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第六 行省宰相年表上-新元史

表第六 行省宰相年表上 (表略)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表第七 行省宰相年表下-新元史

表第七 行省宰相年表下 (表略)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表第六 行省宰相年表上

(表略)

版权声明:

《表第六 行省宰相年表上-新元史》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志第二 历二-新元史

志第二 历二 △仪器西域仪象简仪之制:四方为趺,纵一丈八尺三分,去一以为广。趺面上广六寸,下广八寸,厚如上广。中布横车光三、纵车光三。南二,北抵南车光;北一,南抵中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文苑下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文苑下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表第六 行省宰相年表上-新元史

表第六 行省宰相年表上 (表略)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文苑下

萨都剌周权陈泰黄许杨士弘万白辛敬周贞郑大同 史公廷傅若金李康乃贤黄玠何失程以临王逢蒲道源岑安卿 谢宗可郑元佑胡天游周霆震吴定翁孙辙郭钰舒頔李祁王礼 戴良吴海王冕钱惟善张昱陶宗仪顾德辉郭翼杨维桢张宪张雨丁鹤年倪瓒黄公望吴镇王蒙

萨都剌,字天锡,笞失蛮氏,后徙居河间。萨都剌本朱氏子,其父养为己出。弱冠,成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御史于南台,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隶事司达鲁花赤。历淮西廉访司经历。至正三年,擢江浙行省郎中。迁江南行台侍御史。明年,左迁淮西江北道经历。

诗才清丽,名冠一时,虞集雅重之。晚年,寓居武林。每风日晴好,则肩一杖,挂瓢笠,踏芒蹻,凡深岩邃壑,无不穷其幽胜,兴至则发为诗歌。著有《雁门集》八卷,《西湖十景词》一卷。后入方国珍幕府,卒。

周权,字衡之,处州人。磊落负隽才,持所作走京师。袁桷大异之,谓其意度简远,议论雄深,可预馆职,力荐弗就。陈旅选其诗,题曰《周此山集》。此山,权之别号也。欧阳玄序云:“季世诗人,宋之习近骫骲,金之习尚号呼。当混一之初,犹或守其故习,今则皆自刮靡而不为矣。此山诗,简淡和平,语多奇隽。”揭傒斯谓:“诗之正,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而其变,如风云雷雹,龙腾虎踯;要在尽其常,通其变而已。”惜不得与权共论之。

陈泰,字志同,茶陵州人。延佑初,与欧阳玄同举于乡。以《天马赋》得荐官龙泉主簿。生平以吟咏自怡,别号所安。有《所安遗集》一卷。好作歌行,出语清婉有致。

黄许,字与可,处州人。至正中,遗大臣宣抚各道,许以处士献求时十策,曰:“严选举,革贪污,除吏敝,抑兼并,省冗官,汰僧道,核田赋,兴武举,作士气,结人心。磊落数千言,时不能用。后中书省参政普颜帖木尔、内台治书侍御史李国凤奉诏经略江南,得许十策,叹曰:“世未尝无才,顾上无用才之人耳。”初,许及怀玉郑元善,同里叶岘、林定老相师友,三人皆第进士,而许独不遇。定老佥浙东廉访司事,举为丽水儒学教谕,不就。所著有《四书会要》、《读易大意》、《诗书类要》、《天文地志官制类编》及《古今人诗文骈俪类选》。有《石壁晚稿》,不为华靡无益之言。学者称为南岫先生。

杨士弘,字伯谦,襄阳人。好古学,尝选唐诗一千三百四十首,分为始音、正音、响乡,总名曰《唐音》。其自著有《鉴池春草集》。与江西万白、河南辛敬,江南周贞、郑大同,皆以诗雄,名声相埒。

史公廷,字晋叟,明州人。精易理,作文有典则。同里郑奕夫,以道学文章自命,每有论撰,必俟公廷鉴定,然后出稿。隐居数十年,助教程端学荐主甬东书院,弃去不就。自号蓬庐处士,有《蓬庐稿》、《易演义》、及《象数发挥》若干卷。

同时,陈大伦,字彦理,诸暨州人。始学于从兄洙,后事吴莱,绝意仕进。尝语人曰:“吾平生无他嗜,唯攻文成癖耳。”所著有《春秋手镜》、《尚雅集》。

傅若金,字与砺,新喻人。少孤刻,励于学,能文章,受业范椁之门。甫三十,游京师,虞集见其诗,大称赏之。元统三年,介使安南,乘传至真定,若金始悟曰:“安南自陈日烜绝王封,朝廷降诏,止称世子。今不然,是无故王之也。”还白中书,更之。至安南,馆姬侍,却之曰:“吾曹非陶谷,曷为以此见污!”使还,授广州教授。卒。有文集二十卷。

李康,字宁之,桐庐人。事母笃孝,人称李孝子。工诗文,旁及书画琴奕,无不冠绝一时。至正二年,郡守马九阜遗使币聘,不起。行省官至桐庐,命县令造请议事,康不得已往,极谈当时得失。欲荐之,以母老辞。有《杜诗补遗》、《桐川诗派》、《梅月斋永言》、《看山清暇集》。

乃贤,字易之,葛逻禄氏。世居金山之西,后散处内地,随兄塔海宦江浙,遂家明州,生平不喜禄仕,独长于歌诗,不规规雕刻,而温柔敦厚,有风人之致。每一篇出,士大夫辄传诵之。时浙人韩与玉能书,王子充善古文,人目为江南三绝。至正间,用荐为编修官。有《金台集》、《海云清啸集》行世。

同时,黄玠,字伯成,定海人。幼励志操,卜筑弁山,号弁山小隐。工诗,有《知非稿》、《唐诗选》、《纂韵录》行世。

何失,昌平人,负才气,能诗文。至正间,名公交荐,以亲老不就。揭傒斯雅重其人,赠以句曰:“心事巢由上,文章陶阮间。”虞集见其所作,叹曰:“当序而传之,使年之作者,亦知世有斯人。”后卒于家。

程以临,字至可,江西宁州人。后至元间,除将仁郎,辞不就。天资超悟,尤长于诗。构别墅闭户著书,老而弥笃。选汉、魏、唐、宋诸诗,名曰《删后正音》。其自著,有《瓢丸小集》。

同时,黄庚,字星甫,天台人。著有《月屋漫稿》。其自序曰:“仆龆龀时习举子业,不暇为诗。自科目废,始行脱屣场屋,放浪湖海,凡平生豪迈之气,尽发而为诗,若醓鸡之出瓮天,坎蛙之出踬涔,而游江湖也。其诗风致清远,时人重之。

王逢,字原吉,江阴人。才气爽俊,以能诗名于时。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晚年避乱上海乌泾,筑草堂以居,自号最闲园丁,又称席帽山人。元亡,明太祖征召甚迫,以疾辞。逢与戴良,皆眷眷有故国之思云。有《梧溪诗集》七卷。

蒲道源,字得之,眉州青神人。幼强记过人,究心濂洛之学。尝为郡学正,罢归。晚以遗逸,征入翰林,改国子博士,岁余引去。起提举陕西儒学,不就。优游林泉,病弗御医药,饮洒赋诗而逝。仲子机,为秘书少监,裒其遗文曰《闲居丛稿》二十六卷,黄溍为之序,称其以性理之学,为台阁之文云。

岑安卿,字静能,余姚人,所居近栲栳峰,号栲栳山人。与李季和、危素相善。尝作《三哀诗》,吊宋遗民之在里中者,寄托深远,脍炙人口。著有《栲栳山人集》。

同时,谢宗可,江宁人。有咏物诗百篇,传于世,皆婉秀有思致。汪泽民师其卷,谓绮靡而不伤于华,平淡而不流于俗。

郑元佑,字明德,遂昌人。儿时以乳媪失手,伤右臂。比长,能左手楷书,规矩备至。自号尚左生,侨居平江,诗名籍甚。所著有《遂昌山樵杂录》,其诗曰《侨吴集》。

胡天游,名乘龙,以字行,别号松竹主人,岳州平江人。有俊才,七岁能诗,具作者风力,名动一时。然负高气,孤立峻视,有沈湘蹈海之概。其诗名《傲轩吟稿》。晚岁作《述志赋》,尤为人所传诵。

周霆震,字亨远,安成人。父以道,笃志古学,宋亡,遁迹石门。霆震绩其世学,专意古文辞,每属文,不起草而用意精刻。至正中,遭乱,其感时触事之作,皆可补国史之未备。晚年自号石西子,有《石初集》十卷,谓石门吾先志,不忘本也。

吴定翁,字仲谷,临川人。工于诗。揭傒斯称其幽茂疏澹,可比卢挚。辟荐相望,终身不出。尝曰:“士毋求用于世,惟求无愧于世可也。”

同郡孙辙,与定翁齐名,吴澄序其集曰:“所谓仁义之言,蔼如也。”定翁与辙俱不仕。元统二年,辙卒,年七十三。

郭钰,字彦章,吉水人。壮年负盛气,为诗清丽有法。其于离乱穷愁之作,尤凄惋动人。年逾六十,竟以贫死。其《春夜诗序》云:“余值时危,一贫到骨。今春雨雪连旬,牛衣以当长夜,遂戌痁疟。”其固穷如此。所著《静思集》,诗文甚富。

