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二十 礼乐三-元史

志第二十 礼乐三 ○郊祀乐章 成宗大德六年,合祭天地五方帝乐章: 降神,奏《乾宁之曲》,六成: 圜钟宫三成 惟皇上帝,监德昭明。祀考承天,治底隆平。孝思维则,禋祀荐诚。神,

志第二十一 礼乐四-元史

志第二十一 礼乐四 ○郊祀乐舞 降神文舞,崇德之舞。《乾宁之曲》六成。 圜钟宫三成。始听三鼓,一声钟,一声鼓,凡三作,后仿此。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

志第二十 礼乐三

  ○郊祀乐章  成宗大德六年,合祭天地五方帝乐章:  降神,奏《乾宁之曲》,六成:  圜钟宫三成  惟皇上帝,监德昭明。祀考承天,治底隆平。孝思维则,禋祀荐诚。神其降格,万福来并。  黄钟角一成词同前。  太簇徵一成词同前。  姑洗羽一成词同前。  初献盥洗,奏《肃宁之曲》:  黄钟宫  明水在下,钟鼓既奏。有孚颙若,陟降左右。辟公处之,多士稞将。吉蠲以祭,上帝其飨。  初献升降,奏《肃宁之曲》:  大吕宫  禋祀孔肃,盥荐初升。摄齐恭敬,以荐惟馨。肃雝多士,来格百灵。降福受厘,万世其承。  奠玉币,奏:  大吕宫  宗祀配飨,肇举明禋。嘉玉既设,量币斯陈。惟德格天,惟诚感神。于万斯年,休命用申。  迎俎,奏《丰宁之曲》:  黄钟宫  有硕斯俎,有涤斯牲。銮刀屡奏,血膋载升。礼崇茧栗,气达尚腥。上帝临止,享于克诚。  酌献,奏《嘉宁之曲》:  大吕宫  崇崇泰畤,穆穆昊穹。神之格思,祇蚃斯通。牺尊载列,黄流在中。酒既和止,万福攸同。  亚献,奏《咸宁之曲》:  黄钟宫  六成既阕,三献云终。神其醉止,穆穆雍雍。和风庆云,贲我郊宫。受兹祉福,亿载无穷。  终献词同前。  彻笾豆,奏《丰宁之曲》:  大吕宫  禋礼既备,神具宴娭。笾豆有楚,废彻不迟。多士骏奔,乐且有仪。乃锡纯嘏,永佐丕基。  送神奏:  圜钟宫  殷祀既毕,灵驭载旋。礼洽和应,降福自天。动植咸若,阴阳不愆。明明天子,亿万斯年。  望燎奏:  黄钟宫  享申百礼,庆洽百灵。奠玉高坛,燔柴广庭。祥光达曙,灿若景星。神之降福,万国咸宁。  大德九年以后,定拟亲祀乐章:  皇帝入中壝:  黄钟宫  赫赫有临,洋洋在上。克配皇祖,于穆来飨。肇此大禋,乾文弘朗。被衮圜丘,巍巍玄象。  皇帝盥洗:  黄钟宫  翼翼孝思,明德洽礼。功格玄穹,有光帝始。著我精诚,洁兹荐洗。币玉攸奠,永集嘉祉。  皇帝升坛:降同。  大吕宫  天行惟健,盛德御天。日月龙章,笋虡宫县。藁鞂尚明,礼璧苍圜。神之格思,香升燔烟。  降神,奏《天成之曲》:  圜钟宫三成  烝哉皇元,丕承帝眷。报本贵诚,于郊殷荐。藁鞂载陈,云门六变。神之格思,来处来燕。  黄钟角一成  大簇徵一成  姑洗羽一成词并同前。  初献盥洗,奏《隆成之曲》:  黄钟宫  肇禋南郊,百神受职。齐洁惟先,匪馨于稷。乃沃乃盥,祠坛是陟。上帝监观,其仪不忒。  初献升坛,降同。奏《隆成之曲》:  大吕宫  于穆圜坛,阳郊奠位。孔惠孔时,吉蠲为饎。降登祗若,百礼既至。愿言居歆,允集熙事。  奠玉币,正配位同。奏《钦成之曲》:  黄钟宫  谓天盖高,至诚则格。克祀克禋,骏奔百辟。制币斯陈,植以苍璧。神其降康,俾我来益。  司徒捧俎,奏《宁成之曲》:  黄钟宫  我牲既洁,我俎斯实。笙镛克谐,笾豆有飶。神来宴娭,歆兹明德。永锡繁禧,如几如式。  昊天上帝位酌献,奏《明成之曲》:  黄钟宫  于昭昊天,临下有赫。陶匏荐诚,声闻在德。酌言献之,上灵是格。降福孔偕,时万时亿。  皇地祗位酌献:  大吕宫  至哉坤元,与天同德。函育群生,玄功莫测。合飨圜坛,旧典时式。申锡无疆,聿宁皇国。  太祖位酌献:  黄钟宫  礼大报本,郊定天位。皇皇神祖,反始克配。至德难名,玄功宏济。帝典式敷,率育攸塈。  皇帝饮福:  大吕宫  特牲享诚,备物循质。上帝居歆,百神受职。皇武昭宣,孝祀芬苾。万福攸同,下民阴骘。  皇帝出入小次:  黄钟宫  惟天为大,惟帝飨帝。以配祖考,肃赞灵祉。定极崇功,永我昭事。升中于天,象物毕至。  文舞退,武舞进,奏《和成之曲》:  黄钟宫  羽籥既竣,载扬玉戚。一弛一张,匪舒匪棘。八音克谐,万舞有奕。永观厥成,纯嘏是锡。  亚终献,奏《和成之曲》:  黄钟宫  有严郊禋,恭陈币玉。大糦是承,载祗载肃。上帝居歆,馨香既饫。惠我无疆,介以景福。  彻笾豆,奏《宁成之曲》:  大吕宫  三献攸终,六乐斯遍。既右享之,彻其有践。洋洋在上,默默灵眷。明禋告成,于皇锡羡。  送神,奏《天成之曲》:  圜钟宫  神之来歆,如在左右。神保聿归,灵斿先后。恢恢上圆,无声无臭。日监孔昭,思皇多祐。  望燎,奏《隆成之曲》:  黄钟宫  熙事备成,礼文郁郁。紫烟聿升,灵光下烛。神人乐康,永膺戩谷。祚我丕平,景命有仆。  皇帝出中壝:  黄钟宫  泰坛承光,寥廓玄暧。暢我扬明,飨仪惟大。九服敬宣,声教无外。皇拜天祐,照临斯届。  宗庙乐章  世祖中统四年至至元三年,七室乐章:《太常集礼藁》云,此系卷牍所载。  太祖第一室:  天垂灵顾,地献中方。帝力所拓,神武莫当。阳溪昧谷,咸服要荒。昭孝明禋,神祖皇皇。  太宗第二室:  和林胜域,天邑地宫。四方宾贡,南北来同。百司分置,胄教肇崇。润色祖业,德仰神宗。  睿宗第三室:  珍符默授,畴昔自天。爰生圣武,宝祚开先。霓旌回狩,龙驾游仙。追远如生,皇慕颙然。  皇伯考术赤第四室:  威武鹰扬,冢位克当。从龙远拓,千万里疆。诞总虎旅,驻压西方。航海梯山,东西来王。  皇伯考察合带第五室:  雄武军威,滋多历年。深谋远略,协赞惟专。流沙西域,饯日东边。百国畏服,英声赫然。  定宗第六室:  三朝承休,恭己优游。钦绳祖武,其德聿修。帝ME锡寿,德泽期周。蠲饣喜惟芗,祈飨于幽。  宪宗第七室:  龙跃潜居,风云会通。知民病苦,轸念宸衷。夔门之旅,继志图功。俎豆敬祭,华仪孔隆。  至元四年至十七年,八室乐章:《太常集礼》云,周驭所藏《仪注》所录舞节同。  迎神,奏《来成之曲》,九成:  黄钟宫三成  齐明盛服,翼翼灵眷。礼备多仪,乐成九变。烝烝孝心,若闻且见。肸蚃端临,来宁来燕。  大吕角二成词同黄钟。  大簇徵二成词同黄钟。  应钟羽二成词同黄钟。  初献盥洗,奏《肃成之曲》:再诣盥洗同。至大以后,名《顺成之曲》,词律同。  无射宫  天德维何,如水之清。维水内耀,配彼天明。以涤以濯,牺象光晶。孝思维则,式荐忱诚。  初献升殿,登歌乐奏《肃成之曲》:降同。  夹钟宫  祀事有严,太官有侐。陟降靡违,礼容翼翼。笾豆旅陈,钟磬翕绎。于昭吉蠲,神保是格。  司徒捧俎,奏《嘉成之曲》:别本所录亲祀乐章词同。  无射宫  色纯体全,三牺五牲。鸾刀屡奏,毛炰唆羹。神具厌饫,听我磬声。居歆有永,胡考之宁。  烈祖第一室,奏《开成之曲》:  无射宫  于皇烈祖,积厚流长。大勋未集,燮伐用张。笃生圣嗣,奄有多方。锡我景福,万世无疆。  太祖第二室,奏《武成之曲》:  无射宫  天扶昌运,混一中华。爰有真人,奋起龙沙。祭天开宇,亘海为家。肇修禋祀,万世无涯。  太宗第三室,奏《文成之曲》:  无射宫  纂成前烈,底定丕图。礼文简省,禁网宽疏。还风太古,跻世华胥。三灵顺协,四海无虞。  皇伯考术赤第四室,奏《弼成之曲》:  无射宫  神支挺秀,右壤疏封。创业艰难,相我祖宗。叙亲伊迩,论功亦崇。春秋祭祀,万世攸同。  皇伯考察合带第五室,奏《协成之曲》:  无射宫  玉牒期亲,神支懿属。论德疏封,展亲分玉。相我祖宗,风栉雨沐。昔同其劳,今共兹福。  睿宗第六室,奏《明成之曲》:  无射宫  神祖创业,爰著戎衣。圣考抚军,代行天威。河南底定,江北来归。贻谋翼子,奕叶重辉。  定宗第七室,奏《熙成之曲》:  无射宫  嗣承丕祚,累洽重熙。堂构既定,垂拱无为。边庭闲暇,田里安绥。歆兹禋祀,万世攸宜。  宪宗第八室,奏《威成之曲》:  无射宫  羲驭未出,萤爝腾光。大明丽天,群阴披攘。百神受职,四海宁康。愔愔灵韶,德音不忘。  文舞退,武舞进,奏《和成之曲》:别本所录亲祀乐章词同。  无射宫  天生五材,孰能去兵。恢张弘业,我祖天声。干戈曲盘,濯濯厥灵。于赫七德,展也大成。  亚献行礼,奏《顺成之曲》:终献词律同。  无射宫  幽通神明,所重精禋。清宫肃肃,百礼具陈。九韶克谐,八佾兟兟。灵光昭答,天休日申。  彻笾豆,登歌乐奏《丰成之曲》:  夹钟宫  豆笾苾芬,金石锵铿。礼终三献,乐奏九成。有严执事,进彻无声。神保聿归,万福来宁。  送神,奏《来成之曲》:或作《保成》。  黄钟宫  神主在室,神灵在天。礼成乐閟,神返幽玄。降福冥冥,百顺无愆。于皇孝思,于万斯年。  至元十八年冬十月,世祖皇后祔庙酌献乐章:《太常集礼》云,卷牍所载。  黄钟宫  徽柔懿哲,温默靖恭。范仪宫阃,任姒同风。敷天宁谧,内助多功。淑德祔庙,万世昌隆。  亲祀禘祫乐章:未详年月。《太常集礼》云,别本所录。以时考之,疑至元三年以前拟用,详见《制乐始末》。  皇帝入门,宫县奏《顺成之曲》:  无射宫  熙熙雍雍,六合大同。维皇有造,典礼会通。金奏王夏,祗款神宫。感格如响,嘉气来丛。  皇帝升殿,奏《顺成之曲》:  夹钟宫  皇明烛幽,沿时制作。宗庙之威,降登时若。趋以采茨,声容有恪。曰艺曰文,监兹衎乐。  皇帝诣罍洗,宫县奏《顺成之曲》:《太常集礼》云,至元四年用此曲,名曰《肃成》。至大以后用此,词律同。  无射宫  酌彼行潦,维挹其清。洁齐以祀,祀事昭明。肃肃辟公,沃盥乃升。神之至止,歆于克诚。  皇帝诣酌尊所,宫县奏《顺成之曲》:  无射宫  灵庭愔愔,乃神攸依。文为在礼,载斟匪祈。皇皇穆穆,玉佩声希。列侯百辟,济济宣威。  迎神,宫县奏《思成之曲》。至元四年,名《来成之曲》,词律同。  司徒捧俎,宫县奏《嘉成之曲》。至元四年,词律同。  酌献始祖,宫县奏《庆成之曲》:  无射宫  启运流光,幅员既长。敬恭祀事,郁鬯芬芗。德以舞象,功以歌扬。式歌且舞,神享是皇。  诸庙奏《熙成》、《昌成》、《鸿成》、《乐成》、《康成》、《明成》等曲。词阙。  文舞退,武舞进,宫县奏《肃成之曲》。至元四年,名《和成之曲》,词律同。  亚终献,宫县奏《肃成之曲》。至元四年,名《顺成之曲》,词律同。  皇帝饮福,登歌奏《?成之曲》:  夹钟宫  诚通恩降,灵慈昭宣。左右明命,六合大全。啐饮椒馨,纯嘏如川。皇人寿谷,亿万斯年。  彻豆,登歌奏《丰成之曲》:  夹钟宫  三献九成,礼毕乐阕。于豆于登,于焉靖彻。多士密勿,乐且有仪。能事脱颖,孔惠孔时。  送神,奏《保成之曲》:  黄钟宫  云车之来,不疾而速。风驭言还,阒其恍惚。神心之欣,孝孙之禄。燕翼无疆,景命有仆。  武宗至大以后,亲祀摄乐章:《太常集礼》云,孔思逮本所录。  皇帝入门,奏《顺成之曲》。别本,亲祀禘祫乐章,词律同。  皇帝盥洗,奏《顺成之曲》。至元四年,名《肃成之曲》,词律同。  皇帝升殿,登歌乐奏《顺成之曲》。别本,亲祀乐章,词律同。  皇帝出入小次,奏《昌宁之曲》:《太常集礼》云,此金曲,思逮取之。详见《制乐始末》。  无射宫  于皇神宫,象天清明。肃肃来止,相维公卿。威仪孔彰,君子攸宁。神之休之,绥我思成。  迎神,奏《思成之曲》:至元四年,名《来成之曲》,词律同。  黄钟宫三成  齐明盛服,翼翼灵眷。礼备多仪,乐成九变。烝烝孝心,若闻且见。肸蚃端临,来宁来燕。  大吕角二成  太簇征二成  应钟羽二成词并同上。  初献盥洗,奏《肃成之曲》。别本,亲祀乐章,名《顺成之曲》,词律同。  初献升殿,降同。登歌乐奏《肃宁之曲》。至元四年,名《肃成之曲》,词律同。  司徒捧俎,奏《嘉成之曲》。至元四年,曲名词律同。  太祖第一室,奏《开成之曲》。至元四年,名《武成之曲》,词同。  睿宗第二室,奏《武成之曲》。至元四年,名《明成之曲》,词同。  世祖第三室,奏《混成之曲》:  无射宫  于昭皇祖,体健乘乾。龙飞应运,盛德光前。神功耆定,泽被垓埏。诒厥孙谋,何千万年。  裕宗第四室,奏《昭成之曲》:  无射宫  天启深仁,须世而昌。追惟显考,敢后光扬。徽仪肇举,礼备音锵。皇灵鉴止,降?无疆。  顺宗第六室,奏《庆成之曲》:  无射宫  龙潜于渊,德昭于天。承休基命,光被纮埏。洋洋如临,笾豆牲牷。惟明惟馨,皇祚绵延。  成宗第七室,奏《守成之曲》:  无射宫  天开神圣,继世清宁,泽深仁溥,乐协《韶英》。宗枝嘉会,气和惟馨。繁禧来格,永被皇灵。  武宗第八室,奏《威成之曲》:  无射宫  绍天鸿业,继世隆平。惠孚中国,威靖边庭。厥功惟茂,清庙妥灵。歆兹明祀,福禄来成。  仁宗第九室,奏《歆成之曲》:  无射宫  绍隆前绪,运启文明。深仁及物,至孝躬行。惟皇建极,盛德难名。居歆万祀,福禄崇成。  英宗第十室,奏《献成之曲》:  无射宫  神圣继作,式是宪章。诞兴礼乐,躬事烝尝。翼翼清庙,烨有耿光。于千万年,世仰明良。  皇帝饮福,登歌乐奏《厘成之曲》:  夹钟宫  穆穆天子,禋祀太宫。礼成乐备,敬彻诚通。神胥乐止,锡之醇醲。天子万世,福禄无穷。  文舞退,武舞进,奏《肃成孔本作《肃宁》。之曲》。至元四年,名《和成之曲》,词律同。  亚终献行礼,宫县奏《肃成之曲》。至元四年,名《顺成之曲》,词律同。  彻笾豆,登歌乐奏《丰宁之曲》。至元四年,名《丰成之曲》,词律同。  送神,奏《保成之曲》。至元四年,名《来成之曲》,词律同。  皇帝出庙廷,奏《昌宁之曲》:  无射宫  缉熙维清,吉蠲致诚。上仪具举,明德荐馨。已事而竣,欢通三灵。先祖是皇,来燕来宁。  文宗天历三年,明宗祔庙酌献,奏《永成之曲》:  无射宫  猗那皇明,世缵神武。敬天弗违,时潜时旅。龙旗在涂,言受率土。不遐有临,永锡多嘏。  社稷乐章  降神,奏《镇宁之曲》:  林钟宫二成  以社以方,国有彝典。大哉元德,基祚绵远。农功万世,于焉报本。显相默祐,降监坛墠。  太簇角二成  锡民地利,厥功甚溥。昭代典礼,清声律吕。谷旦于差,洋洋来下。相此有年,根本日固。  姑洗徵二成  平厥水土,百谷用成。长扶景运,宜歆德馨。五祀为大,千古举行。感通肸蚃,登歌镇宁。  南宫羽二成  币齐虔修,粢盛告备。仓庾坻京,繄谁之赐。崇坛致恭,幽光孔迩。享于精诚,休祥毕至。  初献盥洗,奏《肃宁之曲》:  太簇宫  礼备乐陈,辰良日吉。挹彼樽罍,馨哉黍稷。濯溉揭虔,维巾及LV。万年严祀,跄跄受职。  初献升坛,奏《肃宁之曲》:降同。  应钟宫  春祈秋报,古今彝章。民天是资,神灵用彰。功崇礼严,人阜时康。雍雍为仪,燔芬苾香。  正配位奠玉币,奏《亿宁之曲》:  太簇宫  地祇向德,稽古美报。币帛斯陈,圭璋式缫。载烈载燔,肴羞致告。雨旸时若,丕图永保。  司徒捧俎,奏《丰宁之曲》:  太簇宫  我稼既同,群黎遍德。我祀如何,牲牷孔硕。有翼有严,随方布色。报功求福,其仪不忒。  正位酌献,奏《保宁之曲》:  太簇宫  异世同德,于皇圣昭。降兹嘉祥,卫我大宝。生乃烝民,侔德覆焘。厥作祼将,有相之道。  配位酌献,奏《保宁之曲》:  太簇宫  以御田祖,皇家秩祀。有民人焉,盍究本始。惟叙惟修,谁实介止。酒旨且多,盛德宜配。  亚终献,奏《咸宁之曲》:  太簇宫  以引以翼,来处来燕。豆笾牲牢,有楚有践。庸答神休,神亦锡羡。土谷是依,成此酬献。  彻豆,奏《丰宁之曲》:  应钟宫  文治修明,相成田功。功为特殊,仪为特隆。终如其初,诚则能通。明神毋忘,时和岁丰。  送神,奏《镇宁之曲》:  林钟宫  不屋受阳,国所崇敬。以兴来岁,苞秀坚颖。云軿莫驻,神其谛听。景命有仆,与国同永。  望瘗位,奏《肃宁之曲》:  太簇宫  雅奏肃宁,繁厘降格。篚厥玄黄,丹诚烜赫。肇祀以归,瞻言咫尺。万年攸介,丕承帝德。  先农乐章  降神,奏《镇宁之曲》:  林钟宫二成  民生斯世,食为之天。恭惟大圣,尽心于田。仲春劭农,明祀吉蠲。馨香感神,用祈丰年。  太簇角二成  耕种务农,振古如兹。爰粒烝庶,功德茂垂。降嘉奏艰,国家攸宜。所依惟神,庸洁明粢。  姑洗徵二成  俶载平畴,农功肇敏。千耦耕耘,同徂隰畛。田祖丕灵,为仁至尽。丰岁穰穰,延洪有引。  南吕羽二成  群黎力耕,及兹方春。维时东作,笃我农人。我黍既华,我稷宜新。由天降康,永赖明神。  初献盥洗,奏《肃宁之曲》:  太簇宫  泂酌行潦,真足为荐。奉兹洁清,神在乎前。分作甘霖,沾溉芳甸。慎于其初,诚意攸见。  初献升坛,奏《肃宁之曲》:  应钟宫  有椒其馨,维多且旨。式慎尔仪,降登庭止。黍稷稻粱,民无渴饥。神嗜饮食,永绥嘉祉。  正配位奠玉币,奏《亿宁之曲》:  太簇宫  奉币维恭,前陈嘉玉。聿昭盛仪,肃雝纯如。南亩深耕,麻麦禾菽。用祈三登,膺受多福。  司徒捧俎,奏《丰宁之曲》:  太簇宫  奉牲孔嘉,登俎丰备。地官骏奔,趋进光辉。肥硕蕃孳,歆此诚意。有年斯今,均被神赐。  正位酌献,奏《保宁之曲》:  太簇宫  宝坛巍煌,神应如响。备腯咸有,牲体苾芳。洋洋如在,降格来享。秉诚罔怠,群生瞻仰。  配位酌献,奏《保宁之曲》:  太簇宫  酒清斯香,牲硕斯大。具列觞俎,精意先会。民命维食,稗莠毋害。我仓万亿,神明攸介。  亚终献,奏《咸宁之曲》:  太簇宫  至诚攸感,蕣蚃潜通。百谷嘉种,爰降时丰。祈年孔夙,稼穑为重。俯歆醴齐,载扬歌颂。  彻豆,奏《丰宁之曲》:  应钟宫  有来雍雍,存诚敢匮。废彻不迟,灵神攸嗜。孔惠孔时,三农是宜。眉寿万岁,谷成丕乂。  送神,奏《镇宁之曲》:  林钟宫  {君灬}蒿凄怆,万灵来唉。灵神具醉,聿言旋归。岁丰时和,风雨应期。皇图万年,永膺洪禧。  望瘗位,奏《肃宁之曲》:  太簇宫  礼成文备,歆受清祀。加牲兼币,陈玉如仪。灵驭言旋,面阴昭瘗。集兹嘉祥,常致丰岁。  宣圣乐章  迎神,奏《凝安之曲》:  黄钟宫三成  大哉宣圣,道尊德崇。维持王化,斯文是宗。典祀有常,精纯并隆。神其来格,于昭盛容。  大吕角二成  生而知之,有教无私。成均之祀,威仪孔时。惟兹初丁,洁我盛粢。永言其道,万世之师。  太簇徵二成  巍巍堂堂,其道如天。清明之象,应物而然。时维上丁,备物荐诚。维新礼典,乐谐中声。  应钟羽二成  圣王生知,阐乃儒规。《诗》《书》文教,万世昭垂。良日惟丁,灵承丕爽。揭此精虔,神其来享。  初献盥洗,奏《同安之曲》:  姑洗宫  右文兴化,宪古师经。明祀有典,吉日惟丁。丰牺在俎,雅奏在庭。周回陟降,福祉是膺。  初献升殿,奏《同安之曲》:降同。  南吕宫  诞兴斯文,经天纬地。功加于民,实千万世。笙镛和鸣,粢盛丰备。肃肃降登,歆兹秩祀。  奠币,奏《明安之曲》:  南吕宫  自生民来,谁底其盛。惟王神明,度越前圣。粢币具成,礼容斯称。黍稷惟馨,惟神之听。  捧俎,奏《丰安之曲》:  姑洗宫  道同乎天,人伦之至。有享无穷,其兴万世。既洁斯牲,粢明醑旨。不懈以忱,神之来塈。  大成至圣文宣王位酌献,奏《成安之曲》:  南吕宫  大哉圣王,实天生德。作乐以崇,时祀无斁。清酤惟馨,嘉牲孔硕。荐羞神明,庶几昭格。  兗国复圣公位酌献,奏《成安之曲》:  南吕宫  庶几屡空,渊源深矣。亚圣宣猷,百世宜祀。吉蠲斯辰,昭陈尊簋。旨酒欣欣,神其来止。  郕国宗圣公酌献,奏《成安之曲》:  南吕宫  心传忠恕,一以贯之。爰述《大学》,万工训彝。惠我光明,尊闻行知。继圣迪后,是享是宜。  沂国述圣公酌献,奏《成安之曲》:  南吕宫  公传自曾,孟传自公。有嫡绪承,允得其宗。提纲开蕴,乃作《中庸》。侑于元圣,亿载是崇。  邹国亚圣公酌献,奏《成安之曲》:  南吕宫  道之由兴,于皇宣圣。维公之传,人知趋正。与飨在堂,情文斯称。万年承休,假哉天命。  亚献,奏《文安之曲》:终献同。  姑洗宫  百王宗师,生民物轨。瞻之洋洋,神其宁止。酌彼金罍,惟清且旨。登献惟三,于嘻成礼。  饮福受胙。与盥洗同,惟国学释奠亲祀用之,摄事则不用,外路州县并皆用之。  彻豆,奏《娱安之曲》:  南吕宫  牺象在前,豆笾在列。以享以荐,既芬既洁。礼成乐备,人和神悦。祭则受福,率尊无越。  送神,奏《凝安之曲》:  黄钟宫  有严学宫,四方来崇。恪恭祀事,威仪雍雍。歆兹惟馨,飙驭回复。明禋斯毕,咸膺百福。  望瘗。与盥洗同。  右释奠乐章,皆旧曲。元朝尝拟撰易,而未及用,今并附于此。  迎神,奏《文明之曲》:  天纵之圣,集厥大成。立言垂教,万世准程。庙庭孔硕,尊俎既盈。神之格思,景福来并。  盥洗,奏《昭明之曲》:  神既宁止,有孚颙若。罍洗在庭,载盥载濯。匪惟洁修,亦新厥德。对越在兹,敬恭惟则。  升殿,奏《景明之曲》:降同。  大哉圣功,薄海内外。礼隆秩宗,光垂昭代。陟降在庭,摄齐委佩。莫不肃雝,洋洋如在。  奠币,奏《德明之曲》:  圭衮尊崇,佩绅列侑。笾豆有楚,业具和奏。式陈量币,骏奔左右。天睠斯文,繄神之佑。  文宣王酌献,奏《诚明之曲》:  惟圣监格,享于克诚。有乐在县,有硕斯牲。奉醴以告,嘉荐惟馨。绥以多福,永底隆平。  兗国公酌献,奏《诚明之曲》:  潜心好学,不违如愚。用舍行藏,乃与圣俱。千载景行,企厥步趋。庙食作配,祀典弗渝。  成国公酌献。阙。  沂国公酌献。阙。  邹国公酌献,奏《诚明之曲》:  洙泗之传,学穷性命。力距杨墨,以承三圣。遭时之季,孰识其正。高风仰止,莫不肃敬。  亚献,奏《灵明之曲》:终献同。  庙成奕奕,祭祀孔时。三爵具举,是飨是宜。于昭圣训,示我民彝。纪德报功,配于两仪。  送神,奏《庆明之曲》:  礼成乐备,灵驭其旋。济济多士,不懈益虔。文教兹首,儒风是宣。佑我阙。

【版权声明】

《志第二十 礼乐三-元史》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元史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 礼之有祭祀,其来远矣。天子者,天地宗庙社稷之主,于郊社禘尝有事守焉,以其义存乎报本庸俗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庸俗化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想。,非有所为而为

实录卷之三百一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实录卷之三百一 之清实录光绪朝实录,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二十 礼乐三-元史

志第二十 礼乐三 ○郊祀乐章 成宗大德六年,合祭天地五方帝乐章: 降神,奏《乾宁之曲》,六成: 圜钟宫三成 惟皇上帝,监德昭明。祀考承天,治底隆平。孝思维则,禋祀荐诚。神

实录卷之三百一 

光绪十七年。辛卯。九月。壬戌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至辛卯皆如之。外记  

○热河都统德福奏、蒙员嘎卜带兵越界缉贼致毙多命。案情讯有端倪。应解回奉省集讯。以期速结。得旨、著即将嘎卜解归奉天质讯。摺包  

○癸亥。谕军机大臣等、卞宝第奏匪徒聚众滋事。办理大概情形一摺。据称本年八月闲福建德化县承办盐务朴户翁有光、盐哨翁栋、收取各乡烟户旧欠盐斤折收贴价。并将已收之户重复追讨。乡民不服。外匪乘机生事。拆毁盐馆厘局。永春德化交界之虎豹关。有匪数十人住守。文报不通。并至大田县抢扰。现派孙开华、罗大春等、分路进剿。请将办理不善之印委各官革职查办等语。案关匪徒聚众滋事。且住守要隘。肆扰邻县。难保不意图盘踞亟应迅速扑灭。以靖地方。著卞宝第督同孙开华、罗大春等、严饬派出将弁兵勇。迅拏首犯。解散胁从毋任日久蔓延。官运局委员候补盐大使孙星华、永春州知州刘朝缙、前署德化县知县周廷献、均著革职听候查办。并将盐户翁有光、翁栋等、按律严惩。毋稍宽贷。将此由四百里谕令知之。现月  

○以短交徵存银两。革前福建福鼎县知县康林桂职并勒追。摺

○甲子。刑部奏京城工匠倚众滋事案件。层见叠出。酌拟从严治罪章程依议行。早事  

○又奏、各省审拟寻常盗案。题奏未能画一请一律改题为奏。又奏、各省人命等项罪应斩绞题本请一体改题为奏。均依议行。早事  

○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奏、拏获徐州匪首周汶和等出力员弁。请予奖叙。得旨、陈凤楼等均著照所请奖励。仍著严拏逸匪蔡自友等。务获惩办。摺包  

○又奏、湖口镇标额设五营。内华阳一营。其哨队驻防。分隶安徽江西两省。向归江西巡抚校阅。程途较远。请改归安徽巡抚校阅。如所请行。摺包  

○盛京将军裕禄等奏、銮驾库要工。购办木植。援案请银钱兼支。以敷工用。如所请行。摺包  

○云南巡抚谭钧培奏、查勘寻甸州属及会泽县石屏州等处。被水成灾情形。报闻。摺包  

○以斗殴酿命。革骑都尉文□□后职。并讯办。记名总兵熊士宾交部议处。摺包  

○以亏款延缴。革两淮候补经历张学醴职。并逮问籍产备抵。  

○蠲免云南宣威州被灾地方田粮。摺包  

○乙丑。谕内阁、裕禄、阿克丹奏、请选择合龙吉期一摺。盛京福陵隆恩楼工程。将次完竣。著钦天监于九月内选择合龙吉期。知照盛京将军等。遵照办理。现月  

○盛京将军裕禄等奏。永陵黑牛馆等处工程请择吉兴修。各陵寝要工。并请续估兴修。如所请行。摺包  

○漕运总督松椿奏。遵办清江浦保甲。地方安谧。惟山阳县境。近有两湖贸易夥开铺面之人。价值甚贱。民多疑之。摉查信函。有歛取祖会钱文字样。应再严讯。得旨、山阳歛取会钱一案。形迹可疑。著确讯覆奏。毋稍疏纵。摺包  

○丙寅。陕甘总督杨昌浚奏、甘肃防军、遵裁步队五百六十名。以节饷需。下部知之。摺包  

○又奏、甘肃地瘠民贫。光绪十八年以后协饷。仍请照原拟估拨。以维边疆大局。下部议。摺包  

○又奏、泾州各属被灾情形。报闻。摺包  

○实授姚文广为陕西陕安镇总兵官。现月  

○以练兵出力。复已革山海关协领音登安、直隶游击满兆瑞职。  

○丁卯。以光禄寺卿杨颐为太常寺卿。朱签  

○以捐银助赈。赏驻烟台英领事宝士德等宝星。教士法思远武成宪、传旨嘉奖。予福建长乐县民汤祥堑建坊。  

○戊辰。谕军机大臣等、有人奏、匪棍纠众。屡次抢劫银库兵丁。其中有无别项情弊一摺。著户部暨管库大臣查明覆奏。寻会奏、并无别项情弊。报闻。现月早事  

○又谕、匪棍纠众抢劫银库兵丁。著步军统领衙门、顺天府、五城御史、一体严拏务获。并著刑部就现获各犯。严行讯办。现月  

○又谕、御史端良奏、宗室妇黄氏呈控银库兵丁文喜。传不到案。并有贿嘱免传等情。著刑部堂官。查明具奏。现月  

○又谕、御史端良奏、中城副指挥衙门皂隶梁奎即梁九。把持坊务。交结匪棍。请饬拏办等语。著中城御史严拏。送部究办。现月  

○又谕、给事中张廷燎奏、五城练勇不敷分布。请每城添勇五十名。口粮由户部支领等语。著户部议奏。现月  

○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奏。两湖会匪、伏莽最多。窃发时虞。鄂省营勇过单。备御空虚。拟暂行添募两营。以遏乱萌。如所请行。摺包  

○又奏、湖北武穴地方。焚毁教堂殴毙洋人一案。办理完结情形。下所司知之。摺包  

○陕西巡抚鹿传霖奏、安康县等处被水被雹筹办情形得旨、即著饬属妥为抚恤。毋任失所。摺包  

○命礼部尚书昆冈、左侍郎钱应溥。驰驿前往河南查办事件。现月  

○以贪劣不职。革湖南宝庆协副将詹定邦职。并讯办。摺包  

○以捐助善举。予陕西同知衔傅万积为其故父。文童刘潜为其祖母。暨孀妇故文章赵东田妻刘氏建坊。摺包  

○己巳。谕内阁、前据张之洞奏参湖北郧阳镇总兵綦高会。空缺兵马。侵蚀饷项。当谕令撤任查办。兹据查明覆奏。该总兵挪用空额。截旷马价马乾等项银两。并信用带来江南弁勇。新立银房名目。紊乱旧章。以致物议沸腾。军情不服。营私妄为。实属有负委任。著即行革职。以示惩儆。现月  

