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五 五行二(火 木)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五 五行二(火 木)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六 五行三(金 土)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六 五行三(金 土)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五 五行二(火 木)

  《洪范》曰:“火曰炎上。”火不炎上,则失其性矣。前史多以恒燠、草异、火、木、羽虫之孽、羊祸、火灾、火异、赤眚赤祥皆属之火,今从之。

  ▲恒燠

  洪熙元年正月癸未,以京师一冬不雪,诏谕修省。正统九年冬,畿内外无雪。十二年冬,陕西无雪。景泰六年冬,无雪。天顺元年冬,宫中祈雪。是年,直隶、山西、河南、山东皆无雪。二年冬,命百官祈雪。六年冬,直隶、山东、河南皆无雪。成化元年冬,无雪。五年冬,燠如夏。六年二月壬申,以自冬徂春,雨雪不降,敕谕群臣亲诣山川坛请祷。十年二月,南京、山东奏,冬春恒燠,无冰雪。十一年冬,以无雪祈祷。十五年冬,直隶、山东、河南、山西无雪。十九年冬,京师、直隶无雪。弘治九年冬,无雪。十五年冬,无雪。十八年冬,温如春,无雪。正德元年冬,无雪。永嘉自冬至春,麦穗桃李实。三年冬,无雪。六年至九年,连岁无雪。十一年冬,无雪。嘉靖十四年,冬深无雪,遣官遍祭诸神。十九年冬,无雪。二十年十二月癸卯,祷雪于神祇坛。二十四年十二月甲午,命诸臣分告宫庙祈雪。三十二年冬,无雪。三十三年十二月壬申,以灾异屡见,即祷雪日为始,百官青衣办事。三十六年冬,无雪。三十九年冬,无雪。明年,又无雪。帝将躬祷,会大风,命亟祷雪兼禳风变。四十一年至四十五年冬,祈雪无虚岁。隆庆元年冬,无雪。四年冬,无雪。万历四年十二月己丑,命礼部祈雪。十六年、十七年、二十九年、三十七年、四十七年,亦如之。崇祯五年十二月癸酉,命顺天府祈雪。六年、七年冬,无雪。

  ▲草异

  永乐十六年正月乙丑,同州、澄城、觔阳、朝邑雨谷及荞麦。正统八年十一月,殿上生荆棘,高二尺。十四年,广州狱竹床逾年忽青生叶。成化六年二月戊寅,湖广应山雨粟。弘治八年二月,枯竹开花,实如麦米。苦荬开莲花。六月甲子,黟县雨豆,味不可食。九年,黄州民家瓜大如斗,瓤皆赤血。万历四十三年四月戊寅,石首雨豆,大小不一,色杂红黑。崇祯四年、五年,河南草生人马形,如被甲持矛驰驱战斗者然。十三年,徐州田中白豆,多作人面,眉目宛然。

  ▲羽虫之孽

  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壬午,岳州民家有鸭,含絮裹火,飞上屋,入竹椽茅茨中。火四起,延烧数百家。四十三年四月壬午,双鹤衔火,飞集掖县海神庙殿。明日,庙火。崇祯六年,汝宁有鸟,鸠身猴足。凤阳恶鸟数万,兔头、鸡身、鼠足,供馔甚肥,犯其骨立死。

  ▲羊祸  万历三十八年四月,崞县民家羊产羔,一首、二眼、四耳、二尾、八足。三十九年四月,降夷部产羊羔,人面羊身。

  ▲火灾

  洪武元年七月丁酉,京师火,延烧永济仓。三年二月己巳,大河卫火,燔及广积库。七月乙未,宝源局火。甲子,凤台门军营火,延烧武德卫军器局。四年十一月癸亥,京师大军仓灾。五年二月癸未,临濠府火。壬辰至甲午,京师火,毁龙骧等六卫军民庐舍。七月丁卯,永清卫军器库火。十二月丙戌,京师定远等卫火,焚及军器局兵仗。十七年十二月己未,潮州火,官廨民居及仓廪、兵仗、图籍焚荡无遗。二十一年二月戊辰,历代帝王庙火,上元县治亦灾。甲戌,天界、能仁二寺灾。二十九年二月辛丑,通州火,燔屋千九百余。三十年四月甲午,广南卫火,延烧城楼及卫治仓库。

  建文二年八月癸巳,承天门灾。

  永乐四年十二月辛亥,瓯宁王邸第火,王薨。十三年正月壬子,北京午门灾。十九年四月庚子,奉天、谨身、华盖三殿灾。二十年闰十二月戊寅,乾清宫灾。

  宣德三年三月己亥,东岳泰山庙火。六年八月,武昌火,延烧楚王宫,谱系敕符俱烬。甲辰,天津右卫北城外火,飞焰入城,烧仓廒。九年二月庚午,京城东南楼火。  正统二年二月,西镇吴山庙火。三年八月辛酉,顺天贡院火,席舍多焚,改期再试。十二月乙亥,韩府承运殿灾。四年三月戊午,代府寝殿火。七年正月,广昌木厂火,焚松木八千八百余株。戊午,南京内府火,燔廊房六十余间,图籍、器用、守卫衣甲皆空。三月辛未,赵城娲皇寝庙火。十年正月庚寅,忠义前后二卫灾。是时太仓屡火,遣官祷祭火龙及太岁以禳之。五月甲申,忠义后卫仓复火。癸巳,通州右卫仓火。十一月丁酉,御花房火。十一年秋,武昌火。死者数百人。十二月乙未,周府灾。十二年六月,南京山川坛灾。十三年二月癸酉,忠义前卫仓火。十四年六月丙辰夜,南京谨身、奉天、华盖三殿灾。

  景泰二年六月丙子,青州废齐府火。三年八月戊寅,秦府火。五年春,南京火,延烧数千家。七年九月壬申,宁府火,延烧八百余家。

  天顺元年七月丙寅夜,承天门灾。二年五月戊子,器皿厂火。三年九月庚寅,肃州城中火,延烧五千四百余家,死者六十余人。四年八月己巳,光禄寺大烹内门火。是岁,楚府频火,宫殿家庙悉毁。五年三月丁卯,南京朝天宫灾。六年六月癸未,楚府火。七年正月丁酉,南京西安门木厂火,延烧皇墙。二月戊辰,会试天下举人,火作于贡院,御史焦显扃其门,烧杀举子九十余人。

  成化二年九月癸未,南京御用监火。六年十一月己亥,江浦火,延烧二百六十余家。九年七月庚戌,东直门灾。十一年四月壬辰夜,乾清宫门灾。十三年十一月壬辰,太仓米麦,岁久蒸浥,自焚百余石。十八年八月丙午,合州火,延烧千五百余家。乙卯,楚府火凡三发。十一月戊午,南京国子监火。十二月乙卯,器皿厂火。壬辰,宁河王府火。先有妖夜见,或为神,或为王侯,时举火作欲焚状,是夜燔府第无遗,冠服器用皆烬。二十年正月戊戌,钦天监火。二十二年六月,临海县灾,延烧千七百余家。

  弘治元年三月庚寅,南京内花园火。十一月丁丑夜,南京甲字库灾。二年四月乙未,南京神乐观火。四年二月戊午,礼部官舍火。六年四月甲寅,刑部官舍火。辛酉夜,南京旧内灾。八年三月戊子,镇东等堡跃火星如斗,毁公馆仓廒,人马多毙。十一年,自春徂夏,贵州大火。毁官民房舍千八百余所,死伤者六千余人。十月甲戌夜,清宁宫灾。十二年六月甲辰夜,阙里圣庙灾。十二月,建阳县书坊火,古今书板皆烬。十三年二月乙酉,礼部官舍火。七月甲寅,南城县空中有火,乍分乍合,流光下坠十余丈,隐隐有声,毁军民庐舍。庚申,永宁卫雁尾山至居庸关之石纵山,东西四十余里,南北七十余里,延烧七昼夜。闰七月辛巳,福州城楼毁。八月己未,沈府火。十一月庚辰,宁河府火。十六年三月庚午,辽东铁岭卫坠火如斗。丙子,火起,烧房屋二千五百余间,死者百余人。四月戊午,宽河卫仓灾,毁米豆四万余石。九月戊寅,广宁卫城火,燔三百余家。十七年四月丁巳,淮安火焚五百余家。五月癸巳,正阳门内西廊火,燔武功坊。

  正德元年二月庚寅,郧阳火,毁谯楼官舍,延百余家。是岁,宁夏左屯卫红气亘天,既而火作,城楼台堡俱烬。六月庚寅,大同平虏城灾,燔藁百万余。十一月己亥,临海县治火,延烧数千家。七年三月己未,峄县有火如斗,自空而陨,大风随之,毁官民房千余间。火逸城外,延及丘木。庚申,成山卫秦皇庙火,屋宇悉毁,像设如故。是月,文登大桑树火,树燔而枝叶无损。五月癸酉至闰五月丙子,辽东懿路城火三作,焚官民庐舍之半。九月壬午,玉山火,燔学舍及民居三百余家。八年六月辛酉,丰城县西南连陨火星,如盆如斗。既而火作,至七月初始熄,燔二万余家。七月戊子,火陨龙泉县,焚四千余家。十月壬寅,饶州及永丰、浮梁火,各燔五百余家。浮梁学舍灾。庚申,临江火,燔官舍,延八百余家。九年正月庚辰,乾清宫火。十一年八月丁丑,黔阳火,毁城楼官廨,延七百余家。十二年正月甲辰,清宁宫小房火。四月,裕陵神宫监火。八月丁卯,南昌火,燔三百家。九月壬午,建安火,燔二百五十余家。十三年二月己卯,夷陵火,燔七百余家。八月庚辰,献陵明楼灾。丁酉,延平火,燔五百余家。十四年四月乙巳,淮安新城火。七月丙辰,泰宁火,燔五千余家。十五年五月辛卯,静乐火,燔八百余家。

  嘉靖元年正月己未,清宁宫后三小宫灾。杨廷和言废礼之应,不报。二月己丑,南京针线厂火。己亥,通州城楼火。二年五月丙子,荣府火。九月戊辰,秦府宫殿火。四年三月壬午夜,仁寿宫灾,玉德、安喜、景福诸殿俱烬。五年三月乙酉,赵府家庙火。六年三月丁亥,西库火。八年十月癸未,大内所房灾。十年正月辛亥,大内东偏火。四月庚辰,兵、工二部公廨灾,毁文籍。十三年六月甲子,南京太庙火,毁前后殿、东西庑、神厨库。十五年四月癸卯,山西平虏卫火,尽毁神机官库军器。十八年二月乙丑,赵州及临洺镇行宫俱火。丁卯,驾幸卫辉,行宫四更火,陆炳负帝出,后宫及内侍有殒于火者。六月丁酉,皇城北鼓楼灾。二十年四月辛酉夜,宗庙灾。毁成、仁二庙主。二十五年五月壬申,盔甲厂火。二十六年十一月壬午,宫中火,释杨爵于狱。三十一年八月乙丑,南京试院火。三十五年九月戊辰,杭州大火,延烧数千家。三十六年四月丙申,奉天、华盖、谨身三殿,文武二楼,午门、奉天门俱灾。三十七年正月,光禄寺灾。三十八年正月癸未,前军都督府火。四十年十一月辛亥夜,万寿宫灾。四十四年三月己亥夜,大明门内西千步廊火。

  隆庆二年正月,浙江省城外灾。毁室庐舟舰以千计。三月乙亥,乾清、坤宁两宫,一时俱烬。五年二月壬子,南京广、惠二仓火。

  万历元年十一月己亥,慈宁宫后舍火。三年四月甲戌,工部后厂火。五年十月丙申,禁中火。十一月癸未,宗人府灾。十一年十二月庚午夜,慈宁宫灾。十二年二月己酉,无逸殿灾。十二月癸卯朔,又灾。十五年五月甲子,司设监火。十八年三月辛酉,辽东寨山儿堡火,毁城堡器械,伤九十余人。十九年十二月甲辰,万法宝殿灾。二十一年六月望,太仓公署后楼有砲声,火药器械俱烬。二十二年五月壬寅,天火燔铁岭卫千余家。二十四年二月甲寅,潞府门火。三月乙亥,火发坤宁宫,延及乾清宫,俱烬。二十五年二月壬午,杭州火,烧官民房千三百余间。丙戌,马湖屏山灾,延燔八百余家,毙二十四人。三月癸卯,泗州大火。烧民房四千余。盱眙火,燔民房百六十余间。拨漕粮二万石以振。六月戊寅,三殿灾。火起归极门,延皇极等殿,文昭、武成二阁,周遭廊房,一时俱烬。十二月甲寅,吏部文选司署火。二十七年十一月壬申,内府火,延烧尚宝司印绶监、工部廊,至银作局山墙而止。二十八年三月,南阳火,延烧唐府。二十九年正月己巳,铁岭卫火,车辆火药俱烬。八月己卯,大光明东配殿灾。三十年二月乙酉,魏国公赐第火。十月丙申,孝陵灾。十二月庚子,南海普陀山寺灾。三十一年九月戊寅,通州漕艘火。三十三年二月乙丑,御马监火。五月辛巳,洗白厂火。九月甲午,昭和殿火。丙申,官军于盔甲厂支火药,药年久凝如石,用斧劈之,火突发,声若震霆,刀枪火箭迸射百步外,军民死者无数。十一月丁卯,刑部提牢厅火。三十五年二月乙卯,易州神器库火。四月丁酉,通州西仓火。十月己卯,南京行人司署毁。三十七年正月庚子,庆府火,燔寝宫及帑藏。三月丙戌,武昌火,越二日又火,共燔二百六十余家。六月,庆府灾。十月戊午,朝日坛火。三十八年四月丁丑夜,正阳门箭楼火。三十九年四月戊子,怡神殿灾。四十一年五月壬戌,蜀府灾,门殿为烬。四十三年四月壬午,黄花镇柳沟火,延烧数十里。甲午,蜀府殿庭灾。辽东长宁堡自二月至五月,火凡五发,毁房屋人畜无算。闰八月辛亥,通州粮艘火。九月丁丑,湖口税廨毁。四十四年十一月己巳,隆德殿灾。丁亥,南城延喜宫灾。四十五年正月壬午,东朝房火,延毁公生门。十一月丙戌,宣禧宫灾。四十六年闰四月丁丑夜,开原殷家庄堡台杆八同时烬。甲申,暖阁厂膳房火。九月壬子,茂陵火。四十七年四月癸酉,盔甲厂火。

  泰昌元年十月丁卯,哕鸾宫灾。

  天启元年闰二月丙戌,昭和殿灾。三月甲辰,杭州火,延烧六千余家。八月戊子,复灾,城内外延毁万余家。二年五月丙申,旗纛庙正殿灾,火药尽焚,匠役多死者。三年七月辛卯,南京大内左傍宫灾。六年五月戊申,王恭厂灾,地中霹雳声不绝,火药自焚,烟尘障空,白昼晦冥,凡四五里。五月癸亥,朝天宫灾。七月庚寅,登州城楼火。七年十月庚子,宁远前屯火,伤男妇二百余人。

  崇祯元年四月乙卯,左军都督府灾。五月乙亥,鹰坊司火。丁亥,丁字库火。七月己卯,公安县火,毁文庙,延五千余家。二年十一月庚子,火药局灾。三年三月戊戌,又灾。八月癸酉,头道关灾,火器轰击无余。六年正月癸丑,济南舜庙灾。七年九月庚申,盔甲厂灾。十一年四月戊戌,新火药局灾。伤人甚众。六月癸巳,安民厂灾,震毁城垣廨舍,居民死伤无算。八月丁酉,火药局又灾。

  ▲火异

  成化二十一年正月甲申朔,有火光自中天而少西,坠于下,化为白气,复曲折上腾,声如雷。

  弘治三年三月庚午,仪陇空中有红白火焰,长三丈余,自县治东北流,至正东六十余里而坠,声震如雷。八年三月辛卯,广宁右卫台杆火,高五寸,杆如故。十年四月辛丑,阜平有火光,长八九尺,大如辘轴,有声,自东南至西南而坠。  正德元年三月戊申夜,太原有火如斗大,坠宁化王殿前。广宁墩台火发旗杆,凡六。七月壬戌夜,火光坠即墨民家,化为绿石,圆高尺余。七年三月丁卯夜,大风雷电,余干仙居寨有光如箭,坠旗竿上,俄如烛龙,光照四野。士卒撼其旗,飞上竿首,既而其火四散,枪首皆有光如星。十二年五月己亥夜,火陨都察院狱,旋转久之始灭。十五年六月癸未夜,台州火陨三,大如盘,触草木皆焦。

  嘉靖五年七月甲申,有火球三,大五六尺,从北坠于东,其光烛天。二十年七月丙戌,火球如斗,陨左军都督府中门东,良久乃灭。

  隆庆二年三月戊午,延绥保宁堡城角旗杆出火,灼灼有声。

  万历十四年,保定府民间墙壁内出火,三日夜乃熄。十五年二月,绥靖边城各堡,脊兽旗杆俱出火。军士以杖扑之,杖亦生火,三更乃熄。二十年三月,陕西空中有火,大如盆,后生三尾,陨于西北。二十一年二月庚辰夜分,大毛山楼上各兽吻俱有火,如鸡卵,赤色,即时雨雪,火上嗟嗟有声。二十三年九月癸巳夜,永宁有火光,形如屋大,陨于西北。永昌、镇番、宁远所见同。二十四年二月戊申夜,鄠县雷雨,遍地火光,十有余里。二十五年二月癸亥,平凉瓦兽口出火,水灌不灭。八月甲申,肃、凉二州火光在天,形如车轮,尾分三股,约长三丈。

  天启六年五月壬寅朔,厚载门火神庙红球滚出,前门城楼角有数千萤火,并合如车轮。

  崇祯元年,西安有火如碾如斗者数十,色青,焰高尺许,尝入民居,留数日乃去。用羊豕禳之,不为害,自五月至七月而止。十三年六月壬申,镇安火光如斛,自西坠地,士木皆焦。

  ▲赤眚赤祥

  成化十三年二月甲午,浙江山阴涌泉如血。

  正德元年正月乙酉夜,崇明空中有红光,曳尾如虹,起东北至西南没,声如雷。辛丑,凤阳红光发,与日同色,声如雷。二年八月己亥,赤光见宁夏,长五丈。八年七月甲申,龙泉有赤弹二,自空陨于县治,形如鹅卵,跃入民居,相斗久之。

  嘉靖三十三年四月戊子,慈溪民家涌血高尺余。三十七年五月戊辰,东阳民张思齐家地裂五六处,出血如线,高尺许。血凝,犬就食之,掘地无所见。三十九年二月己未,竹溪民家出血。

  隆庆六年闰二月癸酉,辽东赤风扬尘蔽天。  万历六年七月丁丑,松门卫金铛家涌血三尺,有声。十三年四月乙丑,虹民王禄投宿姚垒家,见血出于地,惊走至市,市亦流血。乡人击器物噪之,乃止。十九年六月庚戌,慈溪茅家浦涌血八处,大如盆,高尺许。血溅船,船即出血,溅人足,足亦出血,数刻乃绝。二十六年九月甲辰,萧山贾九经家出血,高尺许。

  天启元年六月庚寅,肇庆民王体积中庭喷血,如跑突泉。

  崇祯七年二月戊午,海丰雨血。八年八月戊寅,宣城池中出血。  《洪范》曰:“木曰曲直。”木不曲直,则失其性矣。前史多以恒雨、狂人、服妖、鸡祸、鼠孽、木冰、木妖、青眚青祥皆属之木,今从之。

  ▲恒雨

  洪武十三年七月,海康大雨,坏县治。二十三年十一月,山东二十九州县久雨,伤麦禾。  建文元年三月乙卯夜,燕王营于苏家桥,大雨,平地水三尺,及王卧榻。

  永乐元年三月,京师霪雨,坏城西南隅五十余丈。七月,建宁卫霪雨坏城。二年七月,新安卫霪雨坏城。八月,霪雨坏北京城五千余丈。六年七月,思明霪雨坏城。七年九月,浙江卫所五,飓风骤雨,坏城,漂流房舍。八年七月,金乡卫飓风骤雨,坏城垣公廨。十二年九月,密云后卫霪雨坏城。二十年正月,信丰雨水坏城,瞿城卫如之。二十一年二月,六安卫霪雨坏城。是岁,建昌守御所,淮安、怀来等卫,皆霪雨坏城。二十二年二月,寿州卫雨水坏城。三月,赣州、振武二卫雨水坏城。四月,霪雨坏密云及蓟州城。是岁,南、北畿、山东州县,霪雨伤麦禾甚众。

  洪熙元年夏,苏、松、嘉、湖积雨伤稼。闰七月,京师大雨,坏正阳、齐化、顺成等门城垣。

  九月,久雨坏密云中卫城。

  宣德元年五月,永嘉、乐清飓风急雨,坏公私廨宇及坛庙。  正统元年七月,顺天、山东、河南、广东霪雨伤稼。四年夏,居庸关及定州卫霪雨坏城。五年二月,南京大风雨,坏北上门脊,覆官民舟。七年,济南、青、莱、淮、凤、徐州,五月至六月霪雨伤稼。九年闰七月,野狐岭等处霪雨坏城及濠堑墩台。十一年春,江西七府十六县霪雨,田禾淹没。十二年六月,瑞金霪雨,市水丈余,漂仓库,溺死二百余人。十三年四月,雨水坏顺天古北口边仓。五月至六月,凤阳、徽州久雨伤稼。九月,宁都大雨坏城郭庐舍,溺死甚众。

  景泰三年,永平、兗州久雨伤禾。大嵩等二十卫所久雨坏城。四年,南畿、河南、山东府十州一,自五月至于八月霪雨伤稼。五年,杭、嘉、湖大雨伤苗,六旬不止。七月,京师久雨,九门城垣多坏。六年,北畿府五、河南府二久雨伤稼,云南大理诸府如之。七年,两畿、江西、河南、浙江、山东、山西、湖广共府三十,恒雨淹田。

  天顺元年,济、兗、青三府大雨阅月,禾尽没。四年,安庆、南阳雨,自五月至七月,淹禾苗。七年五月,淮、凤、扬、徐大雨,腐二麦。武昌、汉阳、荆州庐舍漂没,民皆依山露宿。

  成化元年六月,畿东大雨,水坏山海关、永平、蓟州、遵化城堡。八月,通州大雨,坏城及运仓。二年,定州积雨,坏城垣及墩台垛口百七十三。八年七月,南京大风雨,坏天、地坛、孝陵庙宇。凤阳大雨,坏皇陵墙垣。九年三月,南京大风雨,拔太庙、社稷坛树。十三年七月,京城大雨。十四年八月,凤阳大雨,没城内民居以千计。十七年七月乙酉,南京大风雨,社稷坛及太庙殿宇皆摧。十八年,河南、怀庆诸府,夏秋霪雨三月,塌城垣千一百八十余丈,漂公署、坛庙、民居三十一万四千间有奇,淹死一万一千八百余人。

  弘治二年七月,京师霪雨,求直言。三年七月,南京骤雨,坏午门西城坛。七年七月庚寅,南京大风雨,坏殿宇、城楼兽吻,拔太庙、天、地、社稷坛及孝陵树。自五月至八月,义州等卫连雨害稼。八年五月,南京阴雨逾月,坏朝阳门北城堵。九月,潮州诸府,飓风暴雨坏城垣庐舍。十年七月,安陆霪雨,坏城郭庐舍殆尽。十一年七月,长安岭暴风雨,坏城及庐舍。十四年六月,义、锦、广宁霪雨,坏城垣、墩堡、仓库、桥梁,民多压死者。十五年六七月,南京大风雨,孝陵神宫监及懿文陵树木、桥梁、墙垣多摧拔者。十六年五月,榆林大风雨,毁子城垣,移垣洞于其南五十步。十八年三月,双山堡大雷雨坏城。六月至八月,京畿连雨。

  正德元年七月,凤阳诸府大雨,平地水深丈五尺,没居民五百余家。二年七月,武平大风雨,毁城楼。长泰、南靖大风雨三日夜,平地水深二丈,漂民居八百余家。十二年,苏、松、常、镇、嘉、湖大雨,杀麦禾。十三年,应天、苏、松、常、镇、扬大雨弥月,漂室庐人畜无算。十六年,京师久雨伤稼。

  嘉靖四年六月,登州大雨坏城。十六年,京师雨,自夏及秋不绝,房屋倾倒,军民多压死。二十五年八月,京师大雨,坏九门城垣。三十三年六月,京师大雨,平地水数尺。四十五年九月,郧阳大霪雨,平地水丈余。坏城垣庐舍,人民溺死无算。

  隆庆元年六月,京师霪雨,辽东自五月至七月雨不止,坏垣墙禾黍。

  万历元年七月,霪雨。十一年四月,承天大雨水。十二年正月,喜峰口大风雨,坏各墩台。十五年五月至七月,苏、松诸府霪雨,禾麦俱伤。六月,京师大雨。二十四年,杭、嘉、湖霪雨伤苗。二十八年七月,兴化、莆田、连江、福安大雨数日夜,城垣、桥梁、堤岸俱圮。二十九年春夏,苏、松、嘉、湖霪雨伤麦。三十二年七月,京师霪雨,城崩。三十三年五月丙申,凤阳大风雨,损皇陵正殿御座。三十九年春,河南大雨。夏,京师、广东大雨。广西积雨五阅月。四十二年,浙江霪雨为灾。  天启六年闰六月,大雨连旬,坏天寿山神路,都城桥梁。是岁,辽东霪雨,坏山海关内外城垣,军民伤者甚众。七年,山东州县二十有八积雨伤禾。

  崇祯五年六月,大雨。八月,又雨,冲损庆陵。九月,顺天二十七县霪雨害稼。十一年夏,雨浃旬,圮南山边垣。十二年十二月,浙江霪雨,阡陌成巨浸。十三年四月至七月,宁、池诸郡霪雨,田半为壑。十五年十月,黄、蕲、德安诸郡县霪雨。十六年二月戊辰,亲祀社稷,大风雨,仅成礼而还。

  ▲狂人

  景泰三年五月癸巳朔,以明日立太子,具香亭于奉天门。有一人自外竟入,执红棍击香亭曰:“先打东方甲乙木。”嘉靖十八年,驾将南幸,有军人孙堂从御路中桥至奉天门下,登金台,坐久,守门官役无知者。升堂大呼,觉而捕之,乃病狂者。

  ▲服妖  正德元年,妇女多用珠结盖头,谓之璎珞。十三年正月,车驾还京,令朝臣用曳撒大帽鸾带。给事中硃鸣阳言,曳撒大帽,行役所用,非见君服。皆近服妖也。十五年十二月,帝平宸濠还京,俘从逆者及悬诸逆首于竿,皆标以白帜,数里皆白。时帝已不豫,见者识其不祥。崇祯时,朝臣好以纱縠、竹箨为带,取其便易。论者谓金银重而贵,纱箨贱而轻,殆贱将乘贵也。时北方小民制帻,低侧其檐,自掩眉目,名曰“不认亲”。其后寇乱民散,途遇亲戚,有饮泣不敢言,或掉臂去之者。

  ▲鸡祸

  弘治十四年,华容民刘福家鸡雏三足。十七年六月,崇明民顾孟文家鸡生雏,猴头而人形,身长四寸,有尾,活动无声。嘉靖四年,长垣民王宪家鸡抱卵,内成人形,耳目口鼻四肢皆具。万历二十二年六月,靖边营军家雌鸡化为雄。崇祯九年,淮安民家牝鸡啼跃,化为雄。十年,宣武门外民家白鸡,喙距纯赤,重四十斤。或曰此皦也,所见之处国亡。十四年,太仓卫指挥姜周辅家鸡伏子,两头四翼八足。

  ▲鼠妖

  万历四十四年七月,常、镇、淮、扬诸郡,土鼠千万成群,夜衔尾渡江,络绎不绝,几一月方止。四十五年五月,南京有鼠万余,衔尾渡江,食禾稼。崇祯七年,宁夏鼠十余万,衔尾食苗。十二年,黄州鼠食禾,渡江五六日不绝。时内殿奏章房多鼠盗食,与人相触而不畏,亦鼠妖也。至甲申元旦后,鼠始屏迹。又秦州关山中鼠化鹌鹑者以数千计。十五年二月,群鼠渡江,昼夜不绝。十月,榆林、定边诸堡鼠生虾蟆腹中,一生数十,食苗如割。

  ▲木冰  洪武四年正月戊申,木冰。六年十二月乙丑,雨木冰。十一年正月丁亥,雨木冰。二十二年正月甲戌,雨木冰。正统三年十月丁丑晓,木介。天顺七年十月甲辰,雨木冰。八年正月乙丑,雨木冰。成化十六年正月辛卯晓,雨木冰。二十三年十二月戊辰晓,木介。隆庆三年十一月癸巳,木冰。万历十四年冬,苏、松木冰。崇祯元年十一月,陕西木冰,树枝尽折。其后大河以北,岁有此异。

  ▲木妖

  弘治八年,长沙枫生李实,黄莲生黄瓜。九年三月,长宁楠生莲花,李生豆荚。嘉靖三十七年十月戊辰,泗水沙中涌出大杉木,围丈五尺,长六丈余。隆庆五年四月,杭州栗生桃。万历十八年五月丁卯,祖陵大松树孔中吐火,竟日方灭。二十三年十二月癸亥,皇陵树颠火出,延烧草木。天启六年四月癸巳,白露著树如垂绵,日中不散。十月辛酉,南京西华门内有烟无火。礼臣往视,乃旧宫材木,瘗土中久,烟自生,土石皆焦。以水沃之,三日始灭。崇祯六年五月癸巳,霍山县有木甑飞堕,不知所自来。七年二月丁巳,太康门牡自开者三,知县集邑绅议其事,梁堕而死。  ▲青眚青祥

  宣德元年八月辛巳,东南天有青气,状如人叉手揖拜。

版权声明:

《志第五 五行二(火 木)》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志第七 历一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七 历一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四 五行一(水)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四 五行一(水)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五 五行二(火 木)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五 五行二(火 木)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四 五行一(水)

  史志五行,始自《汉书》,详录五行传说及其占应。后代作史者因之。粤稽《洪范》,首叙五行,以其为天地万物之所莫能外。而合诸人道要从书本上学,主要地还要通过阶级斗争、工作实践和接近,则有五事,稽诸天道,则有庶徵。天人相感,以类而应者,固不得谓理之所无。而传说则条分缕析,以某异为某事之应,更旁引曲证,以伸其说。故虽父子师弟,不能无所抵牾,则果有当于叙畴之意欤。夫苟知天人之应捷于影响,庶几一言一动皆有所警惕。以此垂戒,意非不善。然天道远,人道迩,逐事而比之,必有验有不验。至有不验,则见以为无徵而怠焉。前贤之论此悉矣。孔子作《春秋》,纪异而说不书。彼刘、董诸儒之学,颇近于术数禨祥,本无足述。班氏创立此志,不得不详其学之本原。而历代之史,往往取前人数见之说,备列简端。揆之义法,未知所处。故考次洪武以来,略依旧史五行之例,著其祥异,而事应暨旧说之前见者,并削而不载云。

  《洪范》曰“水曰润下”。水不润下,则失其性矣。前史多以恒寒、恒阴、雪霜、冰雹、雷震、鱼孽、蝗蝻、豕祸、龙蛇之孽、马异、人疴、疾疫、鼓妖、陨石、水潦、水变、黑眚黑祥皆属之水,今从之。

  ▲恒寒

  景泰四年冬十一月戊辰至明年孟春,山东、河南、浙江、直隶、淮、徐大雪数尺,淮东之海冰四十余里,人畜冻死万计。五年正月,江南诸府大雪连四旬,苏、常冻饿死者无算。是春,罗山大寒,竹树鱼蚌皆死。衡州雨雪连绵,伤人甚多,牛畜冻死三万六千蹄。成化十三年四月壬戌,开原大雨雪,畜多冻死。十六年七八月,越巂雨雪交作,寒气若冬。弘治六年十一月,郧阳大雪,至十二月壬戌夜,雷电大作,明日复震,后五日雪止,平地三尺余,人畜多冻死。正德元年四月,云南武定陨霜杀麦,寒如冬。万历五年六月,苏、松连雨,寒如冬,伤稼。四十六年四月辛亥,陕西大雨雪,橐驼冻死二千蹄。

  ▲恒阴

  洪武十八年二月,久阴。正统五年七月戊午、己未及癸亥,晓刻阴沉,四方浓雾不辨人。八年,邳、海二州阴雾弥月,夏麦多损。景泰六年正月癸酉,阴雾四塞,既而成霜附木,凡五日。八年正月甲子,阴晦大雾,咫尺不辨人物。成化四年三月,昏雾蔽天,不见星日者累昼夜。九年三月甲午,四月丁卯,山东黑暗如夜。二十年五月丙申,番禺天晦,良久乃复。二十三年十二月辛卯,大雾不辨人。弘治十五年十一月,景东昼晦者七日。十六年四月辛亥,甘肃昏雾障天,咫尺不辨人物。十八年秋,广昌大雨雾凡两月,民病且死者相继。正德十年四月,巨野阴雾六日,杀谷。十四年三月戊午,阴晦。嘉靖元年正月丁卯,日午,昏雾四塞。三年,江北昏雾,其气如药。天启六年六月丙戌,雾重如雨。闰六月己未,如之。

  ▲雨雪陨霜

  洪武十四年五月丁未,建德雪。六月己卯,杭州晴日飞雪。二十六年四月丙申,榆社陨霜损麦。景泰四年,凤阳八卫二三月雨雪不止,伤麦。天顺四年三月乙酉,大雪,越月乃止。成化二年四月乙巳,宣府陨霜杀青苗。十九年三月辛酉,陕西陨霜。弘治六年十月,南京雨雪连旬。八年四月庚申,榆社、陵川、襄垣、长子、沁源陨霜杀麦豆桑。辛酉,庆阳诸府县卫所三十五,陨霜杀麦豆禾苗。九年四月辛巳,榆次陨霜杀禾。是月,武乡亦陨霜。十七年二月壬寅,郧阳、均州雨雪雹,雪片大者六寸。六月癸亥,雨雪。正德八年四月乙巳,文登、莱阳陨霜杀稼。丙辰,杀谷。十三年三月壬戌,辽东陨霜,禾苗皆死。嘉靖二年三月甲子,郯城陨霜杀麦。辛未,杀禾。二十二年四月己亥,固原陨霜杀麦。隆庆六年三月丁亥,南宫陨霜杀麦。万历二十四年四月己亥,林县雪。二十六年十一月辛亥,彰德陨霜,不杀草。三十八年四月壬寅,贵州暴雪,形如土砖,民居片瓦无存者。四十四年正月,雨红黄黑三色雪,屋上多巨人迹。崇祯六年正月辛亥,大雪,深二丈余。十一年五月戊寅,喜峰口雪三尺。十三年四月,会宁陨霜杀稼。十六年四月,鄢陵陨霜杀麦。

  ▲冰雹

  洪武二年六月庚寅,庆阳大雨雹,伤禾苗。三年五月丙辰,蔚州大雨雹,伤田苗。五年五月癸丑夜,中都皇城万岁山雨冰雹,大如弹丸。七年八月甲午,平凉,延安绥德、米脂雨雹。九月甲子,巩昌雨雹。八年四月,临洮、平凉、河州雹伤麦。十四年七月己酉,临洮大雨雹,伤稼。十八年二月,雨雹。

  永乐七年秋,保定、浙东雨雹。十二年四月,河南一州八县雨雹,杀麦。

  正统三年,西、延、平、庆、临、巩六府及秦、河、岷、金四州,自夏逮秋,大雨雹。四年五月壬戌,京师大雨雹。五年四月丁酉,平凉诸府大雨雹,伤人畜田禾。六月壬申至丙子,山西行都司及蔚州连日雨雹,其深尺余,伤稼。八月庚辰,保定大雨雹,深尺余,伤稼。  景泰五年六月庚寅,易州大方等社雨雹甚大,伤稼百二十五里,人马多击死。六年闰六月乙巳,束鹿雨雹如鸡子,击死鸟雀狐兔无算。

  天顺元年六月己亥,雨雹大如鸡卵,至地经时不化,奉天门东吻牌摧毁。八年五月丁巳,雨雹。  成化元年四月庚寅,雨雹大如卵,损禾稼。五月辛酉,又大雨雹。五年闰二月癸未,琼山雨雹大如斗。八年七月丙午,陇州雨雹大如鹅卵,或如鸡子,中有如牛者五,长七八寸,厚三四寸,六日乃消。九年五月丁巳,雨雹如拳。十三年春,湖广大雨冰雹,牛死无算。十九年六月乙亥,潞州雨雹,大者如碗。二十年二月丙子,清远雨雹,大如拳。丙戌,大雷电,复雨雹。二十一年三月己丑夜,番禺、南海风雷大作,飞雹交下,坏民居万余,死者千余人。二十二年三月甲寅,南阳雨雹,大如鹅卵。

  弘治元年三月壬申夜,融县雨雹,坏城楼垣及军民屋舍,死者四人。二年三月戊寅,宾州雨雹如鸡子,击杀牧竖三人,坏庐舍禾稼。庚辰,贵州安庄卫大雷,雨雪雹,坏麦苗。四月辛卯,洮州卫雨冰雹,水涌三丈。四年三月癸卯,裕、汝二州雨雹,大者如墙杵,积厚二三尺,坏屋宇禾稼。四月己酉,洮州卫雨雹及冰塊。水高三四丈,漫城郭,漂房舍,田苗人畜多淹死。五年四月乙丑,莒、沂二州,安丘、郯城二县,雨雹大如酒杯,伤人畜禾稼。六年八月己巳,长子雨雹,大者如拳,伤禾稼,人有击死者。辛未,雨雹,大如弹丸,平地壅积。八年二月壬申,永嘉暴风雨,雨雹,大如鸡卵,小如弹丸,积地尺余,白雾四起,毁屋杀黍,禽鸟多死。三月己亥,桐城雨雹,深五尺,杀二麦。己酉,淮、凤州县暴风雨雹,杀麦。四月乙亥,常州、泗、邳雨雹,深五寸,杀麦及菜。丙子,沂州雨雹,大者如盘,小者如碗,人畜多击死。六月乙卯,雨雹。七月乙酉,洮州卫雨冰雹,杀禾。暴水至,人畜多溺死者。丙戌,甘肃西宁大雨雹,杀禾及畜。九年五月丙辰,雨雹。十年二月己卯,江西新城雨冰雹,民有冻死者。三月丁卯,北通州雨冰,深一尺。十三年八月戊子,雨雹。丙午,又雨雹。九月壬戌,又雨雹。十四年四月丁酉,徐州、清河、桃源、宿迁雨冰雹,平地五寸,夏麦尽烂。五月乙亥,登、莱二府雨雹杀禾。七月辛卯,雨雹。

  正德元年六月戊辰,宣府马营堡大雨雹,深二尺,禾稼尽伤。三年四月辛未,泾州雨雹,大如鸡卵,坏庐舍菽麦。四年五月甲午,费县大雨雹,深一尺,坏麦谷。八年十月戊戌,平阳、太原、沁、汾诸属邑,大雨雹,平地水深丈余,冲毁人畜庐舍。十一年六月甲戌,宣府大雨雹,禾稼尽死。九月丙申,贵州大雨雹。十二年五月己亥,安肃大雨雹,平地水深三尺,伤禾,民有击死者。十三年四月壬午,衡州疾风迅雷,雨雹,大如鹅子,棱利如刀,碎屋,断树木如剪。  嘉靖元年四月甲申,云南左卫各属雨雹,大如鸡子,禾苗房屋被伤者无算。五月己未,蓬溪雨雹,大如鹅子,伤亦如之。二年五月丁丑,大同前卫雨雹。四年四月丁未,大同卫雨雹。五月戊子,固安雨雹。五年五月甲辰,满城雨雹。六月丁巳,大同县雨冰雹,俱大如鸡子。丁卯,万全都司及宣府皆雨雹,大者如瓯,深尺余。七月癸未,南丰雨雹,大如碗,形如人面。遂昌雨雹,顷刻二尺,大杀麻豆。六年六月癸丑,镇番卫大雨雹,杀伤三十余人。十四年三月辛巳,汉中雨雹陨霜杀麦。四月庚子,开封、彰德雨雹杀麦。十八年五月壬辰,庆都、安肃、河间雨冰雹,大如拳,平地五寸,人有死伤者。二十八年三月庚寅,临清大冰雹,损房舍禾苗。六月丁卯,延川雨雹如斗,坏庐舍,伤人畜。三十四年五月庚子,凤阳大冰雹,坏民田舍。三十六年三月癸未,沂州雨雹,大如盂,小如鸡卵,平地尺余,径八十里,人畜伤损无算。四十三年闰二月甲申,雨雹。四月庚寅,又雨雹。

  隆庆元年七月辛巳,紫荆关雨雹,杀稼七十里。三年三月辛未,平溪卫雨雹。平地水涌三尺,漂没庐舍。四月己丑,郧阳县雨雹。平地水深二尺。五月癸丑,延绥口北马营堡雨雹,杀稼七十里。四年四月辛酉,宣府、大同雨雹,厚三尺余,大如卵,禾苗尽伤。五年四月戊午,大雨雹。六年八月乙丑,祁、定二州大雨雹,伤损禾菽,击毙三人。

  万历元年五月辛巳,雨雹。四年四月丙午,博兴大雨雹,如拳如卵,明日又如之,击死男妇五十余人,牛马无算,禾麦毁尽。兗州相继损禾。五月乙巳,定襄雨雹,大者如卵,禾苗尽损。九年八月庚子,辽东等卫雨雹,如鸡卵,禾尽伤。十一年闰二月丁卯,泰州、宝应雨雹如鸡子,杀飞鸟无算。五月庚子,大雨雹。十三年五月乙酉,宛平大雨雹,伤人畜千计。十五年五月癸巳,喜峰口大雨雹,如枣栗,积尺余,田禾瓜果尽伤。十九年四月壬子,雨雹。二十一年二月庚寅,贵阳府大雨雹。十月丙戌,武进、江阴大冰雹,伤五谷。二十三年五月乙酉,临邑雨雹,尽作男女鸟兽形。二十五年八月壬戌,风雹。二十八年六月,山东大风雹,击死人畜,伤禾苗。河南亦雨冰雹,伤禾麦。三十年四月己未,大雨雹。三十一年五月戊寅,凤阳皇陵雨雹。七月丁丑,大雨雹。三十四年七月丙戌,又大雨雹。平地水深三尺。三十六年五月戊子,雨雹。四十一年七月丁卯,宣府大雨雹,杀禾稼。四十六年三月庚辰,长泰、同安大雨雹,如斗如拳,击伤城郭庐舍,压死者二百二十余人。十月壬午,云南雨雹。

  天启二年四月壬辰,大雨雹。

  崇祯三年九月辛丑,大雨雹。四年五月,襄垣雨雹,大如伏牛盈丈,小如拳,毙人畜甚众。六月丙申,大雨雹。七年四月壬戌,常州、镇江雨雹,伤麦。八年七月己酉,临县大冰雹三日,积二尺余,大如鹅卵,伤稼。十年四月乙亥,大雨雹。闰四月癸丑,武乡、沁源大雨雹,最大者如象,次如牛。十一年六月甲寅,宣府乾石河山场雨雹,击杀马四十八匹。九月,顺天雨雹。十二年八月,白水、同官、雒南、陇西诸邑,千里雨雹,半日乃止,损伤田禾。十六年六月丁丑,乾州雨雹,大如牛,小如斗,毁伤墙屋,击毙人畜。

  ▲雷震  洪武六年十一月戊申,雷电交作。十三年五月甲午,雷震谨身殿。六月丙寅,雷震奉天门。十月甲戌,雷电。十二月己巳,广州大风雨雷电。十八年二月甲午,雷电雨雪。二十一年五月辛丑,雷震玄武门兽吻。六月癸卯,暴风,雷震洪武门兽吻。

  宣德九年六月甲子,雷震大祀坛外西门兽吻。

  正统八年五月戊寅,雷震奉天殿鸱吻。七月辛未,雷震南京西角门楼兽吻。是日,大同巡警军至沙沟,风雷骤至,裂肤断指者二百余人。九年正月辛亥朔,雷电大雨。闰七月壬寅,雷震奉先殿鸱吻。十一年十二月壬寅,大雨雷电,翼日乃止。十四年六月丙辰,南京风雨雷电,谨身殿灾。

  景泰三年六月庚寅,雷击宫庭中门,伤人。

  天顺二年六月己卯,雷震大祀殿鸱吻。四年六月癸丑,雷毁蓟州仓廒四。  成化三年六月戊申,雷震南京午门正楼。五年二月乙卯,又震山川坛具服殿之兽吻。八年四月辛未,始雷。十二年十一月癸亥,南京大雷雨。十三年二月甲戌,安庆大雪,既而雷电交作。十一月辛未冬至,杭州大雷雨。戊寅,荆门州大雷电雨雪。十七年七月己亥,雷震郊坛承天门脊兽。十一月丁酉,江南大雷雨雪。

  弘治元年五月丙子,辰刻,南京震雷坏洪武门兽吻。巳刻,坏孝陵御道树。六月己酉,又坏鹰扬卫仓楼,聚宝门旗杆。二年四月庚子,又毁神乐观祖师殿。三年七月壬子,又坏午门西城墙。六年闰五月丁未,蓟州大风雷,拔木偃禾,牛马有震死者。十二月壬戌,南京雷雨,拔孝陵树。七年六月癸酉,如之。七月丙辰,福州雷毁城楼。八年十二月丙子,长沙大雷电雨雪。丁丑,南昌、彭水俱大雷电,雨雪雹,大木折。十年四月,雷震宣府西横岭之南山,倾三十余丈。七月乙卯,雷击吉王府端礼门兽吻。十二年四月丙午,雷震楚府承运殿。十四年闰七月庚辰,福州大风雷,击坏教场旗杆、城楼、大树。

  正德元年五月壬辰,雷震青州衣甲库兽吻,有火起库中。六月辛酉,雷击西中门柱脊,暴风折郊坛松柏,大祀殿及斋宫兽瓦多堕落者。丙子,南京暴风雨,雷震孝陵白土冈树。十二月己巳朔,南通州雷再震。四年十二月壬寅,杭州大雨雷电,越二日复作。五年六月丙申,雷震万全卫柴沟堡,毙墩军四人。七年五月戊辰,雷震余干万春寨旗杆,状如刀劈。闰五月丁亥,雷震成都卫门及教场旗杆。十年闰四月甲申,蓟州赚狗崖、东墩及新开岭关雷火,震伤三十余人。十二年八月癸亥,南京祭历代帝王,雷雨大作,震死斋房吏。十二月庚辰,瑞州大雷电。十六年八月,雷击奉天门。

  嘉靖二年五月丁丑,雷击观象台。四年七月己丑,雷击南京长安左门兽吻。五年四月戊寅,雷击阜城门城楼南角兽吻及北九铺旗杆。十年六月丁巳,雷击德胜门,破民屋柱,毙者四人。癸亥,雷击午门角楼及西华门城楼柱。十五年六月甲申,雷击南京西上门兽吻,震死男妇十余人。十六年五月戊戌,雷震谨身殿鸱吻。二十八年六月丁酉朔,雷震奉先殿左吻及东室门槅。三十三年四月乙亥,始雷。三十八年六月丙寅,雷击奉先殿门外南西二墙。

  隆庆元年八月,大暑雷震。次日,大寒,如严冬。是夕,雷震达旦。四年六月辛酉,雷击圜丘广利门鸱吻。

  万历三年六月己卯,雷击建极殿鸱吻。壬辰,雷击端门鸱尾。六年七月壬子,雷击南京承天门左檐。十三年七月戊子,雷震郊坛广利门,震伤榜题“利”字及斋宫北门兽吻。十六年八月壬午,雷震南京旧西安门钟鼓楼兽头。十九年五月甲戌,太平路、喜峰路并雷击,墩台折,伤官军。二十一年四月戊戌,雷震孝陵大木。二十二年六月己酉,雷雨,西华门灾。七月壬辰,雷击祈谷坛东天门左吻。二十四年二月己酉夜,酃县大雷雨,火光遍十余里。二十五年七月庚寅朔,雷毁黄花镇台垣及火器。三十二年五月癸酉,雷毁长陵楼,又毁蓟镇松棚路墩台。三十三年五月庚子,大雷电,击毁南郊望灯高杆。三十七年八月甲寅,雷劈西城上旗杆。  泰昌元年十月己未,雷毁淮安城楼。

  崇祯六年十二月丁亥,大风雪,雷电。九年正月甲戌,雷毁孝陵树。十年四月乙亥,蓟州雷火焚东山二十余里。十二年七月,雷击破密云城铺楼,所贮砲木皆碎。十月乙未立冬,雷电大作。十四年四月癸丑,雷火起蓟州西北,焚及赵家谷,延二十余里。六月丙午,雷震宣府西门城楼。十五年四月癸卯,雷震南京孝陵树,火从树出。十六年五月癸巳朔,雷震通夕不止。次日,见太庙神主横倒,诸铜器为火所铄,熔而成灰。六月丙戌,雷震奉先殿鸱吻,槅扇皆裂,铜镮尽毁。

  ▲鱼孽

  嘉靖四十一年二月乙亥,德州九龙庙雨鱼,大者数寸。崇祯十年三月,钱塘江木鏚化为鱼,有首尾未变者。

  ▲蝗蝻

  洪武五年六月,济南属县及青、莱二府蝗。七月,徐州、大同蝗。六年七月,北平、河南、山西、山东蝗。七年二月,平阳、太原、汾州、历城、汲县蝗。六月,怀庆、真定、保定、河间、顺德、山东、山西蝗。八年夏,北平、真定、大名、彰德诸府属县蝗。建文四年夏,京师飞蝗蔽天,旬余不息。永乐元年夏,山东、山西、河南蝗。三年五月,延安、济南蝗。十四年七月,畿内、河南、山东蝗。宣德四年六月,顺天州县蝗。九年七月,两畿、山西、山东、河南蝗蝻覆地尺许,伤稼。十年四月,两京、山东、河南蝗蝻伤稼。正统二年四月,北畿、山东、河南蝗。五年夏,顺天、河间、真定、顺德、广平、应天、凤阳、淮安、开封、彰德、兗州蝗。六年夏,顺天、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广平、大名、淮安、凤阳蝗。秋,彰德、卫辉、开封、南阳、怀庆、太原、济南、东昌、青、莱、兗、登诸府及辽东广宁前、中屯二卫蝗。七年五月,顺天、广平、大名、河间、凤阳、开封、怀庆、河南蝗。八年夏,两畿蝗。十二年夏,保定、淮安、济南、开封、河南、彰德蝗。秋,永平、凤阳蝗。十三年七月,飞蝗蔽天。十四年夏,顺天、永平、济南、青州蝗。景泰五年六月,宁国、安庆、池州蝗。七年五月,畿内蝗蝻延蔓。六月,淮安、扬州、凤阳大旱蝗。九月,应天及太平七府蝗。天顺元年七月,济南、杭州、嘉兴蝗。二年四月,济南、兗州、青州蝗。成化三年七月,开封、彰德、卫辉蝗。九年六月,河间蝗。七月,真定蝗。八月,山东旱蝗。十九年五月,河南蝗。二十二年三月,平阳蝗。四月,河南蝗。七月,顺天蝗。弘治三年,北畿蝗。四年夏,淮安、扬州蝗。六年六月,飞蝗自东南向西北,日为掩者三日。七年三月,两畿蝗。嘉靖三年六月,顺天、保定、河间、徐州蝗。隆庆三闰六月,山东旱蝗。万历十五年七月,江北蝗。十九年夏,顺德、广平、大名蝗。三十七年九月,北畿、徐州、山东蝗。四十三年七月,山东旱蝗。四十四年四月,复蝗。七月,常州、镇江、淮安、扬州、河南蝗。九月,江宁、广德蝗蝻大起,禾黍竹树俱尽。四十五年,北畿旱蝗。四十六年,畿南四府又蝗。四十七年八月,济南、东昌、登州蝗。天启元年七月,顺天蝗。五年六月,济南飞蝗蔽天,田禾俱尽。六年十月,开封旱蝗。崇祯八年七月,河南蝗。十年六月,山东、河南蝗。十一年六月,两京、山东、河南大旱蝗。十三年五月,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大旱蝗。十四年六月,两京、山东、河南、浙江大旱蝗。

  ▲豕祸

  嘉靖七年,杭州民家有豕,肉膜间生字。万历二十三年春,三河民家生八豕,一类人形,手足俱备,额上一目。三十八年四月,燕河路营生豕,一身二头,六蹄二尾。六月,大同后卫生豕,两头四眼四耳。四十七年六月,黄县生豕,双头四耳,一身八足。七月,宁远生豕,身白无毛,长鼻象嘴。天启三年七月,辰州玩平溪生豕,猪身人足,一目。四年三月,神木生豕,额多一鼻逆生,目深藏皮肉,合则不见。四月,榆林生豕,一首二身,二尾八足。六月,霍州生豕,二身二眼,象鼻,四耳四乳。崇祯元年三月,石泉生豕类象,鼻下一目甚大,身无毛,皮肉皆白。六年二月,建昌生豕,二身一首,八蹄二尾。十五年七月,聊城生豕,一首二尾七蹄。  ▲龙蛇之孽

  成化五年六月,河决杏花营,有卵浮于河,大如人首,下锐上圆,质青白,盖龙卵也。弘治九年六月庚辰,宣府镇南口墩骤雨火发,龙起刀鞘内。十八年五月辛卯,日午,旋风大起,云翳三殿,若有人骑龙入云者。正德七年六月丁卯夜,招远有赤龙悬空,光如火,盘旋而上,天鼓随鸣。十二年六月癸亥,山阳见黑龙,一龙吸水,声闻数里,摄舟及舟女至空而坠。十三年五月癸丑,常熟俞野村迅雷震电,有白龙一、黑龙二乘云并下,口中吐火,目睛若炬,撤去民居三百余家,吸二十余舟于空中。舟人坠地,多怖死者。是夜红雨如注,五日乃息。十四年四月,鄱阳湖蛟龙斗。嘉靖四十年五月癸酉,青浦佘山九蛟并起,涌水成河。万历十四年七月戊申,舒城大雷雨,起蛟百五十八,迹如斧劈,山崩田陷,民溺死无算。是岁,建昌民樵于山,逢巨蛇,一角,六足如鸡距,不噬不惊,或言此肥?遗也。十八年七月,猗氏大水,二龙斗于村,得遗卵,寻失。十九年六月己未,公安大水,有巨蛇如牛,首赤身黑,修二丈余,所至堤溃。三十一年五月戊戌,历城大雨,二龙斗水中,山石皆飞,平地水高十丈。四十五年八月,安丘青河村青白二龙斗。

  ▲马异

  永乐十八年九月,诸城进龙马。民有牝马牧于海滨,一日云雾晦冥,有物蜿蜒与马接。产驹,具龙文,其色青苍,谓之龙马云。宣德七年五月,忻州民武焕家马生一驹,鹿耳牛尾,玉面琼蹄,肉文被体如鳞。七月,沧州畜官马,一产二驹,州以为祥,献于朝。宣宗曰:“物理之常,何足异也。”

  成化十七年六月,兴济马生二驹。弘治元年二月,景宁屏风山有异物成群,大如羊,状如白马,数以万计。首尾相衔,迤逦腾空而去。嘉靖四十二年四月,海盐有海马万数,岸行二十余里。其一最巨,高如楼。  ▲人疴

  前史多志一产三男事,然近岁多有,不可胜详也,其稍异者志之。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河南龙门妇司牡丹死三年,借袁马头之尸复生。宣德元年十一月,行在锦衣卫校尉綦荣妻皮氏一产四子。天顺四年四月,扬州民妇一产五男。成化十三年二月,南京鹰扬卫军陈僧儿妻硃氏一产三男、一女。十七年六月,宿州民张珍妻王氏脐下右侧裂,生一子。二十年十二月,徐州妇人肋下生瘤,久之渐大,儿从瘤出。二十一年,嘉善民邹亮妻初乳生三子,再乳生四子,三乳生六子。弘治十一年六月,腾骧左卫百户黄盛妻宜氏一产三男一女。十六年五月,应山民张本华妻崔氏生须长三寸。是时,郑阳商妇生须三缭,约百余茎。嘉靖二年六月,曲靖卫舍人胡晟妻生一男,两头四手三足。四年,横泾农孔方协下产肉塊,剖视之,一儿宛然。五年,江南民妇生妖,六目四面,有角,手足各一节,独爪,鬼声。十一年,当涂民妇一产三男一女。十二年,贵州安卫军李华妻生男,两头四手四足。二十七年七月,大同右卫参将马继舍人马录女,年十七化为男子。隆庆二年十二月,静乐男子李良雨化为妇人。五年二月,唐山民妇生儿从左胁出。万历十年,淅川人化为狼。十八年,南宿州民妇一产七子,肤发红白黑青各色。三十七年六月,繁峙民李宜妻牛氏一产二女,头面相连,手足各分。四十六年,广宁卫民妇产一猴,二角四齿。是时,大同民妇一产四男。崇祯八年夏,镇江民妇产一子,顶载两首,臀赘一首,与母俱毙。十五年十一月,曹县民妇产儿,两头,顶上有眼,手过膝。

  ▲疾疫

  永乐六年正月,江西建昌、抚州,福建建宁、邵武自去年至是月,疫死者七万八千四百余人。八年,登州宁海诸州县自正月至六月,疫死者六千余人。邵武比岁大疫,至是年冬,死绝者万二千户。九年七月,河南、陕西疫。十一年六月,湖州三县疫。七月,宁波五县疫。正统九年冬,绍兴、宁波、台州瘟疫大作,及明年,死者三万余人。景泰四年冬,建昌、武昌、汉阳疫。六年四月,西安、平凉疫。七年五月,桂林疫死者二万余人。天顺五年四月,陕西疫。成化十一年八月,福建大疫,延及江西,死者无算。正德元年六月,湖广平溪、清凉、镇远、偏桥四卫大疫,死者甚众。靖州诸处自七月至十二月大疫,建宁、邵武自八月始亦大疫。十二年十月,泉州大疫。嘉靖元年二月,陕西大疫。二年七月,南京大疫,军民死者甚众。四年九月,山东疫死者四千一百二十八人。三十三年四月,都城内外大疫。四十四年正月,京师饥且疫。万历十年四月,京师疫。十五年五月,又疫。十六年五月,山东、陕西、山西、浙江俱大旱疫。崇祯十六年,京师大疫,自二月至九月止。明年春,北畿、山东疫。

