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四十八 兵三-元史

志第四十八 兵三 ○马政 西北马多天下,秦、汉而下,载籍盖可考已。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古或未之有。盖其沙漠万里,牧养蕃息,太仆之马,殆不可以数计,,

志第五十 刑法一-元史

志第五十 刑法一 自古有天下者,虽圣帝明王,不能去刑法以为治,是故道之以德义,而民弗从有机的世界整体。,则必律之以法,法复违焉,则刑辟之施,诚有不得已者。是以先王制

志第四十八 兵三

  ○马政  西北马多天下,秦、汉而下,载籍盖可考已。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古或未之有。盖其沙漠万里,牧养蕃息,太仆之马,殆不可以数计,亦一代之盛哉。  世祖中统四年,设群牧所,隶太府监。寻升尚牧监,又升太仆院,改卫尉院。院废,立太仆寺,属之宣徽院。后隶中书省,典掌御位下、大斡耳朵马。其牧地,东越耽罗,北?俞火里秃麻,西至甘肃,南暨云南等地,凡一十四处,自上都、大都以至玉你伯牙、折连怯呆兒,周回万里,无非牧地。  马之群,或千百,或三五十,左股烙以官印,号大印子马。其印有兵古、贬古、阔卜川、月思古、斡栾等名。牧人曰哈赤、哈剌赤;有千户、百户,父子相承任事。自夏及冬,随地之宜,行逐水草,十月各至本地。朝廷岁以九月、十月遣寺官驰驿阅视,较其多寡,有所产驹,即烙印取勘,收除见在数目,造蒙古、回回、汉字文册以闻,其总数盖不可知也。凡病死者三,则令牧人偿大牝马一,二则偿二岁马一,一则偿牝羊一,其无马者以羊、驼、牛折纳。  太庙祀事暨诸寺影堂用乳酪,则供牝马;驾仗及宫人出入,则供尚乘马。车驾行幸上都,太仆卿以下皆从,先驱马出健德门外,取其肥可取乳者以行,汰其羸瘦不堪者还于群。自天子以及诸王百官,各以脱罗氈置撒帐,为取乳室。车驾还京师,太仆卿先期遣使征马五十醖都来京师。醖都者,承乳车之名也。既至,俾哈赤、哈剌赤之在朝为卿大夫者,亲秣饲之,日酿黑马乳以奉玉食,谓之细乳。每醖都,牝马四十。每牝马一,官给刍一束、菽八升。驹一,给刍一束、菽五升。菽贵,则其半以小稻充。自诸王百官而下,亦有马乳之供,醖都如前之数,而马减四之一,谓之细乳。刍粟要旬取给于度支,寺官亦以旬诣闲MI阅肥瘠。又自世祖而下山陵,各有醖都,取马乳以供祀事,号金陵挤马,越五年,尽以与守山陵使者。  凡御位下、正宫位下、随朝诸色目人员,甘肃、土番、耽罗、云南、占城、芦州、河西、亦奚卜薛、和林、斡难、怯鲁连、阿剌忽马乞、哈剌木连、亦乞里思、亦思浑察、成海、阿察脱不罕、折连怯呆兒等处草地,内及江南、腹里诸处,应有系官孳生马、牛、驼、驴、羊点数之处,一十四道牧地,各千户、百户等名目如左:  东路折连怯呆兒等处,玉你伯牙、上都周围,哈剌木连等处,阿剌忽马乞等处,斡斤川等处,阿察脱不罕等处,甘州等处,左手永平等处,右手固安州等处,云南亦奚卜薛,芦州,益都,火里秃麻,高丽耽罗国。  一,折连怯呆兒等处御位下:折连怯呆兒地哈剌赤千户买买、买的、撒台、怯兒八思、阔阔来、塔失铁木兒、哈剌那海、伯要?、也兒的思、撒的迷失、教化、太铁木兒、塔都、也先、木薛肥、不思塔八、不兒都、麻失不颜台、撒敦。按赤、忽里哈赤千户下百户脱脱木兒。兀鲁兀内土阿八剌哈赤阔阔出。彻彻地撒剌八。薛里温、你里温、斡脱忽赤、哈剌铁木兒。哈思罕地僧家奴。玉你伯牙断头山百户哈只。  一,玉你伯牙等处御位下:玉你伯牙地哈剌赤百户忽兒秃哈、兀都蛮、燕铁木兒、暗出忽兒、也先秃满、玉龙铁木兒、月思哥、明里不兰。  大斡耳朵位下:乞剌里郭罗赤马某等。哈里牙兒苟赤别铁木兒。伯只剌苟赤阿蓝答兒。阿察兒伯颜苟赤教化的等。塔鲁内亦兒哥赤、塔里牙赤等。伯只剌阿塔赤忽兒秃哈。桃山太师月赤察兒分出铁木兒等。伯颜只鲁干阿塔赤秃忽鲁等。玉你伯牙奴秃赤、火你赤。  一,哈剌木连等处御位下:阿失温忽都地八都兒。希彻秃地吉兒?。哈察木敦。火石脑兒哈塔、咬罗海牙、撒的。换撒里真按赤哈答。须知忽都哈剌赤别乞。军脑兒哈剌赤火罗思。玉龙?占彻。云内州拙里牙赤昌罕。察罕脑兒欠昔思。棠树兒安鲁罕。石头山秃忽鲁。牙不罕你里温脱脱木兒。开成路黑水河不花。  大斡耳朵位下:完者。  一,阿剌忽马乞等处御位下:阿剌忽马乞地哈剌赤百户按不怜、乾铁哥、火石铁木兒、末赤、卯罕、不兰奚、孛罗罕。怯鲁连地哈剌赤千户床八失,百户怯兒的、小薛干、别铁列不作、孛罗、串都、也速、典列、坦的里、也里迷失、忙兀?。斡难地兰盏兒、未者、哈只不花等。  大斡耳朵位下:阿剌忽马乞按灰等。阔苦地阔赤斤等。  一,斡斤川等处御位下:斡斤川地哈剌赤千户月鲁、阿剌铁木兒、塔塔塔察兒。拙里牙赤斡罗孙,马塔哈兒哈地哈剌为千户当失、燕忽里,欢差太难。阔阔地兀奴忽赤忙兀?。怯鲁连八剌哈赤八兒麻思。  大斡耳朵位下:马塔哈兒哈怯连口只兒哈忽。  一,阿察脱不罕等处御位下:阿察脱不罕地哈赤守纳。斡川札马昔宝赤忙哥撒兒。火罗罕按赤秃忽赤。青海后火义罕塔兒罕、按赤也先。黄兀兒不剌按赤末兒哥、忽林失。应里哥地按赤哈丹、忽台迷失。应吉列古哈剌赤不鲁。亦兒浑察西哈剌赤。答兰速鲁哈剌赤八只吉兒。哈兒哈孙不剌哈剌赤阿兒秃。  大斡耳朵位下:怯鲁连火你赤塔剌海。  一,甘州等处御位下:口千子哈剌不花一所。奥鲁赤一所。阿剌沙阿兰山兀都蛮。亦不剌金一所。宽彻干。塔塔安地普安。胜回地刘子总管。阔阔思地太铁木兒等。甘州等处杨住普。拨可连地撒兒吉思。只哈秃屯田地安童一所。哈剌班忽都拙里牙赤耳眉。  一,左手永平等处御位下:永平地哈剌赤千户六十。乐亭地拙里牙赤、阿都赤、答剌赤迷里迷失,亦兒哥赤马某撒兒答。香河按赤定住、亦马赤速哥铁木兒。河西务爱牙赤孛罗?。漷州哈剌赤脱忽察。桃花岛青昔宝赤赤班等。  大斡耳朵位下:河西务玉提赤百户马札兒。  一,右手固安州四怯薛八剌哈赤平章那怀为长:固安州哈剌赤脱忽察,哈赤忽里哈赤、按赤不都兒。真定昔宝赤脱脱。左卫哈剌赤塔不?。青州哈剌赤阿哈不花。涿州哈剌赤不鲁哈思。  一,云南亦奚卜薛铁木兒不花为长。  一,芦州。  一,益都哈剌赤忽都铁木兒。  一,火里秃麻太胜忽兒为长。  一,高丽耽罗。  ○屯田  古者寓兵于农,汉、魏而下,始置屯田为守边之计。有国者善用其法,则亦养兵息民之要道也。国初,用兵征讨,遇坚城大敌,则必屯田以守之。海内既一,于是内而各卫,外而行省,皆立屯田,以资军饷。或因古之制,或以地之宜,其为虑盖甚详密矣。大抵芍陂、洪泽、甘、肃、瓜、沙,因昔人之制,其地利盖不减于旧;和林、陕西、四川等地,则因地之宜而肇为之,亦未尝遗其利焉。至于云南八番,海南、海北,虽非屯田之所,而以为蛮夷腹心之地,则又因制兵屯旅以控扼之。由是而天下无不可屯之兵,无不可耕之地矣。今故著其建置增损之概,而内外所辖军民屯田,各以次列焉。  枢密院所辖  左卫屯田:世祖中统三年三月,调枢密院二千人,于东安州南、永清县东荒土及本卫元占牧地,立屯开耕,分置左右手屯田千户所,为军二千名,为田一千三百一十顷六十五亩。  右卫屯田:世祖中统三年三月,调本卫军二千人,于永清、益津等处立屯开耕,分置左右手屯田千户所。其屯军田亩之数,与左卫同。  中卫屯田:世祖至元四年,于武清、香河等县置立。十一年,以各屯地界,相去百余里,往来耕作不便,迁于河西务、荒庄、杨家口、青台、杨家白等处。其屯军之数,与左卫同,为田一千三十七顷八十二亩。  前卫屯田:世祖至元十五年九月,以各省军人备侍卫者,于霸州、保定、涿州荒闲地土屯种,分置左右手屯田千户所。屯军与左卫同,为田一千顷。  后卫屯田:置立岁月与前卫同。后以永清等处田亩低下,迁昌平县之太平庄。泰定三年五月,以太平庄乃世祖经行之地,营盘所在,春秋往来,牧放卫士头匹,不宜与汉军立屯,遂罢之,止于旧立屯所,耕作如故。屯军与左卫同,为田一千四百二十八顷一十四亩。  武卫屯田:世祖至元十八年,发迤南军人三千名,于涿州、霸州、保定、定兴等处置立屯田,分设广备、万益等六屯,别立农政院以领之。二十二年,罢农政院为司农寺,自后与民相参屯种。二十五年,别立屯田万户府,分管屯种军人。二十六年,以屯军属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兼领屯田事。仁宗皇庆元年,改属卫率府,后复归之武卫。英宗至治元年,命以广备、利民二千户军人所耕地土,与左卫率府忙古?屯田千户所互相更易。屯军三千名,为田一千八百四顷四十五亩。  左翼屯田万户府:世祖至元二十六年二月,罢蒙古侍卫军从人之屯田者,别以斡端、别十八里回还汉军,及大名、卫辉两翼新附军,与前、后二卫迤东还戍士卒合并屯田,设左、右翼屯田万户府以领之。遂于大都路霸州及河间等处立屯开耕,置汉军左右手二千户、新附军六千户所,为军二千五十一名,为田一千三百九十九顷五十二亩。  右翼屯田万户府:其置立岁月与左翼同。成宗大德元年十一月,发真定军人三百名,于武清县崔黄口增置屯田。仁宗延祐五年四月,立卫率府,以本府屯田并属詹事院,后复归之枢密,分置汉军千户所三,别置新附军千户所一,为军一千五百四十人,为田六百九十九顷五十亩。  忠翊侍卫屯田: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十一月,命各万户府,摘大同、隆兴、太原、平阳等处军人四千名,于燕只哥赤斤地面及红城周回,置立屯田,开耕荒田二千顷,仍命西京宣慰司领其事,后改立大同等处屯储万户府以领之。成宗大德十一年,改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仍领屯田。武宗至大四年,以黄华岭新附屯田军一千人并归本卫,别立屯署。是年,改大同侍卫为中都威卫,属之徽政院,分屯军二千置弩军翼,止以二千人分置左右手屯田千户所,黄华岭新附军屯如故。仁宗延祐二年,迁红城屯军于古北口、太平庄屯种。五年,复签中都威卫军八百人,于左都威卫所辖地内别立屯署。七年十二月,罢左都威卫及太平庄、白草营等处屯田,复于红城周回立屯,仍属中都威卫。英宗至治元年,始改为忠翊侍卫,屯田如故,为田二千顷。后移置屯所,不知其数。  左、右钦察卫屯田: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发本卫军一千五百一十二名,分置左右手屯田千户所及钦察屯田千户所,于清州等处屯田。英宗至治二年,始分左、右钦察卫,以左右手屯田千户所分属之。文宗天历二年,创立龙翊侍卫,复以隶焉。为军左手千户所七百五名,右手千户所四百三十七名,钦察千户所八百名。为田左手千户所一百三十七顷五十亩,右手千户所二百一十八顷五十亩,钦察千户所三百顷。  左卫率府屯田:武宗至大元年六月,命于大都路漷州武清县及保定路新城县置立屯田。英宗至治元年,以武卫与左卫率府屯田地界相离隔绝,不便耕作,命以两卫屯地互更易之,分置三翼屯田千户所,为军三千人,为田一千五百顷。  宗仁卫屯田:英宗至治二年八月,发五卫汉军二千人,于大宁等处创立屯田,分置两翼屯田千户所,为田二千顷。  宣忠扈卫屯田:文宗至顺元年十二月,命收聚讫一万斡罗斯,给地一百顷,立宣忠扈卫亲军万户府屯田,依宗仁卫例。  大司农司所辖  永平屯田总管府: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八月,以北京采取材木百姓三千余户,于滦州立屯,设官署以领其事,为户三千二百九十,为田一万一千六百一十四顷四十九亩。  营田提举司:不详其建置之始,其设立处所在大都漷州之武清县,为户军二百五十三,民一千二百三十五,析居放良四百八十,不兰奚二百三十二,火者一百七十口,独居不兰奚一十二口,黑瓦木丁八十二名,为田三千五百二顷九十三亩。  广济署屯田:世祖至元二十二年正月,以崔黄口空城屯田,岁涝不收,迁于清、沧等处。后大司农寺以尚珍署旧领屯夫二百三十户归之,既又迁济南、河间五百五十户,平滦、真定、保定三路屯夫四五百十户,并入本屯,为户共一千二百三十,为田一万二千六百顷三十八亩。  宣徽院所辖  淮东淮西屯田打捕总官府:世祖至元十六年,募民开耕涟、海州荒地,官给禾种,自备牛具,所得子粒官得十之四,民得十之六,仍免屯户徭役,屡欲中废不果。二十七年,所辖提举司一十九处并为十二。其后再并,止设八处,为户一万一千七百四十三,为田一万五千一百九十三顷三十九亩。  丰闰署: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创立于大都路蓟州之丰闰县,为户八百三十七,为田三百四十九顷。  宝坻屯:世祖至元十六年,签大都属邑编民三百户,立屯于大都之宝坻县,为田四百五十顷。  尚珍署:世祖至元二十三年,置立于济宁路之兗州,为户四百五十六,为田九千七百一十九顷七十二亩。  腹里所辖军民屯田  大同等处屯储总管屯田:成宗大德四年,以西京黄华岭等处田土颇广,发军民九千余人,立屯开耕。六年,始设屯储军民总管万户府。十一年,放罢汉军还红城屯所,止存民夫在屯。仁宗时,改万户府为总管府,为户军四千二十,民五千九百四十五,为田五千顷。  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司屯田:世祖至元十七年十二月,月兒鲁官人言:“近于灭捏怯土、赤纳赤、高州、忽兰若班等处,改置驿传,臣等议,可于旧置驿所设立屯田。”从之。二十八年,发虎贲亲军二千人入屯。二十九年,增军一千,凡立三十四屯,于上都置司,为军三千人,佃户七十九,为田四千二百二顷七十九亩。  岭北行省屯田  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并和林阿剌?元领军一千人入五条河。成宗元贞元年,摘六卫汉军一千名,赴称海屯田。大德三年,以五条河汉军悉并入称海。仁宗延祐三年,罢青海屯田,复立屯于五条河。六年,分拣蒙古军五千人,复屯田青海。七年,命依世祖旧制,青海、五条河俱设屯田,发军一千人于五条河立屯。英宗时,立屯田万户府,为户四千六百四十八,为田六千四百余顷。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所辖屯田  大宁路海阳等处打捕屯田所:世祖至元二十三年,以大宁、辽阳、平滦诸路拘刷漏籍、放良、孛兰奚人户,及僧道之还俗者,立屯于瑞州之西濒海荒地开耕,设打捕屯田总管府。成宗大德四年,罢之,止立打捕屯田所,为户元拨并召募共一百二十二,为田二百三十顷五十亩。  浦峪路屯田万户府: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十月,为蛮军三百户、女直一百九十户,于咸平府屯种。三十年,命本府万户和鲁古?领其事,仍于茶剌罕、剌怜等处立屯。三十一年,罢万户府屯田。仁宗大德二年,拨蛮军三百户属肇州蒙古万户府,止存女直一百九十户,依旧立屯,为田四百顷。  金复州万户府屯田:世祖至元二十一年五月,发新附军一千二百八十一户,于忻都察置立屯田。二十六年,分京师应役新附军一千人,屯田哈思罕关东荒地。三十年,以玉龙帖木兒、塔失海牙两万户新附军一千三百六十户,并入金复州,立屯耕作,为户三千六百四十一,为田二千五百二十三顷。  肇州蒙古屯田万户府:成宗元贞元年七月,以乃颜不鲁古赤及打鱼水达达、女直等户,于肇州旁近地开耕,为户不鲁古赤二百二十户,水达达八十户,归附军三百户,续增渐丁五十二户。  河南行省所辖军民屯田  南阳府民屯:世祖至元二年正月,诏孟州之东,黄河之北,南至八柳树、枯河、徐州等处,凡荒闲地土,可令阿?