○户部奏、已故宝泉局监督管贻萼。应赔银两。无力完缴。请照章豁免。从之。  

○以记名提督何长清为湖北郧阳镇总兵官。现月  

○以河运漕粮。办理妥速。予江苏督粮道景星、通判李莲炬优叙。现月  

○以长支营款推诿巧避。革湖南补用游击张光品职。并讯追。摺包  

○庚午。遣官祭都城隍庙。  

○谕内阁、巡视中城御史凤英等奏、宣武门外皮库营地方。早年创立西悦生堂。收养贫民。并设义塾。及恤嫠等项善举。每年十月散放米石。现因款项不敷。请仿照长椿寺等处善堂。一律赏给米石等语。加恩著照所请。每年赏给粟米三百石。自本年十月起。由该城咨明户部劄仓给发。该御史等。务当督同绅士核实散放以惠穷黎。现月  

○闽浙总督卞宝第等奏、台湾新案交代。请仿照山东新章办理下部知之。摺包  

○以才有专长。予甘肃安肃道刘含芳等三员军机处存记。  

○以历年办理海军出力。予海军提督丁汝昌、直隶按察使周馥优叙。总兵邓世昌、副将方伯谦、叶祖圭等、赏换勇号复总兵吴康安职。赏还勇号。余奖励有差。现月  

○以效力勤劳。赏承修威海卫日岛炮台德国兵官汉纳根花翎。加总兵衔。英人天津机器局教习施爵尔铁路监工金达。北洋医官伊尔文。三品顶戴施爵尔金达并给宝星。余颁赏有差。摺包  

○以操巡怠玩。革北洋海军守备定远船驾驶大副邝国光定远船炮务。二副邓世聪职。摺包  

○以遵命捐赈予直隶津海关道刘汝翼。为其故父母建坊。摺包  

○赏过门守志。故三等侍卫溥寿聘妻钮祜禄氏银两。现月摺包  

○辛未命翰林院编修陆宝忠张百熙在南书房行走。现月  

○壬申。赏普济堂、功德林、广仁堂暨卢沟桥粥厂。资善堂暖厂朝阳等门外粥厂米石有差。现月  

○癸酉。谕军机大臣等、张曜所部嵩武军。前经令归李鸿章节制调遣。兹据该督奏称该军马步十一营。四营驻扎烟台七营分扎曹州兖州一带。距天津千有余里将领贤否。无从深知。饷糈一切。头绪太繁。未便纷纷檄调。请仍归山东巡抚节制等语。所奏自系实情。惟念驻扎烟台之四营。距天津较近。近裨海防著仍遵前旨。由李鸿章督同孙金彪实力操防。毋稍懈弛。至分防曹兖一带之七营。即著仍归福润节制。以专责成。该军皆豫颍剽悍之士当此新失大将。军心不免浮动。并著福润督饬该管将领。申明纪律。认真训练。加意拊循。总期宽严并用。毋任滋生事端是为至要。李鸿章摺。著钞给福润阅看。将此由四百里各谕令知之。现月  

○护理贵州巡抚黄槐森奏、下江厅通判汪承恩禀报。厅属加平寨苗滋事。聚众守卡。当将该厅撤任另委妥员。安抚解散。并酌调练军相机惩办。得旨。著即妥筹剿抚。速为办结。并查明汪承恩如有激变情事。即行从严参办。摺包  

○甲戌。谕军机大臣等、御史恩溥奏、各省教案皆缘育婴而起。请饬广设育婴堂一摺。所奏不为无见育婴一事。从前叠奉谕旨。通饬办理。现在教案繁兴。半由各国育婴起衅。若使地方官筹办尽善。自可隐杜乱萌。惟各省情形不同。全在疆吏因地制宜。委用得人。立法周备。庶日久奉行。不致滋生他弊。著各直省将军督抚。悉心体察。妥为筹画总期实惠及民。以恤穷黎而弭隐患。原摺均著钞给阅看。将此各谕令知之。现月  

○乙亥。以吏部左侍郎松溎为繙译乡试正考官。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奕杕为副考官。朱签  

○福建建甯镇总兵罗大春。因病出缺。以记名总兵胡德兴为福建建甯镇总兵官。现月  

○以山东黄县绅士。户部郎中丁晋祺屡捐义赈传旨嘉奖。  

○以捐助东赈予记名提督前署安徽寿春镇总兵宋朝宗、前湖北江陵县典史陈谟、河南候补知县武勷、布理问衔袁锡爵、守备衔卫千总谢文钰、同知衔沈赓贤、为其父母、记名提督李永芳为其母、暨福建候选道章桂苑、山东二品命妇孟艾氏、各建坊。  

○以捐建义塾。予山东滨州监生薛继尚建坊。摺包  

○丁丑。谕军机大臣等、国俊奏、兵丁索米。致伤知县。拏获送部请饬运放米石一摺。据称该处兵丁。应支米石。自五月至今。该县仅将春季兵米开放。夏秋两季。尚无放期。经国俊将密云县知县王梦龄调营面询。该兵丁等。辄因索米抛石。致伤该县颧骨。现将马甲松玉等三名。拏送刑部讯办。请饬直隶总督派员运放等语。兵米关系紧要。何以该县日久未放。致滋事端。著李鸿章确切查明。迅饬开放。并据实覆奏。原摺著钞给阅看。将此谕令知之。寻奏、王梦龄运放兵米。并未迟延请免议。报闻。现月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德使巴兰德来署面称。紫光阁为筵燕藩属之地。见诸记载。同治十二年以来各国使臣。于此觐见。在圣意固属优待。而道路传闻。总疑视与国使臣等于藩属。于体面有碍。坚请代奏。另定处所。依议行。摺包  

○协办大学士福锟等奏承修要工。减成例价。不敷办理。请发买银。又奏、工程应须城甎请改用汤泉甎。并依议行。摺包  

○河南巡抚裕宽奏、冬防关系重要新<闲>广东潮州镇总兵刘世俊。请仍留统嵩武防营。俟接统有人。再行赴任。如所请行。摺包  

○命前陕西凤邠盐法道顾肇熙、候选知府蒋斯彤、江苏候补直隶州知州胡传、候补知县汪瑞曾、叶意深、贵州候补知县邓家缜、发往台湾。交巡抚邵友濂差委。现月  

○戊寅。以歼毙巨匪麻面度人。予浙江海门镇总兵杨岐珍优叙。摺包  

○以办理厘捐。短少联票。革浙江候补知县蒋星瑞职。摺包  

○以亏短灶课。革已故浙江石堰场大使刘葆章职。提属勒追。摺包  

○予军营病故。湖南提督周盛波。留江补用总兵贺振麒议恤。早事勾到新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湖广浙江等省情实罪犯。停决云南斩犯一人。广东一人。广西二人。福建一人。湖广四人。浙江六人。余八十八人予勾。现月  

○己卯。命护理福建台湾巡抚布政使沈应奎来京陛见。摺包  

○命新授广东潮州镇总兵刘世俊俟赴任时来京陛见。  

○以兵部尚书乌拉喜崇阿、兼署礼部尚书刑部左侍郎薛允升兼署礼部左侍郎。现月  

○以贝子奕谟、署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庆郡王奕劻、署銮仪卫掌卫事大臣。贝勒奕絪、署武备院事务。镶黄旗蒙古都统容贵、署正白旗满洲都统。贝勒载漪、署正蓝旗汉军都统。明发以持躬谨饬。课士精勤予署山西太原府教授贾执钧等七员奖叙。  

○以政绩卓著予故河南河陕汝道铁珊、宣付史馆立传。摺包抚恤朝鲜国遭风难民如例。摺包  

○庚辰。吉林将军长顺等奏、吉林防务捕务、均关重要。马步各营。碍难裁减。下部知之。摺包  

○又奏、创修吉林通志。报闻。摺包辛巳。遣官祭历代帝王庙。外记  

○礼部以繙译乡试中额请。得旨、取中十名。现月  

○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等奏、查丈绥化等处地亩。起程日期。及酌拟办法。下部知之。摺包  

○吉林将军长顺奏。三姓拉林二城。差繁费重。官兵苦累。请拨款发商生息。以资津贴。下部议。摺包  

○陕甘总督杨昌浚奏。总兵王大发等。请留甘补用。如所请行。摺包  

○壬午。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恩景奏、抢劫库兵。致伤人命。请饬严讯重惩。并遇有持械抢夺勒赎案件。请按强盗例办理。下部议。现月  

○云贵总督王文韶等奏。沙夷节年扰害边地。现经官军擒获首匪。讯明正法。地方绥靖。出力员绅。请酌保数人。以示鼓励。如所请行。摺包  

○以学行可嘉。予浙江长兴县教谕孙德祖等九员奖叙。  

○以监造台湾炮台训练得力。赏洋员巴恩士宝星。  

○以和汉安回。功在滇省。予故前湖南提督马如龙、照军营立功后病故例议恤。于云南省城建立专祠。战绩宣付史馆立传。开复其子道员马广惠缴照迟延革职处分。现月  

○予因公瘴故。署云南威远同知徐登瀛、威远知事陈松议恤。摺包  

○追予云南阵亡瘴故文武员弁兵丁。选用巡检胡兴祖等、一百三十三员议恤。摺包  

○癸未。谕内阁、鹿传霖奏。特参庸劣各员等语。陕西盩厔县知县刘大来。久任积疲。委靡不振。著开缺另补。候补同知黄元龙、性情躁妄。办事乖谬。另补知县卢调鼎、习尚浮靡。难膺民社。均著以县丞归部降选候补县丞桂山、藉事招摇。不知检束。著即行革职以肃官方。现月护理伊犁将军富勒铭额奏。拟设军标官额。遵照部议。酌量改减。以垂永久。下部议。摺包  

○又奏、南路军台。仍照旧安设。下部知之。摺包  

○陕西巡抚鹿传霖奏、陕省土药。按亩徵税。尚无扰累。至商贩厘捐并徵。未免过重。请饬部将捐输量为裁减。以免偷漏。下所司议行。摺包  

○陕西学政柯逢时奏、捐廉筹款、刊刻书籍。请饬下抚臣。极力维持。以裨学校。如所请行。摺包  

○命奉恩辅国公光裕守护东陵。早事  

○以经明行修予陕西三原县贡生国子监学正衔贺瑞麟等三员盩厔县训导彭龄等三员奖叙。  

○赏五城朝阳阁等七处粥厂、崇善堂等三处暖厂、及教子胡同礼拜寺、朝阳门外南海会寺等三处粥厂、并岗子上兴善暖厂、粟米有差。现月  

○蠲免陕西省光绪十五年分民欠钱粮租课草束。摺包  

○甲申。护理甘肃新疆巡抚魏光焘奏、防守紧要。马步勇营。碍难裁撤。下部知之。摺包  

○漕运总督松椿奏、洪湖各工完竣。验收如式。下部知之。摺

○追予捐躯死难。一门忠烈。安徽凤台县义民宋朝望、朝兴、朝振、及其母孙氏、朝望妻王氏、朝兴妻尤氏、旌表。分别附祀本籍忠义节烈等祠。摺包  

○勾到四川陕西等省情实罪犯。停决四川斩犯十三人。绞犯二人。陕西斩犯一人。绞犯一人。余九十五人予勾。现月  

○乙酉。两江总督刘坤一奏、遵陈整顿防营情形。并撤换营弁。以除积习。下部知之。摺包  

○安徽巡抚沈秉成奏。本年漕粮。尚难徵运本色。仍请照案折徵。以便输将。如所请行。摺包  

○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崇欢等奏、乌城积年军需经费各项销案。拟调前两任经手司员吉玉瑞山清理。得旨、即著咨行绥远城将军。饬令吉玉等讯赴该城经理销案。摺包  

○予阵亡安徽定远县候选未入流武达卿专祠。列入祀典。从安徽巡抚沈秉成请也。摺包  

○追予剿捻被戕。安徽定远县丞王经镕优恤。摺包  

○勾到奉天江西安徽江苏等省情实罪犯。停决奉天斩犯一人。绞犯一人。江西斩犯二人。安徽一人。江苏斩犯四人。绞犯一人。余九十五人予勾。现月  

○丙戌。上御承光殿。奥国使臣毕格哩本觐见。  

○赏捐田赡族。故湖北巡抚翁同爵扁额曰谊周族尚□阝。现月  

○予军营病故补用副将马正国议恤。早事  

○丁亥。以河工霜降安澜。发大藏香十枝。交河东河道总督许振祎。祗领。虔诣河神庙祀谢。现月  

○谕军机大臣等、有人奏、河南尉氏武陟滑县等县。劫案叠出。巡抚裕宽毫无振作。遂致各该县任意隐饰。唐县袁潭镇、聚众滋闹厘局。延津县知县郭炳新、仰药殒命。事出有因。该抚均未查究。复于署内容留马卖婆子媳。不知远嫌。亲兵行剌。审毙灭口。及信任家人。收受门包等情。河防局委员。仍袭库储积弊。道府州县。所养小队。并不拏贼。请饬查办等语。著昆冈、钱应溥、按照所参各节。归入前次交查案件。一并确查具奏。原摺著钞给阅看。将此谕令知之。现月  

○以黄河两年安澜予河南布政使廖寿丰、开归陈许道荫保、前署开归陈许道吴重憙优叙。赏河北道明保二品衔。河防局委员候补通判黄履中等。传旨嘉奖。现月  

○戊子。孝慈高皇后忌辰。遣官祭福陵。早事  

○以山东河工霜降安澜。颁大王庙扁额。曰安流顺轨。发大藏香十枝。交山东巡抚福润。祗领。虔诣祀谢。现月  

○谕军机大臣等、礼部奏、醇贤亲王祠碑文应如何恭制一摺。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懿旨。著照庙制。毋庸建立碑亭。现月  

○吏部会奏、云南北胜土州同改土归流。请添设要缺经历。并移设营汛官弁。依议行。早事  

○直隶总督李鸿章奏、旅顺口由洋人包建大石船隖。及船澳厂库各工。动用银两。请准照数开支。如所请行。摺包  

○又奏、苏浙海运经费。仍请由漕项内动支。又奏、报新造大连湾水雷营小火轮船开支经费。又奏、上年顺直水灾。各省捐助棉衣。请照章给奖并下部知之。摺包  

○出使英法义比国大臣薛福成奏、英法两国教案。牵涉既广。关系较钜。谨分别治本治标办法。以备采择。下所司知之。摺

○以山东河防稳固。予署布政使盐运使王作孚、署按察使候补道赵国华、署盐运使候补道梅启熙等优叙。赏候补道积庆二品封典。试用道陈重庆等。归候补班补用。并加二品顶戴。余升叙加衔有差。现月  

○以捐银助赈。赏江苏按察使陈钦铭头品顶戴。候选道汪鉴二品顶戴。摺包  

○以滥补兵缺。妄支公费。革直隶提标前营游击董晏职。摺包  

○予故甘肃凉州镇总兵蒋东才。于河南省城及安徽亳州地方建立专祠事迹宣付史馆立传。从河南巡抚裕宽请也。现月  

○予积劳病故黑龙江漠河矿厂委员。湖北知州刘棫林等十一员优恤。  

○以捐赈棉衣。予江南淮扬镇总兵章合才为其故父母建坊。  

○己丑。谕军机大臣等、有人奏、江南盐枭横行。请设法整顿一摺。据称扬淮通三属为产盐之区。在在皆可漏私。每年私运之数。不下数下万引。私枭皆亡命之徒。以致盗案叠出。大为民害。请饬拨营驻扎两淮。密缉严拏等语。著刘坤一体察情形。妥筹办理。原摺著钞给阅看。将此谕令知之。现月  

○护理甘肃新疆巡抚魏光焘奏、来年新疆等处新饷。碍难裁减。恳饬部照拨。以济要需。下部知之。摺包  

○又奏。塔城各项杂支。能否酌裁。请饬副都统自行确估。至该处既分隶巡抚管辖。自应将军台十处。改为驿站。并将常年经费。拨归藩库。以资支发。下部议。摺包  

○上以孟冬享太庙。自是日始、斋戒三日。照例庚寅。孝敬宪皇后忌辰。遣官祭泰陵。早事  

○准前云南布政使宋延春重与恩荣筵燕。赏太子太保衔。现月  

○以训士精勤。予山东邹平县教谕周士林等七员、暨宿学有名。候选教授法伟堂等三员奖叙。现月  

○辛卯。谕内阁、张之洞、谭继洵奏、甄别庸劣不职各员一摺。湖北施南府同知唐贞吉、违例擅受。不知检束。著以州同降补。署随州知州本任崇阳县知县陈彰五、心地糊涂。听断任性。署襄阳县知县本任。宜城县知县舒善庆、疏纵要犯。庸懦无能。丁忧孝感县知县元廷镛、举动乖谬。物议沸腾。均著以府经历县丞降补。枣阳县知县胡承均、才识迂疏。难膺繁要。著开缺另补。枝江县教谕黄元吉、违例擅受。浮躁糊涂。随州吏目张锡钤、控案累累。声名甚劣。均著即行革职。盐运使衔道员用试用知府黄仁黼、承办堤工。不洽舆情。著撤销盐运使衔。以肃官方。现月  

○湖广总督张之洞奏、湖南岭东营向例称为单立营头。该营守备。因无营将。亲临控制。遂敢肆行妄为。请将该营改归永州镇左营游击管辖。下部议。摺包  

○又奏、请截留地丁等银。留充炼铁经费。又奏、武穴教案。抚恤各款。请援案于关税项下拨解。并下所司知之。摺包  

○又奏、湖南营务。关系重要。请饬催提督娄云庆迅赴新任。得旨、即著张之洞咨行李瀚章。饬催该提督迅赴新任。摺包  

○以卖粮冒饷革湖南岭东营守备谢上元职。并讯办。  

○以捐助蚕桑局经费予广西思恩安定土司潘承熙、为其故父母建坊。朱批  

○纂修官张书云恭纂  

总纂官王荣商恭辑监修总裁世恭阅一签十月初十日正总裁那月日专司藁本陆恭覆阅癸丑七月十一日徐月日荣月日副总裁唐月日宗室宝恭阅三签三月十一日陈恭阅一签正月二十日熙月日郭恭阅五月初一日宗室麒月日

版权声明:

含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未对《实录卷之三百一》内容的版权进行可靠性核实,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如出现版权争议,请与站方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志第二十一 礼乐四-元史

志第二十一 礼乐四 ○郊祀乐舞 降神文舞,崇德之舞。《乾宁之曲》六成。 圜钟宫三成。始听三鼓,一声钟,一声鼓,凡三作,后仿此。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

志第十九 礼乐二-元史

志第十九 礼乐二 ○制乐始末 太祖初年,以河西高智耀言,征用西夏旧乐。太宗十年十一月,宣圣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元措来朝,言于帝曰:“今礼乐散失,燕京、南京等处,亡金太常故,

实录卷之三百一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实录卷之三百一 之清实录光绪朝实录,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九 礼乐二

  ○制乐始末  太祖初年,以河西高智耀言,征用西夏旧乐。太宗十年十一月,宣圣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元措来朝,言于帝曰:“今礼乐散失,燕京、南京等处,亡金太常故臣及礼册、乐器多存者,乞降旨收录。”于是降旨,令各处管民官,如有亡金知礼乐旧人,可并其家属徙赴东平,令元措领之,于本路税课所给其食。十一年,元措奉旨至燕京,得金掌乐许政、掌礼王节及乐工翟刚等九十二人。十二年夏四月,始命制登歌乐,肄习于曲阜宣圣庙。十六年,太常用许政所举大乐令苗兰诣东平,指授工人,造琴十张,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者各二。  宪宗二年三月五日,命东平万户严忠济立局,制冠冕、法服、钟磬、笋虡、仪物肄习。五月十三日,召太常礼乐人赴日月山。八月七日,学士魏祥卿、徐世隆,郎中姚枢等,以乐工李明昌、许政、吴德、段楫、寇忠、杜延年、赵德等五十余人,见于行宫。帝问制作礼乐之始,世隆对曰:“尧、舜之世,礼乐兴焉。”时明昌等各执钟、磬、笛、箫、篪、埙、巢笙,于帝前奏之,曲终,复合奏之,凡三终。十一日,始用登歌乐祀昊天上帝于日月山。祭毕,命驿送乐工还东平。  三年,时世祖居潜邸,命勾当东平府公事宋周臣兼领大乐礼官、乐工人等,常令肄习,仍令万户严忠济依已降旨存恤。六年夏五月,世祖以潜邸次滦州,下教命严忠济督宋周臣以所得礼乐旧人肄习,宜如故事勉行之,毋忽。冬十有一月,敕乐工老不堪任事者,以子孙代之,不足者,以他户补之。  中统元年春正月,命宣抚廉希宪等,召太常礼乐人至燕京。夏六月,命许唐臣等制乐器、公服、法服,秋七月七日,工毕。十一日,用新制雅乐,享祖宗于中书省。礼毕,赐预祭官及礼乐人百四十九人钞有差。八月,命太常礼乐人复还东平。二年秋九月,敕太常少卿王镛领东平乐工,常加督视肄习,以备朝廷之用。  五年,太常寺言:“自古帝王功成作乐,乐各有名,盛德形容,于是乎在。伏睹皇上践阼以来,留心至治,声名文物,思复承平之旧,首敕有司,修完登歌、宫县、八佾乐舞,以备郊庙之用。若稽古典,宜有徽称。谨案历代乐名,黄帝曰《咸池》、《龙门》、《大卷》、少昊《大渊》,颛顼《六茎》,高辛《五英》,唐尧《大咸》、《大章》,虞舜《大韶》,夏禹《大夏》,商汤《大濩》,周武《大武》。降及近代,咸有厥名,宋总名曰《大晟》,金总名曰《大和》。今采舆议,权以数名,伏乞详定。曰《大成》,按《尚书》‘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乐记》曰‘王者功成作乐’,《诗》云‘展也大成’。曰《大明》,按《白虎通》言‘如唐尧之德,能大明天人之道’。曰《大顺》,《易》曰‘天之所助者顺’,又曰‘顺乎天而应乎人’。曰《大同》,《乐记》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运》曰‘大道之行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之谓大同’。曰《大豫》,《易》曰‘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中书省遂定名曰《大成之乐》,乃上表称贺。表曰:“离日中天,已睹文明之化;豫雷出地,又闻正大之音。神人以和,祖考来格。钦惟皇帝陛下,润色洪业,游意太平,爰从龙邸之潜,久敬凤仪之奏。及登宝位,申命鼎司,谓虽陈堂上之登歌,而尚阙庭前之佾舞。方严禋祀,当备声容。属天语之一宣,乃春官之毕会。臣等素无学术,徒有汗颜。聿求旧署之师工,仍讨累朝之典故。按图索器,永言和声,较钟律于积黍之中,续琴调于绝弦之后。金而模,石而琢,虡斯竖,笋斯横,合八音而克谐,阅三岁而始就。列文武两阶之干羽,象帝王四面之宫庭,一洗哇淫之声,可谓盛大之举。既完雅器,未锡嘉名。盖闻轩、昊以来,俱有《咸》、《云》之号,《茎》、《英》、《章》、《韶》以象德,《夏》、《濩》、《武》、《勺》以表功。洪惟国朝,诞受天命,地大物巨,人和岁丰。宜符古记之文,称曰《大成之乐》。汉庭聚议,作章敢望于一夔;舜殿鸣弦,率舞愿观于百兽。”  至元元年冬十有一月,括金乐器散在寺观民家者。先是,括到燕京钟、磬等器,凡三百九十有九事,下翟刚辨验给价。至是,大兴府又以所括钟、磬乐器十事来进。太常因言:“亡金散失乐器,若止于燕京拘括,似为未尽,合于各路各观民家括之,庶省铸造。”于是奏檄各道宣慰司,括到钟三百六十有七,磬十有七,錞一,送于太常。又中都、宣德、平滦、顺天、河东、真定、西京、大名、济南、北京、东平等处,括到大小钟、磬五百六十有九,其完者,景钟二,镈钟十六,大声钟十,中声钟一,小声钟二十有七,编钟百五十有五,编磬七;其不完者,景钟四,镈钟二十有三,大声钟十有三,中声钟一,小声钟四十有五,编钟二百五十有一,编磬十有四。  三年,初用宫县、登歌乐、文武二舞于太庙。先是,东平万户严忠范奏:“太常登歌乐器乐工已完,宫县乐、文武二舞未备,凡用人四百一十二,请以东平漏籍户充之,合用乐器,官为置备。”制可,命中书省臣议行。于是中书命左三部、太常寺、少府监,于兴禅寺置局,委官杨天祐、太祝郭敏董其事,大乐正翟刚辨验音律,充收受乐器官。丞相耶律铸又言:“今制宫县大乐,内编磬十有二虡,宜于诸处选石材为之。”太常寺以新拨宫县乐工、文武二舞四百一十二人,未习其艺,遣大乐令许政往东平教之。大乐署言:“堂上下乐舞官员及乐工,合用衣服、冠冕、靴履等物,乞行制造。”中书礼部移准太常博士,议定制度,下所属制造。宫县乐器既成,大乐署郭敏开坐名数以上:编钟、磬三十有六虡,树鼓四,建鞞、应同一座。晋鼓一,路鼓二,鼗鼓二,相鼓二,雅鼓二,柷一,敔一,笙二十有七,巢和竽。埙八,篪、箫、籥、笛各十,琴二十有七,瑟十有四,单铎、双铎、铙、錞、钲、麾、旌、纛各二,补铸编钟百九十有二,灵壁石磬如其数。省臣言:“太庙殿室向成,宫县乐器咸备,请征东平乐工,赴京师肄习,以俟享庙。”制可。秋七月,新乐服成,乐工至自东平,敕翰林院定撰八室乐章,大乐署编运舞节,俾肄习之。  冬十有一月,有事于太庙,宫县、登歌乐、文武二舞咸备。其迎送神曲曰《来成之曲》,烈祖曰《开成之曲》,太祖曰《武成之曲》,太宗曰《文成之曲》,皇伯考术赤曰《弼成之曲》,皇伯考察合带曰《协成之曲》,睿宗曰《明成之曲》,定宗曰《熙成之曲》,宪宗曰《威成之曲》。初献、升降曰《肃成之曲》,司徒奉俎曰《嘉成之曲》,文舞退、武舞进曰《和成之曲》,亚终献、酌献曰《顺成之曲》,彻豆曰《丰成之曲》。文舞曰《武定文绥之舞》,武舞曰《内平外成之舞》。第一成象灭王罕,二成破西夏,三成克金,四成收西域、定河南,五成取西蜀、平南诏,六成臣高丽、服交趾。详见《乐舞篇》。  十有二月,籍近畿儒户三百八十四人为乐工。先是,召用东平乐工凡四百一十二人。中书以东平地远,惟留其户九十有二,余尽遣还,复入民籍。  十一年秋八月,制内庭曲舞。中书以上皇帝册宝,下太常太乐署编运无射宫《大宁》等曲,及上寿曲谱。当时议殿庭用雅乐,后不果用。  十三年,以近畿乐户多逃亡,仅得四十有二,复征用东平乐工。十六年冬十月,命太常卿忽都于思召太常乐工。是月十一日,大乐令完颜椿等以乐工见于香阁,文郎魏英舞迎神黄钟宫曲,武郎安仁舞亚献无射宫曲。十八年冬十月,昭睿顺圣皇后将祔庙,制昭睿顺圣皇后室曲舞。  十九年,王积翁奏请征亡宋雅乐器至京师,置于八作司。二十一年,大乐署言“宜付本署收掌”,中书命八作司与之。镈钟二十有七,编钟七百二十有三,持磬二十有二,编磬二十有八,铙六,单铎、双铎各五,钲、錞各八。二十二年冬闰十有一月,太常卿忽都于思奏:“大乐见用石磬,声律不协。稽诸古典,磬石莫善于泗滨,女直未尝得此。今泗在封疆之内,宜取其石以制磬。”从之。选审听音律大乐正赵荣祖及识辨磬材石工牛全,诣泗州采之,得磬璞九十,制编磬二百三十。命大乐令陈革等料简,应律者百有五。二十三年,忽都于思又奏:“太庙乐器,编钟、笙匏,岁久就坏,音律不协。”遂补铸编钟八十有一,合律者五十,造笙匏三十有四。二十九年四月,太常太卿香山请采石增制编磬,遣孔铸驰驿往泗州,得磬璞五十八,制磬九十。大乐令毛庄等审听之,得应律磬五十有八,于是编磬始备。  三十年夏六月,初立社稷,命大乐许德良运制曲谱,翰林国史院撰乐章,其降送神曰《镇宁之曲》,初献、盥洗、升坛、降坛、望瘗位皆《肃宁之曲》,正配位奠玉币曰《亿宁之曲》,司徒奉俎彻豆曰《丰宁之曲》,正配位酌献曰《保宁之曲》,亚终献曰《咸宁之曲》。按祭社稷、先农及大德六年祀天地五方帝,乐章皆用金旧名。释奠宣圣,亦因宋不改。详《乐章篇》。三十一年,世祖、裕宗祔庙,命大乐署编运曲谱舞节,翰林定撰乐章。世祖室曰《混成之曲》,裕宗室曰《昭成之曲》。  成宗大德九年,新建郊坛既成,命大乐署编运曲谱舞节,翰林撰乐章。十一月二十八日,祀圜丘用之。其迎送神曰《天成之曲》,初献奠玉币曰《钦成之曲》,酌献曰《明成之曲》,登降曰《隆成之曲》,亚终酌献曰《和成之曲》,奉馔彻豆曰《宁成之曲》,望燎如登降,惟用黄钟宫。文舞曰《崇德之舞》,武舞曰《定功之舞》。十年,命江浙行省制造宣圣庙乐器,以宋旧乐工施德仲审较应律,运至京师。秋八月,用于庙祀宣圣。先令翰林新撰乐章,命乐工习之,降送神曰《凝安之曲》,初献、盥洗、升殿、降殿、望瘗皆《同安之曲》,奠币曰《明安之曲》,奉俎曰《丰安之曲》,酌献曰《成安之曲》,亚终献曰《文安之曲》,彻豆曰《娱安之曲》。盖旧曲也,新乐章不果用。  十一年,武宗即位,祭告天地,命大乐署编运皇地祗酌献大吕宫一曲及舞节,翰林撰乐章。无曲名。九月,顺宗、成宗二室祔庙,下大乐署编运曲谱舞节,翰林撰乐章,顺宗室曰《庆成之曲》,成宗室曰《守成之曲》。  至大二年,亲享太庙。皇帝入门奏《顺成之曲》,盥洗、升殿用至元中初献升降《肃成之曲》,亦曰《顺成之曲》,出入小次奏《昌宁之曲》,迎神用至元中《来成之曲》,改曰《思成》,初献、摄太尉盥洗、升殿奏《肃宁之曲》,酌献太祖室仍用旧曲,改名《开成》,《开成》本至元中烈祖曲名,其词则太祖旧曲也。  睿宗室仍用旧曲,改名《武成》,此亦至元中太祖曲名,其词则“神祖创业”以下仍旧。皇帝饮福、登歌奏《?成之曲》,新制曲。文舞退、武舞进仍用旧曲,改名《肃宁》,旧名《和成》,其词“天生五材,孰能去兵”以下是也。  亚终献、酌献仍用旧曲,改名《肃宁》,旧名《顺成》,其词“幽明精禋”以下是也。彻豆曰《丰宁之曲》,旧名《丰成》,词语亦异。送神曰《保成之曲》,皇帝出庙廷亦曰《昌宁之曲》。《太常集礼》曰:“乐章据孔思逮本录之。国朝乐章皆用成字,凡用宁字者,金曲也。国初礼乐之事,悉用前代旧工,循习故常,遂有用其旧者。亦有不用其词,而冒以旧号者,如郊祀先农等乐是也。”  冬十有二月,始制先农乐章,以太常登歌乐祀之。先是,有命祀先农以登歌乐,如祭社稷之制。大乐署言“《礼》祀先农如社”,遂录祭社林钟宫《镇宁》等曲以上,盖金曲也。三年冬十月,置曲阜宣圣庙登歌乐。初,宣圣五十四代孙左三部照磨思逮言:“阙里宣圣祖庙,释奠行礼久阙,祭服登歌之乐,未蒙宠赐。如蒙移咨江浙行省,于各处赡学祭余子粒内,制造登歌乐器及祭服,以备祭祀,庶尽事神之礼。”中书允其请,移文江浙制造。至是,乐器成,运赴阙里用之。十有一月,敕以二十三日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南郊,配以太祖,令大乐署运制配位及亲祀曲谱舞节,翰林撰乐章。皇帝出入中壝黄钟宫曲二,盥洗黄钟宫曲一,升殿登歌大吕宫曲一,酌献黄钟宫曲一,饮福登歌大吕宫曲一,出入小次黄钟宫曲一。皆无曲名。四年夏六月,武宗祔庙,命乐正谢世宁等编曲谱舞节,翰林侍讲学士张士观撰乐章,曲名《威成之曲》。  仁宗皇庆二年秋九月,用登歌乐祀太上皇睿宗。于真定玉华宫。自是岁用之,至延祐七年春三月奏罢。延祐五年,命各路府宣圣庙罢雅乐,选择习古乐师教肄生徒,以供春秋祭祀。六年秋八月,议置三皇庙乐,不果行。七年,仁宗祔庙,命乐正刘琼等编运酌献乐谱舞节,翰林撰乐章,曲名曰《歆成之曲》。  英宗至治二年冬十月,用登歌乐于太庙。是月,英宗祔庙,下大乐署编运乐谱舞节,翰林撰乐章,曲曰《献成之曲》。文宗天历二年春三月,明宗祔庙,下大乐署编运乐谱舞节,翰林定撰乐章,曲曰《永成之曲》。  登歌乐器  金部  编钟一虡,钟十有六,范金为之。笋虡横曰笋,植曰虡。皆雕绘树羽,涂金双凤五,中列博山,崇牙十有六,县以红绒组。虡趺青龙籍地,以绿油卧梯二,加两跗焉。笋两端金螭首,衔鍮石璧翣,五色销金流苏,绦以红绒维之。铁杙者四,所以备欹侧。在太室以碍地甓,因易以石麟。虡额识以金饰篆字。击钟者以茱萸木为之,合竹为柄。凡钟,未奏,覆以黄罗;雨,覆以油绢。磬亦然。元初,钟用宋、金旧器,其识曰“大晟”、“大和”、“景定”者是也。后增制,兼用之。  石部  编磬一虡,磬十有六,石为之。县以红绒紃,虡跗狻猊。拊磬者,以牛角为之。余笋虡、崇牙、树羽、璧翣、流苏之制,并与钟同。元初,磬亦用宋、金旧器。至元中,始采泗滨灵壁石为之。  丝部  琴十,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者各二。斫桐为面,梓为底,冰弦,木轸,漆质,金徽,长三尺九寸。首阔五寸二分,通足中高二寸七分,旁各高二寸;尾阔四寸一分,通足中高二寸,旁各高一寸五分。俱以黄绮夹囊贮之。琴卓髹以绿。  瑟四,其制,底面皆用梓木,面施采色,两端绘锦,长七尺。首阔尺有一寸九分,通足中高四寸,旁各高三寸;尾阔尺有一寸七分,通足中高五寸,旁各高三寸五分。硃丝为弦,凡二十有五,各设柱,两头有孔,疏通相连,以黄绮夹囊贮之。架四,髹以绿,金饰凤首八。  竹部  箫二,编竹为之,每架十有六管,阔尺有六分。黑枪金鸾凤为饰,鍮石钉铰。以黄绒紃维于人项,左右复垂红绒绦结。架以木为之,高尺有二寸,亦号排箫,韬以黄囊。  笛一,断竹为之,长尺有四寸,七孔,亦号长笛。缠以硃丝,垂以红绒绦结,韬以黄囊。  籥二,制如笛,三孔。缠以硃丝,垂以红绒绦结,韬以黄囊。  篪二,髹色如桐叶,七孔。缠以硃丝,垂以红绒绦结,韬以黄囊。  匏部  巢笙四,和笙四,七星匏一,九曜匏一,闰余匏一,皆以斑竹为之。玄髹底,置管匏中,施簧管端,参差如鸟翼。大者曰巢笙,次曰和笙,管皆十九,簧如之。十三簧者曰闰余匏,九簧者曰九曜匏,七簧者曰七星匏,皆韬以黄囊。  土部  埙二,陶土为之,围五寸半,长三寸四分,形如称锤,六孔,上一,前二,后三,韬以黄囊。  革部  搏拊二,制如鼓而小,中实以糠,外髹以硃,绘以绿云,系以青绒绦。两手用之,或搏或拊,以节登歌之乐。  木部  柷一,以桐木为之,状如方桶,绘山于上,髹以粉,旁为圆孔,纳椎于中。椎以杞木为之,撞之以作乐。  敔一,制以桐木,状如伏虎,彩绘为饰,背有二十七鉏铻刻,下承以盘。用竹长二尺四寸,破为十茎,其名曰籈,栎其背以止乐。  宫县乐器  金部  镈钟十有二虡,虡一钟,制视编钟而大,依十二辰位特县之,亦号辰钟。笋虡硃髹、涂金,彩绘飞龙,跗东青龙,西白虎,南赤豸,北玄麟,素罗五色流苏。余制并与编钟同。  编钟十有二虡,虡十有六钟,制见《登歌》。此下乐器制与《登歌》同者,皆不重载。  石部  编磬十有六虡,虡十有二磬,制见《登歌》。笋虡与镈钟同。  丝部  琴二十有七,一弦者三,三弦、五弦、七弦、九弦者各六。  瑟十有二。  竹部  箫十,籥十,篪十,笛十。  匏部  巢笙十。  竽十,竹为之。与巢笙皆十九簧,惟指法各异。  七星匏一,九曜匏一,闰余匏一。  土部  埙八。  革部  晋鼓一,长六尺六寸,面径四尺,围丈有二尺,穹隆者居鼓面三之一,穹径六尺六寸三分寸之一,面绘云龙为饰,其皋陶以硃髹之,下承以彩绘趺座,并鼓高丈余。在郊祀者,鞔以马革。  树鼓四,每树三鼓。其制高六尺六寸,中植以柱,曰建鼓。柱末为翔鹭,下施小圆轮。又为重斗,方盖,并缭以彩绘。四角有竿,各垂璧翣流苏,下以青狻猊四为趺。建旁挟二小鼓,曰鞞、曰应,树乐县之四隅。踏床、鼓桴,并髹以硃。  雷鼓二,制如鼓而小,鞔以马革,持其柄播之,旁耳自击,郊祀用之。  雷鼗二,亦以马革鞔之,为大小鼓三,交午贯之以柄,郊祀用之。  路鼓二,制如雷鼓,惟非马革,祀宗庙用之。  路鼗二,其制为大小二鼓,午贯之,旁各有耳,以柄摇之,耳往还自击,不以马革,祀宗庙用之。  木部  柷一,敔一。  节乐之器  麾一,制以绛缯,长七尺,画升龙于上,以涂金龙首硃杠县之。乐长执之,举以作乐,偃以止乐。  照烛二,以长竿置绛罗笼于其末,然烛于中。夜暗,麾远难辨,乐正执之,举以作乐,偃以止乐。  文舞器  纛二,制若旌幢,高七尺,杠首刻象牛首,下施硃缯盖为三重,以导文舞。  籥六十有四,木为之。象籥之制,舞人所执。  翟六十有四,木柄,端刻龙首,饰以雉羽,缀以流苏,舞人所执。  武舞器  旌二,制如纛,杠首栖以凤,以导武舞。  干六十有四,木为之,加以彩绘,舞人所执。  戚六十有四,制若剑然,舞人所执。《礼记注》:“戚,斧也。”今制与古异。  金錞二,范铜为之,中虚,鼻象狻猊,木方趺。二人举錞,筑于趺上。  金钲二,制如铜盘,县而击之,以节乐。  金铙二,制如火斗,有柄,以铜为匡,疏其上如铃,中有丸。执其柄而摇之,其声铙铙然,用以止鼓。  单铎、双铎各二,制如小钟,上有柄,以金为舌,用以振武舞。两铎通一柄者,号曰双铎。  雅鼓二,制如漆筒,鞔以羊革,旁有两纽。工人持之,筑地以节舞。  相鼓二,制如搏拊,以韦为表,实之以糠。拊其两端,以相乐舞节。  鼗鼓二。  舞表  表四,木杆,凿方石树之,用以识舞人之兆缀。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志第十九 礼乐二-元史》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志第二十 礼乐三-元史

