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铁椎传》魏禧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大铁椎传》是清代文学家魏禧的一篇传记散文。作者因为不知道那个人叫什么名字,就用他的兵器“大铁,

《苛政猛于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苛政猛于虎》出自《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和弟子子路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

作品简介《大铁椎传》是清代文学家魏禧的一篇传记散文。作者因为不知道那个人叫什么名字,就用他的兵器“大铁椎”来代替。文中以细腻生动的手法,刻画了一位有识见、有气节、精武艺、识文墨,使用铁椎的大力士的“异人”的形象,描写出这样一个英雄人物,本可大有作为,在当时却所遇不合,无用武之地,只能去与响马决斗的可悲境遇,透露出作者对明朝亡国君臣的不满,抒发了他的亡国之痛,表达了作者希望有人起来“抗清复明”的爱国思想。

作品原文

大铁椎传1

庚戌十一月2,予自广陵归3,与陈子灿同舟4。子灿年二十八,好武事,予授以左氏兵谋兵法5,因问:“数游南北,逢异人乎?”子灿为述大铁椎,作《大铁椎传》。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6,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7,工技击8,七省好事者皆来学9,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10,故尝与过宋将军11。

时座上有健啖客12,貌甚寝13,右胁夹大铁椎14,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15。柄铁折叠环复16,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17。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18。扣其乡及姓字19,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20。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21。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22。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23,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24,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25,夺其物,故仇我26。久居,祸且及汝27。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28。”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29,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30。”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31。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32,令贼知也。”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33。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34,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35,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36,股栗欲堕37。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魏禧论曰:子房38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欤?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39《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40,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欤?抑用之自有时欤?子灿遇大铁椎为壬寅岁41,视其貌当年三十,然大铁椎今年四十耳。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帖子42,甚工楷书也。

字词解释
1.大铁椎传:选自《魏叔子文钞》,有删节。文章是一篇传记,因为不知道这个人叫什么名字,就用他的兵器“大铁锥”来代替。
2.庚戌:1670年(康熙九年)。
3.广陵:扬州古名。
4.陈子灿:生平不详。
5.左氏兵谋兵法:指《左传》中记述战事的文字。
6.北平:北京。明初改元大都为北平,1403年(明成祖永乐元年)改名北京。此用明初名称。省(xǐng)兄河南:到河南探望哥哥。
7.怀庆:府名,今河南沁阳。
8.工技击:擅长武术。
9.七省:指河南及其邻近的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湖北七省。
10.少同学:青少年时代的同学。
11.过:访问。
12.健啖(dàn淡):食量很大。 啖,吃。
13.貌甚寝:相貌甚丑陋。寝,丑陋。
14.右胁:右腋下。
15.“饮食”句:谓椎不离身。不暂去:一会也不离身。
16.“柄铁”句:椎之铁柄可折叠环绕,如同锁链。练,通“链”。
17.引:伸长。
18.语类楚声:说话像楚地的口音。楚地,现为湖南、湖北一带,古为楚地。
19.扣:通“叩”,询问。
20.言讫(qì):说完。
21.白金:银子。
22.鼾(hān酣)睡:熟睡。鼾,打呼噜。炕:用土坯搭制的床。
23.豪:豪杰。
24.强:(qiǎng)尽力挽留。
25.响马贼:结伙拦路抢劫的强盗,抢劫时先打呼哨,或放响箭,故称。
26.仇:怨恨,仇恨。
27.且:将。
28.期:约定。
29.能:有本领。
30.不快吾意:不能让我痛快搏斗。
31.与偕行:和(他)一起去。
32.慎弗声:小心不要出声。
33.觱篥(bì lì):古代一种管乐器。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汉代从西域传入。
34.环而进:围攻。
35.仆:向前倒下。
36.屏息:暂时抑制呼吸。屏,抑制。
37.股栗:两腿发抖。栗,战栗,发抖。
38.“子房”三句:谓大铁椎与汉代张良所得力士为一类人。子房,张良,字子房。秦灭韩,张良欲为韩复仇,后来找到一名力士,能举起一百二十斤重的铁椎,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但只击中副车(参看《史记·留侯世家》)。欤(yú),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
39.陈同甫:南宋陈亮,字同甫,文学家,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其所著《中兴遗传》,为宋朝南渡前后大臣、大将、死节、能臣、能将各类人物立传,其中有侠士、义勇两门,人物类似大铁椎,所以这样说,以引出下文之感慨。
40.泯泯(mǐn敏)然:形容纷纷消亡。
41.壬寅岁:1662年(康熙元年)。
42.市物帖子:购物单。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大铁椎传》魏禧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