、阿剌罕等所领士卒,立屯耕种,并摘各万户所管汉军屯田。六年,以攻襄樊军饷不足,发南京、河南、归德诸路编民二万余户,于唐、邓、申、裕等处立屯。八年,散还元屯户,别签南阳诸色户计,立营田使司领之。寻罢,改立南阳屯田总管府。后复罢,止隶有司,为户六千四十一,为田一万六百六十二顷七亩。  洪泽万户府屯田:世祖至元二十三年,立洪泽南北三屯,设万户府以统之。先是,江淮行省言:“国家经费,粮储为急,今屯田之利,无过两淮,况芍陂、洪泽皆汉、唐旧尝立屯之地,若令江淮新附汉军屯田,可岁得粮百五十余万石。”至是从之。三十一年,罢三屯万户,止立洪泽屯田万户府以统之。其置立处所,在淮安路之白水塘、黄家疃等处,为户一万五千九百九十四名,为田三万五千三百一十二顷二十一亩。  芍陂屯田万户府:世祖至元二十一年二月,江淮行省言:“安丰之芍陂,可溉田万余顷,乞置三万人立屯。”中书省议:“发军士二千人,姑试行之。”后屯户至一万四千八百八名。  德安等处军民屯田总管府:世祖至元十八年,以各翼取到汉军,及各路拘收手号新附军,分置十屯,立屯田万户府。三十一年,改立总管府,为民九千三百七十五名,军五千九百六十五名,为田八千八百七十九顷九十六亩。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所辖军民屯田  陕西屯田总管府:世祖至元十一年正月,以安西王府所管编民二千户,立栎阳、泾阳、终南、渭南屯田。十八年,立屯田所。十九年,以军站屯户拘收为怯怜口户计,放还而无所归者,籍为屯户,立安西、平凉屯田,设提领所以领之。二十九年,立凤翔、镇原、彭原屯田,放罢至元十年所签接应成都、延安军人,置立民屯,设立屯田所,寻改为军屯,令千户所管领。三十年,复更为民屯,为户凤翔一千一百二十七户;镇原九百一十三户;栎阳七百八十六户,后存六百五十户;泾阳六百九十六户,后存六百五十八户;彭原一千二百三十八户;安西七百二十四户,后存二百六十二户;平凉二百八十八户;终南七百七十一户,后存七百一十三户;渭南八百一十一户,后存七百六十六户。为田凤翔九十顷一十二亩,镇原四百二十六顷八十五亩,栎阳一千二十顷九十九亩,泾阳一千二十顷九十九亩,彭原五百四十五顷六十八亩,安西四百六十七顷七十八亩,平凉一百一十五顷二十亩,终南九百四十三顷七十六亩,渭南一千二百二十二顷三十一亩。  陕西等处万户府屯田:世祖至元十九年二月,以盩厔南系官荒地,发归附军,立孝子林、张马村军屯。二十年,以南山把口子巡哨军人八百户,于盩厔之杏园庄、宁州之大昌原屯田。二十一年,发文州镇戍新附军九百人,立亚柏镇军屯,复以燕京戍守新附军四百六十三户,于德顺州之威戎立屯开耕。为户孝子林屯三百一户,张马村屯三百一十三户,杏园庄屯二百三十三户,大昌原屯四百七十四户,亚柏镇屯九百户,威戎屯四百六十三户。为田孝子林二十三顷八十亩,张马村七十三顷八十亩,杏园庄一百一十八顷三十亩,大昌原一百五十八顷七十九亩,亚柏镇二百六十八顷五十九亩,威戎一百六十四顷八十亩。  贵赤延安总管府屯:世祖至元十九年,以拘收赎身、放良、不兰奚及漏籍户计,于延安路探马赤草地屯田,为户二千二十七,为田四百八十六顷。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辖所军民屯田  宁夏等处新附军万户府屯田:世祖至元十九年三月,发迤南新附军一千三百八十二户,往宁夏等处屯田。二十一年,遣塔塔里千户所管军人九百五十八户屯田,为田一千四百九十八顷三十三亩。  管军万户府屯田:世祖至元十八年正月,命肃州、沙州、瓜州置立屯田。先是,遣都元帅刘恩往肃州诸郡,视地之所宜,恩还言宜立屯田,遂从之。发军于甘州黑山子、满峪、泉水渠、鸭子翅等处立屯,为户二千二百九十,为田一千一百六十六顷六十四亩。  宁夏营田司屯田:世祖至元八年正月,签发己未年随州、鄂州投降人民一千一百七户,往中兴居住。十一年,编为屯田户,凡二千四百丁。二十三年,续签渐丁,得三百人,为田一千八百顷。  宁夏路放良官屯田:世祖至元十一年,从安抚司请,以招收放良人民九百四户,编聚屯田,为田四百四十六顷五十亩。  亦集乃屯田:世祖至元十六年,调归附军人于甘州,十八年,以充屯田军。二十二年,迁甘州新附军二百人,往屯亦集乃合即渠开种,为田九十一顷五十亩。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所辖屯田  赣州路南安寨兵万户府屯田:成宗大德二年正月,以赣州路所辖信丰、会昌、龙南、安远等处,贼人出没,发寨兵及宋旧役弓手,与抄数漏籍人户,立屯耕守,以镇遏之,为户三千二百六十五,为田五百二十四顷六十八亩。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所辖屯田  汀、漳屯田:世祖至元十八年,以福建调军粮储费用,依腹里例,置立屯田,命管军总管郑楚等,发镇守士卒年老不堪备征战者,得百有十四人,又募南安等县居民一千八百二十五户,立屯耕作。成宗元贞三年,命于南诏、黎、畲各立屯田,摘拨见戍军人,每屯置一千五百名,及将所招陈吊眼等余党入屯,与军人相参耕种。为户汀州屯一千五百二十五名,漳州屯一千五百一十三名。为田汀州屯二百二十五顷,漳州屯二百五十顷。  高丽国立屯  高丽屯田:世祖至元七年创立,是时东征日本,欲积粮饷,为进取之计,遂以王綧、洪茶丘等所管高丽户二千人,及发中卫军二千人,合婆娑府、咸平府军各一千人,于王京东宁府、凤州等一十处,置立屯田,设经略司以领其事,每屯用军五百人。  四川行省所辖军民屯田二十九处  广元路民屯:世祖至元十三年,从利州路元帅言,广元实东西两川要冲,支给浩繁,经理系官田亩,得九顷六十亩,遂以褒州刷到无主人口,偶配为十户,立屯开种。十八年,发新得州编民七十七户屯田,为户共八十七。  叙州宣抚司民屯:世祖至元十一年,命西蜀四川经略使起立屯田。十五年,签长宁军、富顺州等处编民四百七十五户,立屯耕种。十九年,续签一百六十户。二十年,叙州签民一千九百户。二十五年,富顺州复签民六百八户,增人旧屯。二十七年,取勘析出屯户,得二百八十四。成宗元贞二年,复放罢站户一千一十七户,依旧屯田。总之为户四千四百四十四。  绍庆路民屯:世祖至元十九年,于本路未当差民户内,签二十三户,置立屯田。二十年,于彭水县籍管万州寄户内,签拨二十户。二十一年,签彭水县未当差民户三十二户增入。二十六年,屯户贫乏者多负逋,复签彭水县编民一十六户补之。为户九十一。  嘉定路民屯:世祖至元十九年,签亡宋编民四户,置立屯田。成宗元贞元年,拨成都义士军八户增入。为户一十二。  顺庆路民屯:世祖至元十二年,签顺庆民三千四百六十八户,置立屯田。十九年,复于民户内差拨一千三百三十六户置民屯。二十年,复签二百一十二户增入。总之五千一十六户。  潼州府民屯:世祖至元十一年,签本府编民及义士军二千二百二十四户,立屯。十三年,复签民一百四十二户。二十一年,行省遣使于遂宁府择监夫之老弱废疾者,得四十六户,签充屯户。总之二千四百一十二户。  夔路总管府民屯:世祖至元十一年置,累签本路编民至五千二十七户,续于新附军内签老弱五十六户增入。  重庆路民屯:世祖至元十一年置,累于江津、巴县、泸州、忠州等处,签拨编民二千三百八十七户,并召募,共三千五百六十六户。  成都路民屯:世祖至元十三年,签阴阳人四十户,办纳屯粮。二十二年,续签泸州编民九十七户,充屯田户。三十一年,续签千户高德所管民一十四户。  保宁万户府军屯:世祖至元二十六年,保宁府言:“本管军人,一户或二丁三丁,父兄子弟应役,实为重并,若又迁于成都屯种,去家隔远,逃匿必多。乞令本府在营士卒,及夔路守镇军人,止于保宁沿江屯种。”从之。签军一千二百名。二十七年,发屯军一百二十九人,从万户也速迭兒西征,别签渐丁军人入屯,为户一千三百二十九名,为田一百一十八顷二十七亩。  叙州等处万户府军屯:成宗元贞二年,改立叙州军屯,迁遂宁屯军二百三十九人,于叙州宣化县喁口上下荒地开耕,为田四十一顷八十三亩。  重庆五路守镇万户府军屯:仁宗延祐七年,发军一千二百人,于重庆路三堆、中嶆、赵市等处屯耕,为田四百二十顷。  夔路万户府军屯:世祖至元二十一年,从四川行省议,除沿边重地,分军镇守,余军一万人,命官于成都诸处择膏腴地,立屯开耕,为户三百五十一人,为田五十六顷七十亩,凡创立十四屯。  成都等路万户府军屯:于本路崇庆州义兴乡楠木园置立,为户二百九十九人,为田四十二顷七十亩。  河东陕西等路万户府军屯:置立于灌州之青城、陶坝及崇庆州之大栅头等处,为户一千三百二十八名,为田二百八顷七亩。  广安等处万户府军屯:置立于成都路崇庆州之七宝坝,为户一百五十名,为田二十六顷二十五亩。  保宁万户府军屯:置立于崇庆州晋原县之金马,为户五百六十四名,为田七十五顷九十五亩。  叙州万户府军屯:置立于灌州之青城,为户二百二十一名,为田三十八顷六十七亩。  五路万户府军屯:置立于成都路崇庆州之大栅镇孝感乡及灌州青城县之怀仁乡,为户一千一百六十一名,为田二百三顷一十七亩。  兴元金州等处万户府军屯:置立于崇庆州晋原县孝感乡,为户三百四十四名,为田五十六顷。  随路八都万户府军屯:置立于灌州青城、温江县,为户八百三十二名,为田一百六十二顷五十七亩。  旧附等军万户府军屯:置立于灌州青城县、崇庆州等处,为户一千二名,为田一百二十九顷五十亩。  砲手万户府军屯:置立于灌州青城县龙池乡,为户九十六名,为田一十六顷八十亩。  顺庆军屯:置立于晋原县义兴乡、江源县将军桥,为户五百六十五名,为田九十八顷八十七亩。  平阳军屯:置立于灌州青城、崇庆州大栅头,为户三百九十八名,为田六十九顷六十五亩。  遂宁州军屯:为户二千名,为田三百五十顷。  嘉定万户府军屯:世祖至元二十一年,摘蒙古、汉军及嘉定新附军三百六十人,于崇庆州、青城等处屯田。二十八年,还之元翼,止余屯军一十三名,为田二顷二十七亩。  顺庆等处万户府军屯: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发军于沿江下流汉初等处屯种,为户六百五十六名,为田一百一十四顷八十亩。  广安等处万户府军屯:世祖至元二十七年,拨广安旧附汉军一百一十八名,于新明等处立屯开耕,为田二十顷六十五亩。  云南行省所辖军民屯田一十二处  威楚提举司屯田:世祖至元十五年,于威楚提举盐使司拘刷漏籍人户充民屯,本司就领其事,与中原之制不同,为户三十三,为田一百六十五双。  大理金齿等处宣尉司都元帅府军民屯:世祖至元十二年,命于所辖州县拘刷漏籍人户,得二千六十有六户,置立屯田。十四年,签本府编民四百户益之。十八年,续签永昌府编民一千二百七十五户增入。二十六年,立大理军屯,于爨僰军内拨二百户。二十七年,复签爨僰军人二百八十一户增入。二十八年,续增一百一十九户。总之民屯三千七百四十一户,军屯六百户,为田军民己业二万二千一百五双。  鹤庆路军民屯田:世祖至元十二年,签鹤庆路编民一百户立民屯。二十七年,签爨僰军一百五十二户立军屯,为田军屯六百八双,民屯四百双,俱己业。  武定路总管府军屯:世祖至元二十七年,以云南戍军粮饷不足,于和曲、禄劝二州爨僰军内,签一百八十七户,立屯耕种,为田七百四十八双。  威楚路军民屯田:世祖至元十二年,立威楚民屯,拘刷本路漏籍人户,得一千一百双。二十七年,始立屯军,于本路爨僰军内签三百九十九户,内一十五户官给荒田六十双,余户自备己业田一千五百三十六双。  中庆路军民屯田:世祖至元十二年,置立中庆民屯,于所属州县内拘刷漏籍人户,得四千一百九十七户,官给田一万七千二十二双,自备己业田二千六百二双。二十七年,始立军屯,用爨僰军人七百有九户,官给田二百三十四双,自备己业田二千六百一双。  曲靖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军民屯田:世祖至元十二年,立曲靖路民屯,拘刷所辖州郡诸色漏籍人户七百四十户立屯。十八年,续签民一千五百户增入,其所耕之田,官给一千四百八十双,自备己业田三千双。十二年,立澂江民屯,所签屯户,与曲靖同,凡一千二百六十户。二十六年,始立军屯,于爨僰军内签一百六十九户。二十七年,复签二百二十六户增入。十二年,立仁德府民屯,所签屯户,与澂江同,凡八十户,官给田一百六十双。二十六年,始立军屯,签爨僰军四十四户。二十七年,续签五十六户增入,所耕田亩四百双,俱系军人己业。  乌撒宣慰司军民屯田:世祖至元二十七年,立乌撒路军屯,以爨僰军一百一十四户屯田。又立东川路民屯,屯户亦系爨僰军人,八十六户,皆自备己业。  临安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军民屯田:世祖至元十二年,立临安民屯二处,皆于所属州县拘刷漏籍人户开耕。宣慰司所管民屯三百户,田六百双。本路所管民屯二千户,田三千四百双。二十七年,续立爨僰军屯,为户二百八十八,为田一千一百五十二双。  梁千户翼军屯:世祖至元三十年,梁王遣使诣云南行省言,以汉军一千人置立屯田。三十一年,发三百人备镇戍巡逻,止存七百人,于乌蒙屯田,后迁于新兴州,为田三千七百八十九双。  罗罗斯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军民屯田:世祖至元二十七年,立会通民屯,屯户系爨僰土军二户。十六年,立建昌民屯,拨编民一百四户。二十三年,发爨僰军一百八十户,立军屯。是年,又立会川路民屯,发本路所辖州邑编民四十户。十六年,立德昌路民屯,发编民二十一户。二十年,始立军屯,发爨僰军人一百二十户。  乌蒙等处屯田总管府军屯:仁宗延祐三年,立乌蒙军屯。先是云南行省言:“乌蒙乃云南咽喉之地,别无屯戍军马,其地广阔,土脉膏腴,皆有古昔屯田之迹,乞发畏吾兒及新附汉军屯田镇遏。”至是从之。为户军五千人,为田一千二百五十顷。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所辖屯田三处  海北海南道宣慰司都元帅府民屯:世祖至元三十年,召募民户并发新附士卒,于海南、海北等处置立屯田。成宗元贞元年,以其地多瘴疠,纵屯田军二千人还各翼,留二千人与召募民之屯种。大德三年,罢屯田万户府,屯军悉令还役,止令民户八千四百二十八户屯田,琼州路五千一十一户,雷州路一千五百六十六户,高州路九百四十八户,化州路八百四十三户,廉州路六十户。为田琼州路二百九十二顷九十八亩,雷州路一百六十五顷五十一亩,高州路四十五顷,化州路五十五顷二十四亩,廉州路四顷八十八亩。  广西两江道宣慰司都元帅撞兵屯田:成宗大德二年,黄圣许叛,逃之交趾,遗弃水田五百四十五顷七亩。部民有吕瑛者,言募牧兰等处及融庆溪洞徭、撞民丁,于上浪、忠州诸处开屯耕种。十年,平大任洞贼黄德宁等,以其地所遗田土,续置藤州屯田。为户上浪屯一千二百八十二户,忠州屯六百一十四户,那扶屯一千九户,雷留屯一百八十七户,水口屯一千五百九十九户。续增藤州屯,二百八顷一十九亩。  湖南道宣慰司衡州等处屯田:世祖至元二十五年,调德安屯田万户府军士一千四百六十七名,分置衡州之清化、永州之乌符、武冈之白仓,置立屯田。二十七年,募衡阳县无土产居民,得九户,增入清化屯。为户清化屯军民五百九户;乌符屯军民五百户,白仓屯同。为田清化屯一百二十顷一十九亩,乌符屯一百三顷五十亩,白仓屯八十六顷九十二亩。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志第四十八 兵三-元史》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元史