志第二十 礼乐三 ○郊祀乐章 成宗大德六年,合祭天地五方帝乐章: 降神,奏《乾宁之曲》,六成: 圜钟宫三成 惟皇上帝,监德昭明。祀考承天,治底隆平。孝思维则,禋祀荐诚。神

志第十八 礼乐一-元史

志第十八 礼乐一 《传》曰:“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致礼以治躬,外貌斯须不庄不敬,则慢易之心入之矣;致乐以治心1845年发表。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志第十九 礼乐二-元史

志第十九 礼乐二 ○制乐始末 太祖初年,以河西高智耀言,征用西夏旧乐。太宗十年十一月,宣圣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元措来朝,言于帝曰:“今礼乐散失,燕京、南京等处,亡金太常故

志第十八 礼乐一

  《传》曰:“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致礼以治躬,外貌斯须不庄不敬,则慢易之心入之矣;致乐以治心1845年发表。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本书是恩,中心斯须不和不乐,则鄙诈之心入之矣。古之礼乐,壹本于人君之身心,故其为用,足以植纲常而厚风俗;后世之礼乐,既无其本,唯属执事者从事其间,故仅足以美声文而侈观听耳。此治之所以不如古也。  前圣之制,至周大备。周公相成王,制礼作乐,而教化大行,邈乎不可及矣。秦废先代典礼,汉因秦制,起朝仪,作宗庙乐。魏、晋而后,五胡云扰,秦、汉之制亦复不存矣。唐初袭用隋礼,太常多肄者,教坊俗乐而已。至宋,承五季之衰,因唐礼,作《太常因革礼》,而所制《大晟乐》,号为古雅。及乎靖康之变,礼文乐器,扫荡无遗矣。元之有国,肇兴朔漠,朝会燕飨之礼,多从本俗。太祖元年,大会诸侯王于阿难河,即皇帝位,始建九斿白旗。世祖至元八年,命刘秉忠、许衡始制朝仪。自是,皇帝即位、元正、天寿节,及诸王、外国来朝,册立皇后、皇太子,群臣上尊号,进太皇太后、皇太后册宝,暨郊庙礼成、群臣朝贺,皆如朝会之仪;而大飨宗亲、锡宴大臣,犹用本俗之礼为多。  若其为乐,则自太祖征用旧乐于西夏,太宗征金太常遗乐于燕京,及宪宗始用登歌乐,祀天于日月山,而世祖命宋周臣典领乐工,又用登歌乐享祖宗于中书省。既又命王镛作《大成乐》,诏括民间所藏金之乐器。至元三年,初用宫县、登歌、文武二舞于太庙,烈祖至宪宗八室,皆有乐章。三十年,又撰社稷乐章。成宗大德间,制郊庙曲舞,复撰宣圣庙乐章。仁宗皇庆初,命太常补拨乐工,而乐制日备。大抵其于祭祀,率用雅乐,朝会飨燕,则用燕乐,盖雅俗兼用者也。  元之礼乐,揆之于古,固有可议。然自朝仪既起,规模严广,而人知九重大君之尊,重其乐声雄伟而宏大,又足以见一代兴王之象,其在当时,亦云盛矣。今取其可书者著于篇,作《礼乐志》。  制朝仪始末  世祖至元八年秋八月己未,初起朝仪。先是,至元六年春正月甲寅,太保刘秉忠、大司农孛罗奉旨,命赵秉温、史杠访前代知礼仪者肄习朝仪。既而秉忠奏曰:“二人习之,虽知之,莫能行也。”得旨,许用十人。遂征儒生周铎、刘允中、尚文、岳忱、关思义、侯祐贤、萧琬、徐汝嘉,从亡金故老乌古伦居贞、完颜复昭、完颜从愈、葛从亮、于伯仪及国子祭酒许衡、太常卿徐世隆,稽诸古典,参以时宜,沿情定制,而肄习之,百日而毕。秉忠复奏曰:“无乐以相须,则礼不备。”奉旨,搜访旧教坊乐工,得杖鼓色杨皓、笛色曹楫、前行色刘进、教师郑忠,依律运谱,被诸乐歌,六月而成,音声克谐,陈于万寿山便殿,帝听而善之。秉忠及翰林太常奏曰:“今朝仪既定,请备执礼员。”有旨,命丞相安童、大司农孛罗择蒙古宿卫士可习容止者二百余人,肄之期月。七年春二月,奏以丙子观礼。前期一日,布绵蕝金帐殿前,帝及皇后临观于露阶,礼文乐节,悉无遗失。冬十有一月戊寅,秉忠等奏请建官典朝仪,帝命与尚书省论定以闻。  八年春二月,立侍仪司,以忽都于思、也先乃为左右侍仪,奉御赵秉温为礼部侍郎兼侍仪司事,周铎、刘允中为左右侍仪使,尚文、岳忱为左右直侍仪事,关思义、侯祐贤为左右侍仪副使,萧琬、徐汝嘉为佥左右侍仪事,乌古伦居贞为承奉班都知,完颜复昭为引进副使,葛从亮为侍仪署令,于伯仪为尚衣局大使。夏四月,侍仪司奏请制内外仗,如历代故事,从之。秋七月,内外仗成。遇八月帝生日,号曰天寿圣节,用朝仪自此始。  元正受朝仪  前期三日,习仪于圣寿万安寺。或大兴教寺。前二日,陈设于殿庭。至期大昕,侍仪使引导从护尉,各服其服,入至寝殿前,捧牙牌跪报外办。内侍入奏,出传制曰“可”,侍仪使俯伏兴。皇帝出阁升辇,鸣鞭三。侍仪使拜通事舍人,分左右,引擎执护尉、劈正斧中行,导至大明殿外。劈正斧直正门北向立,导从倒卷序立,惟扇置于锜。侍仪使导驾时,引进使同内侍官,引宫人擎执导从,入至皇后宫庭,捧牙牌跪报外办。内侍入启,出传旨曰“可”,引进使俯伏兴。皇后出阁升辇,引进使引导从导至殿东门外,引进使分退押直至垩涂之次,引导从倒卷出。俟两宫升御榻,鸣鞭三,劈正斧退立于露阶东。司晨报时鸡唱毕,尚引引殿前班,皆公服,分左右入日精、月华门,就起居位,相向立。通班舍人唱曰“左右卫上将军兼殿前都点检臣某以下起居”,尚引唱曰“鞠躬”,曰“平身”,引至丹墀拜位,知班报班齐。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都点检稍前”。宣赞报曰“圣躬万福”,通赞赞曰“复位”,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曰“搢笏”,曰“鞠躬”,曰“三舞蹈”,曰“跪左膝,三叩头”,曰“山呼”,曰“山呼”,曰“再山呼”,凡传“山呼”,控鹤呼噪应和曰“万岁”,传“再山呼”,应曰“万万岁”。后仿此。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立”,宣赞唱曰“各恭事”。两班点检、宣徽将军分左右升殿,宿直以下分立殿前,尚厩分立仗南,管旗分立大明门南楹。  俟后妃、诸王、驸马以次贺献礼毕,典引引丞相以下,皆公服,入日精、月华门,就起居位。通班唱曰“文武百僚、开府仪同三司、录军国重事、监修国史、右丞相具官无常。臣某以下起居”,典引赞曰“鞠躬”,曰“平身”,引至丹墀拜位,知班报班齐。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曰“搢笏”,曰“鞠躬”,曰“三舞蹈”,曰“跪左膝,三叩头”,曰“山呼”,曰“山呼”,曰“再山呼”,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侍仪使诣丞相前请进酒,双引升殿。前行乐工分左右,引登歌者及舞童舞女,以次升殿门外露阶上。登歌之曲各有名,音中本月之律。先期,仪凤司运谱,翰林院撰辞肄之。丞相至宇下褥位立,侍仪使分左右北向立。俟前行色曲将半,舞旋列定,通赞唱曰“分班”,乐作。侍仪使引丞相由南东门入,宣徽使奉随至御榻前。丞相跪,宣徽使立于东南,曲终。丞相祝赞曰:“溥天率土,祈天地之洪福,同上皇帝、皇后亿万岁寿。”宣徽使答曰:“如所祝。”丞相俯伏兴,退诣进酒位。尚醖官以觞授丞相,丞相搢笏捧觞,北面立,宣徽使复位。前行色降,舞旋至露阶上。教坊奏乐,乐舞至第四拍,丞相进酒,皇帝奉觞。宣赞唱曰“殿上下侍立臣僚皆再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丞相三进酒毕,以觞授尚醖官,出笏,侍仪使双引自南东门出,复位,乐止。至元七年进酒仪:班首至殿前褥位立,前行进曲,尚醖官执空杯,自正门出,授班首。班首搢笏执空杯,由正门入,至御榻前跪。俟曲终,以杯授尚醖官,出笏祝赞。宣徽使曰“诺”,班首俯伏兴。班首、宣徽使由南东门出,各复位。班首以下舞蹈山呼五拜,百官分班,教坊奏乐,尚醖官进酒,殿上下侍立臣僚皆再拜。三进酒毕,班首降至丹墀。至元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改今仪。  通赞赞曰“合班”。礼部官押进奏表章、礼物二案至横阶下,宣礼物舍人进读礼物目,至第二重阶。俟进读表章官等,翰林国史院属官一人。至宇下齐跪。宣表目舍人先读中外百司表目,翰林院官读中书省表毕,皆俯伏兴,退,降第一重阶下立。俟进读礼物舍人升阶,至宇下,跪读礼物目毕,俯伏兴,退。同降至横阶,随表章西行,至右楼下,侍仪仍领之,礼物东行至左楼下,太府受之。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平身”,曰“搢笏”,曰“鞠躬”,曰“三舞蹈”,曰“跪左膝,三叩头”,曰“山呼”,曰“山呼”,曰“再山呼”,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立”。僧、道、耆老、外国籓客,以次而贺。  礼毕,大会诸王宗亲、驸马、大臣,宴飨殿上,侍仪使引丞相等升殿侍宴。凡大宴,马不过一,羊虽多,必以兽人所献之鲜及脯鱐,折其数之半。预宴之服,衣服同制,谓之质孙。宴飨乐节,见宴乐篇。四品以上,赐酒殿上。典引引五品以下,赐酒于日精、月华二门之下。宴毕,鸣鞭三。侍仪使导驾,引进使导后,还寝殿,如来仪。  天寿圣节受朝仪如元正仪  郊庙礼成受贺仪如元正仪  皇帝即位受朝仪  前期三日,习仪于万安寺;前二日,陈设于殿庭;前一日,设宣诏位于阙前。至期大昕,侍仪使引导从护尉,各服其服,至皇太子寝阁前,捧牙牌跪报外办。内侍传旨曰“可”,侍仪使俯伏兴。皇太子出阁,侍仪使前导,由崇天门入,升大明殿。引进使引导从至皇太子妃阁前,跪报外办。内侍出传旨曰“可”,引进使俯伏兴,前导由凤仪门入。俟诸王以国礼扶皇帝登宝位毕,鸣鞭三。尚引引点检以下,皆公服,入就起居位。起居赞拜,如元正朝仪。  两班点检、宣徽将军、宿直、尚厩、管旗,各恭事。俟后妃、诸王、驸马以次贺献礼毕,参议中书省事四人,以篚奉诏书,由殿左门入,至御榻前。参议中书省事跪奏诏文,俯伏兴,以诏授典瑞使押宝毕,置于篚,对举由正门出,乐作,至阙前,以诏置于案,文武百僚各公服就位北向立。侍仪使称有制,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曰“班首稍前”,典引引班首至香案前。通赞赞曰“跪”,曰“在位官皆跪”,司香赞曰“搢笏”,通赞赞曰“上香”,曰“上香”,曰“三上香”,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复位”,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侍仪使以诏授左司郎中,郎中跪受,同译史稍西,升木榻,东向宣读。通赞赞曰“在位官皆跪”。读诏,先以国语宣读,随以汉语译之。读毕,降榻,以诏授侍仪使,侍仪使置于案。通赞赞曰“就拜”,曰“兴”,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搢笏”,曰“鞠躬”,曰“三舞蹈”,曰“跪左膝,三叩头”,曰“山呼”,曰“山呼”,曰“再山呼”,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立”。典引引丞相以下皆公服入起居位。起居拜舞,祝颂,进酒,献表,赐宴,并同元正受朝仪。宴毕,鸣鞭三。侍仪使导驾,引进使导后,入寝殿,如来仪。次日,以诏颁行。  群臣上皇帝尊号礼成受朝贺仪  前期二日,仪鸾司设大次于大明门外,又设进册案于殿内御座前之西,进宝案于其东,设受册案于御座上之西,受宝案于其东。侍仪司设册案于香案南,宝案又于其南。礼仪使位于前,册使、册副位于廷中,北面。引册、奉册、举册、读册、捧册官,位于右,引宝、奉宝、举宝、读宝、捧宝官位于左,以北为上。百官自金玉府迎册宝,奉安中书省,如常仪。  前期一日,右丞相率公卿朝服,仪卫音乐,导册宝二案出自中书,至阙前,控鹤奠案,方舆中道。册使等奉随入大次内,方舆奠案。侍仪使引册使以下,由左门以出,百官趋退。  至其大昕,右丞相以下百官,各公服集阙廷,仪仗护尉就位。侍仪使、礼仪使引导从导皇帝升大明殿,引进使引导从导皇后升殿。尚引引殿前班入起居位,起居山呼拜舞毕,宣赞唱曰“各恭事”。皇太子、诸王、后妃、公主以次升殿,鸣鞭三。侍仪使、引册、引宝导册宝由正门入,乐作。奉册使、右丞相率册官由右门入,奉宝使、御史大夫率宝官由左门入,至殿下,置册案于香案南,宝案又奠于其南,乐止。侍仪使引册使以下就起居位,典引引群臣入就位。通班舍人唱曰“文武百僚具官臣某以下起居”,典引赞曰“鞠躬”,曰“平身”,引至丹墀拜位。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拜、舞蹈、山呼,如常仪。  毕,承奉班都知唱曰“奉册使以下进上册宝”,侍仪司引册使以下进就位,乐作。掌仪赞曰“奉册宝官稍前,搢笏,捧册宝”,侍仪使前导,由中道升正阶,立于下。俟奉册使诸册官由右阶隮,奉宝使诸宝官由左阶隮毕,俱由左门入,奉册宝至御榻褥位前,册西宝东,乐止。掌仪赞曰“捧册宝官稍前,以册宝跪置于案”,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平身”,曰“复位”,曰“奉册使以下皆跪”,曰“举册官兴,俱至案前跪”,曰“搢笏,取册于匣,置于盘,对举”,曰“读册官兴,俱至案前跪”,曰“读册”。读册官称臣某谨读册。读毕,举册官纳册于匣,兴,以授典瑞使,出笏,立于册案西南,典瑞使置于受册案。掌仪赞曰“举宝官兴,俱至案前跪”,曰“搢笏,取宝于盝,对举”,曰“读宝官兴,俱至案前跪”,曰“读宝”。读宝官称臣某谨读宝。读毕,举宝官纳宝于盝,兴,以授典瑞使,出笏,立于宝案东南,典瑞使置于受宝案。掌仪赞曰“奉册使以下皆就拜”,曰“兴”,曰“平身”。参议中书省事四人,以篚奉诏书,由殿左门入,至御榻前,跪读诏文,如常仪,授典瑞使押宝毕,置于篚,对举,由正门出,至丹墀北,置于诏案。册使以下由南东门出,就位听诏,如仪。仪鸾使四人,舁进册宝案,由左门出。  侍仪使引班首由左阶隮,前行色乐作,至宇下,乐止,舞旋至露阶立。班首入殿,宣徽使奉随,班首跪,宣徽使西北向立。班首致词曰:“册宝礼毕,愿上皇帝、皇后万万岁寿。”宣徽使应曰:“如所祝。”乐作。通赞唱曰“分班”。进酒毕,班首由东南门出,降阶,复位,乐止。通赞唱曰“合班”。奏进表章礼物,赞拜、舞蹈、山呼、锡宴,并如元正之仪。  册立皇后仪  前期二日,仪鸾司设发册宝案于大明殿御座前稍西,设发宝案稍东。掌谒设香案于皇后殿前,设册案于殿内座榻前稍西,宝案稍东,设受册案于座塌上稍西,设受宝案于稍东。侍仪司设板位,册使副位于廷中,北面,册官位于右,宝官位于左,礼仪使位于册案前,主节位于太尉左。皇后殿廷亦如之。  至期大昕,引赞叙太尉以下于阙廷,各公服。侍仪使、礼仪使、引册使,引册、奉册、举册、读册、捧册官,由月华门入;侍仪使、礼仪使、引册副,引宝、奉宝、举宝、读宝、捧宝官,由日精门入。至露阶下,依板位立。侍仪使捧牙牌入至寝殿前,跪报外办。内侍入奏,出传制曰“可”,侍仪使俯伏兴。皇帝出阁升辇,鸣鞭三。侍仪使引导从导皇帝入大明殿,升御座,鸣鞭三。  司晨报时鸡唱毕,尚引引殿前班入起居位,起居、赞拜、舞蹈、山呼,如仪。  宣赞唱曰“各恭事”。引赞引册使以下入就位,掌仪舍人引承奉班都知、侍仪使、礼仪使、主节、捧册、捧宝官,升自左阶,由南东门入,至御座前,分左右相向立。掌仪赞曰“礼仪使稍前跪”,曰“太尉以下皆跪”。礼仪使跪奏请进发皇后册宝。掌仪赞曰“就拜”,曰“兴”,曰“平身”,曰“太尉以下皆兴”,曰“复位”。掌仪赞曰“内谒者稍前”,曰“搢笏”,曰“捧册宝跪进皇帝”,曰“以册宝授捧册宝官”,捧册宝官跪受,兴。掌仪赞曰“主节官搢笏持节”,礼仪使引节导册宝由正门出,至露阶,南向立。礼仪使称有制,承奉班都知唱曰“太尉以下皆再拜”,通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礼仪使宣制曰“命太尉某等持节授皇后册宝”,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降至露阶下,依次就位。掌仪唱曰“以册宝置于案”,曰“出笏”,曰“复位”。方舆舁以行,乐作。侍仪使、礼仪使引太尉及册宝官,奉随至皇后宫庭奠案,乐止。掌仪唱曰“捧册宝官稍前,搢笏”。捧册宝使、太尉以下奉随由正阶隮,至案前。掌仪赞曰“以册宝置于案”,曰“出笏”,曰“复位”。侍仪使稍前跪报外办,内侍入启,出传旨曰“可”,侍仪使俯伏兴。  皇后出阁,诣褥位。太尉称制遣臣某等恭授皇后册宝。内侍赞礼曰“跪”,掌仪赞曰“太尉以下皆跪”。内侍赞皇后曰“上香”,曰“上香”,曰“三上香”,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掌仪赞曰“太尉以下皆兴”。皇后升殿,立于座榻前。承奉班都知唱曰“太尉以下进册宝”,掌仪唱曰“捧册宝官稍前,搢笏”。捧册宝由正门至殿内。掌仪赞曰“以册宝跪置于案”,曰“捧册宝官出笏,兴,复位”,曰“太尉以下皆跪”,曰“举册官兴,至案前跪”,曰“搢笏,取册于匣,置于盘,对举”,曰“读册官兴,至案前跪”,曰“读册”。读册官称臣某谨读册,读毕,纳册于匣。掌仪赞曰“出笏,举宝官兴,至案前跪,搢笏,取宝于盝,对举”,曰“读宝官兴,至案前跪”,曰“读宝”。读宝官称臣某谨读宝,读毕,纳宝于盝。掌仪赞曰“出笏”,曰“太尉以下皆就拜”,曰“兴”,曰“平身”。捧册宝官以册宝授太尉,太尉以授掌谒,掌谒以册宝置于受册宝案。掌仪唱曰“太尉以下跪”,曰“众官皆跪”。太尉致祝辞曰:“册宝礼毕,伏愿皇后与天同算。”司徒应曰:“如所祝。”就拜,兴,平身。太尉进酒,乐作;皇后饮毕,乐止。礼仪使引节引主节由正门以出。侍仪使引太尉以下,由左门至阶下,北面立。承奉班都知唱曰“太尉以下皆再拜”,通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立”。侍仪使引太尉以下还诣皇帝御座前,跪奏曰:“奉制授皇后册宝,谨以礼毕。”就拜,兴,由左门出,降诣旁折位。  侍仪使引导从导皇后诣大明殿前谢恩,掌谒赞曰“拜”,曰“兴”,曰“拜”,曰“兴”。侍仪使分退,掌谒导皇后升御座。典引引丞相以下入起居位,起居赞拜如仪。侍仪使诣右丞相前请进酒,双引升殿,至宇下褥位立。侍仪使分左右北向立,俟前行色曲将半,舞旋列定,通赞唱曰“分班”乐作。侍仪使引右丞相由南东门入,宣徽使奉随至御榻前,右丞相跪,宣徽使立于东南,曲终。右丞相祝赞曰:“册宝礼毕,臣等不胜庆抃,同上皇帝、皇后万万岁寿。”宣徽使应曰:“如所祝。”右丞相俯伏兴,退诣进酒位。进酒、进表章礼物、赞拜、僧道贺献、大宴殿上,并如元正仪。宴毕,鸣鞭三。侍仪使导驾,引进使导后,还寝殿,如来仪。  册立皇太子仪  前期三日,右丞相率百僚至金玉局册宝案前,舍人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曰“班首稍前”,曰“跪”,曰“在位官皆跪”,曰“搢笏”,曰“上香”,曰“上香”,曰“三上香”,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侍仪使、舍人分引群臣,仪卫音乐导至中书省,正位安置。  前期二日,仪鸾司设发册案于大明殿御座西,发宝案于东。典宝官设香案于太子殿前阶上,设册案于西,宝案于东;又设受册案于殿内座榻之西,受宝案于东。侍仪司设板位,太尉、册使副位于大明殿廷,太尉位居中,册官位于右,宝官位于左,礼仪使位于前,主节官位于太尉之左。太子殿廷亦如之,乐位布置亦如之。右丞相率百僚朝服,至中书省册宝案前,叙立定。舍人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曰“班首稍前”,曰“跪”,曰“搢笏”,曰“在位官皆跪”,曰“上香”,曰“上香”,曰“三上香”,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立”。舍人分引群臣,仪卫导从,音乐伞扇,导至阙前。控鹤奠案,方舆官舁之,由中道入崇天门,册使以下奉随至露阶下。方舆官置册案于西,宝案于东,分退立于两庑。册使副北面,引册官举册官、读册官、捧册官位于册案西,东向;引宝官、举宝官、读宝官、捧宝官位于宝案东,西向。掌仪舍人赞曰“捧册官稍前”,曰“搢笏”,曰“捧册”。又赞曰“捧宝官稍前”,曰“搢笏”,曰“捧宝”。侍仪使、引进使、引册官、引宝官前导,捧册宝官次之,册使副以下奉随升大明殿午阶,由正门入,至进发册宝案前,册使副北面立,引册官、引宝官、举册官、举宝官以下,分左右夹册宝案立。掌仪赞曰“以册宝置于案”,曰“出笏”,曰“复位”。侍仪使引奉册使以下由左门出,百辟趋退。  至期大昕,引赞引册使以下,皆公服,叙位于阙廷。侍仪使导从皇帝出阁,鸣鞭三,升大明殿,登御座。尚引引殿前班入起居位,起居赞拜如仪,宣赞唱曰“各恭事”。引赞引册使以下入就位,掌仪舍人引承奉班都知、侍仪使、礼仪使、主节郎、捧册、捧宝官,升自左阶,由左门入,至御座前,分左右立。掌仪赞曰“礼仪使稍前”,曰“跪”,曰“众官皆跪”。礼仪使奏请发皇太子册宝,掌仪唱曰“就拜”,曰“兴”,曰“平身”,曰“众官皆兴”,曰“复位”。曰“内谒者稍前”,曰“搢笏”,曰“捧册宝跪进皇帝”,曰“以册宝授捧册宝官”,捧册宝官跪受,兴。掌仪赞曰“主节郎搢笏持节”,礼仪使引节导册宝由正门以出,至露阶南向立。礼仪使称有制,承奉班都知唱曰“太尉以下皆再拜”,掌仪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礼仪使宣制曰“上命太尉等持节授皇太子册宝”,掌仪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礼仪使引节导册宝,降至露阶下,依次就位。掌仪赞曰“以册宝置于案”,曰“出笏”,曰“复位”。方舆舁以行,乐作。侍仪使、礼仪使、主节前导,册使以下奉随由正门出。至阙前,方舆奠案,控鹤舁以行。至皇太子殿廷,控鹤奠案,方舆舁以行。入至露阶下奠案,方舆退,乐止。册使以下以次立,掌仪赞曰“捧册宝官稍前,搢笏,捧册宝”。侍仪使引节,主节导册宝以行,册使以下由正阶隮,节立于香案之西。掌仪赞曰“捧册宝官跪,以册宝置于案”,曰“出笏”,曰“兴”,曰“就位”。右庶子跪报外备,内侍入启,出传旨曰“可”,右庶子俯伏兴。  皇太子出阁,立于香案前。掌仪赞曰“皇太子跪”,曰“上香”,曰“上香”,曰“三上香”,曰“拜”,曰“兴”,曰“拜”,曰“兴”。太尉前称制遣臣某等恭授皇太子册宝,复位。掌仪赞曰“皇太子拜”,曰“兴”,曰“拜”,曰“兴”。请皇太子诣褥位,南向立。曰“皇太子跪”,曰“诸执事官皆跪”。曰“举册官兴,至案前”,曰“跪”,曰“读册”。读毕,曰“纳册于匣”,曰“出笏”。掌仪唱曰“举宝官兴,至案前”,曰“跪”,曰“读宝”。读毕,曰“纳宝于盝”,曰“出笏”,曰“举册宝官、读册宝官皆兴,复位。”掌仪赞曰“太尉进授册宝”,侍仪使引太尉、司徒至册宝案前,搢笏,以册宝跪进。皇太子恭受,以授左、右庶子,左、右庶子搢笏跪受。掌仪赞曰“皇太子兴,册使以下皆兴”。右庶子捧册,左庶子捧宝,导皇太子入殿。右庶子奠册于受册案,左庶子奠宝于受宝案。引节引主节立于殿西北,引赞引太尉以下降阶复位,北向立。承奉班都知唱曰“太尉以下皆再拜”,掌仪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乐作。侍仪使诣太尉前请进酒,太尉入至殿内,进酒毕,降复位,乐止。  侍仪使、礼仪使、主节导太尉以下还诣大明殿御座前,跪奏曰:“奉制授皇太子册宝,谨以礼毕。”俯伏兴,降诣位。侍仪使、左右庶子导皇太子诣大明殿御座前谢恩,右庶子赞曰“拜”,曰“兴”,曰“拜”,曰“兴”。进酒,又赞曰“拜”,曰“兴”,曰“拜”,曰“兴”。降殿,还府。  侍仪使诣右丞相前请进酒,双引升殿,至宇下褥位立,侍仪使分左右,北向立。俟前行色曲将半,舞旋列定,通赞唱曰“分班”,乐作。侍仪使、右丞相由南东门入,宣徽使奉随至御榻前。右丞相跪,宣徽使立于东南,曲终。右丞相祝赞曰:“皇太子册宝礼毕,臣等不胜庆抃,同上皇帝、皇后万万岁寿。”宣徽使应曰:“如所祝。”右丞相俯伏兴,退诣进酒位。进酒、进表章礼物、赞拜,如元正仪。驾兴,鸣鞭三。侍仪使导驾还寝殿,如来仪。  皇太子还府,升殿。典引引群臣入就起居位,通班,自班西行至中道,唱曰“具官某以下起居”,典引赞曰“鞠躬”,曰“平身”。进就拜位,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侍仪使诣班首前请进酒,双引由左阶至殿宇下褥位立,侍仪分左右,北向立。俟前行色曲将半,舞旋列定,通赞唱曰“分班”。班首入自左门,右庶子随至座前。班首跪,右庶子立于东南。俟曲终,班首致祝词曰:“册宝礼毕,愿上殿下千秋之寿。”右庶子应曰:“如所祝。”班首俯伏兴,退至进酒位,搢笏,捧觞,北向立,右庶子退复位。俟舞旋至露阶,乐舞至第四拍,班首进酒。宣赞唱曰“文武百僚皆再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班首自东门出,复位,乐止。通赞唱曰“合班”。中书押进笺及礼物案至横阶下,进读笺官由左阶隮,进读礼物官至阶下。俟进读笺官至宇下,先读笺目,次读笺,读毕,俯伏兴,降至阶下。进读礼物官升阶,至宇下,跪读礼物状毕,俯伏兴,退,同读笺官至横阶,随笺案西行,至右庑下,礼物案东行,至左庑下,各付所司。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立”。右庶子导皇太子还阁。  太皇太后上尊号进册宝仪  前期二日,仪鸾司设进发册宝案于大明殿御座之前,掌谒设进册宝案于太皇太后殿座榻前,设受册宝案于座榻上,并册西宝东。侍仪司设册使副位于廷中,北面,册官位右,宝官位左,礼仪使位于前,以北为上。太皇太后殿廷亦如之。  至期大昕,群臣皆公服,叙位阙前。侍仪使、礼仪使、引册使,引册、奉册、举册、读册、捧册官,由月华门入,侍仪使、礼仪使、引册副,引宝、奉宝、举宝、读宝、捧宝官,由日精门入。至露阶下,依板位立。侍仪使捧牙牌入至寝殿前,跪报外办,内侍入奏,出传制曰“可”,侍仪使俯伏兴。皇帝出阁升辇,鸣鞭三;入大明殿,升御座,鸣鞭三。司晨报时鸡唱毕,侍仪使、礼仪使、引册使以下升自东阶,由左门入,至御榻前,相向立。掌仪赞曰“奏中严”,侍仪使捧牙牌跪奏曰“中严”,又赞曰“就拜”,曰“兴”,曰“平身”,曰“复位”,曰“礼仪使稍前跪”,曰“册使以下皆跪”。礼仪使奏请进发太皇太后册宝,掌仪赞曰“就拜”,曰“兴”,曰“平身”,曰“复位”,曰“内谒者稍前”,曰“搢笏,奉册宝上进”,曰“册使副、捧册宝官稍前”,曰“搢笏”,曰“内谒者跪进册宝”。皇帝兴,以册授册使,册使跪受,兴,以授捧册官,出笏;以宝授册副,册副跪受,兴,以授捧宝官,出笏。侍仪使、礼仪使、引册、引宝官,导册宝由正门出,册使以下奉随,至阶下。掌仪赞曰“以册宝置于案”,曰“出笏,复位”。方舆舁行,乐作。侍仪使、礼仪使、引册、引宝前导,册使以下奉随,至兴圣宫前,奠案,乐止。  侍仪使以导从入至太皇太后寝殿前,跪报外办。掌谒入启,出传旨曰“可”,侍仪使俯伏兴。侍仪使、掌谒前导太皇太后升殿。导太皇太后时,侍仪使入至大明殿,跪奏册宝至兴圣宫,请行礼。驾兴,鸣鞭三,侍仪使前引导从至兴圣宫,升御座。侍仪使出,至案所,乐作。方舆入,至露阶下奠案。册使副立于案前,册官东向,宝官西向。方舆分退,立于两庑,乐止。  尚引引殿前班入起居位,相向立,起居拜舞,如元正仪。礼毕,宣赞唱曰“各恭事”,赞引册使以下退至起居位。通班舍人唱曰“摄某官具官或太尉,具官无常。  臣某以下起居”,引赞赞曰“鞠躬”,曰“平身”。进入丹墀,知班唱曰“班齐”,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宣赞唱曰“各恭事”。进至案前,依位立。宣赞唱曰“太尉以下进上册宝”,掌仪赞曰“捧册宝官稍前,搢笏,捧册宝”。侍仪使引册宝官前导,册使奉随,至御榻,进册宝案前。掌仪唱曰“跪”,捧册宝官不跪,曰“以册宝置于案”,曰“捧册宝官出笏复位”,曰“太尉以下皆跪”,曰“读、举册宝官兴,俱至案前跪”。掌仪赞曰“举册官搢笏,取册于匣,置于盘,对举”。曰“读册”,读册官称臣某谨读册。读毕,举册官纳册于匣。掌仪赞曰“出笏”,曰“举宝官搢笏,取宝于盝,对举”。曰“读宝”,读宝官称臣某谨读宝。读毕,举宝官纳宝于盝。掌仪赞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平身”,曰“众官皆兴”,曰“复位”。曰“太尉、司徒、奉册宝官稍前”,曰“捧册宝官稍前”,曰“搢笏”,曰“捧册宝上进”,曰“皇帝躬授太皇太后册宝”,太皇太后以册宝授内掌谒,内掌谒置于案。皇帝兴,进酒。太皇太后举觞饮毕,皇帝复御座毕,掌仪赞曰“众官皆复位”。侍仪使、引册使以下,分左右,出就位。皇帝率皇后及后妃、公主,降丹墀,北面拜贺,升殿。皇太子及诸王拜贺,升殿。典引引百官入就起居位,通班舍人唱曰“文武百僚具官臣某以下起居”,曰“鞠躬”,曰“平身”,引至丹墀拜位。知班报班齐,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侍仪使诣班首前请进酒,双引至殿宇下褥位立,俟舞旋列定,通赞唱曰“分班”,乐作。侍仪使引班首由南东门入,宣徽使奉随,至御榻前,班首跪,曲终。班首祝赞曰:“册宝礼毕,臣等不胜欣抃,愿上太皇太后、皇帝亿万岁寿。”宣徽使应曰:“如所祝。”班首俯伏兴,退诣进酒位。以下并同元正仪。  皇太后上尊号进册宝仪同前仪  太皇太后加上尊号进册宝仪同前仪  进发册宝导从  清道官二人,警跸二人,并分左右,皆摄官,服本品朝服。  云和乐一部:署令二人,分左右。次前行戏竹二,次排箫四,次箫管四,次板二,次歌四,并分左右。前行内琵琶二十,次筝十六,次箜篌十六,次蓁十六,次方响八,次头管二十八,次龙笛二十八,为三十三重。重四人。  次杖鼓三十,为八重。次板八,为四重。板内大鼓二,工二人,舁八人。乐工服并与卤簿同。法物库使二人,服本品服。次硃团扇八,为二重。次小雉扇八,次中雉扇八,次大雉扇八,分左右,为十二重。次硃团扇八,为二重。次大伞二,次华盖二,次紫方伞二,次红方伞二,次曲盖二,并分左右。执伞扇所服,并同立仗。  围子头一人,中道。次围子八人,分左右。服与卤簿内同。  安和乐一部:署令二人,服本品服。札鼓六,为二重,前四后二。次和鼓一,中道。次板二,分左右。次龙笛四,次头管四,并为二重。次羌管二,次笙二,并分左右。次云璈一,中道。次闉二,分左右。乐工服与卤簿内同。  伞一,中道。椅左,踏右。执人,皁巾,大团花绯锦袄,金涂铜束带,行縢鞋袜。  拱卫使一人,服本品服。  舍人二人,次引宝官二人,并分左右,服四品服。  香案,中道。舆士控鹤八人,服同立仗内表案舆士。侍香二人,分左右,服四品服。  宝案,中道。舆士控鹤十有六人,服同香案舆士。方舆官三十人,夹香案宝案,分左右而趋。至殿门,则控鹤退,方舆官舁案以升。唐巾,紫罗窄袖衫,金涂铜束带,乌靴。  引册二人,四品服。  香案,中道。舆士控鹤八人,服同宝案舆士。侍香二人,分左右,服四品服。  册案,中道。舆士控鹤十有六人,服同宝案舆士。方舆官三十人,夹香案册案,分左右而趋。至殿门,则控鹤退,方舆官舁案以升。巾服与宝案方舆官同。  葆盖四十人,次阅仗舍人二人,服四品服。次小戟四十人,次仪锽四十人,夹云和乐伞扇,分左右行,服同立仗。  拱卫使二人,服本品朝服。次班剑十,次梧杖十二,次斧十二,次镫杖二十,次列丝十,皆分左右。次水筜左,金盆右。次列丝十,次立瓜十。次金杌左,鞭桶右,蒙鞍左,散手右。次立瓜十,次卧瓜三十,并夹葆盖、小戟、仪锽,分左右行。服并同卤簿内。  拱卫外舍人二人,服四品服,引导册诸官。次从九品以上,次从七品以上,次从五品以上,并本品朝服。  金吾折冲二人,牙门旗二,每旗引执五人。次青槊四十人,赤槊四十人,黄槊四十人,白槊四十人,紫槊四十人,并兜鍪甲靴,各随槊之色,行导册官外。  册案后舍人二人,服四品服。次太尉右,司徒左。次礼仪使二人,分左右。次举册官四人右,举宝官四人左。次读册官二人右,读宝官二人左。次阁门使四人,分左右,并本品服。  知班六人,分左右,服同立仗,往来视诸官之失仪者而行罚焉。  册宝摄官  上尊号册宝,凡摄官二百五十有六人:奉册官四人,奉宝官四人,捧册官二人,捧宝官二人,读册官二人,读宝官二人,引册官五人,引宝官五人,典瑞官三人,纠仪官四人,殿中侍御史二人,监察御史四人,阁门使三人,清道官四人,点试仪卫五人,司香四人,备顾问七人,代礼官三十人,拱卫使二人,押仗二人,方舆官一百六十人。  上皇太后册宝,凡摄官二百五十人:摄太尉一人,摄司徒一人,礼仪使四人,奉册官二人,奉宝官二人,引册官二人,引宝官二人,举册官二人,举宝官二人,读册官二人,读宝官二人,捧册官二人,捧宝官二人,奏中严一人,主当内侍十人,阁门使六人,充内臣十三人,纠仪官四人,代礼官四十二人,掌谒四人,司香十二人,折冲都尉二人,拱卫使二人,清道官四人,警跸官四人,方舆官百二十人。  上太皇太后册宝摄官,同前。  授皇后册宝,凡摄宝官百八十人:摄太尉一人,摄司徒一人,主节官二人,礼仪使四人,奉册官二人,奉宝官二人,引册官二人,引宝官二人,举册官二人,举宝官二人,读册官二人,读宝官二人,内臣职掌十人,宣徽使二人,阁门使四人,代礼官三十七人,侍香二人,清道官四人,折冲都尉二人,警跸官四人,中宫内臣九人,纠仪官四人,接册内臣二人,接宝内臣二人,方舆官七十四人。  授皇太子册,凡摄官四十有九人:摄太尉一人,奉册官二人,持节官一人,捧册官二人,读册官二人,引册官二人,摄礼仪使二人,主当内侍六人,副持节官五人,侍从官十一人,代礼官十六人。  摄行告庙仪如受尊号,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册宝,  册立皇后、皇太子,凡国家大典礼,皆告宗庙。  前期二日,太庙令扫除内外,翰林国史院学士撰写祝文;前一日,告官等致斋一日。其日,告官等各服紫服,奉祝版,进请御署讫,差控鹤,用红罗销金案抬舁,覆以黄罗帕,并奉御香、御酒,如常仪,迎至祝所斋宿。告日质明前三刻,礼直官引太庙令,率其属入庙殿,开室,陈设如仪。礼直官引告官等,各服紫服,以次入就位,东向立定。礼直官稍前,赞曰“有司谨具,请行事”。赞者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礼直官先引执事者各就位,次引告官诣盥洗、爵洗位,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洗爵、拭爵讫,执笏,请诣酒尊所,搢笏,执爵,司尊者举LV,良醖令酌酒,以爵授奉爵官,执笏,诣太祖室,再拜。执事者奉香,告官搢笏跪,三上香,执爵三祭酒,以虚爵授奉爵官,执笏,俯伏兴。举祝官搢笏跪,对举祝版,读祝官跪读祝文讫,奠祝于案,执笏,俯伏兴。礼直官、赞告官再拜毕,每室并如上仪。告毕,引告官以下降,复位。再拜讫,诣望瘗燔祝,再拜,半燎,告官以下皆退。  国史院进先朝实录仪  是日大昕,诸司官具公服,立于光天门外,侍仪使引《实录》案以入,监修国史以下奉随,至光天殿前,分班立,皇帝升御座。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待制四人奉《实录》,升自午阶,监修国史以下奉随,至御前香案南立,众官降,复位。应奉翰林文字升,至《实录》前,跪读表,读毕,俯伏兴,复位。翰林学士承旨升,至御前,分班立,俟御览毕,降复位。宣赞唱曰“监修国史以下皆再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待制升,取《实录》,降自午阶,置于案,由光天门以出,音乐仪从前导,还国史院,置于堂上。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曰“搢笏”,曰“上香”,曰“上香,曰“三上香”,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立”。百僚趋退。