舒頔。字道原,绩溪人,年十五六,与同郡程文,讲明经史之学。后至元中,辟贵池教谕。秩满,转台州学正。遭逢世乱,奉亲归遁山中。尝避寇岩谷,被执,頔正色叱贼,贼感而释之。其诗盘郁苍古,不染纤巧织纴之习。书法尤朴拙,识者以为得汉隶法。学者称贞素先生。有《华阳贞素斋集》七卷。

李祁,字一初,茶陵州人。元统初,登进士第一,应奉翰林文字。母老,就养江南,改婺源州同知,以母忧,归隐永新山中。年七十余,遭兵乱,被伤而殁。总制新安余茂刻其遗文为《云阳先生集》十卷。

同举进士者王礼,字子让,庐陵人。元亡不仕,日以铁拄杖采诗山谷间,著作甚富,不求闻于时,故所传绝少。

戴良,字叔能,婺州浦江人。少事举子业。寻弃去,专心博古。学文于柳贯、黄溍,学诗于余阙,皆得其师承。至正中,以荐授江北儒学提举,而浙东已陷,乃避地吴中。久之,挈家泛东海,渡黑水洋,憩登、莱间。侨寓昌乐数载,访求齐鲁间豪杰,奋欲有为,而卒无所遇。后南还,变姓名,隐九灵山下。明太祖征之,召见,颇忤旨,卒于邸舍。有《九灵山人集》三十卷。

又有吴海,字鲁客,闽县人。至正末,绝意仕进,以文学自娱。与同乡王翰友善翰事见《叫义传》。翰之死,海实劝之,又抚其子称,俾成立,时论称之。为文严整典雅,有《闻过斋集》八卷。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田家子也。年八岁,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牛,父挞之。已复如故。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因录为弟子。通《春秋》诸传。一试不第,即焚所为文。常着高檐帽,披绿蓑衣,履长齿木屐,或骑黄牛,持《汉书》朗诵,人皆目为狂。北游燕,有欲荐以官职者。冕曰:“不满十年,此中狐兔穴矣,何以禄为?”即遁归隐九里山,结茅三间,自题为梅花屋言。仿《周礼》,著书一卷,坐卧自随。赋诗千百言,立就。善画梅,题诗其上,人争宝之。明太祖闻其名,召为参军,未就而卒。

钱惟善,字思复,钱塘人。长于《毛诗》学。乡试题为《罗刹江赋》,应试者皆不知罗刹江为钱塘江,惟善引枚乘《七发》为据,谓发源太末,大为主试者所称,由是得名。号曲江居士,又自称心白道人。著有《江月松风集》十二卷。官至副提举。张士诚据吴,退隐吴江之筒川,未几卒。

张昱,字光弼,庐陵人。早游湖海,为虞集、张翥所知。累官行省左右司员外。日以诗洒自娱,超然物表。后弃官归。张氏礼致不屈,策其必败,题蕉叶以寓志焉。居西湖,每放舟湖心,把洒扣舷,自歌其所为计,笑曰:“我死,埋骨于此,题曰诗人张员外墓足矣!”著有《左司集》。年八十三而终。

陶宗仪,字九成,黄岩人。父煜为福建行院都事。宗仪幼好古,洒浇不凡。少举进士,一不中即弃去。工文章,尤刻意字学。至正间,浙帅泰不华、南台御史丑闾辟举行人校官,皆不就。艺圃一区,躬耕之暇,以笔墨自随,时辍耕树阴,抱膝而叹,每记一事,辄摘叶书之,贮一破盎,去则埋于树根,人莫能测。如是者十年,遂累盎至数十。一日,尽发其藏,萃而录之,合三十卷,题曰《南村辍耕隶》。又有《说郛》一百卷,《书史会要》九卷,《四书备遗》二卷。其未脱稿者不与焉。

顾德辉,字仲瑛,昆山人。性警敏,才赡思捷,下笔成诗。与一时名士张翥、李孝光、杨维桢等相酬和。年逾四十,筑草堂自居,名曰玉山草堂,集唱和诗十三,为《草堂雅集》。自号金粟道人。至大间,微为儒学教谕,不就。至正十七年,张士诚屡欲辟用之,皆以病谢。后卒。

同县郭翼,字义仲。沈潜百家,尤邃于《易》。善诗歌,杨维桢称其有乐府才。

杨维桢,字廉夫,诸暨人。泰定初进士,署天台尹,罢去。张士诚据浙西,累使招之,不能屈。且撰五论,反复告以顺逆成败之说,识者韪之。生平气度高旷,喜戴华阳巾,披羽衣,周游山水间,以声乐自随。早岁居吴山铁崖,筑万卷楼,皿辘传食,读书其上者五年,故以铁崖自号。已得铁笛于湘江,吹之,亦号铁笛子。文辞非秦、汉弗之学,久与俱化。晚年筑蓬台于松江东南,才俊士投贽求文者无虚日。当疾亟,撰《归全堂记》,顷刻立就,掷笔而逝。著有《四书一贯录》、《五经钥键》、《春秋透》、《天关》、《礼经约》《历代史铖》二百卷,《东维子集》三十卷,《琼台曲、《洞庭雪闲杂吟》二十卷。

张宪,字思廉,山阴人,别号玉笥生。负才不羁,尝走京师论天下事,众骇其狂。还,入富春山混缁黄以自放。张士诚据吴,辟为都事。吴亡,变姓名走杭州。旦暮手一编,人不得窥,死后视之。其平生所作诗也。杨维桢曰:“吾铁门称能诗者,南北凡百余人,求其似宪者,不能十人。”有《玉笥集》,皆怀古感时之作。

同时,杭州人张雨,亦隐于黄冠者。从虞集受学。诗才清丽。著有《句曲外史集》。

丁鹤年,其先西域人。父职马禄丁,徙居武昌,因以丁为氏。年十七,通《诗》、《书》、《礼经》。至正间,从兄吉雅谟丁为定海令,徒步往依焉。省台交荐,凡九上,皆不就。既而方国珍据浙东,鹤年深匿海岛,卖药以自给。凡忧国之念,皆发之诗歌。著有《海巢集》。

倪瓒,字元镇,无锡人。工诗,善书画。所居曰《清閟阁》,藏书数千卷,皆手自勘定。自号云林居士。有洁癖,畲濯不离手。家本素封,至正初,忽散其财给亲故,人咸怪之。未几,兵起,富室悉被祸,瓒扁舟箬笠,往来江湖上,独免于难。张士诚欲招之,不肯出。其弟士信怒,一日,与宾客宴湖上,闻苇中有异香,疑为瓒,物色渔舟中,果得之,抶几死,终无一言。明洪武初,卒。

与瓒画齐名者,有常熟人黄公望,字子久;嘉兴人吴镇,字仲圭;吴兴人王蒙,字叔明。公望辟书佐,以罪免,遂为黄冠。镇隐居不仕。惟蒙仁于明,坐法死。

版权声明: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文苑下》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表第七 行省宰相年表下-新元史

表第七 行省宰相年表下 (表略)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文苑上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文苑上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文苑下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文苑下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文苑上

杨奂员择陆文圭梁益刘辰翁黄圭罗志仁周密卢挚戴表元陈孚冯子振洪希文龚璛宋无白珽刘应龟元淮袁易泰鲜于枢郑滁孙陶孙姚应凤谢晖吾邱衍仇远杨载杨刚中李桓刘诜龙仁夫刘岳申陈旅程文陈绎曾李泂王景贤范椁柳贯李孝光朱文霆周驰朱德润顾辉马莹黄叔英吴福孙胡渭李存

昔金之末造,文章衰敝,至元好问出,始无愧于唐宋之作者,然蒙古初入中原,好问之学不甚显于当世。中统以后,浸尚词术,上下百有余年,称诗者推杨载、虞集、揭傒斯、范椁,称文者推虞集、揭傒斯、黄溍、柳贯,皆质有其文,彬彬然立言之君子也。

皇朝黄宗羲以姚燧、虞集为元文之最盛者,王士祯以吴莱之诗配苏轼,翁方纲以虞集之诗继黄庭坚,盖议论之不同如此。文章之士,因派别而为爱憎,至论定于千载之后,其言固不可易也。作《文苑集》。

杨奂,初名焕,后改为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年十一,母卒,哀毁如成人。金末,举进士不第。

太宗九年,诏宣德税课使刘中试诸路儒士。奂应试东平路,两中赋论第一。耶律楚材荐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奂言于耶律楚材曰:“奂以书生,理财赋己非所长,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愿假以岁月,使得摩抚疮瘐,为朝廷万一之助。”楚材善之。奂至,约束简易。或以增税额为言,奂责之曰:“剥下欺上,尔欲我为之也!”即减原额四之一,公私便之,谓从来漕司所未有。在职十年,以老病致仕。世祖在潜邸,驿召参议京兆宣抚司事。累上书,得请而归。卒年七十。赐谥文宪。

奂博学强记,读《通鉴》,论汉魏正闰,不平其事,著书驳正之。文章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赵复称其沉没庄、骚,出入迁、固,然后折衷于孔孟之六,世以为知言。著有《还山集》六十卷,《天兴近鉴》三卷,《正统书》六十卷。初,奂从太宗检文,判误奂为英,不敢私改故又名英云。