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 ○职制下 诸职官户在军籍,管军官辄追逮其身者,禁之。诸中外大小军官,不能以法抚循军人而又害之者,从监察御史廉访司纠察之;行省官及宣慰司元帅府官无故

志第四十九 兵四-元史

志第四十九 兵四 ○站赤 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焉。凡站,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其给驿,

志第四十八 兵三-元史

志第四十八 兵三 ○马政 西北马多天下,秦、汉而下,载籍盖可考已。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古或未之有。盖其沙漠万里,牧养蕃息,太仆之马,殆不可以数计,

志第四十九 兵四

  ○站赤  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焉。凡站,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其给驿传玺书,谓之铺马圣旨。遇军务之急,则又以金字圆符为信,银字者次之;内则掌之天府,外则国人之为长官者主之。其官有驿令,有提领,又置脱脱禾孙于关会之地,以司辨诘,皆总之于通政院及中书兵部。而站户阙乏逃亡,则又以时签补,且加赈恤焉。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今故著其驿政之大者,然后纪各省水陆凡若干站,而辽东狗站,亦因以附见云。  太宗元年十一月,敕:“诸牛铺马站,每一百户置汉车一十具。各站俱置米仓,站户每年一牌内纳米一石,令百户一人掌之。北使臣每日支肉一斤、面一斤、米一升、酒一瓶。”  四年五月,谕随路官员并站赤人等:“使臣无牌面文字,始给马之驿官及元差官,皆罪之。有文字牌面,而不给驿马者,亦论罪。若系军情急速,及送纳颜色、丝线、酒食、米粟、段匹、鹰廑,但系御用诸物,虽无牌面文字,亦验数应付车牛。”  世祖中统四年三月,中书省定议乘坐驿马,长行马使臣、从人及下文字曳剌、解子人等分例。乘驿使臣换马处,正使臣支粥食、解渴酒,从人支粥。宿顿处,正使臣白米一升,面一斤,酒一升,油盐杂支钞一十文,冬月一行日支炭五斤,十月一日为始,正月三十日终住支;从人白米一升,面一斤。长行马使臣赍圣旨、令旨及省部文字,干当官事者,其一二居长人员,支宿顿分例,次人与粥饭,仍支给马一匹、草一十二斤、料五升,十月为始,至三月三十日终止,白米一升,面一斤,油盐杂用钞一十文。投呈公文曳剌、解字,依部拟宿顿处批支。五月,云州设站户,取迤南州城站户籍内,选堪中上户应当。马站户,马一匹,牛站户,牛二双,于各户选堪当站役之人,不问亲躯,每户取二丁,及家属于立站去处安置。  五年八月,诏:“站户贫富不等,每户限四顷,除免税石,以供铺马祗应;已上地亩,全纳地税。”  至元六年二月,诏:“各道宪司,如总管府例,每道给铺马劄子三道。”  七年正月,省部官定议:“各路总管府在城驿,设官二员,于见役人员内选用;州县驿,设头目二名,如见役人即是相应站户,就令依上任事,不系站户,则就本站马户内别行选用;除脱脱禾孙依旧存设,随路见设总站官罢之。”十一月,立诸站都统领使司,往来使臣,令脱脱禾孙盘问。  八年正月,中书省议:“铺马劄子,初用蒙古字,各处站赤未能尽识,宜绘画马匹数目,复以省印覆之,庶无疑惑。”因命今后各处取给铺马标附文籍,其马匹数付译史房书写毕,就左右司用墨印,印给马数目,省印印讫,别行附籍发行墨印,左右司封掌。  九年八月,诸站都统领使司言:“朝省诸司局院,及外路诸官府应差驰驿使臣所赍劄子,从脱脱禾孙辨诘,无脱脱禾孙之处,令总管府验之。”  十一年十月,命随处站赤,直隶各路总管府,其站户家属,令元籍州县管领。  十三年正月,改诸站都统领使司为通政院,命降铸印信。  十七年二月,诏:“江淮诸路增置水站。除海青使臣,及事干军务者,方许驰驿。余者自济州水站为始,并令乘船往来。”  十八年闰八月,诏:“除上都、榆林迤北站赤外,随路官钱,不须支给,验其闲剧,量增站户,协力自备首思当站。”  十九年四月,诏给各处行省铺马圣旨,扬州行省、鄂州行省、泉州行省、隆兴行省、占城行省、安西行省、四川行省、西夏行省、甘州行省,每省五道。南方验田粮及七十石者,准当站马一匹。九月,通政院臣言:“随路站赤三五户,共当正马一匹,十三户供车一辆,自备一切什物公用。近年以来,多为诸王公主及正宫太子位下头目识认招收,或冒入投下户计者,遂致站赤损弊,乞换补站户。”从之。十月,增给各省铺马圣旨,西川、京兆、泉州十道,甘州、中兴各五道。  二十年二月,和林宣慰司给铺马圣旨二道。五月,江淮行省增给十道,都省遣使繁多,亦增二十道给之。七月,免站户和顾和买、一切杂泛差役,仍令自备首思。十一月,增给甘州行省铺马圣旨十道,总之为二十道。十二月,增各省及转运司、宣慰司铺马圣旨三十五道:江淮行省十道,四川行省十道,安西转运司分司二道,荆湖行省所辖湖南宣慰司三道,福建行省十道。  二十一年二月,增给各处铺马劄子:荆湖、占城等处本省一十道,荆湖北道宣慰司二道,所辖路分一十六处,每处二道;山东运司二道;河间运司七道;宣德府三道;江西行省五道;福建行省所辖路分七处,每处二道;司农司五道;四川行省所辖顺元路宣慰司三道,思州、播州两处宣抚司各三道;都省二十道。四月,定增使臣分例:正使宿顿支米一升、面一斤、羊肉一斤、酒一升、柴一束、油盐杂支增钞二分,通作三分,经过减半。从者每名支米一升,经过减半。九月,给阿里海牙所治之省铺马圣旨十道,所辖宣慰司二处,各三道。  二十二年四月,给陕西行省并各处宣慰司、行工部等处铺马劄子一百二十六道。  二十三年四月,福建、东京两行省各给圆牌二面。奥鲁赤出使交趾,先给圆牌二面,今再增二面,于脱欢太子位下给发。南京行省起马三十匹,给圆牌二面。创立三处宣慰司,给劄子起马三十匹。  二十四年四月,增给尚书省铺马圣旨一百五十道,并先给降一百五十道,共三百道。五月,扬州省言:“徐州至扬州水马站,两各分置,夏月水潦,使臣劳苦。请徙马站附并水站一处安置,驰驿者白日马行,夜则经由水路,况站户皆是水滨居止者,庶几官民两便。”从之。七月,给中兴路、陕西行省、广东宣慰司、沙不丁等官铺马圣旨一十三道。  二十五年正月,腹里路分三十八处,年销祗应钱不敷,增给钞三千九百八十一锭,并元额七千一百六十九锭,总中统钞一万一千一百五十锭,分上下半年给降。二月,命南方站户,以粮七十石出马一匹为则,或十石之下八九户共之,或二三十石之上两三户共之,惟求税粮仅足当站之数,不至多余,却免其一切杂泛差役。若有纳粮百石之下、七十石之上,自请独当站马一匹者听之。五月,增给辽阳行省铺马劄子五道。十一月,福建行省元给铺马圣旨二十四道,增给劄子六道。  二十六年正月,给光禄寺铺马劄子四道。二月,从沿海镇守官蔡泽言,以旧有水军二千人,于海道置立水站。三月,给海道运粮万户府铺马圣旨五道。四月,四川绍庆路给铺马劄子二道,成都府六道。龙兴行省增给铺马圣旨五道,太原府宣慰司及储峙提举司给降二道。八月,给辽东宣慰司铺马圣旨五道,大理、金齿宣慰司四道。九月,增给西京宣慰司铺马劄子五道,江淮行省所辖浙东道宣慰司三道,绍兴路总管府给降二道,甘肃行省所辖亦集乃总管府、沙州、肃州三路给六道。十一月,增给甘肃行省铺马圣旨七道。  二十七年正月,增给陕西行省铺马圣旨五道。二月,都省增给铺马圣旨一百五十道,江淮行省一十五道。六月,给营田提举司铺马圣旨二道。九月,江淮行省所辖徽州路水道不通,给铺马圣旨二道。  二十八年六月,随处设站官二员,大都至上都置司吏三名,余设二名,祗应头目、攒典各一名。站户及百者,设百户一名。七月,诏各路府州县达鲁花赤长官,依军户例,兼管站赤奥鲁,非奉通政院明文,不得擅科差役。十二月,增给省除之任官铺马圣旨三百五十道。  二十九年三月,命通政院分官四员,于江南四省整理站赤,给印与之。  三十年正月,南丹州洞蛮来朝,立安抚司于其地,给铺马圣旨二道。三月,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增给铺马圣旨起马五匹。五月,给淘金运司铺马圣旨起马五匹,大司农司起马二十匹。六月,江浙行省言:“各路递运站船,若止以六户供船一艘,除苗不过十四五石,力寡不能当役。请令各路除苗不过元额二十四石,自六户之上,或至十户,通融签拨。”从之。八月,给刘二拔都兒圆牌三面,铺马圣旨一十五道。十月,增给济南府盐运司铺马圣旨一道。  三十一年六月,给福建运司铺马圣旨起马五匹。  成宗大德八年正月,御史台臣言:“各处站赤合用祗应官钱,多不依时拨降,又或数少不给,遂令站户输当库子,陪备应办。莫若验使臣起数,实支官钱,所在官司,依时拨降,令各站提领收掌祗待,毋得科配小民,似为便益。”诏都省定议行之。  十年,从江浙省言,命站官仍领祗待,选站户之有余粮者,以充库子,止设一名,上下半年更代,就准本户里正、主首身役。  武宗至大三年五月,给嘉兴、松江、瑞州三路及汴梁等处管民总管府铺马圣旨各三道。  四年三月,诏拘收各衙门铺马圣旨,命中书省定议以闻。省臣言:“始者站赤隶兵站,后属通政院,今通政院怠于整治,站赤消乏,合依旧命兵部领之。”制可。四月,中书省臣又言:“昨奉旨以站赤属兵部,今右丞相铁木迭兒等议,汉地之驿,命兵部领之,其铁烈干、纳邻、末邻等处蒙古站赤,仍付通政院。”帝曰:“何必如此,但令罢通政院,悉隶兵部可也。”闰七月,复立通政院,领蒙古站赤。八月,诏:“大都至上都,每站除设驿令、丞外,设提领三员、司吏三名。腹里路分,冲要水陆站赤,设提领二员、司吏二名。其余闲慢驿分,止设提领一员、司吏一名。如无驿令,量拟提领二员。每一百户,设百户一名,从拘该路府州县提调正官,于站户内选用,三岁为满。凡滥设官吏头目人等,尽罢之。”十一月,给中政院铺马圣旨二十道。  仁宗皇庆二年四月,增给陕西行台铺马圣旨八道。  延祐元年六月,中书省臣言:“典瑞监掌金字圆牌及铺马圣旨三百余道。至大四年,凡圣旨皆纳之于翰林院,以金字圆牌不敷,增置五十面。盖圆牌遣使,初为军情大事而设,不宜滥给,自今求给牌面,不经中书省、枢密院者,宜勿与。”从之。十月,沙、瓜州立屯储总管万户府,给铺马圣旨六道。  五年十月,中书兵部言:“各站设置提领,止受部劄,行九品印,职专车马之役,所领站赤多者三二千,少者五七百户,比之军民,体非轻细。奈何俸禄不给,三年一更,贪邪得以自纵。今拟各处馆驿,除令、丞外,见役提领不许交换。”从之。  七年四月,诏蒙古、汉人站,依世祖旧制,悉归之通政院。十一月,从通政院官请,诏腹里、江南汉地站赤,依旧制,命各路达鲁花赤、总管提调,州县官勿得预。  泰定元年三月,遣官赈给帖里干、木怜、纳怜等一百一十九站钞二十一万三千三百锭,粮七万六千二百四十四石八斗。北方站赤,每加津济,至此为最盛。  中书省所辖腹里各路站赤,总计一百九十八处:  陆站一百七十五处,马一万二千二百九十八匹,车一千六十九辆,牛一千九百八十二只,驴四千九百八头。