版权声明:

《志第十八 礼乐一-元史》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实录卷之三百一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实录卷之三百一 之清实录光绪朝实录,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五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五 之清实录光绪朝实录,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八 礼乐一-元史

志第十八 礼乐一 《传》曰:“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致礼以治躬,外貌斯须不庄不敬,则慢易之心入之矣;致乐以治心1845年发表。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五 

光绪十七年。辛卯。三月。乙丑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至癸巳皆如之。外记  

○谕内阁。怀塔布奏。查勘福陵明楼等处应修各工。请择吉兴修一摺。著钦天监选择吉期。知照盛京将军会同工部侍郎届期敬谨兴修。现月  

○谕军机大臣等。福锟等奏查勘醇贤亲王庙工程绘图呈览一摺。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懿旨。依议行。现月  

○又谕。熙敬等奏。查勘醇贤亲王祠工程一摺。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懿旨。即就现居邸第改建。其应如何改建之处。著熙敬等详晰具奏。现月  

○广西巡抚马丕瑶奏。右江道张汝梅。将自置地亩。捐作书院膏火。育婴堂义学祠堂等经费。请给奖立案。得旨。张汝梅著该部核给奖叙。所捐地亩。即著马丕瑶分咨立案。随手  

○丙寅。谕军机大臣等。有人奏。风闻张之洞于上年四月闲。令湖南茶商分别输捐。作为创修两湖书院经费。该商叠请邀免。批斥不准。近来茶商赔累。请饬一律撤销等语中国茶叶销路不畅。由于成本太重。所奏茶。商输捐一节。如果属实。自应裁撤以恤商困。著张之洞查明覆奏。原片著钞给阅看。将此谕令知之。寻张之洞奏。遵查茶商捐助经费并无赔累。报闻。摺包  

○丁卯。谕军机大臣等。御史崇龄奏。请饬资遣难民以靖地方一摺。著顺天府酌度情形。妥筹办理。现月  

○又谕。御史崇龄奏。京城内外时有不法之徒。招摇撞骗。互相斗殴。并有游民攫取食物。请饬拏办等语。著步军统领衙门。顺天府。五城御史。一体严拏惩办。现月  

○护理甘肃新疆巡抚魏光焘奏。覆陈部驳光绪十一年新疆捐销各款。查无浮冒。请饬核销。下户部知之。随手  

○以收买檾斤。发价含混。降山东候补知县史记言为县丞。

随手

○戊辰。谕军机大臣等。有人奏。缉私充公藉济要需一摺。据称广东闱姓之外。尚有小闱姓。并不关涉考试。民闲习以为常岁销之款。实为粤省大宗。请仿照闱姓缉私助饷。拨解海军衙门等语。著李瀚章斟酌情形。查明覆奏。原摺著钞给阅看。将此谕令知之。寻李瀚章奏。广东小闱姓无益饷项。有害民生。碍难弛禁。报闻。  

○吉林将军长顺奏。富克锦城地当边要。交涉事繁。请加该城协领副都统衔。以资镇摄。下部议。摺包  

○又奏。摉剿山林匿匪。宜用步队。请变通营制饷章。从之。摺包  

○改铸吉林三姓副都统印信。从吉林将军长顺请也。摺包  

○予剿贼阵亡。云骑尉西长斯珲等优恤。摺包  

○以捐建试馆。予浙江象山县孀妇陈孔氏建坊。摺包  

○己巳。皇后亲蚕。诣先蚕坛行礼。  

○辛未。户部奏。遵议南苑围墙等工程。请以五成实银发给。从之。  

○壬申。直隶总督李鸿章等奏。筹修宝坻河工。调派营勇。分投兴作。请于工竣后择尤保奖。并挑浚堵筑通州境内之潮河温榆河平家疃。顺义香河境内之箭杆河。蓟州境内之蓟运河工程。以工代赈各情形。下部知之。摺包  

○癸酉。谕军机大臣等。御史讷清阿奏。蒙古藩王。私开烧锅。请饬查禁一摺。著理藩院查明具奏。现月  

○又谕。御史讷清阿奏。近有著名匪棍。在前门外设立锅伙。张贴堂号。请饬惩治等语。著步军统领衙门。顺天府。五城御史。按名严拏。送部究办。现月  

○署两江总督沈秉成奏。开浚吴淞江。出力员弁。恳恩酌保。得旨。准其酌保数员。毋许冒滥。摺包  

○命翰林院编修邵松年提督河南学政。现月  

○以詹事府詹事溥良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外记  

○以亏欠银两。革代理福建瓯甯县知县吴保錞职。并勒追。

摺包

○甲戌。孝贞显皇后忌辰。上诣建福宫圣容前行礼。  

○遣官祭定东陵。礼文  

○乙亥。孝贤纯皇后忌辰。遣官祭裕陵。礼文  

○予陕西阵亡绅民举人刘均等二千五百七十八名。殉难绅民武生张之捷等三千二百四十三名口分别旌恤如例。摺包  

○缓徵陕西甯陕厅被灾地方上年应徵上下忙本年上忙钱粮。

摺包

○丙子。谕内阁。御史刘纶襄奏。吏部升选错误。请旨饬查一摺。据称河南卫辉府一缺。到部已久。选缺之御史曾培祺。于二月十九日始行引见。见缺在前。补缺在后。承办官有心回护等语。著吏部查明覆奏。现月  

○仓场衙门奏。新造剥船工竣。应否派员验收。得旨。即著兴廉。游百川。就近验收。现月  

○盛京礼部侍郎懔塔布等奏。福陵明楼应修各工。请发实银。下部知之。摺包  

○丁丑。谕军机大臣等。奕劻等会奏勘估关东铁路。酌拟办法。绘图呈览一摺。据称查勘关东铁路以由林西现有铁路。接造干路至吉林。另由沈阳造枝路至营口为便。所筹办法。及宜慎宜防各节。朕详加披阅。较上年原议。更为周妥。即著派李鸿章督办一切事宜。并派裕禄会同办理。所需经费。著户部将原议每年筹拨之二百万两。自本年起。移作关东铁路专款。除库拨之一百二十万两。可以如期应用外。其按年指拨各省之款。每省五万两。为数无多。著户部咨行各该省督抚等。逐年如数解清。不准稍有延欠。至关东民情素称朴厚。惟创始之际愚民于铁路利益未能尽晓。奸徒或藉端阻挠。应由李鸿章。裕禄。长顺。兴升。剀切出示晓谕。以释众惑而竟全功。会奏摺著钞给户部。裕禄。长顺。兴升阅看。将此谕知户部。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谕令李鸿章。裕禄。长顺。兴升知之。现月  

○引见已革花翎记名总兵升用提督蔡康业。得旨。著开复原官翎枝。现月  

○湖南巡抚张煦奏。续获澧州会匪分别首从。照章惩办。下部议。摺包  

○戊寅。护理伊犁将军富勒铭额奏。内附哈萨克划地安插。岁收租马。拟永为定额。下所司知之。摺包  

○山东巡抚张曜奏。整顿土药税厘情形。下所司知之。摺包  

○又奏。已革广东通判徐赓陛。调工以来异常出力。恳请送部引见。得旨。徐赓陛著交吏部带领引见。  

○己卯。谕内阁。前据御史刘纶襄奏。吏部升选河南卫辉府一缺。办理错误承办官有心回护。请旨饬查。经降旨令吏部查明覆奏。兹据奏称。本年二月分出有卫辉府知府一缺。曾培祺应选在先。刘纶襄名在其次。曾培祺于上年十二月初二日起复到部。江南道御史系十二月十五日见缺。均在本年正月二十八日卫辉府奉旨开缺日期之前。曾培祺补御史缺。早应引见因十二月十五日以后。及京察覆带以前不能带领是以于二月十九日引见。其补缺系在二月二十日截缺以前。月选之缺。不论出缺先后历经办有成案。曾培祺无应扣之例。是以将该员拟选。并无错误亦非回护等语。此次该部升选卫辉府知府一缺既据查明系按照月选定例办理。并无舛错情弊。即著毋庸置议。河南道御史虽有稽查吏部之责。惟刘纶襄以其次应选之员。不谙例章。率行渎陈殊属非是。刘纶襄著交部议处。现月  

○以诈赃酿命。革云南在籍游击周忠凌职。并讯办。摺包  

○庚辰。山东巡抚张曜奏。开复原衔前广东高廉道陆心源捐助山东赈银一万两。请开复原官。得旨。陆心源著开复原官。交吏部带领引见。摺包  

○壬午。圣祖仁皇帝诞辰。遣官祭奉先殿。  

○谕军机大臣等。前据御史讷清阿奏。敖罕札萨克王达木林达尔克。在承德府建昌县哈喇都哈地方。私立烧锅盗卖仓谷。指借俸银。作为成本各节。当令理藩院查明具奏。兹据奏称。该王恳借俸银。并未照准。至私立烧锅。是否属实。请饬热河都统就近查奏等语。即著德福按照原参各节。确切查明。据实具奏。毋稍徇隐。讷清阿摺理藩院摺各一件。均著钞给阅看。将此谕令知之。寻德福奏。该敖罕王被参各节。均查无实据。惟该王之弟喇嘛官宝札布台吉格什喜吉莫。开设宝和永烧锅。虽与哈喇都哈地方不符。该御史所奏不为无因。自应遵照理藩院奏请将该烧锅即时关闭。以符体制。下所司知之。摺包  

○癸未。谕内阁。福建建甯府知府景春。著开缺送部引见。

现月

○谕军机大臣等。湖南镇筸镇总兵周瑞龙。著张之洞。张煦。悉心察看如竟不能胜任。即行据实参奏。毋稍迁就。将此各谕令知之。现月  

○又谕。浙江温州镇总兵周振邦。著卞宝第。崧骏悉心察看。如竟不能胜任。即行据实参奏。毋稍迁就。将此各谕令知之。寻卞宝第等奏。察看周振邦尚堪胜任。报闻。摺包  

○又谕。四川川东道伊勒通阿。永甯道黄云鹄。著刘秉璋悉心察看。如竟不能胜任。即行据实参奏。毋稍迁就将此谕令知之。现月  

○盛京礼部侍郎怀塔布奏。核估福陵天桥等处工程。请发实银免其折扣。下部知之。  

○甲申谕内阁。裕禄等奏。查勘昭陵角楼应修工程。请择吉兴修一摺。著钦天监选择吉期。知照盛京将军。会同工部侍郎。届期敬谨兴修。现月  

○以劝赈出力。赏广西布政使张联桂头品顶戴。  

○以捐助钜款协赈。予丁忧在籍道员李经羲。服阕后记名简放。  

○予伤发身故。留粤参将王孝春照军营立功后积劳病故例优恤。  

○以捐助赈银。予广东盐大使裘宪琦为其父母建坊。摺包  

○乙酉。以战功卓著。予故广西补用道覃远琎照军营立功后病故例议恤摺包  

○予故云贵总督岑毓英。在本籍建立专祠。从广西巡抚马丕瑶请也。摺包  

○丙戌以神灵显应。颁直隶永定河北上汛河神庙扁额曰金堤永固。  

○谕军机大臣等。福锟等奏查勘醇贤亲王庙工程。酌拟规模尺丈缮单呈览并将原有兵房民房分别移建收买。暨开工日期各摺片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懿旨依议行。现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派主事懿善等前往西藏测绘。依议行。摺包  

○前锋统领衙门奏。营员升途拥挤。请变通升途以疏仕进下兵部议。摺包  

○以筹助直赈钜款。赏湖北布政使王之春头品顶戴。总兵吴育仁一品封典以战功卓著。予已故副将冷庆。照军营积劳病故例优恤。摺包  

○丁亥穆宗毅皇帝诞辰。上诣奉先殿寿皇殿行礼。外记  

○护理甘肃新疆巡抚魏光焘奏请饬道员黄光达等迅赴新疆差遣。允之。摺包吉林将军长顺等奏。勘明珲春天宝山银矿。派员试办情形。下所司议摺包  

○予唐臣柳宗元等。于柳州等府建立专祠元臣额尔吉讷祠庙列入祀典。从广西巡抚马丕瑶请也。  

○予积劳病故。前护理巴里坤领队大臣金贵。提督杜锡斌。周大美优恤。摺包  

○戊子。户部奏。已革郎中朱锟捐免效力赎罪。得旨。朱锟情节较重。著不准捐赎。摺包  

○出使英法义比国大臣薛福成奏。请于香港等处。酌设领事。下所司议。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英国使臣华尔身称香港领事。祗宜以税司兼充。语涉含糊。应饬薛福成察探英廷之意。再行商办从之。摺包  

○颁给新加坡等处领事关防。从出使大臣薛福成请也。  

○赏洋员科敦。暨巴拏马美总领事阿丹宝星。  

○以随使出洋期满。予候选知府刘福谦等奖叙。摺包  

○己丑。广西巡抚马丕瑶奏。仓梧县民房失火延烧。筹款抚恤。得旨。即著饬属妥为抚恤。毋令失所。摺包  

○出使英法义比国大臣薛福成奏。缅甸分界通商事宜。亟应豫为筹备。不使英国独占先著。以免临时棘手。下的司议。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遵查光绪十二年六月臣署奏准与英署使欧格讷议约五条。内第三条称中缅边界。应由中英两国派员勘定。其边界通商事宜。亦应另立专章。彼此保护振兴等语。查滇省永昌顺甯普洱等府。沿边自西而南而东。八关九隘十土司。犬牙相错以蛮允一面为入缅之捷径。腾越龙陵两厅及各土司之地实远在潞江以两。曾纪泽寄示外部问答误以怒江为潞江。经臣署叠次电辩谓潞江以东。本皆滇境。无惑于英人虚惠。徒受欺诳。薛福成摺复引前语。殆未深考。其掸人南掌。则系潞江下游入海之境。部落璅细。瘠弱不能自存。逼处英法两大之闲。获犹石田。自不值越国守险。徒滋劳费。如其情殷内附。或可羁縻为服属。俾峙藩篱此中操纵机宜。应先责成滇省大吏。确查实在情形。再定办法。至滇缅相通要道。向以蛮募新街为水陆绾毂之冲。乾隆三十三四年闲。大兵征缅。以新街为重镇其地西枕大金河江。一名怒江。西图名为厄勒瓦谛江。距腾越边外铜壁等关最近。前曾纪泽与英外部等议。既有大金河江两国公共之说。如能以八募为我商埠。保护既便商情控扼亦资形势。但英人坚持未允。终恐难以如愿。至旧八募地势稍僻。似非形胜之区或亦非彼之所靳也。现据薛福成奏。英廷屡派干员驰往滇缅交界。察看形势自为将来勘界地步。彼未催问。我亦未便发端缘滇省边外疆域形势。为中国舆图所不载。若不先行查勘明确。将来议界时必至无所依据应请饬下云贵督臣王文韶密派干员。往沿边一带。详细访查。何者为土司之境。何者为瓯脱之区。何者为野人之地。以及山川道里风土地名逐一绘图贴说。开具节略。咨送臣署。以凭考核。届时再当相机办理。薛福成所请先与辩论之处。暂可从缓。依议行。摺包  

○以不遵札饬交替。革广西补用参将胡朝贵职。摺包  

○庚寅。谕军机大臣等。沙克都林札布等奏。哈巴河一带地方。仍请归还乌梁海安插蒙哈一摺此案前据额尔庆额奏称。该处地方。自塔尔巴哈台借地以来。派兵驻守。尚称安静。科布多境内并无急待安插之蒙哈。若将该处借地还给。徒滋劳扰当经谕令将哈巴河一带。仍由塔尔巴哈台妥为经理。毋庸另等更张。复据额尔庆额奏。拟于本年四月闲。亲往勘定界址。筹办安抚防守事宜。请派员会同经理。当派魁福届期前往会办。兹据沙克都林札布等奏称。蒙古哈萨克人数甚多。承化寺哈巴河一带。若分隶塔尔巴哈台收管。众情不服蒙哈人等。无从安插。有碍边务。并绘图呈览。与额尔庆额前奏情形。互相歧异。该处密迩俄疆。为边防要地。自应仍由塔城照旧派兵防守。以固边圉。至蒙古哈萨克人数众多。必应归还借地。妥筹安抚方不致滋生事端。现在该处蒙哈人等。及地方情形。究竟如何亟应确切勘查。以衷壹是。著改派沙克都林札布会同额尔庆额。前往该处。详细履勘。体察情形。妥议覆奏。该大臣等身膺重寄。务当和衷商搉总期于边务民生。两有裨益。毋得各存意见。贻误大局。是为至要。魁福尚未起程。即毋庸前往。原摺著钞给额尔庆额阅看。图留中。将此由四百里各谕令知之。  

○四川总督刘秉璋奏。川省绅民历年已收津贴银两。捐输。协济京外要饷援案请广文武乡试中额一次。下礼部议行。摺包  

○以捐助育婴恤嫠公费。予四川彭县监生罗文邦建坊。摺包  

○辛卯。谕内阁。刘铭传奏。病仍未痊。恳请开缺一摺。福建台湾巡抚刘铭传著准其开缺。并开去帮办海军事务差使。现月  

○成都将军岐元等奏。鄂省议咨川土加增税厘。碍难照行。谨将徵收利弊。及办法缘由。沥陈请旨。下部议摺包  

○又奏。云南禄劝等县会匪肆扰。募勇饬赴建昌防御。得旨。此案前经王文韶等奏报。已谕令该督协拏逸匪。即著迅速摉捕。毋留余孽。摺包  

○漕运总督松椿奏。拏获盗匪。请奖出力员弁。下部议。摺

包  

○上以孟夏享太庙。自是日始。斋戒三日。礼文  

○壬辰。乌里雅苏台将军托克湍因病奏请开缺。得旨。著再

赏假两月。毋庸开缺。纂修官黄彦鸿恭纂

总纂官钱骏祥恭辑监修总裁世恭阅四签

十月二十三日正总裁

月日专司藁本陆恭覆阅癸丑七月初九日

徐月日

荣月日副总裁

月日

宗室宝恭阅二签

三月初二日

陈恭阅一签

正月十三日

月日

郭恭阅五月初一日

宗室麒月日

版权声明:

《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五》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志第十九 礼乐二-元史

志第十九 礼乐二 ○制乐始末 太祖初年,以河西高智耀言,征用西夏旧乐。太宗十年十一月,宣圣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元措来朝,言于帝曰:“今礼乐散失,燕京、南京等处,亡金太常故

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元史

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 ○黄河 黄河之水,其源远而高,其流大而疾,其为患于中国者莫甚焉,前史载河决之患详矣。 世祖至元九年七月,卫辉路新乡县广盈仓南河北岸决五十余步。八月,,

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五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五 之清实录光绪朝实录,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