门人员择,得奂文学之传。奂文集,即择所厘订者。

陆文圭,字子方,江阴人,幼颖悟,博通经史百家之学。宋咸淳九年,以春秋中乡选。宋亡。隐居不仕。延祐设科,有司强之就试,再中乡选。其对策言救流民之策三,曰:择守令,轻赋役,议振贷;革贪吏之策三,曰:清选法,均俸给,严纠劾,拯盐法之策三,曰:恤亭户,减官额,省职员;拯钞法之策三,曰:住印造,节用度,禁奢侈;皆切中当世之弊。朝廷数遣使以币聘之,文圭老疾不果行。卒年八十五。

文圭为文,纵横变化,莫测其涯涘,东南学者皆宗师之。属纩先一日,语门人曰:“以数考之,吾州二十年后,必有兵变,吾死宜葬于不食之地,勿封勿树,庶免暴骨之患。”其后江阴之乱,冢墓尽发,人乃服其先知。有《墙东类稿》二十卷。

同县梁益,字友直,工文辞,与文圭齐名,著有《三山稿》、《诗传旁通》。

刘辰翁,字会孟,吉安庐陵人,宋太学生。廷试言:“济王无后,可悯。忠良戕害,可伤。风节不竞,可憾。”忤贾似道,置丙等。宋亡,不仕。著有《须溪文集》子尚友,亦能文。吴澄评其父子之文,谓辰翁奇诡变化,尚友浩瀚演迤,皆能成一家之言。

同县黄圭,字唐佐,罗志仁,字寿可,宋末有诗名。以荐,圭授莆田丞,志仁授天长书院山长。刘辰翁尝称之曰:“黄西月五言,罗秋壶小词,它人莫能及也。”

周密,字公谨,其先济南人,后徙吴兴。密学问渊雅,为宋相马廷鸾所知。累官丰储仓所检察。宋亡,寓杭州,居癸辛街杨沂中之瞰碧园,与王沂中、张炎、仇远等相倡和。其诗感慨激发,乐府尤工。有《蜡屐集》《弁阳诗集》、《苹洲渔笛谱》。密著书甚多,其《齐东野语》、《癸辛杂语》、《绝妙好词》,皆盛行于世。

卢挚,字处有,一字莘老,大都涿州人。至元中,以能文荐。累迁河南路总管。真人吴全节,代祀岳渎,过河南,闻其治行,力荐之。大德初,授集贤学士。出为江东道廉访使,复入为学士,迁承旨。卒。

元初能文者,曰姚、卢,谓燧及挚也。古今体诗,则以挚与刘因为首。著有《疏斋集》临川呈澄早“卢学士所作古诗,类魏晋清言,古文出入《盘诰》中,字字土盆瓦缶,而有三代虎蜼瑚琏之色。”见者莫不改观。挚尝曰:“清庙明堂,谓之古,朱门大厦,谓之华屋可也,不可谓之古。太羹元酒谓之古,八珍谓之美味可也,不可谓之古。知此,可与论古文矣。”其自言得力如此。

戴表元,字帅初,一字曾伯,庆元奉化州人。宋咸淳中,登进士乙科,教授建宁府。后迁临安教授,不就。大德八年,执政荐于朝,起家授信州教授,再调婺州,以疾辞。

初,表元闵宋季文章气萎恭而辞骫骲,慨然以振起斯文为己任。时四明王应麟、天台舒岳祥,并当代儒宗,表元皆从受业。故其学博而肆,其文清氵突雅洁,蓄而始发。至元、大德间,东南以文章大家名重一时者,表元一人而已。其门人最知名为袁桷。桷之文,体裁、议论,皆取法于表元者。

表元晚年,翰林、集贤以修撰、博士二职论荐,不肯起。年六十七卒。有《剡源集》三十卷。

陈孚,字刚中,台州临海人。至元中,孚以布衣上《大一统赋》,江浙行省闻于朝,署上蔡书院山长。考满,谒选京师。二十九年,世祖命梁曾以吏部尚书再使安南,选南士为介。朝臣荐孚博学有气节,调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摄礼部郎中,为曾副。陛辞,赐五品服,佩金符以行。三十年正月,至安南,世子陈日燇以忧制不出郊,遣陪臣来迎,又不由阳明中门入。曾与孚回馆,致书诘日燇以不庭及不出郊迎诏之罪,往复三书,辞直气壮,皆孚笔也。使还,除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帝方欲置之要地,而廷臣以孚南人,且尚气,颇忌之,遂除建德路总管府治中,再移衢州、台州。大德七年,奉使宣抚循行诸道。时台州旱饥。道殣相望。江浙行省檄浙东元帅脱欢察乐振之,脱欢察乐不恤民,驱协有司,动置重典,孚遂诣宣抚使,诉其不法十九事,按实抵罪,发仓振民,全活者众。孚亦以此致疾,卒于家。年六十四。赠临海郡公,谥文惠。孚天材过人,性任侠不羁,其诗文任意疾成,不事雕斫。有文集行于世。

同时有冯子振,其豪俊与孚略同,孚自以为不及。子振尝为诗谀桑哥,及桑哥败,子振又告词臣撰碑引喻失当,孚发其奸状,帝不问。子振为文,酒酣耳热,命侍史二三人润笔以俟,据案疾书,随纸数多寡,顷刻辄尽,然不尽合于法度,人亦以此少之。

洪希文,字汝质,兴化莆田人。父德章,宋贡士,初为兴化教谕。会兵乱,父子同居万山中,饭疏饮水,相倡和,无愠色。德章有集曰《轩渠》,希文自号《续轩渠集》又号《去华山人稿》。其诗激宕淋漓,为闽人之冠。

龚璛,字子敬,镇江人。父渠,宋司农卿,宋亡,例遣北上,行至莘县,不食而卒。璛与弟理,力学不仕,当时以两龚比之。以荐为宁国路儒学教授。迁上饶县主簿,以江浙等处儒学副提举致仕,卒。为文卓伟殊绝,自成一家,著有《悔存稿》。

宋无,字子虚,旧字晞颜。宋末,兵起,自晋陵迁平江苏,昌朱姓,抢攘之际,不废学业。父国珍,领征东万户案牍,适病痿,无丐以身代入海,抵竹岛,风涛大作,无吟咏自如。至元二十四年,中丞王约荐之,以奉亲辞。著有《翠寒集》。赵孟頫称其风流蕴藉,皆不经人道语。又《啽呓集》一卷,杂咏古人轶事。《鲸背吟》一卷,乃从事征东幕府时,作七言断句,议论讽刺,有裨时政焉。

白珽,字廷玉,钱塘人。年十三,受经太学,即有声。甫壮,李衎为江浙平章,荐为太平学谕,珽勉起应命。秩满,迁兰溪州判官,不赴。其诗文为时所重,紫阳方回称其冠绝古今。庐陵刘辰翁言其苍然者不惟极尘外趣,兼有去山韶??之音。晚归老栖霞,学者称湛渊先生。所著曰《经子类训》,曰《集翠裘》、曰《静语》,各二十卷。亦工书,有魏晋风。

刘应龟,义乌人。自少潜心义理之学,每以古人自期。宋淳祐间,游太学,丞相马廷鸾高其才,将以女妻之,坚不允,由是名称藉甚。至元初,起为月泉书院山长,升杭州学正。所著有《梦稿》、《痴稿》、《听雨留稿》共二十卷。

元淮,字国泉,别号水镜,临川人,徙家邵武。以军功官至溧阳路总管。常有诗云:“截发搓绳聊断铠,撦旗作带系金创,卧薪尝胆经营了,更理毛锥治溧阳。”溧阳,至元十三年升为溧州,继改溧阳府,已升为路。淮到省,乞改为直隶州,少苏民力。及去任,作诗云:“问归行李轻如羽,沿路吟诗有一船。”著《金囦吟》一卷。

袁易,字通甫,平江长洲人。力学,不求仕进。行省使者将荐之,易固辞,辟署石洞书院山长,亦不就,居吴淞,具区间,筑堂曰静春,聚书万卷,手自校雠。著《静春堂诗集》四卷,与郡人龚璛、郭麟孙,为吴中三君子。赵孟頫尝作《卧雪图》以美之。

子泰,字仲长,为郡学教授,别号寓斋,亦有诗名。

鲜于枢,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大都人。官至太常典簿。学书于张天锡。偶适野,见二人?免车行泥淖中,遂悟书法。酒酣,吟诗作字,奇态横生,与赵孟頫齐名,终元世,学者不出此两家。或言孟頫妒其书,重价购而毁之。故传世不多云。著有《困学斋集》。虞集赞其画象曰:“敛风沙裘剑之豪,为湖山图史之乐。翰墨比米、薛而有余,风流拟晋、宋而无怍。”世称知言。