水站二十一处,船九百五十只,马二百六十六匹,牛二百只,驴三百九十四头,羊五百口。牛站二处,牛三百六只,车六十辆。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所辖,总计一百七十九处,该一百九十六站:  陆站一百六处,马三千九百二十八匹,车二百一十七辆,牛一百九十二只,驴五百三十四头。水站九十处,船一千五百一十二只。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所辖,总计一百二十处:  陆站一百五处,马六千五百一十五匹,车二千六百二十一辆,牛五千二百五十九只。狗站一十五处,元设站户三百,狗三千只,后除绝亡倒死外,实在站户二百八十九,狗二百一十八只。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所辖,总计二百六十二处:  马站一百三十四处,马五千一百二十三匹。轿站三十五处,轿一百四十八乘。步站一十一处,递运夫三千三十二户。水站八十二处,船一千六百二十七只。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所辖,总计一百五十四处:  马站八十五处,马二千一百六十五匹,轿二十五乘。水站六十九处,船五百六十八只。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所辖,总计一百七十三处:  陆站一百处,马二千五百五十五匹,车七十辆,牛五百四十五只,坐轿一百七十五乘,卧轿三十乘。水站七十三处,船五百八十只。  陕西行中书省所辖八十一处:  陆站八十处,马七千六百二十九匹。水站一处,船六只。  四川行中书省所辖:  陆站四十八处,马九百八十六匹,牛一百五十头。水站八十四处,船六百五十四只,牛七十六头。  云南诸路行中书省所辖站赤七十八处:  马站七十四处,马二千三百四十五匹,牛三十只。水站四处,船二十四只。  甘肃行中书省所辖三路:  脱脱禾孙马站六处,马四百九十一匹,牛一百四十九头,驴一百七十一头,羊六百五十口。  ○弓手  元制,郡邑设弓手,以防盗也。内而京师,有南北两城兵马司,外而诸路府所辖州县,设县尉司、巡检司、捕盗所,?置巡军弓手,而其数则有多寡之不同。职巡逻,专捕获。官有纲运及流徙者至,则执兵仗导道,以转相授受。外此则不敢役,示专其职焉。  世祖中统五年,随州府驿路设置巡马及马步弓手,验民户多寡,定立额数。除本管头目外,本处长官兼充提控官。其夜禁之法,一更三点,钟声绝,禁人行;五更三点,钟声动,听人行。有公事急速及丧病产育之类,则不在此限。违者笞二十七下,有官者笞七下,准赎元宝钞一贯。州县城池相离远处,其间五七十里,所有村店及二十户以上者,设立巡防弓手,合用器仗,必须完备,令本县长官提调。不及二十户者,依数差补。若无村店去处,或五七十里,创立聚落店舍,亦须及二十户数。其巡军别设,不在户数之内。关津渡口,必当设立店舍弓手去处,不在五七十里之限。于本路不以是何投下当差户计,及军站人匠、打捕鹰房、斡脱、窑冶诸色人等户内,每一百户内取中户一名充役,与免本户合着差发,其当户推到合该差发数目,却于九十九户内均摊。若有失盗,勒令当该弓手,定立三限盘捉,每限一月。如限内不获,其捕盗官,强盗停俸两月,窃盗一月。外据弓手,如一月不获,强盗决一十七下,窃盗七下;两月不获,强盗二十七下,窃盗一十七下;三月不获者,强盗三十七下,窃盗二十七下。如限内获贼,数及一半者,全免正罪。  至元三年,省部议:“随路户数,多寡不同,兼军站不该差发,似难均摊。拟合斟酌京府司县合用人数,止于本处包银丝线,并止纳包银户计内,每一百户选差中户一名当役,本户合当差发税银,却令九十九户包纳。”从之。  四年,除上都、中都已有巡军,其所辖州县合设弓手,俱于本路包银等户选丁多强壮者充,验各处州县户数多寡、驿程紧慢设置,合用器仗,各人自备。  八年,御史台言:“诸路宜选年壮熟闲弓马之人,以备巡捕之职。弓手数少者,亦宜增置。除捕盗防转,不得别行差占。”  十六年,分大都南北两城兵马司,各主捕盗之任。南城三十二处,弓手一千四百名;北城一十七处,弓手七百九十五名。  二十三年,省台官言:“捕贼巡马,先令执持闷棍以行,贼众多有弓箭,反致巡军被伤。今议给各路弓箭十副,府州七副,司县五副,各令置备防盗。”从之。  仁宗延祐二年,从江南行御史台请,以各处弓手人等,往往致害人命,役三年者罢之,还当民役,别于相应户内补换。  急递铺兵  古者置邮而传命,示速也。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其所系至重,其立法盖可考焉。  世祖时,自燕京至开平府,复自开平府至京兆,始验地里远近,人数多寡,立急递站铺。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则设一铺,于各州县所管民户及漏籍户内,签起铺兵。  中统元年,诏:“随处官司,设传递铺驿,每铺置铺丁五人。各处县官,置文簿一道付铺,遇有转递文字,当传铺所即注名件到铺时刻,及所辖转递人姓名,置簿,令转送人取下铺押字交收时刻还铺。本县官司时复照刷,稽滞者治罪。其文字,本县官司绢袋封记,以牌书号。其牌长五寸,阔一寸五分,以绿油黄字书号。若系边关急速公事,用匣子封锁,于上重别题号,及写某处文字,发遣时刻,以凭照勘迟速。其匣子长一尺,阔四寸,高三寸,用黑油红字书号。已上牌匣俱系营造小尺,上以千字文为号,仍将本管地境、置立铺驿卓望地名,递相传报。”铺兵一昼夜行四百里。各路总管府委有俸正官一员,每季亲行提点。州县亦委有俸末职正官,上下半月照刷。如有怠慢,初犯事轻者笞四十,赎铜,再犯罚俸一月,三犯者决。总管府提点官比总管减一等,仍科三十,初犯赎铜,再犯罚俸半月,三犯者决。铺兵铺司,痛行断罪。  至元八年,申命州县官,用心照刷及点视阙少铺司铺兵。凡有递转文字到,铺司随即分明附籍,速令当该铺兵,裹以软绢包袱,更用油绢卷缚,夹版束系,赍小回历一本,作急走递,到下铺交割附历讫,于回历上令铺司验到铺时刻,并文字总计角数,及有无开拆、磨擦损坏,或乱行批写字样,如此附写一行,铺司画字,回还。若有违犯,易为挨问。随路铺兵,不许顾人领替,须要本户少壮人力正身应役。每铺安置十二时轮子一枚、红绰楔一座,并牌额及上司行下、诸路申上铺历二本。每遇夜,常明灯烛。其铺兵每名备夹版、铃攀各一付,缨枪一,软绢包袱一,油绢三尺,蓑衣一领,回历一本。各处往来文字,先用净检纸封裹于上,更用厚夹纸印信封皮。各路承发文字人吏,每日逐旋发放,及将承发到文字,验视有无开拆、磨擦损坏、批写字样,分朗附簿。  九年,左补阙祖立福合言:“诸路急递铺台,不合人情。急者急速也,国家设官署名字,必须吉祥者为美,宜更定之。”遂更为通远铺。  二十年,留守司官言:“初立急递铺时,取不能当差贫户,除其差发充铺兵,又不敷者,于漏籍户内贴补。今富人规避差发,求充铺兵,乞择其富者,令充站户,站户之贫者,却充铺兵。”从之。  二十八年,中书省定议:“近年入递文字,封缄杂乱,发遣无时,今后省部并诸衙门入递文字,其常事皆付承发司随所投下去处,类为一缄。如往江淮行省者,凡江淮行省不以是何文字,通为一缄。其他官府同。省部台院,凡有急速之事,别置匣子发遣,其匣子入递,随到即行。铺司须能附写文历,辨定时刻,铺兵须壮健善走者,不堪之人,随即易换。”  三十一年,大都设置总急递铺提领所,降九品铜印,设提领三员。  英宗至治三年,各处急递铺,每十铺设一邮长,于州县籍记司吏内差充,使之专督其事。一岁之内,能尽职者,从优补用;不能者,提调官量轻重罪之。  凡铺卒皆腰革带,悬铃,持枪,挟雨衣,赍文书以行。夜则持炬火,道狭则车马者,负荷者,闻铃避诸旁,夜亦以惊虎狼也。响及所之铺,则铺人出以俟其至。囊板以护文书不破碎、不襞积,折小漆绢以御雨雪,不使濡湿之。及各铺得之,则又展转递去。  鹰房捕猎  元制,自御位及诸王,皆有昔宝赤,盖鹰人也。是故捕猎有户,使之致鲜食以荐宗庙,供天庖,而齿革羽毛,又皆足以备用,此殆不可阙焉者也。然地有禁,取有时,而违者则罪之。冬春之交,天子或亲幸近郊,纵鹰隼搏击,以为游豫之度,谓之飞放。故鹰房捕猎,皆有司存。而打捕鹰房人户,多取析居、放良及漏籍孛兰奚、还俗僧道与凡旷役无赖者,乃招收亡宋旧役等户为之。其差发,除纳地税、商税,依例出军等六色宣课外,并免其杂泛差役。自太宗乙未年,抄籍分属御位下及诸王公主驸马各投下。及世祖时,行尚书省尝重定其籍,厥后永为定制焉。  御位下打捕鹰房官:一所,权官张元,大都路宝坻县置司,无额七十七户。一所,王阿都赤,世袭祖父职,掌十投下、中都、顺天、真定、宣德等路诸色人匠打捕等户,元额一百四十七户。一所,管领大都等处打捕鹰房民户达鲁花赤石抹也先,世袭祖父职,元额一百一十七户。一所,管领大都路打捕鹰房等官李脱欢帖木兒,世袭祖父职,元额二百二十八户。一所,宣授管领大都等处打捕鹰房人匠等户达鲁花赤黄也速?兒,世袭祖父职,元额五十户。一所,管领鹰房打捕人匠等户达鲁花赤移剌帖木兒,世袭祖父职,元额一百五十七户。一所,宣授管领打捕鹰房等户达鲁花赤阿八赤,世袭祖父职,元额三百五十五户。一所,宣授管领大都等路打捕鹰房人户达鲁花赤寒食,世袭祖父职,元额二百四十三户。  诸王位下:汝宁王位下,管领民匠打捕鹰房等户官,元额二百一户。普赛因大王位下,管领本投下大都等路打捕鹰房诸色人匠达鲁花赤都总管府,元额七百八十户。  天下州县所设猎户:腹里打捕户,总计四千四百二十三户。河东宣慰司打捕户,五百九十八户。晋宁路打捕户,三百三十二户。大同路打捕户,一十五户。冀宁路打捕户,二百五十一户。上都留守司打捕户,三百九十七户。宣德提领所打捕户,一百八十二户。山东宣慰司打捕户,三百九十七户。宣德提领所打捕户,一百八十二户。山东宣慰司打捕户,一百户。益都路打捕户,四十三户。济南路打捕户,三十六户。般阳路二十一户。东平路三十四户。曹州八十四户。德州一十户。濮州三十一户。泰安州五户。东昌路一户。真定路九十一户。顺德路一十九户。广平路一十九户。冠州五户。恩州二户。彰德三十七户。卫辉路一十六户。大名路二百八十六户。保定路三十一户。河间路二百五十二户。随路提举司一千一百九十一户。河间鹰户府二百七十六名。都总管府七百五十六户。  辽阳大宁等处打捕鹰房官捕户,七百五十九户。东平等路打捕鹰房官捕户,三百九户。随州德安河南襄阳怀孟等处打捕鹰房官捕户,一百七十二户。扠捕提领所捕户,四十户。高丽鹰房总管捕户,二百五十户。河南等路打捕鹰房官捕户,一千一百四十二户。益都等处打捕鹰房官捕户,五百二十一户。河北河南东平等处打捕鹰房官捕户,三百户。随路打捕鹰房总管捕户,一百五十九户。真定保定等处打捕鹰房官捕户,五十户。淮安路鹰房官捕户,四十七户。扬州等处打捕鹰房官捕户,七十二户。  宣徽院管辖淮东淮西屯田打捕总管府司属打捕衙门,提举司十处,千户所一处,总一万四千三百二户。淮安提举司八百五十八户。安东提举司九百一十二户。招泗提举司四百六十五户。镇巢提举司二千五百四十户。蕲黄提举司一千一百一十二户。通泰提举司七百四十九户。塔山提举司六百四十四户。鱼网提举司二千五百一十九户。打捕手号军上千户所打捕军,六百四户。