  ○黄河  黄河之水,其源远而高,其流大而疾,其为患于中国者莫甚焉,前史载河决之患详矣。  世祖至元九年七月,卫辉路新乡县广盈仓南河北岸决五十余步。八月,又崩一百八十三步,其势未已,去仓止三十步。于是委都水监丞马良弼与本路官同诣相视,差丁夫并力修完之。二十五年,汴梁路阳武县诸处河决二十二所,漂荡麦禾房舍,委宣慰司督本路差夫修治。  成宗大德三年五月,河南省言:“河决蒲口兒等处,浸归德府数郡,百姓被灾,差官修筑计料,合修七堤二十五处,共长三万九千九十二步,总用苇四十万四千束,径尺桩二万四千七百二十株,役夫七千九百二人。”  武宗至大三年十一月,河北河南道廉访司言:  黄河决溢,千里蒙害,浸城郭,漂室庐坏禾稼,百姓已罹其毒。然后访求修治之方,而且众议纷纭,互陈利害,当事者疑惑不决,必须上请朝省,比至议定,其害滋大,所谓不预已然之弊。大抵黄河伏槽之时,水势似缓,观之不足为害,一遇霖潦,湍浪迅猛。自孟津以东,土性疏薄,兼带沙滷,又失导泄之方,崩溃决溢,可翅足而待。  近岁亳、颍之民,幸河北徙,有司不能远虑,失于规画,使陂泺悉为陆地。东至杞县三氵义口,播河为三,分杀其势,盖亦有年。往岁归德、大康建言,相次湮塞南北二氵义,遂使三河之水合而为一,下流既不通暢,自然上溢为灾。由是观之,是自夺分泄之利,故其上下决溢,至今莫除。即今水势趋下,有复钜野、梁山之意,盖河性迁徙无常,苟不为远计预防,不出数年,曹、濮、济、郓蒙害必矣。  今之所谓治水者,徒尔议论纷纭,咸无良策,水监之官,既非精选,知河之利害者百无一二。虽每年累驿而至,名为巡河,徒应故事,问地形之高下,则懵不知;访水势之利病,则非所习。既无实才,又不经练。乃或妄兴事端,劳民动众,阻逆水性,翻为后患。为今之计,莫若于汴梁置都水分监,妙选廉干、深知水利之人,专职其任,量存员数,频为巡视,谨其防护,可疏者疏之,可堙者堙之,可防者防之。职掌既专,则事功可立。较之河已决溢,民已被害,然后卤莽修治以劳民者,乌可同日而语哉?  于是省令都水监议,检照大德十年正月省臣奏准,昨都水监升正三品,添官二员,铸分监印,巡视御河,修缺溃,疏浅涩,禁民船越次乱行者,今拟就令分巡提点修治。本监议:“黄河泛涨,止是一事,难与会通河有坝阐漕运分监守治为比。先为御河添官降印,兼提点黄河,若使专一,分监在彼,则有妨御河公事。况黄河已有拘该有司正官提调,自今莫若分监官吏以十月往,与各处官司巡视缺破,会计工物督治,比年终完,来春分监新官至,则一一交割,然后代还,庶不相误。”  工部照大德九年黄河决徙,逼近汴梁,几至浸没。本处官司权宜开辟董盆口,分入巴河,以杀其势,遂使正河水缓,并趋支流。缘巴河旧隘不足吞伏,明年急遣萧都水等闭塞,而其势愈大,卒无成功,致连年为害,南至归德诸处,北至济宁地分,至今不息。本部议:“黄河为害,难同余水,欲为经远之计,非用通知古今水利之人专任其事,终无补益。河南宪司所言详悉,今都水监别无他见,止依旧例议拟未当。如量设官,精选廉干奉公、深知地形水势者,专任河防之职,往来巡视,以时疏塞,庶可除害。”省准令都水分监官专治河患,任满交代。  仁宗延祐元年八月,河南等处行中书省言:“黄河涸露旧水泊污池,多为势家所据,忽遇泛溢,水无所归,遂致为害。由此观之,非河犯人,人自犯之。拟差知水利都水监官,与行省廉访司同相视,可以疏辟堤障,比至泛溢,先加修治,用力少而成功多。又汴梁路睢州诸处,决破河口数十,内开封县小黄村计会月堤一道,都水分监修筑障水堤堰,所拟不一。宜委请行省官与本道宪司、汴梁路都水分监官及州县正官,亲历按验,从长讲议。”由是委太常丞郭奉政、前都水监丞边承务、都水监卿朵兒只、河南行省石右丞、本道廉访副使站木赤、汴梁判官张承直,上自河阴,下至陈州,与拘该州县官一同沿河相视。开封县小黄村河口,测量比旧浅减六尺。陈留、通许、太康旧有蒲苇之地,后因闭塞西河、塔河诸水口,以便种莳,故他处连年溃决。各官公议:“治水之道,惟当顺其性之自然。尝闻大河自阳武、胙城由白马河间东北入海,历年既久,迁徙不常。每岁泛溢两岸,时有冲决,强为闭塞,正及农忙,科桩梢,发丁夫,动至数万,所费不可胜纪,其弊多端,郡县嗷嗷,民不聊生。盖黄河善迁徙,惟宜顺下疏泄。今相视上自河阴,下抵归德,经夏水涨,甚于常年,以小黄口分泄之故,并无冲决,此其明验也。详视陈州,最为低洼,濒河之地,今岁麦禾不收,民饥特甚,欲为拯救,奈下流无可疏之处。若将小黄村河口闭塞,必移患邻郡;决上流南岸,则汴梁被害;决下流北岸,则山东可忧。事难两全,当遗小就大。如免陈村差税,赈其饥民,陈留、通许、太康县被灾之家,依例取勘赈恤,其小黄村河口仍旧通流外,据修筑月堤,并障水堤,闭河口,别难拟议。”于是凡汴梁所辖州县河堤,或已修治,及当疏通与补筑者,条列具备。  至五年正月,河北河南道廉访副使奥屯言:“近年河决杞县小黄村口,滔滔南流,莫能御遏,陈、颍濒河膏腴之地浸没,百姓流散。今水迫汴城,远无数里,傥值霖雨水溢,仓卒何以防御!方今农隙,宜为讲究,使水归故道,达于江、淮,不惟陈、颍之民得遂其生,窃恐将来浸灌汴城,其害匪轻。”于是大司农司下都水监移文汴梁分监修治,自六年二月十一日兴工,至三月九日工毕,总计北至槐疙疸两旧堤,南至窑务汴堤,通长二十里二百四十三步。创修护城堤一道,长七千四百四十三步,下地修堤,下广十六步,上广四步,高一丈,六十尺为一工。堤东二十步外取土,内河沟七处,深浅高下阔狭不一,计工二十五万三千六百八十,用夫八千四百五十三,除风雨妨工,三十日毕。内流水河沟,南北阔二十步,水深五尺。河内修堤,底阔二十四步,上广八步,高一丈五尺,积十二万尺,取土稍远,四十尺为一工,计三万工,用夫百人。每步用大桩二,计四十,各长一丈二尺,径四寸。每步杂草千束,计二万。每步签桩四,计八十,各长八尺,径三寸。水手二十,木匠二,大船二艘,梯?一副,绳索毕备。  七年七月,汴梁路言:“荥泽县六月十一日河决塔海庄东堤十步余,横堤两重,又缺数处。二十三日夜,开封县苏村及七里寺复决二处。”本省平章站马赤亲率本路及都水监官,并工修筑,于至治元年正月兴工,修堤岸四十六处,该役一百二十五万六千四百九十四工,凡用夫三万一千四百一十三人。  文宗至顺元年六月,曹州济阴县河防官本县尹郝承务言:“六月五日,魏家道口黄河旧堤将决,不可修筑,以此差募民夫,创修护水月堤,东西长三百九步,下阔六步,高一丈。又缘水势瀚漫,复于近北筑月堤,东西长一千余步,下广九步,其功未竟。至二十一日,水忽泛溢,新旧三堤一时咸决,明日外堤复坏,急率民闭塞,而湍流迅猛,有蛇时出没于中,所下桩土,一扫无遗。又旧堤岁久,多有缺坏,差夫并工筑成二十余步。其魏家道口缺堤,东西五百余步,深二丈余,外堤缺口,东西长四百余步。又磨子口护水堤,低薄不足御水,东西长一千五百步。魏家道口卒未易修,先差夫补筑。磨子口七月十六日兴工,二十八日工毕。二十二日,按视至硃从马头西,旧堤缺坏,东西长一百七十余步,计料堤外贴筑五步,增高一丈二尺,与旧堤等,上广二步。于磨子口修堤夫内,摘差三百一十人,于是月二十三日入役,至闰七月四日工毕。”郝承务又言:“魏家道口砖?固等村,缺破堤堰,累下桩土,冲洗不存,若复闭筑,缘缺堤周回皆泥淖,人不可居,兼无取土之处。又沛郡安乐等保,去岁旱灾,今复水涝,漂禾稼,坏室庐,民皆缺食,难于差倩。其不经水害村保民人,先已遍差补筑黄家桥、磨子口诸处堤堰,似难重役。如候秋凉水退,倩夫修理,庶苏民力。今冲破新旧堤七处,共长一万二千二百二十八步,下广十二步,上广四步,高一丈二尺,计用夫六千三百四人,桩九百九十,苇箔一千三百二十,草一万六千五束。六十尺为一工,无风雨妨工,度五十日可毕。”本县准言,至八月三十日差夫二千四百二十,关请郝承务督役。郝承务又言:“九月三日兴工修筑,至十八日大风,十九日雨,二十四日复雨,缘此辛马头、孙家道口障水堤堰又坏,计工役倍于元数,移文本县,添差二千人同筑。二十六日,元与成武定、陶二县分筑魏家道口八百二十步修完。十月二日,至辛马头、孙家道口,从实又量元缺堤,南北阔一百四十步,内水地五十步,深者至二丈,浅者不下八九尺,依元料用桩箔补筑,至七日完。又于本处创筑月堤一道,西北东南斜长一千六百二十七步,内成武、定陶分筑一百五十步,实筑一千四百七十七步,外有元料堌头魏家道口外堤未筑。即欲兴工,缘冬寒土冻,拟候来春,并工修理,官民两便。  济州河  济州河者,新开以通漕运也。世祖至元十七年七月,耿参政、阿里尚书奏:“为姚演言开河事,令阿合马与耆旧臣集议,以钞万锭为佣直,仍给粮食。”世祖从之。十八年九月,中书丞相火鲁火孙等奏:“姚总管等言,请免益都、淄莱、宁海三州一岁赋,入折佣直,以为开河之用。平章阿合马与诸老臣议,以为一岁民赋虽多,较之官给佣直,行之甚便。”遂从之。十月,火鲁火孙等奏:“阿八失所开河,经济州,而其地又有一河,傍有民田,开之甚便。臣等议,若开此河,阿八失所管一方屯田,宜移之他处,不阻水势。”世祖令移之。十二月,差奥鲁赤、刘都水及精算数者一人,给宣差印,往济州,定开河夫役,令大名、卫州新附军亦往助工。  三十一年,御史台言:“胶、莱海道浅涩,不能行舟。”台官玉速帖木兒奏:“阿八失所开河,省遣牙亦速失来,谓漕船泛河则失少,泛海则损多。”既而漕臣囊加?、万户孙伟又言:“漕海舟疾且便。”右丞麦术丁又奏:“斡奴兀奴?凡三移文,言阿八失所开河,益少损多,不便转漕。水手军人二万,舟千艘,见闲不用,如得之,可岁漕百万石。昨奉旨,候忙古?来共议,海道便,则阿八失河可废。今忙古?已自海道运粮回,有一二南人自愿运粮万石,已许之。”囊加?、孙万户复请用军验试海运,省院官暨众议:“阿八失河扬用水手五千、军五千、船千艘,畀扬州省教习漕运。今拟以此水手军人,就用平滦船,从利津海漕运。”世祖从之。阿八失所开河遂废。  滏河  滏河者,引滏水以通洺州城濠者也。  至元五年十月,洺磁路言:“洺州城中,井泉咸苦,居民食用,多作疾,且死者众。请疏涤旧渠,置坝闸,引滏水分灌洺州城濠,以济民用。计会河渠东西长九百步,阔六尺,深三尺,二尺为工,役工四百七十五,民自备用器,岁二次放闸,且不妨漕事。”中书省准其言。  广济渠  广济渠在怀孟路,引沁水以达于河。世祖中统二年,提举王允中、大使杨端仁奉诏开河渠,凡募夫千六百五十一人,内有相合为夫者,通计使水之家六千七百余户,一百三十余日工毕。所修石堰,长一百余步,阔三十余步,高一丈三尺。石斗门桥,高二丈,长十步,阔六步。渠四道,长阔不一,计六百七十七里,经济源、河内、河阳、温、武陟五县,村坊计四百六十三处,渠成甚益于民,名曰广济。三年八月,中书省臣忽鲁不花等奏:“广济渠司言,沁水渠成,今已验工分水,恐久远权豪侵夺。”乃下诏依本司所定水分,已后诸人毋得侵夺。  至文宗天历三年三月,怀庆路同知阿合马言:“天久亢旱,夏麦枯槁,秋谷种不入土,民匮于食。近因访问耆老,咸称丹水浇溉近山田土,居民深得其利,有沁水亦可溉田,中统间王学土亦为天旱,奉诏开此渠,募自愿人户,于太行山下沁口古迹,置分水渠口,开浚大河四道,历温、陟入黄河,约五百余里,渠成名曰广济。设官提调,遇旱则官为斟酌,验工多寡,分水浇溉,济源、河内、河阳、温、武陟五县民田三千余顷咸受其赐。二十余年后,因豪家截河起堰,立碾磨,壅遏水势,又经霖雨,渠口淤塞,堤堰颓圮。河渠司寻亦革罢,有司不为整治,因致废坏。今五十余年,分水渠口及旧渠迹,俱有可考,若蒙依前浚治,引水溉田,于民大便。可令河阳、河内、济源、温、武陟五县,使水人户自备工力,疏通分水渠口,立闸起堰,仍委谙知水利之人,多方区画。遇旱,视水缓急,撤闸通流,验工分水以灌溉;若霖雨泛涨,闭闸退还正流。禁治不得截水置碾磨,栽种稻田。如此,则涝旱有备,民乐趋利。请移文孟州、河内、武陟县委官讲议。”寻据孟州等处申,亲诣沁口,咨询耆老,言旧日沁水正河内筑土堰,遮水入广济渠,岸北虽有减水河道,不能吞伏,后值霖雨,荡没田禾,以此堵闭。今若枋口上连土岸,及于沁水正河置立石堰,与枋口相平,如遇水溢,闭塞闸口,使水漫流石堰,复还本河,又从减水河分杀其势,如此庶不为害。约会河阳、武陟县尹与耆老等议,若将旧广济渠依前开浚,减水河亦增开深阔,禁安磨碾,设立闸堰,自下使水,遇旱放闸浇田,值涝闭闸退水,公私便益。怀庆路备申工部牒,都水监回文本路,委官相视施行。  三白渠  京兆旧有三白渠,自元伐金以来,渠堰缺坏,土地荒芜。陕西之人虽欲种莳,不获水利,赋税不足,军兴乏用。太宗之十二年,梁泰奏:“请差拨人户牛具一切种莳等物,修成渠堰,比之旱地,其收数倍,所得粮米,可以供军。”太宗准奏,就令梁泰佩元降金牌,充宣差规措三白渠使,郭时中副之,直隶朝廷,置司于云阳县;所用种田户及牛畜,别降旨,付塔海绀不于军前应副。是月,敕喻塔海绀不:“近梁泰奏修三白渠事,可于汝军前所获有妻少壮新民,量拨二千户,及木工二十人,官牛内选肥腯齿小者一千头,内乳牛三百,以畀梁泰等。如不敷,于各千户、百户内贴补,限今岁十一月内交付数足,趁十二月入工。其耕种之人,所收之米,正为接济军粮。如发遣人户之时,或阙少衣装,于各千户、百户内约量支给,差军护送出境,沿途经过之处,亦为防送,毋致在逃走逸,验路程给以行粮,大口一升,小者半之。”  洪口渠  洪口渠在奉元路。英宗至治元年十月,陕西屯田府言:  自秦、汉至唐、宋,年例八月差使水户,自泾阳县西仲山下截河筑洪堰,改泾水入白渠,下至泾阳县北白公斗门,分为三限,并平石限,盖五县分水之要所。北限入三原、栎阳、云阳,中限入高陵,南限入泾阳,浇溉官民田七万余亩。近至大三年,陕西行台御史王承德言,泾阳洪口展修石渠,为万世之利。由是会集奉元路三原、泾阳、临潼、高陵诸县,洎泾阳、渭南、栎阳诸屯官及耆老议,如准所言,展修石渠八十五步,计四百二十五尺,深二丈,广一丈五尺,计用石十二万七千五百尺,人日采石积方一尺,工价二两五钱,石工二百,丁夫三百,金火匠二,用火焚水淬,日可凿石五百尺,二百五十五日工毕。官给其粮食用具,丁夫就役使水之家,顾匠佣直使水户均出。陕西省议,计所用钱粮,不及二年之费,可谓一劳永逸,准所言便。都省准委屯田府达鲁花赤只里赤督工,自延祐元年二月十日发夫匠入役,至六月十九日委官言,石性坚厚,凿仅一丈,水泉涌出,近前续展一十七步,石积二万五千五百尺,添夫匠百人,日凿六百尺,二百四十二日可毕。  文宗天历二年三月,屯田总管兼管河渠司事郭嘉议言:“去岁六月三日骤雨,泾水泛涨,无修洪堰及小龙口尽圮,水归泾,白渠内水浅,为此计用十四万九千五百十一工,役丁夫一千六百,度九十三日毕。于使水户内差拨,每夫就持麻一斤,铁一斤,系囤取泥索各一,长四十尺,草苫一,长七尺,厚二寸。”陕西省准屯田府照,洪口自秦至宋一百二十激,经由三限,自泾阳下至临潼五县,分流浇溉民田七万余顷,验田出夫千六百人,自八月一日修堰,至十月放水溉田,以为年例。近因奉元亢旱,五载失稔,人皆相食,流移疫死者十七八。今差夫又令就出用物,实不能办集。窃详泾阳水利,虽分三限引水溉田,缘三原等县地理遥远,不能依时周遍,泾阳北近,俱在上限,并南限中限,用水最便。今次修堰,除见在户依例差役,其逃亡之家合出夫数,宜令泾阳县近限水利户添差一人,官日给米一升,并工修治。省准出钞八百锭,委耀州同知李承事,洎本府总管郭嘉议及各处正官,计工役照时直籴米给散。李承事督夫修筑,至十一月十六日毕。  扬州运河  运河在扬州之北,宋时尝设军疏涤,世祖取宋之后,河渐壅塞。至元末年,江淮行省尝以为言,虽有旨浚治,有司奉行,未见实效。  仁宗延祐四年十一月,两淮运司言:“盐课甚重,运河浅涩无源,止仰天雨,请加修治。”明年二月,中书移文河南省,选官洎运司有司官相视,会计工程费用。于是河南行省委都事张奉政及淮东道宣慰司官、运司官,会州县仓场官,遍历巡视,集议:河长二千三百五十里,有司差濒河有田之家,顾倩丁夫,开修一千八百六十九里;仓场盐司不妨办课,协济有司,开修四百八十二里。运司言:“近岁课额增多,而船灶户日益贫苦,宜令有司通行修治,省减官钱。”省臣奏准:诸色户内顾募丁夫万人,日支盐粮钱二两,计用钞二万锭,于运司盐课及减驳船钱内支用。差官与都水监、河南行省、淮东宣慰司官专董其事,廉访司体察,枢密院遣官镇遏,乘农隙并工疏治。  练湖  练湖在镇江。元有江南之后,豪势之家于湖中筑堤围田耕种,侵占既广,不足受水,遂致泛溢。世祖末年,参政暗都剌奏请依宋例,委人提调疏治,其侵占者验亩加赋。  至治三年十二月,省臣奏:“江浙行省言,镇江运河全藉练湖之水为上源,官司漕运,供亿京师,及商贾贩载,农民来往,其舟楫莫不由此。宋时专设人夫,以时修浚。练湖潴蓄潦水,若运河浅阻,开放湖水一寸,则可添河水一尺。近年淤浅,舟楫不通,凡有官物,差民运递,甚为不便。委官相视,疏治运河,自镇江路至吕城坝,长百三十一里,计役夫万五百十三人,六十日可毕。又用三千余人浚涤练湖,九十日可完,人日支粮三升、中统钞一两。行省、行台分官监督。所用船物,今岁预备,来春兴工。合行事宜,依江浙行省所拟。”既得旨,都省移文江浙行省,委参政董中奉率合属正官亲临督役。于是董中奉言:“所委前都水少监崇明州知州任奉政、镇江路总管毛中议等议:练湖、运河此非一事,宜依假山诸湖农民取泥之法,用船千艘,船三人,用竹褷捞取淤泥,日可三载,月计九万载,三月之间,通取二十七万载,就用所取泥增筑湖岸。自镇江在城程公坝,至常州武进县吕城坝,河长百三十一里一百四十六步,拟开河面阔五丈,底阔三丈,深四尺,与见有水二尺,可积深六尺。所役夫于平江、镇江、常州、江阴州及建康路所辖溧阳州田多上户内差倩。若浚湖开河,二役并兴,卒难办集。宜趁农隙,先开运河,工毕就浚练湖。”省准所言,与都事王徵事等于泰定元年正月至镇江丹阳县,洎各监工官沿湖相视,上湖沙冈黄土,下湖茭根丛杂,泥亦坚硬,不可褷取。又议两役并兴,相离三百余里,往来监督,供给为难,愿以所督夫一万三千五百十二人,先开运河,期四十七日毕,次浚练湖,二十日可完。继有江南行台侍御史及浙西廉访司副使俱至,乃议首事运河,备文咨禀,遂于是月十七日入役。  二月十八日,省臣奏:“开浚运河、练湖,重役也,宜依行省所议,仍令便宜从事。”后各监工官言:“已分运河作三坝,依元料深阔丈尺开浚,至三月四日工毕。数内平江昆山、嘉定二州,实役二十六日,常熟、吴江二州,长洲、吴县,实役二十八日,余皆役三十日,已于三月七日积水行舟。”又监修练湖官言:“任奉议指划元料,增筑堤堰及旧有土基,共增阔一丈二尺,平面至高底滩脚,增筑共量斜高二丈五尺。依中堰西石?达东旧堤卧羊滩修筑,如旧堤高阔已及所料之上者,遇有崩缺,修筑令完。中堰西石?达至五百婆堤西上增高土一尺,有缺亦补之。五百婆堤至马林桥堤水势稍缓,不须修治,其堤底间有渗漏者,窒塞之。三月六日破土,九日入役,至十一日工毕,实役三日。归勘任少监元料,开运河夫万五百十三人,六十日毕,浚练湖夫三千人,九十日毕,人日支钞一两、米三升,共该钞万八千一十四锭二十两,米二万七千二十一石六斗,实征夫万三千五百十二人,共役三十三日,支钞八千六百七十九锭三十六两,粮万三千十九石五斗八升。比附元料,省钞九千三百三十四锭三十四两,粮万四千二石二升。其练湖未毕,相视地形水势再议。”  参政董中奉又言:“练湖旧有湖兵四十三人,添补五十七名,共百人,于本路州县苗粮三石之下、二石之上差充,专任修筑湖岸,设提领二员、壕寨二人、司吏三人,于有出身人内选用。”工部议:“练湖所设提领人等印信,即同湖兵,宜咨本省遍行议拟。”又镇江路言:“河、练湖今已开浚,若不设法关防,徒劳民力。除关本路达鲁花赤兀鲁失海牙总治其事,同知哈散、知事程郇专管启闭斗门。”行省从之。  吴松江  浙西诸山之水受之太湖,下为吴松江,东汇淀山湖以入海,而潮汐来往,逆涌浊沙,上泾河口,是以宋时设置撩洗军人,专掌修治。元既平宋,军士罢散,有司不以为务,势豪租占为荡为田,州县不得其人,辄行许准,以致湮塞不通,公私俱失其利久矣。  至治三年,江浙省臣方以为言,就委嘉兴路治中高朝列、湖州路知事丁将仕同本处正官,体究旧曾疏浚通海故道,及新生沙涨碍水处所,商度开涤图呈。据丁知事等官按视讲究,合开浚河道五十五处。内常熟州九处,十三段,该工百三十二万一千五百六十二,昆山州十一处,九十五里,用工二万七千四百,役夫四百五十六,宜于本州有田一顷之上户内,验田多寡,算量里步均派,自备粮赴功疏浚。正月上旬兴工,限六十日工毕,二年一次举行。嘉定州三十五处,五百三十八里,该工百二十六万七千五十九,日支粮一升,计米万二千六百七十石五斗九升,日役夫二万一千一百一十七,六十日毕。工程浩大,米粮数多,乞依年例,劝率附河有田用水之家,自备口粮,佃户佣力开浚。奈本州连年被灾,今岁尤甚,力有不逮,宜从上司区处。高治中会集松江府各州县官按视,议合浚河渠,华亭县九处,计五百二十八里,该工九百六十八万四千八百八十二,役夫十六万一千四百一十四,人日支粮二升,计米十九万三千六百九十七石六斗四升。上海县十四处,计四百七十一里,该工千二百三十六万八千五十二,日役夫二万六千一百三十四,人日支粮二升,计二十四万七千三百六十一石四升,六十日工毕。官给之粮,佣民疏治。如下年丰稔,劝率有田之家,五十亩出夫一人,十亩之上验数合出,止于本保开浚。其权势之家,置立鱼簖并沙涂栽苇者,依上出夫。  其上海、嘉定连年旱涝,皆缘河口湮塞,旱则无以灌溉,涝则不能疏泄,累致凶歉,官民俱病。至元三十年以后,两经疏辟,稍得丰稔。比年又复壅闭,势家愈加租占,虽得征赋,实失大利。上海县岁收官粮一十七万石,民粮三万余石,略举似延祐七年灾伤五万八千七百余石,至治元年灾伤四万九千余石,二年十万七千余石,水旱连年,殆无虚岁,不惟亏欠官粮,复有赈贷之费。近委官相视地形,讲议疏浚,其通海大江,未易遽治;旧有河港联络官民田土之间、藉以灌溉者,今皆填塞,必须疏通,以利耕种。欲令有田人户自为开浚,而工役浩繁,民力不能独成。由是议,上海、嘉定河港,宜令本处所管军民站灶僧道诸色有田者,以多寡出夫,自备粮修治,州县正官督役。其豪势租占荡田、妨水利者,并与除辟。本处民田税粮全免一年,官租减半。今秋收成,下年农隙举行,行省、行台、廉访司官巡镇。外据华亭、昆山、常熟州河港,比上海、嘉定缓急不同,难为一体,从各处劝农正官督有田之家,备粮并工修治。若遽兴工,阴阳家言癸亥年动土有忌,预为咨禀可否。  至泰定元年十月十九日,右丞相旭迈杰等奏:“江浙省言,吴松江等处河道壅塞,宜为疏涤,仍立闸以节水势。计用四万余人,今岁十二月为始,至正月终,六十日可毕,用二万余人,二年可毕。其丁夫于旁郡诸色户内均差,依练湖例,给佣直粮食,行省、行台、廉访司并有司官同提调。臣等议,此事官民两便,宜从其请。若丁夫有余,止令一年毕。命脱欢答剌罕诸臣同提调,专委左丞朵兒只班及前都水任少监董役。”得旨,移文行省,准拟疏治。江浙省下各路发夫入役,至二年闰正月四日工毕。  淀山湖  太湖为浙西巨浸,上受杭、湖诸山之水,潴蓄之余,分汇为淀山湖,东流入海。  世祖末年,参政暗都剌言:“此湖在宋时委官差军守之,湖旁余地,不许侵占,常疏其壅塞,以泄水势。今既无人管领,遂为势豪绝水筑堤,绕湖为田,湖狭不足潴蓄,每遇霖潦,泛溢为害。昨本省官忙古?等兴言疏治,因受曹总管金而止。张参议、潘应武等相继建言,识者咸以为便。臣等议,此事可行无疑。然虽军民相参,选委廉干官提督,行省山住子、行院董八都见子、行台哈剌?令亲诣相视,会计合用军夫拟禀。”世祖曰:“利益美事,举行已晚,其行之。”既而平章铁哥言:“委官相视,计用夫十二万,百日可毕。昨奏军民共役,今民丁数多,不须调军。”世祖曰:“有损有益,咸令均齐,毋自疑惑,其均科之。”  至元三十一年,世祖崩,成宗即位。平章铁哥奏:“太湖、淀山湖昨尝奏过先帝,差倩民夫二十万疏掘已毕。今诸河日受两潮,渐致沙涨,若不依旧宋例,令军屯守,必致坐隳成功。臣等议,常时工役拨军,枢府犹且吝惜,屯守河道用军八千,必辞不遣。淀山湖围田赋粮二万石,就以募民夫四千,调军士四千与同屯守。立都水防田使司,职掌收捕海贼,修治河渠围田。”命伯颜察兒暨枢密院议毕闻奏。于是枢府言:“尝奏淀山湖在宋时设军屯守,范殿帅、硃、张辈必知其故,拟与省官集议定禀奏,有旨从之。乃集枢府官及范殿帅等共议,硃、张言:‘宋时屯守河道,用手号军,大处千人,小处不下三四百,隶巡检司管领。’范殿帅言:‘差夫四千,非动摇四十万户不可,若令五千军屯守,就委万户一员提调,事或可行。’臣等亦以为然,与都水巡防万户府职名,俾隶行院。”枢府官又言:“若与知源委之人询其详,候至都定议。”从之。  盐官州海塘  盐官州去海岸三十里,旧有捍海塘二,后又添筑咸塘,在宋时亦尝崩陷。成宗大德三年,塘岸崩,都省委礼部郎中游中顺,洎本省官相视,虚沙复涨,难于施力。至仁宗延祐己未、庚申间,海汛失度,累坏民居,陷地三十余里。其时省宪官共议,宜于州后北门添筑土塘,然后筑石塘,东西长四十三里,后以潮汐沙涨而止。  至泰定即位之四年二月间,风潮大作,冲捍海小塘,坏州郭四里。杭州路言:“与都水庸田司议,欲于北地筑塘四十余里,而工费浩大,莫若先修咸塘,增其高阔,填塞沟港,且浚深近北备塘濠堑,用桩密钉,庶可护御。”江浙省准下本路修治。都水庸田司又言:“宜速差丁夫,当水入冲堵闭,其不敷工役,于仁和、钱塘及嘉兴附近州县诸色人户内斟酌差倩,即日沦没不已,旦夕诚为可虑。”工部议:“海岸崩摧重事也,宜移文江浙行省,督催庸田使司、盐运司及有司发丁夫修治,毋致侵犯城郭,贻害居民。”五月五日,平章秃满迭兒、茶乃、史参政等奏:“江浙省四月内,潮水冲破盐官州海岸,令庸田司官征夫修堵,又令僧人诵经,复差人令天师致祭。臣等集议,世祖时海岸尝崩,遣使命天师祈祀,潮即退,今可令直省舍人伯颜奉御香,令天师依前例祈祀。”制曰:“可。”既而杭州路又言:“八月以来,秋潮汹涌,水势愈大,见筑沙地塘岸,东西八十余步,造木柜石囤以塞其要处。本省左丞相脱欢等议,安置石囤四千九百六十,抵御锼啮,以救其急,拟比浙江立石塘,可为久远。计工物,用钞七十九万四千余锭,粮四万六千三百余石,接续兴修。”  致和元年三月,省臣奏:“江浙省并庸田司官修筑海塘,作竹蘧篨,内实以石,鳞次垒叠以御潮势,今又沦陷入海,见图修治,倘得坚久之策,移文具报。臣等集议,此重事也,旦夕驾幸上都,分官扈从,不得圆议。今差户部尚书李家奴、工部尚书李嘉宾、枢密院属卫指挥青山、副使洪灏、宣政佥院南哥班与行省左丞相脱欢及行台、行宣政院、庸田使司诸臣,会议修治之方。合用军夫,除戍守州县关津外,酌量差拨,从便添支口粮。合役丁力,附近有田之民,及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等户内点倩。凡工役之时,诸人毋或沮坏,违者罪之。合行事务,提调官移文禀奏施行。”有旨从之。四月二十八日,朝廷所委官,洎行省台院及庸田司等官议:“大德、延祐欲建石塘未就。泰定四年春,潮水异常,增筑土塘,不能抵御,议置板塘,以水涌难施工,遂作蘧篨木柜,间有漂沉,欲踵前议,叠石塘以图久远。为地脉虚浮,比定海、浙江、海盐地形水势不同,由是造石囤于其坏处叠之,以救目前之急。已置石囤二十九里余,不曾崩陷,略见成效。”庸田司与各路官同议,东西接垒石囤十里,其六十里塘下旧河,就取土筑塘,凿东山之石以备崩损。  文宗天历元年十一月,都水庸田司言:“八月十日至十九日,正当大汛,潮势不高,风平水稳。十四日,祈请天妃入庙,自本州岳庙东海北护岸鳞鳞相接。十五日至十九日,海岸沙涨,东西长七里余,南北广或三十步,或数十百步,渐见南北相接。西至石囤,已及五都,修筑捍海塘与盐塘相连,直抵岩门,障御石囤。东至十一都六十里塘,东至东大尖山嘉兴、平湖三路所修处海口。自八月一日至二日,探海二丈五尺;至十九日、二十日探之,先二丈者今一丈五尺,先一丈五尺者今一丈。西自六都仁和县界赭山、雷山为首,添涨沙涂,已过五都四都,盐官州廊东西二都,沙土流行,水势俱浅。二十日,复巡视自东至西岸脚涨沙,比之八月十七日渐增高阔。二十七日至九月四日大汛,本州岳庙东西,水势俱浅,涨沙东过钱家桥海岸,元下石囤木植,并无颓圮,水息民安。”于是改盐官州曰海宁州。  龙山河道  龙山河在杭州城外,岁久淤塞。武宗至大元年,江浙省令史裴坚言:“杭州钱塘江,近年以来为沙涂壅涨,潮水远去,离北岸十五里,舟楫不能到岸。商旅往来,募夫搬运十七八里,使诸物翔涌,生民失所,递运官物,甚为烦扰。访问宋时并江岸有南北古河一道,名龙山河,今浙江亭南至龙山闸约一十五里,粪坏填塞,两岸居民间有侵占。迹其形势,宜改修运河,开掘沙土,封闸搬载,直抵浙江,转入两处市河,免担负之劳,生民获惠。”省下杭州路相视,钱塘县城南上隅龙山河至横河桥,委系旧河,居民侵占,起建房屋,若疏通以接运河,公私大便。计工十五万七千五百六十六,日役夫五千二百五十二,度可三十日毕。所役夫于本路录事司、仁和、钱塘县富实之家差倩,就持筐檐锹?应役。人日支官粮二升,该米三千一百五十一石三斗二升。河长九里三百六十二步,造石桥八,立上下二闸,计用钞一百六十三锭二十三两四钱七分七厘。省准咨请丞相脱脱总治其事,于仁宗延祐三年三月七日兴工,至四月十八日工毕。

【版权声明】

《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元史》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志第十八 礼乐一-元史

志第十八 礼乐一 《传》曰:“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致礼以治躬,外貌斯须不庄不敬,则慢易之心入之矣;致乐以治心1845年发表。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元史

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 ○黄河 至正四年夏五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堤。六月,又北决金堤,并河郡邑济宁、单州、虞城、砀山、金乡、鱼台、丰、沛、,

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元史

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 ○黄河 黄河之水,其源远而高,其流大而疾,其为患于中国者莫甚焉,前史载河决之患详矣。 世祖至元九年七月,卫辉路新乡县广盈仓南河北岸决五十余步。八月,

