;六鼓推右手,左揖;七鼓两相向,交籥翟,立;八鼓正面归佾,合手立;九鼓稍前,舞蹈,收手立;十鼓退后,正揖;十一鼓俯身,正面揖;十二鼓高仰视;十三鼓垂左手;十四鼓垂右手;十五鼓正面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亚献武舞,内平外成之舞。《顺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侧身开手,二鼓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皆稍进前,舞蹈,次按腰立;二鼓按腰,相顾蹲;三鼓左右扬干戚,收手按腰;右以象灭王罕。四鼓稍退,舞蹈,按腰立;五鼓两两相向,按腰立;六鼓归佾,开手,蹲;七鼓面西,收手按腰立;八鼓侧身击干戚,收,立;右以象破西夏。九鼓正面归佾,躬身,次兴身立;十鼓稍进前,舞蹈,次按腰立;十一鼓左右推手,次按腰立;十二鼓跪左膝,叠手,呈干戚,住;右以象克金国。十三鼓收手,按腰,兴身立;十四鼓两相向而相顾,蹲;十五鼓正面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终献武舞,《顺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侧身,开手立;二鼓合手,按腰;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进前,舞蹈,次按腰立;二鼓开手,正面蹲,收手按腰;三鼓面西,舞蹈,次按腰立;四鼓面南,左右扬干戚,收手按腰;五鼓侧身击干戚,收手按腰,立;右以象收西域、定河南。六鼓两两相向立;七鼓归佾,正面开手,蹲,收手按腰;八鼓东西相向,躬身,受;右以象收西蜀、平南诏。九鼓归佾,舞蹈,退后,次按腰立;十鼓推左右手,躬身,次兴身立;十一鼓进前,舞蹈,次按腰立;右以象臣高丽、服交趾。十二鼓两两相向,按腰蹲;十三鼓归佾,左右扬手,按腰立;十四鼓正面开手,俯视;十五鼓收手按腰,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泰定十室乐舞  迎神文舞,《思成之曲》。  黄钟宫三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高呈手;三鼓举左手,收,左揖;四鼓举右手,收,右揖;五鼓退后,相顾蹲;六鼓两两相向立;七鼓复位,俯伏;八鼓举左手,开手,正蹲;九鼓举右手,开手,正蹲;十鼓稍前,开手立;十一鼓合手,退后,躬身;十二鼓伏,兴,仰视;十三鼓舞蹈,相向立;十四鼓复位,交籥,正蹲;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大吕角二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舞蹈;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举左手,收,左揖;三鼓举右手,收,右揖;四鼓高呈手;五鼓两两相顾蹲;六鼓稍前,开手立;七鼓复位,正揖;八鼓两两相向,交籥,正蹲;九鼓复位,正揖;十鼓举左手,收,左揖;十一鼓举右手,收,右揖;十二鼓伏,兴,仰视;十三鼓舞蹈,相向立;十四鼓复位,立;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太簇徵二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复位,躬身;三鼓高呈手;四鼓两两相向,交籥,正蹲;五鼓复位立;六鼓舞蹈,相向立;七鼓举左手,收,左揖;八鼓举右手,收,右揖;九鼓稍前,舞蹈;十鼓退后,俯伏;十一鼓稍前,开手立;十二鼓推左手,收;十三鼓推右手,收;十四鼓三叩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应钟羽二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复位,正揖;三鼓高呈手;四鼓稍前,开手立;五鼓退后,躬身;六鼓推左手,收;七鼓推右手,收;八鼓舞蹈,相向立;九鼓复位,躬身;十鼓交籥,正蹲;十一鼓两两相向,开手,正蹲;十二鼓举左手,收,左揖;十三鼓举右手,收,右揖;十四鼓三叩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初献、酌献太祖第一室文舞,《开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相向立;二鼓复位,正揖;三鼓推左手,收;四鼓推右手,收;五鼓三叩头,拜舞;六鼓两两相向,交籥,正蹲;七鼓复位立;八鼓稍前,舞蹈;九鼓复位,俯伏;十鼓高呈手,正揖;十一鼓两两相向蹲;十二鼓复位,开手立;十三鼓合手,正揖;十四鼓伏,兴,仰视;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睿宗第二室文舞,《武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复位,正揖;三鼓高呈手;四鼓稍前,开手立;五鼓退后,躬身;六鼓举左手,收,左揖;七鼓举右手,收,右揖;八鼓舞蹈,相向立;九鼓复位立;十鼓推左手,收;十一鼓推右手,收;十二鼓伏,兴,仰视;十三鼓两两相向蹲;十四鼓复位,交籥,正蹲;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世祖第三室文舞,《混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高呈手;三鼓交籥,正蹲;四鼓两两相向,开手,正蹲;五鼓伏,兴,仰视;六鼓举左手,收,左揖;七鼓举右手,收,右揖;八鼓退后,躬身;九鼓稍前,开手立;十鼓举左手,收,左揖;十一鼓举右手,收,右揖;十二鼓高呈手,正揖;十三鼓舞蹈,相顾蹲;十四鼓三叩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裕宗第四室文舞,《昭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退后,高呈手;三鼓举左手,收,左揖;四鼓举右手,收,右揖;五鼓稍前,开手立;六鼓退后,躬身;七鼓两两相向,交籥,正蹲;八鼓伏,兴,仰视;九鼓推左手,收,左揖;十鼓推右手,收,右揖;十一鼓稍前,舞蹈;十二鼓退后,相顾蹲;十三鼓高呈手;十四鼓三叩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显宗第五室文舞,《德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相向立;二鼓复位,正揖;三鼓举左手,收;四鼓举右手,收;五鼓伏,兴,仰视;六鼓两两相向立;七鼓复位,交籥,正蹲;八鼓退后,躬身;九鼓稍前,开手立;十鼓举左手,收,左揖;十一鼓举右手,收,右揖;十二鼓高呈手;十三鼓复位,正蹲;十四鼓三叩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顺宗第六室文舞,《庆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复位,相顾蹲;三鼓稍前,开手立;四鼓合手,正揖;五鼓举左手,收,左揖;六鼓举右手,收,右揖;七鼓两两相向,交籥,正蹲;八鼓复位立;九鼓稍前,开手立;十鼓伏,兴,仰视;十一鼓举左手,收,相顾蹲;十二鼓举右手,收,相顾蹲;十三鼓高呈手,正揖;十四鼓三叩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成宗第七室文舞,《守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退后,躬身;三鼓举左手,收,左揖;四鼓举右手,收,右揖;五鼓伏,兴,仰视;六鼓两两相向,交籥,正蹲;七鼓复位,正揖;八鼓高呈手;九鼓举左手,收,左揖;十鼓举右手,收,右揖;十一鼓开手立;十二鼓合手,正揖;十三鼓稍前,舞蹈;十四鼓三叩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武宗第八室文舞,《威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退后,正揖;三鼓高呈手;四鼓稍前,开手立;五鼓退后,躬身;六鼓举左手,收,左揖;七鼓举右手,收,右揖;八鼓舞蹈,相向立;九鼓复位立;十鼓举左手,收,左揖;十一鼓举右手,收,右揖;十二鼓伏,兴,仰视;十三鼓两两相向立;十四鼓复位,交籥,正蹲;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仁宗第九室文舞,《歆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相向立;二鼓复位,正揖;三鼓高呈手;四鼓推左手,收;五鼓推右手,收;六鼓稍前,开手立;七鼓退后,躬身;八鼓两两相向立;九鼓复位,交籥,正蹲;十鼓举左手,收,左揖;十一鼓举右手,收,右揖;十二鼓稍前,舞蹈;十三鼓复位,正揖;十四鼓伏,兴,仰视;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英宗第十室文舞,《献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相向立;二鼓举左手,收,左揖;三鼓举右手,收,右揖;四鼓高呈手;五鼓伏,兴,仰视;六鼓两两相向蹲;七鼓退后,俯伏;八鼓复位,交籥,正蹲;九鼓稍前,开手立;十鼓复位,躬身;十一鼓稍前,舞蹈;十二鼓复位,正揖;十三鼓舞蹈,两两相向立;十四鼓三叩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亚献武舞,《肃宁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按腰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左右扬干戚;二鼓退后,相顾蹲;三鼓高呈手;四鼓左右扬干戚;五鼓呈干戚;六鼓复位,按腰立;七鼓刺干戚;八鼓两两相向,开手,正蹲;九鼓复位,举左手,收;十鼓举右手,收;十一鼓稍前,开手立;十二鼓退后,按腰立;十三鼓左右扬干戚,相向立;十四鼓复位,按腰,相顾蹲;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终献武舞,《肃宁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按腰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左右扬干戚;二鼓退后,高呈手;三鼓举左手,收;四鼓举右手,收;五鼓面向西,开手,正蹲;六鼓复位,左右扬干戚;七鼓躬身,受;八鼓呈干戚;九鼓复位,按腰立;十鼓刺干戚;十一鼓两两相向立;十二鼓复位,按腰立;十三鼓退后,相顾蹲;十四鼓三叩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天历三年新制乐舞。明宗酌献武舞,《永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合手稍前,开手立;二鼓退后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向前,舞蹈,相向立;二鼓复位,三叩头,拜舞;三鼓两两开手,正蹲;四鼓复位,俯伏;五鼓交籥,正蹲;六鼓伏,兴,仰视;七鼓躬身;八鼓稍前,开手立;九鼓复位,正揖,高呈手;十鼓举左手,收,左揖;十一鼓举右手,收,右揖;十二鼓正揖;十三鼓两两交籥,相揖;十四鼓复位;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版权声明】