子去矜、孙端,皆能世其家学。

郑滁孙,字景欧,处州人。宋景定间,登进士第,知温州乐清县。累迁宗正丞、礼部郎中。至元三十年,有以滁孙名荐者,世祖召见,授集贤直学士,累擢学士,乞致仕归。

弟陶孙,字景潜,亦登进士第,监西岳祠,先陶孙征至阙,奏对称旨,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会纂修国史,至宋德祐末年事,陶孙曰:“臣尝仕宋,宋是年亡,义不忍书,书之非义矣。”终不书。世祖嘉之,擢应奉翰林文字。后出为江西儒学提举。

滁孙兄弟,在当时最号博洽,学者翕然推之。隆福太后制衣亲赐之,人以为荣,滁孙所著,有《大易法象通赞》、《周易记玩》等书。陶孙有文集。

姚应凤,字时和,慈溪人。自雄其才,喜驰聘,每属笔于广众中,词锋横逸,惊一座。后持以谒同郡袁桷,桷语之曰:“子文不受束缚,然法度自不可废也。”应凤颔之。自是,务为简严,日益深邃。至元间,尝就试省部,时以龙虎台命题,有司得应凤赋,叹曰:“此秦汉间故物也。”置高第,著有《讷轩稿》。

谢晖,字彦实,资阳人。识见通敏。早岁受业胡长孺之门,以德业自勉。或劝习举子业,答曰:“学以博通古今,资文行耳,仕奚所急?”赵孟頫见而爱之,授以书法,一临池遂得神似。文章质实,皆布帛菽粟之言。

吾邱衍,字子行,由太末徙家钱塘。性凌傲,高不事之节。家于委巷中,教小学,常数十人。或请谒,从楼上遥谓曰:“吾出有间矣。”著《尚书要略》、《听玄集》《九歌谱》、《十二月乐谱》。辞重正卦气、楚史梼杌、晋文、春秋诸书,兼通音律,工篆、隶。初,衍年四十,未娶,所知为买酒家女为妾。女有前夫,知女所在,讼之,衍遭捽辱,不胜忿,因诣仇远作别。值晨出,留诗一章,有“西冷桥外断桥边”之句,明日,有得遗履于桥上者。西湖多宝院僧可权,从衍学,知其投水死,乃葬衍遗文于后山。

同县仇远,字仁近,官溧阳州教授,好古博雅,楷书学欧阳,率更行书,亦善。著有《山村集》、《批注唐百家诗选》。

杨载,字仲弘,其先居建州之浦城,后徙杭州。幼孤,事母至年四十不仕。户部尚书贾国英数荐于朝,以布衣召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与修《武宗实录》。延祐初,仁宗以科目取士,载遂登进士第,援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迁宁国路总管府推官。至正二年,卒。

载博涉群书,为文以气为之。黄溍平其文,博而敏,直而不肆。载亦谓溍曰:“子之文,气有未充也,然已密矣。”溍叹服。尤工诗,尝语学者曰:“诗当取材汉魏,而格律则以唐为宗。”自载出,始洗宋季诗人之陋。载与虞集友善,每言集不能作诗。一日,集载酒,问诗法于载,酒酣,尽为集言之。后集作诗送袁桷扈驾上都,介他人,质于载,载曰:“此诗非伯生不能作也。”或问:“君谓伯生不能作诗,何以有此。”载曰:“伯生学问高。予以诗法授之,余莫能及也。”故元一代之诗,称虞、杨、范、揭云。

同时,上元有杨刚中,字志行,自幼厉志操。及为江东按察司照磨,风采凛凛。其文奇奥简涩,力矫凡俗,为元明善叹赏。仕至翰林待制而卒。有《霜月集》行世。

其甥李桓,字晋仲,同郡人,由乡贡进士累迁江浙儒学副提举,亦以文鸣。

刘诜,字桂翁,吉安庐陵人,少有文名。江南行御史台屡以教官、馆职,遗逸荐,皆不报。诗文曰《桂隐集》。桂隐,诜别号也。至正十年卒。年八十三。赐谥文敏。

同郡龙仁夫,字观复,刘岳申高字促,其文学皆与诜刘名。有集行世。而仁夫之文尤奇逸流丽,所著《周易》多发前儒所未发。岳申用荐为辽阳儒学副提举,仁夫江浙儒学副提举,皆不就。

陈旅,了众仲,兴化莆田人。幼孤,笃志于学,于书无所不读。用荐者,为闽海儒学官。适御史中丞马祖常使泉州,一见奇之。谓旅曰:“子馆阁才也。胡为留滞于此。”使勉游京师,既至,翰侍讲学士虞集见其所为文,慨然叹曰:“我老将休,付子斯文矣。”即延至馆中,朝夕以道义学问相讲习,自谓得旅这助为多。

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力荐之,除国子助教。居三年,考满,诸生不忍其去,请于朝再任焉。元统二年,出为江浙儒学副提举。至元四年,入为应奉翰林文字。至正元年,迁国子监丞,阶文林郎。又二年,卒,年五十有六。

旅于文,自先秦以来,至唐、宋诸从家,无所不究。故其文黄雅峻洁,必求合于古作者,有文集十四卷。笃于师友之义,每感虞集为知己。其在浙江时,集归田已数载,岁大比,请于行省参知政事孛术鲁翀,亲奉书币请集主乡试。集感其来,留旬日而别,惓惓以斯文相勉。集每与学者语,必以旅为平生益友。一日,梦旅举杯相向曰:“旅甚思公,亦知公之不忘旅也,但不得见尔。”既而,闻旅卒,集深悼之。

同时有程文、陈绎曾者,皆名士。文,字以文,徽州人,仕至礼部员外郎,作文明洁而精深,集亦称之。绎曾,字伯敷,处州人,为人虽口吃而精敏异常,诸经注疏,多能成诵。文辞汪洋浩博,其气烨如也。官至国子助教,论者谓,二人皆与旅相伯仲。

李泂,字溉之,滕州人。少以文受知姚燧。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转太常博士。拜住为丞相,闻泂名,擢监修国史长史。泰定初,除翰林待制。以葬亲辞归。天因初,文宗开奎章阁,延天下知名士充学士员。泂数进见,奏对称旨,特授奎章阁承制学士。泂既被知遇,乃才《辅治篇》以进。命预翰廷大议,同修《经世大典》。谒告归,复除翰林学士,称疾不起。

泂骨清神朗,峨冠褒衣,望之如图画中人,为文挥洒纵放,去官后,历游匡庐、王屋、少室诸山,留连久之,乃去。侨居济南,有湖山、花竹之胜,构亭其间,文宗尝敕虞集记之。泂尤善书,自篆、隶、真、草,皆见重于世。卒年五十九。有文集四十卷。同时海康人王景贤,号愚谷,为邕州路教授。文宗居海南,得其诗爱之,手书“愚谷”二大字以赐,及即位,又赐以六花宫袍。

范椁,字亨父,一字德机,清江人。家贫,早孤,母熊氏守志抚之。天资颖异,所诵读辄记忆。居则固穷守节,竭力养亲,出则假阴阳之技,以给旅食。耽诗文,用力精深,人罕知者。与虞集友善。年三十六,始客京师。中丞董士选延之家塾,以荐为翰院编修官。秩满,御史台擢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迁江西湖东道,选充翰林供奉。

御史台又改擢福建闽海道知事,闽俗素污,文绣局取良家子为绣工,无别尤甚。椁作歌诗一篇,述其敝,廉访使取以上闻,皆罢遣之。未几,移疾归,天历二年,授湖南岭北道廉访司经历,以养亲辞。明年卒。年五十九。

所著诗文,与虞集、杨动、揭傒期齐名。椁居官廉正,不可干以私,疏食饮水,泊如也。吴澄称为特立独行之士云。

柳贯,字道传,婺州浦江人。幼有异禀,颖悟过人。稍长,受学于金履祥,又从方凤、吴思济、谢翱游,肆力于古文词。以察举为江山县学教谕,又为昌国州学正。

考满,至京师,翰林学士吴澄语人曰:“柳君如庆云甘露,天下士将被其泽。”翰学士承旨程钜夫以墨一笏赠之曰:“天下文章,今属子矣。”延祐四年,特授湖广等处儒学副提举,未上,改国子助教。擢博士。

泰定元年,迁太常博士。朝廷有大典礼,集诸儒讨论,贯酌古今之宜,为之折衷,人咸服其精审。沅州岁贡包茅四十一舟,茅轻,舟多覆溺。贯建议,请减其三分之一,附以他贡物,自是无覆溺之患。前临江州知州李倜为部使者所劾,倜官至集贤侍读学士,卒,当得谥。贯为谥议,其子纳金于贯,乞毋于临江事。贯辞之。而明其无罪。执政欲以其祖配食孔子庙,众莫敢言,贯独毅然持不可而止。有神降于大名,长吏白于朝,乞封爵。贯以为神奸蛊民,不治将为乱,下所部禁止之。监察御史马祖常荐贯才任御史。疏再上,不报。

出为江西等处儒学提举。抵任,吏沿旧例,纳米八十石。贯谢不受。道士庙侵学地。书院学田为僧所占者二百三十亩,悉寺而归之。南康仓吏坐飞语逮系百余人。行省檄贯谳其狱,一讯而伏,平反甚众,人尤服其明允。秩满,谢病归,家居十年,饔饔不给,泰如也。至正元年,召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明年卒,年七十三。门人私谥文肃先生。