  ▲鼓妖  洪武五年八月己酉,徐沟西北空中有声如雷。十一年,瑞昌有大声如钟,自天而下,无形。天顺六年九月乙巳夜,天无云,西北方有声如雷。七年二月晦夜,空中有声。大学士李贤奏,无形有声谓之鼓妖,上不恤民则有此异。成化十三年正月甲子,代州无云而雷。十四年八月戊戌,早朝,东班官若闻有甲兵声者,辟易不成列,久之始定。弘治六年六月丁卯,石州吴城驿无云而震者再。十七年六月甲申,江西庐山鸣如雷。嘉靖二十九年二月甲子,隆庆州张山营堡山鸣。万历十二年十二月己未,萧县山鸣如惊涛澎湃,竟夜不止。二十八年八月戊戌,西北方有声如雷。天启七年八月丁巳,庄烈即位,朝时,空中有声如天鼓,发于殿西。崇祯十二年十二月乙未,萧县山鸣。是月,西山大鸣如雷,如风涛。十三年二月壬子,浙江省城门夜鸣。十六年冬,建极殿鸱吻中有声似鹁鸠,曰“苦苦”,其声渐大,复作犬吠声,三日夜不止。明年三月辛丑,孝陵夜有哭声,亦鼓妖也。

  ▲陨石  成化六年六月壬申,阳信雷声如啸,陨石一,碎为三,外黑内青。十四年六月辛亥,临晋天鸣,陨石县东南三十里,入地三尺,大如升,色黑。二十三年五月壬寅,束鹿空中响如雷,青气坠地。掘之得黑石二,一如碗,一如鸡卵。弘治三年三月,庆阳雨石无数,大小不一,大者如鹅卵,小者如芡实。四年十月丁巳,光山有红光如电,自西南往东北,声如鼓,久之入地,化为石,大如斗。十年二月丙申,修武黑气入地,化为石,状如羊首。十二年五月戊寅,朔州有声,如迅雷,白气腾上,陨大石三。正德元年八月壬戌,夜有火光落即墨,化为绿石,圆高尺余。九年五月己卯,滨州有声陨石。十三年正月己未,邻水陨石一。嘉靖十二年五月丁未,祁县有声如鼓,火流坠地为石。四十二年三月癸卯,怀庆陨石。隆庆二年三月己未,保定新城陨黑石二。万历三年五月癸亥,有二流星昼陨景州城北,化为黑石。十七年九月戊午,万载黑烟腾起,陨石演武厅畔。十九年四月辛酉,遵化陨石二。四十四年正月丁丑,易州及紫荆关有光化石崩裂。崇祯九年九月丁未,太康陨石。

  ▲水潦

  洪武元年六月戊辰,江西永新州大风雨,蛟出,江水入城,高八尺,人多溺死。事闻,使赈之。三年六月,溧水县江溢,漂民居。四年七月,南宁府江溢,坏城垣。衢州府龙游县大雨,水漂民庐,男女溺死。五年八月,嵊县、义乌、余杭山谷水涌,人民溺死者众。六年二月,崇明县为潮所没。七月,嘉定府龙游县洋、雅二江涨,翼日南溪县江涨,俱漂公廨民居。七年八月,高密县胶河溢,伤禾。八年七月,淮安、北平、河南、山东大水。十二月,直隶苏州、湖州、嘉兴、松江、常州、太平、宁国,浙江杭州俱水。九年,江南、湖北大水。七月,湖广、山东大水。十年六月,永平滦、漆二水没民庐舍。七月,北平八府大水,坏城垣。十一年七月,苏、松、扬、台四府海溢,人多溺死。十月丙辰,河决兰阳。十二年五月,青田山水没县治。十三年十一月,崇明潮决沙岸,人畜多溺死。十四年八月庚辰,河决原武。十五年二月壬子,河南河决。三月庚午,河决朝邑。七月,河溢荥泽、阳武。是岁,北平大水。十七年八月丙寅,河决开封,横流数十里。是岁,河南、北平俱水。十八年八月,河南又水。是年,江浦、大名水。二十三年正月庚寅,河决归德。七月癸巳,河决开封,漂没民居。又海门县风潮坏官民庐舍,漂溺者众。是岁,襄阳、沔阳、安阳水。二十四年十月,北平、河间二府水。二十五年正月,河决阳武,开封州县十一俱水。二十六年十一月,青、兗、济宁三府水。二十七年三月,宁阳汶河决。二十八年八月,德州大水,坏城垣。三十年八月丁亥,河决开封,三面皆水,犯仓库。

  永乐元年五月,章丘漯河决岸、伤稼。南海、番禺潮溢。八月,安丘县红河决。二年六月,苏、松、嘉、湖四府俱水。七月,湖广、江西水。九月,河决开封,坏城。三年三月,温县水决堤四十余丈。济、涝二水溢。八月,杭州属县多水,淹男妇四百余人。七年五月,安陆州江溢,决渲马滩圩岸千六百余丈。六月,寿州水决城。是岁,泰兴江岸沦于江者三千九百余丈。浑河决固安。八年五月,平度州潍水及浮糠河决,浸百十三所。七月,平阳县潮溢,漂庐舍。八月庚申,河溢开封。十二月戊戌,河决汴梁,坏城。九年正月,高邮甓社等九湖及天长诸水暴涨。六月,扬州属州县五江潮涨四日,漂人畜甚众。七月,海宁潮溢,漂溺甚众。八月,漳、卫二水决堤淹田。九月,雷州飓风暴雨,淹遂溪、海康,坏田禾八百余顷,溺死千六百余人。是岁,湖广、河南水。十年七月,庐沟水涨,坏桥及堤岸,溺死人畜。保定县决河岸五十四处。十一月,吴桥、东光、兴济、交河、天津决堤伤稼。十二月,安州水决直亭等河口八十九处。十二年十月,临晋涑河逆流,决姚暹渠堰,流入硝池,淹没民田,将及盐池。崇明潮暴至,漂庐舍五千八百余家。十三年六月,北畿、河南、山东水溢,坏庐舍,没田禾,临清尤甚。滏、漳二水漂磁州民舍。十四年夏,南昌诸府江涨,坏民庐舍。七月,开封州县十四河决堤岸。永平滦、漆二河溢,坏民田禾。福宁、延平、邵武、广信、饶州、衢州、金华七府,俱溪水暴涨,坏城垣房舍,溺死人畜甚众。辽东辽河、代子河水溢,浸没城垣屯堡。十八年夏秋,仁和、海宁潮涌,堤沦入海者千五百余丈。二十年五月,广东诸府潮溢,漂庐舍,坏仓粮,溺死三百六十余人。夏秋,湖广沔阳江涨,河南北及凤阳河溢。二十一年五月,峨眉溪水涨,溺死百三十人。八月,琼州府潮溢,漂溺甚众。二十二年七月,黄岩潮溢,溺死八百人。九月庚辰,河溢开封。

  洪熙元年六月,骤雨,白河溢,冲决河西务、白浮、宋家等口堤岸。临漳漳、滏二河决堤岸二十四。真定滹沱河大溢,没三州五县田。七月,容城白沟河涨,伤禾稼。浑河决庐沟桥东狼窝口,顺天、河间、保定、滦州俱水。

  宣德元年六七月,江水大涨,襄阳、谷城、均州、郧县,缘江民居漂没者半。黄、汝二水溢,淹开封十州县及南阳汝州、河南嵩县。三年五月,邵阳、武冈、湘乡暴风雨七昼夜,山水骤长,平地高六尺。永宁卫大水,坏城四百丈。六月,浑河水溢,决庐沟河堤百余丈。七月,北畿七府俱水。五年七月,南阳山水泛涨,冲决堤岸,漂流人畜庐舍。六年六月,浑河溢,决徐家等口,顺天、保定、真定、河间州县二十九俱水。河决开封,没八县。七年六月,太原河、汾并溢,伤稼。八年六月,江西濒江八府江涨,漂没民田,溺死男妇无算。九年正月,沁乡沁水涨,决马曲湾,经获嘉、新乡,平地成河。五月,宁海县潮决,徙地百七十余顷。六月,浑河决东岸,自狼河口至小屯厂,顺天、顺德、河间俱水。七月,辽东大水。

  正统元年闰六月,顺天、真定、保定、济南、开封、彰德六府俱大水。二年,凤阳、淮安、扬州诸府,徐、和、滁诸州,河南开封,四五月河、淮泛涨,漂居民禾稼。九月,河决阳武、原武、荥泽。湖广沿江六县大水决江堤。三年,阳武河决,武陟沁决,广平、顺德漳决,通州白河溢。四年五月,京师大水,坏官舍民居三千三百九十区。顺天、真定、保定三府州县及开封、卫辉、彰德三府俱大水。七月,滹沱、沁、漳三水俱决,坏饶阳、献县、卫辉、彰德堤岸。八月,白沟、浑河二水溢,决保定安州堤。苏、常、镇三府俱决,款饶阳、献县、卫辉、彰德堤岸。九月,滹沱复决深州,淹百余里。五年五月至七月,江西江溢,河南河溢。八月,潮决萧山海塘。六年五月,泗州水溢丈余,漂庐舍。七月,白河决武清、淳阝县堤二十二处。八月,宁夏久雨,水泛,坏屯堡墩台甚众。八年六月,浑河决固安。八月,台州、松门、海门海潮泛溢,坏城郭、官亭、民舍、军器。九年七月,扬子江沙洲潮水溢涨,高丈五六尺,溺男女千余人。闰七月,北畿七府及应天、济南、岳州、嘉兴、湖州、台州俱大水。河南山水灌卫河,没卫辉、开封、怀庆、彰德民舍,坏卫所城。十年三月,洪洞汾水堤决,移置普润驿以远其害。夏,福建大水,坏延平府卫城,没三县田禾民舍,人畜漂流无算。河南州县多大水。七月,延安卫大水,坏护城河堤。九月,广东卫所多大水。十月,河决山东金龙口阳谷堤。十一年六月,浑河溢固安。两畿、浙江、河南俱连月大雨水。是岁,太原、兗州、武昌亦俱大水。十二年春,赣州、临江大水。五月,吉安江涨淹田。十三年六月,大名河决,淹三百余里,坏庐舍二万区,死者千余人。河南、济南、青、兗、东昌亦俱河决。七月,宁夏大水。河决汉、唐二坝。河南八树口决,漫曹、濮二州,抵东昌,坏沙湾等堤。十四年四月,吉安、南昌临江俱水,坏坛庙廨舍。  景泰元年七月,应天大水,没民庐。三年六月,河决沙湾白马头七十余丈。八月,徐州、济宁间,平地水高一丈,民居尽圮。南畿、河南、山东、陕西、吉安、袁州俱大水。四年春夏,河连决沙湾。五年六月,扬州潮决高邮、宝应堤岸。七月,苏、松、淮、扬、庐、凤六府大水。八月,东、兗、济三府大水,河涨淹田。六年六月,开封、保定俱大水。闰六月,顺天大水,滦河泛溢,坏城垣民舍,河间、永平水患尤甚。武昌诸府江溢伤稼。七年六月,河决开封,河南、彰德田庐淹没。是岁,畿内、山东俱水。

  天顺元年夏,淮安、徐州、怀庆、卫辉俱大水,河决。三年六月,谷城、景陵襄水涌泛伤稼。四年夏,湖北江涨,淹没麦禾。北畿及开封、汝宁大水。七月,淮水决,没军民田庐。五年七月,河决开封土城,筑砖城御之。越三日,砖城亦溃,水深丈余。周王后宫及官民乘筏以避,城中死者无算。襄城水决城门,溺死甚众。崇明、嘉定、昆山、上海海潮冲决,溺死万二千五百余人。浙江亦大水。六年七月,淮安大水,潮溢,溺死盐丁千三百余人。七年七月,密云山水骤涨,军器、文卷、房屋俱没。

  成化三年六月,江夏水决江口堤岸,迄汉阳,长八百五十丈有奇。五年,湖广大水。山西汾水伤稼。六年六月,北畿大水。七年闰九月,山东及浙江杭、嘉、湖、绍四府俱海溢,淹田宅人畜无算。九年六月,畿南五府及怀庆俱大水。八月,山东大水。十一年五月,湖广水。十二年八月,浙江风潮大水。淮、凤、扬、徐亦俱大水。十三年二月甲戌,安庆大雪。次日大雨,江水暴涨。闰二月,河南大水。九月,淮水溢,坏淮安州县官舍民屋,淹没人畜甚众。十四年四月,襄阳江溢,坏城郭。五月,陕州大水,人多淹死。七月,北畿、山东水。九月,河决开封护城堤五十丈。十八年七月,昌平大水,决居庸关水门四十九,城垣、铺楼、墩台一百二。八月,卫、漳、滹沱并溢,自清平抵天津。

  弘治二年五月,河决开封黄沙冈抵红船湾,凡六处,入沁河。所经州县多灾,省城尤甚。七月,顺、永、河、保四府州县大水。八月,卢沟河堤坏。四年八月,苏、松、浙江水。五年夏秋,南畿、浙江、山东水。七年七月,苏、常、镇三府潮溢,平地水五尺,沿江者一丈,民多溺死。九年六月,山阴、萧山山崩水涌,溺死三百余人。十四年五月,贵池水涨,蛟出,淹死二百六十余人,旁邑十二皆大水。七月,廉州及灵山海涨,淹死百五十余人。闰七月,琼山飓风潮溢,平地水高七尺。八月,安、宁、池、太四府大水,蛟出,漂流房屋。十五年七月,南京江水泛溢,湖水入城五尺余。十七年六月,庐山平地水丈余,溺死星子、德安民,及漂没庐舍甚众。

  正德元年六月,陕西徽州河溢,漂没居民孳畜。二年六月,固原河涨,平地水高四尺,人畜溺死。三年九月,延绥、庆阳大水。五年九月,安、宁、太三府大水,溺死二万三千余人。十一月,苏、松、常三府水。六年六月,汜水暴涨,溺死百七十六人,毁城垣百七十余堵。十二年,顺天、河间、保定、真定大水。凤阳、淮安、苏、松、常、镇、嘉、湖诸府皆大水。荆、襄江水大涨。十五年五月,江西大水。十六年七月,辽阳汤跕堡大水决城。  嘉靖元年七月,南京暴风雨,江水涌溢,郊社、陵寝、宫阙、城垣吻脊栏楯皆坏。拔树万余株,江船漂没甚众。庐、凤、淮、扬四府同日大风雨雹,河水泛涨,溺死人畜无算。二年七月,扬、徐复大水。夏、秋间,山东州县俱大水。八月,苏、松、常、镇四府大水,开封亦如之。五年六月,陕西五郎坝大水三丈余,冲决官舍。徐、沛河溢,坏丰县城。六年秋,湖广水。十六年秋,两畿、山东、河南、陕西、浙江各被水灾,湖广尤甚。二十六年七月丙辰,曹县河决,城池漂没,溺死者甚众。二十七年正月,氵幵阳大水没城。

  隆庆元年夏,京师大水。六月,新河鲇鱼口沉运船数百艘。是岁,襄阳、郧阳水。二年七月,台州飓风,海潮大涨,挟天台山诸水入城,三日溺死三万余人,没田十五万亩,坏庐舍五万区。三年闰六月,真定、保定、淮安、济南、浙江、江南俱大水。七月壬午,河决沛县,自考城、虞城、曹、单、丰、沛至徐州,坏田庐无算。九月,淮水溢,自清河至通济闸及淮安城西,淤三十里,决二坝入海。莒、沂、郯城之水又溢出邳州,溺人民甚众。四年七月,沙、薛、汶、泗诸水骤溢,决仲家浅等漕堤。八月,陕西大水,河决邳州。五年四月,又决邳州,自曲头集至王家口新堤多坏。是岁,山东、河南大水。

  万历元年七月,荆州、承天大水。二年六月,福建永定大水,溺七百余人。是岁,海盐海大溢,死者数千人。八月庚午,淮安、扬州、徐州河溢伤稼。三年四月,淮、徐大水。五月,淮水大决。六月,杭、嘉、宁、绍四府海涌数丈,没战船、庐舍、人畜不计其数。八月,淮、扬、凤、徐四府州大水,河决高邮、砀山及邵家口、曹家庄。九月,苏、松、常、镇四府俱水。四年正月,高邮清水堤决。九月,河决丰、沛、曹、单。十一月,淮、黄交溢。五年闰八月,徐州河淤,淮河南徙,决高邮、宝应诸湖堤。六年六月,清河水溢。七年五月,苏、松、凤阳、徐州大水。八月,又水。是岁,浙江大水。九年五月,从化、增城、龙门溪壑泛涨,田禾尽没,淹死男妇无算。七月,福安洪水逾城,漂没庐舍殆尽。八月,泰兴、海门、如皋大水,塘圩坡埂尽决,溺死者甚众。十年正月,淮、扬海涨,浸丰利等盐场三十,淹死二千六百余人。七月,苏、松六州县潮溢,坏田禾十万顷,溺死者二万人。十一年四月,承天江水暴涨,漂没民庐人畜无算。金州河溢没城。十四年夏,江南、浙江、江西、湖广、广东、福建、云南、辽东大水。十五年五月,浙江大水。七月,开封及陕州、灵宝河决。是岁,杭、嘉、湖、应天、太平五府江湖泛溢,平地水深丈余。七月终,飓风大作,环数百里,一望成湖。十六年八月,河决东光魏家口。十七年六月,浙江海沸,杭、嘉、宁、绍、台属县廨宇多圮,碎官民船及战舸,压溺者三百余人。十九年六月,苏、松大水,溺人数万。七月,宁、绍、苏、松、常五府滨海潮溢,伤稼淹人。九月,泗州大水,州治浸三尺。淮水高于城,祖陵被浸。十月,扬州湖淮涨溢,决邵伯堤五十余丈,高邮南北闸俱冲。二十年夏秋,真、顺、广、大四府水。二十一年五月,邳州、高邮、宝应大水决湖堤。二十二年七月,凤阳、庐州大水。二十三年四月,泗水浸祖陵。二十四年秋,杭、嘉、湖三府大水。二十九年八月,沔阳大水入城。三十年六月,京师大水。三十一年五月,成安、永年、肥乡、安州、深泽,漳、滏、沙、燕河并溢,决堤横流。祁州、静海圮城垣、庐舍殆尽。六月,泰安大水,淹八百余人。八月,泉州诸府海水暴涨,溺死万余人。三十二年六月,昌平大水,坏各陵桥道。七月,永平、真、保三府俱水,淹男妇无算。八月,河决苏家庄,淹丰、沛,黄水逆流灌济宁、鱼台、单县。三十五年六月,黄州蛟起,武昌、承天、郧阳、岳州、常德大水,漂没庐舍。徽州、宁国、太平、严州四府山水大涌,漂人口甚众。闰六月,京师大水,长安街水深五尺。三十七年九月,福建、江西大水。四十一年六月,通惠河决。七月,京师大水。南畿、江西、河南俱大水。八月,山东、广西、湖广俱大水。九月,辽东大水。四十二年,浙江、江西、两广俱水。四十四年七月,江西、广东水。四十六年八月,潮州六县海飓大作,溺万二千三百余人,坏民居三万间。  天启三年,睢宁河决。六年秋,河决匙头湾,倒入骆马湖,自新安镇抵邳、宿,民居尽没。是岁,顺天、永平二府大水,边垣多圮。

  崇祯元年七月壬午,杭、嘉、绍三府海啸,坏民居数万间,溺数万人,海宁、萧山尤甚。三年,山东大水。四年六月,又大水。五年六月壬申,河决孟津口,横浸数百里。七年五月,邛、眉诸州县大水,坏城垣、田舍、人畜无算。十年八月,叙州大水,民登州堂及高阜者得免,余尽没。十三年五月,浙江大水。十四年七月,福州风潮泛溢,漂溺甚众。十五年六月,汴水决。九月壬午,河决开封硃家寨。癸未,城圮,溺死士民数十万。

  ▲水变

  洪武五年,河南黄河竭,行人可涉。天顺二年十二月癸未,武强苦井变为甘。弘治十四年八月丙辰,融县河水红浊如黄河。十月丙辰,马湖底涡江水白可鉴,翌日浊如泔浆,凝两岸沙石上者如土粉,十七日乃澄。丁巳,叙州东南二河白如雪、浓如浆者三日。十五年九月丙戌,濮州井溢,沙土随水而出。正德十年七月,文安水忽僵立,是日大寒,结为冰柱,高围俱五丈,中空旁穴。数日而贼至,民避穴中,生全者甚众。隆庆六年五月,南畿龙目井化为酒。万历二十二年四月,南京正阳门水赤三日。二十五年八月甲申,蒲州池塘无风涌波,溢三四尺。临淄濠水忽涨,南北相向而斗。又夏庄大湾潮忽起,聚散不恒,聚则丈余,开则见底。乐安小清河逆流。临清砖板二闸,无风大浪。三十年闰二月戊午,河州莲花寨黄河涸。四十六年四月,宣武、正阳门外水赤三里,如血,一月乃止。四十七年四月,宣武门响闸至东御河,水复赤。崇祯十年,宁远卫井鸣沸,三日乃止。河南汝水变色,深黑而味恶,饮者多病。十三年,华阴渭水赤。十四年,山西潞水北流七昼夜,势如潮涌。十五年,达州井鸣,濠水变血。十六年,松江自五月至七月不雨,河水尽涸,而泖水忽增数尺。  ▲黑眚黑祥

  洪武十年正月丁酉,金华、处州雨水如墨汁。十四年正月,黑气亘天。十一月壬午,黑气亘天者再。二十一年二月乙卯,黑气亘天。宣德元年二月戊子,北方黑气东西亘天。八月辛巳,乐安城中有黑气如死灰。正统元年九月辛亥,未刻,黑气亘天,自西南属东北。二年八月甲申,北方黑气东西亘天。十四年十一月己丑,晡时,西方有黑气从地而生。景泰元年二月壬寅,黑气南北亘天。十月辛未,西南黑气如烟火,南北亘天。二年四月庚辰,有黑气如烟,摩地而上。天顺五年七月己亥朔,东方有黑气,须臾蔽天。成化七年四月丙辰,雨黑沙如漆。八年三月庚子,黑气起西北,临清、德州昼晦。十二年七月庚戌,京师黑眚见。民间男女露宿,有物金睛修尾,状如犬狸,负黑气入牖,直抵密室,至则人昏迷。遍城惊扰,操刃张灯,鸣金鼓逐之,不可得。帝常朝,奉天门侍卫见之而哗。帝欲起,怀恩持帝衣,顷之乃定。弘治五年二月己巳,北方黑气东西亘天。六年八月壬申,南京有黑气,东西百余丈。十四年四月辛未,应州黑风大作。十六年二月庚子,宜良黑气迷空,咫尺莫辨人形。正德七年六月壬戌,黑眚见顺德、河间及涿,大者如犬,小者如猫,夜出伤人,有至死者。寻见于京师,形赤黑,风行有声,居民夜持刁斗相警达旦,逾月乃息。后又见于封丘。十二年闰十二月丁丑夜,瑞州有红气变白,形如曲尺,中外二黑气,相斗者久之。八年十月癸巳,杭州雨黑水。三十七年三月,衡州黑眚见。隆庆二年四月,天雨黑豆。六年四月,杭州黑雾,有物蜿蜒如车轮,目光如电,冰雹随之。万历二十四年十二月辛卯,同安生黑毛。二十五年二月癸亥,湖州黑雨杂以黄沙。崇祯十年,山东雨黑水,新乡亦如之。十一年,京师有黑眚,状如狸,入民家为祟,半岁乃止。十三年正月丁卯,黑气弥空者三日。

版权声明:

《志第四 五行一(水)》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志第六 五行三(金 土)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六 五行三(金 土)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七 地理二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七 地理二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八 历二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八 历二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七 地理二

  ○山东山西

  山东《禹贡》青、兗二州地。元直隶中书省,又分置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益都路属焉。洪武元年四月置山东等处行中书省。治济南府。三年十二月置青州都卫。治青州府。八年十月改都卫为山东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六,属州十五,县八十九。为里六千四百有奇。南至郯城,与南直界。北至无棣,与北直界。西至定陶,与北直、河南界。东至海。距南京一千八百五十里,京师九百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七十五万三千八百九十四,口五百二十五万五千八百七十六。弘治四年,户七十七万五百五十五,口六百七十五万九千六百七十五。万历六年,户一百三十七万二千二百六,口五百六十六万四千九十九。

  济南府元济南路,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太祖吴元年为府。领州四,县二十六:  历城倚。天顺元年建德王府。南有历山。东有华不注山。有大清河在西北,即济水故道,自寿张县流经县界,东北至利津入海。又小清河,即济之南源,一名泺水,出城西趵突泉,经城北,下流至乐安县入海。又大明湖在城内。又东北有堰头镇巡检司。

  章丘府东。东有长白山,又有黉山。南有东陵山,又有长城岭。又小清河在北。又东有淯河,一名绣江,合诸泉西北汇为白云湖,下流入小清河。

  邹平府东北。西南有长白山,接章丘、长山二县界。北有小清河。  淄川府东。元般阳路治此,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太祖吴元年改路为淄川州,县仍为附郭。二年七月,州废,来属。西南有夹谷山。南有原山,与莱芜县界,其山阴淄水出焉。又西有孝妇河,自益都县流入,合泷、萌、般诸水,下流入小清河。

  长山府东北。元属般阳路。洪武二年七月来属。西南有长白山。西北有小清河。南有孝妇河。

  新城府东北。元属般阳路。洪武二年七月来属。七年十二月省入长山、高苑二县,后复置。北有小清河。西北有孝妇河。东有乌河,其上流即时水,下流至高苑县入小清河。  齐河府西。元属德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属府。有大清河。  齐东府东。元属河间路。洪武初来属。北有大清河。东有减水河,成化元年开浚,泄小清河涨溢入大清河。

  济阳府北。南有大清河。

  禹城府西北。元属曹州。洪武二十年来属。西有漯水枯河,俗名土河。  临邑府北。元属河间路。洪武初来属。西北有盘河。

  长清府西南。元属泰安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属府。东南有青崖山、隔马山、方山。西南有大清河。又有沙河,自县南流入焉,亦曰沙沟河。又东南有石都寨巡检司。

  肥城府西南。元属济宁路。洪武二年七月来属。西北有巫山,一名孝堂山,肥水出焉,西流入大清河。  青城府东北。元属河间路。洪武二年省入邹平、齐东二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来属。北有大清河。北有大石关,旧置巡检司,后废。

  陵府西北。元德州,治安德县,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省安德县入州。七年七月移州於故陵县。十三年十一月置陵县於此。东有德河,下流西入卫河。  泰安州元直隶中书省。洪武初来属,以州治奉符县省入。北有泰山,即岱宗也,亦曰东岳,汶水出焉,下流至汶上县合大清河。又东南有徂徠山。南有梁父山。又城西有泰安巡检司。北距府百八十里。领县二:

  新泰州东南。西北有宫山,本名新甫。西南有龟山。东北有小汶河,西流合汶水。又西有上四庄巡检司。

  莱芜州东。洪武初,改属济南府。二年仍来属。东北有原山,其山阳汶水别源出焉。又西南有冠山。西北有韶山。诸山多产铜铁锡。

  德州元陵州,属河间路。洪武元年降为陵县,属济宁府。二年七月改属德州。七年七月省陵县,移德州治焉。西有卫河。东南有故笃马河,俗名土河。东南距府二百八十里。领县二:  德平州东。东北有般河,亦曰盘河,或以为古钩盘也。  平原州东南。  武定州元棣州,治厌次县,属济南路。洪武初,州县俱废。六年六月复置州,改名乐安。宣德元年八月改为武定州。永乐十五年,汉王府迁於此。宣德元年除。南有大清河,又有土河,又有商河。东南有清河巡检司。西南距府二百四十里。领县四:

  阳信州北。元属棣州。东有商河。

  海丰州东北。洪武六年六月析乐安州南地置,属滨州,后来属。东北滨海。又北有鬲津河,又有无棣县,元属棣州,洪武初省。东北有大沽河口巡检司。

  乐陵州西北。旧治在县之咸平镇,属沧州,洪武元年改属济宁府,二年移治富平镇,七月来属。南有般河及鬲津河,又有土河。西南又有商河。西北有旧县镇巡检司。  商河州西南。南有商河。

  滨州洪武初,以州治渤海县省入。东北滨海,产盐。南有大清河。北有士伤河,即鬲津别名也。西南距府三百五十里。领县三:

  利津州东。东北滨海,有永阜等盐场。东有大清河,流入海。又东北有丰国镇巡检司。

  沾化州西北。东北滨海,有富国等盐场。又有久山镇巡检司。

  蒲台州南。元属般阳路。洪武二年七月来属。东滨海。北有大清河。

  兗州府元兗州,属济宁路。洪武十八年升为兗州府。领州四,县二十三。东北距布政司三百五十里。

  滋阳倚。洪武三年四月建鲁王府。元曰嵫阳。洪武初,省入州。十八年复置。成化间,改为滋阳。泗水在东,又有沂水,自曲阜县西流来合焉。

  曲阜府东。东南有尼山,沂水所出。又东有防山。北有泗水。又有洙水,西南流入於沂水。又北有孔林。

  宁阳府北。西北有汶水,支流为洸水。洸水者,洙水也,洸、洙相入受,通称也,俱西南入运河。又东北有堽城堰,即汶、洸分流处也。

  邹府东南。元属滕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属。东南有峄山,亦曰邾峄,又曰邹峄。东北有昌平山。西南有凫山。又有泗河。  泗水府东。东有陪尾山,泗水出焉,经县北,下流至南直清河县入淮。

  滕府东南。元滕州,治滕县,属益都路。洪武二年七月,州废,县属济宁府。十八年来属。东南有桃山。东北有连青山。又西南有新运河,北自南阳,南至境山,长一百九十四里,嘉靖四十四年所开,又薛水,源自县东高、薛二山间,西南流,合漷水,一名南沙河,至沛县入运。又有北沙河在县北,西流经鱼台入招湖。又南有沙沟集巡检司。

  峄府东南。元峄州,属益都路。洪武二年降为县,属济宁府,后来属。东南有柱子山,旧名葛峄山,水流其下。又北有君山,一名抱犊山,西泇水所出,东南流至三合村,有东泇河自沂水来会焉。又南合武河、彭、诸水注於泗,谓之泇口。万历中,改为运道,自夏镇至直河口,凡二百六十余里,避黄河之险者三百三十里。又西北有邹坞镇巡检司,嘉靖中,移於县西拖梨沟。又东南有台庄巡检司,万历三十四年置。

  金乡府西南。元属济宁路。洪武十八年来属。金莎岭在东。大河在西南。

  鱼台府西南。元属济州。洪武元年属徐州。二年七月属济宁府。十八年来属。泗河在东,即运道也。北有菏水,一名五丈沟,东入泗。又东有谷亭镇,嘉靖九年,黄河决於此。又南有塌场口,洪武、永乐间,为运道所经。

  单府西南。元单州,属济宁路。洪武元年省州治单父县入州。二年七月乃降州为县,属济宁府。十八年来属。旧城在南,正德十四年五月因河决改迁。南滨大河。

  城武府西南。元属曹州。洪武四年属济宁府。十八年来属。县城,正德十四年五月因河决改迁。南有故黄河,即洪武间之运道也,弘治后堙。

  济宁州元任城县,为济州治。至正八年罢济州,徙济宁路治此。太祖吴元年为济宁府。十八年降为州,以州治任城县省入。南临会通河。西有马肠湖。又东南有鲁桥镇巡检司。东距府六十里。领县三:

  嘉祥州东。元属单州。洪武二年来属。南有塔山。东有会通河。北有故黄河,一名塔章河,即塌场口之上流也。

  钜野州西北。元为济宁路治,至正八年徙路治任城县,以县属焉。南有高平山。东有钜野泽,元末为黄河所决,遂涸。东南有会通河。西南有故黄河,弘治后堙。西有安兴集巡检司。

  郓城州西北。西有灉水,又有故黄河,又有故济水在西南。

  东平州元东平路,直隶中书省。太祖吴元年为府。七年十一月降为州,属济宁府,以州治须城县省入。十八年改属。北有瓠山。东北有危山。西南有安山,亦曰安民山。下有积水湖,一名安山湖。山南有安山镇,会通河所经也。汶水在南,西流入安山湖。又西北有金线闸巡检司。东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五:

  汶上州东南。西南有蜀山,其下为蜀山湖。又西为南旺湖,其西北则马踏河,运道经其中而北出,即会通河也。又汶水在东北,旧时西流入大清河。永乐中,开会通河,堰汶水西南流,悉入南旺湖。

  东阿州西北。故城在县西南。今治本故谷城县也,洪武八年徙於此。南有碻磝山。西有鱼山。会通河自西南而北经此,始与大清河分流。又西有马颊河,俗名小盐河,东流入大清河。又张秋镇在西南,弘治二年,河决於此。七年十二月塞,赐名安平镇。

  平阴州东北。南有汶河。西南有大清河,又有滑口镇巡检司,后废。  阳谷州西北。东有会通河。又东有阿胶井。

  寿张州西。洪武三年省入须城、阳谷二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济宁府,后来属。东南有故城,元时县治在焉。今治本王陵店,洪武十三年徙置。南有梁山氵乐,即故大野泽下流。东北有会通河,又有沙湾,弘治前黄河经此,后堙。西南有梁山集巡检司。

  曹州正统十年十二月以曹县之黄河北旧土城置。东有旧黄河,洪武初,引河入泗以通运处也。永乐中,亦尝条浚。南有灉河。东南有菏泽,流为菏水。东北距府三百里。领县二:  曹州东南。元曹州,治济阴县,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省济阴县入州。二年,州治自北徙於盘石镇。四年降为县,属济宁府。正统十年十二月置州,以县属焉。西南有黄陵冈,与河南仪封县界。弘治五年,黄河决於此,河遂在县南,东入单县界,至南直徐州,合泗入淮。又西有贾鲁河,嘉靖前犹为运道,后废。东南有楚丘县,元属曹州,洪武初省。又西北有安陵镇巡检司。  定陶州东南。元属曹州。洪武元年属济宁府。十年五月省入城武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仍属济宁府。正统十年十二月来属。西有黄河故道。弘治前,河经此,至张秋之沙湾入会通河。

  沂州元属益都路,后省州治临沂县入州。洪武元年属济宁府。五年属济南府。七年十二月属青州府。十八年来属。弘治四年八月建泾王府,嘉靖十六年除。西有艾山。东有沂水,源自青州沂水县,南流至州境,与枋水合,下流入泗。又有沭水,流经南直安东县为涟水,入淮。又西南有泇水,亦曰东泇水,下流合峄县之西泇水入运。西南有罗藤镇巡检司。西距府五百六十里。领县二:

  郯城州东南。洪武初置。东有马陵山,又有羽山,与南直赣榆县界。又沭水在东。沂水在西。西有磨山镇巡检司,后废。

  费州西北。西北有蒙山。西南有大沫涸,又有祊水,东北有蒙阳水,下流俱入於沂河。西南有关阳镇、西北有毛阳镇二巡检司。

  东昌府元东昌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初为府。领州三,县十五。东距布政司二百九十里。

  聊城倚。城东有会通河。西南有武水枯河,即漯河也,为会通河所截,中堙。  堂邑府西。东北有会通河。西有旧黄河。

  博平府东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寻复置。西南有会通河。东北有故黄河。

  茌平府东北。西有故黄河。又西北有故马颊河。

  莘府西南。北有弇山,旧有泉涌出,曰弇山泉。

  清平府北。元属德州。洪武元年属恩州。二年七月属高唐州。三年三月省,寻复置,改属。西有会通河。西南有魏家湾巡检司。

  冠府西南。元冠州,直隶中书省。洪武三年降为县,来属。西北有卫河。又东有贾镇堡,东北有清水镇堡,俱嘉靖二十二年筑。

  临清州元临清县,属濮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属。弘治二年升为州。旧治在南,洪武二年徙治临清闸。景泰元年又于闸东北三里筑城,徙治焉。会通河在城南,有卫河自西来会,至天津直沽入海,为北运河。东南距府百二十里。领县二:

  丘州西。元直隶东昌路。弘治二年改属州。东南有卫河,又有漳河。

  馆陶州西南。元属濮州。洪武二年七月属东昌府,三年三月省,寻复置,仍属东昌府。弘治二年改属州。西有卫河,自元城县流入。又西南有漳河。又西南有南馆陶镇巡检司。

  高唐州元直隶中书省。洪武初,以州治高唐县省入,来属。西有漯河,溢涸无常。又有马颊河,一名旧黄河。西南距府百二十里。领县三:

  恩州北。元恩州,直隶中书省。洪武二年降为县,来属。西有故城。今治本许官店,洪武七年七月徙於此。西北有卫河。东南有马颊枯河。又高鸡泊亦在县西北。

  夏津州西。洪武三年三月省,寻复置。西南有卫河。又东有马颊故河。又西有裴家圈巡检司。

  武城州西北。西有卫河。东南有沙河。东北有甲马营巡检司。

  濮州元直隶中书省。洪武二年以州治鄄城县省入,来属。故城在东,景泰三年以河患迁於王村,即今治也。东南有故黄河,永乐中,河流由此入会通河,后堙。又西南有濮水,一名洪河。东北距府二百里。领县三:

  范州东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寻复置。东南有故城,洪武二十五年圮於河,始迁今治。又东南有水保寨巡检司。

  观城州西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寻复置。又东有马颊河,有黑羊山水自西北流入焉。

  朝城州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寻复置。西南有故漯河。

  青州府元益都路,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太祖吴元年为青州府。领州一,县十三。西距布政司三百二十里。  益都倚。洪武三年四月建齐王府,永乐四年废。十三年建汉王府,十五年迁於乐安。成化二十三年建衡王府。南有云门山,与劈山连。西北有尧山。又西有九回山,北阳水出焉,亦曰渑水,经治岭山麓,曰五龙口,下流经乐安县,入巨淀。又有南阳水,源出县西南石膏山,流经城北,又东北合北阳水。又西有淄水,下流至寿光入海。又西南有颜神镇,孝妇河出焉,入淄川县界。有颜神镇巡检司,嘉靖三十七年筑城。镇西南有青石关。

  临淄府西北。南有牛山。又有鼎足山,女水出焉,下流合北阳水。又有蒨山。又有南郊山,其下为天齐渊。城东有淄水,又西有渑水,又有系水,下流俱入时水。其时水自西南而东北,亦曰耏水,又有澅水流入焉,下流俱至乐安县入海。南有淄河店巡检司,后废。  博兴府西北。元博兴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南有小清河,有时水。

  高苑府西北。东南有商山。西南有小清河。西北有田镇巡检司。后废。

  乐安府北。东北滨海,有盐场。北有小清河。东有时水。又东南有淄水,又有北阳水,又有巨洋水,俱汇流於县东北之高家港入海。港即古之马车渎也。有高家港巡检司。又西北有乐安镇巡检司。又东北有塘头寨,有百户所驻焉。

  寿光府东北。北滨海,有盐场。西有淄水,又有北阳水。又东有巨洋水。又西北有清水泊,即古之钜定湖也,其北接乐安县之高家港。又东北有广陵镇巡检司。

  昌乐府东。元属潍州,寻省,后复置,仍属潍州。洪武初,改属。西北有故城。洪武中,徙於今治。东南有方山,东丹水所出,北径昌乐故城,西丹水流合焉,下流至寿光县入於海。又南有白狼水,至潍县入海。

  临朐府东。南有朐山,又有大岘山,上有穆陵关巡检司。又东有沂山,一名东泰山,沭水、氵弥水俱发源於此。氵弥水,一名巨洋水,西合石沟水,至寿光入海。又东北有丹山,一名丸山,西丹河及白狼水出焉。

  安丘府东南。元属密州。洪武二年七月,州废,属府。西南有牟山,又有峿山。又东北有岞山。东有潍水,下流经潍县入海。又北有汶水,源亦出沂山,下流合潍水。

  诸城府东南。元为密州治,属益都路。洪武二年七月,州废,属府。东南有琅邪山。西南有常山,又有马耳山。北有潍水,东北有卢水,流合焉。南有信阳镇巡检司。又南有南龙湾海口巡检司。  蒙阴府西南。元属莒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属府。南有蒙阴山。东有长山,有蒙水,北流入沂水。东南有紫荆关巡检司。万历间废。

  莒州元属益都路。洪武初,以州治莒县省入。西有浮来山。又西北有箕屋山,潍水出焉。又西南有沭水,流入沂州界。南有十字路、西南有葛沟店二巡检司。北距府二百里。领县二:

  沂水州西北。西北有大弁山,与雕厓山连,沂水出焉,南流经沂州界入泗。东北有沭水。

  日照州东北。东滨海,有盐场。东南有夹仓镇巡检司。

  莱州府元莱州,属般阳路。洪武元年升为府。六年降为州。九年五月复升为府。领州二,县五。西距布政司六百四十里。

  掖倚。北滨海,有盐场。又有三山岛,在海南岸。东北有万里沙。西南有掖水,北入海。东南有小沽河。又东北有王徐砦守御千户所,嘉靖中置。又西有海仓、北有柴葫寨二巡检司。

  平度州元胶水县。洪武二十二年正月改置。北有莱山。西有胶水,下流至昌邑北入海。东有大沽河,源自黄县蹲犬山,流经州,与小沽河合,通名为沽河,至即墨县入海。小沽,即尤水也。又西南有亭口镇巡检司。北距府百里。领县二:

  潍州西。元潍州,属益都路。洪武元年以州治北海县省入。九年属莱州府。十年五月降为县。二十二年正月改属州。南有潍水,东北入海。又东北有固堤店巡检司。

  昌邑州西北。元属潍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潍县。二十二年正月复置,来属。东有潍水。东北有胶河。北有鱼儿镇巡检司。

  胶州元属益都路。洪武初,以州治胶西县省入。九年来属。西南有铁橛山,胶水所出,亦曰胶山。东北有沽河,南流入海。又东南海口有灵山卫,又有安东县,俱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置。又有夏河寨千户所,在灵山卫西南。石臼岛寨千户所,在安东卫南。俱弘治后置。又西南有古镇巡检司。北有逢猛镇巡检司。北距府二百二十里。领县二:

  高密州西北。元属胶州。洪武元年属青州府。九年五月属莱州府,寻复属州。东有胶水。西有潍水。又西南有密水,一名百尺沟,北会於潍水。

  即墨州东。元属胶州。洪武初,属青州府。九年五月属莱州府。十年五月仍属州。东南有劳山,在海滨。又有田横岛,在东北海中。东有鰲山卫,洪武二十一年五月置。又东北有雄崖守御千户所,南有浮山守御千户所,俱洪武中置。又东北有栲栳岛巡检司。又即墨营旧在县南,宣德八年移置县北,有城。

  登州府元登州,属般阳路。洪武元年属莱州府。六年直隶山东行省。九年五月升为府。领州一,县七。西距布政司一千零五十里。

  蓬莱倚。洪武初废。九年五月复置。北有丹崖山,临大海。南有密神山,密水所出。西南有黑石山,黑水所出,经城南合流,北入於海。西有龙山,产铁。东有高山巡检司,本置於海中沙门岛,后迁硃高山下。又东南有杨家店巡检司。

  黄府西南。东南有莱山。西南有蹲犬山,大沽水出焉。又东有黄水,东南有洚水,合流入海。又西有马停镇巡检司。

  福山府东南。东北有之罘山,三面临海。西南有义井河,北入海。又奇山守御千户所在东北,洪武三十一年置。又北有孙夼镇巡检司。

  栖霞府东南。东有岠?禺山,尝产金,亦名金山。又有百涧山,西北有北曲山,二山旧皆产铁。又南有翠屏山,大河出焉,即义井河之上源也。

  招远府西南。元属莱州。洪武九年五月来属。东北有原疃河,北入海。西有东良海口巡检司。

  莱阳府南。元属莱州。洪武九年五月来属。东南有昌水,源发文登县之昌山,一名昌阳水,南入海。东有豯养泽。又东南有大嵩卫,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置。卫西有大山千户所,成化中置。又南有行村寨巡检司。

  宁海州元直隶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洪武初,以州治牟平县省入,属莱州府。九年改属。东有金水河,一名沁水,西南有五丈河,俱北入海。又西南有乳山寨巡检司。西距府二百二十里。领县一:  文登州东南。元属宁海州。洪武初,改属莱州府。九年五月属登州府,后仍属州。东南有斥山。南有成山,又有铁槎山。又西有铁官山。东南滨海。南有靖海卫,东有成山卫,北有威海卫,皆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置。又宁津守御千户所在东南,亦洪武三十一年置。又东有海阳守御千户所,在靖海卫南。金山守御千户所,在威海卫西。百尺崖守御千户所,在威海卫北。寻山守御千户所,在成山卫东南。俱成化中置。又北有辛汪寨、东北有温泉镇、东有赤山镇三巡检司。

  辽东都指挥使司元置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治辽阳路。洪武四年七月置定辽都卫。六年六月置辽阳府、县。八年十月改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治定辽中卫,领卫二十五,州二。十年,府县俱罢。东至鸭绿江,西至山海关,南至旅顺海口,北至开原。由海道至山东布政司,二千一百五十里。距南京一千四百里,京师一千七百里。

  定辽中卫元辽阳路,治辽阳县。洪武四年罢。六年复置。十年复罢。十七年置卫。西南有首山。南有千山。又东南有安平山,山有铁场。又西有辽河,自塞外流入,至海州卫入海。又西北有浑河,一名小辽水,东北有太子河,一名大梁水,又名东梁水,下流俱入於辽水。又东有鸭绿江,东南入海。又东有凤凰城,在凤凰山东南,成化十七年筑,为朝鲜入贡之道。又南有镇江堡城。又连山关亦在东南。  定辽左卫、定辽右卫俱洪武六年十一月置。

  定辽前卫洪武八年二月置。

  定辽后卫本辽东卫,洪武四年二月置。八年二月改。九年十月徙治辽阳城北,寻复。

  东宁卫本东宁、南京、海洋、草河、女直五千户所,洪武十三年置。十九年七月改置。  自在州永乐七年置於三万卫城,寻徙。

  以上五卫一州,同治都司城内。

  海州卫本海州,洪武初,置於旧澄州城。九年置卫。二十八年四月,州废。西南滨海,有盐场。西有辽河,汇浑河、太子河入海,谓之三岔河。又西有南、北通江,亦合於辽河。东有大片岭关,有盐场。东北距都司百二十里。

  盖州卫元盖州,属辽阳路。洪武四年废。五年六月复置。九年十月置卫。二十八年四月,州复废。东北有石城山。又北有平山,其下有盐场。又东有驻跸山,西滨海,有连云岛,上有关。又东有泥河,南有清河,东南有毕里河,下流皆入於海。又南有永宁监城,永乐七年置。又西北有梁房口关,海运之舟由此入辽河,旁有盐场。又东有石门关。西有盐场。北有铁场。北距都司二百四十里。  复州卫本复州,洪武五年六月置於旧复州城。十四年九月置卫。二十八年四月,州废。西滨海。西南有长生岛。又南有沙河,合麻河,西注於海。东有得利嬴城,元季士人筑,洪武四年二月置辽东卫於此,寻徙。又南有乐古关。西有盐场。北有铁场。北距都司四百二十里。

  金州卫本金州,洪武五年六月置於旧金州。八年四月置卫。二十八年四月,州废。东有大黑山,小沙河出焉。又有小黑山,骆马河、澄沙河俱出焉。卫东西南三面皆滨海。南有南关岛。东有莲花岛。东南有金线岛。又东有皮岛,又有长行岛。南有双岛及三山岛。西南有铁山岛。东北有萧家岛,有关。又旅顺口关在南,海运之舟由此登岸,有南、北二城,其北城有中左千户所,洪武二十年置。又东南有望海埚石城,永乐七年置。又卫东有铁场。东北有盐场。北距都司六百里。

  广宁卫元广宁府路。江武初废。二十三年五月置卫。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建辽王府。建文中改封湖广荆州府。西有医无闾山。南滨海。东有路河,东北有珠子河,下流皆注於辽河。又板桥河在西,南流入海。北有白土厂关,又有分水岭关。西北有魏家岭关。又北有懿州,元属辽阳路。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广宁后屯卫於此。永乐八年,州废。徙卫於义州卫城。又西南有闾阳关,东北有望平县,元俱属广宁路。又西北有川州,元属大宁路。又东北有顺州,西北有成州,元俱属东宁路。又西南有钟秀城,元置千户所於此。俱洪武中废。东距都司四百二十里。  广宁中卫、广宁左卫俱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二十八年四月废。三十五年十一月复置。

  广宁右卫本治大凌河堡,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二十八年四月废。三十五年十一月复置。

  以上三卫,俱在广宁卫城。

  广宁前卫、广宁后卫俱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后俱废。

  义州卫元义州,属大宁路。洪武初,州废。二十年八月置卫。西北有大凌河,下流入海。东北有清河,下流合大凌河。东南距都司五百四十里。  广宁后屯卫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於旧懿州。永乐八年徙治义州卫城。  广宁中屯卫元锦州,属大宁路。洪武初,州废。二十四年九月置卫。东有木叶山。西有东、西红螺山。西南有杏山。东南有乳峰山。又东有大凌河、小凌河。又西有女儿河,与小凌河合。又南有松山堡,在松山西,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左千户所於此,辖杏山驿至小凌河驿。东有大凌河堡,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广宁右卫,二十八年四月废。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右千户所於此,辖凌河驿至十三山驿。又城南有盐场二,铁场一。又西有铁场。东南距都司六百里。

  广宁左屯卫洪武二十四年九月置於辽河西,后徙广宁中屯卫城。  广宁右屯卫元广宁府地。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於十三山堡。二十七年迁於旧闾阳县之临海乡。北有十三山。山西有十三山堡。西有大凌河。又西南有望梅岭。又南有盐场,东有铁场。东南距都司五百四十里。  广宁前屯卫元瑞州,属大宁路。洪武初,属永平府。七年七月,州废。二十六年正月置卫。西北有万松山。北有十八盘山。西有麻子峪,有铁场。东南为山口峪,有盐场。东北有六州河,下流至蛇山务入海。西有山海关,与北直抚宁县界。又有急水河堡,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前千户所於此,辖山海东关至高岭驿。又东有杏林堡,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后千户所於此,辖沙河驿至东关驿。东距都司九百六十里。

  宁远卫宣德五年正月分广宁前屯、中屯二卫地置,治汤池。西北有大团山。东北有长岭山。南滨海。东有桃花岛。东南有觉华岛城。西有宁远河,即女儿河也,又名三女河。又东有塔山,有中左千户所,辖连山驿山至杏山驿,西有小沙河中右千户所,辖东关驿至曹庄驿,俱宣德五年正月置。又南有盐、铁二场。东距都司七百七十里。

  沈阳中卫元沈阳路。洪武初废。三十一年闰五月置卫。洪武二十四年建沈王府。永乐六年迁於山西潞州。东有东牟山。南有浑河,又东有沈水入焉。又西有辽河。又东北有抚顺千户所,洪武二十一年置。所东有抚顺关。北有蒲河千户所,亦洪武二十一年置。南距都司百二十里。  沈阳左卫、沈阳右卫俱洪武中置。建文初废。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复置,后仍废。

  沈阳中屯卫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置。建文中废。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复置,属北平都司,后属后军都督府,寄治北直河间县。

  铁岭卫洪武二十一年三月以古铁岭城置。二十六年四月迁於古嚚州之地,即今治也。西有辽河,南有泛河,又南有小清河,俱流入於辽河。又南有懿路城,洪武二十九年置懿路千户所於此。又范河城在卫南,亦曰泛河城,正统四年置泛河千户所於此。东南有奉集县,即古铁岭城也,接高丽界,洪武初置县,寻废。又有咸平府,元直隶辽东行省。至正二年正月降为县。洪武初废。南距都司二百四十里。

  三万卫元开元路。洪武初废。二十年十二月置三万卫於故城西,兼置兀者野人乞例迷女直军民府。二十一年,府罢,徙卫於开元城。洪武二十四年建韩王府。永乐二十二年迁於陕西平凉。西北有金山。东有分水东岭。北有分水西岭。西有大清河,东有小清河,流合焉,下流入於辽河。又北有上河,东北有艾河,流合焉,谓之辽海,即辽河上源也。又北有金水河,北流入塞外之松花江。又镇北关在东北。广顺关在江。又西有新安关。西南有清河关。南有山头关。又北有北城,即牛家庄也,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辽海卫於此。二十六年,卫徙。又南有中固城,永乐五年置。南距都司三百三十里。

  辽海卫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於牛家庄。二十六年徙三万卫城。

  安乐州永乐七年置,在三万卫城。

  山西《禹贡》冀州之域。元置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治大同路。直隶中书省。洪武二年四月置山西等处行中书省。治太原路。三年十二月置太原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卫为山西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五,直隶州三,属州十六,县七十九。为里四千四百有奇。东至真定,与北直界。北至大同,外为边地。西南皆至河,与陕西、河南界。距南京二千四百里,京师千二百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五十九万五千四百四十四,口四百七万二千一百二十七。弘治四年,户五十七万五千二百四十九,口四百三十六万四百七十六。万历六年,户五十九万六千九十七,口五百三十一万七千三百五十九。

  太原府元冀宁路,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二月改为太原府,领州五,县二十:

  阳曲倚。洪武三年四月建晋王府於城外东北维。西有汾水,自静乐县流经此,下流至荥河县合大河。西北有天门关巡检司。东北有石岭关巡检司。

  太原府西南。元曰平晋,治在今东北。洪武四年移於汾水西,故晋阳城之南关。八年更名太原。西有悬甕山,一名龙山,又名结绌山,晋水所出,下流入於汾。西北有蒙山。东有汾水。东南有洞涡水,源自乐平,下流入汾。

  榆次府东南。东南有涂水,合小涂水西北流,入洞涡水。  太谷府东南。东南有马岭,路出北直邢台县,上有马岭关,有巡检司。西有太谷,一名咸阳谷。东北有象谷水,流入汾。

  祁府南少西。东南有胡甲山,隆舟水出焉,下流至平遥入汾。南有隆舟峪巡检司。又东有团柏镇。  徐沟府南。北有洞涡水,至此合汾。

  清源府西南。北有清源水,东流,南入汾。  交城府西南。东北有羊肠山。东南有汾水。又西有文水。

  文水府西南。西南有隐泉山。东有文水,南入汾。又东北有猷水,或以为即邬泽也。  寿阳府东。西有杀熊岭。南有洞涡水,黑水流合焉。

  孟府东北。元孟州。洪武二年降为县。东北有白马山。北有滹沱河,东入北直平山县界。东北有伏马关,一名白马关。又东有榆枣关。

  静乐府西北。元管州。洪武二年改为静乐县。东北有管涔山,汾水所出。又东北有燕京山,上有天池。又北有宁化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年置。又东南有两岭关,置故镇巡检司於此,后移於稍东顺水村。又南有楼烦镇巡检司。又东北有沙婆岭巡检司,后移於阳曲县天门关。

  河曲府西北。元省。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有火山,临大河。河滨有娘娘滩、太子滩,皆套中渡河险要处也。北有关河,以经偏头关而名,西北流入大河。成化十一年十二月置偏头关守御千户所,与宁武、雁门为三关。

  平定州东有绵山,泽发水出焉,即冶河上源,合沾水,东流至平山县入滹沱。西南有洞涡水,合浮化水,西流入汾。东南有新固关守御千户所。又东有故关,即井陉关也,洪武三年置故关巡检司於此。又有苇泽、盘石二关在县东北,俱接井陉县界。西北距府一百八十里。领县一:

  乐平州东南。东有皋落山,一名灵山。西南有少山,一名沾岭,为沾水、清漳二水之发源。沾东流入泽发水,漳北流,折而西南,入和顺县之梁榆水。又西有陡泉岭,洞涡水所出。又静阳镇在县东南。

  忻州洪武初,以州治秀容县省入。北有滹沱河,又有忻水,一名肆卢川,自北流入焉。西南有牛尾庄巡检司,后移於州北十里。又西有寨西巡检司,西北有沙沟巡检司,后俱废。又忻口寨亦在州北。又东南有赤塘关。南距府百六十里。领县一:  定襄州东少北。北有滹沱河。又南有丛象山,有三会水流合焉。东北有胡谷砦巡检司,后废。

  代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八年二月复升为州。句注山在西,亦名西陉,亦曰雁门山,其北为雁门关,有雁门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二年十月置。又於关北置广武营城。又东有夏屋山,一名下壶。又南有滹沱河,源自繁峙入州界,西南流经崞、忻、定襄,又东经五台、盂,入真定界。又北有太和岭、水勤口二巡检司,后俱废。西南距府三百五十里。领县三:

  五台州东南。元台州。洪武二年改为五台县。八年二月来属。东北有五台山,有清水河,东北流,合虒阳河,南入於滹沱。又东南有高洪口巡检司。又东北有大谷口、饭仙山二巡检司,后俱废。

  繁峙州东。元坚州。洪武二年改为繁峙县。八年二月来属。旧治在县南,成化三年二月移治东义村。万历十四年十二月徙於河北之石龙岗。东北有秦戏山,滹沱河所出也,回环千三百七十里,至北直静海县入海。又北有茹越口、东北有北楼口、东有平刑岭三巡检司,后俱废。又东有郎岭关城,洪武十七年筑。

  崞州西南。元崞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八年二月来属。西南有崞山。东南有石鼓山,又有滹沱河。又西北有宁武关,有宁武守御千户所,景泰元年置。又有八角守御千户所,嘉靖三年八月置。又西南有芦板寨巡检司。又西北有杨武峪、吊桥岭、胡峪北口三巡检司。  岢岚州本岢岚县,洪武七年十月置。八年十一月升为州。北有岢岚山,其东为雪山。西南有岚漪河,北有蔚汾水,下流俱入大河。又西北有岢岚镇巡检司,后废。又北有天涧堡隘,路通朔州。西北有于坑堡隘,又有洪谷堡隘,俱通保德州。东南距府二百八十里。领县二:  岚州南少东。元岚州。洪武初,降为县。西南有黄尖山,蔚汾水所出。又北有二郎关、鹿径岭二巡检司。

  兴州西南。元兴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八年十一月来属。东北有石楼山。西滨大河,南有蔚汾水流入焉。又东有界河口、西南有孟家峪二巡检司。

  保德州洪武七年降为县。八年十一月属岢岚州。九年正月复升为州西滨大河。东北有得马水巡检司,后废。东南距府五百里。

  平阳府元晋宁路,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洪武元年改为平阳府。领州六,县二十八。东北距布政司五百九十里。