《吾庐记》魏禧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吾庐记》是清代的魏禧创作的散文。“吾庐”是作者的弟弟魏季在勺庭的左角为隐居而建的。记中既写了,

《大铁椎传》魏禧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大铁椎传》是清代文学家魏禧的一篇传记散文。作者因为不知道那个人叫什么名字,就用他的兵器“大铁

作品简介《吾庐记》是清代的魏禧创作的散文。“吾庐”是作者的弟弟魏季在勺庭的左角为隐居而建的。记中既写了“吾庐”的得名与景物,而篇幅更多的则是在写其弟的为人,以及他对其弟的培养与希望。作者主张,只有通过艰险的环境来锻炼,才能成为有用之材,不能“终身守闺门之内”,作“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的懦夫。这对于现代的读者仍有启示作用。文章讲究起伏变化,反映当时的社会面也广,含意也发人深省。

作品原文

吾庐记(1)

季子礼,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2)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

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5),平畴崇田,参错其下(6),目之所周(7),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8)。于是高下其径(9),折而三之。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华(10),荫于径下(11),架曲直之木为槛(12),垩以蜃灰(13),光耀林木。

客曰:“斗绝之山(14),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或曰:“其少衰乎(15)!其将怀安也(16)。”

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17),蹈不测之波,去朋友(18),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至则飓风夜发屋(19),卧星露之下。兵变者再(20),索人而杀之(21),金铁鸣于堂户(22),尸交于衢(23),流血沟渎(24)。客或以闻诸家(25)。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客有让余者曰(26):“子之兄弟一身矣(27),又唯子言之从。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28)。吾之视季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29)。终身守闺门之内(30),选耎趑趄(31),盖井而观(32),腰舟而渡(33),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好极山川之奇(34),求朋友,揽风土之变(35),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36),江湖之死如衽席(37),若是者,吾不强使守其家。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38)。’夫若是者,吾所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39)!”