贯学问淹雅,其文舂容纾除,事详而词核,蔚然成一家言。工篆籀,杜本谓其妙处不减李阳冰。有《近思录广辑》三卷,《字系》二卷。金石文字十卷,文集四十卷。

李孝光,字季和,温州乐清人。少居雁荡山五峰下,四方之士远来受学,名誉日闻,泰不华以师事之。至正七年,诏征隐士。以秘书监著作朗召,与完者图、执礼哈琅、董立同应诏,赴京师,见帝于宣文阁,进《考经图说》,帝大说,赐上尊。明年,长文林郎、秘书监丞,卒于官,年五十三。

孝光以文章负名当世,其文取法古人,非先泰、两汉语,弗以措辞。有文集二十卷。

同时莆田人朱文霆,字原道,仕至泉州路总管,博学能文,宋濂称其言醇而理彰。著《葵山集》。

周驰,字景远,东昌人。文章雅赡。官燕南廉访佥事。尝为南台监察御史,分治过浙西,日与朋友周旋,每有往复,其书吏记于壁上以讽之。驰召谓曰:“人之读书所以明人伦,使我屏绝故旧,是为御史而废朋友一伦,其可乎?”闻者韪之。后卒于官。

朱德润,字泽民,平江人。父环,长洲儒学教谕。德润工诗文,善书,尤长于绘事。

延祐末,游京师,赵孟頫荐之驸马沈王以闻,仁宗召见,授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英宗嗣位,出为镇东行中书行省儒学提举。又明年二月,大雪,上猎于柳林,驻寿安,献《雪猎赋》累万余言,上奇之。未几,英宗遇弑,德润谓人曰:“吾挟所长,事两朝而不偶,是命也。其归饮三江水乎。”旦日,遂弃官归。

至正十二年,江浙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三旦八起为行省照磨,乃进言于三旦八,请贷协从,以携贼党。既而,选为长兴尹,以病乞归。卒年七十二。

子吉,闭门教授,不应张士诚这聘。

顾辉,字德润,鄞县人。其大父应春,乡贡进士,父学海,字叔川,皆名士。

辉幼承家学,甫十岁,即善属文。郡博士俞希鲁欲以神童贡,辞不就,既长,肆力经史,卓然欲以事功自见。既而,喟然叹曰:“吾身不遇矣,殆将以立言已乎!惟经以载道,史以纪事,古行哲王所藉以牖民者也。”自是,默索精思,昼夜孜孜,垂三十年。

著《释圜》一,说约六十三。图徽二十一,希言二十四,事剡六十二,治要十八体,卦八,解八,辩十二,议二十四,传七,记、论、序文、铭各三,杂著十八,赋六,骚十九,杂诗三百二十一,合三十卷,分为三集,通谓之《守斋类稿》。

马莹,字仲珍,建德人,少颖悟,精研经史,旁及诸子百家靡不淹贯。延祐设科,莹再举进士不第,卒。

莹善为诗,措意遗词,初尚葩泽,后更脱去边幅,直窥微妙,有《岁迁集》四十卷,文集十二卷。

黄叔英,字彦闻,慈溪人。父震,宋宗正少卿,门人私谥文洁先行。

叔英传其父学,于经史百氏之书皆能成诵。为文俊拔伟丽,意气奔放,用荐者,为晋陵县教谕。卒。有《赣笞暇葺》三卷,诗文集二十卷。

吴福孙,字子善,钱塘人。用荐者,为宁国州儒学正。赵孟頫以善书名,福孙得其楷法之妙,兼工篆、籀。后授潮阳县青山洋巡检,移疾归。至顺二年,赴选至京师。大学士阿荣以福孙所作小楷书进于上,召见奎章阁,命近侍引金钟酒以赐,将用为馆职。有沮之者而止。至元中,累迁上海县言簿。卒。著有《乐善斋集》、《古印史》。

胡渭,字景吕,绍兴诸暨人。隐居不仕。工诗,鲜于侁称其档远清丽,销加精密可几杜甫。赵孟頫重其高节,写《袁安卧雪图》以遗之。有《静春堂集》四卷。

李存,字明远,安仁人。颖悟该博,好为古文词。与贵溪祝蕃远、舒元易、吴尊光同游上饶陈立大之门,号西江四先生。葺书室曰竹庄。秘书李孝光举以自代,不起。有《俟庵集》三十卷。

版权声明: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文苑上》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表第六 行省宰相年表上-新元史

表第六 行省宰相年表上 (表略)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表第四 三公表-新元史

表第四 三公表 (表略)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文苑上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文苑上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表第四 三公表

(表略)

【版权声明】

《表第四 三公表-新元史》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文苑下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文苑下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表第五 宰相年表-新元史

表第五 宰相年表 (表略)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表第四 三公表-新元史

表第四 三公表 (表略)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表第五 宰相年表

(表略)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表第五 宰相年表-新元史》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文苑上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文苑上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表第三 氏族表下-新元史

表第三 氏族表下 (表略)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表第五 宰相年表-新元史

表第五 宰相年表 (表略)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表第三 氏族表下

(表略)

版权声明:

含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未对《表第三 氏族表下-新元史》内容的版权进行可靠性核实,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如出现版权争议,请与站方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表第四 三公表-新元史

表第四 三公表 (表略)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表第二 氏族表上-新元史

表第二 氏族表上 (表略)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表第三 氏族表下-新元史

表第三 氏族表下 (表略)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表第二 氏族表上

(表略)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表第二 氏族表上-新元史》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表第五 宰相年表-新元史

表第五 宰相年表 (表略)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本纪第二十六 惠宗四昭宗-新元史

本纪第二十六 惠宗四昭宗 十九年春正月甲午朔,陈友谅遣其将王奉国寇信州路,江东廉访副使伯颜不花的斤败之。乙巳,朵儿只班为中书平章政事。丙午,关先生、破头潘等陷辽阳,,