  临汾倚。西有姑射山。西南有平山,晋水、平水皆出於此,东流入於汾。

  襄陵府西南。西南有三隥山。东有汾水,南有太平关,有巡检司。

  洪洞府北少东。东有九箕山。西有汾水。

  浮山府东少南。西有浮山。北有涝水,东南有潏水,下流俱入汾。

  赵城府北。元属霍州。洪武三年改属。西有罗云山,又有汾水、霍水,自东南流入焉。

  太平府西南。元属绛州。洪武二年改属。东有汾水。

  岳阳府东北。东有沁水,流入泽州界。北有涧水。又南有赤壁水,西北流,会涧水入汾河。

  曲沃府南。元属绛州。洪武二年改属。南有紫金山,产铜。北有乔山。西有汾水。西南有浍水,下流入汾。

  翼城府东南。元属绛州。洪武二年改属。东南有浍高山,产铜,下有滦泉。又东有乌岭山,浍水出焉。  汾西府北,少西。西有青山,产铁。东有汾水。  蒲府西北。元属隰州。洪武二年改属。西有第一河,西流入大河。东有张村岔巡检司。

  灵石府北。元属霍州。万历二十三年五月改属汾州府。四十三年还属府。东有绵山,即介山也。城北有汾水,又东有谷水流入焉。又北有灵石口巡检司。西南有阴地关,又有汾水关。

  蒲州元河中府。洪武二年改为蒲州,以州治河东县省入。中条山在东南,即雷首山也,又名首阳山,跨临晋、闻喜、垣曲、平陆、芮城、安邑、夏县、解州之境。又南有历山。又大河自榆林折而南,经州城西,又经中条山麓,又折而东,谓之河曲。临河有风陵关巡检司。又东南有涑水,即绛水下流,又南有妫汭水,俱注於大河。东北距府四百五十里。领县五:  临晋州东北。东南有王官谷。西有大河。南有涑水。又西有吴王寨巡检司。  荥河州北少东。大河在城西,汾水至此入河。

  猗氏州东北。南有涑水。东南有盐池。

  万泉州东北。南有介山。

  河津州东北。西北有龙门山,夹河对峙,下有禹门渡巡检司。汾水旧由荥河县北睢丘入河,隆庆四年东徙,经县西南葫芦滩入河。  解州洪武初,以州治解县省入。南有檀道山,又有石锥山。东南有白径岭。南滨大河。东有盐池。西北又有女盐池。东北有长乐镇巡检司。东南有盐池巡检司。东北距府三百四十里。领县五:

  安邑州东北。西有司盐城。北有鸣条冈。又有涑水。西南有盐池。南有圣惠镇巡检司。西南有西姚巡检司。  夏州东北。北有涑水。

  闻喜州东北。东南有汤山,产铜。南有涑水。又东北有乾河,又有董泽。

  平陆州东南。东北有虞山,一名吴山。又东有傅岩。南滨大河,中有底柱山。东有大阳津,上有关,亦曰茅津。有沙涧茅津渡巡检司。又有白浪渡巡检司。

  芮城州西南。大河南经县,西折而东。东南有陌底渡巡检司。西北有万寿堡。东有襄邑堡。  绛州洪武初,以州治正平县省入。西北有九原山。南有汾水,浍水自东南流入焉。西有武平关。东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三:

  稷山州西。南有稷神山,又有汾水。

  绛州东南。东有太行山。东南有太阴山,又有陈村峪,涑水出焉,经闻喜、夏、安邑等县,至蒲州入黄河。又西北有绛山,绛水出焉,西流入涑。又东南有教山,教水出焉,即乾河之源也。绛山产铁。

  垣曲州东南。西北有折腰山,山有铜冶。又东北有王屋山。南滨河,西有清水流入焉。又北有乾河。西北有横岭背巡检司。西南有留庄隘。

  霍州洪武初,以州治霍邑县省入。东南有霍山,亦曰霍太山。西有汾水,又有霍水、彘水,俱出霍山,下流俱入汾。南距府百四十五里。

  吉州西有孟门山,大河所经。西南有壶口山。又乌仁关在西,平渡关在西北,俱有巡检司。东距府二百七十里。领县一:

  乡宁州东南。西南有两乳山。西有黄河。西北有龙尾碛巡检司。

  隰州洪武初,以州治隰川县省入。西有蒲水,南入大河。东北有广武庄巡检司。东南距府二百八十里。领县二:  大宁州西南。西滨大河。又东南有昕川,西注於河。西有马斗关,大河经其下,有巡检司。  永和州西。西滨大河。西北有永和关,有巡检司。又有兴德关。西南有铁罗关。三关俱与陕西滨河为界。

  汾州府元汾州,属冀宁路。洪武九年直隶布政司。万历二十三年五月升为府。领州一,县七。东北距布政司二百里。

  汾阳倚。元曰西河。洪武初,省入州。万历二十三年五月复置,更名。东有汾水。又东北有文水,一名万谷河,自文水县东南流入焉。西有金锁关、黄芦岭二巡检司。

  教义府南少东。西北有狐岐山,胜水出焉,东流入汾。又县南有雀鼠谷,与介休县界,汾水自东北来经此。又西有温泉镇巡检司。  平遥府东。南有麓台山,一名蒙山,又名谒戾山。西有汾河。东有中都水,又有原祠水,合流注於汾河。又南有普同关巡检司,后移於县东北之洪善镇。

  介休府东南。有介山,亦曰绵山。西有汾水,东有石洞水,西流入焉。东北有邬城泊,与平遥、文水二县界,即昭馀祁薮之馀浸也,或亦谓之蒿泽。东南有关子岭镇巡检司。  石楼府西少南。元属晋宁路之隰州。万历四十年改属。东南有石楼山。西有黄河,又有土军川流入焉。又西北有上平关、西有永和关、东北有窟龙关三巡检司。

  临府西北。元临州,属冀宁路。洪武二年降为县。万历二十三年五月来属。北滨黄河,东北有榆林河流入焉。西北有克狐寨巡检司。

  永宁州元石州,属冀宁路。洪武初,以州治离石县省入。隆庆元年更名。万历二十三年五月来属。大河在西。东有谷积山,下有石窟村,东川河出焉。北有赤坚岭,一名离石山,离石水出焉,亦曰北川河,合流注於大河。又西有青龙流、北有赤坚岭二巡检司。又西有孟门关。东南距府百六十里。领县一:  宁乡州南。东南有楼子台山。西有黄河。

  潞安府元潞州,属晋宁路。洪武二年直隶行中书省。九年直隶布政司。嘉靖八年二月升为潞安府。领县八。西北距布政司四百五十里。

  长治倚。永乐六年,沈王府自沈阳迁此。元上党县。洪武二年省入州。嘉靖八年二月复置,更名。东南有壶关山,旧置壶口关於山下。西南有潞水,即浊漳水,自长子县流入,下流至河南临漳县,合清漳水。又西有蓝水,东流与浊漳水合。

  长子府西少南。东南有羊头山。西南有发鸠山,一名鹿谷山,浊漳水发源於此。西北有蓝水,南有梁水,皆流入漳水。  屯留府西北。西北有三峻山。又西南有盘秀山,蓝水出乎其阳,绛水出乎其阴,下流俱合浊漳水。  襄垣府北,少西。南有浊漳水。西北有小漳水,又有涅水,自武乡县流入界,合小漳水,下流入浊漳水。西有五?赞山巡检司。

  潞城府东北。西有三垂山。北有浊漳水,又有绛水,流合焉,谓之交漳。  壶关府东北。南有赵屋岭,西南有大峪岭,俱产铁。东南有羊肠板。西北有壶水,西入浊漳。

  黎城府东北。西北有浊漳水,东南入河南林县界。东北又有清漳水,流入河南涉县界。又东北有吾儿峪巡检司。

  平顺嘉靖八年二月以潞城县青羊里置,析黎城、壶关、潞城三县地益之。东北有浊漳水。东南有虹梯关、玉峡关二巡检司。

  大同府元在同路,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洪武二年为府。领州四,县七。南距布政司六百七十里。

  大同倚。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建代王府。北有方山。西北有雷公山。东有纥真山。又东北有白登山。又西有大河。又南有桑乾河,自马邑县流经此,其下流至蔚州入北直境,为卢沟河。又西北有金河,又有紫河,皆流入大河。又西有武州山,武州川水出焉。又东有御河,一名如浑水,南有十里河流合焉,即武州川也,俗曰合河,南入於桑乾。北有威宁海子。又有孤店、开山、虎峪、白阳等口,俱在东北。又北有猫儿庄。

  怀仁府西南。西有清凉山,西南有锦屏山,旧皆有铁冶。南有桑乾河。西南有偏岭等口。  浑源州南有恒山,即北岳也,与北直曲阳县界。东有五峰山。又南有翠屏山,滱水出焉,与呕夷水合,下流为唐河。又北有桑乾河。西南有浑源川,下流入桑乾河。又东有乱岭关、南有瓷窑口、东南有峪口巡检司。西北距府百三十里。

  应州洪武初,以州治金城县省入。北有桑乾河。西有小石口巡检司。东南有胡峪口巡检司。南有茹越口巡检司。又有北娄、大石等口,路通繁峙县。北距府百二十里。领县一:

  山阴州西南。北有桑乾水。

  朔州洪武初,以州治鄯阳县省入。西南有翠峰山。西北有黄河。又南有灰河,下流入桑乾河。又西有武州,元属大同路,洪武初省。北有沙净口、西南有神池口二巡检司。东北距府二百八十里。领县一:  马邑州东,少北。西北有洪涛山,氵垒水出焉,俗名洪涛泉,即桑乾河上源也,至北直武清县入海。东南有雁门关。又北有白阳。

  蔚州元属上都路之顺宁府。至大元年十一月升为蔚昌府,直隶上都路。洪武二年仍为州。四年来属,以州治灵仙县省入。东有九宫山,又有雪山。又东南为小五台山。北有桑乾水,东入北直保安州界。又北有壶流水,一名胡卢水,西南有滋水流入焉,下流入北直真定府界。东北有定安县,元属州,洪武初废。西南有石门口,东南有神通沟镇,东北有鸳鸯口、长宁镇四巡检司。又东有九宫口巡检司,后移於州南黑石岭。又东北有美峪口巡检司,寻徙於董家庄。又有兴宁口巡检司。后移於北口关。西北距府三百五十里。领县三:

  广灵州西,少北。北有九层山。东南有丰水,即葫芦河上源也。又西南有滋水。北有平岭关巡检司,后徙於县西南之林关口。

  广昌州东南。元曰飞狐,洪武初更名。东南有白石山。东有雕窠崖,旧有洞产银。又桑乾河在北。唐河在南,即滱水也。又涞水在东,源出北崖古塔,与县南之拒马河合,东入北直涞水县界。又紫荆关在东北,接北直易州界。倒马关在南,接北直定州界。又飞狐关在北,今为黑石岭堡,与蔚州界。

  灵丘州西南。东南有隘门山,西北有枪峰岭,即高是山也,呕夷水出焉。又有枚回岭,滋水出焉。

  泽州元泽州,属晋宁路。洪武初,以州治晋城县省入。二年直隶行中书省。九年直隶布政司。东南有马牢山。南有太行山,山顶有天井关,关南即羊肠坂。又东北有丹水,南有白水流入焉,下流注於沁河。东南有柳树店、南有横望岭二巡检司。领县四。西北距布政司六百二十里。

  高平州北少东。西北有仙公山,丹水出焉。又西南有空仓堡巡检司。西北有长平关,又有磨磐寨。

  阳城州西。西南有析城山,南有王屋山,与垣曲县及河南济源县界。东有沁河,又西北有濩泽水入焉。

  陵川州东北。西北有蒲水,西流入於丹水。南有永和隘巡检司,后废。

  沁水州西北。东有沁河。又西有芦河,下流入於沁水。西北有东乌岭巡检司。  沁州元属晋宁路。洪武初,以州治铜鞮县省入。二年直隶行中书省。九年直隶布政司。万历二十三年五月改属汾州府,三十二年仍直隶布政司。西南有护甲山,涅水出焉。南有铜鞮山。正西有铜鞮水,有二流,一名小漳河,一名西漳河,下流入襄垣县,合浊漳水。领县二。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十里。  沁源州西少南。北有绵山,沁水出焉,经县东,下流至河南修武县入大河,行九百七十余里。又北有绵上巡检司。  武乡州东北。西有涅水,又西有武乡水入焉。

  辽州元属晋宁路。洪武初,以州治辽山县省入。二年直隶行中书省。九年直隶布政司。东南有太行山,洺水所出,上有黄泽岭,岭有十八盘巡检司。又东有清漳水,分二流,至东南交漳村而合,南入黎城县界。又西北有辽阳水,流合清漳水。领县二。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四十里。

  榆社州西。西有榆水。西南有武乡水。又西北有黄花岭、马陵关二巡检司。

  和顺州北。东有黄榆岭,北有松子岭,西有八赋岭,俱有巡检司。又清漳水在西北,松岭水及八赋水、梁榆水俱流入焉。

  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本大同都卫,洪武四年正月置。治白羊城。八年十月更名。二十五年八月徙治大同府。二十六年二月领卫二十六,宣府左、右,万全左、右,怀安五卫,改属万全都司。后领卫十四。朔州卫治州城,安东中屯卫寄治应州城。

  大同前卫洪武七年二月置,与行都司同城。  大同后卫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与行都司同城,寻罢。二十六年二月复置,治行都司东,后仍徙行都司城。东有聚落城,天顺三年筑。嘉靖二年九月置聚落守御千户所於此,来属。

  大同中卫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与行都司同城,后罢。  大同左卫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与行都司同城。三十五年罢。永乐元年九月复置。七年徙治镇朔卫城。  大同右卫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与行都司同城。三十五年罢。永乐元年九月复置。七年徙治定边卫城。

  镇朔卫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属行都司。永乐元年二月徙治北直蓟州,直隶后军都督府,而卫城遂虚。七年徙大同左卫来治。正统十四年又徙云川卫来同治。东有雕岭山。北有兔毛川,即武州川也。又西北有御河,自塞外流入,下流入於桑乾河。又北有盐池。东北距行都司一百二十里。  定边卫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属行都司。永乐元年二月徙治北直通州,直隶后军都督府,而卫城遂虚。七年徙大同右卫来治。正统十四年又徙玉林卫来同治。西有大青山。东北有海子窊,兔毛川出焉,分为二,其一东南流入左卫界,其一西北流自杀虎口出塞。又有南大河,经卫东南,合於兔毛川。东南距行都司一百九十里。

  阳和卫元白登县,属大同路。洪武初,县废。二十六年二月置卫。宣德元年徙高山卫来同治。北有雁门山,雁门水出焉。南有桑乾河。西南距行都司一百二十里。  天成卫元天成县,属兴和路。洪武四年五月改属大同府,县寻废。二十六年二月置卫,后徙镇虏卫来同治。桑乾河在南。南洋河在北,即雁门水也,东入宣府西阳和堡界。西南距行都司一百二十里。

  威远卫正统三年三月以净水坪置。南有大南山。西有小南山。又南有南大河,下流入於兔毛川。东距行都司一百八十里。

  平虏卫成化十七年置,与行都司同城。嘉靖中徙今治。西有小青山,又有黄河自东胜卫流入。北有南大河。西北有云内县,本元云内州,属大同路,洪武五年废。宣德中复置县,属丰州,正统十四年复废。西北有平地县,元属大同路,亦洪武中废。东北距行都司二百四十里。领千户所一:

  井坪守御千户所成化二十年七月置。  云川卫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属行都司。永乐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内,直隶后军都督府。宣德元年还旧治,仍属行都司。正统十四年徙治旧镇朔卫城,与大同左卫同治,而卫城遂虚。东距行都司二百十里。

  玉林卫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属行都司。永乐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内,直隶后军都督府。宣德元年还旧治,仍属行都司。正统十四年徙治旧定边卫城,与大同右卫同治,而卫城遂虚。东有玉林山,玉林川出焉。东距行都司二百四十里。

  镇虏卫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属行都司。永乐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内,直隶后军都督府。宣德元年还旧治,仍属行都司。正统十四年徙治天成卫城,与天成卫同治,而卫城遂虚。东距行都司百十里。  高山卫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属行都司。永乐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内,直隶后军都督府。宣德元年徙阳和卫城,与阳和卫同治,仍属行都司,而卫城遂虚。嘉靖二年九月置高山守御千户所於此,属大同前卫。东有高山。西有兔毛川。东距行都司三十里。

  宣德卫元宣宁县,属大同路。洪武中,县废。二十六年二月置宣德卫,后废。东南距行都司八十里。

  东胜卫元东胜州,属大同路。洪武四年正月,州废,置卫。二十五年八月分置东胜左、右、中、前、后五卫,属行都司。二十六年二月罢中、前、卫三卫。永乐元年二月徙左卫於兆直卢龙县,右卫於北直遵化县,直隶后军都督府。三月置东胜中、前、后三千户所於怀仁等处守御,而卫城遂虚。正统三年九月复置,后仍废。北有赤儿山。西有黄河。西北有黑河,源出旧丰州之官山,西流入云内州界,又东经此入於黄河。又有兔毛川,亦入於黄河。又有紫河,源出旧丰州西北之黑峪口,下流至云内州界,入於黑河。又西有金河泊,上承紫河,下流亦入於黄河。西北有丰州,元属大同路,洪武中废,宣德元年复置;正统中内徙,复废。又有净州路,元直隶中书省,亦洪武中废。西距行都司五百里。领千户所五:失宝赤千户所、五花城千户所、干鲁忽奴千户所、燕只千户所、甕吉刺千户所,俱洪武四年正月置。

版权声明:

本站《志第十七 地理二》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成语对对子网,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志第九 历三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九 历三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二十三 庄烈帝一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二十三 庄烈帝一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二十二 熹宗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二十二 熹宗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二十三 庄烈帝一

  庄烈愍皇帝,讳由检,光宗第五子也,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生。母贤妃刘氏,早薨。天启二年哲学源于希腊文Philosophia,“爱智慧”的意思。译为,封信王。六年十一月,出居信邸。  明年八月,熹宗疾大渐,召王入,受遗命。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党内外思想状况,指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以明年为崇祯元年。九月甲申,追谥生母贤妃曰孝纯皇后。丁亥,停刑。庚寅,册妃周氏为皇后。冬十月甲午朔,享太庙。癸丑,南京地震。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贤于凤阳。戊辰,撤各边镇守内臣。己巳,魏忠贤缢死。癸酉,免天启时逮死诸臣赃,释其家属。癸巳,黄立极致仕。十二月,前南京吏部侍郎钱龙锡、礼部侍郎李标、礼部尚书来宗道、吏部侍郎杨景辰、礼部侍郎周道登、少詹事刘鸿训俱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魏良卿、客氏子侯国兴俱伏诛。  崇祯元年春正月辛巳,诏内臣非奉命不得出禁门。壬午,尊熹宗后为懿安皇后。丙戌,戮魏忠贤及其党崔呈秀尸。二月乙未,禁章奏冗蔓。癸丑四十九篇。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状况、文物制度、儒家思想有,御经筵。丁巳,戒廷臣交结内侍。三月己巳,葬悊皇帝于德陵。癸未,施凤来、张瑞图致仕。乙酉,赠恤冤陷诸臣。夏四月癸巳,赐刘若宰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甲午,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庚戌,指挥卓铭请开矿,不许。五月己巳,李国?普致仕。庚午,毁《三朝要典》。甲戌,裁各部添注官,辛巳,祷雨。乙酉,复外吏久任及举保连坐之法,禁有司私派。六月,削魏忠贤党冯铨、魏广微籍。壬寅,许显纯伏诛。壬子,来宗道、杨景辰致仕。秋七月癸酉,召对廷臣及袁崇焕于平台。壬午,浙江风雨,海溢,漂没数万人。癸未,海寇郑芝龙降。甲申,宁远兵变,巡抚都御史毕自肃自杀。八月乙未,诏非盛暑祁寒,日御文华殿与辅臣议政。九月丁卯,京师地震。冬十月戊戌,刘鸿训罢,寻遣戍。十一月癸未,祀天于南郊。十二月丙申,韩爌复入阁。是年,革广宁及蓟镇塞外诸部赏。诸部饥,告籴,不许。陕西饥民苦加派,流贼大起,分掠鄜州、延安。

  二年春正月丙子,释奠于先师孔子。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二月戊子,祀社稷。庚寅这一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文,皇长子慈烺生,赦天下。三月戊寅,蓟州兵变,有司抚定之。夏四月甲午,裁驿站。闰月癸亥,流贼犯三水,游击高从龙战殁。癸未,祀地于北郊。五月乙酉朔,日有食之。庚子,议改历法。六月戊午,袁崇焕杀毛文龙于双岛。癸亥,以久旱,斋居文华殿,敕群臣修省。秋八月甲子,总兵官侯良柱、兵备副使刘可训击斩奢崇明、安邦彦于红土川,水西贼平。甲戌,熹宗神主祔太庙。九月丁未,杨镐弃市。冬十月戊寅,大清兵入大安口。十一月壬午朔,京师戒严。乙酉,山海关总兵官赵率教战没于遵化。甲申,大清兵入遵化,巡抚都御史王元雅、推官何天球等死之。丁亥,总兵官满桂入援。己丑,吏部侍郎成基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召前大学士孙承宗为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视师通州。辛卯,袁崇焕入援,次蓟州。戊子,宣、大、保定兵相继入援。征天下镇巡官勤王。辛丑,大清兵薄德胜门。甲辰,召袁崇焕等于平台,崇焕请入城休兵,不许。下兵部尚书王洽于狱。十二月辛亥朔,再召袁崇焕于平台,下锦衣卫狱。甲寅,总兵官祖大寿兵溃,东出关。乙卯,孙承宗移驻山海关。庚申,谕廷臣进马。丁卯,遣中官趋满桂出战,桂及前总兵官孙祖寿俱战殁。总兵官马世龙总理援军。壬申,钱龙锡罢。癸酉,山西援兵溃于良乡。丁丑,礼部侍郎周延儒、尚书何如宠、侍郎钱象坤俱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

  三年春正月甲申,大清兵克永平,副使郑国昌、知府张凤奇等死之。丙戌,瘗城外战士骸。戊子,大清兵克滦州。庚寅鲍威尔(BrunoBauer,1809—1882)德国哲学家,青年,逮总督蓟辽都御史刘策下狱,论死。乙未,禁抄传边报。韩爌致仕。壬寅,兵部右侍郎刘之纶败没于遵化。是月,陕西诸路总兵官吴自勉等帅师入卫,延绥、甘肃兵溃西去,与群寇合。二月庚申,立皇长子慈烺为皇太子,大赦。三月壬午,李标致仕。戊申,流贼犯山西。夏四月乙卯,以久旱,斋居文华殿,谕百官修省。丁丑,流贼陷蒲县。五月辛卯,马世龙、祖大寿诸军入滦州。壬辰,大清兵东归,永平、迁安、遵化相继复。六月癸丑,流贼王嘉胤陷府谷,米脂贼张献忠聚众应之。己未,授宋儒邵雍后裔《五经》博士。辛酉,礼部尚书温体仁、吴宗达并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秋八月癸亥,杀袁崇焕。九月己卯,逮钱龙锡下狱。冬十月癸亥,停刑。丙寅,巡抚延绥副都御史洪承畴、总兵官杜文焕败贼张献忠于清涧。十一月壬辰,破贼于怀宁。甲午,山西总兵官王国梁追贼于河曲,败绩。十二月乙巳朔,增田赋充饷。戊午,流贼陷宁塞。是年,乌斯藏入贡。  四年春正月己卯,流贼陷保安。丁酉,御史吴甡振延绥饥民。己亥,召对内阁、九卿、科道及入觐两司官于文华殿。命都察院严核巡按御史。二月壬子,流贼围庆阳主敬致知,交相为助,则自无此蔽矣。”从而把程颐所主张的,分兵陷合水。三月丁丑,副将张应昌等击败之,庆阳围解。癸未,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侍郎杨鹤招抚流贼于宁州,群贼伪降,寻复叛。己丑,赐陈于泰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夏四月庚戌,祷雨。辛酉,诏廷臣条时政。是月,延绥副将曹文诏击贼于河曲,王嘉胤败死。五月甲戌朔,步祷于南郊。庚辰,戍钱龙锡。六月丁未,钱象坤致仕。秋七月甲戌,总兵官王际恩败贼于鄜州,降贼首上天龙。八月癸卯,总兵官贺虎臣击斩贼刘六于庆阳。丁未,大清兵围祖大寿于大凌城。丙辰,何如宠致仕。九月庚辰,内臣王应朝、邓希诏等监视关、宁、蓟镇兵粮及各边抚赏。甲午,逮杨鹤下狱,论戍。洪承畴总督三边军务。丁酉,太监张彝宪总理户、工二部钱粮,给事中宋可久等相继谏,不听。戊戌,山海总兵官宋伟等援大凌,败于长山,监军太仆少卿张春被执。冬十月辛丑朔,日有食之。戊辰,祖大寿杀副将何可纲。己巳,大寿自大凌脱归,入锦州。十一月丙戌,太监李奇茂监视陕西茶马,吴直监视登岛兵粮、海禁,群臣合疏谏,不听。壬辰,孙承宗致仕。癸巳,召对廷臣于文华殿,历询军国诸务。语及内臣,帝曰:“诸臣若实心任事,朕亦何需此辈。”己亥,流贼罗汝才犯山西。闰月乙丑,陕西降贼复叛,陷甘泉,杀参政张允登。丁卯,登州游击孔有德率师援辽,次吴桥反,陷陵县,连陷临邑、商河、齐东,屠新城。十二月丙子,济南官军御贼于阮城店,败绩。丁丑,以大凌筑城招衅夺孙承宗官。是冬,延安、庆阳大雪,民饥,盗贼益炽。

  五年春正月辛丑,孔有德陷登州,游击陈良谟战死,总兵官张可大死之。巡抚都御史孙元化、副使宋光兰等被执,寻纵还。辛亥伦理关系始于家庭,推及社会,构成彼此相通的情谊关系。,孔有德陷黄县。丙寅,总兵官杨御蕃、王洪率师讨孔有德,败绩于新城镇。二月己巳朔,孔有德围莱州,巡抚都御史徐从治固守。辛巳,孔有德陷平度。三月壬寅,兵部侍郎刘宇烈督理山东军务,讨孔有德。夏四月甲戌,刘宇烈败绩于沙河。癸未,徐从治中伤卒。是月,总兵官曹文诏、杨嘉谟连破贼于陇安、静宁,贼奔水落城,平凉、庄浪饥民附之,势复炽。五月丙午,参政硃大典为佥都御史,巡抚山东。辛亥,礼部尚书郑以伟、徐光启并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六月,京师大雨水。壬申,河决孟津。秋七月辛丑,太监曹化淳提督京营戎政。癸卯,孔有德伪降,诱执登莱巡抚都御史谢琏,莱州知府硃万年死之。己未,孙元化弃市。逮刘宇烈下狱,论戍。八月甲戌,洪承畴败贼于甘泉,贼首白广恩降。甲申,硃大典督军救莱州,前锋参将祖宽败贼于沙河。乙酉,莱州围解。癸巳,官军大败孔有德于黄县,进围登州。九月丁酉,海贼刘香寇福建。是秋,陕西贼入山西,连陷大宁、泽州、寿阳,分部走河北,犯怀庆,陷修武。冬十一月戊戌,刘香寇浙江。  六年春正月癸卯,曹文诏节制山、陕诸将讨贼。丁未,副将左良玉破贼于涉县,贼走林县山中,饥民争附之。庚申分析或阐释词或概念的细微差别,能揭示语言的多种功能。形,遣使分督直省逋赋。是月,曹文诏击山西贼,屡败之。二月壬申,削左副都御史王志道籍。癸酉,流贼犯畿南。戊子,总兵官陈洪范等克登州水城。辛卯,孔有德遁入海,山东平。三月癸巳,敕曹文诏诸将限三月平贼。夏四月己巳,免延安、庆阳、平凉新旧辽饷。壬申,总兵官邓?巳、左良玉剿河南贼。五月乙巳,太监陈大金等分监曹文诏、张应昌、左良玉、邓?巳军。壬子,孔有德及其党耿仲明等航海降于我大清。癸丑,河套部犯宁夏,总兵官贺虎臣战没。六月辛酉朔,太监高起潜监视宁、锦兵饷。乙丑,郑以伟卒。庚辰,周延儒致仕。甲申,延绥副将李卑援剿河南。庚寅,太监张彝宪请催逋赋一千七百余万,给事中范淑泰谏,不听。秋七月甲辰,大清兵取旅顺,总兵官黄龙死之。癸丑,改曹文诏镇大同,山西巡抚都御史许鼎臣请留文诏剿贼,不许。八月己巳,曹文诏败贼于济源,又败之于怀庆。九月庚戌,南京礼部侍郎钱士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冬十月戊辰,徐光启卒。十一月癸巳,礼部侍郎王应熊、何吾驺俱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辛亥,诏保定、河南、山西会兵剿贼。壬子,贼渡河。乙卯,陷渑池。十二月,连陷伊阳、卢氏,分犯南阳、汝宁,遂逼湖广。是年,安南入贡。

  七年春正月己丑,广鹿岛副将尚可喜降于我大清。设河南、山、陕、川、湖五省总督,以延绥巡抚陈奇瑜兼兵部侍郎为之。庚寅,总兵官张应昌渡河,败贼于灵宝。壬辰施蒂纳(MaxStirner,1806—1856)卡斯巴尔·施密特,贼自郧阳渡汉。癸巳,犯襄阳,连陷紫阳、平利、白河,南入四川。二月戊寅,陷夔州,大宁诸县皆失守。甲申,耕耤田。乙酉,张献忠突商、雒,凡十三营流入汉南。是月,振登、莱饥,蠲逋赋。三月丁亥朔,日有食之。甲辰,赐刘理顺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乙巳,张应昌击贼于五岭山,败绩。庚戌,贼自四川走湖广,副将杨世恩追败之于石河口。山西自去年不雨至于是月,民大饥。夏四月,贼自湖广走卢氏、灵宝。癸酉,发帑振陕西、山西饥。五月丙申,副将贺人龙等败贼于蓝田。六月辛未,总督侍郎陈奇瑜、郧阳抚治都御史卢象升会师于上津,剿湖广贼。甲戌,河决沛县。是夏,官军围高迎祥、李自成诸贼于兴安之车箱峡两月。贼食尽,伪降。陈奇瑜受之,纵出险。复叛,陷所过州县。张应昌自清水追贼,败绩。秋七月壬辰,大清兵入上方堡,至宣府。乙未,诏总兵官陈洪范守居庸,巡抚保定都御史丁魁楚等守紫荆、雁门。辛丑,京师戒严。庚戌,大清兵克保安,沿边诸城堡多不守。八月,分遣总兵官尤世威等援边。戊辰,宣大总督侍郎张宗衡节制各镇援兵。闰月甲申,贼陷隆德、固原,参议陆梦龙赴援,败没。丁亥,大清兵克万全左卫。庚寅,旋师出塞。壬寅,李自成围贺人龙于陇州。九月庚申,盔甲厂灾。庚辰,洪承畴解陇州围。甲戌,以贼聚陕西,诏河南兵入潼、华,湖广兵入商、雒,四川兵由兴、汉,山西兵出蒲州、韩城,合剿。冬十月庚戌,湖广兵援汉中,副将杨正芳战死。十一月庚辰,逮陈奇瑜下狱,论戍。乙酉,洪承畴兼摄五省军务。是冬,陕西贼分犯湖广、河南,李自成陷陈州。是年,暹罗入贡。

  八年春正月乙卯,贼陷上蔡,连陷汜水、荥阳、固始。己未,洪承畴出关讨贼。辛酉,张献忠陷颍州。丙寅,陷凤阳,焚皇陵楼殿,留守硃国相等战死。壬申,徐州援兵至凤阳。张献忠犯庐州,寻陷庐江、无为。李自成走归德,与罗汝才复入陕西。二月,张献忠陷潜山、罗田、太湖、新蔡,应天巡抚都御史张国维御却之。甲午,以皇陵失守,逮总督漕运尚书杨一鹏下狱,寻弃市。丁酉,总兵官邓?巳败贼于罗山。是月,曹文诏败贼于随州。夏四月,张献忠复走汉中,犯平凉、凤翔。丁亥,郑芝龙击败海贼刘香,香自杀,众悉降。辛卯,洪承畴会师于汝州,分部诸将防豫、楚要害。乙巳,川兵变于樊城,邓?巳自杀。丙午,洪承畴西还,驻师灵宝。五月乙亥,吴宗达致仕。六月己丑,官军遇贼于乱马川,败绩。壬辰,副将艾万年、柳国镇击李自成于宁州之襄乐,战没。丙午,曹文诏追贼至真宁之湫头镇,遇伏,力战死之。秋七月甲戌,少詹事文震孟、刑部侍郎张至发俱礼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是月,张献忠突硃阳关,总兵官尤世威败绩,贼复走河南。八月,李自成陷咸阳,贼将高杰降。壬辰,诏撤监视总理内臣,惟京营及关、宁如故。辛丑,卢象升总理直隶、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九月辛亥,洪承畴督副将曹变蛟等败贼于关山镇。李自成东走,与张献忠合。壬戌,官军败绩于沈丘之瓦店,总兵官张全昌被执。壬申,王应熊致仕。冬十月庚辰,下诏罪己,辟居武英殿,减膳撤乐,示与将士同甘苦。丙戌,户部尚书侯恂请严征新旧逋赋,从之。辛卯,李自成陷陕州。十一月庚戌,何吾驺、文震孟罢。庚申,祀天于南郊。总兵官祖宽破贼于汝州。十二月戊寅,城凤阳。乙酉,卢象升、祖宽败李自成于确山。戊子,左良玉败贼于阌乡。癸巳,贼犯江北,围滁州。乙巳,老回回诸贼自河南犯陕西,洪承畴败之于临潼。是年,安南、暹罗、琉球入贡。

  九年春正月甲寅,总理侍郎卢象升、祖宽援滁,大败贼于硃龙桥。丁卯,前礼部侍郎林钎以原官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二月人格化。,前副将汤九州及贼战嵩县,败没。山西大饥,人相食。乙酉,宁夏饥,兵变,杀巡抚都御史王楫,兵备副使丁启睿抚定之。辛卯,以武举陈起新为给事中。三月,卢象升、祖大乐剿河南贼。高迎祥、李自成分部入陕西,余贼自光化走湖广。振南阳饥,蠲山西被灾州县新旧二饷。夏四月戊子,钱士升致仕。五月壬子,诏赦协从诸贼。愿归者,护还乡,有司安置;原随军自效者,有功一体叙录。丙辰,延绥总兵官俞冲霄击李自成于安定,败绩,死之。李自成犯榆林,贺人龙击败之。癸酉,免畿内五年以前逋赋。六月乙亥,林钎卒。甲申,吏部侍郎孔贞运,礼部尚书贺逢圣、黄士俊,俱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己亥,总兵官解进忠抚贼于淅川,被杀。秋七月甲辰,内臣李国辅等分守紫荆、倒马诸关。庚戌,成国公硃纯臣巡视边关。癸丑,诏诸镇星驰入援。己未,大清兵入昌平,巡关御史王肇坤等死之。壬戌,巡抚陕西都御史孙传庭击擒贼首高迎祥于盩厔,送京师伏诛。癸亥,谕廷臣助饷。甲子,兵部尚书张凤翼督援军,高起潜为总监。是月,大清兵入宝坻,连下近畿州县。八月癸酉,括勋戚文武诸臣马。乙未,卢象升入援,次真定。丙申,唐王聿键起兵勤王,勒还国,寻废为庶人。是月,大清兵出塞。九月辛酉,改卢象升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冬十月乙亥,工部侍郎刘宗周以论内臣及大学士温体仁削籍。甲申,张献忠犯襄阳。丙申,命开银铁铜铅诸矿。十一月丁未,蠲山东五年以前逋赋。十二月,大清兵征朝鲜。是年,洪承畴败贼于陇州,贼走庆阳、凤翔。暹罗入贡。

  十年春正月辛丑朔,日有食之。丙午,老回回诸贼趋江北,张献忠、罗汝才自襄阳犯安庆,南京大震。二月甲戌讲求“治心”、“循礼”,注重经史注疏,信奉天命,反对变法。,遣使督直省逋赋。丁酉,贼犯潜山,总兵官左良玉、副使史可法败之于枫香驿。是月,朝鲜降于我大清。三月辛亥,振陕西灾。丁巳,赐刘同升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甲子,官军援安庆,败绩于酆家店。夏四月戊寅,大清兵克皮岛,副总兵金日观力战死之,总兵官沈冬魁走石城岛。癸巳旱,清刑狱。是月,洪承畴剿贼于汉南。闰月壬寅,敕群臣洁己爱民,以回天意。江北贼分犯河南,总督两广都御史熊文灿为兵部尚书,总理南京、河南、山、陕、川、湖军务,驻郧阳讨贼。五月戊寅,李自成自秦州犯四川。六月戊申,温体仁致仕。是夏,两畿、山西大旱。秋七月,山东、河南蝗,民大饥。八月己酉,吏部侍郎刘宇亮、礼部侍郎傅冠俱礼部尚书,佥都御史薛国观为礼部侍郎,并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庚申,阅城。九月丙子,左良玉败贼于虹县。辛卯,洪承畴败贼于汉中。癸巳,李自成陷宁羌。冬十月丙申,自成自七盘关入西川。壬寅,陷昭化、剑州、梓潼,分兵趋潼川、江油、绵州,总兵官侯良柱战死,遂陷彰明、盐亭诸县。庚戌,逼成都。十一月庚辰,以星变修省,求直言。十二月癸卯,黄士俊致仕。癸亥,洪承畴、曹变蛟援四川,次广元。是年,安南、琉球入贡。

版权声明:

《本纪第二十三 庄烈帝一》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志第十三 历七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三 历七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九 地理四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九 地理四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明史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 ○福建广东广西 福建《禹贡》扬州之域。元置福建道宣慰使司,治福州路。属江浙行中书省。至正十六年正月改宣慰司为行中书省。太祖吴元年十二月平陈友定。洪

志第十九 地理四

  ○四川江西  四川《禹贡》梁、荆二州之域。元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治成都路。又置罗罗蒙庆等处宣慰司,治建昌路。属云南行中书省。洪武四年六月平明升。七月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九月置成都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卫为四川都指挥使司。领招讨司一,宣慰司二,安抚司五,长官司二十二及诸卫所。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三,直隶州六,宣抚司一,安抚司一,属州十五,县百十一,长官司十六。为里千一百五十有奇。北至广元,与陕西界。东至巫山,与湖广界。南至乌撒、东川,与贵州、云南界。西至威茂,与西番界。距南京七千二百六十里,京师一万七百一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二十一万五千七百一十九,口一百四十六万六千七百七十八。弘治四年,户二十五万三千八百三,口二百五十九万八千四百六十。万历六年,户二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

  成都府元成都路。洪武四年为府。领州六,县二十五:

  成都倚。洪武十一年建蜀王府。  华阳倚。北有武担山。又有外江,自灌县分流经城北,绕城而南,一名清远江。又有内江,亦自灌县分流经城南,绕城而东,亦名石犀渠。合流南注於大江。此府城之内、外江也。东有宁州卫,洪武十一年四月置。东南有马军寨巡检司。

  双流府西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华阳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南有牧马川,即府在内、外江下流也。

  郫府西。有内江,一名郫江,即府城内江之上流也。  温江府西少南。西南有皁江,亦曰内江。

  新繁府西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成都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北有沱江。又西有湔氵臾口。

  新都府北。东有雒水,自什邡县流经此,下流至泸州入大江,亦曰中水。北有湔水,即大江别流,自灌县东北出,流经此,至汉州入雒水。东北有绵水,自汉州流至此入雒江。三水同流,亦曰郫江也。

  彭府北。元彭州。洪武十年五月降为县。北有九陇山,有葛王贵山,又有大隋山、中隋山。南有沱江,又北有濛水流合焉。又东有濛阳县,元属彭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又北有白石沟巡检司。

  崇宁府西北。元属彭州。洪武四年属府。十年五月省入灌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南有沱江。

  灌府西少北。元灌州。洪武中,降为县。西北有灌口山。又有玉垒山,下有玉垒关,一名七盘关。又西南有青城山。又西有湔江,亦曰都江,亦曰湔堋江,古离堆也。岷江经此,正流引而南,支流分三道,绕成都境。有石渠水口。又有白沙水,下流入都江。又南有沱江,即郫江上源也。又西有蚕崖关巡检司。西南有獠泽关。

  金堂府东。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新都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三学山。南有云顶山。有金堂峡,雒水经此,曰金堂河。东南又有怀口巡检司。

  仁寿府南少东。东有丽甘山,下有盐井。东有三嵎山,又有蟠溪,下流入资江。又南有陵井,产盐,亦曰仙井。

  井研府南少东。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十年五月省入仁寿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铁山,旧产铁。南有盐井。

  资府东。明玉珍置资州。洪武初,降为县。南有珠江,即雒江也,东流为资江。东有银山镇巡检司。

  内江府东南。洪武中置。西有中江,即雒之异名。南有椑木镇巡检司。

  安府北少东。元安州,治在西北。洪武中,降为县,移於今治。南有浮山,黑水出焉,南流入罗江县界。北有曲山关。东有小东坝关。又东南有睢水关,关西有绵堰堡,绵水发源处也。

  简州洪武六年降为县。正德八年又升为州。旧治在绛河北。正德八年徙治河南。东北有石鼓山。西有分栋山。东有雁水,即雒水也,绛水自北来合焉,一名赤水,亦曰牛鞞水。又城内有牛皮井,产盐。西有龙泉镇巡检司。西南有阳安关。西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一:

  资阳州东。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属府。十年五月省入简县。成化元年七月复置,仍属府。正德中,改属州。西有资溪,流入雁水。东有资阳镇巡检司,后移治濛溪河。  崇庆州元治晋原县。洪武中省县入州。西有鹤鸣山。西北有鄩江,东流入新津界。又北有味江,东北有白马江,皆岷江南出之别名也。西北有永康县。东南有江源县,明玉珍复置,洪武初省。西有清溪口巡检司。东北距府百十里。领县一:

  新津州东。南有天社山。南枕大江,一名皁江。东有北江,亦曰新穿水,自府城南流经此合大江。

  汉州明玉珍复置雒县,为州治。洪武四年省县入州。东有雒水,有绵水。又西南有湔水,流入雒。又北有雁水,亦流入雒,故雒水亦兼雁水之名。又东北有石亭水,流合绵水。东南有三水关巡检司。西南距府百十里。领县三:

  什邡州西。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绵竹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北有章山,雒水出此,亦名雒通山。南有高镜关,雒水经其南。又西有大逢山。  绵竹州西北。西北有紫岩山,绵水出焉。又有紫溪河,一名射水河。又北有睢水关。  德阳州东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汉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北有鹿头山,上有鹿头关。东有绵水。西南有石亭水。南有白马关巡检司。

  绵州元属潼川府。洪武三年来属。十年五月降为县。十三年十一月复为州。东有富乐山。西有涪水,源出松潘卫,泫经此,亦曰绵江,下流至合州,合於嘉陵江。又西北有安昌水,一名龙安水,东南流合涪水。又东有潺水,亦合於涪水。东有魏城巡检司。西南距府三百六十里。领县二:

  罗江州南。洪武六年十二月省入绵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罗江,涪水与安昌水会流处也。又西有黑水,自安县流入界。又西南有白马关巡检司,关与德阳县鹿头关相对。

  彰明州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绵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太华山。西有涪江,北有廉水,西有让水,俱流入焉。

  茂州元治汶山县,属陕西行省吐番宣慰司。洪武中省县入州。十六年复置县,后复省。南有岷山,即陇山之南首也。汶江自松潘卫流入,经山下,又东经州城西,东南流,回环於四川、湖广、江西三布政司及南直隶之地,入於海,几七千余里。南有鸡宗关、东有积水关、北有魏磨关三巡检司。又南有七星关,又有雁门关。东有桃坪关。北有实大关。西北有黄崖关,有汶山长官司,又南有静川长官司,东南有陇木头长官司,西南有岳希蓬长官司,俱洪武七年五月置,属重庆卫。又北有长宁堡,本长宁安抚司,宣德中,平历日诸蛮置,属松潘卫。正统元年二月改属垒溪所。八年六月改属茂州卫。后废为堡。东南距府五百五十里。领县一:

  汶川州西南。北有七盘山。西有玉轮江,即汶江也,有汶川长官司,洪武七年五月置。西有寒水关巡检司。又南有彻底关。

  威州元以州治保宁县省入。明玉珍复置县。洪武二十年五月复省县入州。旧治在西北凤坪里,宣德三年六月迁於保子冈河西。十年六月又迁於保子冈河东千户所城内。东南有定廉山,盐溪出焉。又西南有雪山,亦曰西山。北有汶江,西北有赤水,北有平谷水,俱流入焉。东有通化县,洪武三年省。西北有保子关、彻底关。西南有镇夷关。东南距府四百五十里。领县一:

  保州西北。洪武六年分保宁县地置。东有汶江。西北有镇安关。

  保宁府元属广元路。洪武四年直隶行省。领州二,县八。西南距布政司七百里。

  阆中倚。成化二十三年建雍王府。弘治三年迁於湖广衡州府。四年八月建寿王府。正德元年迁於湖广德安府。旧治在县东,明玉珍徙於此。东有蟠龙山,其北有锯山关。又有灵山,其麓为梁山关。南有嘉陵江,即西汉水,自陕西宁羌州流入,至巴县合大江,亦曰阆水,又曰巴水,其下流曰渝水。有南津关在城南,临嘉陵江。又有滴水关,在城北玉台山下。又东南有和溪关。

  苍溪府西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阆中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大获山在东,宋江环其下。东南有云台山。西南有嘉陵江,宋江自西流入焉。北有八字堡巡检司。

  南部府南少东。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阆中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南有南山,一名跨鰲山。东南有离堆山。东北有嘉陵江。

  广元府北少西。元广元路,治绵谷县。洪武四年改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来属,以绵谷县省入。十三年十一月复置绵谷县。二十二年六月降州为县,复省绵谷县入焉。北有潭毒山,上有潭毒关,下临大江。又有朝天岭,上有朝天关。又有七盘岭,上有七盘关,为陕西、四川分界处。又东北有大漫天岭,其北有小漫天岭。西有嘉陵江。北有渡口,在大、小二漫间。东有百丈关,北有望云关,有龙门阁,北达陕西宁羌州。

  昭化府西北。元属广元路。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广元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府。西南有长宁山,有白卫岭。又西有九曲山。东有嘉陵江,其津口曰桔柏津,渡口关在焉。北有白水,自陕西文县流入,亦曰葭萌水,合於嘉陵江。又北有马鸣阁,又有石柜阁。

  剑州元属广元路。洪武六年以州治普安县省入,来属。九年省。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北有大剑山,亦曰梁山,西北接小剑山,飞阁通衢,谓之剑阁,有大、小剑门关在其上。又有汉阳山。东有嘉陵江。西南有涪江。北有大剑溪、小剑溪,又有泥溪。东南距府三百二十里。领县一:

  梓潼州西南。西有梓潼水,亦日潼江水,下流入於涪江。又北有扬帆水,流合潼江水。又东有小潼水,下流入嘉陵江。

  巴州元属广元路。洪武九年四月以州治化城县省入,又改州为县,来属。正德九年复为州。东北有小巴山,与汉中大巴山接,巴江水出焉,经州东南,分为三,下流至合州入嘉陵江。南有清水江,流合巴江。东有曾口县,元属州,后废。又北有米仓关巡检司。本治小巴山之巅,寻徙大巴山下,后废。东北距府三百五十里。领县二:

  通江州东少北。元至正四年置,属府。正德九年改属州。旧治在赵口坪,洪武中,徙於今治。东有得汉山。南有巴江。又有宕水,在县西壁山下,亦曰诺水,流入巴江。东北有濛坝、北有羊圈山二巡检司。又东北有桐柏关,相对樗林关。

  南江州北。正德十一年置。北有两角山。南有难江,源出南郑县米仓山,下流入巴江。西北有大坝巡检司。

  顺庆府元顺庆路。洪武中,为府。领州二,县八。西南距布政司六百里。

  南充倚。北有北津渡,县旧治也。洪武中,徙今治。南有清居山。西有大、小方山。东有嘉陵江。西有曲水,又有流溪水,东有清水溪,又有大斗溪,俱流注於嘉陵江。又西有昆井,产盐。府境州县多盐井。北有北津渡巡检司。

  西充府西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南充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南有南岷山,上有九井、十三峰。西有西溪,即流溪也。  蓬州元属顺庆路。洪武中,以州治相如县省入。东南有云山。西有嘉陵江。东北有巴江。西南距府百四十里。领县二:  营山州东少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蓬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大、小蓬山。东有巴江。  仪陇州北少东。洪武十年五月省入蓬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有伏虞山。北有金城山,一名金粟山。东有巴江。北有鰲水,流入嘉陵江。  广安州元广安府,属顺庆路。洪武四年降为州,来属。十年五月以州治渠江县省入。东北有篆江,即巴江,合渠江之下流也。江中有三十六滩,亦名洄水。又北有浓水,南流合於环水,至州南合洄水,并注合州之嘉陵江。西北距府二百十里。领县四:

  岳池州西北。东有岳池水。

  渠州东北。元渠州,属顺庆路。至元二十六年五月省州治流江县入焉。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县。东北有八濛山。东有宕渠山,有渠江,下流合巴江。又北有卫渠关,正德中置。

  邻水州东少南。成化元年七月置。东南有邻山,产铁。有邻水,下流入大江,县以此名。

  大竹州东少北。元属渠州。洪武九年来属。西有九盘山。东有东流溪,下流合於渠江。

  夔州府元夔州路,属四川南道宣慰司。洪武四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属重庆府。十年五月直隶布政司。十三年十一月复为府。领州一,县十二。西距布政司千九百里。

  奉节倚。洪武九年四月省。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赤甲山。东有白帝山,又有白盐山。南滨江。东出为瞿唐峡,峡口曰滟滪堆。又西有南乡峡、虎须滩,东有龙脊滩,皆江流至险处。又东有大氵襄水、东氵襄水,俱流入江。南有尖山、又有金子山二巡检司。又东有瞿唐关。东南有江关。南有八阵碛,碛旁有盐泉。

  巫山府东。东有巫山,亦曰巫峡,大江经其中,东入湖广巴东县界。东有大宁河,又有万流溪,皆流入大江。

  大昌府东。洪武十三年十一月置。西有千顷池。又有当阳镇巡检司。

  大宁府东北。元大宁州。洪武九年降为县。北有宝源山,有石穴,盐泉出焉。又有马连溪,亦曰昌溪。东北有袁溪巡检司。北有青崖关。

  云阳府西。元云阳州。洪武六年十二月降为县。南滨江。东有汤溪,源自湖广竹山,流经此,至奉节汤口入江。西有檀溪,上承巴渠水,入於汤水。北有盐井。又西北有五溪、北有铁檠二巡检司。

  万府西少南。元万州。洪武六年十二月降为县。南滨江。西有苎溪。东有彭溪。又西有武宁县,洪武四年省,有武宁巡检司。又西南有铜罗关巡检司。又西北有西柳关。

  开府西少北。元开州。洪武六年八月置,九月降为县。南有开江,彭溪之上流,有清江自县东流合焉,亦曰叠江。又南有垫江,一名浊水,亦合流於开江。  梁山府西。元梁山州,治梁山县。洪武六年十二月省州,存县。十年五月改属忠州,后来属。北有高梁山,又有高都山。西南有桂溪,南有蟠龙溪,下流俱入於江。

  新宁元属达州。洪武三年改属重庆府。十年五月省入梁山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来属。东有雾山,开江出焉。又东有豆山关。

  建始府东南。元属施州。洪武中来属。西有石乳山,产麸金,上有石乳关,与湖广施州卫界。南有清江,自施州卫流入,又东入湖广巴东县界。

  达州元治通川县。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县,省通川县入焉。正德九年复升为州。西有石城山。东有渠江,通川江之下流,西南入渠县界,合於巴江,中有南昌滩,有土副巡检司。又西有铁山关。东北有深溪关。东南距府八百里。领县二:

  东乡州东少北。成化元年七月置。通川江在城东。

  太平州东北。正德十年析东乡县地置。东北有万顷池,渠江、通川江出焉,下流为渠江。北有北江,又北入陕西紫阳县界,名任河,入於汉江,东北有明通巡检司。

  重庆府元重庆路,属四川南道宣慰司。洪武中,为府。领州三,县十七。西北距布政司五百五十里。

  巴倚。东有涂山。大江经城南,又东经明月峡,至城东,与涪江合。西北有鱼鹿峡,涪江所经。东南有丹溪,东北有交龙溪,俱流入大江。东有大红江巡检司。西有佛图关。西南有二郎关。东有铜锣关。又南有南坪关。

  江津府西南。北滨大江。东南有僰溪口,僰溪入江处,有清平巡检司。

  壁山成化十九年三月析巴县地置。大江在南。涪江在北。又北有壁山巡检司。

  永川府西少南。洪武六年十二月置。

  荣昌府西少南。洪武六年十二月置。西有雒江,即中水。西北有昌宁县,明玉珍置,洪武七年省。  大足明玉珍置,属合州。洪武四年改属府。东有米粮关。北有化龙关。

  安居成化十七年九月析铜梁、遂宁二县地置。东有安居溪,一名琼江,下流入涪江。  綦江府南少东。元綦江长官司,属播州。明玉珍改为县。洪武中来属。南有綦江,即僰溪之上流,一名东溪,有东溪巡检司,后徙县南之趕水镇。又南有三溪渡,有綦市关。  南川府东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綦江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南有南江,北流为綦江,中有龙床滩,在县北。又东有四十八渡水,流入南江。又南有马劲关、雀子岗关。北有冷水关。

  长寿府东少北。洪武六年九月置,属涪州,寻改属府。北滨大江。南有乐温山,下有乐温滩,大江所经。又东有桃花溪。

  黔江府东。元属绍庆府。洪武五年十二月省入彭水县。十一年九月置黔江守御千户所。十四年九月复置县,来属。南有黔江,源出贵州思州府界,正流自涪江合大江,支流经此,下流为湖广施州卫之清江。又东有石胜关,又有石牙关。西有白岩关。东南有老鹰关,与湖广施州界。

  合州府北。元治石照县。明玉珍省县入焉。东有钓鱼山,嘉陵江经其北,涪江经其南。又东北有嘉渠口,嘉陵江与渠江合流处,经城东南,涪江自西流合焉,亦曰三江口,并流而南,入於大江。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二:

  铜梁州南。北有涪江。

  定远州北。有旧城。今城本庙儿坝,嘉靖三十年徙此。东有武胜山。西南有涪江。东有嘉陵江。

  忠州府东。元治临江县。洪武中,以县省入。南滨大江,江中有倒须滩,西北有鸣玉溪流入江。西有临江巡检司。西距府八百里。领县二:

  酆都州西南。元曰丰都。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涪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曰酆都。南滨大江,有葫芦溪自西南流入焉。东南有南宾县,洪武中省。又有沙子关巡检司。

  垫江州西少北。明玉珍置,属州。南有高滩溪,西南入长寿界,为桃花溪。

  涪州大江自长寿县流入,东迳黄草峡,又东迳铁柜山,又东迳州城北,绕城而东,又南有涪陵江流合焉,江口有铜柱滩。又东南有清溪关。西南有白云关。又西有阳关。西距府四百三十里。领县二:

  武隆州南。元曰武龙。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彭水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曰武隆。西南有涪陵江,亦曰黔江,亦曰巴江。

  彭水州南。元绍庆府治此,属四川南道宣慰司。洪武四年,府废,改属重庆府。洪武十年五月来属。东有伏牛山,山左右有盐井。城西有涪陵江。又东南有水德江,源自贵州思南流入涪陵江。东南有天池关。东北有亭子关。

  遵义军民府元播州宣慰司,属湖广行省。洪武五年正月改属四川。十五年二月改属贵州都司。二十七年四月改属四川布政司。万历二十九年四月改置遵义军民府。领州一,县四。西北距布政司千七百里。

  遵义倚。元播州总管。洪武五年正月改为播州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四月改县,与府同徙治白田坝,在故司城之西。北有龙岩山。其东为定军山,又有大楼山,上有太平关,亦曰楼山关。又东有乌江,源自贵州水西,即涪陵江上源,中有九接滩,其南有乌江关。又东南有仁江,东有湘江、洪江,皆流合於乌江。又西南有落闽水,东有乐安水,亦俱流入焉。又东南有河度关。西南有老君关。又东有三度关。西有落濛关。西北有崖门关、黑水关。北有海龙囤,有白石口隘。  桐梓府东。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以旧夜郎县望草地置。北有僰溪,源出山箐,綦江之上流。

  真安州元珍州思宁长官司。明玉珍改真州。洪武十七年置真州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四月改置。南有芙蓉江,自乌江分流,东北入於黔江。又有三江,东南流合於虎溪,亦注於黔江。西南距府二百里。领县二:

  绥阳府东北。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以旧绥阳县地置。东有水德江,亦曰涪江,亦曰小乌江,流入彭水县界。  仁怀州西。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以旧怀阳县地置。东南有芙蓉江,西南有仁水,其下流俱注於乌江。

  叙州府元叙州路,属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至元二十三年正月降为县。洪武六年六月置府。领州一,县九。北距布政司千二百里。

  宜宾倚。弘治四年八月建申王府,未之国,除。西有失提山,旧产银。西南有石城山。又西北有朝阳崖,大江经其下,又东经城东南,马湖江来合焉。又西南有石门江,俗呼横江,北入马湖江。又东南有黑水,一名南广溪,北入江。又西北有宣化县,洪武中省,有宣化巡检司。又西南有横江镇巡检司。又南有摸索关。  南溪府东。东滨大江,中有石笋滩,在县西。又有铜鼓滩,在县东。又南有青衣水,流入大江。

  庆符府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宜宾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南有石门山,石门江经其下。又西北有马鸣溪,流入马湖江。  富顺府东北。元富顺州。洪武中降为县。西南有虎头山。东有金川,亦曰中水,即雒江也。又西有荣溪,东有鰲溪,俱流合焉。又西有盐井。东有赵化镇巡检司。

  长宁府东南。元长宁军,属马湖路。泰定二年十月改为州。洪武五年降为县。治东西有二溪,并冷水溪,三溪合流入大江,曰三江口。又东出虞公峡,曰淯溪,亦曰武宁溪,其下流入於大江。又治北有淯井,产盐。东有梅洞堡巡检司。