《志第二十一 礼乐四-元史》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志第二十二 礼乐五-元史

志第二十二 礼乐五 ○乐服 乐正副四人,舒脚幞头,紫罗公服,乌角带,木笏,皁靴。 照烛二人,服同前,无笏。 乐师二人,服绯,冠、笏同前。 运谱二人,服绿,冠、笏同前。 舞师

卷二十六志第二十一 百官上-隋书

卷二十六志第二十一 百官上 《易》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既陈,贵贱位矣。”是以圣人法乾坤以作则,因卑高以垂教,设官分职,锡珪胙土。由近以制远,自中以统外。内,

卷二十八志第二十三 百官下-隋书

卷二十八志第二十三 百官下 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多依前代之法。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都水等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

卷二十六志第二十一 百官上

  《易》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既陈,贵贱位矣。”是以圣人法乾坤以作则,因卑高以垂教,设官分职,锡珪胙土。由近以制远,自中以统外。内则公卿大夫士,外则公侯伯子男。咸所以协和万邦,平章百姓,允厘庶绩,式叙彝伦。  其由来尚矣。然古今异制,文质殊途。或以龙表官,或以云纪职。放勋即分命四子,重华乃爰置九官,夏倍于虞,殷倍于夏,周监二代,沿革不同。其道既文,置官弥广。逮于战国,戎马交驰,虽时有变革,然犹承周制。秦始皇废先王之典,焚百家之言,创立朝仪,事不师古,始罢封侯之制,立郡县之官。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自余众职,各有司存。汉高祖除暴宁乱,轻刑约法,而职官之制,因于嬴氏,其间同异,抑亦可知。光武中兴,聿遵前绪,唯废丞相与御史大夫,而以三司综理众务。洎于叔世,事归台阁,论道之官,备员而已。魏、晋继及,大抵略同,爰及宋、齐,亦无改作。梁武受终,多循齐旧,然而定诸卿之位,各配四时,置戎秩之官,百有余号。陈氏继梁,不失旧物。高齐创业,亦遵后魏,台省位号,与江左稍殊,所有节文,备详于志。有周创据关右,日不暇给,洎乎克清江、汉,爰议宪章。酌禜镐之遗文,置六官以综务,详其典制,有可称焉。  高祖践极,百度伊始,复废周官,还依汉、魏。唯以中书为内史,侍中为纳言,自余庶僚,颇有损益。炀帝嗣位,意存稽古,建官分职,率由旧章。大业三年,始行新令。于时三川定鼎,万国朝宗,衣冠文物,足为壮观。即而以人从欲,待下若仇,号令日改,官名月易。寻而南征不复,朝廷播迁,图籍注记,多从散逸。今之存录者,不能详备焉。  梁武受命之初,官班多同宋、齐之旧,有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将军、大司马、太尉、司徒、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等官。诸公及位从公开府者,置官属。  有长史、司马、谘议参军,掾属从事中郎、记室、主簿、列曹参军、行参军、舍人等官。其司徒则有左、右二长史,又增置左西掾一人,自余僚佐,同于二府。有公则置,无则省。而司徒无公,唯省舍人,余官常置。开府仪同三司,位次三公,诸将军、左右光禄大夫,优者则加之,同三公,置官属。  特进,旧位从公。武帝以邓禹列侯就第,特进奉朝请,是特引见之称,无官定体。于是革之。  尚书省,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又置吏部、祠部、度支、左户、都官、五兵等六尚书。左右丞各一人。吏部、删定、三公、比部、祠部、仪曹、虞曹、主客、度支、殿中、金部、仓部、左户、驾部、起部、屯田、都官、水部、库部、功论、中兵、外兵、骑兵等郎二十三人。令史百二十人,书令史百三十人。  尚书掌出纳王命,敷奏万机。令总统之。仆射副令,又与尚书分领诸曹。令阙,则左仆射为主。其祠部尚书多不置,以右仆射主之。若左、右仆射并阙,则置尚书仆射以掌左事,置祠部尚书以掌右事。然则尚书仆射、祠部尚书不恆置矣。又有起部尚书,营宗庙宫室则权置之。事毕则省,以其事分属都官、左户二尚书。左、右丞各一人,佐令、仆射知省事。左掌台内分职仪、禁令、报人章,督录近道文书章表奏事,纠诸不法。右掌台内藏及庐舍、凡诸器用之物,督录远道文书章表奏事。  凡诸尚书文书,诣中书省者,密事皆以挈囊盛之,封以左丞印。自晋以后,八座及郎中多不奏事。天监元年诏曰:“自礼闱陵替,历兹永久,郎署备员,无取职事。  糠粃文案,贵尚虚闲,空有趋墀之名,了无握兰之实。曹郎可依昔奏事。”自是始奏事矣。三年,置侍郎,视通直郎。其郎中在职勤能,满二岁者,转之。又有五都令史,与左、右丞共知所司。旧用人常轻,九年诏曰:“尚书五都,职参政要,非但总领众局,亦乃方轨二丞。顷虽求才,未臻妙简,可革用士流,每尽时彦,庶同持领,秉此群目。”于是以都令史视奉朝请。其年,以太学博士刘纳兼殿中都,司空法曹参军刘显兼吏部都,太学博士孔虔孙兼金部都,司空法曹参军萧轨兼左户都,宣毅墨曹参军王颙兼中兵都。五人并以才地兼美,首膺兹选矣。驾部又别领车府署,库部领南、北武库二署令丞。  门下省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四人,掌侍从左右,摈相威仪,尽规献纳,纠正违阙。监令尝御药,封玺书。侍中高功者,在职一年,诏加侍中祭酒,与侍郎高功者一人,对掌禁令,公车、太官、太医等令,骅骝厩丞。  集书省置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各四人。员外散骑常侍无员。散骑侍郎、通直郎各四人。又有员外散骑侍郎、给事中、奉朝请、常侍侍郎,掌侍从左右,献纳得失,省诸奏闻文书。意异者,随事为驳。集录比诏比玺,为诸优文策文,平处诸文章诗颂。常侍高功者一人为祭酒,与侍郎高功者一人,对掌禁令,纠诸逋违。  驸马、奉车、车骑三都尉,并无员。驸马以加尚公主者,无班秩。  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旧并为显职,与侍中通官。宋代以来,或轻或杂,其官渐替。天监六年革选,诏曰:“在昔晋初,仰惟盛化,常侍、侍中,并奏帷幄,员外常侍,特为清显。陆始名公之胤,位居纳言,曲蒙优礼,方有斯授。可分门下二局,委散骑常侍尚书案奏,分曹入集书。通直常侍,本为显爵,员外之选,宜参旧准人数,依正员格。”自是散骑视侍中,通直视中丞,员外视黄门郎。  中书省置监、令各一人,掌出内帝命。侍郎四人,功高者一人,主省内事。又有通事舍人、主事令史等员,及置令史,以承其事。通事舍人,旧入直閤内。梁用人殊重,简以才能,不限资地,多以他官兼领。其后除通事,直曰中书舍人。  秘书省置监、丞各一人,郎四人,掌国之典籍图书。著作郎一人,佐郎八人,掌国史,集注起居。著作郎谓之大著作,梁初周舍、裴子野,皆以他官领之。又有撰史学士,亦知史书。佐郎为起家之选。  御史台,梁国初建,置大夫,天监元年,复曰中丞。置一人,掌督司百僚。皇太子已下,其在宫门行马内违法者,皆纠弹之。虽在行马外,而监司不纠,亦得奏之。专道而行,逢尚书丞郎,亦得停驻。其尚书令、仆、御史中丞,各给威仪十人。  其八人武冠绛韝,执青仪囊在前。囊题云“宜官吉”以受辞诉。一人缃衣,执鞭杖,依列行,七人唱呼入殿,引喤至阶。一人执仪囊,不喤。属官治书侍御史二人,掌举劾官品第六已下,分统侍御史。侍御史九人,居曹,掌知其事,纠察不法。殿中御史四人,掌殿中禁卫内。又有符节令史员。  谒者台,仆射一人,掌朝觐宾飨之事。属官谒者十人,掌奉诏出使拜假,朝会摈赞。高功者一人为假史,掌差次谒者。  诸卿,梁初犹依宋、齐,皆无卿名。天监七年,以太常为太常卿,加置宗正卿,以大司农为司农卿,三卿是为春卿。加置太府卿,以少府为少府卿,加置太仆卿,三卿是为夏卿。以卫尉为卫尉卿,廷尉为廷尉卿,将作大匠为大匠卿。三卿是为秋卿。以光禄勋为光禄卿,大鸿胪为鸿胪卿,都水使者为太舟卿,三卿是为冬卿。凡十二卿,皆置丞及功曹、主簿。而太常视金紫光禄大夫,统明堂、二庙、太史、太祝、廪牺、太乐、鼓吹、乘黄、北馆、典客馆等令丞,及陵监、国学等。又置协律校尉、总章校尉监、掌故、乐正之属,以掌乐事。太乐又有清商署丞,太史别有灵台丞。诏以为陵监之名,不出前诰,且宗庙宪章,既备典礼,园寝职司,理不容异,诸正陵先立监者改为令。于是陵置令矣。  国学,有祭酒一人,博士二人,助教十人,太学博士八人。又有限外博士员。  天监四年,置五经博士各一人。旧国子学生,限以贵贱,帝欲招来后进,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不限人数。大同七年,国子祭酒到溉等,又表立正言博士一人,位视国子博士。置助教二人。  宗正卿,位视列曹尚书,主皇室外戚之籍。以宗室为之。  司农卿,位视散骑常侍,主农功仓廪。统太仓、导官、籍田、上林令,又管乐游、北苑丞,左右中部三仓丞,荚库、荻库、箬库丞,湖西诸屯主。天监九年,又置劝农谒者,视殿中御史。  