表第二 氏族表上-新元史

表第二 氏族表上 (表略)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本纪第二十六 惠宗四昭宗

十九年春正月甲午朔,陈友谅遣其将王奉国寇信州路,江东廉访副使伯颜不花的斤败之。乙巳,朵儿只班为中书平章政事。丙午,关先生、破头潘等陷辽阳,懿州路总管吕震、广宁路总管郭嘉死之。二月甲申,叛将梁炳寇辰州,达鲁花赤和尚败之,以和尚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是月,诏孛罗帖木儿移兵镇大同。详定使王时为中书参知政事。明玉珍分兵陷嘉定,行省左丞相完者都、平章政事朗革歹、参知政事赵资死之。三月癸巳朔,陈友谅陷襄阳。辛丑,兵马司指挥周哈剌歹等谋反,事觉伏诛。夏四月癸亥朔,知枢密院事佛家奴复金、复诸州。甲子,天寿节。诏曰:“方今宜敬天地,法祖宗,以自修省。朕初度之日,群臣勿贺。”皇太子及左丞相太平等固请,不听。五月壬辰朔,日有食之。陕西行台御史大夫完者帖木儿为陕西行省左丞相,便宜行事。是月,山东、河南、河东、陕西等路飞蝗蔽天,民大饥。六月辛巳,宣徽使燕古思为御史大夫。是月,陈友谅陷信州,伯颜不花的斤死之。秋七月壬辰朔,右丞相搠思监出为辽阳行省左丞相。乙巳,朱元璋将常遇春寇衢州,廉访使宋伯颜不花固守拒之。戊申,国王囊家歹、中书平章政事也先不花,知枢密院事佛家奴、黑驴等,会讨辽阳贼。八月辛酉朔,倪文俊余党陷归州。戊寅,察罕帖木儿复汴梁路,刘福通挟其伪主韩林儿奔安丰。己卯,察罕帖木儿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同知河南行枢密院事、陕西行台御史中丞,依前便宜行事。九月癸巳,中书平章政事估里帖里木儿出为陕西行省左丞相。丁未,常遇春陷衢州,总管汤浩死之,执廉访使宋伯颜不花。是月,兵部尚书伯颜帖木儿等征海运于张士诚。冬十月庚申,方国珍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时国珍已降于朱元璋,遂拒命。十一月壬寅,朱元璋将胡大海陷处州。十二月丁卯,关先生等入高丽,陷义州。戊辰,朱元璋将常遇春攻杭州。是月,杀中书左丞成遵、参知政事赵中、参议萧庸。二十年春正月癸卯,关先生等陷大宁路。壬子,危素为中书参知政事。二月戊午朔,左丞相太平罢为太保,留守上都。庚申,福建行省参知政事袁天禄以福宁州叛,降于朱元璋。是月,御史大夫老的沙为中书平章政事。阳翟王阿鲁辉反,屯于木儿古彻兀之地。三月戊子朔,慧星见。田丰陷保走路。甲午,廷试进士三十五人,赐买住、魏元礼等及第、出身有差。己巳,贼陷冀宁路。壬子,辽阳行省左丞阳搠思监为中书右丞相。夏四月庚申,遣大司农都事乐元臣招谕田丰,丰杀之。辛未,佥行枢密院事张居敬复兴中州。五月丁亥朔,日有食之。乙未,陈友谅分兵陷辰州。己亥,绊住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闰月庚午,陈友谅弑徐寿辉于采石,僭称皇帝,国号汉,改元大义。己未,甘肃行省左丞相阿吉刺为太尉。戊寅,胡大海陷信州。六月壬子,石抹宜孙败绩于庆元县,死之。秋七月辛酉,孛罗帖木儿败贼于台州。乙亥,孛罗帖木儿为总兵官,总领诸军,仍便宜行事。八月乙未,贼陷永平路。庚戌,江浙行省左丞相达识帖睦迩加太尉,兼知江浙行枢密院事,便宜行事。九月乙卯朔,遣参知政事也先不花谕孛罗帖木儿、察罕帖木儿毋越境相攻。壬戌,赋陷孟州及赵州。癸未,贼犯上都,右丞忙哥帖木儿败绩。十月甲辰朔,张良弼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丙戌,迭儿必失为太尉,守大斡儿朵。十一月甲寅朔,河清三日。十二月辛卯,贼陷广平路。二十一年青正月癸丑朔,大赦天下。遣中书平章政事达识帖木儿、参知政事七十谕孛罗帖木儿、察罕帖木儿各罢兵还镇。乙丑,察罕帖木儿败贼于祀县。二月甲申,同佥枢密院事迭里帖木儿复永平府及滦州。是月,江南行台御史八撒剌不花杀广东道廉访使完者都等。据广州以叛。三月丁酉,泗州守将薛显叛降于朱元璋。夏四月辛巳朔,日有食之。湖广行省参知政事张良弼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五月癸丑,明玉珍陷嘉定路。是后,陕西贼李武、崔德等降于李思齐。六月丙申,察罕帖木儿率所部讨山东贼。秋七月辛酉朔,日有食之。辛亥,察罕帖木儿复东昌,遂复冠州。八月庚子,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普化帖木儿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是月,察罕帖木儿败田丰于东平州,丰降。棣州贼俞宝、东平贼王士诚、东昌贼杨诚、济南贼刘珪等皆降。九月戊午,知枢密院事老章获阿鲁辉,送于京都,伏诛。封老章为和宁王。加太傅。是月,遣兵部尚书彻彻不花等征海运于张士诚。中书平章政事定住出为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冬十月癸巳,察罕帖木儿为中书平章政事,兼知河南、山东等处行枢密院事。是后,关先生、破头潘、沙刘等入高丽。十一月戊辰,河自三门碛至孟津五百余里皆清,凡七日。是月,关先生等陷高丽东都,高丽王伯颜帖木儿奔福州。是岁,京师大饥。二十二年春正月甲寅,诏李思齐讨四川张良弼,平襄汉。乙丑,高丽将郑世云等复东京,沙刘、关先生等俱伏诛。丁卯,太尉完者帖木儿为陕西行省左丞相。也先不花为中书右丞。二月丁丑朔,盗杀陕西行省右丞塔不歹。乙酉,彗星见于危。三月戊申,白气起虚危,其长竟天。戊辰,明玉珍僭称皇帝,国号大夏,改元大统。是月,孛罗帖木儿为中书平章政事,位第一,加太尉。夏四月丙子朔,彗星见于虚危。乙未,贼陷安州。是月,辽阳行省同知高家奴获破头潘,诛之。五月乙巳朔,赛甫丁、阿里迷丁寇福州路,行省平章政事燕只不花败之。行省参知政事陈友定复汀州路。辛未,明玉珍分兵寇兴元、巩昌等路。是月,高丽王伯颜帖木耳遣使来告捷。六月辛巳,彗星见紫微垣。戊子,田丰、王士诚杀察罕帖木儿以叛。以察罕帖木儿养子扩廓帖木儿为中书平章政事,兼知河南、山东等处行枢密院事,一应军马,并听节制。秋七月,河决范阳县,漂没民居。八月,张士诚杀淮南行省左丞汪同。集贤院侍讲学士忻都使高丽,赐高丽王伯颜帖木耳龙衣、御酒。九月癸卯朔,刘福通以兵援田丰,扩廓帖木儿大败之。甲辰,权置山北道廉访司于惠州。戊辰。也速为辽阳行省左丞相、知行枢密院事。冬十月壬申朔,邵宗愚杀八撒刺不花。十一月乙巳,扩廓帖木儿复益都,田丰、王士诚伏诛。庚戌,扩廓帖木儿复莒州,山东悉平。庚申,扩廓帖木儿加太尉。癸亥,明玉珍陷清州。十二月庚子,中书平章政事佛家奴为御史大夫。是月,废高丽国王伯颜帖木儿,立塔思帖木儿为国王。遣崔帖木儿以兵送塔思帖木儿至高丽,为高丽人所败。遣尚书张昶授朱元璋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元璋不受。二十三年春正月乙巳,贼陷大宁路。三月辛丑,彗星见东方。中书平章政事爱不花分省冀宁,扩廓帖木儿拒之。丙午,大赦天下。丁未,廷试进士六十二人,赐宝宝、杨輗等及第,出身有差。是月,立广西行中书省,廉访使也儿吉尼为平章政事。立胶东行中书省及行枢密院,袁宏为行省参知政事。夏五月,爪哇国遣使贡方物。六月壬寅,授江南下第举人为府、州儒学提举。是月,李家奴使高丽,收高丽国王印。秋七月壬戌,朱元璋与陈友谅战于鄱阳湖,友谅败死。其子理奔武昌,僭称皇帝,改元德寿。丁丑,马良为中书参知政事。八月丁酉朔,日本人寇高丽,蓬州守将刘暹败之。九月丁卯朔,遣爪哇使者还,赐爪哇国王三珠虎符及文币。是月,张士诚自称吴王。遣户部侍郎孛罗帖木儿征海运,士诚拒命。冬十月己酉,削太傅太平官爵,安置吐蕃;右丞相搠思监矫诏杀之。扩廓帖木儿遣佥枢密院事任亮复安陆府。是岁,御史大夫老的沙、知枢密院事秃坚帖木儿奔于孛罗帖木儿。二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朱元璋自称吴王。是月,崔帖木儿与高丽人战于定州,败绩。二月癸丑,伪汉主陈理降于朱元璋。三月辛卯,削孛罗帖木儿官爵。夏四月甲午朔,命扩廓帖木儿讨孛罗帖木儿。乙未,孛罗帖木儿举兵反。壬寅,孛罗帖木儿遣其将与秃坚帖木儿陷居庸。癸卯,知枢密院事。也速、太子詹事不兰翼与秃坚帖木儿战于皇后店,败绩。甲辰,皇太子奔古北口。乙巳,秃坚帖木儿至清河,京师大震。丁未,诏曰:自至正十一年妖贼窃发,选命将相分任乃职,视同心膂。岂期搠思监、朴不花夤缘为奸,互相蒙蔽,以致在外宣力之臣,因而解体,在内忠良之士,悉陷非辜;又奋其私仇,诬构孛罗帖木儿、老的沙等同谋不轨。朕以信任之专,失于究察。今宗王伯颜帖木儿等运来控诉,联为恻然兴念。而搠思监、朴不花犹饰虚词,簧惑联听,其屏搠思监于岭北,窜朴不花于甘肃,以快众愤。也速为中书左丞相。庚戌,秃坚帖木儿入京师。孛罗帖木儿加太保,秃坚帖木儿为中书平章政事。辛亥,秃坚帖木儿军还。是月,孛罗帖木儿杀搠思监、朴不花。五月甲子,河清。戊辰,孛罗估木儿引兵犯京师。中书参知政事危素罢为翰林学士丞旨。六月甲寅,扩廓帖木儿遣其将白锁住入卫。秋七月丙戌,孛罗帖木儿入居庸;皇太子军于清河,也速军于昌平,皆不战而溃。丁亥,皇太子奔冀宁。戊子,孛罗帖木儿营于健德门外,与秃坚帖木儿、老的沙入觐于宣文阁。丁丑,朱元璋将徐达陷庐州,戊寅,遣别将常通春徇江西。庚寅,孛罗帖木儿为中书左丞相,老的沙为中书平章政事,秃坚帖木儿为御史大夫,也速知枢密院事。八月壬辰朔,日有食之。壬寅,孛罗帖木儿为中书右丞相,节制天下兵马。是月,张士诚杀江南行台御史大夫普化帖木儿,江浙行省左丞相达识帖木儿自杀。九月甲申,徐达陷中兴路。冬十月乙未,召皇太子还京师。复高丽国王伯颜帖木耳官爵,槛送崔帖木儿于高丽。十一月,高丽人杀崔帖本儿。十二月庚寅,徐达陷辰州,遣别将陷衡州。二十五年春正月癸亥,封李思齐为许国公。己巳,常遇春陷宝庆路。二月已丑朔,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陈友定攻处州,不克。三月丙寅,孛罗帖木儿幽皇后奇氏于诸色总管府。丁卯,中书平章政事老的沙为右御史大夫,别帖木儿为左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王朵列秃使高丽,册高丽国王伯颜帖木耳为太尉,赐龙衣、御酒。夏四月乙丑朔,朱元璋将胡深陷建宁松溪县。乙卯,扩廓帖木儿将关保克大同。五月,京师天雨氂。乙亥,常遇春陷安陆府,己卯,陷襄阳。六月戊子,黎安道为中书参知政事。辛丑,湖广行省左丞周文贵复囊阳路。乙巳,皇后奇氏还宫。乙卯,太尉火你赤为御史大夫。是月,陈友定败胡深于建宁,获之。秋七月乙酉,孛罗帖木儿伏诛。丙戌,函孛罗帖木儿首至冀宁,召皇太子还,大赦天下。黎安道、方脱脱等伏诛。八月癸卯,诏皇太子丞制用人,并准正授。丁未,皇后宏吉剌氏崩。壬子,洪宝宝、帖古思不花、捏烈秃并为中书平章政事。是月,中书右丞袁涣出为河南行省古丞。九月,扩廓帖木儿扈从皇太子至京师。壬午,伯撒里为太师、中书右丞相,扩廊帖木儿为太尉、中书左丞相、录军国重事、知枢密院事,兼太子詹事。