季子为余言,渡海时舟中人眩怖不敢起(40),独起视海中月,作《乘月渡海歌》一首;兵变,阖而坐(41),作《海南道中诗》三十首。余乃笑吾幸不忧恐泣下也。

庐既成,易堂诸子(42),自伯兄而下皆有诗(43),四方之士闻者,咸以诗来会,而余为之记。

作品注释
(1)该文是作者借为其弟魏礼筑吾庐作记,写魏礼的为人,突出魏礼冒着险危去远游的性情,弘扬“志士不忘在沟壑”之精神。文章叙议交错,转换自然。
(2)季子礼:魏礼,字和公,号季子。
(3)极:远至。琼海:琼州,今海南岛。
(4)勺庭:作者翠微山堂号。左肩:犹“左首”。
(5)宫之:围绕。《礼记·丧大记》:“吾为庐宫之。”郑玄注:“宫,谓围障之也。”
(6)参(cēn)错:参差交错。
(7)周:至,遍及。
(8)视勺庭为胜:比勺庭更好。视,比较。《吕氏春秋·仲秋》:“量大小,视长短,皆中度。”
(9)高下其径:随地势高下为路。
(10)辛夷:木名,亦称木兰,开紫红花。华,通“花”。
(11)荫:遮蔽。
(12)槛:栏干。
(13)垩(è饿)以蜃灰:涂刷蛤壳粉。垩,涂刷。蜃,指大蛤。
(14)斗绝:非常陡峭。斗,通“陡”。
(15)其:揣度之词。少:稍。衰:减退,懈怠。
(16)怀安:留恋家室,图安逸。唐代欧阳詹《出门赋》:“惕怀安以败名,曾何可以少留。”
(17)瘴癞(laì赖):我国南方湿热,山林间蒸发之烟气,使人致病,故有此称。
(18)去:离开。
(19)发屋:揭去屋顶。
(20)兵变:军队哗变,叛乱。再:多次。
(21)索:搜索。
(22)金铁:指兵器。
(23)尸交于衢:道路中尸体交错。衢,大道。
(24)沟渎(dú毒):犹“沟壑”,山野溪谷。
(25)以闻:以之闻,即告知的意思。
(26)让:责备。
(27)“子之”句:谓与兄弟关系至亲。之,与。《左传·文公十一年》:“皇父之二子死焉。”杜预注:“皇父与谷甥及牛父皆死。”一身,犹“一体”,喻关系密切。
(28)无死:未死。
(29)得行其志:做志愿要做的事。适:适意。
(30)闺门:内室。
(31)选耎(ruǎn软):怯懦。选,通“巽”,怯懦、柔弱。耎,同“软”。趑趄(zī jū):犹豫貌。
(32)盖井而观:盖住井口观天,喻眼光闭塞。
(33)腰舟而渡:腰间系着葫芦渡水。《庄子·逍遥游》:“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的话说:“樽如酒器,缚之于身,浮于江湖,可以自渡。虑,犹结缀也。案,所谓腰舟。”后喻做事过于谨慎。《晋书·蔡谟传》:“性尤笃慎,每事必为过防,故时人云:‘蔡公过浮航,脱带腰舟。’”
(34)极:穷尽。
(35)揽风土之变:阅历各地风俗人情之变异。
(36)死乱如死病:死于变乱同病死一样,谓不畏死于变乱。
(37)衽(rèn任):指家中床席。《仪礼·士丧礼》:“衽如初。”郑玄注:“衽,寝卧之席也。”
(38)志士不忘在沟壑: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赵岐注:“志士,守义者也。君子固穷,故常念死无棺椁殁沟壑而不恨也。”此语是孟子就齐景公不按常规方法招虞人,虞人不至而将其杀之一事说的,后文又有“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之语,该文作者便径直作“孔子曰”了。
(39)何暇禁:何须禁止。
(40)眩怖:头晕并惊恐。
(41)阖(hé河):闭门。
(42)易堂诸子:作者与魏祥、魏礼,及李腾蛟、丘维屏、彭任等人,在翠微峰建立学舍,讲学论文,号易堂。
(43)伯兄:大哥。

版权声明:

《《吾庐记》魏禧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苛政猛于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苛政猛于虎》出自《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和弟子子路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

《子产不毁乡校》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子产不毁乡校》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故事包涵着典型的公共关系思想。对于乡人聚会议政的乡校,

《吾庐记》魏禧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吾庐记》是清代的魏禧创作的散文。“吾庐”是作者的弟弟魏季在勺庭的左角为隐居而建的。记中既写了

作品简介《子产不毁乡校》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故事包涵着典型的公共关系思想。对于乡人聚会议政的乡校,然明主张毁掉,子产不同意,他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用今天的话来说,子产把乡校作为获取群众议论政事的反馈信息的场所,而且注意根据来自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子产执政后,重视听取百姓的议论,还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告于世,努力疏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颇得百姓的爱戴,从而使郑国强盛起来。

作品原文

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⑴,以论执政⑵。然明谓子产曰⑶:“毁乡校,何如⑷?”子产曰;“何为⑸?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⑹,以议执政之善否⑺。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为忠善以损怨⑻,不闻作威以防怨⑼。岂不遽止⑽?然犹防川⑾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⑿,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⒀。”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⒁。小人实不才⒂。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⒃,岂唯二三臣⒄?”