太府卿,位视宗正,掌金帛府帑。统左右藏令、上库丞,掌太仓、南北市令。  关津亦皆属焉。  少府卿,位视尚书左丞,置材官将军、左中右尚方、甄官、平水署、南塘邸税库、东西冶、中黄、细作、炭库、纸官、柴署等令丞。  卫仆卿,位视黄门侍郎,统南马牧、左右牧、龙厩、内外厩丞。又有弘训太仆,亦置属官。  卫尉卿,位视侍中,掌宫门屯兵。卿每月、丞每旬行宫徼,纠察不法。统武库令、公车司马令。又有弘训卫尉,亦置属官。  廷尉卿,梁国初建,曰大理,天监元年,复改为廷尉。有正、监、平三人。元会,廷尉三官与建康三官,皆法冠玄衣朝服,以监东、西、中华门。手执方木,长三尺,方一寸,谓之执方。四年,置胄子律博士,位视员外郎。  大匠卿,位视太仆,掌土木之工。统左、右校诸署。  光禄卿,位视太子中庶子,掌宫殿门户。统守宫、黄门、华林园、暴室等令。  又有左右光禄、金紫光禄、太中、中散等大夫,并无员,以养老疾。  鸿胪卿,位视尚书左丞,掌导护赞拜。  太舟卿,梁初为都水台,使者一人,参军事二人,河堤谒者八人。七年,改焉。  位视中书郎,列卿之最末者也。主舟航堤渠。  大长秋,主诸宦者,以司宫闱之职。统黄门、中署、奚官、暴室、华林等署。  领军,护军,左、右卫、骁骑、游骑等六将军,是为六军,又有中领、中护,资轻于领、护。又左右前后四将军,左右中郎将,屯骑、步骑、越骑、长水、射声等五营校尉,武贲、冗从、羽林三将军,积射、强弩二军,殿中将军、武骑之职,皆以分司丹禁,侍卫左右。天监六年,置左右骁骑、左右游击将军,位视二率。改旧骁骑曰云骑,游击曰游骑,降左右骁、游一阶。又置硃衣直阁将军,以经为方牧者为之。其以左右骁、游带领者,量给仪从。  太子太傅一人,位视尚书令。少傅一人,位视左仆射。天监初,又置东宫常侍,皆散骑常侍为之。  詹事,位视中护军,任总宫朝。二傅及詹事,各置丞、功曹、主簿。五官、家令、率更令仆各一人。家令,自宋、齐已来,清流者不为之。天监六年,帝以三卿陵替,乃诏革选。家令视通直常侍,率更、仆视黄门三等,皆置丞。中大通三年,以昭明太子妃居金华宫,又置金华家令。  左、右卫率各一人,位视御史中丞。各有丞。左率领果毅、统远、立忠、建宁、陵锋、夷寇、祚德等七营,右率领崇荣、永吉、崇和、细射等四营。二率各置殿中将军十人,员外将军十人,正员司马四人。又有员外司马督官。共屯骑、步兵、翊军三校尉各一人,谓之三校。旅贲中郎将、冗从仆射各一人,谓之二将。左、右积弩将军各一人。门大夫一人,视谒者仆射。  中庶子四人,功高者一人为祭酒。行则负玺,前后部护驾。  中舍人四人,功高者一人,与中庶子祭酒共掌其坊之禁令。又有通事守舍人、典事守舍人、典法守舍人员。  庶子四人,掌侍从左右,献纳得失。高功者一人,与高功舍人共掌其坊之禁令。  舍人十六人,掌文记。通事舍人二人,视南台御史,多以余官兼职。典经局洗马八人,位视通直郎。置典经守舍人、典事守舍人员。又有外监殿局,内监殿局,导客局,斋内局,主玺、主衣、扶侍等局,门局,锡库局,内厩局,中药藏局,食官局,外厩局,车厩局等,各置有司,以承其事。  皇弟、皇子府,置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谘议参军,及掾属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等参军,功曹史,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文学,主簿,正参军、行参军、长兼行参军等员。嗣王府则减皇弟皇子府师、友、文学、长兼行参军。蕃王府则又减嗣王从事中郎,谘议参军,掾属录事、记室、中兵参军等员。自此以下,则并不登二品。  王国置郎中令、将军、常侍官。又置典祠令、庙长、陵长、典医丞、典府丞、典书令、学官令、食官长、中尉、侍郎、执事中尉、司马、谒者、典卫令、舍人、中大夫、大农等官。嗣王国则唯置郎中令、中尉、常侍、大农等员。蕃王则无常侍。  自此以下,并不登二品。  诸王皆假金兽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左。诸公侯皆假铜兽符,竹使符第一至第五。名山大泽不以封。盐铁金银铜锡,及竹园别都,宫室园圃,皆不以属国。  诸王言曰令,境内称之曰殿下。公侯封郡县者,言曰教,境内称之曰第下。自称皆曰寡人。相以下,公文上事,皆诣典书。世子主国,其文书表疏,仪式如臣而不称臣。文书下群官,皆言告。诸王公侯国官,皆称臣。上于天朝,皆称陪臣。有所陈,皆曰上疏。其公文曰言事。五等诸公,位视三公,班次之。开皇诸侯,位视孤卿、重号将军、光禄大夫,班次之。开国诸伯,位视九卿,班次之。开国诸子,位视二千石,班次之。开国诸男,位视比二千石,班次之。公已下,各置相、典祠、典书令、典卫长一人。而伯子典书谓之长,典卫谓之丞。男典祠谓之长,典书谓之丞,无典卫。诸公已下,台为选置相,掌知百姓事。典祠已下,自选补上。诸列侯食邑千户已上,置家丞、庶子员。不满千户,则但置庶子员。  州刺史二千石,受拜之明日,辞宫庙而行。州置别驾、治中从事各一人,主簿,西曹、议曹从事,祭酒从事,部传从事,文学从事,各因其州之大小而置员。郡置太守,置丞。国曰内史。郡丞,三万户以上,置佐一人。  县为国曰相,大县为令,小县为长,皆置丞、尉。郡县置吏,亦各准州法,以大小而制员。郡县吏有书僮,有武吏,有医,有迎新、送故等员。亦各因其大小而置焉。  建康旧置狱丞一人。天监元年,诏依廷尉之官,置正、平、监,革选士流,务使任职。又令三官更直一日,分受罪系,事无小大,悉与令筹。若有大事,共详,三人具辨。脱有同异,各立议以闻。尚书水部郎袁孝然、议曹郎孔休源并为之。位视给事中。  天监初,武帝命尚书删定郎济阳蔡法度,定令为九品。秩定,帝于品下注一品秩为万石,第二第三为中二千石,第四第五为二千石。至七年,革选,徐勉为吏部尚书,定为十八班。以班多者为贵,同班者,则以居下者为劣。  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为十八班。  诸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左右光禄开府仪同三司,为十七班。  尚书令、太子太傅、左右光禄大夫,为十六班。  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傅,尚书仆射、右仆射,中书监,特进,领、护军将军,为十五班。  中领、护军,吏部尚书,太子詹事,金紫光禄大夫,太常卿,为十四班。  中书令,列曹尚书,国子祭酒,宗正、太府卿,光禄大夫,为十三班。  侍中,散骑常侍,左、右卫将军,司徒左长史,卫尉卿,为十二班。  御史中丞,尚书吏部郎,秘书监,通直散骑常侍,太子左、右二卫率,左、右骁骑,左、右游击,太中大夫,皇弟皇子师,司农,少府、廷尉卿,太子中庶子,光禄卿,为十一班。  给事黄门侍郎,员外散骑常侍,皇弟皇子府长史,太仆、大匠卿,太子家令、率更令、仆,扬州别驾,中散大夫,司徒右长史,云骑,游骑,皇弟皇子府司马,硃衣直阁将军,为十班。  尚书左丞,鸿胪卿,中书侍郎,国子博士,太子庶子,扬州中从事,皇弟皇子公府从事中郎,太舟卿,大长秋,皇弟皇子府谘议,嗣王府长史,前左右后四军、嗣王府司马,庶姓公府长史,司马,为九班。  秘书丞,太子中舍人,司徒左西掾,司徒属,皇弟皇子友,散骑侍郎,尚书右丞,南徐州别驾,皇弟皇子公府掾属,皇弟皇子单为二卫司马,嗣王庶姓公府从事中郎,左、右中郎将,嗣王庶姓公府谘议,皇弟皇子之庶子府长史、司马,蕃王府长史、司马,庶姓持节府长史、司马,为八班。  五校,东宫三校,皇弟皇子之庶子府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南徐州中从事,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谘议,为七班。  太子洗马,通直散骑侍郎,司徒主簿,尚书侍郎,著作郎,皇弟皇子府功曹史,五经博士,皇弟皇子府录事、记室、中兵参军,皇弟皇子荆江雍郢南兗五州别驾,领、护军长史、司马,嗣王庶姓公府掾属,南台治书侍御史,廷尉三官,谒者仆射,太子门大夫,嗣王庶姓公府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庶姓府谘议,为六班。  尚书郎中,皇弟皇子文学及府主簿,太子太傅、少傅丞,皇弟皇子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别驾,皇弟皇子荆江雍郢南兗五州中从事,嗣王庶姓荆江雍郢南兗五州别驾,太常丞,皇弟皇子国郎中令、三将,东宫二将,嗣王府功曹史,庶姓公府录事、记室、中兵参军,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为五班。  