  兴文府东南。元戎州,属马湖路。洪武四年降为县,来属。万历二年二月改曰兴文。南有南寿山,又有思早江,又东有水车河,俱流入淯溪。西有武宁城,万历二年二月筑,置建武守御千户所於此。所南有九丝城,所东南有李子关。县东北有板桥巡检司,后迁两河口,仍故名。  隆昌府东北。本富顺县隆桥马驿。隆庆元年置县,析荣昌、富顺二县及泸州地属之。西南有雒江。  高州元属叙南宣抚司。洪武五年降为县,属府。正德十三年四月复为州。旧治怀远寨。正德十三年迁治中坝。东有复宁溪,即黑水之上流。南有江口巡检司。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二:

  筠连州西。元筠连州,治腾川县,属永宁路,寻废县存州。洪武四年降州为县,属叙州府。六年十二月改属绵州,寻仍属叙州府。十年五月省入高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仍属叙州府。正德十三年四月来属。西有定川溪,下流与淯溪合。东南有三岔巡检司。  珙州东。元下罗计长官司,属叙南宣抚司。明玉珍改为珙州。洪武四年降为县。十年五月省入高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府。正德十三年四月来属。西南有珙溪,下流入淯溪。南有盐水坝巡检司,后迁歇马堡,仍故名。  龙安府元龙州,属广元路。明玉珍置龙州宣慰司。洪武六年十二月复置龙州。十四年正月改松潘等处安抚司。二十年正月仍改为龙州。二十二年九月改龙州军民千户所。二十八年十月升龙州军民指挥使司,后复曰龙州。宣德七年改龙州宣抚司,直隶布政司。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改曰龙安府。领县三。南距布政司四百八十里。

  平武倚。本名宁武,万历十八年四月置,后更名。州旧治在江油县界之雍村。洪武六年徙於青州所。二十二年又徙於盘龙坝箭楼山之麓,即今治也。东南有马盘山,又有石门山。东有涪江,有青川溪,下流合白水,入嘉陵江。西北有胡空关,又有黄阳关。东有铁蛇关,西有大鱼关,羊昌关、和平关,俱永乐中置。又东有栈阁,道出陕西文县。又西有永济桥,铁索为之,达松潘卫。又东有青川守御千户所,洪武四年十月以旧青川县置,属四川都司。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来属。所东有白水江。东北有明月关巡检司。南有杲阳关。北有北雄关,接陕西文县界。又有控夷关,万历中置。  江油府东南。元省。明玉珍复置。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梓潼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剑州。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来属。西有大匡山,与彰明县界。东北有窦圌山。北有涪水,水上有涪水关。

  石泉府西南。元属安州。洪武中,州废,改属成都府。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来属。北有三面山,龙安水出焉。又东有湔水,东至江阳入江,有马坪口巡检司。北有松岭关。西有石板关。东有奠边关。东北有大方关。西北有上雄关。

  马湖府元马湖路,属叙南宣抚司。洪武四年十二月为府。领县一,长官司四。东北距布政司千一百里。

  屏山倚。本泥溪长官司,洪武四年十二月置。万历十七年三月改县。西有雷番山。南有马湖江,其上源自黎州西徼外流入界,至此合金沙江,经府城东入宜宾县界。中有结发滩、铁锁滩、鸡肝石滩,俱在府西。又有马湖,湖在山顶,亦曰龙湖。东有悔泥溪巡检司。又东有龙关。西有凤关。又北有新乡镇,万历十七年三月建城,置戍焉。

  平夷长官司府西。洪武四年十二月置。旧治在司东。万历中,移於今治。南有马湖江,又南有大汶溪,东有小汶溪,俱流合焉。

  蛮夷长官司府西少南。洪武四年十二月置。南滨马湖江,西有什葛溪,东有大鹿溪,俱流合焉。南有戎宁巡检司。

  沐川长官司府西少北。元置。洪武四年十二月改为州,寻复。北有沐川,下流入大江。东有芭蕉溪,下流入马湖江。

  雷坡长官司府西南。洪武四年十二月置。二十六年省。

  镇雄府元芒部路,属云南行省。洪武十五年正月为府。十六年正月改属四川布政司。十七年五月升为军民府。嘉靖五年四月改府名。万历三十七年五月罢称军民府。北有乐安山,与叙州府界。又西有白水,亦曰八匡河,源出乌撒界,流经此,境内诸川俱流入焉,下流至叙州府入大江。又南有苴斗河,下流入乌撒之七星关河。又北有碱泉二,俱产盐。有益良州、强州,元俱属芒部路,洪武十七年后废。又有阿头、易溪、易娘三蛮部,元属乌撒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芒部府。十七年又改阿头部为阿都府,属四川布政司。后俱废。南有阿赫关,与乌撒界。领长官司五。北距布政司千五百八十里。

  白水江肸酬长官司正德十六年十一月置。

  怀德长官司府西。本却佐寨。

  威信长官司府南。本母响寨。

  归化长官司府西南。本夷良寨。

  安静长官司府西北。本落角寨。四司,俱嘉靖五年四月改置。

  乌蒙军民府元乌蒙路,后至元元年九月属四川行省。洪武十五年正月为府,属云南布政司。十六年正月改属四川布政司。十七年五月升为军民府。西有凉山。北有界堆山,与叙州府界。西南有金沙江,下流合於马湖江。南有索桥,金沙江渡处。北有罗佐关。有归化州,洪武十五年三月置,属府,寻废。东北距布政司千三百里。

  乌撒军民府元乌撒路,后至元元年九月属四川行省。洪武十五年正月为府,属云南布政司。十六年正月改属四川布政司。十七年五月升为军民府。西有盘江,出府西乱山中,经府南为可渡河,入贵州毕节卫界。有可渡河巡检司。又西有赵班巡检司。又有阿赫关、邬撒二巡检司。东南有七星关。东有老鸦关,又有善欲关,皆与贵州毕节卫界。又南有倘唐驿,路出云南沾益州。东北距布政司千八百五十里。

  东川军民府元东川路,属云南行省。洪武十五年正月为府。十七年五月升为军民府,改属四川布政司。二十一年六月废。二十六年五月复置。西南有马鞍山,府旧治在焉。寻移治万额山之南。又西南有绛云弄山,接云南禄劝州界,下临金沙江。又东南有牛栏江,自云南寻甸府流入,至府北合金沙江。有藤索桥,在东北牛栏江上。东北距布政司千四百里。

  潼川州元潼川府,直隶四川行省。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郪县省入,直隶布政司。北有涪江,南有中江流合焉。又西南有郪江,有盐井。西南距布政司三百里。领县七:

  射洪州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盐亭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有涪江。又东南有射江,亦曰瀰江,亦曰梓潼水,自盐亭县流入,经县东南之独坐山,合於涪江。又东南有沈水,亦入涪江。有盐井。  中江州西。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南有可蒙山、铜官山,南有赖应山、私熔山,俱产铜。东南有中江,南有郪江,有盐井。

  盐亭州东少北。北有紫金山。南有梓潼水。东有盐亭水,自剑州南境流入,亦谓之瀰江。城东有盐井。

  遂宁州东南。元遂宁州。明玉珍省州治小溪县入焉。洪武九年四月降州为县。东有铜盘山,又有涪江,北有郪江流入焉,谓之郪口。西有倒流溪,有盐井。

  蓬溪州东南。元属遂宁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遂宁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徙治故城之西南。西有明月山,下为明月池。又有伏龙山,下有火井。北有蓬溪,下流合於涪江,有盐井。

  安岳州南。洪武四年於县置普州。九年,州废。西有岳阳溪,下流合於涪江,有盐井。

  乐至州南少西。成化元年七月置,属州。正德九年改属简州。嘉靖元年四月还属。有盐井。  眉州元属嘉定府路。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县,仍属嘉定州。十三年十一月复为州,直隶布政司。东有蟆颐山,西面临江,下为蟆颐津。南有峨眉山。东有玻璃江,即大江也。南有思濛江,西南有金流江,一名难江,下流俱入大江。东南有鱼耶镇巡检司。北距布政司百八十里。领县三:  彭山州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眉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有彭亡山,亦曰平无山,俗呼为平模山。北有天社山。南有打鼻山。东北滨大江,内江自双流县流入焉,即牧马川也,合流而南,亦曰武阳江,江中有鼓楼滩。又有赤水,亦自东北流入大江。

  丹棱州西。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属嘉定府。十年五月省入眉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来属。东南有青衣水,源出卢山县,流经此,下流至嘉定州入大江。

  青神州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嘉定州。十三年十一月复还属。西有熊耳山,青衣水经其下。又东有大江。东南有松柏滩。东有犁头湾巡检司。

  邛州元属嘉定府路。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县,仍属嘉定州。成化十九年二月复为州,直隶布政司。西有古城山,产铁。又东南有铜官山,产铜。西有相台山,下有火井,又有盐井。南有邛水,自雅州流入,至新津县入大江。南有夹门关巡检司。西有火井坝巡检司。后移於州南二十五里。东北距布政司三百里。领县二:

  大邑州北少东。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邛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嘉定州。成化十九年二月还属。西北有鹤鸣山,与崇庆州界。东有牙江,下流入邛水。

  蒲江州东南。元省入州。洪武六年十二月复置,属嘉定府。成化十九年二月还属。南有蒲水,源出名山县,流经此,东入邛州界。西有双路巡检司。  嘉定州元嘉定府路。洪武四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龙游县省入,直隶布政司。东有三龟山。又有九顶山。大江在城东,亦曰通江。又西有阳江,即大渡河,自峨眉县流入,经城东乌尤山下,合於大江。又西南有青衣水,至城西双湖,与阳江合。东南有金石井巡检司,后废。北距布政司二百六十里。领县六:

  峨眉州西。西南有峨眉山,有大峨、中峨、小峨,罗目江出焉。阳江在县南,自黎州所夷界流入,与罗目江合。又西南有中镇巡检司,后徙治大围山。又有土地关,接蛮界。

  夹江州西北。西有青衣水,又有洪雅川,合焉。

  洪雅州西北。元省入夹江。成化十八年五月复置。西北有青衣水。西有洪雅川。又有竹箐山巡检司。

  犍为州东南。旧治玉津镇。今治惩非镇,洪武中徙此。东有大江。东北有四望溪流入焉。有四望溪口巡检司。又北有石马关巡检司。

  荣州东。本荣州。洪武六年十二月置。九年四月降为县。东有荣川水,有甕溪关、飞水关,俱洪武间置。又有大坪隘口,成化十二年八月置。

  威远州东。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属嘉定府。十年五月省入荣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

  泸州元属重庆路。洪武六年直隶四川行省。九年直隶布政司。旧治在州东茜草坝。洪武中徙此。城西有宝山。西南有方山。大江在东,一名泸江,又名汶江,资水自州北来合焉,亦曰中江。又有泸州卫,洪武二十一年十月置於州城,成化四年四月徙於州西南之渡船铺。南有石棚镇、北有李市镇二巡检司。又有江门、水流崖、洞扫等关堡,俱成化四年四月置。又南有龙透关,崇祯间修筑。西北距布政司千五百五十里。领县三:

  纳溪州西南。北滨大江,城西有纳溪水,自蕃部西南流合焉。有纳溪口巡检司。南有倒马关、石虎关,俱通云南、交址路。

  江安州西少南。北滨大江,有绵水西南流入之,谓之绵水口。又南有淯溪,又有泾滩,俱流合於绵水。有板桥巡检司。

  合江州东少北。旧治在神臂山南。洪武初徙安乐山之麓,即今治也。又南有榕山,俗名容子山。北滨大江,西有之溪、北溪入焉,因谓之合江。又南有安乐溪,西北流入江安县。  雅州元属陕西行省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以州治严道县省入,直隶布政司。东有蔡山,一名周公山,其下有经水,一名周公水。又东南有荣水,一名长濆河,又有小溪,一名百丈河,至州界,俱合流於青衣江。北有金鸡关。东北有金沙关。东北距布政司四百五十里。领县三:

  名山州东北。洪武十年省入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百丈山,旁有百丈县,元属州,洪武中省。西有蒙山。南有青衣江。

  荣经州西南。明玉珍省入严道县。洪武中复置。东北有铜山。东有邛崃山,与黎州所界,上有九折坂。西有大关山,邛崃关在焉。北有长濆河,南有周公水,并流入州界。西北有紫眼关,地接西番。又有碉门砦,亦曰和川镇,元置碉门安抚司。洪武五年设碉门百户所於此,其地兴天全界。

  芦山州西北。元曰泸山,后省。洪武六年十二月复置,改为芦山。东有卢山,青衣水出焉。南有三江渡,其水经多功峡,下流入平羌江。西北有临关,旧曰灵关,正统初更名。有临关巡检司。又南有飞仙关。  永宁宣抚司元永宁路。洪武七年为永宁长官司。八年正月升宣抚司。天启三年废,地属叙州府。故城在西。洪武十五年迁於今治。东南有狮子山。西北有青山。南有永宁河,东北流经泸州境,入於大江。又东南有赤水河。东有鱼浮关,洪武四年置。领长官司二。距布政司千八百里。

  九姓长官司司城西南。元九姓罗氏党蛮夷长官千户。洪武六年十二月改置。天启六年改属泸州。南有通江溪,东北会於纳溪之江门峡。西南有金鹅池。

  太平长官司元大坝军民府,洪武中废。成化四年四月改置。

  天全六番招讨司元六番招讨司。洪武六年十二月改置,直隶四川布政司。二十一年二月改隶都司。东有多功山。南有和水,一名始阳河,亦名多功河,流入雅州青衣江。又西番境内有可跋海,其下流合云南样备水,流入交址。又禁门关、紫石关亦俱在司西。又东有善所、张所、泥山、天全、思经、乐蔼、始阳、乐屋、在城、灵关凡十百户所。东距布政司五百五十里。

  松潘卫元松州,属云南行省。洪武初因之。十二年四月兼置松州卫。十三年八月罢卫。未几,复置卫。二十年正月罢州,改卫为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都司。嘉靖四十二年罢军民司,止为卫。东有雪栏山,上有关。南有红花山。西北有甘松岭。又北有大、小分水岭。西有岷江,自陕西洮州卫流经此,亦曰潘州河。又东有涪江,出小分水岭,东南流,入小河所界。北有潘州卫,洪武中,以故潘州置。二十年省入。又西有镇夷关,永乐四年七月置。又西北有流沙关。又东有望山、雪栏、风洞、黑松林、三舍、小关子关。南有西宁、归化、安化、新塘、北定、浦江六关。又有平夷关,万历十四年置。又南为镇平关。又西北有漳腊堡,洪武十一年置。领千户所一,长官司十六,官抚司五。东南距布政司七百六十里。  小河守御千户所宣德四年正月置。北有师家山,一名文山,山麓有文山关。南有小河,即涪水也,东流入龙安府界,有铁索桥跨其上。

  占藏先结簇长官司、蜡匝簇长官司、白马路簇长官司、山洞簇长官司、阿昔洞簇长官司、北定簇长官司、麦匝簇长官司、者多簇长官司、牟力结簇长官司、班班簇长官司、祈命簇长官司、勒都簇长官司、包藏先结簇长官司以上十三司,俱洪武十四年正月置。,阿用簇长官司宣德十年五月置。,潘斡寨长官司正统五年七月置。,别思寨长官司宣德十年五月置。,八郎安抚司永乐十五年二月置。,麻儿匝安抚司宣德二年三月,以阿乐地置。,阿角寨安抚司、芒儿者安抚司二司俱正统五年七月置。,思曩日安抚司正统十一年七月置。

  叠溪守御军民千户所本叠溪右千户所,洪武十一年以古翼州置,属茂州卫。二十五年改置。直隶都司。南有排栅山。西有汶江,南有黑水流合焉,谓之翼水。又南有南桥、中桥、彻底三关,北有永镇桥关、镇平关,西有叠溪桥关,东有小关,俱洪武十一年置。领长官司二。东南距布政司五百八十里。

  叠溪长官司所城北。、郁即长官司所城西。俱永乐元年正月置。

  黎州守御军民千户所本黎州长官司,洪武九年七月置。十一年六月升安抚司,直隶布政司。万历二十四年降为千户所,直隶都司。东北有圣钟山,下有黎州,元属陕西行省吐蕃宣慰司。洪武五年省州治汉源县入州。永乐后废。西北有飞越山,两面皆接生羌界。西南有大田山,东麓为大田坝,万历二十四年立黎州土千户所於此。又东有冲天山。南有避瘴山。西北又有笋筤山。南有大渡河,即古若水。洪武十五年六月置大渡河守御千户所,后徙司城西北隅。又西南有汉水,源出飞越山之仙人洞,亦曰流沙河,下流至试剑山,入大渡河。河南即清溪关,与建昌行都司界。西有黑崖关,洪武十六年置。又有椒子关,路通长河西等处。东北距布政司六百九十里。

  平茶洞长官司元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洪武八年正月置,属酉阳宣抚司。十七年直隶布政司。西有百岁山。哨溪出於其东,满溪出於其西,合流入买赛河。北距布政司千六百七十里。

  溶溪芝麻子坪长官司元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洪武八年改置,属湖广思南宣慰司。十七年五月直隶四川布政司。

  安宁宣抚司成化十三年二月置,领长官司二:

  怀远长官司、宣化长官司俱成化十三年二月,与宣抚司同置。  酉阳宣慰司元酉阳州,属怀德府。明玉珍改沿边溪洞军民宣慰司。洪武五年四月仍置酉阳州,兼置酉阳宣慰司,州寻废。八年正月改宣慰司为宣抚司,属四川都司。永乐十六年改属重庆卫。天启元年升为宣慰司。东南有酉水,流合平茶水,至湖广辰州府合流於江,有宁俊江巡检司。西北距重庆府四百九十里。领长官司三:

  石耶洞长官司司东南。元石耶军民府。洪武八年正月改为长官司。邑梅洞长官司司南。元佛乡洞长官司。明玉珍改邑梅沿边溪洞军民府。洪武八年正月改置。北有凯歌河,一名买赛河,自贵州平头著可司流入,东入酉阳司界。麻兔洞长官司洪武八年正月置。

  石砫宣慰司元石砫军民宣抚司。明玉珍改安抚司。洪武八年正月为宣抚司,属重庆卫。嘉靖四十二年改属夔州卫。天启元年升为宣慰司。东有石砫山。又有三江溪,即葫芦溪之上流也。西南距夔州府七百五十里。

  四川行都指挥使司元罗罗、蒙庆等处宣慰司,治建昌路,属云南行省。洪武十五年罢宣慰司。二十七年九月置四川行都指挥使司。治建昌卫。领卫五、所八、长官司四。东北距布政司千四百八十里。  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元建昌路,属罗罗蒙庆宣慰司。洪武十五年正月为府,属云南布政司,兼置卫,属云南都司。十月,卫府俱改属四川。二十五年六月,府废,升卫为军民指挥使司。二十七年九月来属。领守御千户所四、长官司三。南有泸水,流入金沙江。又北有长河,南有怀远河,西南有宁远河,下流俱合於泸水。又东有建安州、永宁州,又东有里州,东南有阔州,西南有泸州、隆州,元俱属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俱属建昌府。东有北社县,元属永宁州,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寻改为碧舍县。又西有德州,元属德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德昌府。二十七年后,府州县俱废。又有建昌前卫指挥使司,洪武二十七年六月置,与建昌军民卫同城,九月属四川行都司,万历三年省。又东有建昌土卫,洪武十五年置,万历后废。北有泸沽巡检司,即故泸沽县也。又南有麻刺巡检司。又西南有打冲河、东南有白水、东有龙溪三巡检司,后废。又东北有老君关,有太平关。东南有甸沙关。又有金川堡。

  ○守御礼州后千户所

  守御礼州中中千户所卫北。元礼州,属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建昌府,兼置二守御所,属卫。二十七年后,州废。北有泸沽县,元属礼州,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亦二十七年后废。

  守御打冲河中前千户所卫西。洪武二十七年二月置。西有打冲河,蛮名黑惠江,一名纳夷江,源出吐蕃,下流入金沙江。东北有水砦关。南有天星砦。  守御德昌千户所卫南。洪武十五年置。南有德昌路,元属罗罗蒙庆宣慰司,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属云南布政司,十月改属四川布政司,二十七年后废。

  昌州长官司卫南。元属德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德昌府。永乐二年七月改置。

  威龙长官司卫东南。元威龙州,属德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以“龙”为“隆”,属德昌府。永乐二年七月改置。  普济长官司卫西南。元普济州,属德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德昌府。永乐二年七月改置。

  宁番卫军民指挥使司元苏州,属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建昌府。二十一年十月兼置苏州卫,属四川都司。二十五年六月,州废,升卫为军民指挥使司。二十六年三月更名,属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来属。南有南山,产铜。东有长河,亦名白沙江,南流会於泸水。又有中县,元属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改属永宁州。十七年改属苏州,后废。又有沙陀关、罗罗关、九盘关。南有乌角关。北有北山关。又西有定番堡,万历十五年置。南距行都司百九十里。领千户所一:

  守御冕山桥后千户所卫东。正统七年以冕山堡置。东有东河,与泸沽河合,下流入金沙江。北有冕山关。

  越巂卫军民指挥使司洪武二十五年七月置,属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来属。西有阿露山,亦曰大雪山。北有大渡河,与黎州界。又有鱼洞河,南有罗罗河,合流入大渡河。又北有青冈关,有海棠关,有晒经关。南有小相公岭关。西北有刺伯关。南距行都司百九十里。领千户所一、长官司一:  镇西后千户所卫北。弘治中置。

  邛部长官司卫东。元邛部州,属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建昌府,二十七年四月升军民府,后仍为州,属越巂卫。永乐元年五月改为长官司。东有平夷、归化二堡,万历十五年开部夷地增置。  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元柏兴府,治闰盐县,属罗罗蒙庆宣慰司。洪武十五年三月属云南布政司。二十四年二月降为州,省闰盐县入焉。二十六年六月,州废,置卫,属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来属。南有柏林山。西有斛僰和山,产金。又西有铁石山,出砮石。东北有打冲河,上有索桥。西有双桥河,东有越溪河,俱流入打冲河。又治东有盐井。北有金县,元属柏兴府,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十七年后废。又东有双桥关。西有古德关。东南距行都司三百里。领千户所一、长官司一:

  打冲河守御中左千户所卫东北。洪武二十五年置。

  马刺长官司卫南。永乐初置。

  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本会川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五年置,属建昌卫。二十五年六月升军民千户所。十一月升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来属。东南有土田山,产石碌,有葛砧山,产石青,东有密勒山,产银矿。西南有金沙江,自云南武定府流入界。又西有泸水,南入焉,南有泸沽河,亦流入焉。又南有搭甲渡巡检司。东南有泸津关。南有迷郎关,又有松坪关。西有永昌关,有大龙关。北有甸沙关,接建昌卫界。有会川路,元属罗罗蒙庆宣慰司。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属云南布政司。十月改属四川布政司。二十六年四月,府废。堕其城。二十七年四月复置府,后复废。又西有永昌州,南有武安州,又有黎汉州,元俱属会川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俱属会川府,十月俱改为县,二十四年二月复俱为州。东南有姜州,元属建昌路,又有会理州,元属会川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俱改属东川府。北有麻龙州,元属会川路,洪武十五年三月改属东川府。又有麻龙县,洪武十七年改属麻龙州。二十七年后,府州县俱废。西北距行都司五百里。领千户所一:

  守御迷易千户所卫西北。洪武二十五年闰十一月置。

  江西《禹贡》扬州之域。元置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治龙兴路。太祖壬寅年正月因之。正月治吉安府。二月还治洪都。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江西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卫为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三,州一,县七十七。为里九千九百五十六有奇。北至九江,与江南、湖广界。东至玉山,与浙江界。南至安远,与福建、广东界。西至永宁,与湖广界。距南京一千五百二十里,京师四千一百七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一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口八百九十八万二千四百八十二。弘治四年,户一百三十六万三千六百二十九,口六百五十四万九千八百。万历六年,户一百三十四万一千五,口五百八十五万九千二十六。

  南昌府元龙兴路,属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正月为洪都府。癸卯年八月改南昌府。领州一、县七:

  南昌倚。洪武十一年建豫王府。二十五年改为代王,迁山西大同。永乐初,宁王府自大宁卫迁此,正德十四年除。故城在东。今城,明太祖壬寅年改筑。东湖在城东南隅。西有赣江,自丰城县流入,东北入鄱阳湖,出湖口县,入大江,亦曰章江。又东南有武阳水,上源自南丰县汙江,北流经此,又东北入宫亭湖。南有市汊巡检司。

  新建倚。西有西山,跨南昌、新建、奉新、建昌四县之境。北有吴城山,临赣江。东有鄱阳湖,即彭蠡也,俗谓之东鄱湖;其西与宫亭湖相接,谓之西鄱湖西南有筠水,一名蜀江,自高安县流入,合於章江。东北有赵家围、西有乌山、北有吴城、西北有昌邑四巡检司。

  丰城府南少西。元富州。洪武九年十二月改为丰城县。南有罗山,富水所出。又有柸山,丰水所出。西南有章江,丰水自南,富水自东南,俱流入焉。又东有云韶水,自抚州流入,亦入於章江。南有沛源、西南有江浒口二巡检司。又有河湖巡检司,废。又北有港口巡检司,治大江口,后迁县东北小江口,废。

  进贤府东南。西南有金山,产金。北有三扬水,又有军山湖,又北有日月湖,下流俱入於鄱阳湖。东有润陂、东北有邬子寨、北有龙山、东南有花园四巡检司。

  奉新府西。西有百丈山,冯水所出,下流入於章江。又西有华林山,华林水出焉。又西北有药王山,龙溪水出焉。二水合流,注於冯水。西有罗坊巡检司。又有白沙巡检司,废。

  靖安府西北。西有毛竹山,接宁州界,双溪水出焉,下流入於冯水。北有桃源山,桃源水所出,流与双溪水合。又西北有长溪,源出名山,下流入於修水。

  武宁府西北。西有太平山。西北有九宫山。南有修水。

  宁州府西。元分宁县,为宁州治。洪武初,改县为宁县,省州入焉。弘治十六年,升县为州。西有幕阜山,修水发源於此,下流入鄱阳湖。又东有鹤源水,源发九宫山,下流合修水。西有杉市巡检司,后迁於崇乡北村。南有定江、又有八叠岭二巡检司,废。东南距府三百六十里。  瑞州府元瑞州路,属江西行省。洪武二年为府。领县三。东北距布政司二百里。  高安倚。北有米山。西北有华林山。又北有蜀江,自上高县流入,东流汇於南昌之象牙潭而入章江,一名锦水。此别一蜀江,非出岷山之大江也。又南有曲水,亦东入章江。南有阴冈岭、又有洪城二巡检司,废。

  上高府西南。南有蒙山,旧产银铅。西有天岭。又西有蜀江,自万载县流入,至县西北凌江口合新昌县之盐溪水。又有斜口水,源出蒙山,至县西亦流入焉。西有离娄桥、又有麻塘二巡检司。

  新昌府西。元新昌州。洪武初,降为县。西有盐溪水,一名若耶溪,南流至上高县入於蜀江。又北有藤江,下流与盐溪水合。西有黄冈洞、北有大姑岭二巡检司。  九江府元江州路,属江西行省。太祖辛丑年为九江府。领县五。南距布政司三百里。

  德化倚。南有庐山,亦曰匡庐。东南有鄱阳湖,湖中有大孤山。县北滨大江,亦曰浔阳江,北岸为湖广黄梅县,南岸经湖口、彭泽二县,而入南直东流县境。江中有桑落州,与南直宿松县界。又西有湓浦,自瑞昌县流入,经城西,注於大江,所谓湓口也。又东南有女儿浦,源出庐山,东北入鄱阳湖。西有城子镇巡检司。又东有南湖觜、西有龙开河二巡检司,后废。

  德安府西南。南有博阳山,古文以为敷浅原,博阳川出焉,东南流入於鄱阳湖。东北有谷帘水,源出庐山,下流亦入鄱阳湖。

  瑞昌府西。西有清湓山,湓水出焉。北有大江,北岸与湖广广济县分界。  湖口府东。北滨大江。南有上石钟山。北有下石钟山。又南有青山,在鄱阳湖中。西南即鄱阳湖,汇章、贡群川之水,由此入江。南有湖口镇巡检司,后迁上石钟山。西北有茭石矶镇巡检司,后迁於黄茅潭。

  彭泽府东少北。滨大江。北有小孤山在江中,江滨有彭浪矶,与小孤对。东北有马当山,横枕大江。有马当镇巡检司。西南有峰山、矶镇二巡检司。

  南唐府元南唐路,属江西行省。太祖辛丑年八月为西宁府。壬寅年四月改曰南康府。领县四。南距布政司三百里。

  星子倚。西北有庐山。北有鞋山,在鄱阳湖中。湖东为宫亭湖,西北为落星湖。又西有谷帘水,下流入鄱阳湖。东有长岭巡检司,后迁县南渚溪镇,又迁县东北青山镇,仍故名。

  都昌府东。西南有石壁山,临章江,东南为鄱阳湖,北有后港河,合诸水入焉。西北有左蠡巡检司,滨湖。东南有柴棚巡检司,在湖中。

  建昌府西南。元建昌州。洪武初,降为县。西南有长山,南有修水,自宁州流入,亦谓之西河。东有芦潭巡检司。

  安义府西南。正德十三年二月析建昌县安义等五乡置。东有东阳新迳水,南有龙江水,俱流合於修水。

  饶州府元饶州路,属江浙行省。太祖辛丑年八月为鄱阳府,隶江南行省。寻曰饶州府,来隶。领县七。西南距布政司二百四十里。

  鄱阳倚。正统元年,淮王府自广东韶州府迁此。西北有鄱阳山,在鄱阳湖中。湖长三百里,阔四十里,亘南康、饶州、南昌、九江四府之境。南有鄱江,源出南直婺源县及祁门县,下流会於城东。又南则广信上饶江来合焉,环城西北出,复分为二,俱入鄱阳湖,亦名双港水。又东有东湖,一名督军湖,流入鄱江。西北有棠阴巡检司,迁於双港口。北有石门镇巡检司。又东北有大阳埠。西有八字脑。

  馀干府南。元饶干州。洪武初,降为县。西北有康郎山,滨鄱阳湖南涯,因名其水曰康朗湖。又西有族亭湖。又南有余水,亦曰三余水。又南有龙窟河,合於余水,下入鄱江。有康山巡检司,旧在康郎山上,后迁黄埠。西有瑞虹镇,在鄱阳湖滨。

  乐平府东。元乐平州。洪武初,降为县。东北有凤游山。南有乐安江,即鄱江之上流也。北有八涧镇巡检司。南有仙鹤镇巡检司,后迁万年县之苛溪镇。

  浮梁府东。元浮梁州,洪武初降为县。南有昌江,南直祁门县之水俱流汇焉,鄱江之别源也。西北有桃树镇巡检司,后迁县东北勒上市。西南有景德镇,宣德初,置御器厂於此。

  德兴府东。东有银山,旧产银。北有铜山,山麓有胆泉,浸铁可以成铜。西南有建节水,自弋阳县流入。北有大溪,自南直婺源县流入。下流俱合於乐安江。东有白沙巡检司。西南有永泰巡检司,废。  安仁府南少东。南有锦江,亦名安仁港,自贵溪县流入,西北入余干境,为龙窟河。又东有白塔河,流合於锦江。南有白塔、东有田南二巡检司,后废。

  万年府东南。正德七年以余干县之万春乡置,析鄱阳、乐平及贵溪三县地益之。北有万年山。东有桃源洞,桃源水出焉,经县西南,下流为余水。东北有荷溪镇、北有石头街二巡检司,后俱废。

  广信府元信州路,属江浙行省。太祖庚子年五月为广信府。领县七。西北距布政司六百三十里。

  上饶倚。西北有灵山,旧产水晶。南有丁溪山,产铁。又南有铜山。北有上饶江,自玉山县流入,经城北,下流至鄱阳县合於鄱江。又西有槠溪,源出灵山,亦曰灵溪,流入上饶江。南有八坊场、东北有郑家坊二巡检司。

  玉山府东。有三清山。又有怀玉山,玉溪出焉,分二流,东入浙,西为上饶江。东南有柳都寨巡检司。  弋阳府西。南有军阳山,旧产银。东有弋阳江,即上饶江下流也,又有弋溪流合焉。又有葛溪,源出上饶县灵山,下流入鄱江。又有信义港,自福建邵武流入,合於葛溪。

  贵溪府西。西南有象山,又有龙虎山,上清宫在焉。其南为仙严。又南有芗溪,亦名贵溪,上流即上饶江也。又有须溪,自福建光泽县流入,来合焉。南有管界寨巡检司。西有神前街巡检司,本神峰寨,在县北,后迁潭溪,更名。  铅山府南。元铅山州,直隶江浙行省,治在八树岭之南。洪武初,降为县,迁於今治。西南有铜宝山,涌泉浸铁可以为铜。又有铅山,产铅铜及青绿。北有鹅湖山。南有分水岭,与福建崇安县界,上有分水关巡检司。又有紫溪岭,紫溪水出焉。北有上饶江,至汭口,与紫溪、桐木、黄蘖诸水合流,入弋阳县界,谓之铅山河口。又东北有石溪,亦流合上饶江。西南有石佛寨巡检司,后迁善政乡湖坊街。又西有驻泊巡检司,治汭口镇,废。

  永丰府南。东南有平洋山,旧产银矿。南有永丰溪,源出福建浦城县界,下流至上饶县界合玉溪。又东有永平溪,西会杉溪及诸溪谷之水,注於永丰溪。东有柘阳寨巡检司。又有杉溪寨巡检司,废。  兴安府西。嘉靖三十九年八月以弋阳县之横峰寨置,析上饶、贵溪二县地益之。县南有宋溪,源并出灵山,下流入上饶江。东有丫严寨巡检司,后废。

  建昌府元建昌路,属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正月为肇庆府,寻曰建昌府。领县五。西北距布政司四百里。

  南城倚。永乐二十二年建荆王府。正统十年迁於湖广蕲州。成化二十三年建益王府。西南有麻姑山。东有旴江,一名建昌江,自南丰县流入,下流入金溪县。东有蓝田、北有伏牛二巡检司。又南有曾潭、北有岳口二巡检司,废。又东南有杉关,接福建光泽县界。  南丰府南少西。元南丰州,直隶江西行省。洪武初,降为县,南有军山。又东南有百丈岭,与福建建宁县分界。又有旴水。东南有龙池巡检司,本黄沙源坪,在县西南,后迁县南双港口,又迁县东南百丈岭,又迁刊都,寻又迁於此,更名。又南有太平、北有仙君二巡检司,废。

  新城府东南。西有福山,黎水出焉,经县西,下流会於旴江。又东有飞猿岭,飞猿水出焉,下流至南城县入於日于江。又有五福港,源出杉关,流与飞猿水合。东南有极高巡检司,迁水口村,后迁县南德胜关,又迁县东洵口,仍故名。西南有同安巡检司,后迁县西樟村,寻复。  广昌府西南。西北有金嶂山。西南有梅岭。又南有血木岭,旴水出焉,经城南,流入南丰县。西南有秀岭、南有泉镇二巡检司。

  泸溪府东南。本南城县泸溪巡检司,万历六年十二月改为县。东有泸溪,源出福建崇安县之五凤山,流至县,又北入於安仁港。

  抚州府元抚州路,属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正月为临川府,寻曰抚州府。领县六。北距布政司二百四十里。

  临川倚。南有灵谷山。西有铜山,旧产铜。城东有汝水,上源接旴江,自金谿县流入,东合於章江。又西有临水,源出崇仁县,流合汝水。北有温家圳、南有青泥、西有清远三巡检司。又有白竿巡检司,后废。

  崇仁府西。南有巴山,一名临川山,临水出焉,亦曰巴水。又南有华盖山,西宁水出焉,下流俱合於汝水。又西南有宝唐山,宝唐水出其下,北合县境诸溪,入於临水。东有周坊巡检司。又西北有丁坊、南有河亭二巡检司,废。

  金谿府东南。东有金窟山,旧产金。又有云林山,跨抚、信、建昌三府境。又有崖山,接贵溪县界。南有福水,即旴水下流也,自南城县流入,北合清江水,又北合石门港水。又北流为苦竹水,又西流为临川县之汝水。

  宜黄府西南。东有宜黄水,下流入汝。南有止马寺巡检司。又有上胜巡检司,废。

  乐安府西南。西北有大盘山,与新淦、永丰二县界,宝唐水出焉,下流合於临水。东有芙蓉山,鰲溪水出焉,下流合於赣水。北有龙义、又有望仙二巡检司。又西北有南平巡检司,后废。

  东乡府东。正德七年八月以临川县之孝冈置,析金溪、进贤、余干、安仁四县地益之。西南有汝水。东北有横山、西北有古熂二巡检司,后废。

  吉安府元吉安路,属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为府。领县九。东北距布政司五百九十里。

  庐陵倚。北有螺山,南有神冈山,两山相望,赣江经其下。又北经城东,又北经虎口石,流入峡江县,为清江。南有富田、西有井冈、西南有敖城三巡检司。

  泰和府南少西。元太和州。洪武二年正月改为泰和县。东有王山,亦名匡山。赣江在城南,自万安县流入,经县西之牛吼石,而东北入庐陵县界。又南有云亭江,一名缯水,源出兴国县,北流至珠林口注於赣江。西有旱禾市、东北有花石潭、东南有三顾山三巡检司。

  吉水府东北。元吉水州。洪武二年正月降为县。东有东山。北有王岭。又东北有吉文水,赣水之支流。北有白沙巡检司,迁县西北三曲滩上,仍故名。

  永丰府东。东有郭山。南有石空岭,又有恩江,下流入於赣江。东南有层山、南有沙溪、又有表湖三巡检司。又东北有视田巡检司,后废。

  安福府西少北。元安福州。洪武二年正月降为县。西有卢萧山,卢水出焉,经城北,东流与王江合,又东合禾水,至庐陵县神冈山下入於赣江。南有黄茆巡检司,治黄陂寨,后迁县西时砻镇,西有罗塘巡检司,治洋泽,后迁江背,俱仍故名。

  龙泉府西南。东南有钱塘山。西有石含山。南有遂水,东流入於赣江。西北有北乡巡检司。西南有禾源巡检司,后迁县西左安司,仍故名。西有秀洲巡检司,本金田,在县北,后迁治,更名。

  万安府南。东有蕉源山,产铁。城西有赣江,江之滩三百里,在县境者十八滩,皇恐为最险。又南有皁口江,自赣县北注於赣江。有造口巡检司,在县西南。又东北有滩头巡检司,又东南有西平山巡检司,废。  永新府西南。元永新州。洪武二年正月降为县。东南有义山。西有秋山,一名禾山,禾水出焉,一名永新江,下流至泰和县入於赣江。东南有上坪寨、西北有栗传寨、又有禾山寨、又有新安寨四巡检司。

  永宁府西南。北有七溪岭。西有浆山水,源自湖广茶陵州界,流经县南,合於永新县之禾江。西有升乡寨巡检司。西南有砻头寨巡检司,寻废。

  临江府元临江路,属江西行省。太祖癸卯年为府。领县四。东北距布政司二百七十里。

  清江倚。东有阁皁山,亘二百余里。南有赣江,一名清江,有清江镇巡检司。又有袁江,自新喻县流入,至县南合焉。西有萧水,南有淦水,至县东清江镇,亦俱合於赣江。西南有太平市巡检司,废。

  新淦府南。元新淦州。洪武初降为县。西北有离岭,淦水出焉。又西有清江。又南有象江,有泥江,俱流入於清江。东有枉山巡检司,后迁蓝桥,寻复。

  新喻府西。元新喻州,洪武初,降为县。西有铜山,旧产铜。北有蒙山。南有渝水,即袁江,颍江水北流入焉。北有水北墟巡检司。  峡江府南。本新淦县之峡江巡检司,嘉靖五年四月改为县,析新淦县六乡地益之。南有玉笥山,又有赣江,亦名峡江,有黄金水流合焉。  袁州府元袁州路,属江西行省。太祖庚子年为府。领县四。东北距布政司三百九十里。

  宜春倚。南有蟠龙山,又有仰山。又秀江在城北,源出萍乡县,流经府西,亦曰稠江,即袁江之上源也。西有黄圃、南有涧富岭二巡检司。

  分宜府东。东有钟山峡。西有昌山峡。秀江经两峡中,入新喻县境,为渝水。  萍乡府西。元萍乡州,洪武初降为县。东有罗霄山,罗霄水出焉,分二派。东流者为卢溪水,下流为秀江,入宜春县界。西流者入湖广醴陵县界,合渌水。又西有萍川水,亦曰杨岐水,西流经县南,下流合渌水。北有安乐镇、东南有大安里二巡检司。又西有草市巡检司,后迁於插岭关,仍故名。又西有湘东市。东有卢溪镇。  万载府北。北有龙江,下流即瑞州府之蜀江。东北有康乐水入焉。西有铁山界巡检司。又有高村镇巡检司,寻废。

  赣州府元赣州路,属江西行省。太祖乙巳年为府。领县十二。西北距布政司一千一百八十里。

  赣倚。南有崆峒山,章、贡二水夹山左右,经城之东西。贡水一名东江,自福建长汀县流入府界。章水一名西江,自湖广宜章县流入府界。至城北,合流为赣江。北有桂源巡检司,后迁攸镇。东北有磨刀寨巡检司,后迁石院铺。南有长洛巡检司,后迁县西黄金镇。俱仍故名。  雩都府东。东北有高沙宝山。又北有雩山,雩水出焉,合宁都、会昌诸水,绕城而西,至赣县,合於贡水。东北有平头寨巡检司。又有印山、又有青塘二巡检司,后废。

  信丰府东南。东有桃江,自龙南县流入,经县北,为信丰江,下流入於贡水。东南有新田巡检司。西有桃枝墟,又有黄田、覃塘,又东有新设四巡检司,后废。

  兴国府东北。北有覆笥山。东北有潋江,西南流,合雩水入贡江。东有衣锦乡、东北有回龙寨二巡检司。  会昌府东少南。元会昌州,洪武初降为县。南有四望山,下有羊角水隘。北有湘洪水,即贡水,西北流,会雩水。南有湘乡寨、北有承乡镇二巡检司。又西有河口巡检司,后废。

  安远府南。元属宁都州,洪武初改属府。西有安远水,亦曰廉水,流入会昌县之贡水。又南有三百坑水,下流入广东龙川县。西北有板口巡检司。  宁都府东北。元宁都州,洪武初降为县。西北有金精山。北有梅岭。南有宁都水,与散水、筼筜、曲阳、黄沙、长乐五水合,又东北有虔化水,下流俱入於雩水。又有梅川水,出梅岭,下流亦经雩都县入贡水。东南有下河寨巡检司。

  瑞金府东。元属会昌州,洪武初改属府。东北有陈石山,绵江出焉,流至县南入贡水,又西入会昌县,为湘洪水。西北有瑞林、东北有湖陂二巡检司。东南有古城镇,路出福建长汀县。

  龙南府南。元属宁都州,洪武初改属府。西南有冬桃山,桃水出焉,东北流会诸水,至县北宫山下,与渥、濂二水合为三江口,又北流为信丰县之桃江。有冬桃隘,崇祯初,移定南县下历巡检司驻焉。

  石城府东北。元元贞元年十一月属宁都州,洪武初改属府。北有牙梳山。东有霸水,西南合虔化水,入贡江。北有捉杀寨巡检司,后迁县西赤江市,仍故名。  定南府东南。隆庆三年三月以龙南县之莲莆镇置。析安远、信丰二县地益之。西北有程岭,又南有神仙岭。东有指挥峰。东北有九洲河,下流会於信丰县之桃江。东北有下历巡检司,后迁高砂莲塘,又迁龙南县冬桃隘。  长宁府东南。万历四年三月以安远县之马蹄冈置,析会昌县地益之。东南有顶山,又南有大帽山,俱接闽、广境。又东有寻邬水,流入广东龙川县界。西北有黄乡巡检司。南有新坪巡检司,本大墩,后更名。北有双桥、南有丹竹楼二巡检司,后废。  南安府元南安路,属江西行省。太祖乙巳年为府。领县四。东北距布政司一千五百二十里。

  大庾倚。西南有大庾岭,五岭之一,亦名梅岭,上有关曰梅关。又有章江,亦曰南江,亦曰横江,下流与贡水合。西有郁林镇巡检司,治晶都村,后迁浮江隘,又迁黄泥港,东北有赤石岭巡检司,治峰山里,后迁小溪城,又迁峰山新城,后迁峰山水西村,俱仍故名。又县南有水南城,与府城隔江对峙,嘉靖四十年筑。西北有新田城。又北有凤凰城,又西有杨梅城,俱嘉靖四十四年筑。又东有九所城。亦嘉靖四十四年筑。

  南康府东北。西北有禽山,禽水出焉,东流至南野口入於章江。北有羊岭山。南有芙蓉江,即章江。东北有潭口镇、北有相安镇二巡检司。

  上犹府东北。元永清县,洪武初更名。西有书山,一名太傅山。东有大犹山,犹水出焉,下流至南康县,入於章江。西有浮龙巡检司,后迁太傅村,仍故名。  崇义府北。正德十四年三月以上犹县之崇义里置,析大庾、南康二县地益之。西南有聂都山。西有桶冈。又有章江,自湖广宜章县流入,又有横水,经县南,又西南有左溪,下流俱合章江。西北有上保巡检司,本过步,后迁治,更名。西南有铅厂巡检司,本在铅山,后迁聂都,东南有长龙巡检司,本治降平里,后迁县东北尚德里江头,俱仍故名。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志第十九 地理四》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志第二十四 礼二(吉礼二)-明史

志第二十四 礼二(吉礼二) 郊祀郊祀配位郊祀仪注祈谷大雩大飨令节拜天 ○郊祀之制 洪武元年,中书省臣李善长等奉敕撰进《郊祀议》,略言: 王者事天明,事地察,故冬至报天,

志第二十 地理五-明史

志第二十 地理五 ○湖广浙江 湖广《禹贡》荆、扬、梁、豫四州之域。元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治武昌路,又分置湖南道宣慰司治天临路属焉。又以襄阳等三路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志第十九 地理四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九 地理四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二十 地理五