版权声明:

含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未对《志第四十九 兵四-元史》内容的版权进行可靠性核实,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如出现版权争议,请与站方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志第五十 刑法一-元史

志第五十 刑法一 自古有天下者,虽圣帝明王,不能去刑法以为治,是故道之以德义,而民弗从有机的世界整体。,则必律之以法,法复违焉,则刑辟之施,诚有不得已者。是以先王制

●進 元 史 表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進 元 史 表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四十九 兵四-元史

志第四十九 兵四 ○站赤 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焉。凡站,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其给驿

●進 元 史 表

    銀 青 榮 祿 大 夫 、 上 柱 國 、 錄 軍 國 重 事 、 中 書 左 丞 相兼 太 子 少 師 、 宣 國 公 臣 李 善 長 等 言 :

    伏 以 紀 一 代 以 為 書 , 史 法 相 沿 於 遷 、 固 ; 考 前 王之 成 憲 , 周 家 有 監 於 夏 、 殷 。 蓋 因 已 往 之 廢 興 , 用 作 將來 之 法 戒 。 惟 元 氏 之 有 國 , 本 朔 漠 以 造 家 。 事 兵 戈 而 爭強 , 并 部 落 者 十 世 ; 逐 水 草 而 為 食 , 擅 雄 長 於 一 隅 。 逮至 成 吉 思 之 時 , 聚 會 斡 難 河 之 上 , 方 尊 位 號 , 始 定 教 條。 既 近 取 於 乃 蠻 , 復 遠 攻 於 回 紇 。 渡 黃 河 以 蹴 西 夏 , 踰居 庸 以 瞰 中 原 。 太 宗 繼 之 , 而 金 源 為 墟 。 世 祖 承 之 , 而宋 籙 遂 訖 。 立 經 陳 紀 , 用 夏 變 夷 。 肆 宏 遠 之 規 模 , 成 混一 之 基 業 。 爰 及 成 、 仁 之 主 , 見 稱 願 治 之 君 。 唯 祖 訓 之式 遵 , 思 孫 謀 之 是 遺 。 自 茲 以 降 , 亦 號 隆 平 。 豐 亨 豫 大之 言 , 壹 倡 於 天 曆 之 世 ; 離 析 渙 奔 之 禍 , 馴 致 於 至 正 之朝 。 徒 玩 細 娛 , 浸 忘 遠 慮 。 權 姦 蒙 蔽 於 外 , 嬖 倖 蠱 惑 於中 。 周 綱 遽 致 於 陵 遲 , 漢 網 實 因 於 疏 闊 。 由 是 群 雄 角 逐, 九 域 瓜 分 。 風 波 徒 沸 於 重 溟 , 海 岳 竟 歸 於 真 主 。 臣 善長 等 誠 惶 誠 恐 , 頓 首 頓 首 。

    欽 惟 皇 帝 陛 下 奉 天 承 運 , 濟 世 安 民 。 建 萬 世 之 丕圖 , 紹 百 王 之 正 統 。 大 明 出 而 爝 火 息 , 率 土 生 輝 ; 迅 雷鳴 而 眾 響 銷 , 鴻 音 斯 播 。 載 念 盛 衰 之 故 , 乃 推 忠 厚 之 仁。 僉 言 實 既 亡 而 名 亦 隨 亡 , 獨 謂 國 可 滅 而 史 不 當 滅 。 特詔 遺 逸 之 士 , 欲 求 論 議 之 公 。 文 辭 勿 致 於 艱 深 , 事 跡 務令 於 明 白 。 苟 善 惡 瞭 然 在 目 , 庶 勸 懲 有 益 於 人 。 此 皆 天語 之 丁 寧 , 足 見 聖 心 之 廣 大 。 於 是 命 翰 林 學 士 臣 宋 濂 、待 制 臣 王 禕 協 恭 刊 裁 , 儒 士 臣 汪 克 寬 、 臣 胡 翰 、 臣 宋 僖、 臣 陶 凱 、 臣 陳 基 、 臣 趙 壎 、 臣 曾 魯 、 臣 趙 汸 、 臣 張 文海 、 臣 徐 尊 生 、 臣 黃 篪 、 臣 傅 恕 、 臣 王 錡 、 臣 傅 著 、 臣謝 徽 、 臣 高 啟 分 科 修 纂 。 上 自 太 祖 , 下 迄 寧 宗 , 據 十 三朝 實 錄 之 文 , 成 百 餘 卷 粗 完 之 史 。 若 自 元 統 以 後 , 則 其載 籍 靡 存 。 已 遣 使 而 旁 求 , 俟 續 編 而 上 送 。 愧 其 才 識 之有 限 , 弗 稱 三 長 ; 兼 以 紀 述 之 未 周 , 殊 無 寸 補 。 臣 善 長忝 司 鈞 軸 , 幸 睹 成 書 。 信 傳 信 而 疑 傳 疑 , 僅 克 編 摩 於 歲月 ; 筆 則 筆 而 削 則 削 , 敢 言 褒 貶 於 春 秋 。 仰 塵 乙 夜 之 觀, 期 作 千 秋 之 鑑 。 所 譔 元 史 , 本 紀 三 十 七 卷 , 志 五 十 三卷 , 表 六 卷 , 傳 六 十 三 卷 , 目 錄 二 卷 , 通 計 一 百 六 十 一卷 , 凡 一 百 三 十 萬 六 千 餘 字 , 謹 繕 寫 裝 潢 成 一 百 二 十 冊, 隨 表 上 進 以 聞 。 臣 善 長 下 情 無 任 激 切 屏 營 之 至 。 臣 善長 等 誠 惶 誠 恐 , 頓 首 頓 首 , 謹 言 。     洪 武 二 年 八 月 十 一 日 , 銀 青 榮 祿 大 夫 、 上 柱 國 、錄 軍 國 重 事 、 中 書 左 丞 相 兼 太 子 少 師 、 宣 國 公 臣 李 善 長上 表 。

【版权声明】

《●進 元 史 表》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志第四十八 兵三-元史

志第四十八 兵三 ○马政 西北马多天下,秦、汉而下,载籍盖可考已。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古或未之有。盖其沙漠万里,牧养蕃息,太仆之马,殆不可以数计,

●宋 濂 目 錄 後 記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宋 濂 目 錄 後 記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進 元 史 表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進 元 史 表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宋 濂 目 錄 後 記

    洪 武 元 年 秋 八 月 , 上 既 平 定 朔 方 , 九 州 攸 同 , 而 金匱 之 書 , 悉 入 於 祕 府 。 冬 十 有 二 月 , 乃 詔 儒 臣 , 發 其 所藏 , 纂 修 元 史 , 以 成 一 代 之 典 , 而 臣 濂 、 臣 禕 實 為 之 總裁 。 明 年 春 二 月 丙 寅 開 局 , 至 秋 八 月 癸 酉 書 成 , 紀 凡 三十 有 七 卷 , 志 五 十 有 三 卷 , 表 六 卷 , 傳 六 十 有 三 卷 。 丞相 、 宣 國 公 臣 善 長 率 同 列 表 上 , 已 經 御 覽 。 至 若 順 帝 之時 , 史 官 職 廢 , 皆 無 實 錄 可 徵 , 因 未 得 為 完 書 。 上 復 詔儀 曹 遣 使 行 天 下 , 其 涉 於 史 事 者 , 令 郡 縣 上 之 。 又 明 年春 二 月 乙 丑 開 局 , 至 秋 七 月 丁 亥 書 成 , 又 復 上 進 , 以 卷計 者 , 紀 十 , 志 五 , 表 二 , 傳 三 十 又 六 。 凡 前 書 有 所 未備 , 頗 補 完 之 。 其 時 與 編 摩 者 , 則 臣 趙 壎 、 臣 朱 右 、 臣貝 瓊 、 臣 朱 世 濂 、 臣 王 廉 、 臣 王 彝 、 臣 張 孟 兼 、 臣 高 遜志 、 臣 李 懋 、 臣 李 汶 、 臣 張 宣 、 臣 張 簡 、 臣 杜 寅 、 臣 俞寅 、 臣 殷 弼 , 而 總 其 事 者 , 仍 臣 濂 與 臣 禕 焉 。 合 前 後 二書 , 復 釐 分 而 附 麗 之 , 共 成 二 百 一 十 卷 。 舊 所 纂 錄 之 士, 其 名 見 於 表 中 者 , 或 仕 或 隱 , 皆 散 之 四 方 , 獨 壎 能 終始 其 事 云 。

    昔 者 , 唐 太 宗 以 開 基 之 主 , 干 戈 甫 定 , 即 留 神 於晉 書 , 敕 房 玄 齡 等 撰 次 成 編 , 人 至 今 傳 之 。 欽 惟 皇 上 龍飛 江 左 , 取 天 下 於 群 雄 之 手 , 大 統 既 正 , 亦 詔 修 前 代 之史 , 以 為 世 鑒 。 古 今 帝 王 能 成 大 業 者 , 其 英 見 卓 識 , 若合 符 節 蓋 如 是 。 於 戲 盛 哉 ! 第 臣 濂 等 以 荒 唐 繆 悠 之 學 ,義 例 不 明 , 文 辭 過 陋 , 無 以 稱 塞 詔 旨 之 萬 一 。 夙 夜 揣 分, 無 任 戰 兢 。 今 鏤 板 訖 功 , 謹 繫 歲 月 次 第 於 目 錄 之 左 ,庶 幾 博 雅 君 子 相 與 刊 定 焉 。

    洪 武 三 年 十 月 十 三 日 , 史 臣 金 華 宋 濂 謹 記 。

版权声明:

含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未对《●宋 濂 目 錄 後 記》内容的版权进行可靠性核实,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如出现版权争议,请与站方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志第四十九 兵四-元史

志第四十九 兵四 ○站赤 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焉。凡站,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其给驿

本纪第十九 成宗二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十九 成宗二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二十八 英宗二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二十八 英宗二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十九 成宗二