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

  ○黄河  至正四年夏五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堤。六月,又北决金堤,并河郡邑济宁、单州、虞城、砀山、金乡、鱼台、丰、沛、定陶、楚丘、武城,以至曹州、东明、钜野、郓城、嘉祥、汶上、任城等处皆罹水患,民老弱昏垫,壮者流离四方。水势北侵安山,沿入会通、运河,延袤济南、河间,将坏两漕司盐场,妨国计甚重。省臣以闻,朝廷患之,遣使体量,仍督大臣访求治河方略。  九年冬,脱脱既复为丞相,慨然有志于事功,论及河决,即言于帝,请躬任其事,帝嘉纳之。乃命集群臣议廷中,而言人人殊,唯都漕运使贾鲁,昌言必当治。先是,鲁尝为山东道奉使宣抚首领官,循行被水郡邑,具得修捍成策;后又为都水使者,奉旨诣河上相视,验状为图,以二策进献:一议修筑北堤以制横溃,其用功省;一议疏塞并举,挽河使东行以复故道,其功费甚大。至是复以二策封,脱脱韪其后策。议定,乃荐鲁于帝,大称旨。  十一年四月初四日,下诏中外,命鲁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进秩二品,授以银印。发汴梁、大名十有三路民十五万人,庐州等戍十有八翼军二万人供役,一切从事大小军民,咸禀节度,便宜兴缮。是月二十二日鸠工,七月疏凿成,八月决水故河,九月舟楫通行,十一月水土工毕,诸扫诸堤成。河乃复故道,南汇于淮,又东入于海。帝遣贵臣报祭河伯,召鲁还京师,论功超拜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其宣力诸臣迁赏有差,赐丞相脱脱世袭答剌罕之号,特命翰林学士承旨欧阳玄制河平碑文,以旌劳绩。  玄既为河平之碑,又自以为司马迁、班固记河渠沟洫,仅载治水之道,不言其方,使后世任斯事者无所考则,乃从鲁访问方略,及询过客,质吏牍,作《至正河防记》,欲使来世罹河患者按而求之。其言曰:  治河一也,有疏、有浚、有塞,三者异焉。酾河之流,因而导之,谓之疏。去河之淤,因而深之,谓之浚。抑河之暴,因而扼之,谓之塞。疏浚之别有四:曰生地,曰故道,曰河身,曰减水河。生地有直有纡,因直而凿之,可就故道。故道有高有卑,高者平之以趋卑,高卑相就,则高不壅,卑不潴,虑夫壅生溃,潴生堙也。河身者,水虽通行,身有广狭,狭难受水,水益悍,故狭者以计辟之;广难为岸,岸善崩,故广者以计御之。减水河者,水放旷则以制其狂,水隳突则以杀其怒。  治堤一也,有创筑、修筑、补筑之名,有剌水堤,有截河堤,有护岸堤,有缕水堤,有石船堤。  治扫一也,有岸扫、水扫,有龙尾、栏头、马头等扫。其为扫台及推卷、牵制、珣挂之法,有用土、用石、用铁、用草、用木、用杙、用纟亘之方。  塞河一也,有缺口,有豁口,有龙口。缺口者,已成川。豁口者,旧常为水所豁,水退则口下于堤,水涨则溢出于口。龙口者,水之所会,自新河入故道之氵众也。  此外不能悉书,因其用功之次第,而就述于其下焉。  其浚故道,深广不等,通长二百八十里百五十四步而强。功始自白茅,长百八十二里。继自黄陵冈至南白茅,辟生地十里。口初受,广百八十步,深二丈有二尺,已下停广百步,高下不等,相折深二丈及泉。曰停、曰折者,用古算法,因此推彼,知其势之低昂,相准折而取匀停也。南白茅至刘庄村,接入故道十里,通折垦广八十步,深九尺。刘庄至专固,百有二里二百八十步,通折停广六十步,深五尺。专固至黄固,垦生地八里,面广百步,底广九十步,高下相折,深丈有五尺。黄固至哈只口,长五十一里八十步,相折停广垦六十步,深五尺。乃浚凹里减水河,通长九十八里百五十四步。凹里村缺河口生地,长三里四十步,面广六十步,底广四十步,深一丈四尺。自凹里生地以下旧河身至张赞店,长八十二里五十四步。上三十六里,垦广二十步,深五尺;中三十五里,垦广二十八步,深五尺;下十里二百四十步,垦广二十六步,深五尺。张赞店至杨青村,接入故道,垦生地十有三里六十步,面广六十步,底广四十步,深一丈四尺。  其塞专固缺口,修堤三重,并补筑凹里减水河南岸豁口,通长二十里三百十有七步。其创筑河口前第一重西堤,南北长三百三十步,面广二十五步,底广三十三步,树置桩橛,实以土牛、草苇、杂梢相兼,高丈有三尺,堤前置龙尾大扫。言龙尾者,伐大树连梢系之堤旁,随水上下,以破啮岸浪者也。筑第二重正堤,并补两端旧堤,通长十有一里三百步。缺口正堤长四里,两堤相接旧堤,置桩堵闭河身,长百四十五步,用土牛、草苇、梢土相兼修筑,底广三十步,修高二丈。其岸上土工修筑者,长三里二百十有五步有奇,高广不等,通高一丈五尺。补筑旧堤者,长七里三百步,表里倍薄七步,增卑六尺,计高一丈。筑第三重东后堤,并接修旧堤,高广不等,通长八里。补筑凹里减水河南岸豁口四处,置桩木,草土相兼,长四十七步。  于是塞黄陵全河,水中及岸上修堤长三十六里百三十六步。其修大堤刺水者二,长十有四里七十步。其西复作大堤刺水者一,长十有二里百三十步。内创筑岸上土堤,西北起李八宅西堤,东南至旧河岸,长十里百五十步,颠广四步,趾广三之,高丈有五尺。仍筑旧河岸至入水堤,长四百三十步,趾广三十步,颠杀其六之一,接修入水。  两岸扫堤并行。作西扫者夏人水工,征自灵武;作东扫者汉人水工,征自近畿。其法以竹络实以小石,每扫不等,以蒲苇绵腰索径寸许者从铺,广可一二十步,长可二三十步。又以曳扫索綯径三寸或四寸、长二百余尺者衡铺之。相间复以竹苇麻釭大纤,长三百尺者为管心索,就系绵腰索之端于其上,以草数千束,多至万余,匀布厚铺于绵腰索之上,袴而纳之,丁夫数千,以足蹈实,推卷稍高,即以水工二人立其上,而号于众,众声力举,用小大推梯,推卷成扫,高下长短不等,大者高二丈,小者不下丈余。又用大索或互为腰索,转致河滨,选健丁操管心索,顺扫台立踏,或挂之台中铁猫大橛之上,以渐缒之下水。扫后掘地为渠,陷管心索渠中,以散草厚覆,筑之以土,其上复以土牛、杂草、小扫梢土,多寡厚薄,先后随宜。修叠为扫台,务使牵制上下,缜密坚壮,互为掎角,扫不动摇。日力不足,火以继之。积累既毕,复施前法,卷扫以压先下之扫,量水浅深,制扫厚薄,叠之多至四扫而止。两扫之间置竹络,高二丈或三丈,围四丈五尺,实以小石、土牛。既满,系以竹缆,其两旁并扫,密下大桩,就以竹络上大竹腰索系于桩上。东西两扫及其中竹络之上,以草土等物筑为扫台,约长五十步或百步,再下扫,即以竹索或麻索长八百尺或五百尺者一二,杂厕其余管心索之间,俟扫入水之后,其余管心索如前珣挂,随以管心长索,远置五七十步之外,或铁猫,或大桩,曳而系之,通管束累日所下之扫,再以草土等物通修成堤,又以龙尾大扫密挂于护堤大桩,分析水势。其堤长二百七十步,北广四十二步,中广五十五步,南广四十二步,自颠至趾,通高三丈八尺。  其截河大堤,高广不等,长十有九里百七十七步。其在黄陵北岸者,长十里四十一步。筑岸上土堤,西北起东西故堤,东南至河口,长七里九十七步,颠广六步,趾倍之而强二步,高丈有五尺,接修入水。施土牛、小扫梢草杂土,多寡厚薄随宜修叠,及下竹络,安大桩,系龙尾扫,如前两堤法。唯修叠扫台,增用白阑小石。并扫上及前几修扫堤一,长百余步,直抵龙口。稍北,栏头三扫并行,扫大堤广与刺水二堤不同,通前列四扫,间以竹络,成一大堤,长二百八十步,北广百一十步,其颠至水面高丈有五尺,水面至泽腹高二丈五尺,通高三丈五尺;中流广八十步,其颠至水面高丈有五尺,水面至泽腹高五丈五尺,通高七丈。并创筑缕水横堤一,东起北截河大堤,西抵西刺水大堤。又一堤东起中刺水大堤,西抵西刺水大堤,通长二里四十二步,亦颠广四步,趾三之,高丈有二尺。修黄陵南岸,长九里百六十步,内创岸土堤,东北起新补白茅故堤,西南至旧河口,高广不等,长八里二百五十步。  乃入水作石船大堤,盖由是秋八月二十九日乙巳道故河流,先所修北岸西中刺水及截河三堤犹短,约水尚少,力未足恃。决河势大,南北广四百余步,中流深三丈余,益以秋涨,水多故河十之八。两河争流,近故河口,水刷岸北行,洄漩湍激,难以下扫。且扫行或迟,恐水尽涌入决河,因淤故河,前功遂隳。鲁乃精思障水入故河之方,以九月七日癸丑,逆流排大船二十七艘,前后连以大桅或长桩,用大麻索、竹纟亘绞缚,缀为方舟。又用大麻索、竹纟亘用船身缴绕上下,令牢不可破,乃以铁猫于上流?垂之水中。又以竹纟亘绝长七八百尺者,系两岸大橛上,每纟亘或?垂二舟或三舟,使不得下,船腹略铺散草,满贮小石,以合子板钉合之,复以扫密布合子板上,或二重,或三重,以大麻索缚之急,复缚横木三道于头桅,皆以索维之,用竹编笆,夹以草石,立之桅前,约长丈余,名曰水帘桅。复以木?耆拄,使帘不偃仆,然后选水工便捷者,每船各二人,执斧凿,立船首尾,岸上搥鼓为号,鼓鸣,一时齐凿,须臾舟穴,水入,舟沉,遏决河。水怒溢,故河水暴增,即重树水帘,令后复布小扫土牛白阑长梢,杂以草土等物,随以填垛以继之。石船下诣实地,出水基趾渐高,复卷大扫以压之。前船势略定,寻用前法,沉余船以竟后功。昏晓百刻,役夫分番甚劳,无少间断。船堤之后,草扫三道并举,中置竹络盛石,并扫置桩,系缆四扫及络,一如修北截水堤之法。第以中流水深数丈,用物之多,施功之大,数倍他堤。船堤距北岸才四五十步,势迫东河,流峻若自天降,深浅叵测。于是先卷下大扫约高二丈者,或四或五,始出水面。修至河口一二十步,用工尤艰。薄龙口,喧豗猛疾,势撼扫基,陷裂欹倾,俄远故所,观者股弁,众议腾沸,以为难合,然势不容已。鲁神色不动,机解捷出,进官吏工徒十余万人,日加奖谕,辞旨恳至,众皆感激赴功。十一月十一日丁巳,龙口遂合,决河绝流,故道复通。又于堤前通卷栏头扫各一道,多者或三或四,前扫出水,管心大索系前扫,?垂后阑头扫之后,后扫管心大索亦系小扫,?垂前阑头扫之前,后先羁縻,以锢其势。又于所交索上及两扫之间,压以小石白阑土牛,草土相半,厚薄多寡,相势措置。  扫堤之后,自南岸复修一堤,抵已闭之龙口,长二百七十步。船堤四道成堤,用农家场圃之具曰辘轴者,穴石立木如比栉,珣前扫之旁,每步置一辘轴,以横木贯其后,又穴石,以径二寸余麻索贯之,系横木上,密挂龙尾大扫,使夏秋潦水、冬春凌筼,不得肆力于岸。此堤接北岸截河大堤,长二百七十步,南广百二十步,颠至水面高丈有七尺,水面至泽腹高四丈二尺;中流广八十步,颠至水面高丈有五尺,水面至泽腹高五丈五尺;通高七丈。仍治南岸护堤扫一道,通长百三十步,南岸护岸马头扫三道,通长九十五步。修筑北岸堤防,高广不等,通长二百五十四里七十一步。白茅河口至板城,补筑旧堤,长二十五里二百八十五步。曹州板城至英贤村等处,高广不等,长一百三十三里二百步。梢冈至砀山县,增培旧堤,长八十五里二十步。归德府哈只口至徐州路三百余里,修完缺口一百七处,高广不等,积修计三里二百五十六步。亦思剌店缕水月堤,高广不等,长六里三十步。  其用物之凡,桩木大者二万七千,榆柳杂梢六十六万六千,带梢连根株者三千六百,藁秸蒲苇杂草以束计者七百三十三万五千有奇,竹竿六十二万五千,苇席十有七万二千,小石二千艘,绳索小大不等五万七千,所沉大船百有二十,铁缆三十有二,铁猫三百三十有四,竹篾以斤计者十有五万,?垂石三千塊,铁钻万四千二百有奇,大钉三万三千二百三十有二。其余若木龙、蚕椽木、麦稭、扶桩、铁叉、铁吊、枝麻、搭火钩、汲水、贮水等具皆有成数。官吏俸给,军民衣粮工钱,医药、祭祀、赈恤、驿置马乘及运竹木、沉船、渡船、下桩等工,铁、石、竹、木、绳索等匠佣赀,兼以和买民地为河,并应用杂物等价,通计中统钞百八十四万五千六百三十六锭有奇。  鲁尝有言:“水工之功,视土工之功为难;中流之功,视河滨之功为难;决河口视中流又难;北岸之功视南岸为难。用物之效,草虽至柔,柔能狎水,水渍之生泥,泥与草并,力重如碇。然维持夹辅,缆索之功实多。”盖由鲁习知河事,故其功之所就如此。  玄之言曰:“是役也,朝廷不惜重费,不吝高爵,为民辟害。脱脱能体上意,不惮焦劳,不恤浮议,为国拯民。鲁能竭其心思智计之巧,乘其精神胆气之壮,不惜劬瘁,不畏讥评,以报君相知人之明。宜悉书之,使职史氏者有所考证也。”  先是岁庚寅,河南北童谣云:“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及鲁治河,果于黄陵冈得石人一眼,而汝、颍之妖寇乘时而起。议者往往以谓天下之乱,皆由贾鲁治河之役,劳民动众之所致。殊不知元之所以亡者,实基于上下因循,狃于宴安之习,纪纲废弛,风俗偷薄,其致乱之阶,非一朝一夕之故,所由来久矣。不此之察,乃独归咎于是役,是徒以成败论事,非通论也。设使贾鲁不兴是役,天下之乱,讵无从而起乎?今故具录玄所记,庶来者得以详焉。  蜀堰  江水出蜀西南徼外,东至于岷山,而禹导之。秦昭王时,蜀太守李冰凿离堆,分其江以灌川蜀,民用以饶。历千数百年,所过冲薄荡啮,又大为民患。有司以故事,岁治堤防,凡一百三十有三所,役兵民多者万余人,少者千人,其下犹数百人。役凡七十日,不及七十日,虽事治,不得休息。不役者,日出三缗为庸钱。由是富者屈于赀,贫者屈于力,上下交病,会其费,岁不下七万缗。大抵出于民者,十九藏于吏,而利之所及,不足以偿其费矣。  元统二年,佥四川肃政廉访司事吉当普巡行周视,得要害之处三十有二,余悉罢之。召灌州判官张弘,计曰:“若甃之以石,则岁役可罢,民力可苏矣。”弘曰:“公虑及此,生民之福,国家之幸,万世之利也。”弘遂出私钱,试为小堰,堰成,水暴涨而堰不动。乃具文书,会行省及蒙古军七翼之长、郡县守宰,下及乡里之老,各陈利害,咸以为便。复祷于冰祠,卜之吉。于是征工发徒,以仍改至元元年十有一月朔日,肇事于都江堰,即禹凿之处,分水之源也。盐井关限其西北,水西关据其西南,江南北皆东行。北旧无江,冰凿以辟沫水之害,中为都江堰,少东为大、小钓鱼,又东跨二江为石门,以节北江之水,又东为利民台,台之东南为侍郎、杨柳二堰,其水自离堆分流入于南江。  南江东至鹿角,又东至金马口,又东道大安桥,入于成都,俗称大皁江,江之正源也。北江少东为虎头山,为斗鸡台。台有水则,以尺画之,凡十有一。水及其九,其民喜,过则忧,没其则则困。又书“深淘滩,高作堰”六字其旁,为治水之法,皆冰所为也。又东为离堆,又东过凌虚、步云二桥,又东至三石洞,酾为二渠。其一自上马骑东流,过郫,入于成都,古谓之内江,今府江是也;其一自三石洞北流,过将军桥,又北过四石洞,折而东流,过新繁,入于成都,古谓之外江。此冰所穿二江也。  南江自利民台有支流,东南出万工堰,又东为骆驼,又东为碓口,绕青城而东,鹿角之北涯,有渠曰马坝,东流至成都,入于南江。渠东行二十余里,水决其南涯四十有九,每岁疲民力以塞之。乃自其北涯凿二渠,与杨柳渠合,东行数十里,复与马坝渠会,而渠成安流。自金马口之西凿二渠,合金马渠,东南入于新津江,罢蓝淀、黄水、千金、白水、新兴至三利十二堰。  北江三石洞之东为外应、颜上、五斗诸堰,外应、颜上之水皆东北流,入于外江。五斗之水,南入马坝渠,皆内江之支流也。外江东至崇宁,亦为万工堰。堰之支流,自北而东,为三十六洞,过清白堰东入于彭、汉之间。而清白堰水溃其南涯,延袤三里余,有司因溃以为堰。堰辄坏,乃疏其北涯旧渠,直流而东,罢其堰及三十六洞之役。  嘉定之青神,有堰曰鸿化,则授成其长吏,应期而功毕。若成都之九里堤,崇宁之万工堰,彰之堋口、丰润、千江、石洞、济民、罗江、马脚诸堰,工未及施,则召长吏免谕,使及农隙为之。诸堰都江及利民台之役最大,侍郎、杨柳、外应、颜上、五斗次之,鹿角、万工、骆驼、碓口、三利又次之。而都江又居大江中流,故以铁万六千斤,铸为大龟,贯以铁柱,而镇其源,然后即工。  诸堰皆甃以石,范铁以关其中,取桐实之油,和石灰,杂麻丝,而捣之使熟,以苴罅漏。岸善崩者,密筑江石以护之,上植杨柳,旁种蔓荆,栉比鳞次,赖以为固,盖以数百万计。所至或疏旧渠以导其流,或凿新渠以杀其势。遇水之会,则为石门,以时启闭而泄蓄之,用以节民力而资民利,凡智力所及,无不为也。初,郡县及兵家共掌都江之政,延祐七年,其兵官奏请独任郡县,民不堪其役‖至是复合焉。常岁获水之利仅数月,堰辄坏,至是,虽缘渠所置碓硙纺绩之处以千万计,四时流转而无穷。  其始至都江,水深广莫可测,忽有大洲涌出其西南,方可数里,人得用事其间。入山伐石,崩石已满,随取而足。蜀故多雨,自初役至工毕,无雨雪,故力省而功倍,若有相之者。五越月,功告成,而吉当普以监察御史召,省台上其功,诏揭扌奚斯制文立碑以旌之。  是役也,凡石工、金工皆七百人,木工二百五十人,役徒三千九百人,而蒙古军居其二千。粮为石千有奇,石之材取于山者百万有奇,石之灰以斤计者六万有奇,油半之,铁六万五千斤,麻五千斤。撮其工之直、物之价,以缗计者四万九千有奇,皆出于民之庸,而在官之积者,尚余二十万一千八百缗,责灌守以贷于民,岁取其息,以备祭祀及淘滩修堰之费。仍蠲灌之兵民所常徭役,俾专其力于堰事。  泾渠  泾渠者,在秦时韩使水工郑国说秦,凿泾水,自仲山西抵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于洛三百余里以溉田,盖欲以罢秦之力,使无东伐。秦觉其谋,欲杀之,郑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利。”秦以为然,使迄成之,号郑渠。汉时有白公者,奏穿渠引泾水,起谷口,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曰白渠。历代因之,皆享其利。至宋时,水冲啮,失其故迹。熙宁间,诏赐常平息钱,助民兴作,自仲山旁开凿石渠,从高泻水,名丰利渠。  元至元间,立屯田府督治之。大统八年,泾水暴涨,毁堰塞渠,陕西行省命屯田府总管夹谷伯颜帖木兒及泾阳尹王琚疏道之,起泾阳、高陵、三原、栎阳用水人户及渭南、栎阳、泾阳三屯所人夫,共三千余人兴作,水通流如旧。其制编荆为囤,贮之以石,复填以草以土为堰,岁时葺理,未尝废止。  至大元年,王琚为西台御史,建言于丰利渠上更开石渠五十一丈,阔一丈,深五尺,积一十五万三千工,每方一尺为一工。自延祐元年兴工,至五年渠成。是年秋,改堰至新口。泰定间,言者谓石渠岁久,水流渐穿逾下,去岸益高。至正三年,御史宋秉亮相视其堰,谓渠积年坎取淤土,叠垒于岸,极为高崇,力难送土于上,因请就岸高处开通鹿巷,以便夫行,廷议允可。四年,屯田同知牙八胡、泾尹李克忠发丁夫开鹿巷八十四处,削平土垒四百五十余步。二十年,陕西行省左丞相帖里帖木兒遣都事杨钦修治,凡溉农田四万五千余顷。  金口河  至正二年正月,中书参议孛罗帖木兒、都水傅佐建言,起自通州南高丽庄,直至西山石峡铁板开水古金口一百二十余里,创开新河一道,深五丈,广二十丈,放西山金口水东流至高丽庄,合御河,接引海运至大都城内输纳。是时,脱脱为中书右丞相,以其言奏而行之。廷臣多言其不可,而左丞许有壬言尤力,脱脱排群议不纳,务于必行。有壬因条陈其利害,略曰:  大德二年,浑河水发为民害,大都路都水监将金口下闭闸板。五年间,浑河水势浩大,郭太史恐冲没田薛二村、南北二城,又将金口已上河身,用砂石杂土尽行堵闭。至顺元年,因行都水监郭道寿言,金口引水过京城至通州,其利无穷,工部官并河道提举司、大都路及合属官员耆老等相视议拟,水由二城中间窒碍。又卢沟河自桥至合流处,自来未尝有渔舟上下,此乃不可行船之明验也。且通州去京城四十里,卢沟止二十里,此时若可行船,当时何不于卢沟立马头,百事近便,却于四十里外通州为之?又西山水势高峻,亡金时,在都城之北流入郊野,纵有冲决,为害亦轻。今则在都城西南,与昔不同。此水性本湍急,若加以夏秋霖潦涨溢,则不敢必其无虞,宗庙社稷之所在,岂容侥幸于万一?若一时成功,亦不能保其永无冲决之患。且亡金时此河未必通行,今所有河道遗迹,安知非作而复辍之地乎?又地形高下不同,若不作闸,必致走水浅涩,若作闸以节之,则沙泥浑浊,必致淤塞,每年每月专人挑洗,盖无穷尽之时也。且郭太史初作通惠河时,何不用此水,而远取白浮之水,引入都城,以供闸坝之用?盖白浮之水澄清,而此水浑浊不可用也。此议方兴,传闻于外,万口一辞,以为不可。若以为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人言不足听,则是商鞅、王安石之法,当今不宜有此。  议既上,丞相终不从,遂以正月兴工,至四月功毕。起闸放金口水,流湍势急,沙泥壅塞,船不可行,而开挑之际,毁民庐舍坟茔,夫丁死伤甚众,又费用不赀,卒以无功。继而御史纠劾建言者,孛罗帖木兒、傅佐俱伏诛。今附载其事于此,用为妄言水利者之戒。

版权声明:

本站《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元史》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成语对对子网,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五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五 之清实录光绪朝实录,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实录卷之三百三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实录卷之三百三 之清实录光绪朝实录,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元史

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 ○黄河 至正四年夏五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堤。六月,又北决金堤,并河郡邑济宁、单州、虞城、砀山、金乡、鱼台、丰、沛、

实录卷之三百三 

光绪十七年。辛卯。十一月。辛酉。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至庚寅皆如之。记注  

○谕军机大臣等、裕禄等奏、请饬拨东三省来年的饷。并请催欠饷一摺。东三省壬辰年的饷。应拨奉天银二十六万两。吉林银十一万八千七百四十四两零。打牲乌拉银四万四千四百七十一两零。黑龙江银二十七万三千八百两。著户部照数指拨。令各该省督抚等、如数筹解。毋许迟延。并于报解之时。分晰奉天吉林打牲乌拉黑龙江各款目。以免牵混。其各省欠解东三省。本年的饷。暨历年欠饷。著李鸿章、刘坤一、卞宝第、刚毅、沈秉成、德馨、裕宽、谭继洵、福润、世纲、按照单开数目。赶紧筹措。务于年内埽数解清。以济要需。原单均著钞给阅看。将此谕知户部、并由五百里谕知李鸿章、刘坤一、卞宝第、刚毅、沈秉成、德馨、裕宽、谭继洵、福润、并传谕世纲知之。  

○又谕、电寄长顺、电奏已悉。所请添调马步队协防之处。著与定安、依克唐阿会商办理。电寄  

○礼部奏、醇贤亲王园寝祀典。自应遵照醇贤亲王庙祀典办理。所有饔殿内龛案供器等项。应先期制备。并请置设官役守护。得旨、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懿旨。依议。  

○又奏、醇贤亲王园寝设立官役。应否交内务府大臣管理。得旨、朕钦奉懿旨。著交内务府大臣管理。  

○又奉、十一月二十一日。醇贤亲王周年行除服礼。系在冬至大祀天坛斋戒期内。应否改期举行。得旨、朕钦奉懿旨。著改于本月十七日巳刻举行。现月  

○直隶总督李鸿章奏、分拨热河迁安防军、剿捕教匪。得旨、仍著督饬叶志超、会合诸军。迅图扑灭。毋任滋蔓为患。摺包  

○调察哈尔都统奎斌、为热河都统。以镶红旗蒙古都统德铭、为察哈尔都统。未到任前。以口北道吉顺暂行护理。现月  

○命礼亲王世铎、大学士额勒和布、兵部尚书许庚身、刑部尚书孙毓汶、在西苑门内骑马。大学士张之万、在西苑门内乘坐二人肩舆。现月  

○壬戌。谕军机大臣等、德福奏、官军剿匪获胜一摺。此次官军连日剿贼。尚称得手。即著德福、叶志超、督饬派出各队。节节进剿。务期早日歼除。毋留余孽。另片奏、敖罕王旗请兵会剿等语。与本日理藩院奏、喀喇沁札萨克郡王旺都特那木济勒呈报被扰情节。大略相同。著李鸿章迅饬叶志超、分兵驰赴该王旗等处。实力防剿。认真保护。以卫藩服而靖地方。德福摺片。理藩院摺。均著钞给李鸿章阅看。将此谕知理藩院、并由五百里谕知李鸿章、德福、并传谕叶志超知之。现月  

○陕西巡抚鹿传霖奏、北山等属。霜雹成灾。得旨、即著迅速查勘。妥筹抚恤。毋任灾黎失所。摺包  

○癸亥。谕内阁、科尔沁博多勒噶台亲王伯彦讷谟祜。忠勤笃实。谨慎老成。于咸丰年闲。挑在御前行走。荷穆宗毅皇帝知遇之隆。锡封贝勒。赏戴三眼花翎。承袭王爵。授为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补授都统。出师奉天。剿平马贼。嗣补阅兵大臣。管理健锐营事务。朕御极后。叠加恩赉。在毓庆宫行走。调补正白旗满洲都统。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管理神机营銮仪卫武备院事务。圆明园火器营等处。均能夙夜宣勤。恪恭罔懈。近因请假葬亲。准回游牧。方冀假满旋京。长承恩眷。遽闻溘逝。悼惜殊深。著派盛京礼部侍郎怀塔布。前往奠醊。赏给陀罗经被。即交该侍郎赉往。赏银五千两治丧。由盛京户部给发。所有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其余饰终典礼。著该衙门查例具奏。伊孙贝勒阿穆尔灵圭、即著承袭亲王。毋庸带领引见。伊子辅国公温都苏、著袭封贝勒。头等台吉博迪苏、著赏给辅国公。以示笃念勋旧至意。寻谥曰慎。现月早事  

○谕军机大臣等、奎斌前已调补热河都统。并派吉顺暂护察哈尔都统。热河防剿事务紧要。奎斌著迅赴新任。毋稍延缓。起程日期。先行驰奏。将此谕令知之。现月  

○直隶总督李鸿章奏、遵查大城县河堤。按亩派工。事称平允。居民亦无怨讟。应令永远遵循。共资保卫。报闻。摺包  

○江苏学政杨颐奏。南菁书院。主讲遥领。事同虚设。请令常川住院。并饬学署著为定章。从之。摺包  

○以镶黄旗满洲副都统文秀为镶红旗蒙古都统。译汉  

○命克勤郡王晋祺、庆郡王奕劻、户部尚书翁同和、都察院左都御史孙家鼐、在西苑门内骑马。现月  

○以遵命捐赈。予贵州布政使王德榜、浙江试用道钱应桂等、各为其父母及尊属建坊。摺包  

○勾到河南山东情实罪犯。停决河南斩犯四人。山东斩犯四人。余五十六人予勾。现月  

○甲子。遣官祭先医之神。记注  

○谕内阁、王文韶等奏、特参庸劣不职各员一摺。云南署武定直隶州知州候补同知任湘、纵差滋扰。物议沸腾。昆阳州知州苏忠廷、徵收含混。捏禀请缓。沾益州知州彭继志、性情卤莽。办事粗率。前署甯州知州南甯县知县陈清昌、讳盗不缉。饰词强辩。均著一并革职。嵩明州知州杨炳霖、庸懦无能。难膺民社。署丽江县知县候补知县刘宇元、才具平庸。办公率忽。惟文理尚优。均著以教职归部铨选。以肃官方。现月  

○谕军机大臣等、现在天气严寒。京城地面。五方杂处。巡防尤关紧要。诚恐有不法匪徒。窝藏盗窃。并行踪诡秘。造谣煽惑等事。著步军统领衙门、顺天府、五城御史、分饰所属。昼夜巡防。严密访查。认真拏办。毋稍疏纵。现月  

○命大学士福锟为阅兵大臣。译汉  

○以庆郡王奕劻为銮仪卫掌卫事大臣。并管武备院事务。译汉  

○以克勤郡王晋祺为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贝勒奕絪为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译汉  

○以户部右侍郎崇礼为右翼总兵。现月  

○调镶白旗满洲副都统敬信为镶黄旗满洲副都统。镶黄旗蒙古副都统赓音布为镶白旗满洲副都统。以礼部左侍郎文兴为镶黄旗蒙古副都统。译汉  

○乙丑。锦州副都统崇善奏、教匪扰及属境。分队设防。得旨、即著饬属严密防范毋稍疏懈。摺包  

○以克勤郡王晋祺为正白旗满洲都统。贝子奕谟为正蓝旗满洲都统。贝勒载濂为镶红旗汉军都统。译汉  

○蠲缓奉天广甯被水地方旗民地租粮赋。现月  

○抚恤琉球国遭风难民如例。  

○丙寅。庄顺皇贵妃忌辰。遣官祭园寝。  

○谕内阁、前据德福奏报。热河朝阳匪徒滋事。当经饬令李鸿章、定安、裕禄、各派兵勇。分投剿捕。旋据直隶提督叶志超奏、在建昌县三十家子等处。剿贼获胜。兹据定安、裕禄、李鸿章、同日奏报。迎剿教匪。屡获大捷情形。览奏均悉。十月二十至二十七等日。奉天所派总兵聂桂林、耿凤鸣等、在朝阳县界连获胜仗。生擒匪首郭万淐等、续获匪首杨明。歼毙教首杜把什。阵毙贼匪千余名。余贼败溃。现复添派总兵张永清等、前往彰武台门一带会剿。叶志超所派各队。于二十七日。在建昌所属五官营。迎剿教匪。格杀大头目傅连信、彭太和、并毙异服诵咒道匪多名。贼尸枕藉。夺获器械马匹无算。平建一带。贼焰顿息。现由建昌至朝阳。节节攻打。并派马队、由喀喇沁王旗西北一路兜剿。办理甚为得手。此次直隶奉天派出各军。奋勇争先。每战皆捷。深堪嘉尚。仍著李鸿章、定安、裕禄、分饬诸军将领。乘此声威、合力进剿。迅将朝阳踞匪。一鼓歼除。毋留余孽。以靖地方。现月  

○谕军机大臣等。有人奏、热河承德府知府启绍。诞妄浮夸。贪婪夙著。横索所属州县赃款。盈千累万。七八月闲。霪雨为灾。颗粒无收。小民环求赈抚。该员怂恿德福。讳匿不报。此次教匪煽乱。首以杀贪官为名。请饬查办等语。著李鸿章按照所参各款。确切查明。如果属实。即著严行参奏。毋稍徇隐。原片著钞给阅看。将此谕令知之。寻奏、教匪煽乱。并非启绍讳灾激变。惟不能消患未形。致被聚谋倡乱。扰害地方。已由吏部议以降二级调用例免重科。婪赃一款。查无确据。惟失察家人联升。府役周宽。藉端诈赃。例有应得处分。应请交部照例议处。从之。现月  

○又谕、有人奏、京营捕务废弛。请饬速筹会缉章程。并仿行保甲各摺片。京师内外城人烟稠密。最易藏奸。全在该管各衙门。认真缉捕。若如所奏近来内城抢劫之案。层见叠出。该衙门员弁。事前既不能防范。事后又不上紧缉获。甚至相率蒙蔽。讳有为无。以至辇毂重地。宵小横行。肆无忌惮。似此因循疲玩。深堪痛恨。著步军统领衙门、顺天府、五城御史、按照摺内所参各案。严拏赃贼。务获惩办。嗣后遇有抢劫之案。著即随时奏闻。一面勒限严缉。傥限满无获。即行从严参办。毋稍宽纵。并著将会缉及保甲章程。迅速妥筹。奏明办理。原摺片均著分别摘钞给与阅看。将此各谕令知之。现月  

○盛京将军裕禄奏、奉省练军。不敷调遣。请暂复原额。俟军务平定。再行裁减。从之。摺包  

○以睿亲王魁斌为内大臣。译汉  

○派贝勒载濂。带领侍卫十员。往奠故刑部尚书嵩申茶酒。追赠太子太保衔赏陀罗经被。治丧银五百两。恤典如例。子一品荫生志贤赏郎中俟及岁时。分部行走。寻予谥文恪。  

○丁卯。谕军机大臣等、御史林启奏南海子自去年大水后围墙多半倾圮。民闲车辆往来纷纷穿越。守门军吏。因以为利。西红门以内。并闻有匪类潜伏。如私销私铸私贩私宰。种种违法。无恶不为。甚至剽劫行旅。出没无常。请饬查禁等语。著奉宸苑、顺天府、严申禁令。实力稽查。如有前项情弊。即著认真拏办。有犯必惩。毋得视为具文。现月  

○又谕、御史陈懋侯奏、热河匪首就擒。请饬解散余党。禁止入会。以安反侧一摺。据称直隶民闲入在理会教者。十室而九。地方官从未禁止。热河匪首郭万淐、即系在理教首。平日妖言惑众。此次竟敢竖旗谋乱。旬日之闲。虏胁万人。惟其中良莠不齐。请出示解散。并严禁民闲。不得私立在理会教名目等语。刻下热河著名匪首。多就歼擒。余皆愚民无知。始则被诱入会。继则被胁为匪。相率就歼。良深悯恻。著裕禄、李鸿章、奎斌、颁发告示。遍行晓谕。无论入会与否。一律准予自新。但能自拔来归。即可宽其既往。庶贼势益孤。不难迅速蒇事。至民闲私立在理会教名目。据称禁烟戒酒。意在保身。惟极其流弊。竟至于聚众起事。嗣后应如何妥筹禁止。以绝乱萌。著李鸿章等察酌情形覆奏。原摺均著钞给阅看。将此各谕令知之。现月  

○又谕、前据卞宝第奏、福建德化县匪徒滋事。当经谕令迅拏首犯。解散胁从。并将官运局委员孙星华等、革职查办。嗣据该督奏、大兵将至。各匪星散。惟匪首陈拱。带伤脱逃。潜赴戴云山藏匿。聚众竖旗。意图抗拒。复谕令督饬提督孙开华等。迅速剿办。兹据御史林启奏、该匪等踞山自守。麕聚将及二万余人。官兵不敌。势甚猖獗。傥连结九龙山会匪。恐将不可复制等语。此案现在办理情形。究竟若何。著卞宝第即行覆奏。一面迅饬孙开华。懔遵前旨。严督各营将弁。会合兜剿。务期一鼓歼除。傥有观望迁延情事。即著严参治罪。并饬总兵罗洪标等、认真防守。毋任窜逸。至委员孙星华。及地方各官。即著迅速查办。并将盐户翁有光、翁栋等、按律严惩。其从前包销派买各弊。出示永远禁革。俾匪徒无所藉口。以散胁从而靖民心。原摺著钞给阅看。将此由四百里谕令知之。现月  

○以刑部尚书孙毓汶为会典馆副总裁官。现月  

○以都察院左都御史贵恒为刑部尚书。盛京礼部侍郎怀塔布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现月  

○命奉宸苑卿立山在总管内务府大臣上行走。现月  

○戊辰。实授立山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兼管奉宸苑事务。现月  

○命喀尔喀亲王那彦图、贝勒载漪、在御前大臣上学习行走。译汉  

○以承恩公桂祥为镶白旗汉军副都统。译汉  

○以亏欠库款。逮已革贵州青溪县知县张伟堂、严讯勒追。现

○予故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于登州建立专祠。从山东巡抚福润请也。摺包  

○予工赈积劳。病故山东莒州知州周秉礼、东平州知州熊翊清等优恤。摺包  

○以捐助蚕桑经费。予安定土司潘承熙为其父母建坊。摺包  

○己巳。谕军机大臣等、德福奏、收复朝阳。并击窜股匪一摺。朝阳县于十月十三日失事。该县廖伦明。并无禀报。直至二十九日。始行具禀收复。所称接仗受伤各节。殊难凭信。难保非当时逃匿。事后捏词避罪。著李鸿章确切查明。廖伦明如有潜逃捏饰情事。即著严参治罪。德福原摺。著钞给阅看。将此谕令知之。现月  