  ○湖广浙江  湖广《禹贡》荆、扬、梁、豫四州之域。元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治武昌路,又分置湖南道宣慰司治天临路属焉。又以襄阳等三路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又分置荆湖北道宣慰司治中兴路并属焉。太祖甲辰年二月平陈理,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武昌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卫为湖广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五,直隶州二,属州十七,县一百有八,宣慰司二,宣抚司四,安抚司五,长官司二十一,蛮夷长官司五。为里三千四百八十有奇。北至均州,与河南、陕西界。南至九疑,与广东、广西界。东至蕲州,与江南、江西界。西至施州,与四川、贵州界。距南京一千七百一十五里,京师五千一百七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七十七万五千八百五十一,口四百七十万二千六百六十。弘治四年,户五十万四千八百七十,口三百七十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万历六年,户五十四万一千三百一十,口四百三十九万八千七百八十五。  武昌府元武昌路,属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二月为府。领州一,县九:  江夏倚。洪武三年四月建楚王府於城内黄龙山。东有黄鹄山,下为黄鹄矶,临大江。又南有金水,一名涂水,西流至金口入江,有金口镇巡检司。又北有浒黄洲、西南有鲇鱼口镇二巡检司。  武昌府东。西有樊山,一名西山,产银铜铁及紫石英。南有神人山,其下为白鹿矶。西有西塞山,与大冶县界。北滨江,中有芦洲,亦曰罗洲。又西南有樊港,一名樊溪,又名袁溪,汇县南湖泽凡九十九,北入大江,曰樊口。又东有南湖,一名五丈湖,通大江。东有金子矶镇、又有赤土矶镇、西南有白湖镇三巡检司。南有金牛镇、西有三江口镇二巡检司,后废。  嘉鱼府西南。西有赤壁山,与江夏县界。北岸对乌林。西北滨大江,有陆水流入焉,曰陆口,亦曰蒲圻口。东北有簰洲镇、西南有石头口镇二巡检司。  蒲圻府西南。西有蒲首山。南有蒲圻河,即陆水也。又西有蒲圻湖。西南有新店等湖,下流至嘉鱼县之石头口,注於大江。西南有羊楼巡检司。  咸宁府东南。陈友谅时徙治河北。洪武中复还故城,即今治也。西有淦水,即金水之别名。  崇阳府南。西有岩头山。西南有龙泉山。东北有壶头山,下有壶头港,亦曰崇阳港,汇群川西合陆水,又名隽水。  通城府西南。南有锡山,旧产银锡。北有陆水,自巴陵县流入。  兴国州元兴国路,属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二月为府。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永兴县省入,来属。北有银山,西有黄姑山,旧俱产银。南有太平山,与九宫山接。东有大坡山,产茶。东北有大江。东有富池湖,亦曰富水,北流注於江,有富池镇巡检司。又东北有黄颡口镇巡检司。西北距府三百八十里。领县二:  大冶州西北。北有铁山,又有白雉山,出铜矿。又东有围炉山,出铁。又西南有铜绿山,旧产铜。大江在北。有道士洑巡检司。  通山州西少南。东南有九宫山,宝石河出焉,下流合於富水。东有黄泥垅巡检司。  汉阳府元属湖广行省。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州,属武昌府。十三年五月复为府。属湖广布政司,寻属河南。二十四年六月还湖广。领县二。西北距布政司,隔江仅七里。  汉阳倚。洪武九年四月省。十三年五月复置。大别山在城东北,一名翼际山,又名鲁山。汉水自汉川县流入,旧迳山南襄河口入江。成化初,於县西郭师口之上决,而东从山北注於大江,即今之汉口也,有汉口巡检司。大江自巴陵县西北接洞庭之水,流入府境,至此与汉水会。又西南有沔水,即汉水支流也,仍合汉入江。又有沌水,大江支流也,自沔阳州流入,仍入大江,谓之沌口,有沌口巡检司。又有弇水,在大江南岸,至弇口入江。又北有滠水,亦汉水支流也,有沦水流合焉,下流注于大江。又西有太白湖,江北诸水多汇焉。西有蔡店镇、西南有新滩镇二巡检司。又西南有百人矶镇巡检司,后迁於东江脑。  汉川府西少北。元属汉阳路。洪武九年四月改属武昌府。十三年五月还属。南有小别山,一名甑山,又有阳台山。西南有汉水。东有涢水,自云梦县来,南入汉,谓之涢口。北有刘家塥巡检司。  黄州府元黄州路,属河南江北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属湖广行省。九年属湖广布政司,寻改属河南。二十四年六月还属湖广。领州一,县八。西南距布政司百八十里。  黄冈倚。南有故城。洪武初,徙於今治。南滨大江,西北岸有赤鼻矶,非嘉鱼之赤壁。西有三江口,其上流水分三派,至此合流。中有新生洲,又有峥嵘洲。东有巴河,西有举水,俱入於江。江滨西有阳逻镇、北有团风镇、又西北有中和镇三巡检司。又有鹿城关,有大活关。又东北有阴山关。  麻城府北。东有龟峰山,举水出焉,流入黄冈县。东南有长河,又南有县前河流入焉,下流注於江西。有双城镇、鹅笼镇,东北有虎头关三巡检司。又西北有木陵关,在木陵山上。东北有阴山关,在阴山上。又北有黄土关,与木陵、虎头、白沙、大城为五关。又西有岐亭镇,嘉靖五年筑城。  黄陂府西。东南滨大江,有武湖自西来,入於江,曰武口,又曰沙武口,亦曰沙洑口。又西有滠水,自汉阳流入江,曰滠口。北有大城潭镇巡检司。又北有白沙关,即麻城五关之一也。  黄安府西北。嘉靖四十二年以麻城县之姜家畈置,析黄冈、黄陂二县地益之。东有三角山,接蕲水、罗田、蕲州界。又有东流河,下流出团风口入江。西有西河,又有双河,合流出滠口,入汉。又北有双山关巡检司。西北有金扃关,亦曰金山关,与河南罗山县界。  蕲水府东少南。元属蕲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属蕲州。十一年十月改属府。西南滨大江。南有浠水,源出英山县,流经县境西南入江。又东有兰溪,东南流入浠水。又北有巴水,源出县之板石山,流入黄冈县界。有兰溪镇、巴河镇二巡检司。  罗田府东北。元属蕲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属蕲州。十一年十月改属府。东南有浠水。西北有平湖水。南有官渡河,亦名县前河,平湖水流入焉,下流合黄冈县之巴河,入大江。东北有多云镇巡检司,又有栗子关,又有上岐岭、中岐岭、下岐岭等关。西北又有平湖关。  蕲州元蕲州路,属河南江北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蕲春县省入,来属。正统十年,荆王府自江西建昌迁此。东北有百家冶山,产蕲竹。南滨江。东北有蕲水,出大浮山,经州北,汇为赤东湖,西南流,接蕲水县界,注於大江。西有茅山镇、北有大同镇二巡检司。西距府二百十里。领县二:  广济州东北。南滨江,江中有中洲。崇祯末迁治於此,寻复故。又有武山湖、马口湖皆流通大江。南有武家穴镇、西南有马口镇二巡检司。  黄梅州东北。东南有矿山,旧产铁。大江在南,江滨有太子洑。又南有县前河,由小池口入江。西南有新开口镇巡检司,屡圮於江,内徙。又南有靖江觜镇巡检司。  承天府元安陆府,属荆湖北道宣慰司。太祖乙巳年属湖广行省。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州,直隶湖广布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属河南,未几还属。弘治四年,兴王府自德安府迁此。嘉靖十年升州为承天府。十八年建兴都留守司於此。领州二,县五。东南距布政司五百七十里。  钟祥倚。洪武二十四年建郢王府,永乐十二年除。二十二年建梁王府,正统六年除。元曰长寿县,元末废。洪武三年复置。九年四月省入州。嘉靖十年八月复置,更名。东有?两木山,一名青泥山。北有松林山,兴献王陵寝在焉,嘉靖十年赐名纯德山,置显陵县於此。明末,县废。西滨汉水。北有直河,自随州流入,有滶水流合焉。又有丰乐水,又东有臼水,俱注於汉水。  京山府东。南有县河,下流至景陵县,入汉江。又东北有撞河,自随州流入,至汉川县入汉江,或谓之富水。  潜江府东南。元属中兴路。洪武十年八月来属。北有汉水。西北有潜水,即汉水分流,经县东南入於汉。又东南有深江,又南有恩江,皆汉水支分也。西南有沱水,为江水之分流,经县南,有重湖环绕,又东汇於汉水。  荆门州元治长林县,属荆湖北道宣慰司。洪武九年四月改为县,省长林县入焉,属荆州府。十三年五月复为州,仍属荆州府。嘉靖十年八月来属。东南有章山,即内方山也。汉水迳其东,亦曰沔水。又西有权水,东南有直江,一名直河,又有阳水,一名建水,皆流入焉。南有荆门守御千户所。北有宜阳守御千户所。东南有建阳镇、新城镇,西北有仙居口,北有乐仙桥四巡检司。东北距府九十里。领县一:  当阳州西。元属荆门州。洪武九年改属荆州府。十年五月省入荆门县。十三年五月复置,仍属州。东南有方城,洪武初移治於此。十三年复故。南有玉泉山,玉泉水出焉。北有沮水,源出房县,迳县东南,合榕渡,与漳水会,下流至枝江县,入於大江。北有漳河口巡检司。  沔阳州元沔阳府,属荆湖北道宣慰司。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玉沙县省入,直隶湖广布政司,寻直隶河南。二十四年六月还直隶湖广。嘉靖十年十二月来属。东南有黄蓬山,其下为黄蓬湖。南有大江。北有汉水。东有太白湖,州西十四湖之水悉汇焉,由汉阳县之沌口入於大江。又南有长夏河,江水支流也,亦曰夏水。西北有襄水,汉水支流也,至州东北潴口合流,东入於沔水。东有沙镇、西南有茅镇二巡检司。西北距府三百二十五里。领县一:  景陵州西北。南有沔水。西南有杨水,北注沔,谓之杨口,亦曰中夏口,又曰杨林口。又有中水,流合杨水,曰中口。东有乾镇巡检司。  德安府元属荆湖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月属湖广行省。九年四月降为州,属黄州府。十一月属武昌府。十三年五月复为府,属湖广布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属河南,未几还属。领州一,县五。东南距布政司四百里。  安陆倚。成化二十三年建兴王府。弘治四年迁於安陆州。八年建岐王府,十四年除。正德元年,寿王府自四川保宁府迁此,嘉靖二十四年除。四十年建景王府,四十四年除。洪武初,县省。十三年五月复置。东有章山,即豫章山。涢水在城西,俗称府河,亦曰石潼河,又西有漳水入焉,谓之漳口。南有高核镇巡检司,后移於随州之合河店。  云梦府东南。西南有涢水。东有兴安镇巡检司,后废。  应城府西南。洪武九年四月属黄州府。十年五月省入云梦县。十三年五月复置。西北有西河,下流入汉水。又峙山镇巡检司亦在西北。  孝感府东南。洪武九年四月属黄州府。十年五月省入德安州。十三年五月复置。北有澴水,下流入於汉水。南有沦河,自涢河分流至汉阳,合滠水入江。北有小河溪、东南有马溪河二巡检司。  随州洪武二年正月以州治随县省入。九年四月降为县,属黄州府。十年五月省入应山县。十三年五月复升为州。西有大溪山,氵员水出焉,下流至汉川县入汉水。又西有大洪山,漳水所出。西北有溠水,源出栲栳山,又有氵厥水流入焉。又南有浪水,源出大猿山,下流俱注於涢水。又西北有合河店、东北有出山镇二巡检司。东南距府百八十里。领县一:  应山州东。洪武初省。十三年五月复置。西有鸡头山,澴水出焉。西南有涢水。东有白泉河,与澴水合,入孝感县界。西北有杏遮关巡检司,即平靖关,义阳三关之一。又西南有平里市巡检司。又东北有武阳关,一名武胜关,又名礼山关,亦义阳三关之一。  岳州府元岳州路,属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州,直隶布政司。十四年正月复为府。领州一,县七。东北距布政司五百里。  巴陵倚。洪武九年四月省,十四年复置。西南有巴丘山。又有君山,在洞庭湖中。大江在西北。洞庭湖上纳湘、澧二水,自西南来合,谓之三江口。湖之南有青草湖,又西曰赤沙湖,谓之三湖。沅、渐、元、辰、叙、酉、澧、澬、湘九水,皆汇於此,故亦名九江。东南有氵邕湖,亦名翁湖。南有鹿角巡检司。  临湘府东北。东南有龙窖山,跨临湘、通城、当阳、蒲圻四县界。西南有城陵矶,又有道人矶,皆滨大江,有城陵矶巡检司。又南有土门镇、东北有鸭栏矶二巡检司。  华容府西北。东有东山,又有石门山。大江在北。又有华容河,自大江分流,南达洞庭湖。南有澧水,东流入洞庭湖。西南有赤沙湖,与洞庭湖接。南有明山古楼巡检司。又东北有黄家穴巡检司,后移於塔市。北有北河渡巡检司,后废。  平江府东南。元平江州,洪武三年降为县。北有永宁山。东北有幕阜山。东有汨水,西南流,昌水北流入焉。东北有长寿巡检司。  澧州元澧州路,属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澧阳县省入,属常德府。三十年三月来属。元元贞末徙治新城。洪武五年复旧治。东有关山。西南有大浮山,跨石门、武陵、桃源三县界。南有澧水,一名兰江,亦曰绣水。其东有澹水,北有涔水,俱流入焉。东有嘉山镇巡检司。东距府二百七十里。领县三:  安乡州东南。西有澧水,一名长河。北有涔水。  石门州西。南有澧水。西北有渫水,亦名添平河,自添平所南流入焉。  慈利州西少南。元慈利州,洪武二年降为县。西南有天门山,有槟榔洞,与瑶分界。又西有崇山。又有历山,澧水出焉,下流至华容县入於洞庭湖。又西有漊水,源出四川巫山县,东流合诸溪涧之水,至县西汇於澧水,亦曰后江。西南有永定卫,洪武中置,二十三年八月徙於永顺宣慰司之芋岸坪。西北有龙伏关,东南有后平关、黑崇关,谓之永定三关。所属曰大庸守御千户所,本大庸卫,在卫西,洪武九年四月置,三十一年改为所,曰茅冈长官司,在卫东北,正统中永定卫置。北有九溪卫,洪武二十三年六月置,有九渊、野牛、三江口、闸口四关。所属曰守御添平千户所,在卫北,洪武二年置。曰守御安福千户所,在卫西北,洪武二十三年九月置。曰守御麻寮千户所,在卫北,洪武四年置。曰桑植安抚司,本桑植、荒溪等处宣抚司,在卫西北,太祖丙午年二月置,后废,永乐四年十一月改置。  荆州府元中兴路,属荆湖北道。太祖甲辰年九月改为荆州府,属湖广行省。吴元年十月置湖广分省於此,寻罢。九年属湖广布政司,寻改属河南。二十四年还属。领州二,县十一。东距布政司千二百一十里。  江陵倚。洪武十一年正月建湘王府,建文元年四月除。永乐元年,辽王府自辽东广宁迁於此,隆庆二年十月除。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建惠王府。南滨江。东南有夏水,至沔阳州合於沔水,故沔水亦兼夏水之名。又有阳水,东北至景陵县,入沔水。又东北有三海,沮、漳水汇流处。北有柞溪。又东有灵溪,亦曰零水,南入江,谓之零口。东北有龙弯市、东南有沙头市、南有郝穴口、西南有虎渡口四巡检司。  公安府东南。东北有旧城。今治崇祯元年所迁。北滨江,西北有油河流入焉,谓之油口,有油口巡检司。东北有夏水。  石首府东南。元末治楚望山北,洪武中徙绣林山左,本宋时旧治也。北滨江,江中有石首山。又东有焦山,下有港,通洞庭湖。有调弦口巡检司。  监利府东少南。南滨江。东南有鲁洑江,亦曰夏水,自大江分流,下至沔阳州入沔。又西有涌水,南入江,谓之涌口。又东有瓦子湾、西有窑所、南有白螺矶、北有毛家口、又有分盐所五巡检司。  松滋府西南。西南有巴山。北滨大江。南有红崖子巡检司。又有西坪塞巡检司,后废。  枝江府西。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松滋县。十三年五月复置。北滨大江,江中有百里洲,江水经此而分,故曰枝江。北有沮水,南入江,谓之沮口。  夷陵州元峡州路,属荆湖北道宣慰司。太祖甲辰年为府。九月降为州,直隶湖广行省。九年四月改州名夷陵,以州治夷陵县省入,来属。大江在南。西北有关曰下牢关,夹江为险。又有西陵、明月、黄牛三峡,峡中有使君、虎头、狼尾、鹿角等滩,皆江流至险处也。西北有赤谿,东合大江。南有南津口巡检司。又东有金竹坪巡检司,后废。又西有西津关。东北有白虎关。东距府三百四十里。领县三:  长阳州西南。东南有清江。西有旧关堡、西南有蹇家园、南有渔洋关三巡检司。南有古捍关。西有梅子八关。  宜都州东南。西北有荆门山,下临大江,其对岸即虎牙山也。又西有清江,东流合大江,有清江口巡检司。又西北有古江关、东北有普通镇二巡检司。  远安州东北。旧治亭子山下。成化四年迁於东庄坪。崇祯十三年又迁凤凰山麓,即今治也。东北有沮水。  归州元治秭归县,直隶湖广行省。洪武九年四月废州入秭归县,属夷陵州。十年二月改县名长宁。十三年五月复改县为归州。旧治江北,后治白沙南浦。洪武初,徙治丹阳。四年徙长宁,在江南楚王台下。嘉靖四十年复还江北旧治。东有马肝、白狗、空舲等峡。大江在州北,经峡中,入夷陵界。其西有叱滩、莲花滩、新滩,皆滨江。西北有牛口巡检司,后迁於巴东县利洲。东南有南逻口巡检司,后迁於新滩。东距府五百二十里。领县二:  兴山州西北。洪武九年改属夷陵州,后还属。正统九年三月省入州。弘治三年五月复置。南有香溪,亦曰县前河,南流入江。东北有高鸡寨巡检司。又东有桑林坪巡检司,后废。又北有猫儿关,达郧、襄。  巴东州西。元属归州。洪武九年改属夷陵州。隆庆四年还属。北滨大江,自四川巫山县流入,东经门扇、东奔、破石,谓之巴东三峡,下流至黄梅县入南直宿松县界。又南有清江,一名夷水,自四川建始县流入,下流入於大江。又北有盐井。西南有连天关巡检司。南有野山关巡检司,本治石柱,隆庆四年更名。  襄阳府元襄阳路,属河南江北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属湖广行省。九年属湖广布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属河南,未几,还属湖广。领州一,县六。东南距布政司六百八十里。  襄阳倚。正统元年,襄王府自长沙迁此。南有虎头山,又有岘山。东南有鹿门山。又西有隆中山。汉水在城北,亦曰襄江。白河在城东北,与唐河合,南入汉,谓之白河口,亦曰三州口。又西北有青泥河,南有浮河,西南有檀溪,下流皆入於汉。北有樊城,有樊城关巡检司,后移於县东北之柳树头。又东北有双沟口巡检司。又西有油坊滩巡检司,嘉靖十九年移於县西北之北泰山庙镇。  宜城府东南。东有汉水。西有蛮水,亦曰夷水,源出房县,流至县界,入汉水,其支流曰长渠。又有沶水,自汉中流入,合於蛮水,谓之沶口。又有疏水,在县东北,自南漳县流入,注汉,谓之疏口。  南漳府西南。西北有荆山。南有蛮水,又有沮水,又有漳河,流入当阳县,合於沮水。东有方家堰、西南有金厢坪二巡检司。又西有七里头巡检司,后移於保康县之常平堡。  枣阳府东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宜城县,后复置。东南有白水,南有浕水流合焉,西流於沔水,此县内之白水也。又西南有滚河,流入襄阳之白河。东北有鹿头店巡检司。  谷城府西少北。东北有汉水,又有均水流入焉,谓之均口。又有筑水,经县治东南,注於汉水,曰筑口。西有石花街巡检司。  光化府西北。洪武十年省入谷城县。十三年五月复置。旧治在西。隆庆末,改建於阜城卫,即今治也。东有马窟山。北有汉水。东有白河,即氵肓水,自河南新野县流入,有泌河流合焉。西北有左旗营巡检司,万历中,徙於县旧城。  均州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武当县省入。南有武当山,永乐中,尊为太岳太和山。山有二十七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北有汉江,一名沧浪水。东北有均水,自河南淅川县流入。又东南有黑虎庙巡检司。东南距府三百九十里。  郧阳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置。领县七。又置湖广行都指挥使司於此。卫所俱无实土。东南距布政司千二百里。  郧倚。元属均州。成化十二年置郧阳府,治此。汉水在南。东南有龙门山,龙门河出焉,下流入於汉水。西北有青桐关。东北有雷峰、桠镇二巡检司。  房府南少西。元房州,属襄阳路。洪武十年五月以州治房陵县省入,又降州为县,仍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来属。西南有景山,一名雁山,沮水出焉,流入远安县界。又南有粉水,亦曰彭水,又有筑水,俱流入谷城县,注汉。西南有板桥山巡检司,后移於县东南之博磨坪。  竹山府西南。元属房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房县。十三年五月复置,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来属。东有方城山。西有筑山,筑水出焉,流入房县界。又有上庸山,上庸水所出,南合孔阳水,下流入汉。又南有堵水,源出陕西平利县界,东流入汉。西北有黄茅关、吉阳关二巡检司。  竹溪府西南。本竹山县之尹店巡检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置县,而移巡检司於县东之县河镇,寻又迁巡检司於白土关。南有竹溪河。  上津府西北。洪武初置,属襄阳府。十年五月省入郧阳。十三年五月复置,仍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来属。西有十八盘山,又有吉水,西南流入汉,俗谓之夹河。南有江口镇巡检司。  郧西府西北。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郧县之南门保置。南有汉江,自陕西白河县流入,下流至汉阳县入於江。  保康府东南。弘治十年十一月以房县之潭头坪置。北有粉水,东南有常平堡,嘉靖十九年移南漳县之七里头巡检司於此。  长沙府元天临路,属湖南道宣慰司。太祖甲辰年为潭州府。洪武五年六月更名长沙。领州一,县十一。东北距布政司八百八十里。  长沙倚。治西北。洪武三年四月建潭王府,二十三年除。永乐元年,谷王府自北直宣府迁於此,十五年除。二十二年建襄王府,正统元年迁於襄阳。天顺元年三月建吉王府。县旧治城外,洪武初,徙城中。十八年复徙北门外。万历二十四年徙朝宗门内。西有湘水,源出广西兴安县,流入境,合潇水、烝水北流,环府城,东北出至湘阴县,达青草湖,注洞庭湖,行二千五百余里。北有浏阳水,西流入湘,谓之浏口。又有麻溪,流入湘水,曰麻溪口。又西北有乔口巡检司,乔江与澬江合流处。  善化倚。治东南。旧治在城外,洪武四年徙於城中。十年五月省入长沙县。十三年五月复置,治在南门外。成化十八年仍徙城中。西南有岳麓山,湘江绕其东麓。又有靳江,流入湘江。西有橘洲,在湘江中。南有暮云市巡检司。  湘阴府北。元湘阴州。洪武初降为县。北有黄陵山。西有湘水,北达青草湖,谓之湘口。湖在县北,与洞庭连,亦曰重湖。南有哀江。又北有汨罗江,汨水自平江县流入,分流为罗水,会於屈潭,西流注湘,谓之汨罗口。西北有营田巡检司。  湘潭府西南。元湘潭州。洪武三年三月降为县。东有昭山,下有昭潭。西有湘水,西南有涓水流入焉。南有下滠市巡检司。  浏阳府东。元浏阳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北有道吾山。东北有大光山。又有大围山,浏水出焉,经县南,入长沙县界,曰浏阳水。东南有渠城界、梅子园二巡检司。又有翟家寨巡检司,后废。  醴陵府东南。元醴陵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南有渌水,亦曰漉水,西北注於湘水,有渌口巡检司。  宁乡府西。西有大沩山。北有澬江,源出绥宁县,经此入沅江县界,注洞庭。  益阳府西北。元益阳州。洪武初降为县。西南有澬江,亦曰益水。东有乔江,澬江之分流也,下流复合於澬江。  湘乡府西南。元湘乡州。太祖甲辰年降为县。西有龙山,涟水出焉,经县东南,下流入於湘水。又西有湄水,南有丰溪水,俱入於涟水。西南有武障市巡检司。又有永丰市、虞磨市二巡检司,后废。  攸府南少东。元攸州。洪武三年三月降为县。南有司空山。东有攸水,自江西安福县流入,东南有洣水流合焉,下流至衡山县,入於湘水。南有凤岭巡检司,后废。  安化府西。东有浮泥山,有大峰山。西北有辰山,西有澬江。又南有善溪,自武陵县流注於澬江。  茶陵州元直隶湖南道。太祖甲辰年降为县。成化十八年十月复为州。西有云阳山。西北有洣水,自酃县流入。又东南有茶水,源出江西永新县之景阳山,西流来合焉,北入攸县之攸水。东有视渡口巡检司。北距府四百五十里。  常德府元常德路,属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领县四。东北距布政司一千零五十里。  武陵倚。弘治四年八月建荣王府。东南有善德山。南有沅水,又有朗水流入焉,谓之郎口。又东北有渐水,即鼎水也,自九溪卫流入。  桃源府西。元桃源州。洪武二年降为县。西有壶头山,接武陵、沅陵界。南有沅水,东有朗溪,西南有泥溪,俱流入焉。又西南有高都巡检司。又南有白马巡检司,本名苏溪,治县东后春村,寻徙,更名,后废。  龙阳府东少南。元龙阳州。洪武三年三月降为县。旧治在东,今治景泰元年十二月所徙。东有军山。北有沅水,东北有鼎水流入焉,谓之鼎口,有鼎港口巡检司。又东南有赤沙湖,一名蠡湖。又西北有小江口巡检司。  沅江府东南。元属龙阳州。洪武三年州废,来属。十年五月省入龙阳县。十三年五月复置。西南有沅水。又有澬水、澧水,并流入县境,至县东北入洞庭湖。  衡州府元衡州路,属湖南道宣慰司。太祖甲辰年为府。领州一,县九。东北距布政司一千三百里。  衡阳倚。弘治十二年,雍王府自四川保宁府迁此,正德二年除。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建桂王府。南有回雁峰,北有岣嵝峰。衡山之峰七十二,在县者凡七,而二峰最著。东有湘水,又有蒸水自西南流入焉,谓之蒸口。又东北有耒水,注湘,谓之耒口。又东有酃湖。又东有新城县,元末置。洪武十年五月省为新城市,江东巡检司治此。西南有松柏市巡检司。  衡山府东北。元属天临路。洪武间改属。西有衡山,有七十二峰、十洞、十五岳、三十八泉、二十五溪、九池、九潭、九井,而峰之最大者曰祝融、紫盖、云密、石廪、天柱,惟祝融为最高。东有湘江。东南有茶陵江,即洣水也,自攸县合攸水流入境,注於湘,曰茶陵口。东有草市、东南有雷家埠二巡检司。  耒阳府东南。元耒阳州,直隶湖南道。洪武三年三月降为县。耒水在北。东有侯计山,肥水出焉,西南入耒水。又西南有罗渡巡检司。  常宁府南。元常宁州,直隶湖南道。洪武三年三月降为县。西北有湘水,东有舂陵水合焉。  安仁府东少北。西有杨梅峰。南有小江水,自郴州流入,西北流至衡山县,合於洣水。南有安平、北有潭湖二巡检司。  灵阝府东。洣水在县东,源出洣泉,西有云秋水流合焉。  桂阳州元桂阳路,治平阳县,属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县,省平阳县入焉。十三年五月升为州。西有大凑山。南有晋岭山。北有潭流岭。旧皆产银铅砂矿。西有蓝山。西北有舂陵水,又西有岿水流合焉。北有泗州寨、南有牛桥镇二巡检司。西北距府三百里。领县三:  临武州南。西北有舜峰山。西有西山,武水出焉,经宜章县合於章水。东北有两路口巡检司。又东有赤土巡检,后废。  蓝山州西南。旧治在县北,洪武元年徙於此,属郴州。二年来属。南有黄檗山。东南有华阴山。西南有九疑山,山有杞林峰,岿水出焉,亦名舜水,北流合舂陵水。又西有守御宁溪千户所,洪武二十九年三月置。东有毛俊镇、北有乾溪镇、西南有大桥镇三巡检司。又西有小山堡、张家陂二巡检司,后废。  嘉禾州西南。崇祯十二年以桂阳州之仓禾堡置,析临武县地益之。东南有岿水,自蓝山县流入,北经石门山,又东北入州界。  永州府元永州路,属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领州一,县七。东北距布政司千八百二十里。  零陵倚。北有湘水,经城西,潇水自南来合焉,谓之湘口,有湘口关。又南有永水,源出县西南之永山,北流入於湘水。北有黄杨堡巡检司,本高溪市,隆庆元年徙治,更名。  祁阳府东北。旧治在县西,景泰元年十二月徙於今治。北有祁山,上有黄罴镇。西北有四望山。西有湘水。又城北有祁水,源出邵阳县,东北流入焉。南有浯溪,下流亦入湘水。又东有归阳市、东南有白水市、西北有水隆太平市三巡检司。又东北有湘江市巡检司,后移於县东北之排山。  东安府西北。八十四渡山在县东。又东南有湘水,自广西全州流入。又有卢洪江,源出县北九龙岩,经城东,下流入湘水。有卢洪市巡检司。又有结陂市巡检司,后废。  道州元道州路,属湖南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九年四月复降为州,以州治营道县省入,来属。西有营山,营水出焉,至泥江,与江华县之沲水合。东有潇江,至青口,合于沲水。又西有濂溪,源出州西安定山下,东北合宜水,谓之龙滩,下流俱入湘水。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四:  宁远州东少北。南有九疑山,介衡、永、郴、道之间。山有硃明峰,潇水出焉。又南有舜源水,北流与江华县沲、潇二水合为三江口。南有九疑、鲁观巡检司,在九疑、鲁观二峒口。  江华州南。东南有故城。今治本宁远卫右千户所,洪武二十八年置。天顺六年徙县来同治。西有白芒岭,即萌渚岭,五岭之第四岭也。东有沲水,源出九疑山之石城、娥皇二峰,下流合於潇水。又东南有砅水,源出九疑山之女英峰,流合沲水。又东有守御锦田千户所,洪武二十九年置。又有锦田巡检司。又西南有锦冈巡检司,又有涛墟市巡检司,后移於宁远县之九疑、鲁观。  永明州西少南。北有永明岭,即都庞岭,五岭之第三岭也。南有遨水,自广西富川县流入,下流注於潇水。东南有枇杷守御千户所,西南有桃川守御千户所,俱洪武二十九年置。又有桃川市巡检司。又西南有白面墟巡检司。  新田州东北。崇祯十二年以宁远县之新田堡置。西北有舂陵山,与宁远县界,舂陵水出焉,下流至常宁县,合於湘水。东南有白面寨巡检司。  宝庆府元宝庆路,属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领州一,县四。东北距布政司千二百五十里。  邵阳倚。南有高霞山,东有烝水。又北有澬水,邵水自东流合焉,有五十三滩,又有四十八滩,皆澬水所经。西北有龙回巡检司。又北有巨口关。东北有白马关。  新化府北。南有上梅山,其下梅山在安化县境。东南有澬水。西南有长鄄巡检司,寻废。又北有苏溪巡检司。  城步府西南。本武冈州之城步巡检司。弘治十七年改置县,析绥宁县地益之,而迁巡检司於县东北之茅坪铺,寻又迁山口,后废。东南有罗汉山,又有巫水,下流入於澬水。  武冈州元武冈路,属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武冈县省入,来属。永乐二十二年,岷王府自云南迁於此。北有武冈山。南有云山。又有澬水。西南有都梁水,东北流入焉。北有蓼溪隘、峡口镇,南有石门隘,东有紫阳关四巡检司。东有石羊关。东距府二百八十里。领县一:  新宁州东南。旧治在县东。景泰二年移於沙洲原。南有夫夷水,北流合都梁水。东南有靖位、西有新寨二巡检司。  辰州府元辰州路,属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领州一,县六。东北距布政司千七百里。  沅陵倚。西北有大酉山、小酉山。东有壶头山。西南有沅水,辰水自东北流入焉。又东有百曳、高涌、九矶、清浪等滩。又酉水在西北,东南入沅水。东有大刺、西北有明溪、又有会溪、东北有池蓬四巡检司。又有高岩巡检司,后废。  卢溪府西少南。南有沅水。西有武溪,即潕溪也,下流合於沅水。又西有镇溪军民千户所,洪武三十年二月置。又南有溪洞巡检司。又西有河溪、西南有院场坪二巡检司,后废。  辰溪府西南。东南有五城山。西北有沅水。西有辰水。又东有渡口镇、南有晋市镇二巡检司,后废。  溆浦府东南。东有红旗洞。西有溆水,下流入沅水。南有龙潭、东北有镇宁二巡检司。  沅州元沅州路,直隶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卢阳县省入,来属。北有明山。南有沅江,其源出四川遵义县,下流至沅江县,入洞庭湖。西有舞水,即无水也,流入於沅水。西有晃州巡检司。又西南有西关渡口巡检司,后废。东北距府二百七十里。领县二:  黔阳州东南。东南有罗公山。南有双石崖,一名屏风崖。景泰中,筑寨置戍於此,名安江双崖城。北有沅水。又东有洪江,西有郎江,南有黔江,俱流入焉。东有安江巡检司。又西有托口寨。东有洪江寨。  麻阳州北少西。东有包茅山。西有蜡尔山,与保靖司及四川、贵州界,诸苗蛮在山下者凡七十四寨。南有辰水,自贵州铜仁府流入。西有锦水,下流入於辰州。东北有岩门巡检司。  郴州元郴州路,属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郴阳县省入,直隶布政司。南有黄岑山,与宜章县界,亦曰骑田岭,五岭之第二岭也,其支岭曰摺岭。又东北有云秋山,与灵阝县界,云秋水出焉。东有郴水,发源黄岑山,流合桂阳县之耒水,下流入於湘水。又西南有桂水,下流合於耒水。西南有石陂巡检司。领县五。北距布政司千八百八十里。  永兴州北少西。东南有土富山,旧有银井。西有高亭山。东有郴水,又有白豹水,自西南流入焉,谓之森口。西有高亭、北有安福二巡检司。  宜章州南。西南有莽山。东有漏天山。北有章水,支流曰小章水,源俱出黄岑山,有武水自西来合焉,下流入江西崇义县界。东有赤石、南有白沙二巡检司。  兴宁州东北。南有耒水,东南有资兴水流合焉。东有州门巡检司。东南有滁口巡检司,后移於西南之黄家摐。  桂阳州西南。南有耒山,耒水所出,西北会於郴水。又东有孤山水,流入江西崇义县,达於赣水。东有守御广安千户所,洪武二十九年三月置,后废。宣德八年六月复置。东有益将、西有镇安、南有长乐山口、北有濠村四巡检司。  桂东州东。西北有小桂山,桂水所出,南有沤江来合焉。又南有高分岭巡检司。  靖州元靖州路,直隶湖广行省。太祖乙巳年七月为靖州军民安抚司。元年降为州。三年升为府。九年四月复降为州,以州治永平县省入,直隶布政司。南有侍郎山,与广西融县分界。东有渠水,下流合会同县之郎江而入沅水。西有零溪巡检司。领县四。东北距布政司千八百五十里。  会同州东北。西有沅水,又西南有郎水,自贵州黎平府流入,又东有雄溪,一名洪江,下流俱入於沅水。南有若水巡检司。  通道州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州。十三年五月复置。北有福湖山。西有渠水,西北有播扬河,自贵州黎平府流合焉。有播扬巡检司。又西南有收溪寨巡检司。  绥宁州东。元属武冈路。洪武元年属武冈府。三年来属。东有双溪,即城步县巫水之下流也。东北有青坡巡检司,后移於武阳。西南有临口巡检司。  天柱州西北。本天柱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五年五月置。万历二十五年改为县,析绥宁、会同二县地益之。崇祯十年东迁龙塘,名龙塘县。后东迁雷寨县。后还旧治,复故名。东有沅水。西北有屯镇汶溪后千户所,洪武二十三年置。东有镇远巡检司,后移上新市,又有江东巡检司。  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元施州,属四川行省夔州路。洪武初省。十四年五月复置,属夔州府。六月兼置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都司。十二月属湖广都司。后州废,存卫。北有都亭山。东有连珠山,五峰关在山下。又东南有东门山。东北有清江,自四川黔江县流入,一名夷水,亦曰黔江,卫境诸水皆入焉,下流至宜都县入於大江。领所一,宣抚司四,安抚司九,长官司十三,蛮夷官司五。东北距布政司千七百里。  大田军民千户所洪武二十三年闰四月以散毛宣抚司之大水田置。东有小关山。西南有万顷湖,与酉阳界。又南有深溪关。北有硝场,产硝。东北距卫二百二十里。  施南宣抚司元施南道宣慰司。洪武四年十二月因之,后废。十六年十一月复置,属施州卫。二十七年后复废。永乐二年五月改置长官司,属大田军民千户所。四年三月升宣抚司,仍属卫。东有旧治。后迁夹壁龙孔,即今治也。西有前江,发源七药山,西南流与后江合,入四川彭水县界。北距卫一百里。领安抚司五:  东乡五路安抚司元东乡五路军民府。洪武四年十二月改置长官司,后升安抚司。领长官司三,蛮夷官司二。  摇把峒长官司元又把峒安抚司,后废。宣德三年五月改置。  ○上爱茶峒长官司  下爱茶峒长官司二长官司俱元容美洞地。至大二年置怀德府,属四川南道宣慰司。至顺二年正月升宣抚司。至正中,升军民宣慰司。太祖甲辰年六月改军民宣抚司,后废。宣德三年五月改置。  镇远蛮夷官司宣德三年五月置。  隆奉蛮夷官司元隆奉宣抚司。洪武四年十二月改长官司,后废。宣德三年五月改置官司。  忠路安抚司明玉珍忠路宣抚司。洪武四年改安抚司,二十三年废。永乐五年复置,领长官司一。  剑南长官司宣德三年五月置。  忠孝安抚司元置。洪武四年十二月改置长官司,寻复故。二十三年废。永乐五年复置。  金峒安抚司元置。洪武四年十二月改长官司。永乐五年复故。宣德三年五月领蛮夷官司一。隆庆五年正月降为峒长。  西坪蛮夷官司宣德三年五月置。  中峒安抚司嘉靖初置。  散毛宣抚司元至元三十年四月置散毛洞蛮夷官。三十一年五月升为府,属四川行省。至正六年七月改散毛誓厓等处军民宣慰司。明玉珍改散毛宣慰使司都元帅。洪武七年五月改散毛沿边宣慰司,属四川重庆卫。二十三年废。永乐二年五月置散毛长官司,属大田军民千户所。四年三月升宣抚司,属施州卫。南有白水河,一名酉溪,自忠建宣抚司流入,又东南入永顺司界。东北距卫二百五十里。领安抚司二:  龙潭安抚司元龙潭宣抚司。明玉珍改长官司。洪武八年十二月改龙潭安抚司,属四川重庆卫。二十三年废。永乐四年三月复置,来属。南有清江。  大旺安抚司明玉珍大旺宣抚司。洪武八年十二月因之,属四川。永乐五年改置,领蛮夷官司二。  东流蛮夷官司洪武八年十二月置东流安抚司,属四川,后废。宣德三年五月改置,来属。  臈壁峒蛮夷官司宣德三年五月置。  忠建宣抚司元忠建军民都元帅府。明玉珍因之。洪武五年正月改长官司。六年升宣抚司。二十七年四月改安抚司,寻废。永乐四年复置宣抚司,属施州卫。南有白水河,源出将军山,西南流,车东河自容美司来合焉。北距卫二百五十里。领安抚司二:  忠峒安抚司元湖南镇边宣慰司。明玉珍改沿边溪洞宣抚司。洪武五年正月改沿边溪洞长官司,后废。永乐四年改置。西南有酉溪。  高罗安抚司元高罗宣抚司。明玉珍改安抚司。洪武六年废。永乐四年三月复置。领长官司一。  思南长官司成化后置。  容美宣抚司元容美等处宣抚司,属四川行省。太祖丙午年二月因之。吴元年正月改黄沙、靖安、麻寮等处军民宣抚司。洪武五年二月改置长官司。七年十一月升宣慰司,后废。永乐四年复置宣抚司,属施州卫。西南有山河,即溇水之上源,东入九溪卫界。西北距卫二百十里。领长官司五:  盘顺长官司元元统二年正月置盘顺府。至正十五年四月升军民安抚司。洪武五年三月改为长官司。  椒山玛瑙长官司、五峰石宝长官司、石梁下峒长官司、水尽源通塔平长官司四长官司,俱洪武七年十一月置,十四年废。永乐五年复置。  木册长官司元木册安抚司。明玉珍改长官司。洪武四年废。永乐四年三月复置,属高罗安抚司。宣德九年六月直隶施州卫。  镇南长官司元宣化镇南五路军民府,寻改湖南镇边毛岭峒宣慰司。明玉珍改镇南宣抚司。太祖丙午年二月因之,寻废。洪武八年二月复置,属施州卫。二十三年复废。永乐五年改置,直隶施州卫。有酉溪。  唐崖长官司元唐崖军民千户所。明玉珍改安抚司。洪武七年四月改长官司,后废。永乐四年三月复置,直隶施州卫。南有黔水,即清江之上源。  永顺军民宣慰使司元至元中,置永顺路,后改永顺保靖南渭安抚司。至大三年四月改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至正十一年四月升宣抚司,属四川行省。洪武二年为州。十二月置永顺军民安抚司。六年十二月升军民宣慰使司,属湖广行省,寻改属都司。西南有水溪,即酉水也,下流入沅陵县界。领州三,长官司六。东北距布政司二千里。  南渭州司西。元属新添葛蛮安抚司,后废。洪武二年复置,改属。  施溶州司东南。元会溪施溶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军民安抚司,后废。洪武二年改置,来属。  上溪州司西。洪武二年置  臈惹洞长官司、麦著黄洞长官司、驴迟洞长官司、施溶溪长官司四长官司,元俱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洪武三年改属。  白崖洞长官司元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洪武三年改属。  田家洞长官司洪武三年置。  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元保靖州,属新添葛蛮安抚司。太祖丙午年二月置保靖州军民安抚司。洪武元年九月改宣慰司。六年十二月升军民宣慰使司,直隶湖广行省,寻改属都司。北有北河,自酉阳司流入,东入永顺司界。又有峒河,下流与卢溪县之武溪合。领长官司二。东北距布政司千九百七十里。  五寨长官司司南。元置,洪武七年六月因之。  筸子坪长官司司南。太祖甲辰年六月置竿子坪洞元帅府,后废。永乐三年七月改置。  浙江《禹贡》扬州之域。元置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治杭州路。又分置浙东道宣慰使司,治庆元路。属焉。太祖戊戌年十二月置中书分省。治宁越府。癸卯年二月移治严州府。丙午年十二月罢分省,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治杭州府。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杭州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卫为浙江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一,属州一,县七十五。为里一万零八百九十九。西至开化,与江南界。南至平阳,与福建界。北至太湖,与江南界。东至海。距南京九百里,京师三千二百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二百一十三万八千二百二十五,口一千四十八万七千五百六十七。弘治四年,户一百五十万三千一百二十四,口五百三十万五千八百四十三。万历六年,户一百五十四万二千四百八,口五百一十五万三千五。  杭州府元杭州路,属江浙行省。太祖丙午年十一月为府。领县九:  钱塘倚。洪武三年四月建吴王府。十一年正月改封周王,迁河南开封府。南有凤凰山,有秦望山。西南有灵隐山。南有钱塘江,亦曰浙江,有三源:曰新安江,出南直歙县;曰信安江,出开化县;曰东阳江,出东阳县。汇而东为钱塘江,至会稽县三江海口入海。西有西湖,源出武林泉。又北有运河,至秀水县北,而接南直运河。又有安溪,即苕溪也,自余杭县流入,下流至乌程县东北,注於太湖。  仁和倚。东北有皋亭山,有临平山,下有临平湖,后塞。北有北新关,成化中设户部分司於此。又有塘栖镇。  海宁府东少北。元海宁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南滨海,有捍海塘。西南有赭山,与萧山县龛山相对,浙江经其中,东接大海,谓之海门。东南有石墩镇巡检司,本置县东北硖石镇,后迁於此,更名。西南有赭山镇巡检司,本置县西陈桥北,寻迁赭山,更名,又迁文堂山上,仍故名。又西北有长安镇。  富阳府西。东有观山。西南有湖洑山。东南临富春江,即钱塘江也。西南有东梓巡检司,后废。  余杭府西北。西南有大涤山。西北有径山。南有苕溪,源出於潜县天目山。东北有石濑巡检司,后废。  临安府西。旧治在县西西墅镇。洪武初徙於今所,本吴越衣锦军也。西有天目山,亦曰东天目,其在於潜境者为西天目。西北有南溪,即东苕溪也,源出天目山,经县南,亦曰新溪。  於潜府西。北有天目山,浮溪出焉。县南为紫溪,下流至桐卢县入浙江。  新城府西南。西有葛溪,又东北有松溪合焉,至岘口入於浙江。  昌化府西。东南有柳相山。南有铜坑山。西北有千顷山。西有昱岭,上有关。又西北有黄花岭,上亦有关。东南有柳溪,东流合於於潜之紫溪。又有双溪,自县治南流入柳溪。西有手甗岭巡检司,迁县西南株柳村,又迁县西湛村,又迁杨家塘,仍故名。  严州府元建德路,属江浙行省。太祖戊戌年三月为建安府,寻曰建德府。壬寅年二月改曰严州府。领县六。东北距布政司二百七十里。  建德倚。北有乌龙山。西有铜官山。又新安江自淳安县流入,经城南,东阳江自西南来合焉。又东北有胥溪,来入江,谓之胥口,亦曰建德江。东有管界巡检司。  桐庐府东北。西有富春山,一名严陵山。桐江在南,即浙江也,亦曰睦江。自建德县流入,经富春山之钓台下,曰七里濑,又东经桐君山下,曰桐江。有桐溪自县东北流入焉,谓之桐江口,其上源即分水县之天目溪也。有桐江巡检司,后迁桐君山,又迁窄溪埠。  淳安府西。南有云濛山。西有都督山,又有威平洞,亦曰青溪洞,又名帮源洞。南有新安江,自南直歙县流入,亦曰青溪。西有街口、又有永平、南有港口三巡检司,后废。东有锦溪关,嘉靖中置。  遂安府西少南。西有武强溪,有双溪流合焉,曰三渡口,经城南,东北注於淳安之青溪。南有凤林巡检司,后废。  寿昌府西南。东南有岩峒山。西有寿昌溪,东北流至建德县,入新安江。南有常乐溪,东南流至兰溪县,入东阳江。西有社田、西南有上梅二巡检司。  分水府东北。东有天目溪,上源即於潜县之紫溪及昌化县柳溪也,下流为桐庐县之桐溪。又东南有前溪,自淳安县流入,东流於天目溪。东有吴村巡检司,后废。  嘉兴府元嘉兴路,属江浙行省。太祖丙午年十一月为府,直隶京师。十四年十一月改隶浙江。领县七。西南距布政司百七十五里。  嘉兴倚。南有南湖,亦曰鸳鸯湖,流合运河。又有长水塘,西南接海宁,东北接海盐县界。又东有双溪,东出为华亭塘,南直松江府之漕舟,由此入运河。  秀水倚。宣德五年三月析嘉兴县地置。西有运河,北经闻家湖,达南直吴江县之运河。东北有杉青闸、又有王江泾二巡检司。  嘉善府东。本嘉兴县魏塘镇巡检司,宣德五年三月改为县。南有华亭塘河,东有魏塘河,东北有清风泾,皆流合焉。西北有分湖,与南直吴江县分界。又北有章练塘水,亦流合华亭塘河,达华亭县之泖湖。东北有风泾、西北有陶庄二巡检司,废。  崇德府西南。元崇德州。洪武二年降为县。西北有运河,自德清县流入。东南有语溪,一名语儿中泾,又名沙渚塘。又东北有石门塘水,东南接运河,北达归安之乌镇。  桐乡府西少南。宣德五年三月以崇德县之凤鸣乡置。北有运河,与崇德县接界。又有烂溪,北达吴江县之莺脰湖,西达湖州府浔溪。北有皁林镇巡检司。  平湖府东。宣德五年三月以海盐县之当涂镇置。东南有故邑山。南有雅山,俗曰瓦山。又当湖在县治东,下流出海盐澉浦口入海。其西为市西河,自嘉兴县流入,入於当湖。其分流南出者,则由县东南乍浦入海;北出者,则由县东北芦沥浦入海。浦傍有芦沥盐场。又北有东泖,即华亭三泖之上流。东有白沙湾巡检司,治广陈墅,后迁县东南独山。又东南有乍浦镇巡检司,后迁梁庄,仍故名。  海盐府东南。元海盐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南有秦驻山,又有长墙山。西南有凤凰山。东北有汤山,又有独山,旧置盐场於此。东临海,有防海塘,洪武初,以石为之,南北计四千八百丈。又有东、西、南三海口,而西海口在县东北,尤冲要。东北有吕港,港口有盐场。西南有鲍郎市,有盐课司。东北有守御乍浦千户所,东南有澉浦守御千户所,俱洪武十九年十月置。城东有海口巡检司,后徙砂腰村,南有澉浦巡检司,后迁秦驻山,俱仍故名。  湖州府元湖州路,属江浙行省。太祖丙午年十一月为府,直隶京师。十四年十一月改隶浙江。领州一,县六。南距布政司百九十里。  乌程倚。北有卞山,亦曰弁山。西南有石城山。南有岘山,本名显山。西南有铜山,一名铜岘山。北有太湖,接南直苏、常二府界。东北有大钱湖、小梅湖二口,府境群水皆於此入太湖。又西有苕溪,源自孝丰天目之阴,流经毘山下,出大钱湖口。又南有余不溪,即杭州境内之苕溪,自德清县流经府南,汇为玉湖,复东北出而汇於苕水,亦曰霅溪。东有后潘村巡检司,后迁南浔镇,仍故名。东北有大钱湖口巡检司。  归安倚。南有金盖山,亦名何山。又有衡山。东有升山,亦曰乌山,一名欧余山。又运河在城东,源自苕溪、余不溪二水,分流为运河,东北经南浔镇,入吴江县界,合嘉兴之运河。又南有荻塘,亦曰荻港,东北接运河。其枝流东南出乌镇,合桐乡之烂溪。又东有浔溪,即余不溪支流也,流经南浔。东南有琏市巡检司。又西南有上沃埠巡检司,后废。  长兴府西北。元长兴州。太祖丁酉年三月改名长官州,壬寅年复曰长兴。洪武二年降为县。西北有顾渚山,产茶,一名西顾山,一名吴望山。东北有太湖,与南直宜兴县分中流为界。西有箬溪,下流入太湖。西南有荆溪,东南入於苕溪。东北有皋塘、西南有四安二巡检司。又西有合溪、南有和平二巡检司,废。  德清府南少东。东北有敢三山。东南有运河,有余不溪,亦曰霅溪,即苕溪别名。东北有新市镇巡检司。又东有下塘巡检司,后迁五柳港口。又东有荷叶浦巡检司,废。  武康府西南。东有封山,一名防风山。又有禺山。西南有覆舟山。南有前溪,东北有后溪流入焉,下流入德清余不溪。  安吉州元安吉县。正德元年十一月升为州。西南有故城。洪武徙於今治。东南有白阳山,旧产锡。西有苕溪。又有龙溪,即苕溪支流。东南有独松关巡检司,又有递铺巡检司,废。东北距府二十里。领县一:  孝丰州西南。成化二十三年析安吉县地置,属府。正德二年改属州。南有天目山,有天目山巡检司。又西南为金石山,即天目最高处。又南有苕溪,出天目山,此为苕溪之别源。又西有松坑巡检司。  绍兴府元绍兴路,属浙东道宣慰司。太祖丙午年十二月为府。领县八。西北距布政司百三十八里。  山阴倚。南有会稽山,其支山为云门山,又有法华山。西南为兰亭山。西北有涂山。北滨海,有三江口。三江者,一曰浙江;一曰钱清江,即浦阳江下流,其上源自浦江县流入,至县西钱清镇,曰钱清江;一曰曹娥江,即剡溪下流,其上源自嵊县流入,东折而北,经府东曹娥庙,为曹娥江,又西折而北,会钱清江、浙江而入海。又西有运河,自萧山县流入,又东南迳会稽县,又东入上虞县界。又南有鉴湖,长十四五里,俗曰白塔洋,有若耶溪合焉。又北有白水湖,旁通运河。北有三江守御千户所,在浮山之阳,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又有三江巡检司,在浮山桃松庄。又西北有白洋巡检司。  会稽倚。东南为会稽山,其东接宛委、秦望、天柱诸山。又东有银山、锡山,旧产银砂及锡。东南有若耶山。东有曹娥江。东南有平水溪,南合剡溪。东北有沥海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又有黄家堰巡检司,寻迁沥海所西,后迁上虞县界纂风镇,仍故名。  萧山府西北。西南有虎爪山,东南有龛山,俱下临浙江。龛山傍有小山曰鳖子山,浙江自县西东北流,出其中,东接大海,亦曰海门。东南有峡山,钱清江经其中,复北折而东,入山阴县界。城西有运河,东接钱清江。又有湘湖。西南有渔浦巡检司。又西有西兴,亦曰西陵,往钱塘者由此渡江。  诸暨府西南。元诸暨州。大祖己亥年正月改诸全州。丙午年十二月降为诸暨县。西南有新城,在五指山下,太祖癸卯年,李文忠所筑。西有长山,又有五泄山。南有句乘山。又有浣江,即浦阳江,亦曰青弋江。又西南有长清关、西有阳塘关二巡检司,废。  余姚府东北。元余姚州。洪武初,降为县。南有新城,与县城隔江对峙,姚江经其中。南有四明山,北濒海。姚江源自县西南太平山,一名舜江,西北流至上虞县,乃东北出,经县南。又东为慈溪之前江。东北有烛溪湖,引流为东横河。西有牟山湖,引流为西横河,俱注於姚江。又西北有临山卫,洪武二十年二月置。东北有三山守御千户所,一名浒山,亦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又东北有三山巡检司,治金家山上,寻迁破山。北有眉山巡检司,治眉山寨,寻迁县西北湖海头。又有庙山巡检司,治庙山寨,寻迁上虞县界中源堰,仍故名。  上虞府东。西北有夏盖山,北枕海,南临夏盖湖。西南有东山。东有覆卮山,接嵊县界。又东有通明江,即姚江上流。又有运河,在县治前。又西北有白马湖,北接夏盖湖,其相连者有上妃湖,亦曰上陂湖,引流为五夫湖,东北达於余姚之西横河。又西有梁湖巡检司,本治梁湖,寻迁百官市,仍故名。  嵊府东南。东有丹池山。东北有嵊山。北有?雩山,又有清风岭。西有太白山。南有剡溪,源出天台诸山,下流为曹娥江。西有长乐镇、西北有管解寨二巡检司,废。  新昌府东南。东有沃州山。东南有天姥山。又东有东溪,源出天台山,西北流入嵊县界。南有彩霞镇、又有丰乐、又有善政三巡检司,后废。  宁波府元庆元路,属浙东道宣慰司。太祖吴元年十二月为明州府。洪武十四年二月改宁波。领县五。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六十里。  鄞倚。东有鄮山。西南有四明山,周八百余里。东有灌顶山,旧产铁。东南有阿育王山,有太白、天童诸山。东北滨海。有鄞江,一名甬江。东南有奉化江,西北有慈溪,皆流合焉。西南有小江湖,又西有广德湖,东有东钱湖,皆引流入鄞江。北有龙山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九年十一月置。东有甬东巡检司,治甬东隅,后迁定海县东南竹山海口,仍故名。又有岱山、又有螺峰二巡检司,后废。  慈谿府西北。元曰慈谿。永乐十六年改“谿”为“溪”。西南有车厩山。东北滨海。南有慈溪,一曰前江,即姚江下流也,蓝溪、文溪诸水皆流合焉。西北有鸣鹤盐课司。又观海卫亦在西北,洪武十九年一月置。又有松浦巡检司,治浦东,寻迁浦西。又有向头巡检司,治向头寨,寻迁洋浦,废,后复。  奉化府南。元奉化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南有蓬岛山,又有天门山。西北有雪窦山。北有奉化江,亦曰北渡江,又谓之剡溪。东有市河,东北有赵河,皆南流入焉。东有塔山、东南有鲒琦二巡检司。又有公棠、连山、栅?虚、东宿四巡检司,废。  定海府东北。东有候涛山,一名招宝山,上有威远城,山麓有靖海城,俱嘉靖三十九年置。东北皆滨海。海中有舟山,有金塘山,有蛟门山,又有普陀落伽山,有大谢、小谢山。南有大浃江,其上流即鄞江,分流为小浃江,并入海。南有清泉等盐场。又东北有定海卫,本定海守御千户所,洪武十四年四月置,二十年二月升为卫。东南有穿山后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九月置。又有霩衢守御千户所,大嵩守御千户所,俱洪武十九年十一月置。又有舟山中中千户所,舟山中左千户所,本元昌国州,洪武二年降为县,二十年六月,县废。改置。南有上岸太平岙、西有管界寨二巡检司。又西北有施公山、南有长山二巡检司,后废。又南有霞屿巡检司,本名崎头,正统间更名,后废。又舟山东南有宝陀、西北有岑港,又舟山东有岱山、西南有螺峰四巡检司,后废。  象山府东南。南有石坛山,亦曰坛头山。东南北三面皆滨海。其南有三萼山,一名三仙岛,俱在海中。南有玉泉盐场。又西南有昌国卫,本昌国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二年十月置於舟山,十七年九月改为卫。二十年来徙县南天门山,二十七年迁县西南后门山。又山西南有石浦守御前、后二千户所,俱洪武二十年置。西北有钱仓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九年十一月置。西有爵溪守御千户所,洪武三十年十二月置。北有陈山巡检司,治陈山,寻迁县东南。西有爵溪巡检司,迁治姜屿渡。南有石浦巡检司,迁治青山头。又东有赵岙巡检司,自宁海县迁此。俱仍故名。  台州府元台州路,属浙东道宣慰司。洪武初,为府。领县六。西北距布政司四百四十里。  临海倚。西南有括苍山,一名真隐山。又东南有海门山,有金鰲山,皆滨海。南有澄江,一名灵江,流合天台、仙居诸山之水,至黄岩县入海。又大海在东,中有芙蓉山、高丽头山。又有杜渎盐场。又海门卫亦在县江,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其北为前千户所,洪武二十八年置。东北有桃渚前千户所,洪武二十年九月置。东有蛟湖巡检司,迁治海口陶屿。又有连盘巡检司,迁治海口长沙。俱仍故名。  黄岩府东南。元黄岩州。洪武三年三月降为县。南有委羽山。东有大海。西北有永宁江,即澄江下流。东南有盐场,又有长浦巡检司。  天台府西南。西有天台山。北有赤城山,又有石桥山,皆天台支阜也,其绝顶曰华顶峰。又西南有始丰溪,即澄江上源。又东有楢溪,产铁。其东为甬溪。又西有胡窦巡检司,废。  仙居府西南。西北有苍岭,即括苍山。又有永安溪,下流亦会於澄江。又西南有曹溪,东有彭溪,俱流合於永安溪。西有田寺巡检司,后废。  宁海府东北。北有天门山。西北有龙须山,旧产铜铁。东滨海。东北有鄞江,与象山县界。南有海游溪,有宁和溪,又有东溪,东有铁砂,冶之成铁,俱导流入海。又有梅岙镇,旧有铁场。又南有健跳千户所,洪武二十年九月置。东有越溪、又有长亭、北有铁场、南有曼岙、东南有窦岙五巡检司。  太平府东南。成化五年十二月以黄岩县之太平乡置,析乐清地益之。南有大雷山。西北有王城山。西南有灵山,与玉环山接。东南滨海,曰大闾洋,中有松门、石塘、大陈等山。又东有迁江,一名新建河,至县北曰官塘河,北抵黄岩县,东入海。东有松门卫,本松门千户所,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置,二十年六月升为卫。东北有新河千户所,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置。南有隘顽千户所,西南有楚门千户所,俱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又东有盘马、西有二山、又有蒲岐三巡检司。南有沙角巡检司,本治岐头山下,后迁今治。西南有小鹿巡检司,迁治楚门所之横山后。西有温岭巡检司,废。  金华府元婺州路,属浙东宣慰司。太祖戊戌年十二月为宁越府。庚子年正月曰金华府。领县八。东北距布政司四百五十里。  金华倚。北有金华山。南有铜山,旧产铜。城南有东阳江,亦曰婺港,自东阳县流经此。又有南溪,自缙云县来合焉,谓之双溪,亦曰縠溪,合流至兰溪而会於信安江。  兰谿府西。元兰谿州。洪武三年三月降为县。东有铜山,旧产铜。西南有兰溪,即彀溪也,亦曰大溪,一自衢州之衢港,一自金华之婺港,会於西南兰阴山下,北入严州界。西北有平渡巡检司。北有灵泉乡、龙岩乡二巡检司,废。  东阳府东。东南有大盆山,东阳江出焉,经县北,谓之北溪,亦曰东溪,西南有画溪,下流至义乌县入焉。东有永宁巡检司。又东南有瑞山、玉山。南有兴贤、仁寿二巡检司,废。  义乌府东少北。南有乌伤溪,即东阳江。西有智者同义乡、南有双林明义乡、北有龙祈镇三巡检司,废。  永康府东南。东南有铜山,旧产铜。南有南溪,亦曰永康溪。又东有孝义寨、南有义丰乡、东南有合德乡三巡检司,后废。  武义府南少东。东北有永康溪,又有茭道市。西有苦竹市。又北有白溪口市。  蒲江府东北。西有深袅山,蒲阳江出焉,东流入诸暨县界。东有杨家埠巡检司,后废。  汤溪府西南。成化七年正月析兰溪、金华、龙游、遂昌四县地置。南有银岭。西北有縠江,即信安江。  衢州府元衢州路,属浙东道宣慰司。太祖己亥年九月为龙游府。丙午年为衢州府。领县五。东北距布政司五百六十里。  西安倚。永乐二十二年建越王府,宣德二年除。西有岩山。南有烂柯山,又有爵豆山,旧出银。又西北有铜山,旧出铜、锡、铅。城西南有衢江,其上源曰大溪,自江山县流入。又有西溪,亦曰信安溪,自开化县发源,流至此与大溪合焉,曰双港口。又东有定阳溪,一名东溪,自遂昌县流入,合於衢江。西南有严剥、东南有板固二巡检司。  龙游府东。东有龙丘山。北有梅岭。又有縠溪,即衢江也,一名盈川溪,又南有灵溪,自遂昌县流经县南灵山下,又东北入焉。东有湖头镇巡检司。又北有水北、南有灵山二巡检司,废。  常山府西。有三衢山。东有常山,即信安岭也。北有金川,一名马金溪,自开化县流入。东有文溪,自江山县流入,合於金川,为信安溪上源。北有下坑、东南有镇平二巡检司,废。  江山府西。东南有江郎山,有仙霞岭,仙霞关在其上。城东有大溪,仙霞岭水所汇也。又西有文溪。南有东山巡检司,本治仙霞岭下,后迁岭上。又有小竿岭巡检司,废。  开化府西北。金溪在城东,其源一出马金岭,一出百际岭,至城北合流而南,即金川上源也。北有金竹岭巡检司。又西有云台、北有低坂、又有马金、南有华埠四巡检司,废。  处州府元处州路,属浙东道宣慰司。太祖己亥年十一月为安南府,寻曰处州府。领县十。北距布政司七百三十里。  丽水倚。大溪在城南,一名洄溪,自龙泉县流经此,下流至永嘉县,入於海。又东有好溪,本名恶溪,东南达於大溪。  青田府东南。西有大、小连云山。南有南田山。又有南溪,即大溪也,亦曰青溪,自丽水县流入。西南有小溪流合焉。南有淡洋巡检司,又北有黄坛巡检司,废。  缙云府北。东有仙都山,亦名缙云山。又有管溪官山。西南有冯公岭,一名木合岭,一名桃花隘。又东有好溪,源出县东北之大盆山,有管溪自东流合焉。又北有南源溪,亦曰南溪,下流为永康溪,入於东阳江。  松阳府西。北有竹?客岭。西有松溪,南有竹溪流入焉,下流至丽水县,入於大溪。又西南有净居巡检司,废。  遂昌府西。南有双溪,有二源,至县南合流。又东经西明山南,分为二,其一入龙泉县之大溪,其一为东溪,入松阳县,为松溪。北有马步巡检司。  龙泉府西南。南有匡山,建溪之水出焉。南有大溪,源出台湖山,又有灵溪,自县北流合焉,东入云和县界。南有庆元巡检司,治查田市。  庆元府西南。洪武三年三月省。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南有松源水,南流入福建,为松溪县之松溪。  云和府西南。景泰二年析丽水县地置。南有大溪,西有黄溪流入焉,东入丽水县界。又西有七赤渡。东有石塘隘。  宣平府北。本丽水县之鲍村巡检司。景泰三年改为县,而徙巡检司於县之后陶,仍故名,寻废。西北有砻坑山,旧产银。南有玉岩山,又有会高山,产矿。又南有虎蹐溪,会流於丽水县之大溪。  景宁府南。景泰五年析青田县置。南有敕木山。东有矿坑岭。西有彪溪,东北有大汇滩,下流皆注於青田县之大溪。北有沐溪巡检司,迁县南大漈仍故名。又西有卢山巡检司,后废。东有龙首关,又有龙汇关、白鹿关,俱嘉靖中置。  温州府元温州路,属浙东道宣慰司。洪武初,为府。领县五。西北距布政司八百九十里。  永嘉倚。西有岷冈山,又有铁场岭。南有大罗山。东滨海。又永宁江在城北,一名瓯江,一名永嘉江,自苍括诸溪汇流入府界,又东注於海。江中有孤屿山,与北岸罗浮相望。又西北有安溪,东北有楠溪,俱注於瓯江。城西南又有会昌湖,东有宁村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年二月置。东南有中界山巡检司,后迁县东永昌堡。  瑞安府南。元瑞安州。洪武二年降为县。正德六年五月徙县城於故城西,去海三丈五尺,以避潮患。西有陶山。北有帆游山。城南有安阳江,源出福建政和县及青田县界,合流至此,曰瑞安江,亦曰飞云江,渡处有飞云关,东接海口。又县东海岸中有凤凰诸山。又县东北有海安守御千户所,县东南有沙园守御千户所,俱洪武二十年二月置。东有东山巡检司,本名梅头,治梅头寨,后迁,更名。  乐清府东北。东有北雁荡山。南滨海,有玉环山,在海中。又西北有荆溪。又县治傍有东、西二溪。西南有馆头江。西有象浦河,东北有石马港,下流皆达海。有长林盐场。又西有盘石卫,洪武二十年二月置。东有盘石守御后千户所,成化五年置。东北有蒲岐守御千户所,亦洪武二十年二月置。西有馆头巡检司,迁治县西南岐头寨。后复。东南有北监巡检司,治玉环山下,寻迁县东北蔡岙,又迁县东白沙岭,又迁鹗头,又迁窑岙山下,仍故名。  平阳府西南。元平阳州。洪武三年降为县。西南有南雁荡山,有玉苍山。又东南海中有大岩头山,有南麂山。又西有前仓江,亦曰横阳江,东南经江口关注於海。南有天富南盐场。又南有金乡卫,有蒲门守御千户所,东北有壮士守御千户所,皆洪武二十年二月置。东南有舥艚、又有斗门二巡检司。南有江口巡检司,治下埠,后迁渡头。又东有仙口巡检司,迁县南麦城山,仍故名。又东南有龟峰巡检司,废。  泰顺府西南。景泰三年以瑞安县罗洋镇置,析平阳县地益之。南有分水山,上有关,为浙、闽分界处。又西有白溪,下流至福建宁德县入海。又东有仙居溪,流入瑞安境入海。北有池村巡检司。南有三冠巡检司,本洋望,后更名。东南有鸦阳巡检司,后废。又罗阳第一关在县东。

版权声明:

本站《志第二十 地理五-明史》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成语对对子网,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明史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 ○福建广东广西 福建《禹贡》扬州之域。元置福建道宣慰使司,治福州路。属江浙行中书省。至正十六年正月改宣慰司为行中书省。太祖吴元年十二月平陈友定。洪

志第十九 地理四-明史

志第十九 地理四 ○四川江西 四川《禹贡》梁、荆二州之域。元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治成都路。又置罗罗蒙庆等处宣慰司,治建昌路。属云南行中书省。洪武四年六月平明升。七月置,

志第二十 地理五-明史

志第二十 地理五 ○湖广浙江 湖广《禹贡》荆、扬、梁、豫四州之域。元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治武昌路,又分置湖南道宣慰司治天临路属焉。又以襄阳等三路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志第十九 地理四