给事中,皇弟皇子府正参军,中书舍人,建康三官,皇弟皇子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州别驾,皇弟皇子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别驾、中从事,嗣王庶姓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别驾,嗣王庶姓荆江雍郢南兗五州中从事,宗正、太府、卫尉、司农、少府、廷尉、太子詹事等丞,积射、强弩将军,太子左右积弩将军,皇弟皇子国大农,嗣王国郎中令,嗣王庶姓公府主簿,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功曹史,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录事、记室、中兵参军,为四班。  太子舍人,司徒祭酒,皇弟皇子公府祭酒,员外散骑侍郎,皇弟皇子府行参军,太子太傅少傅五官功曹主簿,二卫司马,公车令,胄子律博士,皇弟皇子越桂宁霍四州别驾,皇弟皇子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州中从事,嗣王庶姓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州别驾,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中从事,嗣王庶姓公府正参军,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曹主簿,武卫将军,光禄丞,皇弟皇子国中尉,太仆大匠丞,嗣王国大农,蕃王国郎中令,庶姓持节府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北馆令,为三班。  秘书郎,著作佐郎,扬、南徐州主簿,嗣王庶姓公府祭酒,皇弟皇子单为领护詹事二卫等五官、功曹、主簿,太学博士,皇弟皇子国常侍,奉朝请,国子助教,皇弟皇子越桂宁霍四州中从事,皇弟皇子荆江雍郢南兗五州主簿,嗣王庶姓越桂宁霍四州别驾,嗣王庶姓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州中从事,鸿胪丞,尚书五都令史,武骑常侍,材官将军,明堂二庙帝陵令,嗣王府庶姓公府行参军,皇弟皇子之庶子府正参军,蕃王国大农,庶姓持节府录事、记室、中兵参军,庶姓持节府功曹史,为二班。  扬南徐州西曹祭酒从事,皇弟皇子国侍郎,嗣王国常侍,扬南徐州议曹从事,东宫通事舍人,南台侍御史,太舟丞,二卫殿中将军,太子二率殿中将军,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行参军,蕃王国中尉,皇弟皇子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主簿,皇弟皇子荆雍郢南兗四州西曹祭酒议曹从事,皇弟皇子江州西曹从事、祭酒议曹祭酒部传从事,嗣王庶姓越桂宁霍四州中从事,嗣王庶姓荆江雍郢南兗五州主簿,庶姓持节府主簿,汝阴巴陵二国郎中令,太官、太乐、太市、太史、太医、太祝、东西冶、左右尚方、南北武库、车府等令,为一班。  位不登二品者,又为七班。皇弟皇子府长兼参军,皇弟皇子国三军、嗣王国侍郎、蕃王国常侍、扬南徐州文学从事,殿中御史、庶姓持节府除正参军、太子家令丞、二卫殿中员外将军、太子二率殿中员外将军、镇蛮安远护军度支校尉等司马,皇弟皇子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州主簿、皇弟皇子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西曹祭酒议曹从事,皇弟皇子荆雍郢三州从事史,江州议曹从事,南兗州文学从事,嗣王庶姓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主簿、嗣王庶姓荆雍郢南兗四州西曹祭酒议曹从事,嗣王庶姓江州西曹从事、祭酒部传从事、劝农谒者,汝阴巴陵二王国大农,郡公国郎中令,为七班。  皇弟皇子国典书令,嗣王国三军,蕃王国侍郎,领护詹事五官功曹,皇弟皇子府参军督护,嗣王府长兼参军,庶姓公府长兼参军,庶姓持节府板正参军,皇弟皇子越桂宁霍四州主簿,皇弟皇子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州西曹祭酒议曹从事,嗣王庶姓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州主簿,嗣王庶姓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西曹祭酒议曹从事,皇弟皇子豫司益广青五州文学从事,湘衡二州从事,嗣王庶姓荆霍郢三州从事史,江州议曹从事,南兗州文学从事,汝阴巴陵二王国中尉,皇弟皇子之庶子县侯国郎中令,郡公国大农,县公国郎中令,为六班。  皇弟皇子国三令,嗣王国典书令,蕃王国三军,皇弟皇子公府东曹督护,嗣王府庶姓公府参军督护,皇弟皇子之庶子长兼参军,蕃王府长兼参军,二卫正员司马督,太子二率正员司马督,领护主簿,詹事主簿,二卫功曹,太常五官功曹,石头戍军功曹,庶姓持节府行参军,皇弟皇子越桂宁霍四州西曹祭酒议曹从事,皇弟皇子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州文学从事,嗣王庶姓越桂宁霍四州主簿,嗣王庶姓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州西曹祭酒议曹从事,嗣王庶姓豫司益广青五州文学从事,湘衡二州从事,汝阴巴陵二王国常侍,郡公国中尉,县侯国郎中令,皇弟皇子府功曹督护,为五班。  嗣王国三令,蕃王国典书令,嗣王府功曹督护,庶姓公府东曹督护,皇弟皇子之庶子府参军督护,蕃王府参军督护,二卫员外司马督,太子二率员外司马督,二卫主簿,太常主簿,宗正等十一卿五官功曹,石头戍军主簿,庶姓持节府板行参军,皇弟皇子越桂宁霍四州文学从事,嗣王庶姓越桂宁霍四州西曹祭酒议曹从事,嗣王庶姓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州文学从事,汝阴巴陵二王国侍郎,县公国中尉,为四班。  蕃王国三令,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功曹督护,宗正等十一卿主簿,庶姓持节府长兼参军,嗣王庶姓越桂宁霍四州文学从事,郡公国侍郎,为三班。  庶姓持节府参军督护,汝阴巴陵二王国典书令,县公国侍郎,为二班。  庶姓持节府功曹督护,汝阴巴陵二王国三令,郡公国典书令,为一班。  又著作正令史,集书正令史,尚书度支三公正令史,函典书、殿中外监、斋监、东堂监、尚书都官左降正令史,诸州镇监、石头城监、琅邪城监、东宫外监、殿中守舍人,斋临、东宫典经守舍人,上库令,太社令,细作令,导官令,平水令,太官市署丞,正厨丞,酒库丞,柴署丞,太乐库丞,别局校丞,清商丞,太史丞,太医二丞,中药藏丞,东冶小库等三丞,作堂金银局丞,木局丞,北武库二丞,南武库二丞,东宫食官丞,上林丞,湖西砖屯丞,祇箬库丞,纹绢簟席丞,国子典学,材官司马,宣阳等诸门候,东宫导客守舍人,运署谒者,都水左右二装五城谒者,石城宣城阳新屯谒者,南康建安晋安伐船谒者,晋安练葛屯主,为三品蕴位。  又门下集书主事通正令史,中书正令史,尚书正令史,尚书监籍正令史,都正令史,殿中内监,题閤监,婚局监,东宫门下通事守舍人,东宫典书守舍人,东宫内监,殿中守舍人,题閤监,乘黄令,右藏令,籍田令,廪牺令,梅根诸冶令,典客馆令,太官四丞,库存丞,太乐丞,东冶太库丞,左尚方五丞,右尚方四丞,东宫卫库丞,司农左右中部仓丞,廷尉律博士,公府舍人,诸州别署监,山阴狱丞,为三品勋位。  其州二十三,并列其高下,选拟略视内职。郡守及丞,各为十班。县制七班。  用人各拟内职云。  又诏以将军之名,高卑舛杂,命更加厘定。于是有司奏置一百二十五号将军。  以镇、卫、骠骑、车骑,为二十四班。内外通用。四征、东南西北,止施外。四中,军、卫、抚、护,止施内。为二十三班。八镇东南西北,止施在外。左右前后,止施在内。为二十二班。八安东西南北,止施在外。左右前后,止施在内。为二十一班。四平、东南西北。四翊,左右前后。为二十班。凡三十五号,为一品。是为重号将军。忠武、军师,为十九班。武臣、爪牙、龙骑、云麾,为十八班。代旧前后左右四将军。镇兵、翊师、宣惠、宜毅,为十七班。代旧四中郎。十号为一品。智威、仁威、勇威、信威、严威,为十六班。代旧征虏。智武、仁武、勇武、信武、严武,为十五班。代旧冠军。十号为一品,所谓五德将军者也。轻车、征远、镇朔、武旅、贞毅,为十四班。代旧辅国。凡将军加大者,唯至贞毅而已。通进一阶。优者方得比加位从公。凡督府,置长史司马谘议诸曹,有录事记室等十八曹。天监七年,更置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各一人。宁远、明威、振远、电耀、威耀,为十三班。代旧宁朔。十号为一品。武威、武骑、武猛、武壮、飚武,为十二班。  电威、驰锐、追锋、羽骑、突骑,为十一班。十号为一品。折冲、冠武、和戎、安垒、猛烈,为十班。扫狄、雄信、扫虏、武锐、摧锋,为九班。十号为一品。略远、贞威、决胜、开远、光野,为八班。厉锋、轻锐、讨狄、荡虏、荡夷,为七班。十号为一品。武毅、铁骑、楼船、宣猛、树功,为六班。克狄、平虏、讨夷、平狄、威戎,为五班。十号为一品。伏波、雄戟、长剑、冲冠、雕骑,为四班、佽飞、安夷、克戎、绥狄、威虏,为三班。十号为一品。