○四川总督刘秉璋奏、遵议部拟筹饷外办各条。一、机器局费少功多。不宜裁撤。所需土税。拟俟后有赢余。再行报解。一、川东各口。新设厘税。除供局用。遵即专款解部。一、勇营经两次裁撤。仅存一万余名。不敷调遣。应请免予再减。一、盐商捐输。拟请推奖本宗外姻宽予限制。下部议。摺包  

○热河都统奎斌奏、因病乞假。得旨、赏假二十日。热河地方紧要。一俟病痊。迅即赴任。摺包  

○直隶提督叶志超奏、军抵平泉。剿匪获胜情形。得旨、已有旨宣示矣。所有出力员弁。著先行存记。汇案奏奖。摺包  

○以故辅国公伊喜洛布旺曲子济克美朗结袭爵。  

○准贝勒奕絪开去领侍卫内大臣差使。  

○调礼部左侍郎文兴为盛京礼部侍郎。以前盛京户部侍郎启秀为礼部左侍郎。现月  

○以内务府大臣崇光为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现月  

○调正白旗护军统领德隆为右翼前锋统领。正红旗护军统领奕功为正白旗护军统领。署镶白旗护军统领尚昌懋为正红旗护军统领。以镶黄旗汉军副都统克勤署镶白旗护军统领。译汉  

○以工部左侍郎裕德为镶白旗汉军副都统。译汉  

○予故前任甯夏将军奕榕恤典如例。现月  

○予历办河工军务积劳病故。山东候补道王恩培优恤。  

○勾到山西直隶热河情实罪犯。停决山西斩犯二人。直隶斩犯四人。绞犯二人。余八十七人予勾。  

○蠲缓山东青城、滨、利津、蒲台、濮、平阴、长清、东阿、博兴、东平、乐安、济甯、历城、章邱、邹平、长山、新城、齐东、齐河、济阳、禹城、临邑、肥城、惠民、阳信、乐陵、商河、邹、阳谷、寿张、菏泽、曹、钜野、范、朝城、聊城、博平、茬平、鱼台、沾化、高苑、潍、金乡、平原、泗水、汶上、郓城、蒲、观城、堂邑、莘、高唐、海丰、寿光、德陵、德平、滋阳、曲阜、甯阳、滕、清平、馆陶、单城、武定、陶、夏津、邱、嘉祥、兰山、郯城、费、沂水、日照、益都、临淄、昌乐、昌邑、武城、恩利、津、八十州县。暨济甯、东昌、临清、三卫。东平所。永阜等场。被灾各屯庄新旧粮赋。并盐芦杂课有差。  

○庚午。谕军机大臣等、崧蕃奏、库需匮乏。协饷欠解太钜。请饬催解一摺。据称黔省协饷。近惟四川广东江苏九江关等处。源源报解。余如山东湖北湖南等省。每年解不及半。其江西浙江福建东海关。迄未拨解。积欠将及三百数十余万两。本省现在进剿苗匪。需饷孔亟。请饬部分催迅解。以济急需等语。本年六月。贵州黎平府属苗寨滋事。防剿各营。应发欠饷。自应迅筹散放。俾免贻误要需。著户部飞催应协黔饷各督抚。务将本年协饷。迅即如数解清。仍将历年欠饷。陆续筹解。以重边防。原摺著钞给阅看。将此谕令知之。现月  

○以吏部右侍郎敬信署都察院左都御史。现月  

○调镶白旗汉军副都统桂祥为镶黄旗蒙古副都统。译汉  

○以襄办广西边务出力。赏翰林院编修熊方燧侍讲衔花翎。摺

包  

○以耆年笃学。赏广西训导黎申彦光禄寺署正衔。摺包  

○辛未。谕内阁、叶志超奏、官军进剿榆树林等处股匪获胜情形一摺。前因喀喇沁等旗被匪滋扰。谕令叶志超分兵防剿。该提督派令副将潘万才由五虎马梁一带。节节进剿。十月二十九日。行抵榆树林地方。与贼接仗。该匪二千余名。堵塞街口。抵死抗拒。当经都司蒋广栋等、分率劲旅。四面围攻。鏖战两时之久。将该匪悉数歼除。夺获马匹器械甚多。附近各庄之贼。闻信来援。各队分投迎剿。阵斩黄衣贼目数名。击毙马步贼匪一百余名。伪王李妖师、伪领兵侯孙惠等五名。均被击毙。随即进剿西桥头踞匪。又建昌迤东之叶柏寿一带。有匪首刘怀等、纠党千余人。盘踞杀掠。本月初三日。提督聂士成督队进剿。参将叶玉标等。左右奋击毙匪首刘怀、并匪四百余名。夺获枪炮车马旗鼓多件。贼众纷纷溃散。聂士成现率各队驰往黑水地方。雕剿另股贼匪。现在平泉建昌等属。要路已就疏通办理甚为得手仍著叶志超督饬各营将弁。乘胜进攻。合力兜剿。务将窜扰蒙旗各股匪。悉数殄除。毋留余孽。以绥藩服而靖地方。现月  

○谕军机大臣等、绵宜奏、奉天办理军务情形。敬陈管见各摺片。前据定安、裕禄奏报、进剿朝阳贼匪。叠获大胜。并生擒匪首郭万淐等多名。业经降旨宣示。兹据绵宜奏称、所斩获者。多系裹胁难民。未与真正贼匪交战。览奏殊堪诧异。军营奏捷。向有以少报多之弊。岂生擒首匪。亦敢造言粉饰耶。著定安、裕禄、确切查明。据实覆奏。至所请添派重兵。运送炮位。并将换练西丹酌调防堵各城旗兵。拨守奉省内外城门。会同地方官严查保甲。倡办团练各等语。所陈有无可采。著定安、裕禄、体察现在情形。妥筹办理。原摺片均著钞给阅看。将此各谕令知之。寻奏、叠次所获匪犯。均经讯明。实非裹胁。军械等件。亦经各营陆续解省查验存储至添调重兵倡办团练各节。现在前敌援军。足敷战守。均请毋庸置议。报闻。现月摺包  

○又谕、宗人府奏、斩犯宗室玉生拟入情实。将盛京所缮黄册进呈请旨一摺。玉生叠次纠劫得财。因坚不成招。由立决量改监候。例应入实。惟该犯真赃究未起获。又无自认口供。罪疑惟轻。著免勾。仍牢固监禁。将此各谕令知之。现月  

○以贝勒载漪为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镶黄旗蒙古都统容贵为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译汉  

○以滇越电线。如期通接。予在事出力云南补用道李必昌等优奖。赏洋员占臣宝星。摺包  

○壬申。以捐建清节善堂。予江苏嘉定县职妇陆朱氏建坊。摺

○癸酉。圣祖仁皇帝忌辰上诣寿皇殿行礼。遣官祭景陵谕军机大臣等、理藩院奏、据昭乌达副盟长呈报该盟被扰。盟长暨印信均无下落。请旨饬查一摺。前因昭乌达盟长敖罕贝子达克沁府第。被匪焚毁。杀伤人众。当谕李鸿章饬令叶志超分兵驰赴该处。实力防剿。认真保护。惟该盟长敖罕贝子达克沁、暨盟长印信。尚无实在下落。亟应迅速查明。著该都统迅即派员确查。据实覆奏。原摺均著钞给阅看。将此谕令知之。现月  

○派兵部右侍郎巴克坦布。会同原派大臣崇礼、敬谨承修寿皇殿工程。摺包  

○以兵部右侍郎巴克坦布署镶黄旗蒙古副都统。译汉  

○甲戌。护理伊犁将军富勒铭额奏、惠远新城。地旷人稀。请将伊犁府知府移驻。以资治理。下部议。摺包  

○乙亥。谕军机大臣等、户部奏、豫拨来年京饷一摺。历届京饷。均系年前豫拨。光绪十八年京饷。该部拟在地丁盐课等款内。指拨银七百万两。请饬各该省关、于来年分批起解等语。京饷关系紧要。现经该部就各省关情形。酌量指拨。自应遵照奏定数目。源源报解。以应要需。著该将军督抚监督等、务于接到部文后。分批赶解。限于来年五月前解到一半。十二月初闲全数解清。不准截留改拨。藉词延误。傥届限不到。即著该部照奏定章程。指名严参。原单均著钞给阅看。另片奏、光绪十八年内务府经费。拟拨两浙盐课银五万两。广东盐课银五万两。福建茶税银五万两。闽海关常税银十万两。洋税银五万两。太平关常税银十万两。九江关常税银十五万两。共银六十万两。请饬依限完解等语。除闽海关常税银十万两。应径解北洋。并各省关应还部库垫放银二十万九千二百余两。应由指拨各款内匀解部库外。下余银二十九万七百余两。著该将军督抚监督等、务于来年开印后。陆续径解内务府交纳。仍限六月前解到一半。十二月初闲埽数解清。不准稍有蒂欠。原片单并著钞给阅看。将此由五百里谕知福州将军、直隶两江湖广闽浙两广四川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河南山东山西广东各督抚、暨传谕粤海关淮安关监督知之。现月  

○又谕、户部奏、豫拨筹边军饷一摺。据称壬辰年筹边军饷。共指拨银二百万两。请饬依限报解等语。此项饷银关系紧要。著该将军督抚监督等。按照指拨银数。于来年四月前解到一半。十月内全数解清。毋稍迟逾。原摺单著钞给阅看。将此由四百里谕知福州将军、两江湖广闽浙两广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广东各督抚、并传谕粤海关监督知之。现月  

○河南巡抚裕宽奏、请留嵩武军裁撤饷银。添募勇营。以资防务。下部议。摺包  

○命户部右侍郎崇礼兵部左侍郎洪钧、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洋务  

○命吏部尚书麟书教习庶吉士。现月  

○以亏欠库款。革已故署河南延津县知县郭炳新职。提属勒追。摺包  

○纂修官舒伟俊恭纂  

总纂官王荣商恭辑监修总裁世恭阅一签十月初十日正总裁那月日专司藁本陆恭覆阅癸丑七月十一日徐月日荣月日副总裁唐月日宗室宝恭阅三月十三日陈恭阅三签正月二十二日熙月日郭恭阅二签五月初一日宗室麒月日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实录卷之三百三》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元史

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 ○黄河 黄河之水,其源远而高,其流大而疾,其为患于中国者莫甚焉,前史载河决之患详矣。 世祖至元九年七月,卫辉路新乡县广盈仓南河北岸决五十余步。八月,

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七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七 之清实录光绪朝实录,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实录卷之三百三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实录卷之三百三 之清实录光绪朝实录,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七 

光绪十七年。辛卯。五月。甲子朔。上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驻跸西苑。  

○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至丙子皆如之。  

○理藩院奏、达赖喇嘛呈递丹书克贡物。应在何处陈设演礼。得旨、著在中正殿演礼。现月  

○以翰林院编修戴鸿慈为云南乡试正考官。吏部员外郎王嘉善为副考官。编修丁仁长为贵州乡试正考官。检讨劳肇光为副考官。外记注  

○以大理寺卿。张荫桓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现月  

○以营务废弛。革四川潼川营都司广伦署抚边营守备马华山职。并查办。随手摺包  

○予殉难捐躯四川民人田起秀、潘兴让、民妇林萧氏、林周氏、李支氏、王柳氏、烈女陈氏。分别旌恤如例。随手摺包  

○乙丑。以甘霖未沛。上诣大高殿祈祷行礼。外记注  

○遣贝勒载澍诣时应宫。贝子奕谟诣昭显庙。贝子溥伦诣宣仁庙。辅国公载泽诣凝和庙拈香。现月随手  

○吏部奏、礼部郎中詹鸿谟暂缓引见御史。核与例章不符请旨更正。得旨、太和门工程紧要。詹鸿谟著仍遵前旨暂缓带领引见。  

○四川总督刘秉璋奏、请将江楚两省加抽川盐江防海防厘金立限停止。以纾商力而顾饷源。下户部议行早事又奏、请将成都华阳两县。各加廪缺十五名。增缺十五名。下礼部议行。随手摺

包  

○以太常寺卿志颜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朱签  

○丙寅。孝诚仁皇后忌辰。遣官祭景陵。黄绫本  

○予剿贼殉难。广西宾州六品军功磨乃斌优恤。随手摺包  

○以捐助地方善举。予广西右江道张汝梅、思恩府知府刘恩浚、各为其父母建坊。随手摺包  

○丁卯。密云副都统国俊奏、兵丁例支米石。请由东漕头帮按季拨兑稽延而沾实惠。如所请行戊辰。宗人府奏。醇亲王门上护卫典仪等官缺出。应否钦遵前奉懿旨随时补放。抑或遵照定例。拟定正陪。咨行兵部带领引见。得旨、著照定例办理。兵部奏、副将周国兴、才力堪用。可否开复处分。得旨、周国兴著准其开复降二级处分。仍以提督总兵存记。  

○己巳。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奏、已革同知吴樾、练军出力。可否送部引见。得旨、吴樾获咎较重。所请送部引见之处。著不准行。现月  

○热河都统德福奏、夥匪突扰地方。拒敌官兵。现在派队攻剿。得旨、著饬令派出员弁实力摉拏。毋留余孽。随手摺包  

○以东三省齐字营练军出力。赏护军统领丰升阿等头品顶戴。予齐齐哈尔城正红旗协领双福等以副都统记名<闲>放。开复已革山海关协领音登安、直隶游击满兆瑞、原官。余升叙加衔有差。现月摺包  

○庚午。谕内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各省教案叠出。请严饬各督抚迅速筹办一摺。据称本年四月闲。安徽芜湖教堂。被匪徒焚毁。江苏丹阳县湖北武穴镇等处教堂。亦相继被毁。亟应查拏匪犯。早为严防等语。各国传教。载在条约曾经降旨饬令各省随时保护。历年已久。中外相安。何以近日焚毁教堂各案同时并起。殊堪诧异。其中显有巨匪潜谋句煽。布散谣言。摇惑众心。希图乘机抢掠。甚至安分良民。为所诱胁。动成钜案。若不严行惩办。何以严法纪而靖地方。著两江湖广江苏安徽湖北各督抚。迅饬该管文武查拏匪首要犯。讯明正法。以儆将来。至泰西之教。本是劝人为善。即从教之人。亦系中国子民。仍归地方官管辖。民教本可相安。总因不逞之徒。捏造无根之言。藉端滋事。此等奸民。所在多有。著各直省将军督抚出示晓谕居民。切勿轻听浮言。妄生事端。傥有匿名揭帖。造言惑众。即行严密查拏。从重治罪。各国商民教士。地方官必当随时设法。保其身家。勿任奸徒扰害。傥或防范不严。致酿事端。即著据实严参。其从前各省未结各案。并著该将军督抚从速办结。不得任听属员畏难延宕。以清积牍。将此通谕知之。洋务  

○署伊犁将军富勒铭额奏、遵照部议挑留新满营官兵。并规复锡伯索伦察哈尔额鲁特营。酌核岁需饷数。下户部议。摺包  

○辛未。皇后亲诣先蚕坛举行献茧缫丝礼。  

○谕内阁、李鸿章、张曜奏、会同校阅海军。并查勘各海口台隖工程事竣一摺。该大臣等周历旅顺等处。调集南北洋轮船。会齐合操。并将水陆各营。以次校阅。技艺均尚纯熟。行阵亦属整齐。各海口炮台船隖等工。俱称坚固。李鸿章尽心筹画。连年布置。渐臻周密。洵堪嘉许。著交部从优议叙。张曜会同筹办。著交部议叙。各将领训练士卒。修建台隖。不无微劳足录。著准其择尤保奏。以示鼓励。海军关系至要。必须精益求精。仍著李鸿章、张曜、切实讲求。督饬提镇各员。认真经理。以期历久不懈。日起有功。另片奏、拟在胶州烟台各海口添筑炮台等语。著照所请行。现月  

○壬申。以甘澍优沾。上诣大高殿报谢行礼。  

○遣贝勒载澍诣时应宫。贝子奕谟诣昭显庙。贝子溥伦诣宣仁庙。辅国公载泽诣凝和庙拈香。现月外记注  

○以差操勤奋。予御前侍卫副都统芬车等优叙有差。  

○以绘图出力。予员外郎庆宽军机处存记。摺包  

○甲戌。户部奏、俸甲各项米折银两。改放本色。酌拟章程十条。由各衙门造册送部。以凭劄仓开放。从之。现月摺包  

○乙亥。吉林将军长顺奏、伊通双城办赈存款。请仍存各处。作为义仓积谷经费。下户部知之。随手摺包  

○又奏、额穆赫索罗地方紧要。官兵单微。不敷差遣。乌拉协领衙门距省最近。差务较<闲>。请由该处拨领催四名。甲兵四十名。归额穆赫索罗挑放。并请添设防御一员。骁骑校一员。应支俸银归吉林通省官兵俸饷项下支给。其佐领一缺。并恳赏加协领职衔。以资镇摄。下兵部议。摺包  

○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徐致祥为广东乡试正考官。翰林院编修周树模为副考官。编修刘玉珂为广西乡试正考官。检讨宋育仁为副考官。侍讲学士瞿鸿禨为福建乡试正考官。编修段友兰为副考官。外记注  

○丙子。遣官祭关帝庙。  

○以宗人府府丞陈彝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现月  

○准护理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魏光焘开缺省亲。著俟陶模到任后。交卸回籍。  

○以甘肃新疆镇迪道饶应祺署甘肃新疆布政使。  

○以捐助地方善举。予河南宝丰县监生王祥建坊。随手  

○上以夏至祭地于方泽。自是日始、斋戒三日。外记注  

○丁丑。山东巡抚张曜奏、疏浚小清河下游工程。并请以工代赈。如所请行。  

○又奏、修浚淄河。并堵御桃花沟私口。下部知之。随手  

○山西巡抚刘瑞祺奏、河东丙戌纲盐课奏销。展限届满。余引仍未销竣。仍请分年带徵。以纾商力。如所请行。随手摺包  

○以亏短银两。革山西知县姚永龄职。并勒追。随手  

○戊寅。谕内阁、张曜奏、运河道耆安工次被劫。获犯讯办。请将疏防员弁。摘去顶戴一摺。此案匪徒拒伤道员。抢劫鞘银。并伤人役多名。情节重大。非寻常盗案可比。难保无巨匪溷迹其闲。亟应迅速拏办。以遏乱萌。著张曜督饬地方文武。就已获八犯严行讯究。并将案内首要各犯。严拏务获。从重惩办。不准一名漏网。山东滕县知县秦应逵、该汛把总袁其智、于此等重案。毫无防范。仅予摘去顶戴。不足示惩。秦应逵、袁其智、均著先行革职。仍勒令协缉。现月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遵议俄商由科布多运货。准添设稽查俄商事务局司员一员。笔帖式一员。巡兵十名。通事二名。字识四名。应支津贴银两。即在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两城全支加增盐菜银两所余银内动用。其应支粮石。即在该城仓内支给。统归常年经费案内核实开销。从之。随手摺包  

○己卯。夏至。祭地于方泽上亲诣行礼。  

○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至壬辰皆如之。外记注  

○直隶总督李鸿章奏、已革郎中朱锟马惊伤人。发往新疆效力。报捐赈款二万两。可否准其赎罪。得旨、朱锟著不准捐赎。原款发还。随手摺包  

○以协助顺直水灾赈款。予福建台湾府知府方祖荫、永年县知县杨诚一、浙江候选郎中吴炳元、安徽蒙城县知县陈宏勋等各为其父母建坊。摺包  

○庚辰。仓场侍郎祥麟等奏、仓政废弛。请设法整顿。又奏坐粮厅监督短徵赢余银两。请援案减成赔补。均下户部议。现月  

○以记名副都统明惠为镶白旗蒙古副都统。明发  

○以才堪专阃。予河南记名提督刘世俊、总兵蒋尚钧、军机处存记。随手  

○以亏短银两。革陕西平罗县知县黄诵芬职。并勒追。随手  

○予故镶白旗蒙古副都统溥偀、照军营立功后积劳病故例议恤。现月  

○予积劳病故。河南河陕汝道铁珊优恤。并准阌乡县绅民建祠。从河南巡抚裕宽请也。  

○辛巳。谕内阁、吏部奏、获咎人员。捐赈请奖。申明例案一摺。自来予夺之权。操之自上。近年各省恭逢恩诏。及捐输保奖人员。朕核其情节。有特旨允准者。有交部议奏者。其特旨允准之中。有照原官录用者。有降等给奖者。恩施轻重。朕心自有权衡。岂能以特降纶音。仍听部议为准驳。嗣后凡遇各督抚奏请奖叙之案。其交部议奏者。该部自应按照例章分别核办。若特旨赏给官职。及照所请奖叙者。该部即遵谕行。不得援照部章声请。现月  

○壬午。户部奏、晋省财力竭蹶。所有嵩武军欠饷。碍难补发。拟饬山东巡抚就步军十一营中。酌裁一二营。其豫省应解该军饷银。每年仍按十一营之数批解。腾出一二营空饷。即以为归还嵩武军欠饷之款。从之。摺包  

○江西巡抚德馨奏、清江县等处风灾情形。得旨、此次风灾较重。被难户口。深堪悯恻。著饬属加放钱文。妥为抚恤。毋任失所。随手  

○癸未。出使美日秘国大臣崔国因奏、秘鲁创设中西学堂。经费无出。来学无人。请即停办。又奏、秘鲁领事。请由本处华人自行筹费。公举所知。作为代理领事。均下所司知之。摺包  

○以年力就衰。予四川永甯道黄云鹄原品休致。随手  

○甲申。科布多参赞大臣魁福奏、山东山西河南等者。拖欠科布多军饷。为数甚钜。以致蒙商垫款。无项补还。得旨、即著户部严催各该省迅速如数筹解。  

○又奏、乌梁海安插蒙哈事宜。可否仍令沙克都林札布会办。得旨。前据沙克都林札布奏报起程。已谕令遵旨前往会勘矣。摺包  

○乙酉。两广总督李瀚章奏、降选府经历县丞陈嵩寿请留营差遣。得旨、陈嵩寿著准其暂行留营差遣仍随时察看。如有劣迹。即著据实奏参。  

○以翰林院编修王锡蕃为湖南乡试正考官。丁立钧为副考官。内阁学士李端棻为四川乡试正考官。编修陈同礼为副考官。编修熙瑛为甘肃乡试正考官。李联芳为副考官。外记注  

○以捐助赈款。赏山东登莱青道盛宣怀头品顶戴。予广东香山县武举杨福彰为其十一世祖杨彦达建坊。随手摺包  

○以隐匿沙田。查无实据。复广东已革郎中王葆真职。随手  

○丙戌。孝恭仁皇后忌辰。遣官祭景陵。黄绫本  

○谕军机大臣等、电寄李鸿章、电奏已悉。日本既有意修好。著严饬丁汝昌加意约束将弁兵勇。不得登岸滋事。长崎前辙。俄储近事。皆应切鉴。其巡历情形及回伍日期。并著随时电奏。电寄  

○以捐助赈款。予浙江候补知府阮士彬为其祖父母父母建坊。随手摺包

○予节烈贞孝妇女。浙江长兴县钟沈氏等一百二十八口。旌表如例。摺包  

○丁亥。谕军机大臣等、前据沙克都林札布奏、哈巴河一带地方。仍请归还乌梁海。安插蒙哈。当降旨派该副都统。会同额尔庆额前往该处详细履勘。妥议覆奏。嗣据沙克都林札布奏、交卸参赞大臣印务。前赴吉林。照案驰驿。便道入都。复谕令仍遵三月二十六日谕旨。前往哈巴河一带。会同履勘。诚以安插蒙哈一事。沙克都林札布叠次陈奏。自应仍由该副都统前往会勘。以便折中定议。本日该副都统到京请安。著即行由驿驰回。懔遵前旨。会同额尔庆额详勘覆奏。并著迅速起程。毋稍迟延。将此谕知沙克都林札布、并由四百里谕知魁福、额尔庆额知之。现月  

○戊子。吉林将军长顺奏、敦化县生荒尚未垦齐。请再展缓升科。以纾民力。下户部议。  

○又奏、朝鲜国民越界被获。照章解回查办。下礼部知之。

随手摺包

○广西巡抚马丕瑶奏、查明广西边防。修筑炮台缓急情形。请将炮台银十八万两。分为三年酌拨。下所司议。摺包  

○己丑。直隶总督李鸿章奏、关东铁路。遵旨次第筹办。各省奉拨铁路经费八十万。请饬先行解津。以应急需。如所请行。  

○河东河道总督许振祎奏、光绪十四年秋闲。荥泽汛抢险。提用郑工善后银十三万六百余两。现在郑工善后用款。业经工部准销。自应逐款清理。请饬户部于司库历年节省防险项下。拨还前项银两。以清款目。下户部议。  

○又奏、运河因旱艰滞。设法疏浚。报闻。随手摺包  

○以光禄寺卿良培为太常寺卿。现月朱签  

○予顺天府忠义局续报各省殉难绅民妇女一百八十五名口分别旌恤如例。摺包  

○庚寅。谕内阁、户部奏、稽查云南运铜各员期满。请旨更换一摺。云南办解十起头批京铜。现据咨报起程。此后续办铜斤。次第运解。前派沿途经理各员期满。该部查照例案。将经过之四川湖北江苏直隶等省藩臬。开列名单。请旨更换四川著派德寿、湖北著派王之春、江苏著派邓华熙、直隶著派裕长、即责成各该员严饬各道府。及沿途地方文武员弁。认真稽查。催趱护送前进。如有无故逗遛。及盗卖短少等弊。详报该督抚严行参办。沿途应需水师照料之处。即由派出之员。详咨前途督抚。及水师提督调遣。仍著自奉旨之日起。以三年为限。均责成此次所派之员。一体经理。遇有升调事故。即令接任之员遵办。期满再行更换。其贵州省办解京铅。经过各省。并著各该员妥为照料。以重运务。  

○辛卯。贵州巡抚潘霨因病解职。以四川布政使崧蕃为贵州巡抚。现月  

○壬辰。谕军机大臣等、有人奏、东省盗风甚炽。请饬认真整顿。以清盗源一摺。据称山东各府近日盗劫之案。层见叠出。皆由官吏讳盗所致。现值会匪潜煽。游勇充斥。诚恐养痈贻患等语。著张曜按照所奏官吏讳盗。捕役豢盗。奸民窝盗各节。督饬地方文武实力整顿。认真缉拏。如查有以上情弊。立即从严参办。以靖奸宄而安善良。原摺著钞给阅看。将此谕令知之。寻张曜奏陈东省盗贼情形。实无讳盗豢盗窝盗等事。报闻。摺包  

○以浙江按察使龚照瑗为四川布政使。四川建昌道黄毓恩为浙江按察使。现月  

○以助剿海盗出力。赏新疆回子郡王玛木特黄马褂。摺包  

○以贪鄙不职。革奉天防御爱兴阿职。摺包  

○以循声卓著。予已故署山东东平州知州许祺身政绩宣付史馆立传。从山东巡抚张曜请也。摺包  

○以捐助赈款。予奉天凤凰厅候选通判孙席珍为其故父建坊。摺包  

○纂修官胡骏恭纂  

总纂官程棫林恭辑监修总裁世恭阅十月二十三日正总裁那月日专司藁本陆恭覆阅癸丑七月初十日徐月日荣月日副总裁唐月日宗室宝恭阅三月初二日陈恭阅正月十五日熙月日郭恭阅一签五月初一日宗室麒月日

版权声明:

本站《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七》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成语对对子网,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元史

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 ○黄河 至正四年夏五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堤。六月,又北决金堤,并河郡邑济宁、单州、虞城、砀山、金乡、鱼台、丰、沛、

志第十六 河渠一-元史

志第十六 河渠一 水为中国患,尚矣。知其所以为患,则知其所以为利,因其患之不可测而能先事而为之备,或后事而有其功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现属,

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七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七 之清实录光绪朝实录,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六 河渠一