  ○四川江西  四川《禹贡》梁、荆二州之域。元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治成都路。又置罗罗蒙庆等处宣慰司,治建昌路。属云南行中书省。洪武四年六月平明升。七月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九月置成都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卫为四川都指挥使司。领招讨司一,宣慰司二,安抚司五,长官司二十二及诸卫所。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三,直隶州六,宣抚司一,安抚司一,属州十五,县百十一,长官司十六。为里千一百五十有奇。北至广元,与陕西界。东至巫山,与湖广界。南至乌撒、东川,与贵州、云南界。西至威茂,与西番界。距南京七千二百六十里,京师一万七百一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二十一万五千七百一十九,口一百四十六万六千七百七十八。弘治四年,户二十五万三千八百三,口二百五十九万八千四百六十。万历六年,户二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  成都府元成都路。洪武四年为府。领州六,县二十五:  成都倚。洪武十一年建蜀王府。  华阳倚。北有武担山。又有外江,自灌县分流经城北,绕城而南,一名清远江。又有内江,亦自灌县分流经城南,绕城而东,亦名石犀渠。合流南注於大江。此府城之内、外江也。东有宁州卫,洪武十一年四月置。东南有马军寨巡检司。  双流府西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华阳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南有牧马川,即府在内、外江下流也。  郫府西。有内江,一名郫江,即府城内江之上流也。  温江府西少南。西南有皁江,亦曰内江。  新繁府西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成都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北有沱江。又西有湔氵臾口。  新都府北。东有雒水,自什邡县流经此,下流至泸州入大江,亦曰中水。北有湔水,即大江别流,自灌县东北出,流经此,至汉州入雒水。东北有绵水,自汉州流至此入雒江。三水同流,亦曰郫江也。  彭府北。元彭州。洪武十年五月降为县。北有九陇山,有葛王贵山,又有大隋山、中隋山。南有沱江,又北有濛水流合焉。又东有濛阳县,元属彭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又北有白石沟巡检司。  崇宁府西北。元属彭州。洪武四年属府。十年五月省入灌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南有沱江。  灌府西少北。元灌州。洪武中,降为县。西北有灌口山。又有玉垒山,下有玉垒关,一名七盘关。又西南有青城山。又西有湔江,亦曰都江,亦曰湔堋江,古离堆也。岷江经此,正流引而南,支流分三道,绕成都境。有石渠水口。又有白沙水,下流入都江。又南有沱江,即郫江上源也。又西有蚕崖关巡检司。西南有獠泽关。  金堂府东。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新都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三学山。南有云顶山。有金堂峡,雒水经此,曰金堂河。东南又有怀口巡检司。  仁寿府南少东。东有丽甘山,下有盐井。东有三嵎山,又有蟠溪,下流入资江。又南有陵井,产盐,亦曰仙井。  井研府南少东。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十年五月省入仁寿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铁山,旧产铁。南有盐井。  资府东。明玉珍置资州。洪武初,降为县。南有珠江,即雒江也,东流为资江。东有银山镇巡检司。  内江府东南。洪武中置。西有中江,即雒之异名。南有椑木镇巡检司。  安府北少东。元安州,治在西北。洪武中,降为县,移於今治。南有浮山,黑水出焉,南流入罗江县界。北有曲山关。东有小东坝关。又东南有睢水关,关西有绵堰堡,绵水发源处也。  简州洪武六年降为县。正德八年又升为州。旧治在绛河北。正德八年徙治河南。东北有石鼓山。西有分栋山。东有雁水,即雒水也,绛水自北来合焉,一名赤水,亦曰牛鞞水。又城内有牛皮井,产盐。西有龙泉镇巡检司。西南有阳安关。西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一:  资阳州东。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属府。十年五月省入简县。成化元年七月复置,仍属府。正德中,改属州。西有资溪,流入雁水。东有资阳镇巡检司,后移治濛溪河。  崇庆州元治晋原县。洪武中省县入州。西有鹤鸣山。西北有鄩江,东流入新津界。又北有味江,东北有白马江,皆岷江南出之别名也。西北有永康县。东南有江源县,明玉珍复置,洪武初省。西有清溪口巡检司。东北距府百十里。领县一:  新津州东。南有天社山。南枕大江,一名皁江。东有北江,亦曰新穿水,自府城南流经此合大江。  汉州明玉珍复置雒县,为州治。洪武四年省县入州。东有雒水,有绵水。又西南有湔水,流入雒。又北有雁水,亦流入雒,故雒水亦兼雁水之名。又东北有石亭水,流合绵水。东南有三水关巡检司。西南距府百十里。领县三:  什邡州西。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绵竹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北有章山,雒水出此,亦名雒通山。南有高镜关,雒水经其南。又西有大逢山。  绵竹州西北。西北有紫岩山,绵水出焉。又有紫溪河,一名射水河。又北有睢水关。  德阳州东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汉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北有鹿头山,上有鹿头关。东有绵水。西南有石亭水。南有白马关巡检司。  绵州元属潼川府。洪武三年来属。十年五月降为县。十三年十一月复为州。东有富乐山。西有涪水,源出松潘卫,泫经此,亦曰绵江,下流至合州,合於嘉陵江。又西北有安昌水,一名龙安水,东南流合涪水。又东有潺水,亦合於涪水。东有魏城巡检司。西南距府三百六十里。领县二:  罗江州南。洪武六年十二月省入绵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罗江,涪水与安昌水会流处也。又西有黑水,自安县流入界。又西南有白马关巡检司,关与德阳县鹿头关相对。  彰明州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绵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太华山。西有涪江,北有廉水,西有让水,俱流入焉。  茂州元治汶山县,属陕西行省吐番宣慰司。洪武中省县入州。十六年复置县,后复省。南有岷山,即陇山之南首也。汶江自松潘卫流入,经山下,又东经州城西,东南流,回环於四川、湖广、江西三布政司及南直隶之地,入於海,几七千余里。南有鸡宗关、东有积水关、北有魏磨关三巡检司。又南有七星关,又有雁门关。东有桃坪关。北有实大关。西北有黄崖关,有汶山长官司,又南有静川长官司,东南有陇木头长官司,西南有岳希蓬长官司,俱洪武七年五月置,属重庆卫。又北有长宁堡,本长宁安抚司,宣德中,平历日诸蛮置,属松潘卫。正统元年二月改属垒溪所。八年六月改属茂州卫。后废为堡。东南距府五百五十里。领县一:  汶川州西南。北有七盘山。西有玉轮江,即汶江也,有汶川长官司,洪武七年五月置。西有寒水关巡检司。又南有彻底关。  威州元以州治保宁县省入。明玉珍复置县。洪武二十年五月复省县入州。旧治在西北凤坪里,宣德三年六月迁於保子冈河西。十年六月又迁於保子冈河东千户所城内。东南有定廉山,盐溪出焉。又西南有雪山,亦曰西山。北有汶江,西北有赤水,北有平谷水,俱流入焉。东有通化县,洪武三年省。西北有保子关、彻底关。西南有镇夷关。东南距府四百五十里。领县一:  保州西北。洪武六年分保宁县地置。东有汶江。西北有镇安关。  保宁府元属广元路。洪武四年直隶行省。领州二,县八。西南距布政司七百里。  阆中倚。成化二十三年建雍王府。弘治三年迁於湖广衡州府。四年八月建寿王府。正德元年迁於湖广德安府。旧治在县东,明玉珍徙於此。东有蟠龙山,其北有锯山关。又有灵山,其麓为梁山关。南有嘉陵江,即西汉水,自陕西宁羌州流入,至巴县合大江,亦曰阆水,又曰巴水,其下流曰渝水。有南津关在城南,临嘉陵江。又有滴水关,在城北玉台山下。又东南有和溪关。  苍溪府西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阆中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大获山在东,宋江环其下。东南有云台山。西南有嘉陵江,宋江自西流入焉。北有八字堡巡检司。  南部府南少东。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阆中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南有南山,一名跨鰲山。东南有离堆山。东北有嘉陵江。  广元府北少西。元广元路,治绵谷县。洪武四年改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来属,以绵谷县省入。十三年十一月复置绵谷县。二十二年六月降州为县,复省绵谷县入焉。北有潭毒山,上有潭毒关,下临大江。又有朝天岭,上有朝天关。又有七盘岭,上有七盘关,为陕西、四川分界处。又东北有大漫天岭,其北有小漫天岭。西有嘉陵江。北有渡口,在大、小二漫间。东有百丈关,北有望云关,有龙门阁,北达陕西宁羌州。  昭化府西北。元属广元路。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广元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府。西南有长宁山,有白卫岭。又西有九曲山。东有嘉陵江,其津口曰桔柏津,渡口关在焉。北有白水,自陕西文县流入,亦曰葭萌水,合於嘉陵江。又北有马鸣阁,又有石柜阁。  剑州元属广元路。洪武六年以州治普安县省入,来属。九年省。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北有大剑山,亦曰梁山,西北接小剑山,飞阁通衢,谓之剑阁,有大、小剑门关在其上。又有汉阳山。东有嘉陵江。西南有涪江。北有大剑溪、小剑溪,又有泥溪。东南距府三百二十里。领县一:  梓潼州西南。西有梓潼水,亦日潼江水,下流入於涪江。又北有扬帆水,流合潼江水。又东有小潼水,下流入嘉陵江。  巴州元属广元路。洪武九年四月以州治化城县省入,又改州为县,来属。正德九年复为州。东北有小巴山,与汉中大巴山接,巴江水出焉,经州东南,分为三,下流至合州入嘉陵江。南有清水江,流合巴江。东有曾口县,元属州,后废。又北有米仓关巡检司。本治小巴山之巅,寻徙大巴山下,后废。东北距府三百五十里。领县二:  通江州东少北。元至正四年置,属府。正德九年改属州。旧治在赵口坪,洪武中,徙於今治。东有得汉山。南有巴江。又有宕水,在县西壁山下,亦曰诺水,流入巴江。东北有濛坝、北有羊圈山二巡检司。又东北有桐柏关,相对樗林关。  南江州北。正德十一年置。北有两角山。南有难江,源出南郑县米仓山,下流入巴江。西北有大坝巡检司。  顺庆府元顺庆路。洪武中,为府。领州二,县八。西南距布政司六百里。  南充倚。北有北津渡,县旧治也。洪武中,徙今治。南有清居山。西有大、小方山。东有嘉陵江。西有曲水,又有流溪水,东有清水溪,又有大斗溪,俱流注於嘉陵江。又西有昆井,产盐。府境州县多盐井。北有北津渡巡检司。  西充府西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南充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南有南岷山,上有九井、十三峰。西有西溪,即流溪也。  蓬州元属顺庆路。洪武中,以州治相如县省入。东南有云山。西有嘉陵江。东北有巴江。西南距府百四十里。领县二:  营山州东少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蓬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大、小蓬山。东有巴江。  仪陇州北少东。洪武十年五月省入蓬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有伏虞山。北有金城山,一名金粟山。东有巴江。北有鰲水,流入嘉陵江。  广安州元广安府,属顺庆路。洪武四年降为州,来属。十年五月以州治渠江县省入。东北有篆江,即巴江,合渠江之下流也。江中有三十六滩,亦名洄水。又北有浓水,南流合於环水,至州南合洄水,并注合州之嘉陵江。西北距府二百十里。领县四:  岳池州西北。东有岳池水。  渠州东北。元渠州,属顺庆路。至元二十六年五月省州治流江县入焉。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县。东北有八濛山。东有宕渠山,有渠江,下流合巴江。又北有卫渠关,正德中置。  邻水州东少南。成化元年七月置。东南有邻山,产铁。有邻水,下流入大江,县以此名。  大竹州东少北。元属渠州。洪武九年来属。西有九盘山。东有东流溪,下流合於渠江。  夔州府元夔州路,属四川南道宣慰司。洪武四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属重庆府。十年五月直隶布政司。十三年十一月复为府。领州一,县十二。西距布政司千九百里。  奉节倚。洪武九年四月省。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赤甲山。东有白帝山,又有白盐山。南滨江。东出为瞿唐峡,峡口曰滟滪堆。又西有南乡峡、虎须滩,东有龙脊滩,皆江流至险处。又东有大氵襄水、东氵襄水,俱流入江。南有尖山、又有金子山二巡检司。又东有瞿唐关。东南有江关。南有八阵碛,碛旁有盐泉。  巫山府东。东有巫山,亦曰巫峡,大江经其中,东入湖广巴东县界。东有大宁河,又有万流溪,皆流入大江。  大昌府东。洪武十三年十一月置。西有千顷池。又有当阳镇巡检司。  大宁府东北。元大宁州。洪武九年降为县。北有宝源山,有石穴,盐泉出焉。又有马连溪,亦曰昌溪。东北有袁溪巡检司。北有青崖关。  云阳府西。元云阳州。洪武六年十二月降为县。南滨江。东有汤溪,源自湖广竹山,流经此,至奉节汤口入江。西有檀溪,上承巴渠水,入於汤水。北有盐井。又西北有五溪、北有铁檠二巡检司。  万府西少南。元万州。洪武六年十二月降为县。南滨江。西有苎溪。东有彭溪。又西有武宁县,洪武四年省,有武宁巡检司。又西南有铜罗关巡检司。又西北有西柳关。  开府西少北。元开州。洪武六年八月置,九月降为县。南有开江,彭溪之上流,有清江自县东流合焉,亦曰叠江。又南有垫江,一名浊水,亦合流於开江。  梁山府西。元梁山州,治梁山县。洪武六年十二月省州,存县。十年五月改属忠州,后来属。北有高梁山,又有高都山。西南有桂溪,南有蟠龙溪,下流俱入於江。  新宁元属达州。洪武三年改属重庆府。十年五月省入梁山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来属。东有雾山,开江出焉。又东有豆山关。  建始府东南。元属施州。洪武中来属。西有石乳山,产麸金,上有石乳关,与湖广施州卫界。南有清江,自施州卫流入,又东入湖广巴东县界。  达州元治通川县。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县,省通川县入焉。正德九年复升为州。西有石城山。东有渠江,通川江之下流,西南入渠县界,合於巴江,中有南昌滩,有土副巡检司。又西有铁山关。东北有深溪关。东南距府八百里。领县二:  东乡州东少北。成化元年七月置。通川江在城东。  太平州东北。正德十年析东乡县地置。东北有万顷池,渠江、通川江出焉,下流为渠江。北有北江,又北入陕西紫阳县界,名任河,入於汉江,东北有明通巡检司。  重庆府元重庆路,属四川南道宣慰司。洪武中,为府。领州三,县十七。西北距布政司五百五十里。  巴倚。东有涂山。大江经城南,又东经明月峡,至城东,与涪江合。西北有鱼鹿峡,涪江所经。东南有丹溪,东北有交龙溪,俱流入大江。东有大红江巡检司。西有佛图关。西南有二郎关。东有铜锣关。又南有南坪关。  江津府西南。北滨大江。东南有僰溪口,僰溪入江处,有清平巡检司。  壁山成化十九年三月析巴县地置。大江在南。涪江在北。又北有壁山巡检司。  永川府西少南。洪武六年十二月置。  荣昌府西少南。洪武六年十二月置。西有雒江,即中水。西北有昌宁县,明玉珍置,洪武七年省。  大足明玉珍置,属合州。洪武四年改属府。东有米粮关。北有化龙关。  安居成化十七年九月析铜梁、遂宁二县地置。东有安居溪,一名琼江,下流入涪江。  綦江府南少东。元綦江长官司,属播州。明玉珍改为县。洪武中来属。南有綦江,即僰溪之上流,一名东溪,有东溪巡检司,后徙县南之趕水镇。又南有三溪渡,有綦市关。  南川府东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綦江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南有南江,北流为綦江,中有龙床滩,在县北。又东有四十八渡水,流入南江。又南有马劲关、雀子岗关。北有冷水关。  长寿府东少北。洪武六年九月置,属涪州,寻改属府。北滨大江。南有乐温山,下有乐温滩,大江所经。又东有桃花溪。  黔江府东。元属绍庆府。洪武五年十二月省入彭水县。十一年九月置黔江守御千户所。十四年九月复置县,来属。南有黔江,源出贵州思州府界,正流自涪江合大江,支流经此,下流为湖广施州卫之清江。又东有石胜关,又有石牙关。西有白岩关。东南有老鹰关,与湖广施州界。  合州府北。元治石照县。明玉珍省县入焉。东有钓鱼山,嘉陵江经其北,涪江经其南。又东北有嘉渠口,嘉陵江与渠江合流处,经城东南,涪江自西流合焉,亦曰三江口,并流而南,入於大江。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二:  铜梁州南。北有涪江。  定远州北。有旧城。今城本庙儿坝,嘉靖三十年徙此。东有武胜山。西南有涪江。东有嘉陵江。  忠州府东。元治临江县。洪武中,以县省入。南滨大江,江中有倒须滩,西北有鸣玉溪流入江。西有临江巡检司。西距府八百里。领县二:  酆都州西南。元曰丰都。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涪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曰酆都。南滨大江,有葫芦溪自西南流入焉。东南有南宾县,洪武中省。又有沙子关巡检司。  垫江州西少北。明玉珍置,属州。南有高滩溪,西南入长寿界,为桃花溪。  涪州大江自长寿县流入,东迳黄草峡,又东迳铁柜山,又东迳州城北,绕城而东,又南有涪陵江流合焉,江口有铜柱滩。又东南有清溪关。西南有白云关。又西有阳关。西距府四百三十里。领县二:  武隆州南。元曰武龙。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彭水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曰武隆。西南有涪陵江,亦曰黔江,亦曰巴江。  彭水州南。元绍庆府治此,属四川南道宣慰司。洪武四年,府废,改属重庆府。洪武十年五月来属。东有伏牛山,山左右有盐井。城西有涪陵江。又东南有水德江,源自贵州思南流入涪陵江。东南有天池关。东北有亭子关。  遵义军民府元播州宣慰司,属湖广行省。洪武五年正月改属四川。十五年二月改属贵州都司。二十七年四月改属四川布政司。万历二十九年四月改置遵义军民府。领州一,县四。西北距布政司千七百里。  遵义倚。元播州总管。洪武五年正月改为播州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四月改县,与府同徙治白田坝,在故司城之西。北有龙岩山。其东为定军山,又有大楼山,上有太平关,亦曰楼山关。又东有乌江,源自贵州水西,即涪陵江上源,中有九接滩,其南有乌江关。又东南有仁江,东有湘江、洪江,皆流合於乌江。又西南有落闽水,东有乐安水,亦俱流入焉。又东南有河度关。西南有老君关。又东有三度关。西有落濛关。西北有崖门关、黑水关。北有海龙囤,有白石口隘。  桐梓府东。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以旧夜郎县望草地置。北有僰溪,源出山箐,綦江之上流。  真安州元珍州思宁长官司。明玉珍改真州。洪武十七年置真州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四月改置。南有芙蓉江,自乌江分流,东北入於黔江。又有三江,东南流合於虎溪,亦注於黔江。西南距府二百里。领县二:  绥阳府东北。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以旧绥阳县地置。东有水德江,亦曰涪江,亦曰小乌江,流入彭水县界。  仁怀州西。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以旧怀阳县地置。东南有芙蓉江,西南有仁水,其下流俱注於乌江。  叙州府元叙州路,属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至元二十三年正月降为县。洪武六年六月置府。领州一,县九。北距布政司千二百里。  宜宾倚。弘治四年八月建申王府,未之国,除。西有失提山,旧产银。西南有石城山。又西北有朝阳崖,大江经其下,又东经城东南,马湖江来合焉。又西南有石门江,俗呼横江,北入马湖江。又东南有黑水,一名南广溪,北入江。又西北有宣化县,洪武中省,有宣化巡检司。又西南有横江镇巡检司。又南有摸索关。  南溪府东。东滨大江,中有石笋滩,在县西。又有铜鼓滩,在县东。又南有青衣水,流入大江。  庆符府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宜宾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南有石门山,石门江经其下。又西北有马鸣溪,流入马湖江。  富顺府东北。元富顺州。洪武中降为县。西南有虎头山。东有金川,亦曰中水,即雒江也。又西有荣溪,东有鰲溪,俱流合焉。又西有盐井。东有赵化镇巡检司。  长宁府东南。元长宁军,属马湖路。泰定二年十月改为州。洪武五年降为县。治东西有二溪,并冷水溪,三溪合流入大江,曰三江口。又东出虞公峡,曰淯溪,亦曰武宁溪,其下流入於大江。又治北有淯井,产盐。东有梅洞堡巡检司。  兴文府东南。元戎州,属马湖路。洪武四年降为县,来属。万历二年二月改曰兴文。南有南寿山,又有思早江,又东有水车河,俱流入淯溪。西有武宁城,万历二年二月筑,置建武守御千户所於此。所南有九丝城,所东南有李子关。县东北有板桥巡检司,后迁两河口,仍故名。  隆昌府东北。本富顺县隆桥马驿。隆庆元年置县,析荣昌、富顺二县及泸州地属之。西南有雒江。  高州元属叙南宣抚司。洪武五年降为县,属府。正德十三年四月复为州。旧治怀远寨。正德十三年迁治中坝。东有复宁溪,即黑水之上流。南有江口巡检司。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二:  筠连州西。元筠连州,治腾川县,属永宁路,寻废县存州。洪武四年降州为县,属叙州府。六年十二月改属绵州,寻仍属叙州府。十年五月省入高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仍属叙州府。正德十三年四月来属。西有定川溪,下流与淯溪合。东南有三岔巡检司。  珙州东。元下罗计长官司,属叙南宣抚司。明玉珍改为珙州。洪武四年降为县。十年五月省入高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府。正德十三年四月来属。西南有珙溪,下流入淯溪。南有盐水坝巡检司,后迁歇马堡,仍故名。  龙安府元龙州,属广元路。明玉珍置龙州宣慰司。洪武六年十二月复置龙州。十四年正月改松潘等处安抚司。二十年正月仍改为龙州。二十二年九月改龙州军民千户所。二十八年十月升龙州军民指挥使司,后复曰龙州。宣德七年改龙州宣抚司,直隶布政司。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改曰龙安府。领县三。南距布政司四百八十里。  平武倚。本名宁武,万历十八年四月置,后更名。州旧治在江油县界之雍村。洪武六年徙於青州所。二十二年又徙於盘龙坝箭楼山之麓,即今治也。东南有马盘山,又有石门山。东有涪江,有青川溪,下流合白水,入嘉陵江。西北有胡空关,又有黄阳关。东有铁蛇关,西有大鱼关,羊昌关、和平关,俱永乐中置。又东有栈阁,道出陕西文县。又西有永济桥,铁索为之,达松潘卫。又东有青川守御千户所,洪武四年十月以旧青川县置,属四川都司。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来属。所东有白水江。东北有明月关巡检司。南有杲阳关。北有北雄关,接陕西文县界。又有控夷关,万历中置。  江油府东南。元省。明玉珍复置。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梓潼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剑州。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来属。西有大匡山,与彰明县界。东北有窦圌山。北有涪水,水上有涪水关。  石泉府西南。元属安州。洪武中,州废,改属成都府。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来属。北有三面山,龙安水出焉。又东有湔水,东至江阳入江,有马坪口巡检司。北有松岭关。西有石板关。东有奠边关。东北有大方关。西北有上雄关。  马湖府元马湖路,属叙南宣抚司。洪武四年十二月为府。领县一,长官司四。东北距布政司千一百里。  屏山倚。本泥溪长官司,洪武四年十二月置。万历十七年三月改县。西有雷番山。南有马湖江,其上源自黎州西徼外流入界,至此合金沙江,经府城东入宜宾县界。中有结发滩、铁锁滩、鸡肝石滩,俱在府西。又有马湖,湖在山顶,亦曰龙湖。东有悔泥溪巡检司。又东有龙关。西有凤关。又北有新乡镇,万历十七年三月建城,置戍焉。  平夷长官司府西。洪武四年十二月置。旧治在司东。万历中,移於今治。南有马湖江,又南有大汶溪,东有小汶溪,俱流合焉。  蛮夷长官司府西少南。洪武四年十二月置。南滨马湖江,西有什葛溪,东有大鹿溪,俱流合焉。南有戎宁巡检司。  沐川长官司府西少北。元置。洪武四年十二月改为州,寻复。北有沐川,下流入大江。东有芭蕉溪,下流入马湖江。  雷坡长官司府西南。洪武四年十二月置。二十六年省。  镇雄府元芒部路,属云南行省。洪武十五年正月为府。十六年正月改属四川布政司。十七年五月升为军民府。嘉靖五年四月改府名。万历三十七年五月罢称军民府。北有乐安山,与叙州府界。又西有白水,亦曰八匡河,源出乌撒界,流经此,境内诸川俱流入焉,下流至叙州府入大江。又南有苴斗河,下流入乌撒之七星关河。又北有碱泉二,俱产盐。有益良州、强州,元俱属芒部路,洪武十七年后废。又有阿头、易溪、易娘三蛮部,元属乌撒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芒部府。十七年又改阿头部为阿都府,属四川布政司。后俱废。南有阿赫关,与乌撒界。领长官司五。北距布政司千五百八十里。  白水江肸酬长官司正德十六年十一月置。  怀德长官司府西。本却佐寨。  威信长官司府南。本母响寨。  归化长官司府西南。本夷良寨。  安静长官司府西北。本落角寨。四司,俱嘉靖五年四月改置。  乌蒙军民府元乌蒙路,后至元元年九月属四川行省。洪武十五年正月为府,属云南布政司。十六年正月改属四川布政司。十七年五月升为军民府。西有凉山。北有界堆山,与叙州府界。西南有金沙江,下流合於马湖江。南有索桥,金沙江渡处。北有罗佐关。有归化州,洪武十五年三月置,属府,寻废。东北距布政司千三百里。  乌撒军民府元乌撒路,后至元元年九月属四川行省。洪武十五年正月为府,属云南布政司。十六年正月改属四川布政司。十七年五月升为军民府。西有盘江,出府西乱山中,经府南为可渡河,入贵州毕节卫界。有可渡河巡检司。又西有赵班巡检司。又有阿赫关、邬撒二巡检司。东南有七星关。东有老鸦关,又有善欲关,皆与贵州毕节卫界。又南有倘唐驿,路出云南沾益州。东北距布政司千八百五十里。  东川军民府元东川路,属云南行省。洪武十五年正月为府。十七年五月升为军民府,改属四川布政司。二十一年六月废。二十六年五月复置。西南有马鞍山,府旧治在焉。寻移治万额山之南。又西南有绛云弄山,接云南禄劝州界,下临金沙江。又东南有牛栏江,自云南寻甸府流入,至府北合金沙江。有藤索桥,在东北牛栏江上。东北距布政司千四百里。  潼川州元潼川府,直隶四川行省。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郪县省入,直隶布政司。北有涪江,南有中江流合焉。又西南有郪江,有盐井。西南距布政司三百里。领县七:  射洪州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盐亭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有涪江。又东南有射江,亦曰瀰江,亦曰梓潼水,自盐亭县流入,经县东南之独坐山,合於涪江。又东南有沈水,亦入涪江。有盐井。  中江州西。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南有可蒙山、铜官山,南有赖应山、私熔山,俱产铜。东南有中江,南有郪江,有盐井。  盐亭州东少北。北有紫金山。南有梓潼水。东有盐亭水,自剑州南境流入,亦谓之瀰江。城东有盐井。  遂宁州东南。元遂宁州。明玉珍省州治小溪县入焉。洪武九年四月降州为县。东有铜盘山,又有涪江,北有郪江流入焉,谓之郪口。西有倒流溪,有盐井。  蓬溪州东南。元属遂宁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遂宁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徙治故城之西南。西有明月山,下为明月池。又有伏龙山,下有火井。北有蓬溪,下流合於涪江,有盐井。  安岳州南。洪武四年於县置普州。九年,州废。西有岳阳溪,下流合於涪江,有盐井。  乐至州南少西。成化元年七月置,属州。正德九年改属简州。嘉靖元年四月还属。有盐井。  眉州元属嘉定府路。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县,仍属嘉定州。十三年十一月复为州,直隶布政司。东有蟆颐山,西面临江,下为蟆颐津。南有峨眉山。东有玻璃江,即大江也。南有思濛江,西南有金流江,一名难江,下流俱入大江。东南有鱼耶镇巡检司。北距布政司百八十里。领县三:  彭山州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眉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有彭亡山,亦曰平无山,俗呼为平模山。北有天社山。南有打鼻山。东北滨大江,内江自双流县流入焉,即牧马川也,合流而南,亦曰武阳江,江中有鼓楼滩。又有赤水,亦自东北流入大江。  丹棱州西。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属嘉定府。十年五月省入眉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来属。东南有青衣水,源出卢山县,流经此,下流至嘉定州入大江。  青神州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嘉定州。十三年十一月复还属。西有熊耳山,青衣水经其下。又东有大江。东南有松柏滩。东有犁头湾巡检司。  邛州元属嘉定府路。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县,仍属嘉定州。成化十九年二月复为州,直隶布政司。西有古城山,产铁。又东南有铜官山,产铜。西有相台山,下有火井,又有盐井。南有邛水,自雅州流入,至新津县入大江。南有夹门关巡检司。西有火井坝巡检司。后移於州南二十五里。东北距布政司三百里。领县二:  大邑州北少东。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邛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嘉定州。成化十九年二月还属。西北有鹤鸣山,与崇庆州界。东有牙江,下流入邛水。  蒲江州东南。元省入州。洪武六年十二月复置,属嘉定府。成化十九年二月还属。南有蒲水,源出名山县,流经此,东入邛州界。西有双路巡检司。  嘉定州元嘉定府路。洪武四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龙游县省入,直隶布政司。东有三龟山。又有九顶山。大江在城东,亦曰通江。又西有阳江,即大渡河,自峨眉县流入,经城东乌尤山下,合於大江。又西南有青衣水,至城西双湖,与阳江合。东南有金石井巡检司,后废。北距布政司二百六十里。领县六:  峨眉州西。西南有峨眉山,有大峨、中峨、小峨,罗目江出焉。阳江在县南,自黎州所夷界流入,与罗目江合。又西南有中镇巡检司,后徙治大围山。又有土地关,接蛮界。  夹江州西北。西有青衣水,又有洪雅川,合焉。  洪雅州西北。元省入夹江。成化十八年五月复置。西北有青衣水。西有洪雅川。又有竹箐山巡检司。  犍为州东南。旧治玉津镇。今治惩非镇,洪武中徙此。东有大江。东北有四望溪流入焉。有四望溪口巡检司。又北有石马关巡检司。  荣州东。本荣州。洪武六年十二月置。九年四月降为县。东有荣川水,有甕溪关、飞水关,俱洪武间置。又有大坪隘口,成化十二年八月置。  威远州东。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属嘉定府。十年五月省入荣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  泸州元属重庆路。洪武六年直隶四川行省。九年直隶布政司。旧治在州东茜草坝。洪武中徙此。城西有宝山。西南有方山。大江在东,一名泸江,又名汶江,资水自州北来合焉,亦曰中江。又有泸州卫,洪武二十一年十月置於州城,成化四年四月徙於州西南之渡船铺。南有石棚镇、北有李市镇二巡检司。又有江门、水流崖、洞扫等关堡,俱成化四年四月置。又南有龙透关,崇祯间修筑。西北距布政司千五百五十里。领县三:  纳溪州西南。北滨大江,城西有纳溪水,自蕃部西南流合焉。有纳溪口巡检司。南有倒马关、石虎关,俱通云南、交址路。  江安州西少南。北滨大江,有绵水西南流入之,谓之绵水口。又南有淯溪,又有泾滩,俱流合於绵水。有板桥巡检司。  合江州东少北。旧治在神臂山南。洪武初徙安乐山之麓,即今治也。又南有榕山,俗名容子山。北滨大江,西有之溪、北溪入焉,因谓之合江。又南有安乐溪,西北流入江安县。  雅州元属陕西行省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以州治严道县省入,直隶布政司。东有蔡山,一名周公山,其下有经水,一名周公水。又东南有荣水,一名长濆河,又有小溪,一名百丈河,至州界,俱合流於青衣江。北有金鸡关。东北有金沙关。东北距布政司四百五十里。领县三:  名山州东北。洪武十年省入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百丈山,旁有百丈县,元属州,洪武中省。西有蒙山。南有青衣江。  荣经州西南。明玉珍省入严道县。洪武中复置。东北有铜山。东有邛崃山,与黎州所界,上有九折坂。西有大关山,邛崃关在焉。北有长濆河,南有周公水,并流入州界。西北有紫眼关,地接西番。又有碉门砦,亦曰和川镇,元置碉门安抚司。洪武五年设碉门百户所於此,其地兴天全界。  芦山州西北。元曰泸山,后省。洪武六年十二月复置,改为芦山。东有卢山,青衣水出焉。南有三江渡,其水经多功峡,下流入平羌江。西北有临关,旧曰灵关,正统初更名。有临关巡检司。又南有飞仙关。  永宁宣抚司元永宁路。洪武七年为永宁长官司。八年正月升宣抚司。天启三年废,地属叙州府。故城在西。洪武十五年迁於今治。东南有狮子山。西北有青山。南有永宁河,东北流经泸州境,入於大江。又东南有赤水河。东有鱼浮关,洪武四年置。领长官司二。距布政司千八百里。  九姓长官司司城西南。元九姓罗氏党蛮夷长官千户。洪武六年十二月改置。天启六年改属泸州。南有通江溪,东北会於纳溪之江门峡。西南有金鹅池。  太平长官司元大坝军民府,洪武中废。成化四年四月改置。  天全六番招讨司元六番招讨司。洪武六年十二月改置,直隶四川布政司。二十一年二月改隶都司。东有多功山。南有和水,一名始阳河,亦名多功河,流入雅州青衣江。又西番境内有可跋海,其下流合云南样备水,流入交址。又禁门关、紫石关亦俱在司西。又东有善所、张所、泥山、天全、思经、乐蔼、始阳、乐屋、在城、灵关凡十百户所。东距布政司五百五十里。  松潘卫元松州,属云南行省。洪武初因之。十二年四月兼置松州卫。十三年八月罢卫。未几,复置卫。二十年正月罢州,改卫为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都司。嘉靖四十二年罢军民司,止为卫。东有雪栏山,上有关。南有红花山。西北有甘松岭。又北有大、小分水岭。西有岷江,自陕西洮州卫流经此,亦曰潘州河。又东有涪江,出小分水岭,东南流,入小河所界。北有潘州卫,洪武中,以故潘州置。二十年省入。又西有镇夷关,永乐四年七月置。又西北有流沙关。又东有望山、雪栏、风洞、黑松林、三舍、小关子关。南有西宁、归化、安化、新塘、北定、浦江六关。又有平夷关,万历十四年置。又南为镇平关。又西北有漳腊堡,洪武十一年置。领千户所一,长官司十六,官抚司五。东南距布政司七百六十里。  小河守御千户所宣德四年正月置。北有师家山,一名文山,山麓有文山关。南有小河,即涪水也,东流入龙安府界,有铁索桥跨其上。  占藏先结簇长官司、蜡匝簇长官司、白马路簇长官司、山洞簇长官司、阿昔洞簇长官司、北定簇长官司、麦匝簇长官司、者多簇长官司、牟力结簇长官司、班班簇长官司、祈命簇长官司、勒都簇长官司、包藏先结簇长官司以上十三司,俱洪武十四年正月置。,阿用簇长官司宣德十年五月置。,潘斡寨长官司正统五年七月置。,别思寨长官司宣德十年五月置。,八郎安抚司永乐十五年二月置。,麻儿匝安抚司宣德二年三月,以阿乐地置。,阿角寨安抚司、芒儿者安抚司二司俱正统五年七月置。,思曩日安抚司正统十一年七月置。  叠溪守御军民千户所本叠溪右千户所,洪武十一年以古翼州置,属茂州卫。二十五年改置。直隶都司。南有排栅山。西有汶江,南有黑水流合焉,谓之翼水。又南有南桥、中桥、彻底三关,北有永镇桥关、镇平关,西有叠溪桥关,东有小关,俱洪武十一年置。领长官司二。东南距布政司五百八十里。  叠溪长官司所城北。、郁即长官司所城西。俱永乐元年正月置。  黎州守御军民千户所本黎州长官司,洪武九年七月置。十一年六月升安抚司,直隶布政司。万历二十四年降为千户所,直隶都司。东北有圣钟山,下有黎州,元属陕西行省吐蕃宣慰司。洪武五年省州治汉源县入州。永乐后废。西北有飞越山,两面皆接生羌界。西南有大田山,东麓为大田坝,万历二十四年立黎州土千户所於此。又东有冲天山。南有避瘴山。西北又有笋筤山。南有大渡河,即古若水。洪武十五年六月置大渡河守御千户所,后徙司城西北隅。又西南有汉水,源出飞越山之仙人洞,亦曰流沙河,下流至试剑山,入大渡河。河南即清溪关,与建昌行都司界。西有黑崖关,洪武十六年置。又有椒子关,路通长河西等处。东北距布政司六百九十里。  平茶洞长官司元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洪武八年正月置,属酉阳宣抚司。十七年直隶布政司。西有百岁山。哨溪出於其东,满溪出於其西,合流入买赛河。北距布政司千六百七十里。  溶溪芝麻子坪长官司元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洪武八年改置,属湖广思南宣慰司。十七年五月直隶四川布政司。  安宁宣抚司成化十三年二月置,领长官司二:  怀远长官司、宣化长官司俱成化十三年二月,与宣抚司同置。  酉阳宣慰司元酉阳州,属怀德府。明玉珍改沿边溪洞军民宣慰司。洪武五年四月仍置酉阳州,兼置酉阳宣慰司,州寻废。八年正月改宣慰司为宣抚司,属四川都司。永乐十六年改属重庆卫。天启元年升为宣慰司。东南有酉水,流合平茶水,至湖广辰州府合流於江,有宁俊江巡检司。西北距重庆府四百九十里。领长官司三:  石耶洞长官司司东南。元石耶军民府。洪武八年正月改为长官司。邑梅洞长官司司南。元佛乡洞长官司。明玉珍改邑梅沿边溪洞军民府。洪武八年正月改置。北有凯歌河,一名买赛河,自贵州平头著可司流入,东入酉阳司界。麻兔洞长官司洪武八年正月置。  石砫宣慰司元石砫军民宣抚司。明玉珍改安抚司。洪武八年正月为宣抚司,属重庆卫。嘉靖四十二年改属夔州卫。天启元年升为宣慰司。东有石砫山。又有三江溪,即葫芦溪之上流也。西南距夔州府七百五十里。  四川行都指挥使司元罗罗、蒙庆等处宣慰司,治建昌路,属云南行省。洪武十五年罢宣慰司。二十七年九月置四川行都指挥使司。治建昌卫。领卫五、所八、长官司四。东北距布政司千四百八十里。  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元建昌路,属罗罗蒙庆宣慰司。洪武十五年正月为府,属云南布政司,兼置卫,属云南都司。十月,卫府俱改属四川。二十五年六月,府废,升卫为军民指挥使司。二十七年九月来属。领守御千户所四、长官司三。南有泸水,流入金沙江。又北有长河,南有怀远河,西南有宁远河,下流俱合於泸水。又东有建安州、永宁州,又东有里州,东南有阔州,西南有泸州、隆州,元俱属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俱属建昌府。东有北社县,元属永宁州,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寻改为碧舍县。又西有德州,元属德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德昌府。二十七年后,府州县俱废。又有建昌前卫指挥使司,洪武二十七年六月置,与建昌军民卫同城,九月属四川行都司,万历三年省。又东有建昌土卫,洪武十五年置,万历后废。北有泸沽巡检司,即故泸沽县也。又南有麻刺巡检司。又西南有打冲河、东南有白水、东有龙溪三巡检司,后废。又东北有老君关,有太平关。东南有甸沙关。又有金川堡。  ○守御礼州后千户所  守御礼州中中千户所卫北。元礼州,属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建昌府,兼置二守御所,属卫。二十七年后,州废。北有泸沽县,元属礼州,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亦二十七年后废。  守御打冲河中前千户所卫西。洪武二十七年二月置。西有打冲河,蛮名黑惠江,一名纳夷江,源出吐蕃,下流入金沙江。东北有水砦关。南有天星砦。  守御德昌千户所卫南。洪武十五年置。南有德昌路,元属罗罗蒙庆宣慰司,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属云南布政司,十月改属四川布政司,二十七年后废。  昌州长官司卫南。元属德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德昌府。永乐二年七月改置。  威龙长官司卫东南。元威龙州,属德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以“龙”为“隆”,属德昌府。永乐二年七月改置。  普济长官司卫西南。元普济州,属德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德昌府。永乐二年七月改置。  宁番卫军民指挥使司元苏州,属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建昌府。二十一年十月兼置苏州卫,属四川都司。二十五年六月,州废,升卫为军民指挥使司。二十六年三月更名,属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来属。南有南山,产铜。东有长河,亦名白沙江,南流会於泸水。又有中县,元属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改属永宁州。十七年改属苏州,后废。又有沙陀关、罗罗关、九盘关。南有乌角关。北有北山关。又西有定番堡,万历十五年置。南距行都司百九十里。领千户所一:  守御冕山桥后千户所卫东。正统七年以冕山堡置。东有东河,与泸沽河合,下流入金沙江。北有冕山关。  越巂卫军民指挥使司洪武二十五年七月置,属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来属。西有阿露山,亦曰大雪山。北有大渡河,与黎州界。又有鱼洞河,南有罗罗河,合流入大渡河。又北有青冈关,有海棠关,有晒经关。南有小相公岭关。西北有刺伯关。南距行都司百九十里。领千户所一、长官司一:  镇西后千户所卫北。弘治中置。  邛部长官司卫东。元邛部州,属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建昌府,二十七年四月升军民府,后仍为州,属越巂卫。永乐元年五月改为长官司。东有平夷、归化二堡,万历十五年开部夷地增置。  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元柏兴府,治闰盐县,属罗罗蒙庆宣慰司。洪武十五年三月属云南布政司。二十四年二月降为州,省闰盐县入焉。二十六年六月,州废,置卫,属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来属。南有柏林山。西有斛僰和山,产金。又西有铁石山,出砮石。东北有打冲河,上有索桥。西有双桥河,东有越溪河,俱流入打冲河。又治东有盐井。北有金县,元属柏兴府,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十七年后废。又东有双桥关。西有古德关。东南距行都司三百里。领千户所一、长官司一:  打冲河守御中左千户所卫东北。洪武二十五年置。  马刺长官司卫南。永乐初置。  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本会川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五年置,属建昌卫。二十五年六月升军民千户所。十一月升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来属。东南有土田山,产石碌,有葛砧山,产石青,东有密勒山,产银矿。西南有金沙江,自云南武定府流入界。又西有泸水,南入焉,南有泸沽河,亦流入焉。又南有搭甲渡巡检司。东南有泸津关。南有迷郎关,又有松坪关。西有永昌关,有大龙关。北有甸沙关,接建昌卫界。有会川路,元属罗罗蒙庆宣慰司。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属云南布政司。十月改属四川布政司。二十六年四月,府废。堕其城。二十七年四月复置府,后复废。又西有永昌州,南有武安州,又有黎汉州,元俱属会川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俱属会川府,十月俱改为县,二十四年二月复俱为州。东南有姜州,元属建昌路,又有会理州,元属会川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俱改属东川府。北有麻龙州,元属会川路,洪武十五年三月改属东川府。又有麻龙县,洪武十七年改属麻龙州。二十七年后,府州县俱废。西北距行都司五百里。领千户所一:  守御迷易千户所卫西北。洪武二十五年闰十一月置。  江西《禹贡》扬州之域。元置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治龙兴路。太祖壬寅年正月因之。正月治吉安府。二月还治洪都。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江西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卫为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三,州一,县七十七。为里九千九百五十六有奇。北至九江,与江南、湖广界。东至玉山,与浙江界。南至安远,与福建、广东界。西至永宁,与湖广界。距南京一千五百二十里,京师四千一百七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一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口八百九十八万二千四百八十二。弘治四年,户一百三十六万三千六百二十九,口六百五十四万九千八百。万历六年,户一百三十四万一千五,口五百八十五万九千二十六。  南昌府元龙兴路,属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正月为洪都府。癸卯年八月改南昌府。领州一、县七:  南昌倚。洪武十一年建豫王府。二十五年改为代王,迁山西大同。永乐初,宁王府自大宁卫迁此,正德十四年除。故城在东。今城,明太祖壬寅年改筑。东湖在城东南隅。西有赣江,自丰城县流入,东北入鄱阳湖,出湖口县,入大江,亦曰章江。又东南有武阳水,上源自南丰县汙江,北流经此,又东北入宫亭湖。南有市汊巡检司。  新建倚。西有西山,跨南昌、新建、奉新、建昌四县之境。北有吴城山,临赣江。东有鄱阳湖,即彭蠡也,俗谓之东鄱湖;其西与宫亭湖相接,谓之西鄱湖西南有筠水,一名蜀江,自高安县流入,合於章江。东北有赵家围、西有乌山、北有吴城、西北有昌邑四巡检司。  丰城府南少西。元富州。洪武九年十二月改为丰城县。南有罗山,富水所出。又有柸山,丰水所出。西南有章江,丰水自南,富水自东南,俱流入焉。又东有云韶水,自抚州流入,亦入於章江。南有沛源、西南有江浒口二巡检司。又有河湖巡检司,废。又北有港口巡检司,治大江口,后迁县东北小江口,废。  进贤府东南。西南有金山,产金。北有三扬水,又有军山湖,又北有日月湖,下流俱入於鄱阳湖。东有润陂、东北有邬子寨、北有龙山、东南有花园四巡检司。  奉新府西。西有百丈山,冯水所出,下流入於章江。又西有华林山,华林水出焉。又西北有药王山,龙溪水出焉。二水合流,注於冯水。西有罗坊巡检司。又有白沙巡检司,废。  靖安府西北。西有毛竹山,接宁州界,双溪水出焉,下流入於冯水。北有桃源山,桃源水所出,流与双溪水合。又西北有长溪,源出名山,下流入於修水。  武宁府西北。西有太平山。西北有九宫山。南有修水。  宁州府西。元分宁县,为宁州治。洪武初,改县为宁县,省州入焉。弘治十六年,升县为州。西有幕阜山,修水发源於此,下流入鄱阳湖。又东有鹤源水,源发九宫山,下流合修水。西有杉市巡检司,后迁於崇乡北村。南有定江、又有八叠岭二巡检司,废。东南距府三百六十里。  瑞州府元瑞州路,属江西行省。洪武二年为府。领县三。东北距布政司二百里。  高安倚。北有米山。西北有华林山。又北有蜀江,自上高县流入,东流汇於南昌之象牙潭而入章江,一名锦水。此别一蜀江,非出岷山之大江也。又南有曲水,亦东入章江。南有阴冈岭、又有洪城二巡检司,废。  上高府西南。南有蒙山,旧产银铅。西有天岭。又西有蜀江,自万载县流入,至县西北凌江口合新昌县之盐溪水。又有斜口水,源出蒙山,至县西亦流入焉。西有离娄桥、又有麻塘二巡检司。  新昌府西。元新昌州。洪武初,降为县。西有盐溪水,一名若耶溪,南流至上高县入於蜀江。又北有藤江,下流与盐溪水合。西有黄冈洞、北有大姑岭二巡检司。  九江府元江州路,属江西行省。太祖辛丑年为九江府。领县五。南距布政司三百里。  德化倚。南有庐山,亦曰匡庐。东南有鄱阳湖,湖中有大孤山。县北滨大江,亦曰浔阳江,北岸为湖广黄梅县,南岸经湖口、彭泽二县,而入南直东流县境。江中有桑落州,与南直宿松县界。又西有湓浦,自瑞昌县流入,经城西,注於大江,所谓湓口也。又东南有女儿浦,源出庐山,东北入鄱阳湖。西有城子镇巡检司。又东有南湖觜、西有龙开河二巡检司,后废。  德安府西南。南有博阳山,古文以为敷浅原,博阳川出焉,东南流入於鄱阳湖。东北有谷帘水,源出庐山,下流亦入鄱阳湖。  瑞昌府西。西有清湓山,湓水出焉。北有大江,北岸与湖广广济县分界。  湖口府东。北滨大江。南有上石钟山。北有下石钟山。又南有青山,在鄱阳湖中。西南即鄱阳湖,汇章、贡群川之水,由此入江。南有湖口镇巡检司,后迁上石钟山。西北有茭石矶镇巡检司,后迁於黄茅潭。  彭泽府东少北。滨大江。北有小孤山在江中,江滨有彭浪矶,与小孤对。东北有马当山,横枕大江。有马当镇巡检司。西南有峰山、矶镇二巡检司。  南唐府元南唐路,属江西行省。太祖辛丑年八月为西宁府。壬寅年四月改曰南康府。领县四。南距布政司三百里。  星子倚。西北有庐山。北有鞋山,在鄱阳湖中。湖东为宫亭湖,西北为落星湖。又西有谷帘水,下流入鄱阳湖。东有长岭巡检司,后迁县南渚溪镇,又迁县东北青山镇,仍故名。  都昌府东。西南有石壁山,临章江,东南为鄱阳湖,北有后港河,合诸水入焉。西北有左蠡巡检司,滨湖。东南有柴棚巡检司,在湖中。  建昌府西南。元建昌州。洪武初,降为县。西南有长山,南有修水,自宁州流入,亦谓之西河。东有芦潭巡检司。  安义府西南。正德十三年二月析建昌县安义等五乡置。东有东阳新迳水,南有龙江水,俱流合於修水。  饶州府元饶州路,属江浙行省。太祖辛丑年八月为鄱阳府,隶江南行省。寻曰饶州府,来隶。领县七。西南距布政司二百四十里。  鄱阳倚。正统元年,淮王府自广东韶州府迁此。西北有鄱阳山,在鄱阳湖中。湖长三百里,阔四十里,亘南康、饶州、南昌、九江四府之境。南有鄱江,源出南直婺源县及祁门县,下流会於城东。又南则广信上饶江来合焉,环城西北出,复分为二,俱入鄱阳湖,亦名双港水。又东有东湖,一名督军湖,流入鄱江。西北有棠阴巡检司,迁於双港口。北有石门镇巡检司。又东北有大阳埠。西有八字脑。  馀干府南。元饶干州。洪武初,降为县。西北有康郎山,滨鄱阳湖南涯,因名其水曰康朗湖。又西有族亭湖。又南有余水,亦曰三余水。又南有龙窟河,合於余水,下入鄱江。有康山巡检司,旧在康郎山上,后迁黄埠。西有瑞虹镇,在鄱阳湖滨。  乐平府东。元乐平州。洪武初,降为县。东北有凤游山。南有乐安江,即鄱江之上流也。北有八涧镇巡检司。南有仙鹤镇巡检司,后迁万年县之苛溪镇。  浮梁府东。元浮梁州,洪武初降为县。南有昌江,南直祁门县之水俱流汇焉,鄱江之别源也。西北有桃树镇巡检司,后迁县东北勒上市。西南有景德镇,宣德初,置御器厂於此。  德兴府东。东有银山,旧产银。北有铜山,山麓有胆泉,浸铁可以成铜。西南有建节水,自弋阳县流入。北有大溪,自南直婺源县流入。下流俱合於乐安江。东有白沙巡检司。西南有永泰巡检司,废。  安仁府南少东。南有锦江,亦名安仁港,自贵溪县流入,西北入余干境,为龙窟河。又东有白塔河,流合於锦江。南有白塔、东有田南二巡检司,后废。  万年府东南。正德七年以余干县之万春乡置,析鄱阳、乐平及贵溪三县地益之。北有万年山。东有桃源洞,桃源水出焉,经县西南,下流为余水。东北有荷溪镇、北有石头街二巡检司,后俱废。  广信府元信州路,属江浙行省。太祖庚子年五月为广信府。领县七。西北距布政司六百三十里。  上饶倚。西北有灵山,旧产水晶。南有丁溪山,产铁。又南有铜山。北有上饶江,自玉山县流入,经城北,下流至鄱阳县合於鄱江。又西有槠溪,源出灵山,亦曰灵溪,流入上饶江。南有八坊场、东北有郑家坊二巡检司。  玉山府东。有三清山。又有怀玉山,玉溪出焉,分二流,东入浙,西为上饶江。东南有柳都寨巡检司。  弋阳府西。南有军阳山,旧产银。东有弋阳江,即上饶江下流也,又有弋溪流合焉。又有葛溪,源出上饶县灵山,下流入鄱江。又有信义港,自福建邵武流入,合於葛溪。  贵溪府西。西南有象山,又有龙虎山,上清宫在焉。其南为仙严。又南有芗溪,亦名贵溪,上流即上饶江也。又有须溪,自福建光泽县流入,来合焉。南有管界寨巡检司。西有神前街巡检司,本神峰寨,在县北,后迁潭溪,更名。  铅山府南。元铅山州,直隶江浙行省,治在八树岭之南。洪武初,降为县,迁於今治。西南有铜宝山,涌泉浸铁可以为铜。又有铅山,产铅铜及青绿。北有鹅湖山。南有分水岭,与福建崇安县界,上有分水关巡检司。又有紫溪岭,紫溪水出焉。北有上饶江,至汭口,与紫溪、桐木、黄蘖诸水合流,入弋阳县界,谓之铅山河口。又东北有石溪,亦流合上饶江。西南有石佛寨巡检司,后迁善政乡湖坊街。又西有驻泊巡检司,治汭口镇,废。  永丰府南。东南有平洋山,旧产银矿。南有永丰溪,源出福建浦城县界,下流至上饶县界合玉溪。又东有永平溪,西会杉溪及诸溪谷之水,注於永丰溪。东有柘阳寨巡检司。又有杉溪寨巡检司,废。  兴安府西。嘉靖三十九年八月以弋阳县之横峰寨置,析上饶、贵溪二县地益之。县南有宋溪,源并出灵山,下流入上饶江。东有丫严寨巡检司,后废。  建昌府元建昌路,属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正月为肇庆府,寻曰建昌府。领县五。西北距布政司四百里。  南城倚。永乐二十二年建荆王府。正统十年迁於湖广蕲州。成化二十三年建益王府。西南有麻姑山。东有旴江,一名建昌江,自南丰县流入,下流入金溪县。东有蓝田、北有伏牛二巡检司。又南有曾潭、北有岳口二巡检司,废。又东南有杉关,接福建光泽县界。  南丰府南少西。元南丰州,直隶江西行省。洪武初,降为县,南有军山。又东南有百丈岭,与福建建宁县分界。又有旴水。东南有龙池巡检司,本黄沙源坪,在县西南,后迁县南双港口,又迁县东南百丈岭,又迁刊都,寻又迁於此,更名。又南有太平、北有仙君二巡检司,废。  新城府东南。西有福山,黎水出焉,经县西,下流会於旴江。又东有飞猿岭,飞猿水出焉,下流至南城县入於日于江。又有五福港,源出杉关,流与飞猿水合。东南有极高巡检司,迁水口村,后迁县南德胜关,又迁县东洵口,仍故名。西南有同安巡检司,后迁县西樟村,寻复。  广昌府西南。西北有金嶂山。西南有梅岭。又南有血木岭,旴水出焉,经城南,流入南丰县。西南有秀岭、南有泉镇二巡检司。  泸溪府东南。本南城县泸溪巡检司,万历六年十二月改为县。东有泸溪,源出福建崇安县之五凤山,流至县,又北入於安仁港。  抚州府元抚州路,属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正月为临川府,寻曰抚州府。领县六。北距布政司二百四十里。  临川倚。南有灵谷山。西有铜山,旧产铜。城东有汝水,上源接旴江,自金谿县流入,东合於章江。又西有临水,源出崇仁县,流合汝水。北有温家圳、南有青泥、西有清远三巡检司。又有白竿巡检司,后废。  崇仁府西。南有巴山,一名临川山,临水出焉,亦曰巴水。又南有华盖山,西宁水出焉,下流俱合於汝水。又西南有宝唐山,宝唐水出其下,北合县境诸溪,入於临水。东有周坊巡检司。又西北有丁坊、南有河亭二巡检司,废。  金谿府东南。东有金窟山,旧产金。又有云林山,跨抚、信、建昌三府境。又有崖山,接贵溪县界。南有福水,即旴水下流也,自南城县流入,北合清江水,又北合石门港水。又北流为苦竹水,又西流为临川县之汝水。  宜黄府西南。东有宜黄水,下流入汝。南有止马寺巡检司。又有上胜巡检司,废。  乐安府西南。西北有大盘山,与新淦、永丰二县界,宝唐水出焉,下流合於临水。东有芙蓉山,鰲溪水出焉,下流合於赣水。北有龙义、又有望仙二巡检司。又西北有南平巡检司,后废。  东乡府东。正德七年八月以临川县之孝冈置,析金溪、进贤、余干、安仁四县地益之。西南有汝水。东北有横山、西北有古熂二巡检司,后废。  吉安府元吉安路,属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为府。领县九。东北距布政司五百九十里。  庐陵倚。北有螺山,南有神冈山,两山相望,赣江经其下。又北经城东,又北经虎口石,流入峡江县,为清江。南有富田、西有井冈、西南有敖城三巡检司。  泰和府南少西。元太和州。洪武二年正月改为泰和县。东有王山,亦名匡山。赣江在城南,自万安县流入,经县西之牛吼石,而东北入庐陵县界。又南有云亭江,一名缯水,源出兴国县,北流至珠林口注於赣江。西有旱禾市、东北有花石潭、东南有三顾山三巡检司。  吉水府东北。元吉水州。洪武二年正月降为县。东有东山。北有王岭。又东北有吉文水,赣水之支流。北有白沙巡检司,迁县西北三曲滩上,仍故名。  永丰府东。东有郭山。南有石空岭,又有恩江,下流入於赣江。东南有层山、南有沙溪、又有表湖三巡检司。又东北有视田巡检司,后废。  安福府西少北。元安福州。洪武二年正月降为县。西有卢萧山,卢水出焉,经城北,东流与王江合,又东合禾水,至庐陵县神冈山下入於赣江。南有黄茆巡检司,治黄陂寨,后迁县西时砻镇,西有罗塘巡检司,治洋泽,后迁江背,俱仍故名。  龙泉府西南。东南有钱塘山。西有石含山。南有遂水,东流入於赣江。西北有北乡巡检司。西南有禾源巡检司,后迁县西左安司,仍故名。西有秀洲巡检司,本金田,在县北,后迁治,更名。  万安府南。东有蕉源山,产铁。城西有赣江,江之滩三百里,在县境者十八滩,皇恐为最险。又南有皁口江,自赣县北注於赣江。有造口巡检司,在县西南。又东北有滩头巡检司,又东南有西平山巡检司,废。  永新府西南。元永新州。洪武二年正月降为县。东南有义山。西有秋山,一名禾山,禾水出焉,一名永新江,下流至泰和县入於赣江。东南有上坪寨、西北有栗传寨、又有禾山寨、又有新安寨四巡检司。  永宁府西南。北有七溪岭。西有浆山水,源自湖广茶陵州界,流经县南,合於永新县之禾江。西有升乡寨巡检司。西南有砻头寨巡检司,寻废。  临江府元临江路,属江西行省。太祖癸卯年为府。领县四。东北距布政司二百七十里。  清江倚。东有阁皁山,亘二百余里。南有赣江,一名清江,有清江镇巡检司。又有袁江,自新喻县流入,至县南合焉。西有萧水,南有淦水,至县东清江镇,亦俱合於赣江。西南有太平市巡检司,废。  新淦府南。元新淦州。洪武初降为县。西北有离岭,淦水出焉。又西有清江。又南有象江,有泥江,俱流入於清江。东有枉山巡检司,后迁蓝桥,寻复。  新喻府西。元新喻州,洪武初,降为县。西有铜山,旧产铜。北有蒙山。南有渝水,即袁江,颍江水北流入焉。北有水北墟巡检司。  峡江府南。本新淦县之峡江巡检司,嘉靖五年四月改为县,析新淦县六乡地益之。南有玉笥山,又有赣江,亦名峡江,有黄金水流合焉。  袁州府元袁州路,属江西行省。太祖庚子年为府。领县四。东北距布政司三百九十里。  宜春倚。南有蟠龙山,又有仰山。又秀江在城北,源出萍乡县,流经府西,亦曰稠江,即袁江之上源也。西有黄圃、南有涧富岭二巡检司。  分宜府东。东有钟山峡。西有昌山峡。秀江经两峡中,入新喻县境,为渝水。  萍乡府西。元萍乡州,洪武初降为县。东有罗霄山,罗霄水出焉,分二派。东流者为卢溪水,下流为秀江,入宜春县界。西流者入湖广醴陵县界,合渌水。又西有萍川水,亦曰杨岐水,西流经县南,下流合渌水。北有安乐镇、东南有大安里二巡检司。又西有草市巡检司,后迁於插岭关,仍故名。又西有湘东市。东有卢溪镇。  万载府北。北有龙江,下流即瑞州府之蜀江。东北有康乐水入焉。西有铁山界巡检司。又有高村镇巡检司,寻废。  赣州府元赣州路,属江西行省。太祖乙巳年为府。领县十二。西北距布政司一千一百八十里。  赣倚。南有崆峒山,章、贡二水夹山左右,经城之东西。贡水一名东江,自福建长汀县流入府界。章水一名西江,自湖广宜章县流入府界。至城北,合流为赣江。北有桂源巡检司,后迁攸镇。东北有磨刀寨巡检司,后迁石院铺。南有长洛巡检司,后迁县西黄金镇。俱仍故名。  雩都府东。东北有高沙宝山。又北有雩山,雩水出焉,合宁都、会昌诸水,绕城而西,至赣县,合於贡水。东北有平头寨巡检司。又有印山、又有青塘二巡检司,后废。  信丰府东南。东有桃江,自龙南县流入,经县北,为信丰江,下流入於贡水。东南有新田巡检司。西有桃枝墟,又有黄田、覃塘,又东有新设四巡检司,后废。  兴国府东北。北有覆笥山。东北有潋江,西南流,合雩水入贡江。东有衣锦乡、东北有回龙寨二巡检司。  会昌府东少南。元会昌州,洪武初降为县。南有四望山,下有羊角水隘。北有湘洪水,即贡水,西北流,会雩水。南有湘乡寨、北有承乡镇二巡检司。又西有河口巡检司,后废。  安远府南。元属宁都州,洪武初改属府。西有安远水,亦曰廉水,流入会昌县之贡水。又南有三百坑水,下流入广东龙川县。西北有板口巡检司。  宁都府东北。元宁都州,洪武初降为县。西北有金精山。北有梅岭。南有宁都水,与散水、筼筜、曲阳、黄沙、长乐五水合,又东北有虔化水,下流俱入於雩水。又有梅川水,出梅岭,下流亦经雩都县入贡水。东南有下河寨巡检司。  瑞金府东。元属会昌州,洪武初改属府。东北有陈石山,绵江出焉,流至县南入贡水,又西入会昌县,为湘洪水。西北有瑞林、东北有湖陂二巡检司。东南有古城镇,路出福建长汀县。  龙南府南。元属宁都州,洪武初改属府。西南有冬桃山,桃水出焉,东北流会诸水,至县北宫山下,与渥、濂二水合为三江口,又北流为信丰县之桃江。有冬桃隘,崇祯初,移定南县下历巡检司驻焉。  石城府东北。元元贞元年十一月属宁都州,洪武初改属府。北有牙梳山。东有霸水,西南合虔化水,入贡江。北有捉杀寨巡检司,后迁县西赤江市,仍故名。  定南府东南。隆庆三年三月以龙南县之莲莆镇置。析安远、信丰二县地益之。西北有程岭,又南有神仙岭。东有指挥峰。东北有九洲河,下流会於信丰县之桃江。东北有下历巡检司,后迁高砂莲塘,又迁龙南县冬桃隘。  长宁府东南。万历四年三月以安远县之马蹄冈置,析会昌县地益之。东南有顶山,又南有大帽山,俱接闽、广境。又东有寻邬水,流入广东龙川县界。西北有黄乡巡检司。南有新坪巡检司,本大墩,后更名。北有双桥、南有丹竹楼二巡检司,后废。  南安府元南安路,属江西行省。太祖乙巳年为府。领县四。东北距布政司一千五百二十里。  大庾倚。西南有大庾岭,五岭之一,亦名梅岭,上有关曰梅关。又有章江,亦曰南江,亦曰横江,下流与贡水合。西有郁林镇巡检司,治晶都村,后迁浮江隘,又迁黄泥港,东北有赤石岭巡检司,治峰山里,后迁小溪城,又迁峰山新城,后迁峰山水西村,俱仍故名。又县南有水南城,与府城隔江对峙,嘉靖四十年筑。西北有新田城。又北有凤凰城,又西有杨梅城,俱嘉靖四十四年筑。又东有九所城。亦嘉靖四十四年筑。  南康府东北。西北有禽山,禽水出焉,东流至南野口入於章江。北有羊岭山。南有芙蓉江,即章江。东北有潭口镇、北有相安镇二巡检司。  上犹府东北。元永清县,洪武初更名。西有书山,一名太傅山。东有大犹山,犹水出焉,下流至南康县,入於章江。西有浮龙巡检司,后迁太傅村,仍故名。  崇义府北。正德十四年三月以上犹县之崇义里置,析大庾、南康二县地益之。西南有聂都山。西有桶冈。又有章江,自湖广宜章县流入,又有横水,经县南,又西南有左溪,下流俱合章江。西北有上保巡检司,本过步,后迁治,更名。西南有铅厂巡检司,本在铅山,后迁聂都,东南有长龙巡检司,本治降平里,后迁县东北尚德里江头,俱仍故名。