仲尼闻是语也,曰(18):“以是观之(19),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作品注释
⑴乡校: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场所。除了”乡校”一词,还有学府、太学、国子监、庠、私塾、书院等古代用来表示学校的词语。
⑵执政:指掌握政权的人。
⑶然明:郑国大夫,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
⑷毁:废除。何如:如何,等于说怎么样。
⑸何为:为什么?表示不同意的诘问。
⑹夫:句首语气词,引起议论。退而游焉:退:工作完毕后回来。游:闲逛。焉:句末语气词,无意义。
⑺善否(pǐ):好和不好。
⑻忠善:尽力做善事。损:减少。
⑼作威;摆出威风。防:堵住。
⑽遽(jù):立即,马上。
⑾防:堵塞。川:河流。
⑿道:同“导”,疏通,引导。克:能,能够
⒀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药:名词作动词,以…为药,当作(治病)的良药。之:指郑人的议论。
⒁蔑:指郑大夫,然明,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今而后:从今以后。信:确实,实在。可事:可以成事。
⒂小人:自己的谦称。不才:没有才能。
⒃其:语气词。
⒄二三:泛指复数。这些,这几位。
(18)仲尼:孔子的字。是:这。下文“以是观之”的“是”同。
(19)是:这(是)

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为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作品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废除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废除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善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靠摆威风来防止怨恨。难道不能很快地制止?然而这就像堵住河水一样危险: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版权声明】

《《子产不毁乡校》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四字成语大全网小编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大铁椎传》魏禧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大铁椎传》是清代文学家魏禧的一篇传记散文。作者因为不知道那个人叫什么名字,就用他的兵器“大铁

《咏蝉》虞世南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蝉》虞世南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

作品简介《咏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作品原文

咏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品注释

1、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清露:清纯的露水。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2、流:发出。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疏桐:高大的梧桐。

3、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4、藉(jiè):凭借、依赖。

作品译文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名家点评

明人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与骆丞“清畏人知”语,各善言蝉之德。谭云:于清物当说得如此。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清人李鍈《诗法易简录》:咏物诗固须确切此物,尤贵遗貌得神,然必有命意寄托之处,方得诗人风旨。此诗三、四品地甚高,隐然自写怀抱。

清人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末二句,占地步。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山阁晚秋

山亭秋色满,岩牖凉风度。疏兰尚染烟,残菊犹承露。古石衣新苔,新巢封古树。历览情无极,咫尺轮光暮。

含有然的成语

《滕王阁诗》王勃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辋川六言》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辋川六言》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组六言诗,为作者退隐辋川时所作,故一题作“辋川六言”,又题作《田

作品简介《滕王阁诗》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附在作者的名篇《滕王阁序》后,概括了序的内容。首联点出滕王阁的形势并遥想当年兴建此阁时的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颔联紧承第二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表现了阁的高峻;颈联由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引出尾联;尾联感慨人去阁在,江水永流,收束全篇。全诗在空间、时间双重维度展开对滕王阁的吟咏,笔意纵横,穷形尽象,语言凝练,感慨遥深。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作品参考:滕王阁序 (王勃创作的骈文)

作品原文

滕王阁诗⑴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⑵,佩玉鸣鸾罢歌舞⑶。

画栋朝飞南浦云⑷,珠帘暮卷西山雨⑸。

闲云潭影日悠悠⑹,物换星移几度秋⑺。

阁中帝子今何在⑻?槛外长江空自流⑼。

作品注释

⑴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之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⑵江:指赣江。渚(zhǔ):江中小洲。

⑶佩玉鸣鸾(luán):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⑷画栋:有彩绘的栋梁楼阁。南浦(pǔ):地名,在南昌市西南。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⑸西山:南昌名胜,一名南昌山、厌原山、洪崖山。

⑹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⑺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⑻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⑼槛(jiàn):栏杆。