  水为中国患,尚矣。知其所以为患,则知其所以为利,因其患之不可测而能先事而为之备,或后事而有其功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现属,斯可谓善治水而能通其利者也。昔者禹堙洪水,疏九河,陂九泽,以开万世之利,而《周礼·地官》之属,所载潴防沟遂之法甚详。当是之时,天下盖无适而非水利也。自先王疆理井田之制坏,而后水利之说兴。魏史起凿漳河,秦郑国引泾水,汉郑当时、王安世辈或献议穿漕渠,或建策防水决,是数君子者,皆尝试其术而卒有成功,太史公《河渠》一书犹可考。自时厥后,凡好事喜功之徒,率多为兴利之言,而其患顾有不可胜言者矣。夫润下,水之性也,而欲为之防,以杀其怒,遏其冲,不亦甚难矣哉。惟能因其势而导之,可蓄则储水以备旱?之灾,可泄则泻水以防水潦之溢,则水之患息,而于是盖有无穷之利焉。  元有天下,内立都水监,外设各处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为务。决双塔、白浮诸水为通惠河,以济漕运,而京师无转饷之劳;导浑河,疏滦水,而武清、平滦无垫溺之虞;浚冶河,障滹沱,而真定免决啮之患。开会通河于临清,以通南北之货;疏陕西之三白,以溉关中之田;泄江湖之淫潦,立捍海之横塘,而浙右之民得免于水患。当时之善言水利,如太史郭守敬等,盖亦未尝无其人焉。一代之事功,所以为不可泯也。今故著其开修之岁月,工役之次第,历叙其事而分纪之,作《河渠志》。  通惠河  通惠河,其源出于白浮、甕山诸泉水也。世祖至元二十八年,都水监郭守敬奉诏兴举水利,因建言:“疏凿通州至大都河,改引浑水溉田,于旧闸河踪迹导清水,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至西水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总长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塞清水口一十二处,共长三百一十步。坝闸一十处,共二十座,节水以通漕运,诚为便益。”从之。首事于至元二十九年之春,告成于三十年之秋,赐名曰通惠。凡役军一万九千一百二十九,工匠五百四十二,水手三百一十九,没官囚隶百七十二,计二百八十五万工,用楮币百五十二万锭,粮三万八千七百石,木石等物称是。役兴之日,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为之倡。置闸之处,往往于地中得旧时砖木,时人为之感服。船既通行,公私两便。先时通州至大都五十里,陆挽官粮,岁若干万,民不胜其悴,至是皆罢之。  其坝闸之名曰:广源闸;西城闸二,上闸在和义门外西北一里,下闸在和义水门西三步;海子闸,在都城内;文明闸二,上闸在丽正门外水门东南,下闸在文明门西南一里;魏村闸二,上闸在文明门东南一里,下闸西至上闸一里;籍东闸二,在都城东南王家庄;郊亭闸二,在都城东南二十五里银王庄;通州闸二,上闸在通州西门外,下闸在通州南门外;杨尹闸二,在都城东南三十里;朝宗闸二,上闸在万亿库南百步,下闸去上闸百步。  成宗元真元年四月,中书省臣言:“新开运河闸,宜用军一千五百,以守护兼巡防往来船内奸宄之人。”从之。七月,工部言:“通惠河创造闸坝,所费不赀,虽已成功,全藉主守之人,上下照略修治。今拟设提领三员,管领人夫,专一巡护,降印给俸。其西城闸改名会川,海子闸改名澄清,文明闸仍用旧名,魏村闸改名惠和,籍东闸改名庆丰,郊亭闸改名平津,通州闸改名通流,河门闸改名广利,杨尹闸改名溥济。”  武宗至大四年六月,省臣言:“通州至大都运粮河闸,始务速成,故皆用木,岁久木朽,一旦俱败,然后致力,将见不胜其劳。今为永固计,宜用砖石,以次修治。”从之。后至泰定四年,始修完焉。  文宗天历三年三月,中书省臣言:“世祖时,开挑通惠河,安置闸座,全藉上源白浮、一亩等泉之水以通漕运。今各枝及诸寺观权势,私决堤堰,浇灌稻田、水碾、园圃,致河浅妨漕事,乞禁之。”奉旨:白浮、甕山直抵大都运粮河堤堰泉水,诸人毋挟势偷决,大司农司、都水监可严禁之。  坝河  坝河,亦名阜通七坝。成宗大德六年三月,京畿漕运司言:“岁漕米百万,全藉船坝夫力。自冰开发运至河冻时止,计二百四十日,日运粮四千六百余石,所辖船夫一千三百余人,坝夫七百三十,占役俱尽,昼夜不息。今岁水涨,冲决坝堤六十余处,虽已修毕,恐霖雨冲圮,走泄运水,以此点视河堤浅涩低薄去处,请加修理。”自五月四日入役,六月十二日毕,深沟坝九处,计一万五千一百五十三工。王村坝二处,计七百十三工;郑村坝一处,计一千一百二十五工;西阳坝三处,计一千二百六十二工;郭村坝三处,计一千九百八十七工。千斯坝下一处,计一万工;总用工三万二百四十。  金水河  金水河,其源出于宛平县玉泉山,流至和义门南水门入京城,故得金水之名。  至元二十九年二月,中书右丞马速忽等言:“金水河所经运石大河及高良河、西河俱有跨河跳槽,今已损坏,请新之。”是年六月兴工,明年二月工毕。  至大四年七月,奉旨引金水河水注之光天殿西花园石山前旧池,置闸四以节水。闰七月兴工,九月成,凡役夫匠二十九,为工二千七百二十三,除妨工,实役六十五日。  隆福宫前河  隆福宫前河,其水与太液池通。英宗至治二年五月,奉敕云:“昔在世祖时,金水河濯手有禁,今则洗马者有之。比至秋疏涤,禁诸人毋得污秽。”于是会计修浚,三年四月兴工,五月工毕,凡役军八百,为工五千六百三十五。  海子岸  海子岸,上接龙玉堂,以石甃其四周。海子一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行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  仁宗延祐六年二月,都水监计会前后,兴元修旧石岸相接,凡用石三百五,各长四尺,阔二尺五寸,厚一尺,石灰三千斤,该三百五工,丁夫五十,石工十,九月五日兴工,十一日工毕。  至治三年三月,大都河道提举司言:“海子南岸东西道路,当两城要冲,金水河浸润于其上,海子风浪冲啮于其下,且道狭,不时溃陷泥泞,车马艰于往来,如以石砌之,实永久之计也。”  泰定元年四月,工部应副工物,七月兴工,八月工毕,凡用夫匠二百八十七人。  双塔河  双塔河,源出昌平县孟村一亩泉,经双塔店而东,至丰善村,入榆河。至元三年四月六日,巡河官言:“双塔河时将泛溢,不早为备,恐至溃决,临期卒难措手。乃计会闭水口工物,开申都水监,创开双塔河,未及坚久。今已及水涨之时,倘或决坏,走泄水势,误运船不便。”省准制国用司给所需,都水监差夫修治焉。凡合闭水口五处,用工二千一百五十五。  卢沟河  卢沟河,其源出于代地,名曰小黄河,以流浊故也。自奉圣州界流入宛平县境,至都城四十里东麻谷,分为二派。  太宗七年岁乙未八月敕:“近刘冲禄言:‘率水工二百余人,已依期筑闭卢沟河元破牙梳口,若不修堤固护,恐不时涨水冲坏,或贪利之人盗决溉灌,请令禁之。’刘冲禄可就主领,毋致冲塌盗决,犯者以违制论,徒二年,决杖七十。如遇修筑时,所用丁夫器具,应差处调发之。其旧有水手人夫内,五十人差官存留不妨。已委管领,常切巡视体究,岁一交番,所司有不应副者罪之。”  白浮甕山  白浮甕山,即通惠河上源之所出也。白浮泉水在昌平县界,西折而南,经甕山泊,自西水门入都城焉。  成宗大德七年六月,甕山等处看闸提领言:“自闰五月二十九日始,昼夜雨不止,六月九日夜半,山水暴涨,漫流堤上,冲决水口。”于是都水监委官督军夫,自九月二十一日入役,至是月终辍工,实役军夫九百九十三人。十一年三月,都水监言:“巡视白浮甕山河堤,崩三十余里,宜编荆笆为水口,以泄水势。”计修笆口十一处,四月兴工,十月工毕。  仁宗皇庆元年正月,都水监言:“白浮甕山堤,多低薄崩陷处,宜修治。”来春二月入役,八月修完,总修长三十七里二百十五步,计七万三千七百七十三工。延祐元年四月,都水监言:“自白浮甕山下至广源闸堤堰,多淤淀浅塞,源泉微细,不能通流,拟疏涤。”由是会计工程,差军千人疏治。  泰定四年八月,都水监言:“八月三日至六日,霖雨不止,山水泛溢,冲坏甕山诸处笆口,浸没民田。”计料工物,移交工部关支修治。自八月二十六日兴工,九月十二日工毕,役军夫二千名,实役九万工,四十五日。  浑河  浑河,本卢沟水,从大兴县流至东安州、武清县,入漷州界。至大二年十月,浑河水决左都威卫营西大堤,泛溢南流,没左右二翊及后卫屯田麦,由是左都威卫言:“十月五日,水决武清县王甫村堤,阔五十余步,深五尺许,水西南漫平地流,环圆营仓局,水不没者无几。恐来春冰消,夏雨水作,冲决成渠,军民被害,或迁置营司,或多差军民修塞,庶免垫溺。”三年二月十二日,省准下左右翊及后卫、大都路委官督工修治,至五月二十日工毕。  皇庆元年二月十七日,东安州言:“浑河水溢,决黄埚堤一十七所。”都水监计工物移文工部。二十七日,枢密知院塔失帖木兒奏:“左卫言浑河决堤口二处,屯田浸不耕种,已发军五百修治。臣等议,治水有司职耳,宜令中书戒所属用心修治。”从之。七月,省委工部员外郎张彬言:“巡视浑河,六月三十日霖雨,水涨及丈余,决堤口二百余步,漂民庐,没禾稼,乞委官修治,发民丁刈杂草兴筑。”  延祐元年六月十七日,左卫言:“六月十四日,浑河决武清县刘家庄堤口,差军七百与东安州民夫协力同修之。”三年三月,省议:“浑河决堤堰,没田禾,军民蒙害,既已奏闻。差官相视,上自石径山金口,下至武清县界旧堤,长计三百四十八里,中间因旧修筑者大小四十七处,涨水所害合修补者一十九处,无堤创修者八处,宜疏通者二处,计工三十八万一百,役军夫三万五千,九十六日可毕。如通筑则役大难成,就令分作三年为之,省院差官先发军民夫匠万人,兴工以修其要处。”是月二十日,枢府奏拨军三千,委中卫佥事督修治之。七年五月,营田提举司言:“去岁十二月二十一日,屯户巡视广赋屯北浑河堤二百余步将崩,恐春首土解水涨,浸没为患,乞修治。”都水监委濠寨,会营田提举司官、武清县官,督夫修完广武屯北陷薄堤一处,计二千五百工;永兴屯北堤低薄一处,计四千一百六十六工;落褵村西冲圮一处,计三千七百三十三工;永兴屯北崩圮一处,计六千五百十八工;北王村庄西河东岸至白坟兒,南至韩村西道口,计六千九十三工;刘邢庄西河东岸北至宝僧百户屯,南至白坟兒,计三万七百十二工。总用工五万三千七百二十二。  泰定四年四月,省议:“三年六月内霖雨,山水暴涨,泛没大兴县诸乡桑枣田园,移文枢府,于七卫屯田及见有军内,差三千人修治。”  白河  白河,在漷州东四里,北出通州潞县,南入于通州境,又东南至香河县界,又流入于武清县境,达于静海县界。  至元三十年九月,漕司言:“通州运粮河全仰白、榆、浑三河之水,合流名曰潞河,舟楫之行有年矣。今岁新开闸河,分引浑、榆二河上源之水,故自李二寺至通州三十余里,河道浅涩。今春夏天旱,有止深二尺处,粮船不通,改用小料船搬载,淹延岁月,致亏粮数。先是,都水监相视白河,自东岸吴家庄前,就大河西南,斜开小河二里许,引榆河合流至深沟坝下,以通漕舟。今丈量,自深沟、榆河上湾,至吴家庄龙王庙前白河,西南至坝河八百步。及巡视,知榆河上源筑闭,其水尽趋通惠河,止有白佛、灵沟、一子母三小河水入榆河,泉脉微,不能胜舟。拟自吴家庄就龙王庙前闭白河,于西南开小渠,引水自坝河上湾入榆河,庶可漕运。又深沟乐岁五仓,积贮新旧粮七十余万石,站车挽运艰缓,由是访视通州城北通惠河积水,至深沟村西水渠,去乐岁、广储等仓甚近,拟自积水处由旧渠北开四百步,至乐岁仓西北,以小料船运载甚便。”都省准焉。通惠河自通州城北,至乐岁西北,水陆共长五百步,计役八万六百五十工。  大德二年五月,中书省札付都水监:运粮河堤自杨村至河西务三十五处,用苇一万九千一百四十束,军夫二千六百四十九名,度三十日毕。于是本监分官率濠寨至杨村历视坏堤,督巡河夫修理,以霖雨水溢,故工役倍元料,自寺洵口北至蔡村、清口、孙家务、辛庄、河西务堤,就用元料苇草,修补卑薄,创筑月堤,颇有成功。其杨村两岸相对出水河口四处,苇草不敷,就令军夫采刈,至九月住役。杨村河上接通惠诸河,下通滹沱入江淮,使官民舟楫直达都邑,利国便民。奈杨村堤岸随修随圮,盖为用力不固,徒烦工役,其未修者,候来春水涸土干,调军夫修治。  延祐六年十月,省臣言:“漕运粮储及南来诸物商贾舟楫,皆由直沽达通惠河。今岸崩泥浅,不早疏浚,有碍舟行,必致物价翔涌。都水监职专水利,宜分官一员,以时巡视,遇有颓圮浅涩,随宜修筑,如功力不敷,有司差夫助役,怠事者究治。”从之。  至治元年正月十一日,漕司言:“夏运海粮一百八十九万余石,转漕往返,全藉河道通便,今小直沽氵义河口潮汐往来,淤泥壅积七十余处,漕运不能通行,宜移文都水监疏涤。”工部议:“时农作方兴,兼民多艰食,若不差军助役,民力有所不逮。”枢密院言:“军人不敷。”省议:“若差民丁,方今东作之时,恐妨岁事。其令大都募民夫三千,日给佣钞一两、糙粳米一升,委正官提调,验日支给,令都水监暨漕司官同督其事。”四月十一日入役,五月十日工毕。  泰定元年二月,枢府臣奏:“临清万户府言,至治元年霖雨,决坏运粮河岸,宜差军修筑。臣等议,诚利益事,令本府差军三百执役。”从之。三年三月,都水监言:“河西务菜市湾水势冲啮,与仓相近,将来为患,宜于刘二总管营相对河东岸,截河筑堤,改水道与旧河合,可杜后患。”四年正月,省臣奏准,枢府差军五千,大都路募夫五千人,日支糙米五升、中统钞一两,本监工部委官与前卫董指挥同监役,是年三月十八日兴工,六月十一日工毕。  致和元年六月六日,临清御河万户府言:“泰定四年八月二日,河溢,坏营北门堤约五十步,漂旧桩木百余,崩圮犹未已。”工部议:“河岸崩摧,理宜修治,既都水监会计工物,各处支给,其役夫三千人,若拟差民,方春恐妨农务,宜移文枢密院拨军。”省准修旧堤岸,展阔新河口东岸,计工五万九千九百三十七,用军三千、木匠十人。  天历二年三月,漕司言:“元开刘二总管营相对河,比旧河运粮迂远,乞委官相视,复开旧河便。”四月九日,奏准,差军七千,委兵部员外郎邓衡、都水监丞阿里、漕使太不花等督工修浚。后以冬寒,候冻解兴役。三年,工部移文大都,于近甸募民夫三千,日支糙粳米三升、中统钞一两,兵部改委辛侍郎暨元委官修辟。  至顺元年六月,都水监言:“二十三日夜,白河水骤涨丈余,观音寺新修护仓堤,已督有司差夫救护,今水落尺余,宜候伏槽兴作。”  御河  御河,自大名路魏县界经元城县泉源乡于村度,南北约十里,东北流至包家渡,下接馆陶县界三口。御河上从交河县,下入清池县界。又永济河在清池县西三十里,自南皮县来,入清州,今呼为御河也。  至元三年七月六日,都水监言:“运河二千余里,漕公私物货,为利甚大。自兵兴以来,失于修治,清州之南,景州以北,颓阙岸口三十余处,淤塞河流十五里。至癸巳年,朝廷役夫四千,修筑浚涤,乃复行舟。今又三十余年,无官主领。沧州地分,水面高于平地,全藉堤堰防护。其园圃之家掘堤作井,深至丈余,或二丈,引水以溉蔬花。复有濒河人民就堤取土,渐至阙破,走泄水势,不惟涩行舟,妨运粮,或致漂民居,没禾稼。其长芦以北,索家马头之南,水内暗藏桩橛,破舟船,坏粮物。”部议以滨河州县佐贰之官兼河防事,于各地分巡视,如有阙破,即率众修治,拔去桩橛,仍禁园圃之家毋穿堤作井,栽树取土。都省准议。七年,省臣言:“御河水泛武清县,计疏浚役夫一十,工八十日可毕。”从之。  至大元年六月二十九日,左翼屯田万户府呈:“五月十八日申时,水决会川县孙家口岸约二十余步,南流灌本管屯田,已移文河间路、武清县、清州有司,多发丁夫,管领修治。”由是枢密院檄河间路、左翊屯田万户府,差军并工筑塞。十月,大名路浚州言:“七月十一日连雨至十七日,清、石二河水溢李家道,东南横流。询社长高良辈,称水源自卫辉路汲县东北,连本州淇门西旧黑荡泊,溢流出岸,漫黄河古堤,东北流入本州齐贾泊,复入御河,漂及门民舍。窃计今岁水势逆行,及下流漳水涨溢遏绝不能通,以致若此,实非人力可胜。又西关水手佐聚称,七月十二日卯时,御河水骤涨三尺,十八日复添四尺,其水逆流,明是下流涨水壅逆,拟差官巡治。”  延祐三年七月,沧州言:“清池县民告,往年景州吴桥县诸处御河水溢,冲决堤岸,万户千奴为恐伤其屯田,差军筑塞旧泄水郎兒口,故水无所泄,浸民庐及已熟田数万顷,乞遣官疏辟,引水入海。及七月四日,决吴桥县柳斜口东岸三十余步,千户移僧又遣军闭塞郎兒口,水壅不得泄,必致漂荡张管、许河、孟村三十余村黍谷庐舍,故本州摘官相视,移文约会开辟,不从。”四年五月,都水监遣官与河间路官相视元塞郎兒口,东西长二十五步,南北阔二十尺,及堤南高一丈四尺,北高二丈余,复按视郎兒口下流故河,至沧州约三十余里,上下古迹宽阔,及减水故道,名曰盘河。今为开辟郎兒口,增浚故河,决积水,由沧州城北达滹沱河,以入于海。  泰定元年九月,都水监遣官督丁夫五千八百九十八人,是月二十八日兴工,十月二日工毕。  滦河  滦河,源出金莲川中,由松亭北,经迁安东、平州西,濒滦州入海也。王曾《北行录》云:“自偏枪岭四十里,过乌滦河,东有滦州,因河为名。”  至元二十八年八月,省臣奏:“姚演言,奉敕疏浚滦河,漕运上都,乞应副沿河盖露囷工匠什物,仍预备来岁所用漕船五百艘,水手一万,牵船夫二万四千。臣等集议,近岁东南荒歉,民力凋弊,造舟调夫,其事非轻,一时并行,必致重困。请先造舟十艘,量拨水手试行之,如果便,续增益。”制可其奏,先以五十艘行之,仍选能人同事。  大德五年八月十三日,平滦路言:“六月九日霖雨,至十五日夜,滦河与淝、洳三河并溢,冲圮城东西二处旧护城堤、东西南三面城墙,横流入城,漂郭外三关濒河及在城官民屋庐粮物,没田苗,溺人畜,死者甚众,而雨犹不止。至二十四日夜,滦、漆、淝、洳诸河水复涨入城,余屋漂荡殆尽。”乃委吏部马员外同都水监官修之,东西二堤,计用工三十一万一千五十,钞八千八十七锭十五两,糙粳米三千一百一十石五斗,桩木等价钞二百七十四锭二十六两四钱。  延祐四年六月十六日,上都留守司言:“正月一日,城南御河西北岸为水冲啮,渐至颓圮,若不修治,恐来春水泛涨,漂没民居。又开平县言,四月二十六日霖雨,至二十八日夜,东关滦河水涨,冲损北岸,宜拟修筑。本司议,即目仲夏霖雨,其水复溢,必大为害,乃委官督夫匠兴役。开平发民夫,幼小不任役,请调军供作,庶可速成。”五月二十一日,留守司言:“滦河水涨决堤,计修筑用军六百,宜令枢密院差调,官给其食。”制曰:“今维其时,移文枢密院发军速为之。”虎贲司发军三百治焉。  泰定二年三月十三日,永平路屯田总管府言:“国家经费咸出于民,民之所生,无过农作。本屯辟田收粮,以供亿内府之用,不为不重。访马城东北五里许张家庄龙湾头,在昔有司差夫筑堤,以防滦水,西南连清水河,至公安桥,皆本屯地分。去岁霖雨,水溢,冲荡皆尽,浸死屯民田苗,终岁无收。方今农隙,若不预修,必致为害。”工部移文都水监,差濠寨泊本屯官及滦州官新诣相视,督令有司差夫补筑。三年五月十日,上都留守司及本路总管府言:“巡视大西关南马市口滦河递北堤,侵啮渐崩,不预治,恐夏霖雨水泛,贻害居民。”于是送都城所丈量,计用物修治,工部移文上都分部施行。七月二日,右丞相塔失帖木兒等奏:“斡耳朵思住冬营盘,为滦河走凌河水冲坏,将筑护水堤,宜令枢密院发军千二百人以供役。”从之。枢密院请遣军千二百人。  河间河  河间河,在河间路界。泰定三年三月,都水监言:“河间路水患,古俭河,自北门外始,依旧疏通,至大成县界,以泄上源水势,引入盐河,古陈玉带河,自军司口浚治,至雄州归信县界,以导淀泺积潦,注之易河。黄龙港,自锁井口开凿,至文安县玳瑁口,以通泺水,经火烧淀,转流入海。计河宜疏者三十处,总役夫三万,三十日可毕。”是月省臣奏准,遣断事官定住同元委都水孙监丞洎本处有司官,于旁近州县发丁夫三万,日给钞一两、米一升,先诣古陈玉带河。寻以岁旱民饥,役兴人劳罢,候年登为之。  冶河  冶河,在真定路平山县西门外,经井陉县流来本县东北十里,入滹沱河。  元贞元年正月十八日,丞相完泽等言:“往年先帝尝命开真定冶河,已发丁夫人役,适值先帝升遐,以聚众罢之。今请遵旧制,俾卒其事。”从之。  皇庆元年七月二日,真定路言:“龙花、判官庄诸处坏堤,计工物,申请省委都水监及本路官,自平山县西北,历视滹沱、冶河合流,急注真定西南关,由是再议,照冶河故道,自平山县西北河内,改修滚水石堤,下修龙塘堤,东南至水碾村,改引河道一里,蒲吾桥西,改辟河道一里。上至平山县西北,下至宁晋县,疏其淤淀,筑堤分其上源入旧河,以杀其势。复有程同、程章二石桥阻咽水势,拟开减水月河二道,可久且便。下相栾城县,南视赵州宁晋县,诸河北之下源,地形低下,恐水泛,经栾城、赵州,坏石桥,阻河流为害。由是议于栾城县北,圣母堂东冶河东岸,开减水河,可去真定之患。”省准,于二年二月都水监委官与本路及廉访司官,同诣平山县相视,会计修治,总计冶河,始自平山县北关西龙神庙北独石,通长五千八百六步,共役夫五千,为工十八万八百七,无风雨妨工,三十六日可毕。  滹沱河  滹沱河,源出于西山,在真定路真定县南一里,经藁城县北一里,经平山县北十里,《寰宇记》载经灵寿县西南二十里。此河连贯真定诸郡,经流去处,皆曰滹沱水也。  延祐七年十一月,真定路言:“真定县城南滹沱河,北决堤,浸近城,每岁修筑。闻其源本微,与冶河不相通,后二水合,其势遂猛,屡坏金大堤为患。本路达鲁花赤哈散于至元三十年言,准引辟冶河自作一流,滹沱河水十退三四。至大元年七月,水漂南关百余家,淤塞冶河口,其水复滹河。自后岁有溃决之患,略举大德十年至皇庆元年,节次修堤,用卷扫苇草二百余万,官给夫粮备佣直百余万锭。及延祐元年三月至五月,修堤二百七十余步,其明堂、判官、勉村三处,就用桥木为桩,征夫五百余人,执役月余不能毕。近年米价翔贵,民匮于食,有丁者正身应役,单丁者必须募人,人日佣直不下三五贯,前工未毕,后役迭至。至七月八日,又冲塌李玉飞等庄及木方、胡营等村三处堤,长一千二百四十步,申请委官相视,差夫筑月堤。延祐二年,本路前总管马思忽尝辟冶河,已复湮塞。今岁霖雨,水溢北岸数处,浸没田禾。其河元经康家庄村南流,不记岁月,徙于村北。数年修筑,皆于堤北取土,故南高北低,水愈就下侵啮。西至木方村,东至护城堤,数约二千余步,比来春,必须修治。用桩梢筑土堤,亦非永久之计。若浚木方村南旧湮枯河,引水南流,闸闭北岸河口,于南岸取土筑堤,下至合头村北与本河合,如此去城稍远,庶可无患。”都水监差官相视,截河筑堤,阔千余步,新开古岸,止阔六十步,恐不能制御千步之势。若于北岸阙破低薄处,比元料,增夫力,苇草卷扫补筑,便计苇草丁夫,若令责办民间,缘今岁旱涝相仍,民食匮乏,拟均料各州县上中户,价钱及食米于官钱内支给。限二月二十日兴工,役夫五千,为工十六万七百一十九,度三十二日可毕。总计补筑滹沱河北岸防水堤十处,长一千九百一十步,高阔不一,计三百四十万七千七百五十尺,用推扫梯二十五,每梯用大檩三、小檩三,计大小檩一百五十,草三十五万八百束,苇二十八万六百四十束,梢柴七千二百束。  至治元年三月,真定路言:“真定县滹沱河,每遇水泛,冲堤岸,浸没民田,已差募丁夫修筑,与廉访司官相视讲究,如将木方村南旧堙河道疏辟,导水东南行,闸闭北岸,却于河南取土,修筑至合头村,合入本河,似望可以民安。”都水监与真定路官相视议:“夫治水者,行其所无事,盖以顺其性也。闸闭滹沱河口,截河筑堤一千余步,开掘故河老岸,阔六十步,长三十余里,改水东南行流,霖雨之时,水拍两岸,截河堤堰,阻逆水性,新开故河,止阔六十步,焉能吞授千步之势?上咽下滞,必致溃决,徒糜官钱,空劳民力。若顺其自然,将河北岸旧堤比之元料,增添工物,如法卷扫,坚固修筑,诚为官民便益。”省准补筑滹沱河北岸缕水堤一十处,通长一千九百一十步,役夫五百名,计一十六万七百三十九工。  泰定四年八月七日,省臣奏:“真定路言,滹沱河水连年泛溢为害,都水监、廉访司、真定路及濒河州县官洎耆老会议,其源自五台诸山来,至平山县王母村山口下,与平定州娘子庙石泉冶河合。夏秋霖雨水涨,拶漫城郭,每年劳民筑堤,莫能除害,宜自王子村、辛安村凿河,长四里余,接鲁家湾旧涧,复开二百余步,合入冶河,以分杀其势。又木方村滹沱河南岸故道,疏涤三十里,北岸下桩卷扫,筑堤捍水,令东流。今岁储材,九月兴役,期十一月功成。所用石铁石灰诸物,夫匠工粮,官为供给,力省功多,可永无害。工部议,若从所请,二河并治,役大民劳,拟先开冶河,其真定路征民夫,如不敷,可于邻郡顺德路差募人夫,日给中统钞一两五钱,如侵碍民田,官酬其直。中书省都水监差官,率知水利濠寨,督本路及当该州县用工,廉访司添力咸就,滹河近后再议。”从之。九月,委都水监官洎本道廉访司真定路同监督有司并工修治。后真定路言:“闰九月五日为始兴工间,据赵州临城诸县申,天寒地冻,难于用工,候春暖开辟便,已于十月七日放散人民。”部议,人夫既散,宜准所拟。凡已给夫钞二万六千八百三十二锭,地价钱六百三十锭。  会通河  会通河,起东昌路须城县安山之西南,由寿张西北至东昌,又西北至于临清,以逾于御河。  至元二十六年,寿张县尹韩仲晖、太史院令史边源相继建言,开河置闸,引汶水达舟于御河,以便公私漕贩。省遣漕副马之贞与源等按视地势,商度工用,于是图上可开之状。诏出楮币一百五十万缗、米四万石、盐五万斤,以为佣直,备器用,征旁郡丁夫三万,驿遣断事官忙速兒、礼部尚书张孔孙、兵部尚书李处巽等董其役。首事于是年正月己亥,起于须城安山之西南,止于临清之御河,其长二百五十余里,中建闸三十有一,度高低,分远迩,以节蓄泄。六月辛亥成,凡役工二百五十一万七百四十有八,赐名曰会通河。  二十七年,省以马之贞言霖雨岸崩,河道淤浅,宜加修浚,奏拨放罢输运站户三千,专供其役,仍俾采伐木石等以充用。是后,岁委都水监官一员,佩分监印,率令史、奏差、濠寨官往职巡视,且督工,易闸以石,而视所损缓急为后先。至泰定二年,始克毕事。  会通镇闸三、土坝二,在临清县北。头闸长一百尺,阔八十尺,两直身各长四十尺,两雁翅各斜长三十尺,高二尺,闸空阔二丈,自至元三十年正月一日兴工,凡役夫匠六百六十名,至十月二十九日工毕。中闸南至隘船闸三里,元贞二年七月二十三日兴工,至大德二年三月十三日工毕,夫匠四百四十三,长广与上闸同。隘船闸南至李海务闸一百五十二里,延祐元年八月十五日兴工,九月二十五日工毕,夫匠五百,闸空阔九尺,长广同上。土坝二。  李海务闸南至周家店闸一十二里,元贞二年二月二日兴工,五月二十日工毕,夫匠五百二十七名,长广与会通镇闸同。  周家店闸南至七级闸一十二里,大德四年正月二十一日兴工,八月二十日工毕,夫匠四百四十二,长广与上同。  七级闸二:北闸南至南闸三里,大德元年五月一日兴工,十月六日工毕,夫匠四百四十三名,长广如周家店闸。南闸南至阿城闸一十二里,元贞二年正月二十日兴工,十月五日工毕,夫匠四百五十名,长广同北闸。  阿城闸二:北闸南至南闸三里,大德三年三月五日兴工,七月二十八日工毕,夫匠四百四十一名,长广上同。南闸南至荆门北闸一十里,大德二年正月二十五日兴工,十月一日工毕,夫匠四百四十六名,长广上同。  荆门闸二:北闸南至荆门南闸二里半,大德三年六月初一日兴工,至十月二十五日工毕,役夫三百一十名,长广同。南闸南至寿张闸六十三里,大德六年正月二十三日兴工,六月二十九日工毕,长广同北闸。  寿张闸南至安山闸八里,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一日兴工,五月二十日工毕。  安山闸南至开河闸八十五里,至元二十六年建。  开河闸南至济州闸一百二十四里。  济州闸三:上闸南至中闸三里,大德元年三月十二日兴工,七月二十八日工毕。中闸南至下闸二里,至治元年三月一日兴工,六月六日工毕。下闸南至赵村闸六里,大德七年二月十三日兴工,五月二十一日工毕。  赵村闸南至石佛闸七里,泰定四年二月十八日兴工,五月二十日工毕。  石佛闸南至辛店闸一十三里,延祐六年二月十日兴工,四月二十九日工毕。  辛店闸南至师家店闸二十四里,大德元年正月二十七日兴工,四月一日工毕。  师家店闸南至枣林闸一十五里,大德二年二月三日兴工,五月二十三日工毕。  枣林闸南至孟阳泊闸九十五里,延祐五年二月四日兴工,五月二十二日工毕。  孟阳泊闸南至金沟闸九十里,大德八年正月四日兴工,五月十七日工毕。  金沟闸南至隘船闸一十二里,大德十年闰正月二十五日兴工,四月二十三日工毕。  沽头闸二:北隘船闸南至下闸二里,延祐二年二月六日兴工,五月十五日工毕。南闸南至徐州一百二十里,大德十一年二月兴工,五月十四日工毕。  三氵义口闸入盐河,南至土山闸一十八里,泰定二年正月十九日兴工,四月十三日工毕。土山闸南至三氵义口闸二十五里,入盐河。  兗州闸。  堈城闸。  延祐元年二月二十日,省臣言:“江南行省起运诸物,皆由会通河以达于都,为其河浅涩,大船充塞于其中,阻碍余船不得来往。每岁省台差人巡视,其所差官言,始开河时,止许行百五十料船,近年权势之人,并富商大贾,贪嗜货利,造三四百料或五百料船,于此河行驾,以致阻滞官民舟楫,如于沽头置小石闸一,止许行百五十料船便。臣等议,宜依所言,中书及都水监差官于沽头置小闸一,及于临清相视宜置闸处,亦置小闸一,禁约二百料之上船,不许入河行运。”从之。  至治三年四月十日,都水分监言:“会通河沛县东金沟、沽头诸处,地形高峻,旱则水浅舟涩,省部已准置二滚水堰。近延祐二年,沽头闸上增置隘闸一,以限巨舟,每经霖雨,则三闸月河、截河土堰,尽为冲决。自秋摘夫刈薪,至冬水落,或来岁春首修治,工夫浩大,动用丁夫千百,束薪十万之余,数月方完,劳费万倍。又况延祐六年雨多水溢,月河、土堰及石闸雁翅日被冲啮,土石相离,深及数丈,其工倍多,至今未完。今若运金沟、沽头并隘闸三处见有石,于沽头月河内修堰闸一所,更将隘闸移置金沟闸月河、或沽头闸月河内,水大则大闸俱开,使水得通流,小则闭金沟大闸,上开隘闸,沽头则闭隘闸,而启正闸行舟。如此岁省修治之费,亦可免丁夫冬寒入水之苦,诚为一劳永逸。”移文工部,令委官与有司同议。于是差濠寨约会济宁路官相视,就问金沟闸提领周德兴,言每岁夏秋霖雨,冲失闸堤,必候水落,役夫采薪修治,不下三两月方毕,冬寒水作,苦不胜言。会验监察御史言:“延祐初,元省臣亦尝请置隘闸以限巨舟,臣等议,其言当,请从之。”于是议:梭板等船乃御河、江、淮可行之物,宜遣出任其所之,于金沟、沽头两闸中置隘闸二,各阔一丈,以限大船。若欲于通惠、会通河行运者,止许一百五十料,违者罪之,仍没其船。其大都、江南权势红头花船,一体不许来往,准拟拆移沽头隘闸,置于金沟大闸之南,仍作运环闸,其间空地北作滚水石堰,水涨即开大小三闸,水落即锁闭大闸,止于隘闸通舟。果有小料船及官用巨物,许申禀上司,权开大闸,仍添金沟闸板积水,以便行舟。其沽头截河土堰,依例改修石堰,尽除旧有土堰三道。金沟闸月河内创建滚水石堰,长一百七十尺,高一丈,阔一丈。沽头闸月河内修截河堰,长一百八十尺,高一丈一尺,底阔二丈,上阔一丈。  泰定四年四月,御史台臣言:“巡视河道,自通州至真、扬,会集都水分监及濒河州县官民,询考利病,不出两端,一曰壅决,二曰经行。卑职参详,自古立国,引漕皆有成式。自世祖屈群策,济万民,疏河渠,引清、济、汶、泗,立闸节水,以通燕蓟、江淮,舟楫万里,振古所无。后人笃守成规,苟能举其废坠而已,实万世无穷之利也。盖水性流变不常,久废不修,旧规渐坏,虽有智者,不能善后。以故详历考视,酌古准今,参会众议,辄有管见,倘蒙采录,责任水监,谨守勿失,能事毕矣。不穷利病之源,频岁差人,具文巡视,徒为烦扰,无益于事。都水监元立南北隘闸,各阔九尺,二百料下船梁头八尺五寸,可以入闸。愚民嗜利无厌,为隘闸所限,改造减舷添仓长船至八九十尺,甚至百尺,皆五六百料,入至闸内,不能回转,动辄浅阁,阻碍余舟,盖缘隘闸之法,不能限其长短。今卑职至真州,问得造船作头,称过闸船梁八尺五寸船,该长六丈五尺,计二百料。由是参详,宜于隘闸下岸立石则,遇船入闸,必须验量,长不过则,然后放入,违者罪之。闸内旧有长船,立限遣出。”省下都水监,委濠寨官约会济宁路委官同历视议拟,隘闸下约八十步河北立二石则,中间相离六十五尺,如舟至彼,验量如式,方许入闸,有长者罪遣退之。又与东昌路官亲诣议拟,于元立隘闸西约一里,依已定丈尺,置石则验量行舟,有不依元料者罪之。  天历三年三月,诏谕中外:“都水监言:世祖费国家财用,开辟会通河,以通漕运。往来使臣、下番百姓及随从使臣、各枝干脱权势之人,到闸不候水则,恃势捶挞看闸人等,频频启放。又漕运粮船,凡遇水浅,于河内筑土坝,积水以渐行舟,以故坏闸。乞禁治事。命后诸王驸马各枝往来使臣及干脱权势之人、下番使臣等,并运官粮船,如到闸,依旧定例启闭。若似前不候水则,恃势捶拷守闸人等,勒令启闸,及河内用土筑坝坏闸之人,治其罪。如守闸之人,恃有圣旨,合启闸时,故意迟延,阻滞使臣客旅,欺要钱物,乃不畏常宪也。”仍令监察御史、廉访司常加体察。  兗州闸  兗州闸已见前。至元二十七年四月,都漕运副使马之贞言:  准山东东西道宣慰使司牒文,相视兗州闸堰事。先于至元十二年蒙丞相伯颜访问自江淮达大都河道,之贞乃言,宋、金以来,汶、泗相通河道,郭都水按视,可以通漕。于二十年中书省奏准,委兵部李尚书等开凿,拟修石闸十四。二十一年,省委之贞与尚监察等同相视,拟修石闸八、石堰二,除已修毕外,有石闸一、石堰一、堽城石堰一,至今未修。据济州以南,徐、邳沿河纤道桥梁,二十三年添立邳州水站,移文沿河州县,修治已完。二十三年调之贞充漕运副使,委管闸接放纲船。沿河纤道,元无崩损去处,在前年例,当麻麦盛时,差官修理闸道,督责地主割刈麻麦,并滕州开决稻堰,泗源磨堰,差人于吕梁百步等祇,及济州闸监督江淮纲运船只,过祇出闸,不令阻滞客旅,苟取钱物。据新开会通并济州汶、泗相通河,非自然长流河道,于兗州立闸堰,约泗水西流,堽城立闸堰,分汶水入河,南会于济州,以六闸撙节水势,启闭通放舟楫,南通淮、泗,以入新开会通河,至于通州。近去岁四月,江淮都漕运使司言,本司粮运,经济河至东阿交割,前者济州运司,不时移文濒河官司,修治纤道,若有缓急处所,正官取招呈省,路经历、县达鲁花赤以下就便断罪。今济州漕司革罢,其河道拨属都漕运司管领,本司粮运未到东阿,凡有阻滞,并是本司迟慢。迤南河道,从此无人管领,不时水势泛溢,堤岸摧塌,涩滞河道。又济州闸,前济州运司正官亲临监视,其押纲船户不敢分争。即目各处官司差人管领,与纲官船户各无统摄,争要水势,及搀越过闸,互相殴打,以致损坏船只,浸没官粮。拟将东阿河道拨付江淮都漕运司提调管领,庶几不误粮运,都省准焉。又准江淮都漕运司副使言,除委官看管闸堰外,据汶、泗、堽城二闸一堰、泗河兗州闸堰、济州城南闸,乃会通河上源之喉衿,去岁流水冲坏堽城汶河土堰、兗州泗河土堰,必须移文兗州、泰安州差夫修闭。又被涨水冲破梁山一带堤堰,走泄水势,通入旧河,以致新河水小,涩粮船,乞移文断事等官,转下东平路修闭,上流拨属江淮漕运司,下流属之贞管领。若已后新河水小,直下济州监闸官,并泰安、兗州、东平修理。据兗州石闸一所、石堰一道,堽城石闸一道,合用材物已行措置完备,必须修理,虽初经之贞相视会计,即令不隶管领,乞移文江淮漕司修治。其泰安州堽城安、梁山一带堤岸,济州闸等处,虽是拨属江淮漕司,今后倘若水涨,冲坏堤堰,亦乞照会东平、济宁、泰安,如承文字,亦仰奉行。又东阿、须城界安山闸,为粮船不由旧河来往,江淮所委监闸官已去,目今无人看管,必须之贞修理,以此权委人守焉。

版权声明:

本站《志第十六 河渠一-元史》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成语对对子网,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实录卷之三百三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实录卷之三百三 之清实录光绪朝实录,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