【版权声明】

《志第十九 地理四-明史》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志第十九 地理四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九 地理四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八 地理三-明史

志第十八 地理三 ○河南陕西 河南《禹贡》豫、冀、扬、兗四州之域。元以河北地直隶中书省,河南地置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治汴梁路。洪武元年五月置中书分省。治开封府。二年四月,

志第十九 地理四-明史

志第十九 地理四 ○四川江西 四川《禹贡》梁、荆二州之域。元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治成都路。又置罗罗蒙庆等处宣慰司,治建昌路。属云南行中书省。洪武四年六月平明升。七月置

志第十八 地理三

  ○河南陕西  河南《禹贡》豫、冀、扬、兗四州之域。元以河北地直隶中书省,河南地置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治汴梁路。洪武元年五月置中书分省。治开封府。二年四月改分省为河南等处行中书省。三年十二月置河南都卫。八年十月改都卫为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府八,直隶州一,属州十一,县九十六。为里三千八百八十有奇。北至武安,与北直、山西界。南至信阳,与江南、湖广界。东至永城,与山东、江南界。西至陕州,与山西、陕西界。距南京一千一百七十五里,京师一千五百八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三十一万五千六百一十七,口一百九十一万二千五百四十二。弘治四年,户五十七万五千二百四十九,口四百三十六万四百七十六。万历六年,户六十三万三千六十七,口五百一十九万三千六百二。  开封府元汴梁路,属河南江北行省。洪武元年五月曰开封府。八月建北京。十一年,京罢。领州四,县三十:  祥符倚。洪武十一年正月建周王府。大河旧在城北。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东过城西南,而城遂在河北。东为开封县,元时同治郭内,洪武中省。南有硃仙镇。东北有陈桥镇。  陈留府东少南。北有大河。东北有睢水,下流至南直宿迁县合泗水。  ?巳府东南。北有睢水,又有旧黄河,洪武二十五年河决之故道也。嘉靖三十六年,全河合淮入海,而县遂无河患。  通许府东南。西南有故黄河,弘治后北徙,不经县界。  太康府东南。北有涡水,自通许县流入,下流至南直怀远县入淮。东有马厂集,正统十三年河决,自?巳县经此。  尉氏府南少西。西南有大沟,东北合康沟,入於黄河。  洧川府西南。南有故城,洪武二年以河患迁今治。又南有洧水,下流至西华县合颍水。东南有南席店,弘治九年,河入栗家口,南行经此。  鄢陵府南少西。北有洧水。  扶沟府南少东。东有沙河,一名惠民河,又名小黄河,即宋蔡河故道也。成化中浚,下流达南直太和县界。又北有洧水,自西流入焉。又东北有黄河故道,弘治二年淤。  中牟府西。东有故城,天顺中,徙今治。大河在县北。又有汴河,旧自荥阳而东,下流经祥符县南,又东南至南直泗州入於淮。正统六年改从此入河,后淤。西北有圃田泽。  阳武府西北。北滨大河,自此至南直徐州,大河所行,皆唐、宋汴河故道。  原武府西北。北有黑阳山,下临大河。洪武二十四年,河决於此。正统十二年复决焉。东南有安城县,洪武初置,正统中废。  封丘府北。南有大河。西南有荆隆口,一名金龙口。弘治二年、五年,万历十五年,崇祯四年、五年,河屡决於此。又西北有沁河,弘治六年淤。西南有中栾镇巡检司。  延津府西北。大河旧经县北。成化十四年,河决,徙流县南,而县北之流遂绝。西北有沙门镇,弘治十一年移项城县西之香台巡检司於此。  兰阳府东少北。北滨大河,有李景高口。万历十七年,河决於此。  仪封府东少北。元属睢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属南阳府,后来属。故城在县北,洪武二十二年二月圮於河,徙日楼村,即今治也。东北有黄陵冈,大河旧经其下,入曹县界。弘治五年,河决于此,寻塞之,改徙冈南入睢州界。又贾鲁故河亦在县北,正德四年,河决入焉。  新郑府西南。元属均州。隆庆五年七月改属。西南有大隗山,一名具茨山,氵异水出焉,一名鲁固河,下流入颍。又南有陉山。北有大河。又有溱水,一曰浍水,流合县南之洧水。  陈州洪武初,以州治宛丘县省入。南有颍水。又西有沙水,亦曰小黄河,至颍岐口,与颍水合,下流分为二。崇祯间,屡决於西南之苑家埠口。又南有故黄河,喜靖时,黄河南出之道也。西北距府二百六十五里。领县四:  商水州西南。洪武初废。四年七月复置。北有颍水,又有氵隐水,亦曰大氵隐水。  西华州西少北。北有颍水,又有沙水,即小黄河也。西南有氵隐水,又有常社镇巡检司。  项城州南。东北有故城。今治本南顿县之殄寇镇也,宣德三年迁。东有颍水,西有溵水流入焉。洪武二十四年,大河自陈州经县界合颍,下入於淮。永乐九年,河始复故道。又东北有沙水。  沈丘州东南。元属颍州。洪武初废。弘治十年改乳香台巡检司置,来属。东北有颍水,东入南直颍州界。又北有沙河,东入南直太和县界。又东有界首巡检司。又北有南顿县,洪武初废。景泰初,置南顿巡检司於此。  许州洪武初,以州治长社县省入。西有颍水。北有氵异水。又东有东湖,一名秋湖。又西北有石固镇,与长葛县界。东北距府二百二十里。领县四:  临颍州东南。西有颍水,氵异水自县北流入焉。又西南有小氵隐水。  襄城州西南。南有首山。东北有颍水。南有汝河。  郾城州东南。南有沙水,亦曰大溵水,上流即故汝水也,又东南有澧水来入焉。  长葛州西北。北有洧水。西有氵异水。  禹州元曰钧州。洪武初,以州治阳翟县省入。万历三年四月避讳改曰禹州。成化二年七月建徽王府。嘉靖三十五年除。北有禹山,又西北有矿山,有铁母山,旧俱产铁。又北有颍水,下经襄城,一名渚水,至临颍合沙河。东北距府三百二十里。领县一:  密州西北。南有洧水,又有溱水。  郑州洪武初,以州治管城县省入。西南有梅山,郑水出焉,下流旧入汴水,后堙。又西有须水,源出荥阳县,旧亦入於汴水。正统八年尝浚以分决河之流,后亦堙。东北距府百四十里。领县四:  荥阳州西。南有大周山,汴水出焉。又东南有嵩渚山,京水出焉。又有索水,源出小径山,北流与京水合,下流入於郑水。又大河在北。东有须水镇,崇祯十年筑城。  荥泽州北少西。元直隶汴梁路。洪武中,改属州。北有故城。洪武八年因河患徙於南。成化十五年正月又徙北,滨大河。东南有孙家渡,正统十三年,大河决於此。  河阴州西北。旧治在大峪口,洪武三年为水所圮,徙於此。东北有广武山,与三皇山连。西有敖仓,北滨大河。  汜水州西。故城在县东,洪武十一年七月徙於成皋。崇祯十六年又迁西北。北滨河,洛水自西,东至满家沟合汜水入焉。又西有虎牢关,洪武四年九月改曰古崤关,有巡检司。  河南府元河南府路,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洪武元年为府。领州一,县十三。东距布政司三百八十里。  洛阳倚。洪武二十四年建伊王府。嘉靖四十三年废。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建福王府。北有北邙山,西南有阙塞山,亦曰阙口山,亦曰伊阙山,俗曰龙门山。又西北有谷城山,亦曰簪亭山,湹水所出。又东南有大谷,谷口有关。又大河在北。又有洛水,源自洛南冢岭山,东经卢氏、永宁诸县,至洛阳、偃师、巩县入於河。又东有伊水,自卢氏县东北流至偃师县而入洛。又北有朅水,西有涧水,俱流会於洛。又西南有孝水。  偃师府东少北。南有缑氏山。又有洛水,西有伊水流合焉。  巩府东北。西南有轩辕山,上有关。北滨河。西北有洛水,旧经县北入河,谓之洛汭,亦曰洛口。嘉靖后,东过汜水县入河。又南有鄩水,会洛入河,亦曰鄩口也。又东南有石子河,西南有长罗川,皆流入洛水。又西南有黑石渡巡检司。  孟津府东北。旧治在县东,今治本圣贤庄,嘉靖十四年七月迁於此。西北有大河。又西有硖石津,又西有委粟津,又有高渚、马渚、陶渚,皆大河津济处。东北有孟津巡检司。  宜阳府西南。西有女几山。东南有鹿蹄山,一名非山,甘水出焉。又北有洛水。西有宜水,又有昌谷水,与甘水俱流注於洛。又西南有赵保镇、木册镇二巡检司。  永宁府西南。北有崤山,崤水出焉,北注於河。其东曰谷阳谷,谷水所出焉。又南有洛水。东北有刀轩川,下流为昌谷水。又有大宋川,下流为宜水。又西有崇阳镇、又有高门关、东有崤底关三巡检司。  新安府西。西有缺门山。北有大河。又南有涧水,谷水自北流入焉。东有慈涧水,亦流入谷水。又有函谷新关。  渑池府西。元属陕州。洪武中改属。东北有广阳山,亦曰渑池山,北溪水出焉。又有白石山,涧水所出。西北滨河。南有谷水。又西北有南村巡检司。  登封府东南。北有嵩山,即中岳也,亦曰太室山。又西有少室山,颍水中源出焉;又有右源,出於山之南溪,又有左源,出於西南之阳乾山,合流至南直寿州入淮。又北有阳城山,洧水所出,下流至扶沟县入沙河。又东南有崿岭,即箕山也,上有崿坂关。又东南有五渡水,流入颍,亦曰三交水。又西南有少阳河,亦流入颍。  嵩府西南。元嵩州,属南阳府。洪武二年四月降为县,来属。三涂山在西南。陆浑山在东北。又东有筛山,北有露宝山,西有大矿山,皆产锡。西南有伏牛山,即天息山也,山有分水岭,汝水出焉,下流至南直颍州入淮,行千三百五十余里。又南有伊水,西北有高都川流入焉。又西南有旧县镇巡检司。西有没大岭巡检司。  卢氏府西南。元属嵩州。洪武元年四月属南阳府。三年三月属陕州。万历初,改属府。西南有熊耳山,洛水自陕西商州流入境,经此。东南有峦山,一名闷顿岭,伊水所出。北有铁岭,东涧水出焉,东南入洛。又东北有马回川,亦入於洛。又东南有栾州镇、西南有硃阳镇、北有杜管镇三巡检司。又西有白华关。  陕州元属河南府路。洪武元年四月改属南阳府,以州治陕县省入。东有底柱山,在大河中。山有三门,中曰神门,南曰鬼门,北曰人门,惟人门修广可行舟,鬼门最险。又南有橐水,一名永定涧,亦曰漫涧,西北入河。又东南有硖石关,有巡检司。又有雁翎关。东距府三百里。领县二:  灵宝州西少南。北滨河。又西有弘农涧。南有虢略镇巡检司。又有函谷故关。西南又有洪关。  阌乡州西南。东南有夸父山,一名秦山,中有大谷关。北滨河,自山西芮城县流入,东南至永城县,入南直砀山县界。西有湖水,又有盘涧水北流入焉。又西有潼关,与陕西华阴县分界。  归德府元直隶河南江北行省。洪武元年五月降为州,属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升为府。领州一,县八。西距布政司三百五十里。  商丘倚。元曰睢阳。洪武初省。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复置,更名。旧治在南,弘治十五年圮於河,十六年九月迁於今治。北滨河。正统后,河决而南。城尝在河北,正德后,仍在河南。北有丁家道口巡检司。东南有武津关巡检司。  宁陵府西。南有睢水。北有桃源集巡检司。  鹿邑府南。元属亳州。洪武中改属。南有颍水,又蔡河自西流入,谓之蔡河口,即沈丘县之沙河也。又北有涡水,东流入南直亳州境。  夏邑府东。元曰下邑,洪武初更名。北滨大河。又东南有睢水。  永城府东南。洪武元年五月属开封府。十一月来属。北有砀山,又有芒山,皆与南直砀山县界,又睢水、浍水皆在县南。又南有泡水,弘治间淤塞。  虞城府东北。元属济宁路。洪武二年正月来属。南有故城。嘉靖九年迁於今治。北有黄河。  睢州元属汴梁路。洪武初,属开封府,以州治襄邑县省入。十年五月降为县。十三年十一月复升为州。嘉靖二十四年六月来属。北滨河。又有睢水亦在州东北。东距府百七十里。领县二:  考城州北。元末省。洪武四年八月复置,属开封府。十年五月复省。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州。旧治在县东南。正统十三年徙。北滨大河。  柘城州东南。元末省。洪武四年八月复置,属开封府。十年五月省入宁陵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州。北有睢水。南有涡水。  汝宁府元直隶河南江北行省。洪武初,因之。领州二,县十二。距布政司四百六十里。  汝阳倚。天顺元年三月建秀王府,成化八年除。十年建崇王府。洪武初,县废,四年七月复置。北有汝水,源出天息山,东流入境,过新蔡东南入淮。又南有澺水,又有汶水,又有溱水,又西北有犋水,俗名泥河,下流俱入於汝。又城南有柴潭。东有阳埠巡检司。  真阳府东。元属息州。洪武四年省入汝阳县。景泰四年置真阳镇巡检司於此。弘治十八年十二月仍置县,而徙巡检司於县南铜钟店,仍故名,寻废。南有淮水。又汝水在县东,北有滇水流入焉。  上蔡府北。洪武初废,四年五月复置。西有汝水,西南有沙水流合焉。  新蔡府东少南。元属息州,后废。洪武四年五月复置,改属。南有汝水,又澺水自城北流合焉。又东北有瓦店巡检司。  西平府西北。北有汝水,源出县西南云庄、诸石二山。自元末堨断故汝,而此水遂为汝源。嘉靖九年复塞,改为洪河之上流。  确山府西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汝阳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成化十一年九月改属信阳州。弘治二年八月仍属府。西北有郎山,亦曰乐山。北有黄酉河,下流为练河,流入汝。又西有竹沟巡检司。南有明港巡检司。  遂平府西少北。西南有查牙山,其东南相接者曰马鞍山。又西有洪山,龙陂之源出焉,自西平县云庄诸山之水既塞,遂以此为汝源。南有灈水,又有沙河,又北有石洋河,其下流皆入於汝。  信阳州元为信阳县,属信阳州,后废。洪武元年十月置信阳州于此,属河南分省。四年二月属中都临濠府。七年八月改属。十年五月降为县。成化十一年九月复升为州。西南有贤首山。南有士雅山,又有岘山。东南有石城山,亦曰冥山。北有淮水,又南有溮水流入焉。东北距府二百七十里。领县一:  罗山州东。元信阳州治,后州县俱废。洪武元年十月置州於旧信阳县,复置罗山县属焉。十年五月直隶汝宁府。成化十一年九月还属州。北有淮水,又南有小黄河入焉。东南有大胜关巡检司,与湖广黄陂界。西南有九里关,好黄岘关,义阳三关之一,有巡检司,与湖广应山县界。  光州洪武初,以州治定城县省入。四年二月改属中都临濠府。十三年仍来属。北有淮水。又南有潢水,北流入淮水。西南有阴山关。西北距府三百里。领县四:  光山州西南。南有石盘山。北滨淮。南有潢水,亦曰官渡河。又南有木陵关。西南又有白沙、土门、斗木岭、黄土岭、修善冲等五关,与湖广麻城县界。东南有牛山镇巡检司,后移於长潭。又有沙窝镇巡检司,后废。  固始州东北。南有白鹿崖。北滨淮。东有史河,西有淠河,俱入南直霍丘县界,下流入淮。又东北有硃皋镇,与南直颍州界,有巡检司。  息州西北。元息州,洪武四年二月属中都临濠府。寻降为县,属颍州。七年仍来属。南滨淮。东北有汝水。北有杨庄店巡检司,后移於县东北之固城仓。  商城州东南。成化十一年四月析固始县地置。南有金刚台山。又东南有竹根山。东有大苏山,灌水出焉,流入南直霍丘县。又东有牛山河,即史河上源也。西南有五水关河。又南有五河,下流俱入於史河。又南有金刚台巡检司,本置金刚台山下,嘉靖二十七年移於县东南之水东案。又南有长岭关,东南有松子关,俱接湖广罗田县界。  南阳府元直隶河南江北行省。洪武初,因之。领州二,县十一。距布政司六百八十里。  南阳倚。洪武二十四年建唐王府。城南有精山。北有百重山、雉衡山。又有分水岭,其水北流入於汝水,南流入於淯水。西南有卧龙冈。东有淯水,一名白河,下流至湖广襄阳县界入汉水。西南有湍水,西北有洱水,皆流入淯水。  镇平府西。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南阳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北有五朵山,产铜。东有潦河,流入淯河。  唐府东南。洪武三年以故比阳县地置。南有唐子山。东北有大狐山,亦曰壶山,沘水所出。又西有黄淳水,又有泌水,下流皆入淯水。又东北有石夹口关。  泌阳府东。元为唐州治。洪武二年二月省入州。十三年十一月,州废,复置县。东有铜山,泌水出焉。又北有潕水,东北有瀙水,下流俱入汝水。又象河关在县东北,有巡检司。  桐柏府东南。本唐县之桐柏镇巡检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置县,而移巡检司於毛家集。东有桐柏山,淮水所经,下流至南直安东县入海,行二千三百余里。又东有大复山。西北有胎簪山,淮水所出。又西有澧水,亦曰醴水,下流入泌水。  南召府北。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南阳县南召堡置。北有丹霞山,一名留山。北有鲁阳关,即三鸦路口也,与鲁山县界。有鸦路镇巡检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移於窪石口。  邓州元治穰县。洪武二年二月,县废。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县。十四年五月复省入州。南有析隈山。西北有白崖山。北有湍水,又东有涅水,亦名赵河,自北来入焉。东北距府百二十里。领县三:  内乡州北少西。东有熊耳山,湍水所出。西南有淅水,又有丹水。又北有菊潭。东北有金斗山巡检司,后废。又西北有西硖口关巡检司。又西南有党子口关。又西有武关,路出陕西商州。  新野州东南。西有清水,又有湍水,又北有沘水,东有棘水,皆流入於淯水。  淅川州西。成化六年析内乡县地置。东南有太白山。又有丹崖山。东有均水,又西南有淅水,北有丹水俱流入焉,南入於汉水。西北有花园头巡检司,又有荆子口关。又西有峡口镇,南接湖广均州界。  裕州洪武初,以州治方城县省入。东北有方城山,渚水出焉,下流入沘水。西南距府百二十里。领县二:  舞阳州东北。汝水在县北,旧入西平县界,元末於涡河堨断其流,使东归颍,而西平之水始别为汝源。南有潕水,亦曰舞水,又有瀙水,下流俱入於汝宁府之汝水。西南有沙水,即?水也。又北有澧水,下流归故汝水。  叶州北少东。北有黄城山,一名长城山,有汝水。又北有湛水,流入汝。东北有沙水,一名?水,又名泜水,又北有昆水入焉,下流入於汝。又北有昆阳关。  怀庆府元怀庆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十月为府,属河南分省。领县六。东南距布政司三百里。  河内倚。永乐二十二年建卫王府。正统三年除。八年,郑王府自陕西凤翔府迁此。北有太行山,又有碗子城山,上有关。又有沁河,源出山西沁源县,流入府境,下流至武陟入大河。又有丹河,自泽州流入,注於沁河。又西有柏乡城,崇祯四年筑。  济源府西。元属孟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属府。南滨大河。西有王屋山,接山西垣曲县界,济水出焉。西北有琮山,溴水出焉。又东北有沁水,经两山之间,一名枋口水。又西北有轵关。西有邵原镇巡检司。  修武府东少北。西有沁水。  武陟府东。大河在县南。东有沁河,至南贾口入焉。又东北有莲花池,万历十五年,沁河决此。又西北有宁郭城,景泰中筑。  孟府南少西。元孟州。洪武初,以州治河阳县省入。十年五月降为县。西南滨大河。  温府东南。元属孟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属府。南滨大河,溴水自西北流入焉。又西南有济水,旧自济源县流经沇河镇,南注於河,后其道尽入河中。  卫辉府元卫辉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八月为府。十月属河南分省。领县六。东南距布政司一百六十里。  汲倚。弘治四年八月建汝王府。嘉靖二十年除。隆庆五年二月建潞王府。北有卫河,源出辉县,下流至北直静海县入海,行二千余里,又东北有淇门镇。  胙城府东少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汲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  新乡府西南。北有卫河。西北有清水。又西南有大河故道,正统十三年河决县之八柳树由此,寻塞。西有古沁河,永乐十三年后,时决时涸。  获嘉府西少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新乡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大河旧在县南。天顺六年中,河自武陟徙入原武,而县界之流绝。北有清水,又有小丹河合焉。  淇府北。元淇州,后废。洪武元年九月复置。十二月降为县。西北有淇水,又清水自东北流入焉,下流入於卫河。  辉府西北。元辉州,后废。洪武元年九月复置。十二月降为县。西有太行山。西北有白鹿山。又有苏门山,一名百门山,山有百门泉,泉通百道,其下流为卫水,故又名卫源。又西南有清水。又西北有侯赵川、西有鸭子口二巡检司。  彰德府元彰德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闰七月为府。十月属河南分省。领州一,县六。南距布政司三百六十里。  安阳倚。永乐二年四月建赵王府。元末,县废。洪武元年九月复置。东北有韩陵山。西北有铜山,旧产铜。北有安阳河,本名洹水,自林县流入,至北直内黄县入卫河。又北有浊漳水。  临漳府东北。元末废。洪武元年九月复置。西有清、浊二漳水,合流於此,曰交漳口,入北直界。又有滏水,下流入於漳河。西南又有洹水。  汤阴府南。元末废。洪武元年九月复置。西有荡水,经县治北,下流入卫水。  林府西,少南。元林州,后废。洪武元年九月复置。二年四月降为县。西北有隆虑山,亦曰林虑,洹水出焉。又西南有天平山。西有太行山。又北有浊漳水,自山西平顺县流入。  磁州元治滏阳县,属广平路,后州县俱废。洪武元年十一月复置州,属广平府。二年四月来属。西北有神麇山,滏水出焉。又南有清漳水。北有车骑关巡检司。南距府七十里。领县二:  武安州西北。元末废。洪武元年十一月复置。东南有滏山,滏水出焉。西南有磁山,产磁石。东北有洺河,流入北直邯郸县界。又西有固镇巡检司。  涉州西少北。元属真定路,后废。洪武元年十一月复置,属真定府。二年四月来属。南有涉水,即清漳水也,自山西黎城县流入。又东北有偏店巡检司,后移於县西南之吾而峪口。  汝州元属南阳府。洪武初,以州治梁县省入。成化十二年九月直隶布政司。东南有霍山。又有鱼齿山,涉水出於此,入叶县界。又西南有鸣皋山。又有空峒山。南有汝水。西有广成泽。领县四。东北距布政司四百九十里。  鲁山州西南。东有鲁山。西有尧山,?水所出,西南有波水流入焉。又西北有歇马岭关巡检司。  郏州东少南。东南有汝水,西有扈涧水流入焉。  宝丰州东南。成化十一年四月析汝州地置。南有汝水,又有?水。  伊阳州西少南。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汝州之伊阙故县置,析嵩及鲁山二县地益之。西有伊阳山。又有尧山,即天息山也,上有分水岭,?水出焉,俗又名沙水。又南有汝水。西有伊水。西南有上店镇巡检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移於常界岭。又有普浗关巡检司,废。  陕西《禹贡》雍、梁二州之域。元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治奉元路。又置甘肃等处行中书省。治甘州路。洪武二年四月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治西安府。三年十二月置西安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卫为陕西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八,属州二十一,县九十有五。为里三千五百九十七。东至华阴,与河南、山西界。南至紫阳,与湖广、四川界。北至河套,西至肃州。外为边地。距南京二千四百三十里,京师二千六百五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二十九万四千五百二十六,口二百三十一万六千五百六十九。弘治四年,户三十万六千六百四十四,口三百九十一万二千三百七十。万历六年,户三十九万四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五十万二千六十七。  西安府元奉元路,属陕西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为西安府。领州六,县三十一:  长安倚。治西偏。洪武三年四月建秦王府。北有龙首山。南有终南山。西南有太一山,又有子午谷,谷中有关。北有渭水,源出鸟鼠山,流经县界,至华阴入黄河。又西有沣水。又西北有镐水,合滮水,又南有潏水,亦曰氵穴水,合涝水,俱北流入渭。  咸宁倚。治东偏。渭水在南。东有滻水,合霸水流入渭。  咸阳府西北。旧治在渭河北,洪武二年徙於渭南。东北有泾水,东入渭。东南有沣水,北入渭。  泾阳府北。西北有甘泉山。南有泾水,源自?开头山,流经县界,至高陵县入谓。又北有冶谷水,合清谷水,下流入谓。  兴平府西少北。南有渭水。  临潼府东少北。东南有骊山,有温泉。北有渭水。西有潼水,又东有戏水,俱北入渭。又东有泠水,一曰零水,至零口镇亦入渭。又南有煮盐驿,旧产盐。  渭南府东。元属华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属府。北有渭水。  蓝田府东南。南有七盘山,旁有纟争坡,谓之七盘十二纟争,蓝关之险道。又有峣山。东南有蓝田山,有关。西有霸水,西北有长水,亦曰荆溪,又南有辋谷水,亦曰辋川,俱注於霸水。  鄠府西南。南有牛首山,涝水出焉。北有渭水。西南有甘泉,西有氵美陂,俱流合涝水,注於渭。又沣水在南,合高观谷、太平谷诸水,入长安县界。  盩厔府西南。西南有骆谷,谷长四百二十里,谷口有关。谷中有十八盘、又有柴家关二巡检司。北有渭水。南有龙水,西南有黑水流入焉。又东有骆谷水,东南有芒水,并北入谓。  高陵府东北。西南有渭水,泾水自西北流合焉。  富平府东北。元属耀州。万历三十六年改属府。西南有荆山。西北有漆沮水,旧经白水县南入洛,自郑渠堙废,不复东入洛矣。东北有美原巡检司,寻废。  三原府北少东。元属耀州。弘治三年十一月改属府。西北有尧门山。东北有漆沮水。西有清水,下流注於渭。  醴泉府西北。元属乾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属府。西北有九峻山,又有武将山。东有泾水,又有甘谷水,流合焉。  华州南有少华山。北有渭水,与同州界。西有赤水,分大小二流,又有石桥水,俱北注渭。西距府二百里。领县二:  华阴州东。南有华山,亦曰太华,即西岳也。东有牛心谷。西南有车箱谷。东北有大河,自朝邑县流入,至渭口,与渭水合,所谓渭汭也。南有敷水,北入渭。东北有潼水,入於大河。东有潼关。洪武七年置潼关守御千户所。九年十一月升为卫,属河南都司。永乐六年直隶中军都督府。  蒲城州西北。东有洛水。又西有西卤池,南有东卤池,旧产盐。  商州洪武七年五月降为县。成化十三年三月仍为州。东南有商洛山。西有熊耳山,伊水所出。南有丹崖山,旧产铜。又有冢岭山,洛水所出,下流至河南汜水县入大河。又南有丹水,流入河南内乡县界。东有武关、西有秦岭二巡检司。又东有龙驹寨。西北距府二百二十里。领县四:  商南州东少南。成化十三年三月以商县之层峰驿置,寻徙治於沭河西。西南有两河,即丹水也,东有沭河,南有挟川,俱入焉。东有富水堡巡检司。  雒南州北少东。元曰洛南,属商州。洪武七年五月改属华州。成化十三年三月复来属。天启初,改洛为雒。东北有鱼难山,鱼难水出焉,西北有玄扈山,玄扈水出焉,俱北入於洛。东南有三要、东北有石家坡二巡检司。  山阳州南少东。本商县之丰阳巡检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为县,而移巡检司於县东南之漫川里,仍故名。东南有天柱山。西南有甲河,流入湖广上津县界,注於汉水。又东有竹林关巡检司。  镇安州西南。景泰三年以咸宁县野猪坪置,属府。天顺七年二月迁治谢家湾。成化十三年三月改属州。西有泎水,合县南洵水入洵阳县界,注於汉江。北有旧县、西有五郎坝二巡检司。  同州北有商原。南有渭水。西南有沮水,一名洛水。西南距府二百六十里。领县五:  朝邑州东。东有大河。南有渭水。又有洛水,旧自县南经华阴县西北葫芦滩入谓;成化中,自县南赵渡镇径入於河,不复入渭。东北有临晋关,一名大庆关,即浦津关也,旧属浦州,洪武九年八月来属。有浦津关巡检司。  郃阳州东北。东有黄河。  韩城州东北。西有梁山,一名吕梁山,滨大河。东北有龙门山,夹河对峙。  澄城州北,西有洛水。  白水州西北。南有故城。洪武初,徙於今治。西有洛水,白水流入焉。西北有马莲滩巡检司。  耀州东有沮水,西有漆水流入焉。又有清水,流入三原县界。南距府百八十里。领县一:  同官州东北。北有神水峡,峡内有金锁关巡检司。又西北有北高山,漆水出焉,东南流与同官川水合。又东有沮水,南有安公谷水,其下流合於沮水。  乾州西北有梁山,接岐山县界。其南有漠谷,漠谷水经其下,流为武水。又东北有甘谷水。又西有武亭水。东南距府百六十里。领县二:  武功州西南。西南有太白山,又有武功山。东南有忄享物山。南有渭水。又西有漠谷水,又有武亭水,自县东北流合焉。俱汇於湋水。  永寿州北。东有泾水。西南有锦川河,下流为漠谷水。有土副巡检司。又有穆陵关。  邠州元直隶陕西行省。洪武中来属,以州治新平县省入。北有泾水。西南有白土川,亦名漆水,东南注於渭水。与入洛之漆异。东南距府三百五十里。领县三:  淳化州东。南有黄嵚山。西有泾水。东有清水,南流入耀州界。  三水州东北。成化十三年九月析淳化县地置。东南有石门山。东有三水河,一名汃水,西南流入泾水。东南有石门巡检司。  长武州西北。万历十一年三月以邠州宜禄镇置。北有泾水,自泾州流入。南有汭水,一名宜禄水,亦自泾州流入,径县东停口镇,与黑水河合,入於泾水。西有窑店巡检司,本名宜禄,治宜禄镇。弘治十七年迁於正东之冉杏,仍故名。万历十一年又迁,更名。  凤翔府元属陕西行省。洪武二年三月因之。领州一,县七。东距布政司三百四十里。  凤翔倚。永乐二十二年建郑王府。正统八年迁於河南怀庆府。东北有杜阳山,杜水所出。西北有雍山,雍水出焉,下流合漆水入渭。又东南有横水,亦曰横渠,东入渭。  岐山府东。东北有岐山。又有梁山。又北有武将山。南有渭水,西北有岐水,又东有湋水,俱流入扶凤县界。又南有斜谷水,北入渭。  宝鸡府西南。东南有陈仓山。西南有大散岭,大散关在焉。又有和尚原,接凤县界。南有渭河,东有汧河流入焉。又东南有箕谷水,有洛谷水,俱北入渭。西南有益门镇二里散关、东南有虢川二巡检司。又东南有金牙关。  扶凤府东。西南有渭河。东有漆河,又有雍水自东南流入焉,又南有湋河,俱流入武功县界。  郿府东南。元属奉元路。洪武二年来属。西有衙岭山,褒水出其南,流入沔,斜水出其北,流入渭。西有五丈原。又西南有斜谷,南入汉中,有斜谷关。北有渭水。  麟游府东北。西有漆水,南有麟游水,下流俱入於渭。西南又有杜水,亦曰杜阳川,东入漆。西北有石窑关巡检司。  汧阳府西少北。元属陇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属府。旧治在县西,嘉靖二十七年徙於今治。南有汧河。  陇州元属巩昌总帅府。延祐四年十一月省州治汧源县入州。洪武二年来属。西北有陇山,上有关曰陇关,亦曰大震关,一名故关,有故关大寨巡检司。又有安夷关,亦曰新关。又西有小陇山,一名关山。又西南有岍山,汧水出焉。南有吴山,即吴岳,古文以为岍山。西南有白环谷,白环水出焉。西有弦蒲薮,汭水出焉,下流合於泾水。南有渭水。西南有方山原。又南有陇安、西南有香泉二巡检司。东南距府百八十里。  汉中府元兴元路,属陕西行省。洪武三年五月为府。六月改名汉中府。领州一,县八。东北距布政司九百六十里。  南郑倚。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建瑞王府。西南有巴岭山,南连孤云、两角、米仓诸山,达四川之巴州。南滨汉水,又曰沔水,源自嶓冢,经县界,下流至湖广汉阳府入大江。又有沮水,汉水别源也,又西北有褒水,俱流入汉水。南有青石关巡检司。  褒城府西北。洪武十年六月省入南郑县,后复置。东北有褒谷,自此出连云栈,北抵斜谷之道也。南有沔水,即汉水也。又有廉水,又城东有褒水,西南有让水,一名逊水,下流俱入沔水。北有鸡头关巡检司。又有虎头关。西北有汉阳关。  城固府东少北。南有汉水。东北有壻水,又名智水,下流入汉水。又西北有黑水,或云即褒水之上源。  洋府东南。元洋州。洪武三年降为县。十年六月省入西乡,后复置。北有兴势山。东有黄金谷。南有汉水。西北有壻水,西有灙水,亦曰骆谷水,又东有酉水,俱南入汉。  西乡府东南。东有饶风岭,有关。北有汉水。东有洋水,即清凉川也,西北合木马河入汉。东南有盐场关、西南有大巴山、东北有子午镇三巡检司。  凤府西北。元凤州。洪武七年七月降为县。南有武都山。北有嘉陵江,源出县之嘉陵谷,下流至四川巴县入於大江。又东有大散水,亦注於嘉陵江。东北有清风阁巡检司。南有留坝巡检司,后迁废丘关,又迁柴关,仍故名。南有仙人关。西有马岭关。  沔府西。元沔州,属四川广元路。洪武三年改属汉中府,省州治鐸水县入州。七年七月降为县。十年六月省入略阳,后复置。成化二十一年六月属宁羌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仍属府。北有铁山。东南有定军山。南有汉水。西有沮水,又有大安水,南入於汉。西南有大安县,洪武初废。又西有石顶关。  宁羌州本宁羌卫。洪武三十年九月以沔县之大安地置。成化二十一年六月置州,属府。东北有五丁山,亦曰金牛峡。北有嶓冢山,汉水出焉,亦曰漾水,下流至湖广汉阳县合大江。又东有嘉陵江,西有西汉水合焉。西南有白水,自洮州卫流经此,亦曰葭萌水,有白水关,其下流至四川昭化县合於嘉陵江。又东北有浕水,流入漾水,谓之浕口。又东有沮水。北有阳平关巡检司。东北距府三百里。领县一:  略阳州北。元属沔州。洪武三年属府。成化二十一年六月改来属。西有盘龙山。东南有飞仙岭,栈道所经也。东有沮水,为汉水之别源。南有嘉陵江,西北有犀牛江,即西汉水也。又西有白水江。东北有九股树、西有罝口二巡检司。又西北有白水镇巡检司,后废。  延安府元延安路,属陕西行省。洪武二年五月为府。领州三,县十六。南距布政司七百四十里。  肤施倚。东有延水,又有清化水流入焉。  安塞府西北。西有洛水。北有延水,出县西北之芦关岭,又东南有西川水,北有金明川,俱流入焉。又北有塞门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二年置。西南有敷政巡检司。  甘泉府西南。北有野猪峡。西有洛河,南有伏陆水流入焉。又东北有库利川。  安定府东北。北有高柏山,怀宁河出焉,东流入於无定河。西北有白洛城,洪武三年筑。  保安府西北。西南有洛河,有吃莫河流入焉。北有大盐池。又西有靖边守御千户所,隆庆元年二月置。北有顺宁巡检司。  宜川府东。南有孟门山,在大河中流。又西南有银川水,北有汾川水,西南有丹阳诸川,俱流入大河。  延川府东少北。东滨大河。北有吐延川,合清涧水,流注於大河。又东北有永宁关,临河。  延长府东。东滨河。南有延水,流入大河。  青涧府东北。元属绥德州。嘉靖四十一年改属府。东有黄河,东北有无定河流入焉。又西有青涧河。  鄜州东有洛水,南与单池水合,又名三川水。西有直罗巡检司。北距府百八十里。领县三:  洛川州东南。西南有洛水。东南有鄜城巡检司。  中部州南。北有桥山,亦曰子午岭,沮水出焉。西北有谷河及子午水,俱入於沮水。又东北有洛水。  宜君州南。西南有玉华山,又有凤凰谷。东有洛水。东北有沮水。  绥德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府,后复置。南有魏平关。东有黄河。城东有无定河,一名奢延水,亦曰水,西北有大理水流入焉。东北有官菜园渡口巡检司。西南距府三百六十里。领县一:  米脂州北。西有无定河。有大理水,又有小理水,西北有明堂川,俱流入无定河。北有碎金镇、西南有克戎寨二巡检司。又西有银州关,成化七年修筑。  葭州洪武七年十一月降为县,属绥德州。十三年十一月复升为州,属府。东滨大河,西有葭芦河,城东有真乡川流合焉。西南距府五百八十里。领县三:  吴堡州南。元属州。洪武七年十一月改属绥德,寻省。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还属。东滨河。  神木州北。洪武初省。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北有杨家城,正统五年移县治焉。成化中,复还故治。南有大河。北有浊轮川。西南有屈野川。  府谷州东北。洪武初省。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滨大河,北有清水川入焉。  庆阳府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二年五月直隶行省。领州一,县四。东南距布政司五百七十里。  安化倚。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建庆王府。二十六年迁於宁夏卫。元省。洪武中复置。东北有白於山,洛水所出。又城东有东河,西有西河,流合焉,下流为马莲河。又西有黑水河,源出县北之太白山,下流至长武县合於泾河。东北有槐安、北有定边二巡检司。又西南有驿马关、又有灵州、又有大盐池三巡检司,废。  合水府东南。东有建水,西有北岔河,流合焉,谓之合水,西南入马莲河。又东北有华池水,有平戎川流合焉,东入鄜州之洛河。有华池巡检司。  环府西北。元环州,属巩昌总帅府。洪武初,降为县,来属。西有环河,出县北青冈峡,下流为府城之西河。又南有黑水河,又有碱河,西南有甘河,俱注於环河。又西有葫芦泉。西北有清平关。西北有安边守御千户所,弘治中置。  真宁府东南。元属宁州。万历二十九年改属府。西有马莲河。南有大陵、小陵诸水,即九陵川之上源也。东有雕山岭巡检司。  宁州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中来属。东有横岭,又有九龙川,亦曰宁江,亦曰九陵川,西南流,会上流群川,而南注於泾河。东北有襄乐巡检司。北距府百五十里。  平凉府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三年五月直隶行省。领州三,县七。东南距布政司六百五十里。  平凉倚。洪武二十四年建安王府。永乐十五年除。二十二年,韩王府自辽东开原迁此。西南有可蓝山。西有崆峒山。又有笄头山,泾水出焉,下流至高陵县入渭。又西有横河,东有湫峪河,俱流入泾河。又西有群牧监。洪武三十年置陕西行太仆寺。永乐四年置陕西苑马寺,领长乐等六监,开成等二十四苑,俱在本府及庆阳、巩昌境内。正统三年又并甘肃苑马寺入焉。又东有通梢关。  崇信府东南。北有汭水。西南有赤城川,南有白石川流合焉。下流合於泾水。  华亭府南。西有小陇山。西北有瓦亭山,有瓦亭关巡检司,所谓东瓦亭也。东北有泾河。东南有汭水。又东南有三乡镇,北有马铺岭二巡检司。  镇原府东北。元镇原州,属巩昌总帅府。洪武初,降为县,来属。西北有胡卢河,分二流,一北注於黄河,其支流东南注於泾河。南有高平川,流入胡卢河。西有安平寨巡检司。西北有萧关。西南有木峡关。又西有石峡关。南有驿藏、木靖二关。  隆德府西南。元属靖宁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属府。东有好水,西流与苦水合。西北有武延川,流入好水。东南有捺龙川,流入苦水。  泾州元直隶陕西行省。洪武三年以州治泾川县省入,来属。旧治在泾水北。今治本皇甫店,洪武三年徙於此。北有泾河,有汭水。东有金家凹巡检司。西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一:  灵台州东南。西北有白石原。东北有三香水,一名三交川,下流至邠州合泾水。又西南有细川水,东北流合於三交川。  静宁州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中来属。南有陇山。北有横山,即陇山支阜。南有水洛川,一名石门水,下流至秦州入略阳川。又西有苦水河,即高平川之上源。东距府二百三十里。领县一:  庄浪州东南。元庄浪州,直隶陕西行省。洪武三年属凤翔府。八年三月降为县,来属。西有苦水川。  固原州本固原守御千户所,景泰三年以故原州城置。成化四年升为卫。弘治十五年置州,属府。西南有六盘山,上有六盘关,东北有清水河出焉,下流合镇原县之胡卢河。又北有黑水,北流入於大河。又东西有二朝那湫,其下流注於高平川。南有开成州,元直隶陕西行省,治开成县。洪武二年省州,以县属平凉府。成化三年废县。又东南有广安州,元属开成州,洪武二年省。又西有甘州群牧所,永乐中置。又西北有西安守御千户所,成化五年以旧西安州置。北有镇戎守御千户所,成化十二年以葫芦峡城置。东北有平虏守御千户所,弘治十四年以旧豫望城置。又北有下马关,嘉靖五年置。东南距府百七十里。  巩昌府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二年四月直隶行省。领州三,县十四。东距布政司千六十里。  陇西倚。西有首阳山,上有关。北滨渭水,东有赤亭水,西流入焉。  安定府北。元定西州,属巩昌总帅府。至正十二年三月改名安定州。洪武十年降为县,属府。北有车道岘。西有西河,东有东河,流合焉。北有巉口巡检司。  会宁府东北。元会州,属巩昌总帅府。至正十二年三月改为会宁州。洪武十年降为县,属府。东有响水,北流入大河。东有青家巡检司。  通渭府东北。北滨渭,西有华川,东流入焉。  漳府南。西南有故城。今治,正统中所徙。西北有西倾山。南有漳水,北流入渭。东南有盐井。  宁远府东。南有太阳山,旧产铁。北有桃花峡,两山夹峙,渭水经其中。西有广吴水,又有山丹水,俱源出岷州,并流北注渭。  伏羌府东。西南有硃圉山,俗名白崖山。北有渭水,西南有永宁河,西有洛门川,俱东北注於渭。  西和府东南。元西和州,属巩昌总帅府。洪武十年降为县,属府。旧治在西南白石镇,洪武中,移於今治。北有祁山。南有黑谷山,上有关。西北有西汉水,亦曰盐官水。西南有浊水,即白硃江也。东北有盐井。  成府东南。元成州,属巩昌总帅府。洪武十年降为县,属府。西北有仇池山。东南有西汉水。西南有浊水,又西有建安水,又有洛谷川,俱流入西汉水。又东有泥阳水,下流至徽州界入嘉陵江。又北有黄渚关巡检司。  秦州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二年属府,省州治成纪县入州。西南有嶓冢山,西汉水出焉,下流至宁羌州合嘉陵江。东北有渭水,有秦水东流入渭。又西有西谷水,下流入西汉水。又南有籍水,西南有段谷水流入焉。又东有长离水,即瓦亭川下流也,俱流入於渭。南有高桥巡检司。又有石榴关。又有现子关。西距府三百里。领县三:  秦安州北。东有大陇山。又东北有瓦亭山,所谓西瓦亭也。城南有渭水。又西有陇水,瓦亭川自东北流合焉。又东有松多川,下流入於秦水。又东有陇城关巡检司。  清水州东。东有陇山,有盘岭巡检司。西南又有小陇山。西有渭水。东有秦水,南有清水流入焉。  礼州西南。元礼店文州军民元帅府,属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十一月置礼店千户所。十一年属岷州卫。十五年改属秦州卫。成化九年十二月置礼县於所城,属州。故城在东。洪武四年移於今治。东南有西汉水。西南有岷峨山,岷江出焉,东南流入阶州界合於西汉水。又西有漩水镇、南有板桥山二巡检司。  阶州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四年降为县,属府。十年六月复为州。旧城在东南坻龙冈上。今城,洪武五年所置。北有白水江。东北有犀牛江,即西汉水也。又西北有羌水,下流合白水江。又东有七防关巡检司。西北距府八百里。领县一:  文州东南。元文州。至元九年十月置,属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降为县,属府。十年六月改属州。二十三年三月省。成化九年十二月复置,仍属州。东南有青唐岭,路入四川龙安府。东有白水,西有黑水,流合焉。又北有羌水,一名太白水。东有文县守御千户所,本文州番汉千户所,洪武四年四月置。二十三年改文县守御军民千户所。成化九年更今名。又东有玉垒关。西北有临江关。  徽州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十年六月降为县,属府,后复升为州。东南有铁山。南有嘉陵江,又有河池水流入焉。又南有虞关巡检司。西南有小河关。西北距府四百八十里。领县一:  两当州东。洪武十年六月省入徽县,后复置,属州。南有嘉陵江。  临洮府元临洮府,属巩昌总帅府。泰定元年九月改为临兆路。洪武二年九月仍为府。领州二,县三。南距布政司千二百六十里。  狄道倚。西南有常家山,与西倾山相接。北有马寒山,浩尾河出於其北,阿干河出於其南,俱东流入大河。又西南有洮河,自洮州卫流入。又东有东峪河,南有邦金川,皆流会洮河。北有摩云岭巡检司。又北有打壁峪关,有结河关。南有南关,有下衬关,有八角关、十八盘关。西有三坌关,有分水岭关。  渭源府东少南。西有南谷山,渭水所出。又有鸟鼠山,渭水所经,东至华阴县入大河。又西有分水岭,东流者入渭,西流者入洮,上有分水岭关巡检司。又西南有五竹山,清源河出焉,迳县东南入渭。  兰州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二年九月降为县,来属。成化十三年九月复为州。建文元年,肃王府自甘州卫迁此。南有皋兰山。北滨大河,所谓金城河也,湟水自西,洮水、阿干河俱自南,先后流入焉。又西南有漓水,合於洮水。北有金城关,下有镇远浮桥,有河桥巡检司。西北有京玉关,南有阿干镇关。西南有凤林关。南距府二百十里。领县一:  金州东少南。元金州,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二年九月降为县,属府。成化十三年改属州。旧城在南,洪武中,移於今治。北有大河,东北流乱山中,入靖虏卫界。又南有浩尾河,一名闪门河,入於大河。东北有一条城,万历二十五年置。  河州元河州路,属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置河州卫,属西安都卫。六年正月置河州府,属陕西行中书省。七年七月置西安行都卫於此,领河州、朵甘、乌斯藏三卫。八年十月改行都卫为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九年十二月,行都指挥使司废,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十年分卫为左右。十二年七月,府废,改左卫于洮州,升右卫为军民指挥使司。成化九年十二月置州,属府,改军民指挥使司为卫。西南有雪山,与洮州界。西北有小积石山,上有关。大河自塞外大积石山东北流,迳此,又迳榆林卫北,折而南,与山西中流分界,至潼关卫北,折而东,入河南界,回环陕西境四千余里。南有大夏河,即漓水也,亦曰白石川。又西北有积石州,元属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改置积石州千户所。西南有贵德州,元属吐蕃宣慰司,洪武八年正月改置归德守御千户所。又南有宁河县,东北有安乡县,元俱属河州路,洪武三年废,六年复置。十二年复废。又东南有定羌巡检司。东北距府百八十里。  灵州元属宁夏府路。洪武三年罢。弘治十三年九月复置,直隶布政司。大河在城北,洛浦河自南流入焉。南有小盐池。距布政司九百九十三里。  兴安州元金州,属兴元路。万历十一年八月更名。二十三年直隶布政司。旧治汉水北,后迁水南。万历十一年又迁故城南三里许。北有汉水。又西有衡河,亦曰恒河,下流入汉江。东北有乾祐关巡检司,废。领县六。西北距布政司六百四十里。  平利州南少东。元末省。洪武三年置,属四川大宁州。五年二月来属。十年六月复省,后复置。东有女娲山,灌溪水出焉,西北与黄洋河合,入於汉。南有镇坪巡检司。  石泉州西。元末省。洪武三年置,属四川大宁州。五年二月来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属汉中府。万历十一年还属州。南有十八盘山,有汉江。西有饶风河,东有迟河,俱入汉。又西有饶风岭巡检司,本治县东迟河口,后迁下饶风铺,更名。  洵阳州东。元末省。洪武三年复置。五年二月来属。东北有水银山,产水银、硃砂。南有汉江,东有旬水流入焉。又有乾祐河,自西北流入旬水。东有闾关、西北有三岔二巡检司。  汉阴州西少北。元末省。洪武三年复置。十年六月省入石泉县,后复置,属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属汉中府。万历十一年还属州。南有汉水。东北有直水,又有恒河,俱流入汉水。又西有方山关。  白河州东南。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洵阳县白河堡置,属湖广郧阳府。十三年九月来属。北有汉江,东入湖广郧西县界。南有白石河,分二流,俱北注於汉。  紫阳州西南。正德七年十一月以金州紫阳堡置。初治紫阳滩之左,嘉靖三十五年迁於滩右。西有汉江。  洮州卫元洮州,属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置洮州军民千户所,属河州卫。十二年二月升为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属陕西都司。西南有西倾山,桓水出焉,下流为白水江,又漒川亦出焉,一名洮水。又北有石岭山,上有石岭关。东有黑松岭,上有松岭关。又东有黑石关、三岔关、高楼关。北有羊撒关。西南有新桥关、洮州关。东南有旧桥关。南距布政司千六百七十里。  岷州卫元岷州,以旧祐川县地置,属吐番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置岷州千户所,属河州卫。十一年七月升为卫,属陕西都司。十五年四月升军民指挥使司。嘉靖二十四年又置州,改军民指挥使司为卫。四十年闰五月,州废,仍置军民指挥使司。洪武二十四年建岷王府。二十六年迁云南。北有岷山,洮河经其下。南有白水,一名临江。又东有石关。东北有铁州,元属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置铁城千户所,属河州卫,后废。领所一。南距布政司千五百五十里。  西固城守御军民千户所卫南。本西固城千户所,洪武七年三月置,属巩昌府。十五年四月改置,来属。南有白水。北有化石关。西北有平定关。  榆林卫成化六年三月以榆林川置。其城,正统二年所筑也。西有奢延水,西北有黑水,经卫南,为三岔川流入焉。又北有大河,自宁夏卫东北流经此,西经旧丰州西,折而东,经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经旧东胜卫,又东入山西平虏卫界,地可二千里。大河三面环之,所谓河套也。洪武中,为内地。天顺后,元裔阿罗出、毛里孩、孛罗出相继居之。西南有盐池,旧属宁夏卫,嘉靖九年来属。又卫东有长盐池、红盐池。西有西红盐池、锅底池。又东有长乐堡,分辖双山等十二营堡,为中路。又有神木堡,分辖镇羌等九营堡,为东路。西有安边营,分辖永济等十二营堡,为西路。俱成化后置。又北有边墙,成化九年筑,长一千七百七十余里,东起清水营,接山西偏头关界,西抵定边营,接宁夏花马池界。南距布政司千一百二十里。  宁夏卫元宁夏府路,属甘肃行省。洪武三年为府。五年,府废。二十六年七月置卫。二十八年四月罢。永乐元年正月复置。洪武二十六年,庆王府自庆阳府迁此。西有贺兰山。又西南有峡口山,黄河流其中,一名青铜硖。黄河出硖东流,亦曰三岔河。又东有黑水河,南有清水河,即葫芦河下流也,俱注於黄河。有宁夏群牧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置。领千户所四。东南距布政司千四百里。  灵州守御千户所卫东南。洪武十六年十月置,治在河口。宣德三年二月徙於城东。弘治十三年九月复置灵州於所城。  兴武守御千户所卫东南。正德元年以兴武营置。  韦州守御千户所卫东南。弘治十年以故韦州置。西有大蠡山。南有小蠡山。东有东湖。  平虏千户所卫北少东。嘉靖三十年以平虏城置。东北有老虎山,滨大河。北有镇远关。  宁夏前卫在宁夏城内,洪武十七年置。  ○宁夏左屯卫  宁夏右屯卫亦俱在宁夏城内,洪武二十五年二月置,后废。三十五年十二月复置。  宁夏后卫本花马池守御千户所,成化十五年置。正德元年改卫。其城,正统九年所筑也。东北有方山。西有花马池。西北有大盐池。又西有小盐池。东有长城关,正德初置。东南距布政司千一百二十里。  宁夏中卫元应理州,属宁夏府路。洪武三年州废。永乐元年正月置卫。西有沙山,一名万斛堆。大河在南。又西南有温围水,流入大河。又有裴家川。又东南有鸣沙州,元属宁夏府路。洪武初废。南距布政司千一百十里。  靖虏卫正统二年以故会州地置,属陕西都司。南有乌兰山,上有乌兰关。北有大河。西南有祖厉河,东北有亥刺河,皆注於大河。西南有会宁关。南距布政司千二百二十里。  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元甘肃等处行中书省,治甘州路。洪武五年十一月置甘肃卫。二十五年罢。二十六年,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自庄浪徙置於此。领卫十二,守御千户所四。距布政司二千六百四十五里。  甘州左卫倚。元甘州路。洪武初废。二十三年十二月置甘州左卫。二十七年十一月罢。二十八年六月复置。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建肃王府。建文元年迁於兰县。西南有祁连山。西北有合黎山。东北有人祖山,山口有关,曰山南,嘉靖二十七年置。又东北有居延海。西有弱水,出西南山谷中,下流入焉。又有张掖河,流合弱水,其支流曰黑水河,仍合於张掖河。又东南有卢水,亦曰沮渠川。  甘州右卫、甘州中卫俱洪武二十五年三月置。  甘州前卫、甘州后卫俱洪武二十九年置。四卫俱与甘州左卫同城。  肃州卫元肃州路,属甘肃行省。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置卫。西有嘉峪山,其西麓即嘉峪关也。弘治七年正月扁关曰镇西。西南有小昆仑山,亦曰雪山,与甘州山相接。北有讨来河,东会於张掖河。西南有白水,又西北有黑水,东南有红水,俱流入白水,下流入西宁卫之西海。又东北有威虏卫,洪武中置,永乐三年三月省。东距行都司五百十里。  山丹卫元山丹州,直隶甘肃行省。洪武初废。二十三年九月置卫,属陕西都司,后来属。东南有焉支山。西有删丹河,即弱水也。北有红盐池。西距行都司百八十里。  永昌卫元永昌路,属甘肃行省,至正三年七月改永昌等处宣慰司。洪武初废。十五年三月置卫,属陕西都司,后来属。北有金山,丽水出焉。西南有白岭山,亦曰雪山。西有水磨川,上有水磨关。又东南有蹇占河。西北距行都司三百十里。  凉州卫元西凉州,属永昌路。洪武九年十月置卫,属陕西都司,后来属。南有天梯山,三岔河出焉。东南有洪池岭。又东北有白亭海,有潴野泽。又西有土弥干川,即五涧水也,亦出天梯山,下流合於三岔河。又东有杂木口关。又有凉州土卫,洪武七年十月置。西北距行都司五百里。  镇番卫本临河卫,洪武中,以小河滩城置。三十年正月更名。建文中罢。永乐元年六月复置。西有黑河,即张掖河下流也。又东有三岔河。南有小河。西有盐池。西南有黑山关。西距行都司五百五十里。  庄浪卫洪武五年十一月以永昌地置。十二年正月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於卫城。二十六年,行都司徙於甘州。建文中,改卫为守御千户所。洪武三十五年十月复改所为卫,属陕西都司,后来属。东有大松山。其北有小松山。西有分水岭,南出者为庄浪河,北出者为古浪河。又南有大通河,与庄浪河合,北流经卫西,入於沙漠。北距行都司九百四十里。  西宁卫元西宁州,直隶甘肃行省。洪武初废。六年正月置卫。宣德七年十一月升军民指挥使司,属陕西都司,后来属。西南有小积石山,与河州接界。东南有峡口山,亦曰湟峡。南有大河,自西域流入,回环於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四布政司,及南直隶之地,几至万里,至淮安府清河县,南合长淮,又东至安东县南入於海。又北有湟水,即苏木连河也,东入大河。又西南有赐支河,又城北有西宁河,皆流入大河。又西北有浩亹水,西南有宗哥川,俱流合於湟水。又西有西海,亦名卑禾羌海,俗呼青海。西北有赤海。又有乌海盐池。东南有绥远关。西北距行都司千三百五十里。  碾伯守御千户所本碾北地。洪武十一年三月置庄浪分卫。七月改置碾北卫,后废,而徙西宁卫右千户所於此。成化中更名。南有碾伯河。西北距行都司千二百三十里。  沙州卫元沙州路,属甘肃行省。洪武初废。永乐元年置卫。正统间废。南有鸣沙山。东南有三危山。又东有龙勒山,又有渥洼水。西有瓜州,元属沙州路,洪武初废。东距行都司千三百六十里。  镇夷守御千户所洪武三十年以甘州卫地置。建文二年罢。永乐元年复置所,旧在西北,天顺八年移於今治。南有黑河,即张掖河也。西南有盐池。北有兔儿关。东南距行都司三百里。  古浪守御千户所正统三年六月以庄浪卫地置。古浪河在东。又南有古浪关。东有石峡关。东南距行都司六百四十里。  高台守御千户所景泰七年以甘州卫之高台站置。弱水在北。又西有合黎山。西南有白城山。东南距行都司一百六十里。