  二年春正月丙子,诏蠲两都站户和顾和市。己卯,诏江南毋捕天鹅。以忽剌出千户所部屯夫贫乏,免其所输租。上思州叛贼黄胜许攻剽水口思光寨,湖广行省调兵击破之存”。后收入《嵇康集》。,获其党黄法安等,贼遁入上牙六罗。壬午,太阴犯舆鬼。诏凡户隶贵赤者,诸人毋争。甲申,命西平王奥鲁赤今夏居上都。丙戌,太白昼见。安西王傅铁赤、脱铁木而等复请立王相府,帝曰:“去岁阿难答已尝面陈,朕以世祖定制谕之,今复奏请,岂欲以四川、京兆悉为彼有耶?赋税、军站,皆朝廷所司,今姑从汝请,置王相府,惟行王傅事。”丁亥,太阴犯平道。己丑,御史台臣言:“汉人为同寮者,尝为奸人捃摭其罪,由是不敢尽言。请于近侍昔宝赤、速古而赤中,择人用之。”帝曰:“安用此曹?其选汉人识达事体者为之。”以御史中丞秃赤为御史大夫。庚寅,太阴犯钩钤。辛卯,令月赤察而也可及合剌赤所部卫士自运军粮,给其行费。甲午,授嗣汉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太素凝神广道真人,管领江南诸路道教。乙未,诏诸王、公主、驸马非奉旨毋罪官吏,赐诸王合班妃钞千二百锭、杂币帛千匹,驸马塔海铁木而钞三千锭。回纥不剌罕献狮、豹、药物,赐钞千三百余锭。

  二月乙亥朔,中书省臣言:“陛下自御极以来,所赐诸王、公主、驸马、勋臣,为数不轻,向之所储,散之殆尽。今继请者尚多,臣等乞甄别贫匮及赴边者赐之,其余宜悉止。”从之。分江浙行省军万人戍湖广。给称海屯田军农具。诏奉使及军官殁而子弟未袭职者,其所佩金银符归于官,违者罪之。辛丑,立中御府,以脱忽伯、唐兀并为中御卿。丙午,禁军将擅易侍卫军、蒙古军,以家奴代役者罪之,仍令其奴别入兵籍,以其主资产之半畀之,军将敢有纵之者,罢其职。括蒙古户渐丁,以充行伍。丁未,太阴犯井。庚戌,诏军卒擅更代及逃归者死。给秃秃合所部屯田农器。丙辰,诏江南道士贸易、田者,输田、商税。庚申,命札剌而忽都虎所部户居于奉圣、云州者,与民均供徭役。自六盘山至黄河立屯田,置军万人。丙寅,以大都留守司达鲁花赤段贞为中书平章政事。遣使代祀岳渎。赐安西王米三千石,以赈饥民。

  三月壬申,以中书平章政事不忽木为昭文馆大学士,平章军国事。罢太原、平阳路酿进蒲萄酒,其蒲萄园民恃为业者,皆还之。诸王出伯言所部探马赤军懦弱者三千余人,乞代以强壮,从之,仍命出伯非奉旨毋擅征发。以怯鲁剌驻夏民饥,户给粮六月。郡王庆童有疾,以其子也里不花代之。赐八撒、火而忽答孙、秃剌三人钞各千锭。治书侍御史万僧受赃,命御史台与宣政院使答失蛮杂治之。癸酉,增驻夏军为四万人。忻都言晋王甘麻剌,朵兒带言月兒鲁,皆有异图,诏枢密院鞫之,无验。帝命言晋王者死,言月兒鲁者谪从军自效。诏云南行台检劾亦乞不薛宣慰司案牍。甲戌,遣诸王亦只里、八不沙、亦怜真、也里悭、甕吉剌带并驻夏于晋王怯鲁剌之地。丙子,车驾幸上都。丁丑,以完颜邦义、纳速丁、刘季安妄议朝政,杖之,徒二年,籍其家财之半。甲申,次大口。乙酉,太阴犯钩钤。辛卯,赐辽阳行省粮三万石。壬辰,诏驸马亦都护括流散畏吾而户。癸巳,湖广行省以叛贼黄胜许党鲁万丑、王献于京师。赐诸王铁木兒金二百五十两、银二千五百两、钞五千锭,以旌其战功。以合伯及塔塔剌所部民饥,赈米各千石。

  夏四月己亥朔,命撒的迷失招集其祖忙兀台所部流散人户。赐诸王八卜沙钞四万锭,也真所部六万锭。平阳之绛州、台州路之黄岩州饥,杭州火,并赈之。

  五月戊辰朔,免两都徭役。辛未,安西王遣使来告贫乏,帝语之曰:“世祖以分赉之难,尝有圣训,阿难答亦知之矣。若言贫乏,岂独汝耶?去岁赐钞二十万锭,又给以粮,今与,则诸王以为不均;不与,则汝言人多饥死。其给粮万石,择贫者赈之。”甲戌,诏民间马牛羊,百取其一,羊不满百者亦取之,惟色目人及数乃取。丁丑,太阴犯平道。庚辰,土蕃叛,杀掠阶州军民,遣脱脱会诸王铁木而不花、只列等合兵讨之。甲申,命也真、薛阇罕驻夏于合亦而之地。禁诸王、公主、驸马招户。己丑,诏诸徒役者,限一年释之,毋杖。庚寅,罢四川马湖进独本葱。诏诸王、驸马及有分地功臣户。居上都、大都、隆兴者,与民均纳供需。丁酉,命诸行省非奉旨毋擅调军。安南国遣人招诱叛贼黄胜许。也黑迷失进紫檀,赐钞四千锭。是月,野蚕成茧。河中府之猗氏雹;太原之平晋,献州之交河、乐寿,莫州之莫亭、任丘,及湖南醴陵州皆水;济宁之济州螟。六月己亥,给出伯军马七千二百余匹。诏晋王所部衣粮,粮以岁给,衣则三年赐之。给瓜州、沙州站户牛种田具。御史台臣言:“官吏受赂,初既辞伏,继以审核,而有司徇情致令异辞者,乞加等论罪。”从之。乙巳,太白犯天关。以调兵妨农,免广西容州等处田租一年。丙午,叛贼黄胜许遁入交趾。甲寅,降官吏受赃条格,凡十有三等。丁巳,太白犯填星。癸亥,太阴犯井。丙寅,诏行省、行台,凡硃清有所陈列,毋辄止之。赐西平王奥鲁赤银二百五十两、钞六千锭,所部六万锭,诸王亦怜真所部二十万锭,兀鲁思驻冬军三万锭。是月,大都、真定、保定、太平、常州、镇江、绍兴、建康、澧州、岳州、庐州、汝宁、龙阳州、汉阳、济宁、东平、大名、滑州、德州蝗,大同、隆兴、顺德、太原雹。海南民饥,发粟赈之。

  秋七月庚午,肇州万户府立屯田,给以农具、种、食。辛未,以钞十一万八千锭给西蕃诸驿。甘、肃两州驿户饥,给粮有差。赐诸王完泽印。癸酉,诏茶盐转运司、印钞提举司、运粮漕运司官,仍旧以三年为代;云南、福建官吏满任者,给驿以归。壬午,填星犯井,太白犯舆鬼。括伯颜、阿术、阿里海牙等所据江南田及权豪匿隐者,令输租。河泊官岁入五百锭者敕授。增江西、河南省参政一员,以硃清、张瑄为之。授特进上柱国高丽王世子王謜为仪同三司、领都佥议司事。乙酉,遣云南省逃军戍亦乞不薛,命湖广、江西两省择驻夏军牧地。丙戌,遣岳乐也奴等使马八兒国。己丑,命行台监察御史钩校随省理问所案牍,以虎贲三百人戍应昌。诸提调钱正官,其部凡有逋欠者,勿迁叙。广西贼陈飞、雷通、蓝青、谢发寇昭、梧、藤、容等州,湖广左丞八都马辛击平之。辛巳,赐贵由赤戍军钞三万九千余锭。是月,平阳、大名,归德、真定蝗,彰德、真定、曹州、滨州水,怀孟、大名、河间旱,太原、怀孟雹。福建、广西两江道饥,赈粟有差。

  八月丁酉朔,禁舶商毋以金银过海,诸使海外国者不得为商。庚子,太阴犯亢,太白犯轩辕。壬寅,命江浙行省以船五十艘、水工千三百人,沿海巡禁私盐。癸卯,太阴犯天江。乙巳,诏诸人告捕盗贼者,强盗一名赏钞五十贯,窃盗半之,应捕者又半之,皆征诸犯人,无可征者官给。乙卯,太阴犯天街,太白犯上将。给诸王亦怜真军粮三月。是月,德州、彰德、太原蝗,咸宁县,金、复州,隆兴路陨霜杀禾,宁海州大雨,大名路水。九月戊辰,太白犯左执法。辛未,圣诞节,帝驻跸安同泊,受诸王百官贺。壬申,太阴掩南斗。甲戌,增盐价钞一引为六十五贯,盐户造盐钱为十贯,独广西如故。征浙东、福建、湖广夏税。罢民间盐铁炉灶。给襄阳府合剌鲁军未赐田者粮两月。罢淮西诸巡禁打捕人员。丁丑,太阴犯垒壁阵。戊寅,元江贼舍资杀掠边境,梁王命怯薛丹等讨降之。甲申,云南省臣也先不花征乞蓝,拔瓦农、开阳两寨,其党答剌率诸蛮来降,乞蓝悉平,以其地为云远路军民总管府。己丑,太阴犯轩辕。辛卯,诸王出伯言汪总帅等部军贫乏,帝以其久戍,命留五千驻冬,余悉遣还,至明年四月赴军。甲午,令广海、左右两江戍军,以二年三年更戍;海都兀鲁思不花部给出伯所部军米万石。是月,常德之沅江县水,免其田租。河间之莫州、献州旱。河决河南杞、封丘、祥符、宁陵、襄邑五县。

  冬十月丁酉,有事于太庙。壬寅,发米十万石赈粜京师,以宣德、奉圣、怀来、缙山等处牧宿卫马。甲辰,修大都城。壬子,车驾至自上都。职官坐赃,经断再犯者,加本罪三等。赣州贼刘六十攻掠吉州,江西行省左丞董士选讨平之。是月,广备屯及宁海之文登水。

  十一月丁卯,以蛮洞将领彭安国父子讨田知州有功,赐安国金符,子为蛮夷官。答马剌一本王遣其子进象十六。戊辰,以广西戍军悉隶两江宣慰司都元帅府。己巳,兀都带等进所译《太宗》、《宪宗》、《世祖实录》,帝曰:“忽都鲁迷失非昭睿顺圣太后所生,何为亦曰公主?顺圣太后崩时,裕宗已还自军中,所计月日先后差错。又别马里思丹砲手亦思马因、泉府司,皆小事,何足书耶?”辛未,徙江浙行省拔都军万人戍潭州,潭州以南军移戍郴州。以洪泽、芍陂屯田军万人修大都城。遣枢密院官整饬江南诸镇戍军,凡将校勤怠者,列实以闻。增海运明年粮为六十万石。丁丑,太阴犯月星,又犯天街。庚辰,太阴犯井。丁亥,太阴犯上相。乙酉,枢密院臣言:“江南近边州县,宜择险要之地,合群戍为一屯,卒有警急,易于征发。”诏行省图地形、核军实以闻。戊子,太阴犯平道。增大都巡防汉军。壬辰,太阴犯天江。缅王遣其子僧伽巴叔撒邦巴来贡方物。罢云南柏兴府入德昌路,赐太常礼乐户钞五千余锭。是月,象食屯水,免其田租。

  十二月戊戌,立彻里军民总管府。云南行省臣言:“大彻里地与八百媳妇犬牙相错,今大彻里胡念已降,小彻里复占扼地利,多相杀掠。胡念遣其弟胡伦乞别置一司,择通习蛮夷情状者为之帅,招其来附,以为进取之地。”诏复立蒙样刚等甸军民官。癸卯,定诸王朝会赐与:太祖位,金千两、银七万五千两;世祖位,金各五百两、银二万五千两;余各有差。丁未,太阴犯井。诏诸行省征补逃亡军。复司天台观星户。乙卯,太阴犯进贤。癸亥,释在京囚百人;增置侍御史二员;赐金齿、罗斛来朝人衣。是岁,大都、保定、汴梁、江陵、沔阳、淮安水,金、复州风损禾,太原、开元、河南、芍陂旱,蠲其田租。是岁,断大辟二十四人。

  大德元年春正月庚午,增诸王要木忽而、兀鲁而不花岁赐各钞千锭。辛未,诸王亦怜真来朝,薨于道,赐币帛五百匹。乙亥,给月兒鲁匠者田,人百亩。乙酉,以边地乏刍,给出伯征行马粟四月。丙戌,以钞十二万锭、盐引三万给甘肃行省。昔宝赤等为叛寇所掠,仰食于官,赐以农具牛种,俾耕种自给。己丑,以药木忽而等所部贫乏,摘和林汉军置屯田于五条河,以岁入之租资之。辛卯,以张斯立为中书省参知政事。诸王阿只吉驻太原,河东之民困于供亿,诏诘问之,仍岁给钞三万锭、粮万石。给晋王所部屯田农器千具。建五福太乙神坛畤。汴梁、归德水,木邻等九站饥,以米六百余石赈之。给可温种田户耕牛。

  二月甲午朔,赐晋王甘麻剌钞七万锭,安西王阿难答三万锭。丙申,蒙阳甸酋长纳款,遣其弟阿不剌等来献方物,且请岁贡银千两及置驿传,诏即其地立通西军民府,秩正四品。戊戌,升全州为全宁府。庚子,诏东部诸王分地蒙古戍军,死者补之,不胜役者易之。癸卯,徙扬州万户邓新军屯蕲、黄,以阇里台所隶新附高丽、女直、汉军居沈州。甲申,诸军民相讼者,命军民官同听之。丁未,省打捕鹰房府入东京路。戊午,罗罗斯酋长来朝。己未,改福建省为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徙治泉州。平章政事高兴言泉州与琉求相近,或招或取,易得其情,故徙之。减福建提举司岁织段三千匹,其所织者加文绣,增其岁输衲服二百,其车渠带工别立提举司掌之。封的立普哇拿阿迪提牙为缅国王,且诏之曰:“我国家自祖宗肇造以来,万邦黎献,莫不畏威怀德。向先朝临御之日,尔国使人禀命入觐,诏允其请。尔乃遽食前言,是以我帅阃之臣加兵于彼。比者尔遣子信合八的奉表来朝,宜示含弘,特加恩渥,今封的立普哇拿阿迪提牙为缅国王,赐之银印;子信合八的为缅国世子,锡以虎符。仍戒饬云南等处边将,毋擅兴兵甲。尔国官民,各宜安业。”又赐缅王弟撒邦巴一珠虎符,酋领阿散三珠虎符,从者金符及金币,遣之。以新附军三千屯田漳州。庚申,升宁都、会昌县为州,并隶赣州路;宁阳镇为县,隶济宁路;隩州巡检司为河曲县,隶保德州。安丰路设录事司。以行徽政院副使王庆端为中书右丞。诏改元赦天下。免上都、大都、隆兴差税三年,给也只所部六千户粮三月。