前锋、武毅、开边、招远、金威,为二班。绥虏、荡寇、殄虏、横野、驰射,为一班。十号为一品。凡十品,二十四班。亦以班多为贵。其制品十,取其盈数。班二十四,以法气序。制簿悉以大号居后,以为选法自小迁大也。前史所记,以位得从公,故将军之名,次于台槐之下。  至是备其班品,叙于百司之外。其不登二品,应须军号者,有牙门、代旧建威。期门,代旧建武。为八班。候骑、代旧振威。熊渠,代旧振武。为七班。中坚、代旧奋威。典戎,代旧奋武。为六班。戈船、代旧扬威。绣衣,代旧扬武。为五班。执讯、代旧广威。行阵,代旧广武。为四班。鹰扬为三班。陵江为二班。偏将军、裨将军,为一班。凡十四号,别为八班,以象八风。所施甚轻。又有武安、镇远、雄义,拟车骑。为二十四班。四抚东南西北,拟四征。为二十三班。四宁东南西北,拟四镇。为二十二班。四威东南西北,拟四安。为二十一班。四绥东南西北,拟四平。为二十班。凡十九号,为一品。安远、安边,拟忠武、军师。为十九班。辅义、安沙、卫海、抚河,拟武臣等四号。为十八班。平远、抚朔、宁沙、航海、拟镇兵等四号。为十七班。凡十号,为一品。翊海、朔野、拓远、威河、龙幕,拟智威等五号。为十六班。威陇、安漠、绥边、宁寇、梯山,拟智武等五号。为十五班。凡十号,为一品。宁境、绥河、明信、明义、威漠,拟轻车等五号。为十四班。安陇、向义、宣节、振朔、候律,拟宁远等五号。为十三班。凡十号,为一品。平寇、定远、陵海、宁陇、振漠,拟武威等五号。为十二班。驰义、横朔、明节、执信、怀德,拟电威等五号。为十一班。凡十号,为一品。抚边、定陇、绥关、立信、奉义,拟折冲等五号。为十班。绥陇、宁边、定朔、立节、怀威,拟扫狄等五号。为九班。  凡十号,为一品。怀关、静朔、扫寇、宁河、安朔,拟略远等五号。为八班。扬化、超陇、执义、来化、度嶂,拟厉锋等五号。为七班。凡十号,为一品。平河、振陇、雄边、横沙、宁关,拟武毅等五号。为六班。怀信、宣义、弘节、浮辽、凿空,拟克狄等五号。为五班。凡十号,为一品。捍海、款塞、归义、陵河、明信,拟伏波等五号。为四班。奉忠、守义、弘信、仰化、立义,拟亻次飞等五号。为三班。凡十号,为一品。绥方、奉正、承化、浮海、度河,拟先锋等五号。为二班。怀义、奉信、归诚、怀泽、伏义,拟绥虏等五号。为一班。凡十号,为一品。大凡一百九号将军,亦为十品,二十四班。正施于外国。  及大通三年,有司奏曰:“天监七年,改定将军之名,有因有革。普通六年,又置百号将军,更加刊正,杂号之中,微有移异。大通三年,奏移宁远班中明威将军进轻车班中,以轻车班中征远度入宁远班中。又置安远将军代贞武,宣远代明烈。  其戎夷之号,亦加附拟,选序则依此承用。”遂以定制。转则进一班。黜则退一班。  班即阶也。同班以优劣为前后。有镇、卫、骠骑、车骑同班。四中、四征同班。八镇同班。八安同班。四平、四翊同班。忠武、军师同班。武臣、爪牙、龙骑、云麾、冠军同班。镇兵、翊师、宣惠、宣毅四将军,东南西北四中郎将同班。智威、仁威、勇威、信威、严威同班。智武、仁武、勇武、信武、严武同班。谓为五德将军。轻车、镇朔、武旅、贞毅、明威同班。宁远、安远、征远、振远、宣远同班。威雄、威猛、威烈、威振、威信、威胜、威略、威风、威力、威光同班。武猛、武略、武胜、武力、武毅、武健、武烈、武威、武锐、武勇同班。猛毅、猛烈、猛威、猛锐、猛震、猛进、猛智、猛武、猛胜、猛骏同班。壮武、壮勇、壮烈、壮猛、壮锐、壮盛、壮毅、壮志、壮意、壮力同班。骁雄、骁桀、骁猛、骁烈、骁武、骁勇、骁锐、骁名、骁胜、骁迅同班。雄猛、雄威、雄明、雄烈、雄信、雄武、雄勇、雄毅、雄壮、雄健同班。忠勇、忠烈、忠猛、忠锐、忠壮、忠毅、忠捍、忠信、忠义、忠胜同班。明智、明略、明远、明勇、明烈、明威、明胜、明进、明锐、明毅、同班。  光烈、光明、光英、光远、光胜、光锐、光命、光勇、光戎、光野同班。飙勇、飙猛、飙烈、飙锐、飙奇、飙决、飙起、飙略、飙胜、飙出同班。龙骧、武视、云旗、风烈、电威、雷音、驰锐、追锐、羽骑、突骑同班。折冲、冠武、和戎、安垒、超猛、英果、扫虏、扫狄、武锐、摧锋同班。开远、略远、贞威、决胜、清野、坚锐、轻锐、拔山、云勇、振旅同班。超武、铁骑、楼船、宣猛、树功、克狄、平虏、棱威、昭威、威戎同班。伏波、雄戟、长剑、冲冠、雕骑、佽飞、勇骑、破敌、克敌、威虏同班。前锋、武毅、开边、招远、金威、破阵、荡寇、殄虏、横野、驰射同班。  牙门、期门同班。候骑、熊渠同班。中坚、典戎同班。执讯、行阵同班。伏武、怀奇同班。偏、裨将军同班。凡二百四十号,为四十四班。  又雍州置宁蛮校尉,广州置平越中郎将,北凉、南秦置西戎校尉,南秦、梁州置平戎校尉,宁州置镇蛮校尉,西阳、南新蔡、晋熙、庐江等郡,置镇蛮护军,武陵郡置安远护军,巴陵郡置度支校尉。皆立府,随府主号轻重而不为定。其将军施于外国者,雄义、镇远、武安同班,拟镇、卫等三号。四抚同班,拟四征,四威同班。拟四安。四绥同班,拟四平。安远、安边同班,拟忠武等号。抚河、卫海、安沙、辅义同班,拟武臣等号。航海、宁沙、抚朔、平远同班,拟镇兵等号。龙幕、威河、和戎、拓远、朔野、翊海同班,拟智威等号。梯山、宁寇、绥边、安漠、威陇五号同班,拟智武等号。威漠、明义、昭信、绥河、宁境同班,拟轻车等号。候律、振朔、宣节、向义、安陇同班,拟宁远等号。振漠、宁陇、陵海、安远、平寇同班,拟威雄等号。怀德、执信、明节、横朔、驰义同班,拟武猛等号。安朔、宁河、扫寇、静朔、怀关同班,拟骁雄等号。度嶂、奉化、康义、超陇、扬化同班,拟猛烈等号。宁关、横沙、雄边、振陇、平河同班,拟忠勇等号。凿空、浮辽、弘节、宣义、怀信同班,拟明智等号。明信、陵河、归义、款塞、捍海同班,拟光烈等号。立义、仰化、弘信、守义、奉忠同班,拟飙勇等号。奉诚、立诚、建诚、显诚、义诚同班,拟龙骧等号。尉辽、宁渤、绥岭、威塞、通侯同班,拟折冲等号。  扫荒、威荒、定荒、开荒、理荒同班,拟开远等号。奉节、扫节、建节、效节、伏节同班,拟超武等号。渡河、陵海、承化、奉正、绥方同班,拟伏波等号。伏义、怀泽、归诚、奉信、怀义同班,拟前锋等号。凡一百二十五将军,二十八班,并施外国戎号,准于中夏焉。大同四年,魏彭城王尔硃仲远来降,以为定洛大将军,仍使其北讨,故名云。  陈承梁,皆循其制官,而又置相国,位列丞相上。并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并以为赠官。定令,尚书置五员,郎二十一员。其余并遵梁制,为十八班,而官有清浊。自十二班以上并诏授,表启不称姓。从十一班至九班,礼数复为一等。又流外有七班,此是寒微士人为之。从此班者,方得进登第一班。其亲王起家则为侍中。若加将军,方得有佐史,无将军则无府,止有国官。皇太子冢嫡者,起家封王,依诸王起家。余子并封公,起家中书郎。诸王子并诸侯世子,起家给事。三公子起家员外散骑侍郎,令仆子起家秘书郎。若员满,亦为板法曹,虽高半阶,望终秘书郎下。次令仆子起家著作佐郎,亦为板行参军。此外有扬州主簿、太学博士、王国侍郎、奉朝请、嗣王行参军,并起家官,未合发诏。诸王公参佐等官,仍为清浊。或有选司补用,亦有府牒即授者,不拘年限,去留随意。在府之日,唯宾游宴赏,时复修参,更无余事。若随府王在州,其僚佐等,或亦得预催督。若其驱使,便有职务。其衣冠子弟,多自修立,非气类者,唯利是求,暴物乱政,皆此之类。国之政事,并由中书省。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书吏二百人。书吏不足,并取助书。分掌二十一局事,各当尚书诸曹,并为上司,总国内机要,而尚书唯听受而已。被委此官,多擅威势。其庶姓为州,若无将军者,谓之单车。郡县官之任代下,有迎新送故之法,饷馈皆百姓出,并以定令。其所制品秩,今列之云。  相国,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已上秩万石。巴陵王、汝阴王后,尚书令,已上秩中二千石。品并第一。  中书监,尚书左右仆射,特进,太子二傅,左右光禄大夫,已上中二千石。品并第二。  中书令,侍中,散骑常侍,领、护军,中领、护军,吏部尚书,列曹尚书,金紫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已上并中二千石。左右卫将军,御史中丞,已上二千石。  太后卫尉、太仆、少府三卿,太常、宗正、太府、卫尉、司农、少府、廷尉、光禄、大匠、太仆、鸿胪、太舟等卿,太子詹事,国子祭酒,已上中二千石。扬州刺史,凡单车刺史,加督进一品,都督进二品。不论持节假节,扬州、徐州加督,进二品右光禄已下。加都督,第一品尚书令下。南徐、东扬州刺史,皇弟皇子封国王世子,品并第三。  通直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黄门侍郎,已上二千石。秘书监,中二千石。  左右骁骑、左右游击等将军,太子中庶子,已上二千石。太子左右卫率,二千石硃衣直阁,云骑、游骑将军,中书侍郎,已上千石。尚书左右丞,尚书、吏部侍郎、郎中,已上六百石。尚书郎中与吏部郎同列,今品同。太子三卿,太中、中散大夫,司徒左右长史,已上千石。诸王师,依秩减之例。国子博士,千石。荆江南兗郢湘雍等州刺史,六州加督,进在第三品东扬州下。加都督,进在第二品右光禄下。嗣王、蕃王、郡公、县公等世子,品并第四。  秘书丞,明堂、太庙、帝陵等令,已上六百石。散骑侍郎,前左右后军将军,左右中郎将,已上千石。大长秋,二千石。太子中舍人、庶子,六百石。