是后,方国珍为准南行省左丞相,分省庆元。冬十月壬寅,哈剌章知枢密院事。丁未,老的沙伏诛。秃坚帖木儿遁于八儿思之地,岭北行省左丞相山僧等以兵讨之。戊申,资政院使秃鲁为御史大夫。升中书平章政事沙蓝答儿为头平章。闰月庚申,五十八知枢密院事。辛未,封扩廓帖木儿为河南王,代皇太子亲征,总制关陕、晋、冀、山东等处并迤南一带军马,听便宜行事。辛巳,脱脱木儿为中书右丞,达识帖睦迩为中书参知政事。十二月乙卯,立第二皇后奇氏为皇后,改为肃良合氏。癸亥,帖林沙为中书参知政事。是月,秃坚帖木儿伏诛。二十六年春正月己酉,崇政院使孛罗沙为御史大夫。壬子,完者知枢密院事。是后,沙蓝答儿为中书左丞相。二月癸丑朔,立河淮水军元帅府于孟津。甲戌,免天下一切泛杂差徭。是月,明玉珍死,其子升僭立,改元开熙。三月癸未朔,罢洛阳、嵩县等处宣慰司。甲午,蛮子、脱脱知枢密院事。扩廓帖木儿遣其将关保等攻张良弼于鹿台。乙未,廷试进士七十二人,赐赫德普化、张栋等及第、出身有差。夏四月辛未,徐达陷安丰;平章政事竹贞来援,败绩。五月甲辰,脱脱不花为御史大夫。六月壬子朔,汾州介休县地震。绍兴路山阴县山裂。己未,遣知枢密院事买驴守直沽。秋七月辛巳朔,日有食之。徐沟县地震。甲申,李思齐为太尉。八月戊寅,李国凤为中书左丞。九月丙戌,方国珍为江浙行省左丞相,其弟国瑛等并为行省平章政事。己亥,中书平章政事失列门为御史大夫。冬十月甲子,扩廓帖木儿遣其弟脱因帖木儿等屯济宁。十二月,朱元璋迎韩林儿至建康,中道杀之。二十七年春正月癸巳朔,朱元璋始称吴元年。庚子,松江府守将王立忠叛,降于吴将徐达。二月庚申,七十为中书平章政事,月鲁不花为御史大夫。乙丑,詹事月鲁帖木儿为御史大夫。夏四月丙午,上海县民钱鹤皋起兵复松江府,兵败,死之。五月乙酉,完者帖木儿为中书右丞相。辛卯,知枢密院事,失列门为岭北行省左丞相。己亥,俺普为中书平章政事。六月丙午朔,日有食之,昼晦。丁未,有龙出皇太子寝殿井中。丁卯,沂州山崩。秋八月丙午,命皇太子总天下兵马,扩廓帖木儿与李思齐、秃鲁、张良弼等东西并进。庚戌,扩廓帖木儿部将貊高袭陷彰德路。诏削扩廓帖木儿兵权,命貊高讨之。辛亥,封帖木儿不花为准王。壬子,立大抚军院,以皇太子领之。癸丑,封伯撒里为永平王。甲寅,右丞相完者帖木儿、翰林学士丞旨答尔麻、平章政事完者帖木儿并知大抚军院事。丙辰,同知詹事院事李国凤为同知大抚军院事,参知政事,完者帖木儿为副使。辛酉,中书右丞帖里帖木儿为太尉、添设中书左丞相。丙寅,立行枢密院于察罕脑儿,陕西行省左丞相秃鲁兼知行枢密院事。壬辰,帖里帖木儿兼知大抚军院事。中书右丞陈敬伯为中书平章政事。九月辛巳,吴将徐达克平江路,执张士诚以归,杀之。己丑,也速以右丞相分省山东,阿蓝答里以左丞相分省大同。乙巳,立中书分省于真走路。丁未,有事于太庙。冬十月壬子,落扩廓帖木儿太傅、中书左丞相并兼领诸职,大赦天下。甲寅,火你赤为中书平章政事。乙丑,不好礼为中书添设平章政事。十一月壬午,徐达陷沂州,王宣叛降。丙戌,平章政事月鲁帖木儿,知枢密院事完者帖木儿,平章政事伯颜帖木儿、帖林沙,并知大抚军院事。戊子,徐达陷峄州。壬辰,方国珍叛,降于吴。乙未,貉高为中书平章政事,中书左丞相帖里帖木儿为大抚军院使。庚子,徐达陷滕州。辛丑,徐达陷益都路,行省平章政事保保叛降,宣慰使普颜不花、总管胡浚、知院张缦皆死之。十二月癸卯朔,日有食之。丁未,徐达陷般阳路,戊申,陷济宁路,己酉,分兵陷莱州,遂陷济南及东平路。庚申,杨诚、陈秉直为中书平章政事。丙寅,庄家为中书参知政事。庚午,吴将汤和陷福州,行宣政院使朵朵死之。二十八年春正月壬申朔,中书平章政事伯颜帖木儿为御史大夫。乙亥,吴王朱元璋称皇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壬辰,明将汤和陷建宁府。庚子,汤和陷延平府,参知政事文殊海牙等叛降,平章政事陈友定死之。二月壬寅朔,削扩廓帖木儿爵邑,命秃鲁、李思齐等讨之。癸卯,武库灾。癸丑,明将常遇春陷东昌,平章政事申荣、王炳元死之。甲寅,明将杨璟陷宝庆府。甲子,汀州路总管陈谷珍叛降于明。丙寅,常遇春陷棣州。三月甲戌,江西分省右丞何真籍广东户口,叛降于明。癸未,杨璟陷常宁州,丙戌,陷武冈州。庚寅,彗星见于西北。壬辰,明将廖永忠陷潮州。丙申,明将邓愈陷南阳路。己亥,徐达陷汴梁路。夏四月辛丑朔,明兵陷英德州及连州、肇庆等路。戊申,脱因帖木儿等与徐达战于河南塔儿湾,败绩。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梁王阿鲁温叛降于明。壬子,常遇春陷嵩州。丁巳,明兵陷本州,行省右丞邓祖胜死之。庚申,福昌元帅张兴钧、许州守将谢孚、陈州守将杨崇俱叛降于明。壬戌,明兵陷陕州。癸亥,明将冯宗异入潼关,李思齐、张思道等俱败遁。五月庚午朔,明兵陷道州。是月,廖永忠陷梧州、浔州、柳州等路。六月壬戌,杨璟陷靖江,平章政事也儿自尼死之。秋七月戊子,象州守将阿思兰叛降于明。丁酉,彬州守将左手杨叛降于明。闰月己亥朔,扩廓帖木儿杀貊高、关保。庚子,徐达陷卫辉路,壬寅,陷彰德路,丁未,陷广平路。壬子,明将常遇春陷德州。丁巳,罢大抚军院,杀知大抚军院事伯颜帖木儿,复扩廓帖木儿官爵。皇太子总天下兵马,裁决庶务如前诏。戊午,明兵陷清州,辛酉,进至直沽,右丞相也速等溃走。癸亥,平章政事俺普等与明兵战于河西务。败绩。甲子,常遇春陷通州,知枢密院事卜颜帖木儿败绩,死之。诏太常礼仪院使阿鲁浑等奉太庙列室神主,同皇太子北行。乙丑,诏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庆童为中书左丞相,同守京师。丙寅,帝御清宁殿,召见群臣,议幸上都。左丞相失列门、知枢密院事黑厮、参知政事郭庸及宦者赵伯颜不花固谏,不从。是夜,出建德门,率三宫后姐、皇太子幸上都,群臣扈从者左丞相失列门、平章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哈刺章、平章政事臧家奴、右丞定住、参知政事哈海、翰林学士丞旨李百家奴、观音奴等百余人。丁卯,车驾次居庸关,诏右丞相也速入援。八月庚午,翰林学士承旨李百家奴兼知枢密院事。是日,徐达陷京师,淮王帖木儿不花,中书左丞相庆童,前中书平章政事丁好礼,参加政事郭庸,集贤学十闵本,翰林待制黄嘚,太子司经郎拜住,大乐署令赵宏毅等俱死之。乙亥,中书左丞相失列门卒。辽阳行省丞相也速不花为中书左丞相。纳哈出为辽阳省丞相。壬申,车驾至上都。乙酉,纳哈出加太尉。壬寅,行枢密院副使乃蛮台自军中入觐。甲辰,肯将薛显出古北口,守将枢密院佥事张益奔行在。九月乙丑,明兵陷保定路,遂陷真定路。戊午,鼎住为中书平章政事。丁卯,诏高丽王将兵入援。冬十月辛丑,封扩廓帖木儿为齐王。十一月丙午,封也速为梁王,加太保。万户韩札儿败明兵于韩店。是月,诏皇太子出屯于红罗山。十二月丁卯,扩廓帖木儿与明将徐达战于保安州,败绩。也速攻古北口,不克。二十九年春正月丙申朔,颁新历于高丽。庚子,诸王晃火帖木儿将兵入卫,封晃火帖木儿为威定王。甲辰,命也速率所部屯全宁州,为上都屏蔽。扩廓帖木儿为中书右丞相。高丽国遣使贡方物。二月庚辰,也速围通州,不克。三月庚子,明兵陷奉元路,御史桑哥失里、三原县尹朱春俱死之。丙子,明兵陷风翔府,李思齐奔临洮。夏四月乙丑朔,招晃火帖木儿、也速分道趋京师。辛未,也速攻永平路不克。乙亥,明兵陷巩昌,总帅汪灵、真保等俱叛降。忽都帖木儿为上都留守。丁丑,李思齐以临洮叛降于明。己卯,明主遣使赍手书来。五月甲午朔,日有食之。辛丑,张良臣以庆阳叛降于明。六月丁卯,也速与明将常遇春战于全宁州,败绩。甲戌,明兵陷大兴州,执中书右丞脱火赤。乙亥,车驾幸应昌府。河南王普化、中书平章政事鼎住等留守上都。丁丑,晃火帖木儿与明兵战于新开岭,败绩,晃火帖木儿死之。己卯,常遇春陷上都,河南王普化、中书平章政事鼎住俱死之。辛亥,扩廓帖木儿部将韩札儿复原州,遂复泾州。八月癸亥朔,诏脱列伯、孔兴攻大同以图恢复。丙寅,脱列伯、孔兴败绩于大同,脱列伯被执,孔兴为部将所杀。九月癸巳,诏扩廓帖木儿入卫。丁酉,哈刺章加太保。戊戌,郡王阿伶吉歹统正投下部众屯会州。冬十月丁未,明主复遣使赍手书来。十一月庚寅,扩廓帖木儿攻兰州,不克。十二月丁酉,帝不豫。三十年春正月壬辰,帝疾瘳。癸巳,明将徐达、李文忠、汤和分三道来伐,三宝奴赍手诏征扩廓帖木儿入卫。二月,李文忠陷兴和,进至察罕脑儿,平章政事竹贞败绩。夏四月乙丑,扩廓帖木儿与徐达战于沈儿峪,败绩。丙戌,帝崩于应昌,在位三十七年,年五十有一。太尉完者、知枢密院事观音奴奉梓宫葬于起辇谷。群臣上庙号曰惠宗皇帝,国语曰乌哈图汗。明祖以帝能顺天命,退避而去,上尊谥曰顺帝。昭宗皇帝,讳爱猷识理达腊,惠宗长子也。母曰完者都皇后。至正十三年,册立为皇太子。二十八年,从惠宗奔上都。三十年夏四月,惠宗崩于应昌,皇太子即皇帝位。五月丁酉,李文忠败太尉蛮子、平章政事沙不丁、朵儿只、八剌等于白海子之骆驼山,进次开平,平章政事上都马等叛降于文忠。太尉买驴与明将孙兴祖战于落马河,兵败,死之。辛丑,李文忠趋应昌,未至百余里,获使者,始知惠宗已崩。甲辰,应昌陷,帝以数十骑奔和林。文忠穷遣至北庆州,不及而还。既而,扩廓帖木儿至和林,帝以国事任之,改元宣光。宣光元年,明太祖洪武四年世,辽阳行省平章刘益及王右丞以金、复、海、盖等州降于高丽。十月,高丽兵陷五老山寨,枢密副使哈利不花为所获。二年春正月,明大将徐达来伐,由雁门趋和林。三月,明将蓝玉败扩廓帖木儿于土拉河。夏五月,扩廓帖木儿大破明徐达兵于岭北。自是,明兵不复渡漠。三年二月,遣伯都帖木儿、玉山不花便于高丽,以玺书赐高丽王曰:“顷因兵乱,迁于北。今以扩廓帖木儿为相,几于中兴。王亦世祖之孙也,宜助朕复正天下。”是时,高丽称和林为北元。伯都帖木儿等入境,王欲杀之,群臣以为不可。于是王夜见伯部帖木儿,托言目疾,恐明人知之也,使还,附苎布以献。四年夏四月,扩廓帖木儿遣兵攻雁门。不克。十一月,扩廓帖木儿自将攻大同,亦不克。五年夏四月,明将蓝玉陷兴扣,败国兵于白酒泉。五月,帝徙帐于金山,丞相扩廓帖木儿卒。七月,明将李文忠败国兵于大宁高州。初,明人陷应昌,获皇子买的里八刺,明太祖封为崇礼侯;至是遣归,并以手书通好。六年春,伯颜帖木儿攻延安,为明将傅友德所败,降于明。七年秋八月,有番僧自和林至高丽,谓高丽人曰:“帝将以沈王孙为高丽国王。”高丽人执之。后知其妄,释不问。八年夏四月,帝崩于金山,群臣上庙号曰昭宗皇帝,国语曰必里克图汗。弟脱古思帖木儿嗣,惠宗第二子也,改元天元,在位十年,国语曰乌萨尔汗。自脱吉思帖木儿以后世次,详《宗室世表》。史臣曰:“惠宗自以新意制宫漏,奇妙为前所未有,又晓天文灾异。至元二十二年,自气起虚后,扫太微垣,台官奏山东应大水。帝曰:‘不然,山东必陨一良将。’未几,察罕帖木儿果为田丰所杀。其精于推验如此。乃享国三十余年。帝淫湎于上,奸人植党于下,戕害忠良,隳其成功。迨盗贼四起,又专务姑息之政,縻以官爵,豢以土地,犹为虎傅翼,恣其抟噬。孟子有言: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呜呼,其帝之渭欤!然北走应昌,获保余年;视宋之徽、钦,辽之天祚,犹为厚幸焉。昭宗以下,文献无征。惟宣光八年之事,间存一二,故附载于本纪云。”