  三月戊辰,荧惑犯井。己巳,完泽等奏定铨调选法。庚午,以陕西行省平章也先铁木而为中书平章政事,中书省左丞梁暗都剌为中书省右丞。癸酉,太阴掩轩辕大星。畋于柳林。免武当山新附军徭赋。甲戌,西蕃寇阶州,陕西行省平章脱列伯以兵进讨,其党悉平,留军五百人戍之。诏各省合并镇守军,福建所置者合为五十三所,江浙所置者合为二百二十七所。丙子,车驾幸上都。丁丑,封诸王铁木而不花为镇西武靖王,赐驼纽印。以江西省左丞八都马辛为中书左丞。庚辰,札鲁忽赤脱而速受赂,为其奴所告,毒杀其奴,坐弃市。乙酉,遣阿里以钞八万锭籴粮和林。丁亥,禁正月至七月捕猎,大都八百里内亦如之。庚寅,立江淮等处财赋总管府及提举司。赐诸王岳木忽而及兀鲁思不花金各百两,兀鲁思不花母阿不察等金五百两,银钞有差。赐称海匠户市农具钞二万二千九百余锭,及牙忽都所部贫户万锭,别吉韂匠万九百余锭。五台山佛寺成,皇太后将亲往祈祝,监察御史李元礼上封事止之。归德、徐、邳、汴梁诸县水,免其田租。道州旱,辽阳饥,并发粟赈之。岳木忽而及兀鲁思不花所部民饥,以乳牛牡马济之。

  夏四月癸巳朔,日有食之。丙申,中书省、御史台臣言:“阿老瓦丁及崔彧条陈台宪诸事,臣等议,乞依旧例。御史台不立选,其用人则于常调官选之,惟监察御史首领官,令御史台自选。各道廉访司必择蒙古人为使,或阙,则以色目世臣子孙为之,其次参以色目、汉人。又合剌赤、阿速各举监察御史非便,亦宜止于常选择人。各省文案,行台差官检核。宿卫近侍,奉特旨令台宪擢用者,必须明奏,然后任之。行台御史秩满而有效绩者,或迁内台,或呈中书省迁调,廉访司亦如之;其不称职者,省、台择人代之。未历有司者,授以牧民之职;经省、台同选者,听御史台自调。中书省或用台察之人,亦宜与御史台同议,各官府宪司官,毋得辄入体察。今拟除转运盐使司外,其余官府悉依旧例。”制曰:“可。”壬寅,赐兀鲁思不花圆符。赐暹国、罗斛来朝者衣服有差。赐牙忽都部钞万锭,给岳木忽而所部和林屯田种,以米二千石赈应昌府。

  五月丙寅,河决汴梁,发民三万余人塞之。戊辰,安南国遣使来朝。追收诸位下为商者制书、驿券。命回回人在内郡输商税。给钞千锭建临洮佛寺。诏强盗奸伤事主者,首从悉诛;不伤事主,止诛为首者,从者剌配,再犯亦诛。给葛蛮安抚司驿券一。辛未,遂宁州军户任福妻一产三男,给复三岁。癸酉,太白犯鬼积尸气。乙亥,太阴犯房。丁丑,禁民间捕鬻鹰鹞。庚寅,平伐酋领内附,乞隶于亦乞不薛,从之。各路平准行用库,旧制选部民富有力者为副,命自今以常调官为之,隶行省者从行省署用。上思州叛贼黄胜许遣其子志宝来降。漳河溢,损民禾稼。饶州鄱阳、乐平及隆兴路水。亦乞列等二站饥,赈米一百五十石。六月甲午,诸王也里干遣使乘驿祀五岳、四渎,命追其驿券,仍切责之。以湖广行省参政崔良知廉贫,特赐盐课钞千锭。给和林军需钞十万锭。乙未,太白昼见。戊戌,平伐九寨来降,立长官司。己酉,令各部宿卫士输上都、隆兴粮各万五千石于北地。甲寅,罢亦奚不薛岁贡马及氈衣。丙辰,监察御史斡罗失剌言:“中丞崔彧兄在先朝尝有罪,还其所籍家产非宜。又买僧寺水碾违制。”帝以其妄言,笞之。诏僧道犯奸盗重罪者,听有司鞫问。赐诸王也里干等从者钞二万锭,朵思麻一十三站贫民五千余锭。是月,平滦路虫食桑,归德徐、邳州蝗,太原风、雹,河间、大名路旱,和州历阳县江涨,漂没庐舍万八千五百余家。以粮四千余石赈广平路饥民,万五千石赈江西被水之家,二百九十余石赈铁里干等四站饥户。  秋七月庚午,太阴犯房。辛未,赐诸王脱脱、孛罗赤、沙秃而钞二千锭,所部八万四千余锭,撒都失里千锭,所部二万余锭。罢蒙古军万户府入曲先塔林都元帅府。癸未,增晋王所部屯田户。甲申,增中御府官一员。赐马八兒国塔喜二珠虎符。诏出使招谕者授以招谕使、副;诸取药物者,授以会同馆使、副,但降旨差遣,不给制命。丙戌,以八兒思秃仓粮隶上都留守司,招籍宋两江镇守军。丁亥,免上都酒课三年。赐诸王不颜铁木而及其弟伯真孛罗钞四千锭,所部八万四千八百余锭,仍给粮一年。宁海州饥,以米九千四百余石赈之。河决杞县蒲口。郴州路、耒阳州、衡州之酃县大水山崩,溺死三百余人。怀州武陟县旱。

  八月庚子,诏合伯留军五千屯守,令孛来统其余众以归。丁未,命诸王阿只吉自今出猎,悉自供具,毋伤民力。丁巳,妖星出奎。扬州、淮安、宁海州旱,真定、顺德、河间旱、疫,池州、南康、宁国、太平水。九月辛酉朔,妖星复犯奎。壬戌,八番、顺元等处初隶湖广,后改隶云南,云南戍兵不至,其屯驻旧军逃亡者众,仍命湖广行省遣军代之。甲子,八百媳妇叛,寇彻里,遣也先不花将兵讨之。丙寅,诏恤诸郡水旱疾疫之家,罢括两淮民田。汰诸王来大都者及宿卫士冗员。丁卯,命平章伯颜专领给赐孤老衣粮。壬午,车驾还大都。己丑,增海漕为六十五万石。罢南丹州安抚司,立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诏边远官已尝优升品级而托他事不起者,夺其所升官。平珠、六洞蛮及十部洞蛮皆来降,命以蛮夷官授之。给卫士牧马外郡者粮,令毋仰食于民。以札鲁忽赤所追赃物输中书省。卫辉路旱、疫,澧州、常德、饶州、临江等路,温之平阳、瑞安二州大水,镇江之丹阳、金坛旱,并以粮给之。  冬十月甲午,诏诸迁转官注阙二年。丁酉,有事于太庙。辛丑,减上都商税岁额为三千锭。温州陈空崖等以妖言伏诛。癸丑,免陕西盐户差税,罢其所给米。乙卯,瓜哇遣失剌班直木达奉表来降。戊午,太白经天。增吏部尚书一员。以朵甘思十九站贫乏,赐马牛羊有差。庐州路无为州江潮泛溢,漂没庐舍。历阳、合肥、梁县及安丰之蒙城、霍丘自春及秋不雨,扬州、淮安路饥,韶州、南雄、建德、温州皆大水,并赈之。

  十一月壬戌,禁权豪、僧、道及各位下擅据矿炭山场。罢顺德、彰德、广平等路五提举司,立都提举司二,升正四品,设官四员,直隶中书户部。卫辉路提举司隶广平彰德都提举司,真定铁冶隶顺德都提举司。罢保定紫荆关铁治提举司,还其户八百为民。癸亥,诏自今田猎始自九月。高丽王王昛告老,乞以爵与其子謜。福建行省遣人觇琉求国,俘其傍近百人以归。戊辰,增太庙牲用马。庚午,籍唐兀军入枢密院。辛未,曹州禹城进嘉禾,一茎九穗。丁丑,诏以高丽王世子謜为开府仪同三司、征东行中书省左丞相、驸马、上柱国、高丽国王,仍加授王昛为推忠宣力定远保节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太尉、驸马、上柱国、逸寿王。增乌撒乌蒙等处宣慰使一员,以孛罗欢为之。赐诸王兀鲁德不花金千两、银万五千两、钞万锭。徙大同路军储所于红城。以河南行省经用不足,命江浙行省运米二十万石给之。总帅汪惟和以所部军屯田沙州、瓜州,给中统钞二万三千二百余锭置种、牛、田具。大都路总管沙的坐赃当罢,帝以故臣子,特减其罪,俾仍旧职。崔彧言不可复任,帝曰:“卿等与中书省臣戒之,若后复然,则置尔死地矣。”戊子,太白经天。增晋王内史一员,尚乘寺卿一员。赐药木忽而金一千二百五十两、银一万五千两、钞一万二千锭。常德路大水,常州路及宜兴州旱,并赈之。  十二月癸巳,令也速带而、药乐罕将兵出征。丙申,徙襄赐屯田合剌鲁军于南阳,户受田百五十亩,给种、牛、田具。戊戌,中书省臣同河南平章孛罗欢等言:“世祖抚定江南,沿江上下置戍兵三十一翼,今无一二,惧有不虞。外郡戍卒封桩钱,军官迁延不以时取,而以己钱贷之,征其倍息。逃亡者各处镇守官及万户府并遣人追捕,皆非所宜。又富户规避差税冒为僧道,且僧道作商贾有妻子与编氓无异,请汰为民。宋时为僧道者,必先输钱县官,始给度牒,今不定制,侥幸必多。无为矾课,初岁入为钞止一百六锭,续增至二千四百锭,大率敛富民、刻吏俸、停灶户工本以足之,亦宜减其数。”帝曰:“矾课遣人核实,汰僧道之制,卿等议拟以闻。军政与枢密院议之。”诸王也只里部忽剌带于济南商河县侵扰居民,蹂践禾稼,帝命诘之,走归其部。帝曰:“彼宗戚也,有是理耶?其令也只里罪之。”禁诸王、驸马并权豪毋夺民田,其献田者有刑。复立芍陂、洪泽屯田。壬寅,朝洞蛮内附,立长官司二,命杨汉英领之。甲辰,太白经天,又犯东咸。丙午,太阴犯轩辕。丁未,旌表烈妇漳州招讨司知事阚文兴妻王氏。戊申,增给云南廉访司驿券十二。甲寅,太阴犯心。乙卯,免上都至大都并宣德等十三站户和顾和买。赐诸王忽剌出钞千锭,所部四万四千五百余锭;诸王阿术、速哥铁木而所部二万八千九百余锭。闰十二月壬戌,太阴犯垒壁阵。命也速带而等出征;诏诸军户卖田者,由所隶官给文券。甲子,福建平章高兴言:“漳州漳浦县大梁山产水晶,乞割民百户采之。”帝曰:“不劳民则可,劳民勿取。”壬申,徙乃颜民户于内地。定燕秃忽思所隶户差税,以三分之一输官。赐忽剌出所部钞万锭。癸酉至丙子,太白犯建星。己卯,赐不思塔伯千户等钞约九万锭。淮东饥,遣参议中书省事于章发廪赈之,弛湖泊之禁,仍听正月捕猎。平伐等蛮未附,播州宣抚使杨汉英请以己力讨之,命湖广省答剌罕从宜收抚。瓜州屯田军万人贫乏,命减一千,以张万户所领兵补之。甲申,增两淮屯田军为二万人。赐诸王阿牙赤钞千锭,所部一万一千余锭,药乐罕等所部七万锭,暗都剌火者所部四万余锭。般阳路饥疫,给粮两月。是岁,济南及金、复州水、旱,大都之檀州、顺州,辽阳、沈阳、广宁水,顺德、河间、大名、平阳旱。河间之乐寿、交河疫,死六千五百余人。断大辟百七十五人。

  二年春正月壬辰,诏以水旱减郡县田租十分之三,伤甚者尽免之,老病单弱者差税并免三年。禁诸王、公主、驸马受诸人呈献公私田地及擅招户者。丙申,遣使阅诸省兵。丁酉,置汀州屯田。辛丑,御史台臣言:“诸转运司案牍,例以岁终检覆。金谷事繁,稽照难尽,奸伪无从知之。其未终者,宜听宪司于明年检覆。”从之。乙巳,以粮十万石赈北边内附贫民。己酉,建康、龙兴、临江、宁国、太平、广德、饶池等处水,发临江路粮三万石以赈,仍弛泽梁之禁,听民渔采。遣所俘琉求人归谕其国,使之效顺。并土蕃、碉门安抚司、运司,改为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军民宣抚司。以翰林王恽、阎复、王构、赵与票、王之纲、杨文郁、王德渊,集贤王颙、宋渤、卢挚、耶律有尚、李泰、郝采、杨麟,皆耆德旧臣,清贫守职,特赐钞二千一百余锭。给西平王奥鲁赤部民粮三月,晋王秫米五百石,所部钞十二万锭,戍和林高丽、女直、汉军三万锭。