豫益广衡等州,青州领冀州,北兗北徐等州,梁州领南秦州,司南梁交越桂霍宁等十五州,加督,进在第四品雍州下。加都督,进在第三品南徐州下。不言秩。丹阳尹,中二千石。会稽太守,二千石。加督,进在第四品雍州下。加都督进在第三品南徐州下。  诸郡若督及都督,皆以此差次为例。吴郡、吴兴二太守,二千石。侯世子,不言秩。  皇弟皇子府谘议参军,八百石。皇弟皇子府板谘议参军,不言秩。皇弟皇子府长史,千石。皇弟皇子府板长史,不言秩。皇弟皇子府司马,千石。皇弟皇子府板司马,不言秩。皇弟皇子公府从事中郎,六百石。品并第五。  通直散骑侍郎,千石。著作郎,六百石。步兵、射声、长水、越骑、屯骑五校尉,并千石。太子洗马,六百石。太子步兵、翊军、屯骑三校尉,并秩同台校。司徒左西掾属,并本秩四百石。依减秩例。皇弟皇子友,依减秩例。皇弟皇子公府属,本秩四百石。依减秩例。五经博士,六百石。子男世子,不言秩。万户以上郡太守、内史、相,嗣王府、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谘议参军,六百石。板者不言秩。嗣王府、皇弟皇子之庶子府长史、司马,并八百石。嗣王府官减正王府一阶。其板长史、司马,并不言秩。庶姓公府谘议参军,六百石。与嗣王府同。其板者并不言秩。庶姓公府长史、司马,并八百石。其板者并不言秩。嗣王庶姓公府从事中郎,六百石。  皇帝皇子府中录事参军、板府中录事参军,中记室参军、板中记室参军,中直兵参军、板中直兵参军,扬州别驾中从事,皇弟皇子南徐荆江南兗郢湘雍州别驾中从事,并不言秩,品并第六。  给事中,六百石,员外散骑侍郎,秘书著作佐郎,并四百石。依减秩例。奉车、驸马都尉,武贲中郎将,羽林监,冗从仆射,已上并六百石。谒者仆射,千石。南台治书侍御史,六百石。太子舍人,二百石。依减秩例。太子门大夫,六百石。太子旅贲中郎将、冗从仆射,并秩同台将。司徒主簿,依减秩例。司徒祭酒,不言秩。  领护军长史、司马,廷尉正、监、平,并六百石。皇弟皇子府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板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功曹史、主簿,公府祭酒,并不言秩。皇弟皇子文学,依减秩例。嗣王庶姓公府掾属,并本秩四百石。依减秩例。太子二傅丞,并六百石。  蕃王府谘议参军,四百石。蕃王府板谘议参军,不言秩。蕃王府长史、司马,六百石。板者并不言秩。庶姓持节府谘议参军,四百石。庶姓非公不持节将军置长史,六百石。庶姓持节府板谘议参军,不言秩。庶姓持节府长史、司马,并六百石。板者皆不言秩。嗣王府、皇弟皇子之庶子、及庶姓公府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及板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并不言秩。不满万户太守、内史、相,二千石。丹阳、会稽、吴郡、吴兴及万户郡丞,并六百石。建康令,千石。建康正、监、平,秩同廷尉。品并第七。  中书通事舍人,依减秩例。积射、强弩、武卫等将军,公车令,太子左右积弩将军,并六百石。奉朝请武骑常侍,依减秩例。太后三卿、十二卿、大长秋等丞,并六百石。左右卫司马,不言秩。太子詹事丞,胄子律博士,并六百石。皇弟皇子府正参军、板正参军、行参军、板行参军,嗣王府、皇弟子皇子之庶子府录事记室中兵参军、板录事记室中兵参军、功曹史、主簿,庶姓非公不持节诸将军置主簿,庶姓公府录事记室中兵参军、板录事记室中兵参军、主簿,嗣王庶姓公府祭酒,蕃王府中录事记室直兵参军、板中录事记室直兵参军、,庶姓持节府中录事记室直兵参军、及板中录事记室直兵参军,太子太傅、五官功曹史、主簿,少傅、五官功曹史、主簿,已上并不言秩。太学博士,六百石。国子助教,司樽郎,安蛮戎越校尉中郎将府等长史,六百石。蛮戎越等府佐无定品。自随主军号轻重。小府减大府一阶。蛮戎越校尉中郎将等府板长史,不言秩。蛮戎越校尉中郎将等司马,六百石。  板者不言秩。庶姓南徐荆江南兗郢湘雍等州别驾中从事,不言秩。不满万户已下郡丞,六百石。五千户已上县令、相,一千石。皇弟皇子国郎中令、大农、中尉,并六百石。品并第八。  左右二卫殿中将军,不言秩。南台侍御史。依秩减例。东宫通事舍人,不言秩。  材官将军,六百石。太子左右二卫率、殿中将军及丞、嗣王府、皇弟皇子之庶子府正参军、板正参军、行参军、板行参军,庶姓公府正参军、板正参军、蕃王府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板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功曹史、主簿,正参军、板正参军、行参军、板行参军,庶姓持节府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板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功曹史、主簿庶姓豫益广衡青冀北兗北徐梁秦司南徐等州别驾中从事史,扬州主簿、西曹及祭酒、议曹二从事,南徐州主簿、西曹、祭酒议曹二从事,皇弟皇子诸州主簿、西曹,已上并不言秩。不满五千户已下县令、相,六百石。皇弟皇子国常侍、侍郎,不言秩。嗣王国郎中令、大农、中尉,并四百石。嗣王国常侍,不言秩。蕃王国郎中令、大农、殿中,并二百石。品并第九。  又有戎号拟官,自一品至于九品,凡二百三十七。镇卫、骠骑、车骑等三号将军,拟官品第一。比秩中二千石。四中、军、抚、卫、权。四征、东南西北。八镇东南西北,左右前后。等十六号将军,拟官品第二。秩中二千石。八安、左前右后,东南西北。四翊、左前右后。四平东南西北。等十六号将军,拟官品第三。秩中二千石。忠武、军师、武臣、爪牙、龙骑、云麾、冠军、镇兵、翊师、宣惠、宣毅等将军,四中郎将,智、仁、勇、信、严等五威、五武将军,合二十五号,拟官品第四。秩中二千石。轻车、镇朔、武旅、贞毅、明威等将军,将军加大者至此。凡加大,通进一阶。宁、安、征、振、宣等五远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小府、蛮越校尉中郎将,随府主军号轻重。若单作,则减刺史一阶。若有将军,减将军一阶。合十八号,拟官品第五。威雄、猛、烈、震、信、略、胜、风、力、光等十威,武猛、略、胜、力、毅、健、烈、威、锐、勇等十武,猛毅、烈、威、震、锐、进、智、胜、骏等十猛,壮武、勇、烈、猛、锐、威、力、毅、志、意等十壮,骁雄、桀、猛、烈、武、勇、锐、名、胜、迅等十骁,雄猛、威、明、烈、信、武、勇、毅、壮、健等十雄,忠勇、烈、猛、锐、壮、毅、捍、信、义、胜等十忠,明智、略、远、勇、烈、威、锐、毅、胜、进等十明,光烈、明、英、远、胜、锐、命、勇、戎、野等十光,飙勇、烈、猛、锐、奇、决、起、胜、略、出等十飙将军,平越中郎,广、梁、南秦、南梁、宁等州小府。西戎、平戎、镇蛮三校尉等,拟官一百四号,品第六。并千石。龙骧、武视、云旗、风烈、电威、雷音、驰锐、追锐、羽骑、突骑、折冲、冠武、和戎、安垒、超猛、英果、扫虏、扫狄、武锐、摧锋、开远、略远、贞威、决胜、清野、坚锐、轻车、拔山、云勇、振旅等将军,拟官三十号,品第七。并六百石。超武、铁骑、楼船、宣猛、树功、克狄、平虏、棱威、戎昭、威戎、伏波、雄戟、长剑、冲冠、雕骑、佽飞、勇骑、破敌、克敌、威虏等将军,镇蛮护军,西阳、南新蔡、晋熙、庐江郡小府、镇蛮安远护军、度支校尉,随府主号轻重。若单作,则减太守内史相一阶。若有将军,减一阶。安远护军,度支校尉巴陵郡丞等,拟官二十三号,品第八。并六百石。前锋、武毅、开边、招远、金威、破阵、荡寇、殄虏、横野、驰射等将军,拟官十号,品第九。并四百石。诸将起自第六品已下,板则无秩。其虽除不领兵,领兵不满百人,并除此官而为州郡县者,皆依本条减秩石。二千石减为千石,千石降为六百石。自四百石降而无秩。其州郡县,自各以本秩论。凡板将军,皆降除一品。诸依此减降品秩。其应假给章印,各依旧差,不贬夺。  其封爵亦为九等之差。郡王第一品。秩万石。嗣王、蕃王、开国郡县公,第二品。开国郡、县侯,第三品。开国县伯,第四品,并视中二千石。开国子,第五品。  开国男,第六品。并视二千石。汤沐食侯,第七品。乡、亭侯,第八品。并视千石。  关中、关外侯,第九品。视六百石。  陈依梁制,年未满三十者,不得入仕。唯经学生策试得第,诸州光迎主簿,西曹左奏及经为挽郎得仕。其诸郡,唯正王任丹阳尹经迎得出身,庶姓尹则不得。必有奇才异行殊勋,别降恩旨叙用者,不在常例。其相知表启通举者,每常有之,亦无年常考校黜陟之法。既不为此式,所以勤惰无辨。凡选官无定期,随阙即补,多更互迁官,未必即进班秩。其官唯论清浊,从浊官得微清,则胜于转。若有迁授,或由别敕,但移转一人为官,则诸官多须改动。其用官式,吏部先为白牒,录数十人名,吏部尚书与参掌人共署奏。敕或可或不可。其不用者,更铨量奏请。若敕可,则付选,更色别,量贵贱,内外分之,随才补用。以黄纸录名,八座通署,奏可,即出付典名。而典以名贴鹤头板,整威仪,送往得官之家。其有特发诏授官者,即宣付诏诰局,作诏章草奏闻。敕可,黄纸写出门下。门下答诏,请付外施行。又画可,付选司行召。得诏官者,不必皆须待召。但闻诏出,明日,即与其亲入谢后,诣尚书,上省拜受。若拜王公则临轩。