【版权声明】

《本纪第二十六 惠宗四昭宗-新元史》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表第三 氏族表下-新元史

表第三 氏族表下 (表略)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财源广进的反义词

奔涌的反义词

反义词: 奔涌 – 静置、停滞 基本解释: 词语解释 bēn yǒng ㄅㄣ ㄩㄥˇ 奔涌(奔湧) ◎ 奔涌 bēnyǒng [surge] 奔流涌出 铁水奔涌,钢花飞溅 活火山的岩浆奔涌 思绪奔涌 [查看奔涌的意思] 奔涌的近义词   含奔涌的反义词

反义词:

财源广进 – 一贫如洗

以夷制夷是什么意思

版权声明:

《财源广进的反义词》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余辉的反义词

反义词: 余辉 – 朝阳 基本解释: 词语解释 yú huī ㄧㄩˊ ㄏㄨㄟ 余辉(餘輝|餘煇) ◎ 余辉 yúhuī [afterglow] 残留的光辉 词语解释 yú huī ㄧㄩˊ ㄏㄨㄟ 余辉(餘輝|餘煇) (1).残留的辉光;光线末端的微弱部分。 南朝 梁 吴均 《拟古·秦王卷衣》诗:“初芳薰复帐,餘辉曜玉牀。” 宋 欧阳修 《夕照》诗:“夕照留歌扇,餘辉上桂丛。”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舱里躲着乐工等人,映着汽灯的余辉蠕动着。” [查看余辉的意思] 余辉的近义词   含余辉的反义词

奔涌的反义词

财源广进的反义词

反义词: 财源广进 – 一贫如洗 财源广进的近义词   含财源广进的反义词

反义词:

奔涌 – 静置、停滞

基本解释:

词语解释 bēn yǒng ㄅㄣ ㄩㄥˇ

奔涌(奔湧)

◎ 奔涌 bēnyǒng

[surge] 奔流涌出

铁水奔涌,钢花飞溅

活火山的岩浆奔涌

思绪奔涌

奔涌

【版权声明】

《奔涌的反义词》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小编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余辉的反义词

反义词: 余辉 – 朝阳 基本解释: 词语解释 yú huī ㄧㄩˊ ㄏㄨㄟ 余辉(餘輝|餘煇) ◎ 余辉 yúhuī [afterglow] 残留的光辉 词语解释 yú huī ㄧㄩˊ ㄏㄨㄟ 余辉(餘輝|餘煇) (1).残留的辉光;光线末端的微弱部分。 南朝 梁 吴均 《拟古·秦王卷衣》诗:“初芳薰复帐,餘辉曜玉牀。” 宋 欧阳修 《夕照》诗:“夕照留歌扇,餘辉上桂丛。”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舱里躲着乐工等人,映着汽灯的余辉蠕动着。” [查看余辉的意思] 余辉的近义词   含余辉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