  二月戊午朔,诏枢密院合并贫难军户。辛酉,岁星、荧惑、太白聚危,荧惑犯岁星。壬戌,徙重庆宣慰司都元帅府于成都,立军民宣慰司都元帅府于福建。乙丑,立浙西都水庸田司,专主水利。以中书右丞、徽政院副使张九思为平章政事,与中书省事。丁卯,改泉州为泉宁府。己巳,畋于漷州。辛未,太阴犯左执法。并江西省元分置军为六十四所。丙子,太阴犯心。帝谕中书省臣曰:“每岁天下金银钞币所入几何,诸王、驸马赐与及一切营建所出几何,其会计以闻。”右丞相完泽言:“岁入之数,金一万九千两,银六万两,钞三百六十万锭,然犹不足于用,又于至元钞本中借二十万锭,自今敢以节用为请。”帝嘉纳焉。罢中外土木之役。癸未,诏诸王、驸马毋擅祀岳镇海渎;申禁诸路军及豪右人等,毋纵畜牧损农。乙酉,车驾幸上都。罢建康金银铜冶转运司,还淘金户于元籍,岁办金悉责有司。诏廉访司作成人材,以备选举。禁诸王从者假控鹤佩带扰民。诏诸郡凡民播种怠惰及有司劝课不至者,命各道廉访司治之。减行省平章为二员。丙子,以梁德珪为中书平章政事,杨炎龙为中书右丞。赐瓜忽而所部钞三十万锭,近侍伯颜铁木而等三万锭,也先铁木而等市马价三万四千四百余锭,镇南王脱欢六万锭。浙西嘉兴、江阴,江东建康溧阳、池州水、旱,并赈恤之。湖广省汉阳、汉川水,免其田租。甘肃省沙州鼠伤禾稼,大都檀州雨雹,归德等处蝗。

  三月丁亥朔,罢大名路故河堤堰岁入隆福宫租钞七百五十锭。申禁官吏受赂诣诸司首者,不得辄受。戊子,诏僧人犯奸盗诈伪,听有司专决,轻者与僧官约断,约不至者罪之。庚寅,命各万户出征者,其印令副贰掌之,不得付其子弟,违法行事。以两淮闲田给蒙古军。壬子,御史台臣言:“道州路达鲁花赤阿林不花、总管周克敬虚申麦熟,不赈饥民,虽经赦宥,宜降职一等。”从之。壬子,诏加封东镇沂山为元德东安王,南镇会稽山为昭德顺应王,西镇吴山为成德永靖王,北镇医巫闾山为贞德广宁王,岁时与岳渎同祀,著为令式。

  夏四月戊午,遣征不剌坛军还本部。庚申,以也速带而擅调甘州戍军,遣伯颜等笞之。赐大都守门合赤剌等钞九万锭,织工四万四千锭。发庆元粮五万石,减其直以赈饥民。江南、山东、江浙、两淮、燕南属县百五十处蝗。

  五月辛卯,罢海南黎兵万户府及黎蛮屯田万户府,以其事入琼州路军民安抚司。罢荨麻林酒税羡余。壬辰,以中书右丞何荣祖为平章政事,与中书省事,湖广左丞八都马辛为中书右丞。淮西诸郡饥,漕江西米二十万石以备赈贷。命中书省遣使监云南、四川、海北海南、广西两江、广东、福建等处六品以下选。戊戌,太阴犯心。壬寅,平滦路旱,发米五百石,减其直赈之。己酉,诸王念不列妃扎忽真诈增所部贫户,冒支钞一万六百余锭,遣扎鲁忽赤同王府官追之。卫辉、顺德旱,大风损麦,免其田租一年。诏总帅汪惟正所辖二十四城,有安西王、诸王等并朵思麻来寓者,与编户均当赋役。耽罗国以方物来贡。抚州之崇仁星陨为石。复致用院。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以忽剌出、耶律希周、纳邻合剌并为宣慰使都元帅,佩虎符。给两都八剌合赤钞各三万锭。六月庚申,御史台臣言:“江南宋时行两税法,自阿里海牙改为门摊,增课钱至五万锭。今宣慰张国纪请复科夏税,与门摊并征,以图升进,湖、湘重罹其害。”帝命中书趣罢之。禁权豪、斡脱括大都漕河舟楫。西台侍御史脱欢以受赂不法罢。禁诸王擅行令旨,其越例开读者,并所遣使拘执以闻。壬戌,太阴犯角。诏陕西诸色户与民均当徭役,申严陕西运司私盐之禁。置奉宸库。赐诸王岳木忽而金一千二百五十两,兀鲁思不花并其母一千两,银、钞有差。山东、河南、燕南、山北五十处蝗,山北辽东道大宁路金源县蝗。

  秋七月癸巳,太阴犯心。汴梁等处大雨,河决坏堤防,漂没归德数县禾稼、庐舍,免其田租一年。遣尚书那怀、御史刘赓等塞之,自蒲口首事,凡筑九十六所。壬寅,诏诸王、驸马及诸近侍,自今奏事不经中书,辄传旨付外者,罪之。高丽王王謜擅命妄杀,诏遣中书右丞杨炎龙、佥枢密院事洪君祥召其入侍,以其父昛仍统国政。赐诸王亦怜真等金、银、钞有差。江西、江浙水,赈饥民二万四千九百有奇。

  八月壬戌,太阴犯箕。癸未,给四川出征蒙古军马万匹。九月己丑,圣诞节,驻跸阻妫之地,受诸王百官贺。交趾、瓜哇、金齿国各贡方物。给和林更戍军牛、车。丙申,车驾还大都。辛丑,太阴犯五车南星。命广海、左右江戍军依旧制以二年或三年更代。癸卯,太阴犯五诸侯。枢密副使塔剌忽带犯赃罪,命御史台鞫之。己酉,太阴犯左执法。庚戌,吉、赣立屯田;减中外冗员。  冬十月甲寅朔,增海漕米为七十万石。壬戌,太白犯牵牛。置蒙古都万户府于凤翔,立平珠、六洞蛮夷长官司二,设土官四十四员。戊寅,太阴犯角距星。令御史台检劾枢密院案牍。赐诸王岳木忽而、兀鲁忽不花所部粮五万石;控鹤七百人,赐钞五百锭。

  十一月庚寅,安南贡方物。丙申,知枢密院那怀言:“常例文移,乞令副枢以下署行。”从之。罢云南行御史台,置肃政廉访司。己亥,太阴犯舆鬼。辛丑,辰星犯牵牛。罢徐、邳炉冶所进息钱。壬寅,太阴犯右执法。以中书右丞王庆端为平章政事。赐和林军校币六千匹,衣帽等物有差。

  十二月戊午,太白经天。己未,填星犯舆鬼。乙丑,太白犯岁星,太阴犯荧惑。括诸路马,除牝孕携驹者,齿三岁以上并拘之。赐朵而朵海所部钞八十五万锭。庚午,镇星入舆鬼,太阴犯上将。辛未,增置各路推官,专掌刑狱,上路二员,下路一员。诏诸逃军复业者免役三年。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答剌罕升左丞相。甲戌,彗出子孙星下。己卯,太阴犯南斗。辛巳,命廉访司岁举所部廉干者各二人。诏和市价直随给其主,违者罪之。定诸税钱三十取一,岁额之上勿增。扬州、淮安两路旱、蝗,以粮十万石赈之。给阵亡军妻子衣粮。免内郡赋税。诸王小薛所部三百余户散处凤翔,以潞州田二千八百顷赐之。释在京囚二百一十九人。

版权声明:

《本纪第十九 成宗二》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本纪第三十七 宁宗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三十七 宁宗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诉衷情(七夕)赏析翻译毛滂的作品

渔家傲(送台守江郎中)

送客归来灯火尽。西楼淡月凉生晕。明日潮来无定准。潮来稳。舟横渡口重城近。 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愠。莫学时流轻久困。频寄问。钱塘江上须忠信。

原文:

短疏萦绿象床低。玉鸭度香迟。微云淡著河汉,凉过碧梧枝。

秋韵起,月阴移。下帘时。人间天上,一样风光,我与君知。

写翻译 写赏析

分享

评分:

很差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作者介绍

毛滂

毛滂,字泽民,衢州江山人,约生于嘉佑六年(1061),卒于宣和末年。有《东堂集》十卷和《东堂词》一卷传世。…

诉衷情(七夕)注释,诉衷情(七夕)赏析,诉衷情(七夕)原文,诉衷情(七夕)翻译,诉衷情(七夕)毛滂

见死不救的意思

【版权声明】

四字成语大全网所提供《诉衷情(七夕)赏析翻译毛滂的作品》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渔家傲(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玉楼春(立春日)赏析翻译毛滂的作品

诉衷情(七夕)赏析翻译毛滂的作品

原文: 短疏萦绿象床低。玉鸭度香迟。微云淡著河汉,凉过碧梧枝。 秋韵起,月阴移。下帘时。人间天上,一样风光,我与君知。 写翻译 写赏析 分享 评分: 很差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作者介绍

原文:

小园半夜东风转。吹皱冰池云母面。晓披阊阖见朝阳,知向碧阶添几线。

小烟弄柳晴先暖。残雪禁梅香尚浅。殷勤洗拂旧东君,多少韶华聊借看。

写翻译 写赏析

分享

评分:

很差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作者介绍

毛滂

毛滂,字泽民,衢州江山人,约生于嘉佑六年(1061),卒于宣和末年。有《东堂集》十卷和《东堂词》一卷传世。…

玉楼春(立春日)注释,玉楼春(立春日)赏析,玉楼春(立春日)原文,玉楼春(立春日)翻译,玉楼春(立春日)毛滂

看图猜成语图片答案

版权声明:

本站《玉楼春(立春日)赏析翻译毛滂的作品》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成语对对子网,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渔家傲(送台守江郎中)

送客归来灯火尽。西楼淡月凉生晕。明日潮来无定准。潮来稳。舟横渡口重城近。 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愠。莫学时流轻久困。频寄问。钱塘江上须忠信。

上林春赏析翻译曾纡的作品

玉楼春(立春日)赏析翻译毛滂的作品

原文: 小园半夜东风转。吹皱冰池云母面。晓披阊阖见朝阳,知向碧阶添几线。 小烟弄柳晴先暖。残雪禁梅香尚浅。殷勤洗拂旧东君,多少韶华聊借看。 写翻译 写赏析 分享 评分: 很差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

原文:

东苑梅繁,豪健放乐,醉倒花前狂客。靓妆微步,攀条弄粉,凌波遍寻青陌。暗香堕靥。更飘近、雾鬟蝉额。倒金荷、念流光易失,幽姿堪惜。

惜花心、未甘鬓白。南枝上、又见寻芳消息。旧游回首,前欢如梦,谁知等闲抛掷。稠红乱蕊,漫开遍、楚江南北。独销魂,念谁寄、故园春色。

写翻译 写赏析

分享

评分:

很差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上林春注释,上林春赏析,上林春原文,上林春翻译,上林春曾纡

班门弄斧的意思

【版权声明】

四字成语大全网所提供《上林春赏析翻译曾纡的作品》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诉衷情(七夕)赏析翻译毛滂的作品

原文: 短疏萦绿象床低。玉鸭度香迟。微云淡著河汉,凉过碧梧枝。 秋韵起,月阴移。下帘时。人间天上,一样风光,我与君知。 写翻译 写赏析 分享 评分: 很差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作者介绍

玉楼春(席上和衢守李师文)赏析翻译毛滂的作品

上林春赏析翻译曾纡的作品

原文: 东苑梅繁,豪健放乐,醉倒花前狂客。靓妆微步,攀条弄粉,凌波遍寻青陌。暗香堕靥。更飘近、雾鬟蝉额。倒金荷、念流光易失,幽姿堪惜。 惜花心、未甘鬓白。南枝上、又见寻芳消息。旧游回首,前欢如梦,谁知

原文:

绿暗藏城市,清香扑酒尊。淡烟疏雨冷黄昏。零落酴醿花片、损春痕。

润入笙箫腻,春余笑语温。更深不锁醉乡门。先遣歌声留住、欲归云。

写翻译 写赏析

分享

评分:

很差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作者介绍

毛滂

毛滂,字泽民,衢州江山人,约生于嘉佑六年(1061),卒于宣和末年。有《东堂集》十卷和《东堂词》一卷传世。…

玉楼春(席上和衢守李师文)注释,玉楼春(席上和衢守李师文)赏析,玉楼春(席上和衢守李师文)原文,玉楼春(席上和衢守李师文)翻译,玉楼春(席上和衢守李师文)毛滂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玉楼春(席上和衢守李师文)赏析翻译毛滂的作品》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玉楼春(立春日)赏析翻译毛滂的作品

原文: 小园半夜东风转。吹皱冰池云母面。晓披阊阖见朝阳,知向碧阶添几线。 小烟弄柳晴先暖。残雪禁梅香尚浅。殷勤洗拂旧东君,多少韶华聊借看。 写翻译 写赏析 分享 评分: 很差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

玉楼春(至盱眙作)赏析翻译毛滂的作品

玉楼春(席上和衢守李师文)赏析翻译毛滂的作品

原文: 绿暗藏城市,清香扑酒尊。淡烟疏雨冷黄昏。零落酴醿花片、损春痕。 润入笙箫腻,春余笑语温。更深不锁醉乡门。先遣歌声留住、欲归云。 写翻译 写赏析 分享 评分: 很差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原文:

长安回首空云雾。春梦觉来无觅处。冷烟寒雨又黄昏,数尽一堤杨柳树。

楚山照眼青无数。淮口潮生催晓渡,西风吹面立苍茫,欲寄此情无雁去。

写翻译 写赏析

分享

评分:

很差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作者介绍

毛滂

毛滂,字泽民,衢州江山人,约生于嘉佑六年(1061),卒于宣和末年。有《东堂集》十卷和《东堂词》一卷传世。…

玉楼春(至盱眙作)注释,玉楼春(至盱眙作)赏析,玉楼春(至盱眙作)原文,玉楼春(至盱眙作)翻译,玉楼春(至盱眙作)毛滂

版权声明:

玉楼春(至盱眙作)赏析翻译毛滂的作品》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网小编,立即处理。

上林春赏析翻译曾纡的作品

原文: 东苑梅繁,豪健放乐,醉倒花前狂客。靓妆微步,攀条弄粉,凌波遍寻青陌。暗香堕靥。更飘近、雾鬟蝉额。倒金荷、念流光易失,幽姿堪惜。 惜花心、未甘鬓白。南枝上、又见寻芳消息。旧游回首,前欢如梦,谁知