【版权声明】

《卷二十六志第二十一 百官上-隋书》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四字成语大全网小编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卷二十七志第二十二 百官中-隋书

卷二十七志第二十二 百官中 后齐制官,多循后魏,置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师,拟古上公,非勋德崇者不居。次有大司马、大将军,是为二大,并典司武事。次置太尉、司徒、司

卷五十六列传第二十一-隋书

卷五十六列传第二十一 卢恺卢恺,字长仁,涿郡范阳人也。父柔,终于魏中书监。恺性孝友,神情爽悟,略涉书记,颇解属文。周齐王宪引为记室。其后袭爵容城伯,邑千一百户。从宪,

实录卷之四百六十八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实录卷之四百六十八 之清实录光绪朝实录,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卷五十六列传第二十一

  卢恺卢恺,字长仁,涿郡范阳人也。父柔,终于魏中书监。恺性孝友,神情爽悟,略涉书记,颇解属文。周齐王宪引为记室。其后袭爵容城伯,邑千一百户。从宪伐齐,恺说柏杜镇下之。迁小吏部大夫,增邑七百户。染工上士王神欢者,尝以赂自进,冢宰宇文护擢为计部下大夫。恺谏曰:“古者登高能赋,可为大夫,求贤审官,理须详慎。今神欢出自染工,更无殊异,徒以家富自通,遂与搢绅并列,实恐惟鹈之刺,闻之外境。”护竟寝其事。建德中,增邑二百户。岁馀,转内史下大夫。武帝在云阳宫,敕诸屯简老牛,欲以享士。恺进谏曰:“昔田子方赎老马,君子以为美谈。向奉明敕,欲以老牛享士,有亏仁政。”帝美其言而止。转礼部大夫,为聘陈使副。先是,行人多从其国礼,及恺为使,一依本朝,陈人莫能屈。四年秋,李穆攻拔轵关、柏崖二镇,命恺作露布,帝读之大悦,曰:“卢恺文章大进,荀景倩故是令君之子。”寻授襄州总管司录,转治中。大象元年,征拜东京吏部大夫。开皇初,加上仪同三司,除尚书吏部侍郎,进爵为侯,仍摄尚书左丞。每有敷奏,侃然正色,虽逢喜怒,不改其常。帝嘉恺有吏干,赐钱二十万,并赉杂彩三百匹,加散骑常侍。八年,上亲考百僚,以恺为上。恺固让,不敢受,高祖曰:“吏部勤干,旧所闻悉。今者上考,佥议攸同,当仁不让,何愧之有!皆在朕心,无劳饰让。”  岁馀,拜礼部尚书,摄吏部尚书事。会国子博士何妥与右仆射苏威不平,奏威阴事。  恺坐与相连,上以恺属吏。宪司奏恺曰:“房恭懿者,尉迟迥之党,不当仕进。威、恺二人曲相荐达,累转为海州刺史。又吏部预选者甚多,恺不即授官,皆注色而遣。  威之从父弟彻、肃二人,并以乡正征诣吏部。彻文状后至而先任用,肃左足挛蹇,才用无算,恺以威故,授朝请郎。恺之朋党,事甚明白。”上大怒曰:“恺敢将天官以为私惠!”恺免冠顿首曰:“皇太子将以通事舍人苏夔为舍人,夔即苏威之子,臣以夔未当迁,固启而止。臣若与威有私,岂当如此!”上曰:“苏威之子,朝廷共知,卿乃固执,以徼身幸。至所不知者,便行朋附,奸臣之行也。”于是除名为百姓。未几,卒于家。自周氏以降,选无清浊,及恺摄吏部,与薛道衡、陆彦师等甄别士流,故涉党固之谮,遂及于此。子义恭嗣。  令狐熙令狐熙,字长熙,燉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父整,仕周,官至大将军、始、丰二州刺史。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给,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都督、辅国将军,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  其父戒之曰:“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吾今见存,汝又只立,何得过尔毁顿,贻吾忧也!”熙自是稍加饘粥。服阕,除小驾部,复丁父忧,非杖不起,人有闻其哭声,莫不为之下泣。河阴之役,诏令墨缞从事,还授职方下大夫,袭爵彭阳县公,邑二千一百户。及武帝平齐,以留守功,增邑六百户。进位仪同,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寻除司徒左长史,加上仪同,进爵河南郡公。时吐谷浑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会蜀王秀出镇于蜀,纲纪之选,咸属正人,以熙为益州总管长史。未之官,拜沧州刺史。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熙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在职数年,风教大洽,称为良二千石。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及行台废,授并州总管司马。后征为雍州别驾。寻为长史,迁鸿胪卿。后以本官兼吏部尚书,往判五曹尚书事,号为明干,上甚任之。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闻而嘉之,顾谓侍臣曰:“鄴都天下难理处也。”敕相州刺史豆卢通,令习熙之法。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给帐内五百人,赐帛五百匹,发传送其家累,改封武康郡公。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先是,州县生梗,长吏多不得之官,寄政于总管府。熙悉遣之,为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时有宁猛力者,与陈后主同日生,自言貌有贵相,在陈日,已据南海,平陈后,高祖因而抚之,即拜安州刺史。然骄倨,恃其阻险,未尝参谒。熙手书谕之,申以交友之分。其母有疢,熙复遗以药物。猛力感之,诣府请谒,不敢为非。熙以州县多有同名者,于是奏改安州为钦州,黄州为峰州,利州为智州,德州为欢州,东宁为融州,上皆从之。  在职数年,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愧惧兼深,常愿收拙避贤,稍免官谤。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但臣夙患消渴,比更增甚,筋力精神,转就衰迈。昔在壮齿,犹不如人,况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熙奉诏,令交州渠帅李佛子入朝。佛子欲为乱,请至仲冬上道,熙意在羁縻,遂从之。有人诣阙讼熙受佛子赂而舍之,上闻而固疑之。既而佛子反问至,上大怒,以为信然,遣使者锁熙诣阙。熙性素刚,郁郁不得志,行至永州,忧愤发病而卒,时年六十三。  上怒不解,于是没其家财。及行军总管刘方擒佛子送于京师,言熙实无赃货,上乃悟,于是召其四子,听预仕焉。少子德棻,最知名。  薛胄薛胄,字绍玄,河东汾阴人也。父端,周蔡州刺史。胄少聪明,每览异书,便晓其义。常叹训注者不会圣人深旨,辄以意辩之,诸儒莫不称善。性慷慨,志立功名。周明帝时,袭爵文城郡公。累迁上仪同,寻拜司金大夫,后加开府。高祖受禅,擢拜鲁州刺史,未之官,检校庐州总管事。寻除兗州刺史。及到官,系囚数百,胄剖断旬日便了,囹圄空虚。有陈州人向道力者,伪作高平郡守,将之官,胄遇诸途,察其有异,将留诘之。司马王君馥固谏,乃听诣郡。既而悔之,即遣主簿追禁道力。  有部人徐俱罗者,尝任海陵郡守,先是已为道力伪代之。比至秩满,公私不悟。俱罗遂语君馥曰:“向道力以经代俱罗为郡,使君岂容疑之?”君馥以俱罗所陈,又固请胄。胄呵君馥曰:“吾已察知此人诈也。司马容奸,当连其坐!”君馥乃止。  遂往收之,道力惧而引伪。其发奸摘伏,皆此类也,时人谓为神明。先是,兗州城东沂、泗二水合而南流,泛滥大泽中,胄遂积石堰之,使决令西注,陂泽尽为良田。  又通转运,利尽淮海,百姓赖之,号为薛公丰兗渠。胄以天下太平,登封告禅,帝王盛烈,遂遣博士登太山,观古迹,撰《封禅图》及仪上之。高祖谦让不许。后转郢州刺史,前后俱有惠政。征拜卫尉卿,寻转大理卿,持法宽平,名为称职。