版权声明:

本站《志第十八 地理三-明史》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成语对对子网,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志第二十 地理五-明史

志第二十 地理五 ○湖广浙江 湖广《禹贡》荆、扬、梁、豫四州之域。元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治武昌路,又分置湖南道宣慰司治天临路属焉。又以襄阳等三路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志第十七 地理二-明史

志第十七 地理二 ○山东山西 山东《禹贡》青、兗二州地。元直隶中书省,又分置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益都路属焉。洪武元年四月置山东等处行中书省。治济南府。三年十二月置青州都,

志第十八 地理三-明史

志第十八 地理三 ○河南陕西 河南《禹贡》豫、冀、扬、兗四州之域。元以河北地直隶中书省,河南地置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治汴梁路。洪武元年五月置中书分省。治开封府。二年四月

志第十七 地理二

  ○山东山西  山东《禹贡》青、兗二州地。元直隶中书省,又分置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益都路属焉。洪武元年四月置山东等处行中书省。治济南府。三年十二月置青州都卫。治青州府。八年十月改都卫为山东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六,属州十五,县八十九。为里六千四百有奇。南至郯城,与南直界。北至无棣,与北直界。西至定陶,与北直、河南界。东至海。距南京一千八百五十里,京师九百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七十五万三千八百九十四,口五百二十五万五千八百七十六。弘治四年,户七十七万五百五十五,口六百七十五万九千六百七十五。万历六年,户一百三十七万二千二百六,口五百六十六万四千九十九。  济南府元济南路,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太祖吴元年为府。领州四,县二十六:  历城倚。天顺元年建德王府。南有历山。东有华不注山。有大清河在西北,即济水故道,自寿张县流经县界,东北至利津入海。又小清河,即济之南源,一名泺水,出城西趵突泉,经城北,下流至乐安县入海。又大明湖在城内。又东北有堰头镇巡检司。  章丘府东。东有长白山,又有黉山。南有东陵山,又有长城岭。又小清河在北。又东有淯河,一名绣江,合诸泉西北汇为白云湖,下流入小清河。  邹平府东北。西南有长白山,接章丘、长山二县界。北有小清河。  淄川府东。元般阳路治此,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太祖吴元年改路为淄川州,县仍为附郭。二年七月,州废,来属。西南有夹谷山。南有原山,与莱芜县界,其山阴淄水出焉。又西有孝妇河,自益都县流入,合泷、萌、般诸水,下流入小清河。  长山府东北。元属般阳路。洪武二年七月来属。西南有长白山。西北有小清河。南有孝妇河。  新城府东北。元属般阳路。洪武二年七月来属。七年十二月省入长山、高苑二县,后复置。北有小清河。西北有孝妇河。东有乌河,其上流即时水,下流至高苑县入小清河。  齐河府西。元属德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属府。有大清河。  齐东府东。元属河间路。洪武初来属。北有大清河。东有减水河,成化元年开浚,泄小清河涨溢入大清河。  济阳府北。南有大清河。  禹城府西北。元属曹州。洪武二十年来属。西有漯水枯河,俗名土河。  临邑府北。元属河间路。洪武初来属。西北有盘河。  长清府西南。元属泰安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属府。东南有青崖山、隔马山、方山。西南有大清河。又有沙河,自县南流入焉,亦曰沙沟河。又东南有石都寨巡检司。  肥城府西南。元属济宁路。洪武二年七月来属。西北有巫山,一名孝堂山,肥水出焉,西流入大清河。  青城府东北。元属河间路。洪武二年省入邹平、齐东二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来属。北有大清河。北有大石关,旧置巡检司,后废。  陵府西北。元德州,治安德县,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省安德县入州。七年七月移州於故陵县。十三年十一月置陵县於此。东有德河,下流西入卫河。  泰安州元直隶中书省。洪武初来属,以州治奉符县省入。北有泰山,即岱宗也,亦曰东岳,汶水出焉,下流至汶上县合大清河。又东南有徂徠山。南有梁父山。又城西有泰安巡检司。北距府百八十里。领县二:  新泰州东南。西北有宫山,本名新甫。西南有龟山。东北有小汶河,西流合汶水。又西有上四庄巡检司。  莱芜州东。洪武初,改属济南府。二年仍来属。东北有原山,其山阳汶水别源出焉。又西南有冠山。西北有韶山。诸山多产铜铁锡。  德州元陵州,属河间路。洪武元年降为陵县,属济宁府。二年七月改属德州。七年七月省陵县,移德州治焉。西有卫河。东南有故笃马河,俗名土河。东南距府二百八十里。领县二:  德平州东。东北有般河,亦曰盘河,或以为古钩盘也。  平原州东南。  武定州元棣州,治厌次县,属济南路。洪武初,州县俱废。六年六月复置州,改名乐安。宣德元年八月改为武定州。永乐十五年,汉王府迁於此。宣德元年除。南有大清河,又有土河,又有商河。东南有清河巡检司。西南距府二百四十里。领县四:  阳信州北。元属棣州。东有商河。  海丰州东北。洪武六年六月析乐安州南地置,属滨州,后来属。东北滨海。又北有鬲津河,又有无棣县,元属棣州,洪武初省。东北有大沽河口巡检司。  乐陵州西北。旧治在县之咸平镇,属沧州,洪武元年改属济宁府,二年移治富平镇,七月来属。南有般河及鬲津河,又有土河。西南又有商河。西北有旧县镇巡检司。  商河州西南。南有商河。  滨州洪武初,以州治渤海县省入。东北滨海,产盐。南有大清河。北有士伤河,即鬲津别名也。西南距府三百五十里。领县三:  利津州东。东北滨海,有永阜等盐场。东有大清河,流入海。又东北有丰国镇巡检司。  沾化州西北。东北滨海,有富国等盐场。又有久山镇巡检司。  蒲台州南。元属般阳路。洪武二年七月来属。东滨海。北有大清河。  兗州府元兗州,属济宁路。洪武十八年升为兗州府。领州四,县二十三。东北距布政司三百五十里。  滋阳倚。洪武三年四月建鲁王府。元曰嵫阳。洪武初,省入州。十八年复置。成化间,改为滋阳。泗水在东,又有沂水,自曲阜县西流来合焉。  曲阜府东。东南有尼山,沂水所出。又东有防山。北有泗水。又有洙水,西南流入於沂水。又北有孔林。  宁阳府北。西北有汶水,支流为洸水。洸水者,洙水也,洸、洙相入受,通称也,俱西南入运河。又东北有堽城堰,即汶、洸分流处也。  邹府东南。元属滕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属。东南有峄山,亦曰邾峄,又曰邹峄。东北有昌平山。西南有凫山。又有泗河。  泗水府东。东有陪尾山,泗水出焉,经县北,下流至南直清河县入淮。  滕府东南。元滕州,治滕县,属益都路。洪武二年七月,州废,县属济宁府。十八年来属。东南有桃山。东北有连青山。又西南有新运河,北自南阳,南至境山,长一百九十四里,嘉靖四十四年所开,又薛水,源自县东高、薛二山间,西南流,合漷水,一名南沙河,至沛县入运。又有北沙河在县北,西流经鱼台入招湖。又南有沙沟集巡检司。  峄府东南。元峄州,属益都路。洪武二年降为县,属济宁府,后来属。东南有柱子山,旧名葛峄山,水流其下。又北有君山,一名抱犊山,西泇水所出,东南流至三合村,有东泇河自沂水来会焉。又南合武河、彭、诸水注於泗,谓之泇口。万历中,改为运道,自夏镇至直河口,凡二百六十余里,避黄河之险者三百三十里。又西北有邹坞镇巡检司,嘉靖中,移於县西拖梨沟。又东南有台庄巡检司,万历三十四年置。  金乡府西南。元属济宁路。洪武十八年来属。金莎岭在东。大河在西南。  鱼台府西南。元属济州。洪武元年属徐州。二年七月属济宁府。十八年来属。泗河在东,即运道也。北有菏水,一名五丈沟,东入泗。又东有谷亭镇,嘉靖九年,黄河决於此。又南有塌场口,洪武、永乐间,为运道所经。  单府西南。元单州,属济宁路。洪武元年省州治单父县入州。二年七月乃降州为县,属济宁府。十八年来属。旧城在南,正德十四年五月因河决改迁。南滨大河。  城武府西南。元属曹州。洪武四年属济宁府。十八年来属。县城,正德十四年五月因河决改迁。南有故黄河,即洪武间之运道也,弘治后堙。  济宁州元任城县,为济州治。至正八年罢济州,徙济宁路治此。太祖吴元年为济宁府。十八年降为州,以州治任城县省入。南临会通河。西有马肠湖。又东南有鲁桥镇巡检司。东距府六十里。领县三:  嘉祥州东。元属单州。洪武二年来属。南有塔山。东有会通河。北有故黄河,一名塔章河,即塌场口之上流也。  钜野州西北。元为济宁路治,至正八年徙路治任城县,以县属焉。南有高平山。东有钜野泽,元末为黄河所决,遂涸。东南有会通河。西南有故黄河,弘治后堙。西有安兴集巡检司。  郓城州西北。西有灉水,又有故黄河,又有故济水在西南。  东平州元东平路,直隶中书省。太祖吴元年为府。七年十一月降为州,属济宁府,以州治须城县省入。十八年改属。北有瓠山。东北有危山。西南有安山,亦曰安民山。下有积水湖,一名安山湖。山南有安山镇,会通河所经也。汶水在南,西流入安山湖。又西北有金线闸巡检司。东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五:  汶上州东南。西南有蜀山,其下为蜀山湖。又西为南旺湖,其西北则马踏河,运道经其中而北出,即会通河也。又汶水在东北,旧时西流入大清河。永乐中,开会通河,堰汶水西南流,悉入南旺湖。  东阿州西北。故城在县西南。今治本故谷城县也,洪武八年徙於此。南有碻磝山。西有鱼山。会通河自西南而北经此,始与大清河分流。又西有马颊河,俗名小盐河,东流入大清河。又张秋镇在西南,弘治二年,河决於此。七年十二月塞,赐名安平镇。  平阴州东北。南有汶河。西南有大清河,又有滑口镇巡检司,后废。  阳谷州西北。东有会通河。又东有阿胶井。  寿张州西。洪武三年省入须城、阳谷二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济宁府,后来属。东南有故城,元时县治在焉。今治本王陵店,洪武十三年徙置。南有梁山氵乐,即故大野泽下流。东北有会通河,又有沙湾,弘治前黄河经此,后堙。西南有梁山集巡检司。  曹州正统十年十二月以曹县之黄河北旧土城置。东有旧黄河,洪武初,引河入泗以通运处也。永乐中,亦尝条浚。南有灉河。东南有菏泽,流为菏水。东北距府三百里。领县二:  曹州东南。元曹州,治济阴县,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省济阴县入州。二年,州治自北徙於盘石镇。四年降为县,属济宁府。正统十年十二月置州,以县属焉。西南有黄陵冈,与河南仪封县界。弘治五年,黄河决於此,河遂在县南,东入单县界,至南直徐州,合泗入淮。又西有贾鲁河,嘉靖前犹为运道,后废。东南有楚丘县,元属曹州,洪武初省。又西北有安陵镇巡检司。  定陶州东南。元属曹州。洪武元年属济宁府。十年五月省入城武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仍属济宁府。正统十年十二月来属。西有黄河故道。弘治前,河经此,至张秋之沙湾入会通河。  沂州元属益都路,后省州治临沂县入州。洪武元年属济宁府。五年属济南府。七年十二月属青州府。十八年来属。弘治四年八月建泾王府,嘉靖十六年除。西有艾山。东有沂水,源自青州沂水县,南流至州境,与枋水合,下流入泗。又有沭水,流经南直安东县为涟水,入淮。又西南有泇水,亦曰东泇水,下流合峄县之西泇水入运。西南有罗藤镇巡检司。西距府五百六十里。领县二:  郯城州东南。洪武初置。东有马陵山,又有羽山,与南直赣榆县界。又沭水在东。沂水在西。西有磨山镇巡检司,后废。  费州西北。西北有蒙山。西南有大沫涸,又有祊水,东北有蒙阳水,下流俱入於沂河。西南有关阳镇、西北有毛阳镇二巡检司。  东昌府元东昌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初为府。领州三,县十五。东距布政司二百九十里。  聊城倚。城东有会通河。西南有武水枯河,即漯河也,为会通河所截,中堙。  堂邑府西。东北有会通河。西有旧黄河。  博平府东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寻复置。西南有会通河。东北有故黄河。  茌平府东北。西有故黄河。又西北有故马颊河。  莘府西南。北有弇山,旧有泉涌出,曰弇山泉。  清平府北。元属德州。洪武元年属恩州。二年七月属高唐州。三年三月省,寻复置,改属。西有会通河。西南有魏家湾巡检司。  冠府西南。元冠州,直隶中书省。洪武三年降为县,来属。西北有卫河。又东有贾镇堡,东北有清水镇堡,俱嘉靖二十二年筑。  临清州元临清县,属濮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属。弘治二年升为州。旧治在南,洪武二年徙治临清闸。景泰元年又于闸东北三里筑城,徙治焉。会通河在城南,有卫河自西来会,至天津直沽入海,为北运河。东南距府百二十里。领县二:  丘州西。元直隶东昌路。弘治二年改属州。东南有卫河,又有漳河。  馆陶州西南。元属濮州。洪武二年七月属东昌府,三年三月省,寻复置,仍属东昌府。弘治二年改属州。西有卫河,自元城县流入。又西南有漳河。又西南有南馆陶镇巡检司。  高唐州元直隶中书省。洪武初,以州治高唐县省入,来属。西有漯河,溢涸无常。又有马颊河,一名旧黄河。西南距府百二十里。领县三:  恩州北。元恩州,直隶中书省。洪武二年降为县,来属。西有故城。今治本许官店,洪武七年七月徙於此。西北有卫河。东南有马颊枯河。又高鸡泊亦在县西北。  夏津州西。洪武三年三月省,寻复置。西南有卫河。又东有马颊故河。又西有裴家圈巡检司。  武城州西北。西有卫河。东南有沙河。东北有甲马营巡检司。  濮州元直隶中书省。洪武二年以州治鄄城县省入,来属。故城在东,景泰三年以河患迁於王村,即今治也。东南有故黄河,永乐中,河流由此入会通河,后堙。又西南有濮水,一名洪河。东北距府二百里。领县三:  范州东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寻复置。东南有故城,洪武二十五年圮於河,始迁今治。又东南有水保寨巡检司。  观城州西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寻复置。又东有马颊河,有黑羊山水自西北流入焉。  朝城州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寻复置。西南有故漯河。  青州府元益都路,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太祖吴元年为青州府。领州一,县十三。西距布政司三百二十里。  益都倚。洪武三年四月建齐王府,永乐四年废。十三年建汉王府,十五年迁於乐安。成化二十三年建衡王府。南有云门山,与劈山连。西北有尧山。又西有九回山,北阳水出焉,亦曰渑水,经治岭山麓,曰五龙口,下流经乐安县,入巨淀。又有南阳水,源出县西南石膏山,流经城北,又东北合北阳水。又西有淄水,下流至寿光入海。又西南有颜神镇,孝妇河出焉,入淄川县界。有颜神镇巡检司,嘉靖三十七年筑城。镇西南有青石关。  临淄府西北。南有牛山。又有鼎足山,女水出焉,下流合北阳水。又有蒨山。又有南郊山,其下为天齐渊。城东有淄水,又西有渑水,又有系水,下流俱入时水。其时水自西南而东北,亦曰耏水,又有澅水流入焉,下流俱至乐安县入海。南有淄河店巡检司,后废。  博兴府西北。元博兴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南有小清河,有时水。  高苑府西北。东南有商山。西南有小清河。西北有田镇巡检司。后废。  乐安府北。东北滨海,有盐场。北有小清河。东有时水。又东南有淄水,又有北阳水,又有巨洋水,俱汇流於县东北之高家港入海。港即古之马车渎也。有高家港巡检司。又西北有乐安镇巡检司。又东北有塘头寨,有百户所驻焉。  寿光府东北。北滨海,有盐场。西有淄水,又有北阳水。又东有巨洋水。又西北有清水泊,即古之钜定湖也,其北接乐安县之高家港。又东北有广陵镇巡检司。  昌乐府东。元属潍州,寻省,后复置,仍属潍州。洪武初,改属。西北有故城。洪武中,徙於今治。东南有方山,东丹水所出,北径昌乐故城,西丹水流合焉,下流至寿光县入於海。又南有白狼水,至潍县入海。  临朐府东。南有朐山,又有大岘山,上有穆陵关巡检司。又东有沂山,一名东泰山,沭水、氵弥水俱发源於此。氵弥水,一名巨洋水,西合石沟水,至寿光入海。又东北有丹山,一名丸山,西丹河及白狼水出焉。  安丘府东南。元属密州。洪武二年七月,州废,属府。西南有牟山,又有峿山。又东北有岞山。东有潍水,下流经潍县入海。又北有汶水,源亦出沂山,下流合潍水。  诸城府东南。元为密州治,属益都路。洪武二年七月,州废,属府。东南有琅邪山。西南有常山,又有马耳山。北有潍水,东北有卢水,流合焉。南有信阳镇巡检司。又南有南龙湾海口巡检司。  蒙阴府西南。元属莒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属府。南有蒙阴山。东有长山,有蒙水,北流入沂水。东南有紫荆关巡检司。万历间废。  莒州元属益都路。洪武初,以州治莒县省入。西有浮来山。又西北有箕屋山,潍水出焉。又西南有沭水,流入沂州界。南有十字路、西南有葛沟店二巡检司。北距府二百里。领县二:  沂水州西北。西北有大弁山,与雕厓山连,沂水出焉,南流经沂州界入泗。东北有沭水。  日照州东北。东滨海,有盐场。东南有夹仓镇巡检司。  莱州府元莱州,属般阳路。洪武元年升为府。六年降为州。九年五月复升为府。领州二,县五。西距布政司六百四十里。  掖倚。北滨海,有盐场。又有三山岛,在海南岸。东北有万里沙。西南有掖水,北入海。东南有小沽河。又东北有王徐砦守御千户所,嘉靖中置。又西有海仓、北有柴葫寨二巡检司。  平度州元胶水县。洪武二十二年正月改置。北有莱山。西有胶水,下流至昌邑北入海。东有大沽河,源自黄县蹲犬山,流经州,与小沽河合,通名为沽河,至即墨县入海。小沽,即尤水也。又西南有亭口镇巡检司。北距府百里。领县二:  潍州西。元潍州,属益都路。洪武元年以州治北海县省入。九年属莱州府。十年五月降为县。二十二年正月改属州。南有潍水,东北入海。又东北有固堤店巡检司。  昌邑州西北。元属潍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潍县。二十二年正月复置,来属。东有潍水。东北有胶河。北有鱼儿镇巡检司。  胶州元属益都路。洪武初,以州治胶西县省入。九年来属。西南有铁橛山,胶水所出,亦曰胶山。东北有沽河,南流入海。又东南海口有灵山卫,又有安东县,俱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置。又有夏河寨千户所,在灵山卫西南。石臼岛寨千户所,在安东卫南。俱弘治后置。又西南有古镇巡检司。北有逢猛镇巡检司。北距府二百二十里。领县二:  高密州西北。元属胶州。洪武元年属青州府。九年五月属莱州府,寻复属州。东有胶水。西有潍水。又西南有密水,一名百尺沟,北会於潍水。  即墨州东。元属胶州。洪武初,属青州府。九年五月属莱州府。十年五月仍属州。东南有劳山,在海滨。又有田横岛,在东北海中。东有鰲山卫,洪武二十一年五月置。又东北有雄崖守御千户所,南有浮山守御千户所,俱洪武中置。又东北有栲栳岛巡检司。又即墨营旧在县南,宣德八年移置县北,有城。  登州府元登州,属般阳路。洪武元年属莱州府。六年直隶山东行省。九年五月升为府。领州一,县七。西距布政司一千零五十里。  蓬莱倚。洪武初废。九年五月复置。北有丹崖山,临大海。南有密神山,密水所出。西南有黑石山,黑水所出,经城南合流,北入於海。西有龙山,产铁。东有高山巡检司,本置於海中沙门岛,后迁硃高山下。又东南有杨家店巡检司。  黄府西南。东南有莱山。西南有蹲犬山,大沽水出焉。又东有黄水,东南有洚水,合流入海。又西有马停镇巡检司。  福山府东南。东北有之罘山,三面临海。西南有义井河,北入海。又奇山守御千户所在东北,洪武三十一年置。又北有孙夼镇巡检司。  栖霞府东南。东有岠?禺山,尝产金,亦名金山。又有百涧山,西北有北曲山,二山旧皆产铁。又南有翠屏山,大河出焉,即义井河之上源也。  招远府西南。元属莱州。洪武九年五月来属。东北有原疃河,北入海。西有东良海口巡检司。  莱阳府南。元属莱州。洪武九年五月来属。东南有昌水,源发文登县之昌山,一名昌阳水,南入海。东有豯养泽。又东南有大嵩卫,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置。卫西有大山千户所,成化中置。又南有行村寨巡检司。  宁海州元直隶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洪武初,以州治牟平县省入,属莱州府。九年改属。东有金水河,一名沁水,西南有五丈河,俱北入海。又西南有乳山寨巡检司。西距府二百二十里。领县一:  文登州东南。元属宁海州。洪武初,改属莱州府。九年五月属登州府,后仍属州。东南有斥山。南有成山,又有铁槎山。又西有铁官山。东南滨海。南有靖海卫,东有成山卫,北有威海卫,皆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置。又宁津守御千户所在东南,亦洪武三十一年置。又东有海阳守御千户所,在靖海卫南。金山守御千户所,在威海卫西。百尺崖守御千户所,在威海卫北。寻山守御千户所,在成山卫东南。俱成化中置。又北有辛汪寨、东北有温泉镇、东有赤山镇三巡检司。  辽东都指挥使司元置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治辽阳路。洪武四年七月置定辽都卫。六年六月置辽阳府、县。八年十月改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治定辽中卫,领卫二十五,州二。十年,府县俱罢。东至鸭绿江,西至山海关,南至旅顺海口,北至开原。由海道至山东布政司,二千一百五十里。距南京一千四百里,京师一千七百里。  定辽中卫元辽阳路,治辽阳县。洪武四年罢。六年复置。十年复罢。十七年置卫。西南有首山。南有千山。又东南有安平山,山有铁场。又西有辽河,自塞外流入,至海州卫入海。又西北有浑河,一名小辽水,东北有太子河,一名大梁水,又名东梁水,下流俱入於辽水。又东有鸭绿江,东南入海。又东有凤凰城,在凤凰山东南,成化十七年筑,为朝鲜入贡之道。又南有镇江堡城。又连山关亦在东南。  定辽左卫、定辽右卫俱洪武六年十一月置。  定辽前卫洪武八年二月置。  定辽后卫本辽东卫,洪武四年二月置。八年二月改。九年十月徙治辽阳城北,寻复。  东宁卫本东宁、南京、海洋、草河、女直五千户所,洪武十三年置。十九年七月改置。  自在州永乐七年置於三万卫城,寻徙。  以上五卫一州,同治都司城内。  海州卫本海州,洪武初,置於旧澄州城。九年置卫。二十八年四月,州废。西南滨海,有盐场。西有辽河,汇浑河、太子河入海,谓之三岔河。又西有南、北通江,亦合於辽河。东有大片岭关,有盐场。东北距都司百二十里。  盖州卫元盖州,属辽阳路。洪武四年废。五年六月复置。九年十月置卫。二十八年四月,州复废。东北有石城山。又北有平山,其下有盐场。又东有驻跸山,西滨海,有连云岛,上有关。又东有泥河,南有清河,东南有毕里河,下流皆入於海。又南有永宁监城,永乐七年置。又西北有梁房口关,海运之舟由此入辽河,旁有盐场。又东有石门关。西有盐场。北有铁场。北距都司二百四十里。  复州卫本复州,洪武五年六月置於旧复州城。十四年九月置卫。二十八年四月,州废。西滨海。西南有长生岛。又南有沙河,合麻河,西注於海。东有得利嬴城,元季士人筑,洪武四年二月置辽东卫於此,寻徙。又南有乐古关。西有盐场。北有铁场。北距都司四百二十里。  金州卫本金州,洪武五年六月置於旧金州。八年四月置卫。二十八年四月,州废。东有大黑山,小沙河出焉。又有小黑山,骆马河、澄沙河俱出焉。卫东西南三面皆滨海。南有南关岛。东有莲花岛。东南有金线岛。又东有皮岛,又有长行岛。南有双岛及三山岛。西南有铁山岛。东北有萧家岛,有关。又旅顺口关在南,海运之舟由此登岸,有南、北二城,其北城有中左千户所,洪武二十年置。又东南有望海埚石城,永乐七年置。又卫东有铁场。东北有盐场。北距都司六百里。  广宁卫元广宁府路。江武初废。二十三年五月置卫。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建辽王府。建文中改封湖广荆州府。西有医无闾山。南滨海。东有路河,东北有珠子河,下流皆注於辽河。又板桥河在西,南流入海。北有白土厂关,又有分水岭关。西北有魏家岭关。又北有懿州,元属辽阳路。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广宁后屯卫於此。永乐八年,州废。徙卫於义州卫城。又西南有闾阳关,东北有望平县,元俱属广宁路。又西北有川州,元属大宁路。又东北有顺州,西北有成州,元俱属东宁路。又西南有钟秀城,元置千户所於此。俱洪武中废。东距都司四百二十里。  广宁中卫、广宁左卫俱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二十八年四月废。三十五年十一月复置。  广宁右卫本治大凌河堡,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二十八年四月废。三十五年十一月复置。  以上三卫,俱在广宁卫城。  广宁前卫、广宁后卫俱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后俱废。  义州卫元义州,属大宁路。洪武初,州废。二十年八月置卫。西北有大凌河,下流入海。东北有清河,下流合大凌河。东南距都司五百四十里。  广宁后屯卫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於旧懿州。永乐八年徙治义州卫城。  广宁中屯卫元锦州,属大宁路。洪武初,州废。二十四年九月置卫。东有木叶山。西有东、西红螺山。西南有杏山。东南有乳峰山。又东有大凌河、小凌河。又西有女儿河,与小凌河合。又南有松山堡,在松山西,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左千户所於此,辖杏山驿至小凌河驿。东有大凌河堡,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广宁右卫,二十八年四月废。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右千户所於此,辖凌河驿至十三山驿。又城南有盐场二,铁场一。又西有铁场。东南距都司六百里。  广宁左屯卫洪武二十四年九月置於辽河西,后徙广宁中屯卫城。  广宁右屯卫元广宁府地。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於十三山堡。二十七年迁於旧闾阳县之临海乡。北有十三山。山西有十三山堡。西有大凌河。又西南有望梅岭。又南有盐场,东有铁场。东南距都司五百四十里。  广宁前屯卫元瑞州,属大宁路。洪武初,属永平府。七年七月,州废。二十六年正月置卫。西北有万松山。北有十八盘山。西有麻子峪,有铁场。东南为山口峪,有盐场。东北有六州河,下流至蛇山务入海。西有山海关,与北直抚宁县界。又有急水河堡,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前千户所於此,辖山海东关至高岭驿。又东有杏林堡,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后千户所於此,辖沙河驿至东关驿。东距都司九百六十里。  宁远卫宣德五年正月分广宁前屯、中屯二卫地置,治汤池。西北有大团山。东北有长岭山。南滨海。东有桃花岛。东南有觉华岛城。西有宁远河,即女儿河也,又名三女河。又东有塔山,有中左千户所,辖连山驿山至杏山驿,西有小沙河中右千户所,辖东关驿至曹庄驿,俱宣德五年正月置。又南有盐、铁二场。东距都司七百七十里。  沈阳中卫元沈阳路。洪武初废。三十一年闰五月置卫。洪武二十四年建沈王府。永乐六年迁於山西潞州。东有东牟山。南有浑河,又东有沈水入焉。又西有辽河。又东北有抚顺千户所,洪武二十一年置。所东有抚顺关。北有蒲河千户所,亦洪武二十一年置。南距都司百二十里。  沈阳左卫、沈阳右卫俱洪武中置。建文初废。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复置,后仍废。  沈阳中屯卫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置。建文中废。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复置,属北平都司,后属后军都督府,寄治北直河间县。  铁岭卫洪武二十一年三月以古铁岭城置。二十六年四月迁於古嚚州之地,即今治也。西有辽河,南有泛河,又南有小清河,俱流入於辽河。又南有懿路城,洪武二十九年置懿路千户所於此。又范河城在卫南,亦曰泛河城,正统四年置泛河千户所於此。东南有奉集县,即古铁岭城也,接高丽界,洪武初置县,寻废。又有咸平府,元直隶辽东行省。至正二年正月降为县。洪武初废。南距都司二百四十里。  三万卫元开元路。洪武初废。二十年十二月置三万卫於故城西,兼置兀者野人乞例迷女直军民府。二十一年,府罢,徙卫於开元城。洪武二十四年建韩王府。永乐二十二年迁於陕西平凉。西北有金山。东有分水东岭。北有分水西岭。西有大清河,东有小清河,流合焉,下流入於辽河。又北有上河,东北有艾河,流合焉,谓之辽海,即辽河上源也。又北有金水河,北流入塞外之松花江。又镇北关在东北。广顺关在江。又西有新安关。西南有清河关。南有山头关。又北有北城,即牛家庄也,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辽海卫於此。二十六年,卫徙。又南有中固城,永乐五年置。南距都司三百三十里。  辽海卫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於牛家庄。二十六年徙三万卫城。  安乐州永乐七年置,在三万卫城。  山西《禹贡》冀州之域。元置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治大同路。直隶中书省。洪武二年四月置山西等处行中书省。治太原路。三年十二月置太原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卫为山西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五,直隶州三,属州十六,县七十九。为里四千四百有奇。东至真定,与北直界。北至大同,外为边地。西南皆至河,与陕西、河南界。距南京二千四百里,京师千二百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五十九万五千四百四十四,口四百七万二千一百二十七。弘治四年,户五十七万五千二百四十九,口四百三十六万四百七十六。万历六年,户五十九万六千九十七,口五百三十一万七千三百五十九。  太原府元冀宁路,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二月改为太原府,领州五,县二十:  阳曲倚。洪武三年四月建晋王府於城外东北维。西有汾水,自静乐县流经此,下流至荥河县合大河。西北有天门关巡检司。东北有石岭关巡检司。  太原府西南。元曰平晋,治在今东北。洪武四年移於汾水西,故晋阳城之南关。八年更名太原。西有悬甕山,一名龙山,又名结绌山,晋水所出,下流入於汾。西北有蒙山。东有汾水。东南有洞涡水,源自乐平,下流入汾。  榆次府东南。东南有涂水,合小涂水西北流,入洞涡水。  太谷府东南。东南有马岭,路出北直邢台县,上有马岭关,有巡检司。西有太谷,一名咸阳谷。东北有象谷水,流入汾。  祁府南少西。东南有胡甲山,隆舟水出焉,下流至平遥入汾。南有隆舟峪巡检司。又东有团柏镇。  徐沟府南。北有洞涡水,至此合汾。  清源府西南。北有清源水,东流,南入汾。  交城府西南。东北有羊肠山。东南有汾水。又西有文水。  文水府西南。西南有隐泉山。东有文水,南入汾。又东北有猷水,或以为即邬泽也。  寿阳府东。西有杀熊岭。南有洞涡水,黑水流合焉。  孟府东北。元孟州。洪武二年降为县。东北有白马山。北有滹沱河,东入北直平山县界。东北有伏马关,一名白马关。又东有榆枣关。  静乐府西北。元管州。洪武二年改为静乐县。东北有管涔山,汾水所出。又东北有燕京山,上有天池。又北有宁化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年置。又东南有两岭关,置故镇巡检司於此,后移於稍东顺水村。又南有楼烦镇巡检司。又东北有沙婆岭巡检司,后移於阳曲县天门关。  河曲府西北。元省。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有火山,临大河。河滨有娘娘滩、太子滩,皆套中渡河险要处也。北有关河,以经偏头关而名,西北流入大河。成化十一年十二月置偏头关守御千户所,与宁武、雁门为三关。  平定州东有绵山,泽发水出焉,即冶河上源,合沾水,东流至平山县入滹沱。西南有洞涡水,合浮化水,西流入汾。东南有新固关守御千户所。又东有故关,即井陉关也,洪武三年置故关巡检司於此。又有苇泽、盘石二关在县东北,俱接井陉县界。西北距府一百八十里。领县一:  乐平州东南。东有皋落山,一名灵山。西南有少山,一名沾岭,为沾水、清漳二水之发源。沾东流入泽发水,漳北流,折而西南,入和顺县之梁榆水。又西有陡泉岭,洞涡水所出。又静阳镇在县东南。  忻州洪武初,以州治秀容县省入。北有滹沱河,又有忻水,一名肆卢川,自北流入焉。西南有牛尾庄巡检司,后移於州北十里。又西有寨西巡检司,西北有沙沟巡检司,后俱废。又忻口寨亦在州北。又东南有赤塘关。南距府百六十里。领县一:  定襄州东少北。北有滹沱河。又南有丛象山,有三会水流合焉。东北有胡谷砦巡检司,后废。  代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八年二月复升为州。句注山在西,亦名西陉,亦曰雁门山,其北为雁门关,有雁门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二年十月置。又於关北置广武营城。又东有夏屋山,一名下壶。又南有滹沱河,源自繁峙入州界,西南流经崞、忻、定襄,又东经五台、盂,入真定界。又北有太和岭、水勤口二巡检司,后俱废。西南距府三百五十里。领县三:  五台州东南。元台州。洪武二年改为五台县。八年二月来属。东北有五台山,有清水河,东北流,合虒阳河,南入於滹沱。又东南有高洪口巡检司。又东北有大谷口、饭仙山二巡检司,后俱废。  繁峙州东。元坚州。洪武二年改为繁峙县。八年二月来属。旧治在县南,成化三年二月移治东义村。万历十四年十二月徙於河北之石龙岗。东北有秦戏山,滹沱河所出也,回环千三百七十里,至北直静海县入海。又北有茹越口、东北有北楼口、东有平刑岭三巡检司,后俱废。又东有郎岭关城,洪武十七年筑。  崞州西南。元崞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八年二月来属。西南有崞山。东南有石鼓山,又有滹沱河。又西北有宁武关,有宁武守御千户所,景泰元年置。又有八角守御千户所,嘉靖三年八月置。又西南有芦板寨巡检司。又西北有杨武峪、吊桥岭、胡峪北口三巡检司。  岢岚州本岢岚县,洪武七年十月置。八年十一月升为州。北有岢岚山,其东为雪山。西南有岚漪河,北有蔚汾水,下流俱入大河。又西北有岢岚镇巡检司,后废。又北有天涧堡隘,路通朔州。西北有于坑堡隘,又有洪谷堡隘,俱通保德州。东南距府二百八十里。领县二:  岚州南少东。元岚州。洪武初,降为县。西南有黄尖山,蔚汾水所出。又北有二郎关、鹿径岭二巡检司。  兴州西南。元兴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八年十一月来属。东北有石楼山。西滨大河,南有蔚汾水流入焉。又东有界河口、西南有孟家峪二巡检司。  保德州洪武七年降为县。八年十一月属岢岚州。九年正月复升为州西滨大河。东北有得马水巡检司,后废。东南距府五百里。  平阳府元晋宁路,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洪武元年改为平阳府。领州六,县二十八。东北距布政司五百九十里。  临汾倚。西有姑射山。西南有平山,晋水、平水皆出於此,东流入於汾。  襄陵府西南。西南有三隥山。东有汾水,南有太平关,有巡检司。  洪洞府北少东。东有九箕山。西有汾水。  浮山府东少南。西有浮山。北有涝水,东南有潏水,下流俱入汾。  赵城府北。元属霍州。洪武三年改属。西有罗云山,又有汾水、霍水,自东南流入焉。  太平府西南。元属绛州。洪武二年改属。东有汾水。  岳阳府东北。东有沁水,流入泽州界。北有涧水。又南有赤壁水,西北流,会涧水入汾河。  曲沃府南。元属绛州。洪武二年改属。南有紫金山,产铜。北有乔山。西有汾水。西南有浍水,下流入汾。  翼城府东南。元属绛州。洪武二年改属。东南有浍高山,产铜,下有滦泉。又东有乌岭山,浍水出焉。  汾西府北,少西。西有青山,产铁。东有汾水。  蒲府西北。元属隰州。洪武二年改属。西有第一河,西流入大河。东有张村岔巡检司。  灵石府北。元属霍州。万历二十三年五月改属汾州府。四十三年还属府。东有绵山,即介山也。城北有汾水,又东有谷水流入焉。又北有灵石口巡检司。西南有阴地关,又有汾水关。  蒲州元河中府。洪武二年改为蒲州,以州治河东县省入。中条山在东南,即雷首山也,又名首阳山,跨临晋、闻喜、垣曲、平陆、芮城、安邑、夏县、解州之境。又南有历山。又大河自榆林折而南,经州城西,又经中条山麓,又折而东,谓之河曲。临河有风陵关巡检司。又东南有涑水,即绛水下流,又南有妫汭水,俱注於大河。东北距府四百五十里。领县五:  临晋州东北。东南有王官谷。西有大河。南有涑水。又西有吴王寨巡检司。  荥河州北少东。大河在城西,汾水至此入河。  猗氏州东北。南有涑水。东南有盐池。  万泉州东北。南有介山。  河津州东北。西北有龙门山,夹河对峙,下有禹门渡巡检司。汾水旧由荥河县北睢丘入河,隆庆四年东徙,经县西南葫芦滩入河。  解州洪武初,以州治解县省入。南有檀道山,又有石锥山。东南有白径岭。南滨大河。东有盐池。西北又有女盐池。东北有长乐镇巡检司。东南有盐池巡检司。东北距府三百四十里。领县五:  安邑州东北。西有司盐城。北有鸣条冈。又有涑水。西南有盐池。南有圣惠镇巡检司。西南有西姚巡检司。  夏州东北。北有涑水。  闻喜州东北。东南有汤山,产铜。南有涑水。又东北有乾河,又有董泽。  平陆州东南。东北有虞山,一名吴山。又东有傅岩。南滨大河,中有底柱山。东有大阳津,上有关,亦曰茅津。有沙涧茅津渡巡检司。又有白浪渡巡检司。  芮城州西南。大河南经县,西折而东。东南有陌底渡巡检司。西北有万寿堡。东有襄邑堡。  绛州洪武初,以州治正平县省入。西北有九原山。南有汾水,浍水自东南流入焉。西有武平关。东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三:  稷山州西。南有稷神山,又有汾水。  绛州东南。东有太行山。东南有太阴山,又有陈村峪,涑水出焉,经闻喜、夏、安邑等县,至蒲州入黄河。又西北有绛山,绛水出焉,西流入涑。又东南有教山,教水出焉,即乾河之源也。绛山产铁。  垣曲州东南。西北有折腰山,山有铜冶。又东北有王屋山。南滨河,西有清水流入焉。又北有乾河。西北有横岭背巡检司。西南有留庄隘。  霍州洪武初,以州治霍邑县省入。东南有霍山,亦曰霍太山。西有汾水,又有霍水、彘水,俱出霍山,下流俱入汾。南距府百四十五里。  吉州西有孟门山,大河所经。西南有壶口山。又乌仁关在西,平渡关在西北,俱有巡检司。东距府二百七十里。领县一:  乡宁州东南。西南有两乳山。西有黄河。西北有龙尾碛巡检司。  隰州洪武初,以州治隰川县省入。西有蒲水,南入大河。东北有广武庄巡检司。东南距府二百八十里。领县二:  大宁州西南。西滨大河。又东南有昕川,西注於河。西有马斗关,大河经其下,有巡检司。  永和州西。西滨大河。西北有永和关,有巡检司。又有兴德关。西南有铁罗关。三关俱与陕西滨河为界。  汾州府元汾州,属冀宁路。洪武九年直隶布政司。万历二十三年五月升为府。领州一,县七。东北距布政司二百里。  汾阳倚。元曰西河。洪武初,省入州。万历二十三年五月复置,更名。东有汾水。又东北有文水,一名万谷河,自文水县东南流入焉。西有金锁关、黄芦岭二巡检司。  教义府南少东。西北有狐岐山,胜水出焉,东流入汾。又县南有雀鼠谷,与介休县界,汾水自东北来经此。又西有温泉镇巡检司。  平遥府东。南有麓台山,一名蒙山,又名谒戾山。西有汾河。东有中都水,又有原祠水,合流注於汾河。又南有普同关巡检司,后移於县东北之洪善镇。  介休府东南。有介山,亦曰绵山。西有汾水,东有石洞水,西流入焉。东北有邬城泊,与平遥、文水二县界,即昭馀祁薮之馀浸也,或亦谓之蒿泽。东南有关子岭镇巡检司。  石楼府西少南。元属晋宁路之隰州。万历四十年改属。东南有石楼山。西有黄河,又有土军川流入焉。又西北有上平关、西有永和关、东北有窟龙关三巡检司。  临府西北。元临州,属冀宁路。洪武二年降为县。万历二十三年五月来属。北滨黄河,东北有榆林河流入焉。西北有克狐寨巡检司。  永宁州元石州,属冀宁路。洪武初,以州治离石县省入。隆庆元年更名。万历二十三年五月来属。大河在西。东有谷积山,下有石窟村,东川河出焉。北有赤坚岭,一名离石山,离石水出焉,亦曰北川河,合流注於大河。又西有青龙流、北有赤坚岭二巡检司。又西有孟门关。东南距府百六十里。领县一:  宁乡州南。东南有楼子台山。西有黄河。  潞安府元潞州,属晋宁路。洪武二年直隶行中书省。九年直隶布政司。嘉靖八年二月升为潞安府。领县八。西北距布政司四百五十里。  长治倚。永乐六年,沈王府自沈阳迁此。元上党县。洪武二年省入州。嘉靖八年二月复置,更名。东南有壶关山,旧置壶口关於山下。西南有潞水,即浊漳水,自长子县流入,下流至河南临漳县,合清漳水。又西有蓝水,东流与浊漳水合。  长子府西少南。东南有羊头山。西南有发鸠山,一名鹿谷山,浊漳水发源於此。西北有蓝水,南有梁水,皆流入漳水。  屯留府西北。西北有三峻山。又西南有盘秀山,蓝水出乎其阳,绛水出乎其阴,下流俱合浊漳水。  襄垣府北,少西。南有浊漳水。西北有小漳水,又有涅水,自武乡县流入界,合小漳水,下流入浊漳水。西有五?赞山巡检司。  潞城府东北。西有三垂山。北有浊漳水,又有绛水,流合焉,谓之交漳。  壶关府东北。南有赵屋岭,西南有大峪岭,俱产铁。东南有羊肠板。西北有壶水,西入浊漳。  黎城府东北。西北有浊漳水,东南入河南林县界。东北又有清漳水,流入河南涉县界。又东北有吾儿峪巡检司。  平顺嘉靖八年二月以潞城县青羊里置,析黎城、壶关、潞城三县地益之。东北有浊漳水。东南有虹梯关、玉峡关二巡检司。  大同府元在同路,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洪武二年为府。领州四,县七。南距布政司六百七十里。  大同倚。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建代王府。北有方山。西北有雷公山。东有纥真山。又东北有白登山。又西有大河。又南有桑乾河,自马邑县流经此,其下流至蔚州入北直境,为卢沟河。又西北有金河,又有紫河,皆流入大河。又西有武州山,武州川水出焉。又东有御河,一名如浑水,南有十里河流合焉,即武州川也,俗曰合河,南入於桑乾。北有威宁海子。又有孤店、开山、虎峪、白阳等口,俱在东北。又北有猫儿庄。  怀仁府西南。西有清凉山,西南有锦屏山,旧皆有铁冶。南有桑乾河。西南有偏岭等口。  浑源州南有恒山,即北岳也,与北直曲阳县界。东有五峰山。又南有翠屏山,滱水出焉,与呕夷水合,下流为唐河。又北有桑乾河。西南有浑源川,下流入桑乾河。又东有乱岭关、南有瓷窑口、东南有峪口巡检司。西北距府百三十里。  应州洪武初,以州治金城县省入。北有桑乾河。西有小石口巡检司。东南有胡峪口巡检司。南有茹越口巡检司。又有北娄、大石等口,路通繁峙县。北距府百二十里。领县一:  山阴州西南。北有桑乾水。  朔州洪武初,以州治鄯阳县省入。西南有翠峰山。西北有黄河。又南有灰河,下流入桑乾河。又西有武州,元属大同路,洪武初省。北有沙净口、西南有神池口二巡检司。东北距府二百八十里。领县一:  马邑州东,少北。西北有洪涛山,氵垒水出焉,俗名洪涛泉,即桑乾河上源也,至北直武清县入海。东南有雁门关。又北有白阳。  蔚州元属上都路之顺宁府。至大元年十一月升为蔚昌府,直隶上都路。洪武二年仍为州。四年来属,以州治灵仙县省入。东有九宫山,又有雪山。又东南为小五台山。北有桑乾水,东入北直保安州界。又北有壶流水,一名胡卢水,西南有滋水流入焉,下流入北直真定府界。东北有定安县,元属州,洪武初废。西南有石门口,东南有神通沟镇,东北有鸳鸯口、长宁镇四巡检司。又东有九宫口巡检司,后移於州南黑石岭。又东北有美峪口巡检司,寻徙於董家庄。又有兴宁口巡检司。后移於北口关。西北距府三百五十里。领县三:  广灵州西,少北。北有九层山。东南有丰水,即葫芦河上源也。又西南有滋水。北有平岭关巡检司,后徙於县西南之林关口。  广昌州东南。元曰飞狐,洪武初更名。东南有白石山。东有雕窠崖,旧有洞产银。又桑乾河在北。唐河在南,即滱水也。又涞水在东,源出北崖古塔,与县南之拒马河合,东入北直涞水县界。又紫荆关在东北,接北直易州界。倒马关在南,接北直定州界。又飞狐关在北,今为黑石岭堡,与蔚州界。  灵丘州西南。东南有隘门山,西北有枪峰岭,即高是山也,呕夷水出焉。又有枚回岭,滋水出焉。  泽州元泽州,属晋宁路。洪武初,以州治晋城县省入。二年直隶行中书省。九年直隶布政司。东南有马牢山。南有太行山,山顶有天井关,关南即羊肠坂。又东北有丹水,南有白水流入焉,下流注於沁河。东南有柳树店、南有横望岭二巡检司。领县四。西北距布政司六百二十里。  高平州北少东。西北有仙公山,丹水出焉。又西南有空仓堡巡检司。西北有长平关,又有磨磐寨。  阳城州西。西南有析城山,南有王屋山,与垣曲县及河南济源县界。东有沁河,又西北有濩泽水入焉。  陵川州东北。西北有蒲水,西流入於丹水。南有永和隘巡检司,后废。  沁水州西北。东有沁河。又西有芦河,下流入於沁水。西北有东乌岭巡检司。  沁州元属晋宁路。洪武初,以州治铜鞮县省入。二年直隶行中书省。九年直隶布政司。万历二十三年五月改属汾州府,三十二年仍直隶布政司。西南有护甲山,涅水出焉。南有铜鞮山。正西有铜鞮水,有二流,一名小漳河,一名西漳河,下流入襄垣县,合浊漳水。领县二。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十里。  沁源州西少南。北有绵山,沁水出焉,经县东,下流至河南修武县入大河,行九百七十余里。又北有绵上巡检司。  武乡州东北。西有涅水,又西有武乡水入焉。  辽州元属晋宁路。洪武初,以州治辽山县省入。二年直隶行中书省。九年直隶布政司。东南有太行山,洺水所出,上有黄泽岭,岭有十八盘巡检司。又东有清漳水,分二流,至东南交漳村而合,南入黎城县界。又西北有辽阳水,流合清漳水。领县二。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四十里。  榆社州西。西有榆水。西南有武乡水。又西北有黄花岭、马陵关二巡检司。  和顺州北。东有黄榆岭,北有松子岭,西有八赋岭,俱有巡检司。又清漳水在西北,松岭水及八赋水、梁榆水俱流入焉。  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本大同都卫,洪武四年正月置。治白羊城。八年十月更名。二十五年八月徙治大同府。二十六年二月领卫二十六,宣府左、右,万全左、右,怀安五卫,改属万全都司。后领卫十四。朔州卫治州城,安东中屯卫寄治应州城。  大同前卫洪武七年二月置,与行都司同城。  大同后卫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与行都司同城,寻罢。二十六年二月复置,治行都司东,后仍徙行都司城。东有聚落城,天顺三年筑。嘉靖二年九月置聚落守御千户所於此,来属。  大同中卫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与行都司同城,后罢。  大同左卫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与行都司同城。三十五年罢。永乐元年九月复置。七年徙治镇朔卫城。  大同右卫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与行都司同城。三十五年罢。永乐元年九月复置。七年徙治定边卫城。  镇朔卫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属行都司。永乐元年二月徙治北直蓟州,直隶后军都督府,而卫城遂虚。七年徙大同左卫来治。正统十四年又徙云川卫来同治。东有雕岭山。北有兔毛川,即武州川也。又西北有御河,自塞外流入,下流入於桑乾河。又北有盐池。东北距行都司一百二十里。  定边卫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属行都司。永乐元年二月徙治北直通州,直隶后军都督府,而卫城遂虚。七年徙大同右卫来治。正统十四年又徙玉林卫来同治。西有大青山。东北有海子窊,兔毛川出焉,分为二,其一东南流入左卫界,其一西北流自杀虎口出塞。又有南大河,经卫东南,合於兔毛川。东南距行都司一百九十里。  阳和卫元白登县,属大同路。洪武初,县废。二十六年二月置卫。宣德元年徙高山卫来同治。北有雁门山,雁门水出焉。南有桑乾河。西南距行都司一百二十里。  天成卫元天成县,属兴和路。洪武四年五月改属大同府,县寻废。二十六年二月置卫,后徙镇虏卫来同治。桑乾河在南。南洋河在北,即雁门水也,东入宣府西阳和堡界。西南距行都司一百二十里。  威远卫正统三年三月以净水坪置。南有大南山。西有小南山。又南有南大河,下流入於兔毛川。东距行都司一百八十里。  平虏卫成化十七年置,与行都司同城。嘉靖中徙今治。西有小青山,又有黄河自东胜卫流入。北有南大河。西北有云内县,本元云内州,属大同路,洪武五年废。宣德中复置县,属丰州,正统十四年复废。西北有平地县,元属大同路,亦洪武中废。东北距行都司二百四十里。领千户所一:  井坪守御千户所成化二十年七月置。  云川卫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属行都司。永乐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内,直隶后军都督府。宣德元年还旧治,仍属行都司。正统十四年徙治旧镇朔卫城,与大同左卫同治,而卫城遂虚。东距行都司二百十里。  玉林卫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属行都司。永乐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内,直隶后军都督府。宣德元年还旧治,仍属行都司。正统十四年徙治旧定边卫城,与大同右卫同治,而卫城遂虚。东有玉林山,玉林川出焉。东距行都司二百四十里。  镇虏卫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属行都司。永乐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内,直隶后军都督府。宣德元年还旧治,仍属行都司。正统十四年徙治天成卫城,与天成卫同治,而卫城遂虚。东距行都司百十里。  高山卫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属行都司。永乐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内,直隶后军都督府。宣德元年徙阳和卫城,与阳和卫同治,仍属行都司,而卫城遂虚。嘉靖二年九月置高山守御千户所於此,属大同前卫。东有高山。西有兔毛川。东距行都司三十里。  宣德卫元宣宁县,属大同路。洪武中,县废。二十六年二月置宣德卫,后废。东南距行都司八十里。  东胜卫元东胜州,属大同路。洪武四年正月,州废,置卫。二十五年八月分置东胜左、右、中、前、后五卫,属行都司。二十六年二月罢中、前、卫三卫。永乐元年二月徙左卫於兆直卢龙县,右卫於北直遵化县,直隶后军都督府。三月置东胜中、前、后三千户所於怀仁等处守御,而卫城遂虚。正统三年九月复置,后仍废。北有赤儿山。西有黄河。西北有黑河,源出旧丰州之官山,西流入云内州界,又东经此入於黄河。又有兔毛川,亦入於黄河。又有紫河,源出旧丰州西北之黑峪口,下流至云内州界,入於黑河。又西有金河泊,上承紫河,下流亦入於黄河。西北有丰州,元属大同路,洪武中废,宣德元年复置;正统中内徙,复废。又有净州路,元直隶中书省,亦洪武中废。西距行都司五百里。领千户所五:失宝赤千户所、五花城千户所、干鲁忽奴千户所、燕只千户所、甕吉刺千户所,俱洪武四年正月置。

【版权声明】

《志第十七 地理二-明史》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志第十九 地理四-明史

志第十九 地理四 ○四川江西 四川《禹贡》梁、荆二州之域。元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治成都路。又置罗罗蒙庆等处宣慰司,治建昌路。属云南行中书省。洪武四年六月平明升。七月置

志第十五 历九-明史

志第十五 历九 ▲回回历法三 土星黄道南北纬度立成上横行,以小轮心定度为引数,起五十度,异累加三度。累加三度。首直行以自行定度为引数,累加十度。求法:简两引数近度,纵,

志第十七 地理二-明史

志第十七 地理二 ○山东山西 山东《禹贡》青、兗二州地。元直隶中书省,又分置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益都路属焉。洪武元年四月置山东等处行中书省。治济南府。三年十二月置青州都

志第十五 历九

  ▲回回历法三  土星黄道南北纬度立成上横行,以小轮心定度为引数,起五十度,异累加三度。累加三度。首直行以自行定度为引数,累加十度。求法:简两引数近度,纵横相遇度分,次各用比例法,得细率。  表格略

版权声明:

本站《志第十五 历九-明史》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成语对对子网,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志第十八 地理三-明史

志第十八 地理三 ○河南陕西 河南《禹贡》豫、冀、扬、兗四州之域。元以河北地直隶中书省,河南地置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治汴梁路。洪武元年五月置中书分省。治开封府。二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