作品译文

作品韵译

滕王阁在赣江的北岸巍然高矗,佩玉无声鸾铃寂寂停止了歌舞。

早晨画栋掠过南浦飞来的轻云,傍晚珠帘卷起西山阴沉的烟雨。

潭中白云的倒影每日悠然浮荡,时光推移景物变化已数个春秋。

修建这滕王阁的帝子今在何处?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东流。

作品散译

高高的滕王阁,下临赣江。那些贵人身挂琳琅佩玉,坐着鸾铃鸣响的车马,前来阁上参加歌舞宴会的繁华场面,现在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早上,画栋飞来了南浦的浮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细雨,云影倒映在大江中,日日悠悠不尽。物换星移,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江水空自流淌,日夜不息。

创作背景

滕王阁为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为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边新建西章江门上,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李元婴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诗人王勃远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都督阎伯舆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作品鉴赏

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如此之好,但如今阁中无人来游赏。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生发出盛衰无常之意。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田园乐》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田园乐》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组六言诗,为作者退隐辋川时所作,故一题作“辋川六言”。这组诗表现了

疯狂猜谜语所有答案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宴词》王之涣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宴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虽然是在宴席上所写,描写了宴会的情景和周围美

作品简介《送杜十四之江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从写景入笔,通过淼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情如春江,汹涌澎湃。“断人肠”将别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诗,离愁别恨,悠然不尽。此诗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自然流畅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也体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真挚友谊。

作品原文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作品注释

⑴杜十四:杜晃,排行十四。之:去,到。

⑵荆吴:荆是古代楚国的别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带。吴也是古代国名,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荆吴在这里泛指江南。为:一作“连”。

⑶春江:一作“江村”。淼茫:即渺茫。

⑷何处泊:一作“何处泊”。

⑸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作品译文

两湖江浙紧接壤,河道纵横水为乡。您去正值春江满,烟云弥漫水茫茫。

暮色深沉天已晚,孤舟一叶停何方?心随友人望天涯,无限思念痛断肠。

创作背景

孟浩然友人杜晃要离开荆地到东吴,孟浩然为友人杜晃送行而写下此首送别诗。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如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颇为出格了。

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可见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以“荆吴相接”几个字将千里之遥写得近如比邻,给人以比邻咫尺之感,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水为乡”描出江南特点,也有以水为家之意。语属宽解,情实至深。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淼茫”。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淼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淼茫”,春江水满,正好行船,含有祝友人一帆风顺之意,但“淼茫”二字又透出凄惘之情。“淼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既有喜“君去”得航行之便,也有恨“君去”太疾之意,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日暮征帆何处泊”,撇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由景入情,抒发别绪。写出友人的孤单寂寞。友人走后,诗人遥望江面,但见“日暮孤帆”,航行在渺茫春江之上,于是代人设想,船停何处?投宿何方?通过渺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版权声明】

本节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照镜见白发》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照镜见白发》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人先感怀身世,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又感慨

疯狂猜成语所有答案图解

《卖炭翁》白居易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初春小雨》韩愈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初春小雨》又名《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韩愈,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

作品简介《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作品原文

卖炭翁⑴

苦宫市也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⑵。

满面尘灰烟火色⑶,两鬓苍苍十指黑⑷。

卖炭得钱何所营⑸?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⑹,心忧炭贱愿天寒⑺。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⑻。

牛困人饥日已高⑼,市南门外泥中歇⑽。

翩翩两骑来是谁⑾?黄衣使者白衫儿⑿。

手把文书口称敕⒀,回车叱牛牵向北⒁。

一车炭,千余斤⒂,宫使驱将惜不得⒃。

半匹红绡一丈绫⒄,系向牛头充炭直⒅。

作品注释
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⑹可怜:使人怜悯。
⑺愿:希望。
⑻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⑼困:困倦,疲乏。
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⑿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⒀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⒁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⒃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⒄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⒅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作品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创作背景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其详情见韩愈《顺宗实录》卷二、《旧唐书》卷一四〇《张建封传》及《通鉴》卷二三五。)

【版权声明】

本节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赋得夏首启节

北阙三春晚,南荣九夏初。黄莺弄渐变,翠林花落馀。瀑流还响谷,猿啼自应虚。早荷向心卷,长杨就影舒。此时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