后迁刑部尚书。时左仆射高颎稍被疏忌,及王世积之诛也,颎事与相连,上因此欲成颎罪。胄明雪之,正议其狱。由是忤旨,械系之,久而得免。检校相州事,甚有能名。  会汉王谅作乱并州,遣伪将綦良东略地,攻逼慈州。刺史上官政请援于胄,胄畏谅兵锋,不敢拒,良又引兵攻胄,胄欲以计却之,遣亲人鲁世范说良曰:“天下事未可知,胄为人臣,去就须得其所,何遽相攻也?”良于是释去,进图黎阳。及良为史祥所攻,弃军归胄。朝廷以胄怀贰心,锁诣大理。相州吏人素怀其恩,诣阙理胄者百馀人,胄竟坐除名,配防岭南,道病卒。有子、献,并知名。  宇文弼宇文弼,字公辅,河南洛阳人也,其先与周同出。祖直力觐,魏巨鹿太守。父珍,周宕州刺史。弼慷慨有大节,博学多通,仕周为礼部上士。尝奉使邓至国及黑水、龙涸诸羌,前后降附三十馀部。及还,奉诏修定《五礼》,书成奏之,赐公田十二顷,粟百石。累迁少吏部,擢八人为县令,皆有异绩,时以为知人。转内史都上士。武帝将出兵河阳以伐齐,谋及臣下,弼进策曰:“齐氏建国,于今累叶,虽曰无道,籓屏之寄,尚有其人。今之用兵,须择其地。河阳冲要,精兵所聚,尽力攻围,恐难得志。如臣所见,彼汾之曲,戍小山平,攻之易拔。用武之地,莫过于此,愿陛下详之。”帝不纳,师竟无功。建德五年,大举伐齐,卒用弼计。弼于是募三辅豪侠少年数百人以为别队,从帝攻拔晋州。身被三创,苦战不息,帝奇而壮之。后从帝平齐,以功拜上仪同,封武威县公,邑千五百户,赐物千五百段,奴婢百五十口,马牛羊千馀头,拜司州总管司录。宣帝嗣位,迁左守庙大夫。时突厥寇甘州,帝令侯莫陈昶率兵击之,弼为监军。谓昶曰:“黠虏之势,来如激矢,去若绝弦,若欲追蹑,良为难及。且宜选精骑,直趋祁连之西。贼若收军,必自蓼泉之北,此地险隘,兼复下湿,度其人马,三日方度,缓辔追讨,何虑不及?彼劳我逸,破之必矣。若邀此路,真上策也。”昶不能用之,西取合黎,大军行迟,虏已出塞。  其年,弼又率兵从梁士彦攻拔寿阳,寻改封安乐县公,增邑六百户,赐物六百段,加以口马。除浍州刺史,俄转南司州刺史。后司马消难之奔陈也,弼追之不及。遇陈将樊毅,战于漳口,自旦及午,三战三捷,虏获三千人。除黄州刺史,寻转南定州刺史。开皇初,以前功封平昌县公,加邑一千二百户,入为尚书右丞。时西羌内附,诏弼持节安集之,置盐泽、蒲昌二郡而还。迁尚书左丞,当官正色,为百僚所惮,三年,突厥寇甘州,以行军司马从元帅窦荣定击破之。还除太仆少卿,转吏部侍郎。平陈之役,杨素出信州道,令弼持节为诸军节度,仍领行军总管。刘仁恩之破陈将吕仲肃也,弼有谋焉。加开府,擢拜刑部尚书,领太子虞候率。上尝亲临释奠,弼与博士论议,词致清远,观者属目。上大悦,顾谓侍臣曰:“朕今睹周公之制礼,见宣尼之论孝,实慰朕心。”于是颁赐各有差。时朝廷以晋阳为重镇,并州总管必属亲王,其长史、司马亦一时高选。前长史王韶卒,以弼有文武干用,出为并州长史。俄以父艰去职,寻诏起之。十八年,辽东之役,授元帅汉王府司马,仍寻领行军总管。军还之后,历朔、代、吴三州总管,皆有能名。炀帝即位,征拜刑部尚书,仍持节巡省河北。还除泉州刺史。岁馀,复拜刑部尚书,寻转礼部尚书。  弼既以才能著称,历职显要,声望甚重,物议时谈,多见推许,帝颇忌之。时帝渐好声色,尤勤远略,弼谓高颎曰:“昔周天元好声色而国亡,以今方之,不亦甚乎?”  又言:“长城之役,幸非急务。”有人奏之,竟坐诛死,时年六十二,天下冤之。  所著辞赋二十馀万言,为《尚书》、《孝经注》行于时。有子俭、瑗。  张衡张衡,字建平,河内人也。祖嶷,魏河阳太守。父光,周万州刺史。衡幼怀志尚,有骨鲠之风。年十五,诣太学受业,研精覃思,为同辈所推。周武帝居太后忧,与左右出猎,衡露发舆榇,扣马切谏。帝嘉焉,赐衣一袭,马一匹,擢拜汉王侍读。  衡又就沈重受《三礼》,略究大旨。累迁掌朝大夫。高祖受禅,拜司门侍郎。及晋王广为河北行台,衡历刑部、度支二曹郎。后以台废,拜并州总管掾。及王转牧扬州,衡复为掾,王甚亲任之。衡亦竭虑尽诚事之,夺宗之计,多衡所建也。以母忧去职,岁馀,起授扬州总管司马,赐物三百段。开皇中,熙州李英林聚众反,署置百官,以衡为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人讨平之。拜开府,赐奴婢一百三十口,物五百段,金银杂畜称是。及王为皇太子,拜衡右庶子,仍领给事黄门侍郎。炀帝嗣位,除给事黄门侍郎,进位银青光禄大夫,俄迁御史大夫,甚见亲重。大业三年,帝幸榆林郡,还至太原,谓衡曰:“朕欲过公宅,可为朕作主人。”衡于是驰至河内,与宗族具牛酒。帝上太行,开直道九十里,以抵其宅。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衡俯伏辞谢,奉斛上寿。帝益欢,赐其宅傍田三十顷,良马一匹,金带,缣彩六百段,衣一袭,御食器一具。衡固让,帝曰:“天子所至称幸者,盖为此也,不足为辞。”衡复献食于帝,帝令颁赐公卿,下至卫士,无不沾洽。衡以籓邸之旧,恩宠莫与为比,颇自骄贵。明年,帝幸汾阳宫,宴从官,特赐绢五百匹。  时帝欲大汾阳宫,令衡与纪弘整具图奏之。衡承间进谏曰:“比年劳役繁多,百姓疲敝,伏愿留神,稍加折损。”帝意甚不平。后尝目衡谓侍臣曰:“张衡自谓由其计画,令我有天下也。”时齐王暕失爱于上,帝密令人求暕罪失。有人谮暕违制,将伊阙令皇甫诩从之汾阳宫。又录前幸涿郡及祠恆岳时,父老谒见者衣冠多不整。  帝谴衡以宪司皆不能举正,出为榆林太守。明年,帝复幸汾阳宫,衡督役筑楼烦城,因而谒帝。帝恶衡不损瘦,以为不念咎,因谓衡曰:“公甚肥泽,宜且还郡。”衡复之榆林。俄而敕衡督役江都宫。有人诣衡讼宫监者,衡不为理,还以讼书付监,其人大为监所困。礼部尚书杨玄感使至江都,其人诣玄感称冤。玄感固以衡为不可。  及与衡相见,未有所言,又先谓玄感曰:“薛道衡真为枉死。”玄感具上其事,江都丞王世充又奏衡频减顿具。帝于是发怒,锁衡诣江都市,将斩之,久而乃释,除名为民,放还田里。帝每令亲人觇衡所为。八年,帝自辽东还都,衡妾言衡怨望,谤讪朝政,竟赐尽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监刑者塞耳,促令杀之。义宁中,以死非其罪,赠大将军、南阳郡公,谥曰忠。有子希玄。  杨汪杨汪,字元度,本弘农华阴人也,曾祖顺,徙居河东。父琛,仪同三司,及汪贵,追赠平乡县公。汪少凶疏,好与人群斗,拳所殴击,无不颠踣。长更折节勤学,专精《左氏传》,通《三礼》。解褐周冀王侍读,王甚重之,每曰:“杨侍读德业优深,孤之穆生也。”其后问《礼》于沈重,受《汉书》于刘臻,二人推许之曰:“吾弗如也。”由是知名,累迁夏官府都上士。及高祖居相,引知兵事,迁掌朝下大夫。高祖受禅,赐爵平乡县伯,邑二百户。历尚书司勋兵部二曹侍郎、秦州总管长史,名为明干。迁尚书左丞,坐事免。后历荆、洛二州长史,每听政之暇,必延生徒讲授,时人称之。数年,高祖谓谏议大夫王达曰:“卿为我觅一好左丞。”达遂私于汪曰:“我当荐君为左丞,若事果,当以良田相报也。”汪以达所言奏之,达竟以获罪,卒拜汪为尚书左丞。汪明习法令,果于剖断,当时号为称职。炀帝即位,守大理卿。汪视事二日,帝将亲省囚徒。其时系囚二百馀人,汪通宵究审,诘朝而奏,曲尽事情,一无遗误,帝甚嘉之。岁馀,拜国子祭酒。帝令百僚就学,与汪讲论,天下通儒硕学多萃焉,论难锋起,皆不能屈。帝令御史书其问答奏之,省而大悦,赐良马一匹。大业中,为银青光禄大夫。及杨玄感反河南,赞治裴弘策出师御之,战不利,弘策出还,遇汪而屏人交语。既而留守樊子盖斩弘策,以状奏汪,帝疑之,出为梁郡通守。后李密已逼东都,其徒频寇梁郡,汪勒兵拒之,频挫其锐。  炀帝崩,王世充推越王侗为主,征拜吏部尚书,颇见亲委。及世充僭号,汪复用事,世充平,以凶党诛死。  史臣曰:卢恺谏说可称,令狐熙所居而治,薛胄执宪平允,宇文弼声望攸归,张衡以鲠正立名,杨汪以学业自许。然皆有善始,鲜克令终,九仞之基,俱倾于一匮,惜哉!夫忠为令德,施非其人尚或不可,况托足邪径,而又不得其人者欤!语曰:“无为权首,将受其咎。”又曰:“无始祸,无召乱。”张衡既召乱源,实为权首,动不以顺,其能不及于此乎?

【版权声明】

《卷五十六列传第二十一-隋书》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实录卷之四百六十九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实录卷之四百六十九 之清实录光绪朝实录,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